纲要(上)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共33张PPT含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共33张PPT含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26 21:54: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程标准: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瓜分中国的狂潮
甲午国殇引发民族觉醒
面对危亡,中国该如何何去何从?
马关条约签订场景
目 录
挽救危机: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
危机加深:八国联军侵华
挽救危机:
——义和团运动
快速阅读课文“戊戌维新运动”,思考以下问题:
1、结合序言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阶级、思想方面探讨戊戌变法的背景。
2、结合历史纵横和材料探讨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思想?维新派提出怎样的救亡主张?
3、简要叙述戊戌维新运动的过程
4、依据材料和学思之窗,戊戌维新运动对当时社会起到什么样的影响?有什么局限?启示?
5、结合下列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探讨戊戌维新运动为什么会失败?
探索出路
危机加深
一、资产阶级探索出路:戊戌维新运动
1.背景:
马关条约签订场景
政治上: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深
经济上: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为维新思想的传播提供了物质基础。
阶级上: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登上了历史舞台。
①结合序言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阶级、思想方面探讨戊戌变法的背景
探索出路
危机加深
一、资产阶级探索出路:戊戌维新运动
1.背景:
①结合序言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阶级、思想方面探讨戊戌变法的背景
①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②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宣传维新变法。
思想上:康有为、梁启超积极宣传维新思想。
探索出路
危机加深
一、资产阶级探索出路:戊戌维新运动
思考:结合历史纵横和材料探讨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思想?维新派提出怎样的救亡主张?
材料1: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2:“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根本)
②传统儒家思想居正统地位(环境)
③封建势力强大,需要减少变革的阻力(策略)
④与康有为自身经历有关(局限)
思想上:维新思想兴起,起到了思想解放作用
特点:中西结合,托古改制
主张:立宪法、开国会,三权鼎立,实行君主立宪制
探索出路
危机加深
一、资产阶级探索出路:戊戌维新运动
3.戊戌维新运动过程
③简要叙述戊戌维新运动的过程
1898年6月
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戊戌政变
戊戌六君子;
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1895年
“公车上书”
百日维新
光绪帝先后颁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
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举人上书,使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01 序幕
02 开端
03 高潮
04 失败
探索出路
危机加深
一、资产阶级探索出路:戊戌维新运动
领域 内容 意义
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命各省举荐新政人才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文化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维新派参政,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培养人才,促进新思想的传播,思想启蒙
增强军事实力
思考:与洋务运动相比,维新变法有何不同?
没有涉及维新派提出的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等政治主张
器物技术→政治制度
地主阶级→资产阶级
维护封建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代表阶级
学习内容
根本目的
探索出路
危机加深
一、资产阶级探索出路:戊戌维新运动
3.评价:
④依据材料和学思之窗,戊戌维新运动对当时社会起到什么样的影响?有什么局限?启示?
材料二: 伏乞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一:人们的思想认识在戊戌维新运动的启蒙下跨出了一步,又从这个运动的失败中再向前跨出一步。在黑暗的旧中国摸索的爱国者们,正是这样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政治上,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经济上,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上,推动新思想的传播。(西方启蒙思想)
积极:
启示
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走不通
②中国近代化的路程漫长而坎坷。
局限性
没有真正突破“中体西用”的藩篱,特别是没有触及封建专制制度。
【合作探究】结合下列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探讨戊戌维新运动为什么会失败?
(1)客观: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
(2)主观:资产阶级改良派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①维新派没有严密的组织,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②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脱离群众。
③维新派变法策略比较激进,急于求成,某些措施缺乏可操作性
材料一 维新志土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百日维新的新政诏书连篇频发,然其在实践中却常常被化为无形,很多内容只是流于表面粉饰而无实效。各部堂官、各省督抚都持观望、延宕、抵制态度,拒不奉诏……光绪皇帝严责守旧大臣的诏令也达十多次,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力求有所推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戊戌变法持续时间仅103天,共发布280多件新政論旨,平均一天就是两件多,其中明确指示具体办法、論令实行的就有175件。
脱离群众,缺乏社会基础
封建势力的抵制;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急于求成、没有实效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
4、失败原因:
探索出路
危机加深
一、资产阶级探索出路:戊戌维新运动
题组? 戊戌维新运动
A
1.维新运动中,康有为为了宣传维新变法合理性,发表了(  )
A.《孔子改制考》 B.《资政新篇》
C.《海国图志》 D.《四洲志》
解析 康有为为了宣传维新变法合理性,发表了《孔子改制考》,以孔子的名义宣传,以减少阻力,故选A项;《资政新篇》出自洪仁玕之手,不是康有为所作,排除B项;《海国图志》出自魏源之手,不是康有为所作,排除C项;《四洲志》是由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一部著作,与维新变法无关,也非康有为所作,排除D项。
2.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通过下列史料能够认识到的历史事件是(  )
B
“明定国是”诏书明确宣示:
嗣后中外大小诸臣……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清德宗实录》卷418光绪二十四年
(1898年)四月乙巳
A.太平天国运动 B.百日维新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
3.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维新运动:“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  )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 B.变法措施贪大求全
C.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 D.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
D
挽救危机:
——义和团运动
快速阅读课文“义和团运动”,思考以下问题:
1、依据材料分析义和团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2、归纳义和团大事记,总结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的变化。
3、如何认识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
4、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
探索出路
危机加深
一、资产阶级探索出路:义和团运动
1、原因
材料:鸦片战争后,欧美的天主教、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的传教士,到19世纪末已达3300多人……但就总体而言,传教士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词讼,挑拨民族关系,进行文化侵略,并为中国政府出谋划策,攘夺中国利权,起了侵略者的大炮所不能起的作用。
根本原因:《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直接原因:山东外国教会势力的猖狂,激起民愤。
依据材料分析义和团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探索出路
危机加深
一、资产阶级探索出路:义和团运动
2、过程
1898年冬
1899年底
1900年6月
1900年9月
山东开始兴起,提出“扶清灭洋”
清政府先抚后剿,运动转向直隶
清政府招抚,义和团控制京津
中外联合镇压,义和团运动失败
“胆敢仍前聚众,藉闹教为名,结党滋事,并著从严惩办,以靖地方。”
——《上谕》1899年11月28日
“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生灵涂炭,乃各督抚奏称,信其邪术以保固,亦不谅朝廷万不得已之苦衷.”
——《上谕》1900年6月26日
“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划除不可。严行查办,务净根株。”
——《上谕》1900年9月7日



结果:义和团运动失败,清政府丧失民心
归纳义和团大事记,总结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的变化。
二、农民阶级抗争路·灭洋:义和团运动
如何认识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
《射猪斩羊图》
万剑射猪身,看妖精再敢叫不。
一刀斩羊头,问畜生还想来么。
义和团在天津各处,遍贴匿名揭帖,
其词曰: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不下雨,地发干,全是教堂止住天。
……
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1、“扶清”:
①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反映出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②对清政府认识不清。
①中国人民强烈的反帝决心。②具有盲目排外性。
2、“灭洋”:
3、口号
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反动本质认识不清,对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和西方先进文明混为一谈。
探索出路
危机加深
二、农民阶级抗争路·灭洋:义和团运动
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
“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义和团揭帖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
2、进步性
①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
②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
③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3、局限性
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1、性质
以农民阶级为主体的,自发的自下而上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4、评价
探索出路
危机加深
4.义和团在《只因鬼子闹中原》的揭帖中写道:“拆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消然。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这说明义和团(  )
①存在明显盲目排外行为 ②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
③反映先进生产力的要求 ④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义和团运动是一次以农民为主体的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能反映先进生产力的要求,③错误;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①②④正确,故答案为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B
题组? 义和团运动
5.义和团在山东兴起不久,先后提出“助清灭洋”“兴清灭洋”等口号,到1899年底,又打出了“扶清灭洋”的旗帜。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
A.具有强烈的爱国倾向 B.受到清政府招抚利用
C.遭到列强的大力镇压 D.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
解析 据材料“提出‘助清灭洋’‘兴清灭洋’等口号,到1899年底,又打出了‘扶清灭洋’的旗帜”可知,义和团兴起之后就把斗争矛头指向洋人,说明其具有强烈的爱国倾向,故选A项;材料主旨是义和团运动口号的变化,没有提及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仅是义和团运动口号的变化,没有涉及列强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仅是义和团运动口号的变化,不能说明其领导阶级不先进,排除D项。
A
危机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的加深
快速阅读课文“戊戌维新运动”,思考以下问题:
1.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是什么?简单叙述八国联军侵华的大事
2、如何看待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发生的东南互保事件?
3、归纳概括《辛丑条约》的内容并分析其危害
4、《辛丑条约》签到带来哪些影响?
5、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6、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列强的侵华方式和趋势有什么变化?
出路探索
危机加深
二、危机加深:八国联军侵华
材料:随着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拳民到处杀害外国人,教徒,烧教堂,拆电线,毁铁路,攻击各国使馆和租界。各国决定联合以“保护使馆”的名义镇压义和团,发动了英、法、美、俄、德、意、奥、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①根本原因: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
②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1.原因:
①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是什么?
2.过程:
廊坊阻击战
天津保卫战
慈禧太后向各国“宣战”
天津陷落
北京失陷,慈禧携光绪出逃西安,下令铲除义和团。
1900.06.10
1900.06中旬
1900.06.21
1900.07.14
1900.08中旬
廊坊阻击战
1900年6月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
皇城之内,杀戮更惨,逢人即发枪毙之,常有十数人一户者,拉出以连环枪杀之。以致横尸遍地,弃物塞途,人皆踏尸而行;城里居民百家之中,所全不过十室,街巷尸首堆积如山。
——《庚子大事记》
八国联军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
俄国趁机侵占中国东北。
②简单叙述八国联军侵华的大事
出路探索
危机加深
二、危机加深:八国联军侵华
出路探索
危机加深
三、虎狼环伺入中华·沉沦:八国联军侵华
思考:如何看待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发生的东南互保事件?
“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
1、实质
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
2、影响
①削弱了全国抗击侵略的力量,不利于国家统治;使南方免遭战火,
②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为清朝灭亡埋下了伏笔。
出路探索
危机加深
三、危机加深:八国联军侵华
出路探索
危机加深
归纳概括《辛丑条约》的内容并分析其危害
项目 主 要 内 容 主 要 危 害
惩办
赔款
划界
驻军
双禁
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 ,本息共计约9.82亿两
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 各国可派兵驻守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实际上成为“国中之国”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反映了列强“以华制华”的侵略特征。
近代中国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3.内容:
三、危机加深:八国联军侵华
出路探索
危机加深
(1)破坏性
①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②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③帝国主义侵华进入新阶段——“以华治华”
(2)建设性(客观上)
①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②政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迅速发展;迫使清政府进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4.影响:
思考:《辛丑条约》签到带来哪些影响?
D
7.(2023·河北石家庄高一期末)有学者指出:“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指的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 根据题干内容中“20世纪初”“在东方”“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可知题干所述史实是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选D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于1856年,即19世纪中期,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即1895年之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开始于1894年,即19世纪末,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C项。
题组? 八国联军侵华
10.(2024·安阳)19世纪90年代初,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至1897年已有求学者数百人。在课堂上,康有为纵论天下大事,每讲一学,必然上下古今,究其沿革得失,并举出欧洲的例子以资证明。康有为此举力图( )
A.培养近代新式变法人才
B.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
C.开启经世致用治学路径
D.增强国人民族民主意识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题干涉及时间是19世纪90年代初至1897年,据所学可知,时间段涉及甲午中日战争及以后,此时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康有为在广州创办新式学堂万木草堂,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还强调欧洲,说明他想以欧洲国家的政治制度为模板,来进行变法,所以,创办新式学堂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近代新式变法人才,A项正确;B项表述错误,据所学可知,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公车上书,排除B项;材料中虽涉及经世致用,但是开启经世致用治学的是明清之交的思想家,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康有为的做法是为了增强国人民族民主意识,排除D项。
三、危机加深:八国联军侵华
出路探索
危机加深
1 开始
2 加深
3 大大加深
4 完全沦为
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列强的侵华方式和趋势有什么变化?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通过签订《天津条约》《北约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通过签订《天津条约》《北约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1900年至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列强同中国签订了《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列强侵华方式的不断深化
①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
②文化侵略:在中国传教、游历等。。
③军事控制:驻扎军队,控制京津。
④政治侵略:控制中国的内政和外交
列强侵华趋势
①赔款数量越来越多。
②割地面积越来越大。
③通商口岸由沿海延伸到内地。
④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⑤侵华方式由直接侵华到“以华治华”。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
我们共同努力!!!
1901和2021都是辛丑年,但中国已不是原来的中国
挽救民族危机的斗争
资产阶级:戊戌维新运动
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
课程小结
探索出路
危机加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