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明清时期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你知道这个故事吗?
故事当中的男主人公是什么身份?
为什么会产生这一变化呢?
绍兴年间,杭州临安府过军桥黑珠巷内,有一个宦家,姓李名仁。家中妻子,有一个兄弟许宣,排行小乙,他爹曾开生药店,自幼父母双亡,却在表叔李将仕家生药铺做主管,年方二十二岁。
——冯天瑜《明清文化史札记》
壹
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思考:根据下列材料,概况明清时期农业的新变化。
1.农业
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
①高产粮食作物传入并推广
从1400年到1820年:中国耕地面积只增长了3倍,而粮食总产增长了5.3倍,其中粮食单产增长 77%,大体与人口增长了保持同步。
——王思明《如何看待明清时期的农业》
提高粮食总产量
缓解土地压力
丰富农产品结构
剩余
农产品
商品化
明朝苏州一位叫谭晓的人,低价购买大量洼地,雇佣百名乡民劳动,低洼为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鸡、鱼食其粪;四周垒高地按地质种果树、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出卖后,收入是田地生产的三倍。
——(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
1.农业
②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江南农业多种经营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农民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
从“苏湖熟,天下足”,转变为“湖广熟,天下足”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2.手工业
材料二 我吴市民罔籍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户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炒束手,小户一日不就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纪》
根据83页历史纵横,思考明清之际手工业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材料一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明神宗实录》
①机户开设手工工场;
②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形成雇佣关系,双方相互依存。
③有专门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成为商品);
④机工计日受值,有人身自由。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2.手工业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各行业均有进步,部分行业经营方式变化。
新的经营方式:手工工场。
新的生产关系:自由雇佣劳动。
根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这种生产方式近似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早期形态,有学者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易错:只能说近似于西方“资本主义萌芽”,但本质不同
这一经营方式在明清两朝只出现于局部范围的局部行业,尚不足以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导向。
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美洲生产的白银30000吨,日本生产的白银8000吨,最终流入中国的白银高达7000—10000吨,约占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①海外贸易刺激白银大量流入,白银货币化。
3.商业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中国
供给:
国内银矿储藏不足
需求:
(1)宝钞贬值;(2)缴纳赋税;(3)长途、大额贸易
供给:
“地理大发现”之后,美洲银矿被大量开采
欧洲
需求:
物美价廉的中国特色商品
②长途贸易的发展
3.商业
③商人群体形成(商帮)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清代江南棉布字号基本上集中在苏州,且绝大部分系徽商所开,其中明代中后期既已存在的徽州汪氏益美字号营业额最巨大,一年销布百万匹,益美布遍行天下,滇南漠北,无地不以益美为美。”
——范金民《清代苏州城市工商繁荣的写照——<姑苏繁华图>》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3.商业
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绵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湖州府双林镇的丝织业,广东佛山镇的铁器业等,也远近驰名。
——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④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
“天下四大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湖北汉口镇、河南朱仙镇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葛士巽,扬州府人,少学书,长大后因家贫弃书行贾。“家既饶,因大治茔墓,经田畴,建庐舍而求名师以课诸子甚严,曰:“吾废学以养吾亲,今吾无仰于若,若甘食美衣而不幅以学且生邪心’”要诸子一心向学无耽于逸乐。
——张明富《“贾而好儒”并非徽商特色》
4.经济局限
问题一:葛士巽经商之后,是如何使用这些财富的?其实质反映?
购田置地、修建祖庙、兴办学堂(没有用于资本的扩大再生产)。
实质: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政府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问题二:葛士巽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后代的?实质反映了什么?
要求子弟读书以便走科举之路。
实质:专制统治下,儒家“学而优则仕”的理论深入人心
农业发展
手工业发展
商业发展
商业资本聚集
继续投资扩大再生产
资本主义萌芽
资本主义发展
资本主义发展路径
投资小农经济
购置地产
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专制统治僵化,压制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农耕文明集聚(累积)起来的社会财富,与工业文明创造的社会财富,二者累积的速度与规模,相较而言,无论在总量上和质量上都不能相提并论。
—— 李学功《被改变的思考》
生产技术没有重大突破(铁犁牛耕)
生产关系没有重大变革(分散经营、自给自足)
集中在传统手工业领域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4.经济局限
贰
思想领域的变化
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的深刻变化,将强劲的活力输入社会肌体,一股不安分而别开生面的新鲜文化潮流涌动于传统文化结构之中。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1.陆王心学
陆九渊
“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即理也’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陆九渊主张先发明本心,而后再博览;朱熹则认为只有先博览,然后才能做到简约。朱、陆二人互相指责,朱熹说陆九渊“太简”,陆九渊说朱熹“支离”。
——《朱熹、陆九渊与王守仁理学思想比较:以理、性、心、知四个范畴为中心》
1.陆王心学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王阳明
内容:
①宇宙观:“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
②方法论:致良知、知行合一。
材料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之良知,致知也。
——王阳明《传习录》材料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912C8C85-51F0-491E-9774-3900AFEF0FD7}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异
世界本原
天理(理在心外)
本心(理在心内)
求理之法
存天理,灭人欲
格物致知
致良知
知行合一
思想特征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发展:
①高:把儒家伦理提高为天理(本原);
②深: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内心;
③广:把追求圣贤推广到民众。
“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
局限:以三纲五常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和创造性。
2.新思想的萌发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明代中后期,明初僵滞的文化格局发生重大松动。这种文化变迁打的深厚动力植根于社会经济格局的变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势头,他们拥有巨资,为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创造了重要前提,以商业资本支配生产,以巨额财富追逐奢华生活,刺激了整个社会风尚发生变化……
消费生活的发展,有力地突破传统礼制对于衣食住行的森严井然的规范,礼拜金钱之风强盛,冲击传统忠孝节义观念……
明清王朝的嬗递,少数民族的入主中原,造成“天崩地解不汝恤”的时代震荡。社会大变动,大分裂往往导致新思想脱颖而出,这是思想史上的一条普遍性法则。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2.新思想的萌发
▲李贽
出身于泉州航海商人的家庭,深受“阳明学”支流“泰州学派”影响,以“异端”自居。
①否定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提倡个性自由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
——《焚书·答邓石阳》
要谈人伦天理就首先要解决人们的物质生活和利益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2.新思想的萌发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
——《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
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
——李贽《初潭集·夫妇篇》
②蔑视权威和教条,鞭挞程朱理学的虚伪性
③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提倡男女平等
李贽给学生出的谜语:
皇帝老子去偷牛,
满朝文武做小偷;
公公拉着媳妇手,
细伢打破老子头。
→ 君不君;
→ 臣不臣;
→ 父不父;
→ 子不子。
反教条 反权威 反传统
2.新思想的萌发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代表人物
主张及影响
黄宗羲
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主张“工商皆本”
顾炎武
批判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
批判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主张地方分权
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黄宗羲:为天下之大害也,君而已矣。
顾炎武: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
王夫之: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①都生逢明清易代之时
②都曾参加过抗清斗争
③晚年都专注于著书立说
2.新思想的萌发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明清思想家的主张,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文化的束缚,最终在文化专制政策的高压黯然失色。 ——李宪堂《明清思想的背景、线索与问题》
他们的救世方案和实用学问,其思想意义和学术意义大于社会意义。至少康、雍、乾一百多年仍沿袭过去的惯性,几乎看不到他们的影响。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经济:小农经济占据优势。
2.政治:专制统治阻碍转型。
3.思想:程朱理学日益僵化。
纲常礼教重义轻利。
4.政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5.自身缺陷明显: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从根本上反对儒学。
6.根因:商品经济和工商业者阶层力量弱小。
叁
明清科技文化的发展
三、明清科技文化的发展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小说
(市民
文学)
《水浒传》
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章回体体裁。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神话小说
《红楼梦》
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儒林外史》
讽刺小说
《聊斋志异》
志怪小说
1.人文思潮的涌动——小说
明中叶以后,世情小说出现,新的主人公——市民以其不同于旧人物的姿态粉墨登场。这里出现了新兴的手工工场主……形形色色的商贩……市井游民、歹徒、无赖……可谓市井中人,应有尽有。
——冯天瑜《明清文化史札记》
三、明清科技文化的发展
2.走向世俗化——戏曲
戏曲成就
代表作者
特点或影响
戏曲创作
明?汤显祖
《牡丹亭》中国古典四大戏曲之一
清?孔尚任
《桃花扇》代表了中国古代历史剧作的最高成就
特点: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称为传奇
舞台表演
昆曲
发源于江苏昆山 被誉为“百戏之祖”
道光?京剧
徽、汉合调
反抗封建礼教,追求爱情
以男女情事展现国家兴亡
三、明清科技文化的发展
书生杨复“年近三旬,读书不就”,便弃学从商,往漳洲一带做生意去。
——《喻世明言》卷十八
中外臣僚士庶之家。靡丽奢华。彼此相尚。而借贷费用,习以为常。居室则一概雕画,首饰则滥用金宝。娼优下贱以绫缎为绔。市井光棍以锦绣缘袜。工匠技艺之人任意制造。殊不畏惮。 ——周玺《垂光集》
妾思男女悦慕,室家之大愿也,未心便伤名教。只恨始因情重,误顺良人。
——青心才人《金云翘传》
财富观:尚奢华之风
婚恋观:追求真挚的爱情,反对家庭安排
人生观:弃儒从商
三、明清科技文化的发展
3.传统科技发展
特别是明清两代文字狱肆行,很多文人、学士不敢问政,避世隐居,躬耕自食,农业生产实践引发了他们传播“经验农学”的欲望与激情,他们身体力行,通过编著农书,履行社会责任,他们是农书创作的直接推动力。
——林霞:《明清农书的创作特点及其影响情况研究》
传统科技虽然进入总结阶段并处于世界领先,但创新性弱、理论性弱、受西学东渐影响大,没引起统治者重视。
三、明清科技文化的发展
3.传统科技发展
科技著作
作者
特点或影响
《本草纲目》
李时珍
1518—1593年
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
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农政全书》
徐光启
1562-1633年
吸收历代经验、当代成果、西方科技
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天工开物》
宋应星
1587—?
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徐霞客游记》
徐弘祖
1587—1641年
系统考察中国地貌地质的开山之作
三、明清科技文化的发展
3.传统科技发展
大型典籍:①明成祖时,编成中国古代最大类书《永乐大典》;
②清乾隆后期,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
《永乐大典》
局部书影
《四库全书》
局部书影
知识链接:
①类书,是古代起工具书作用的资料汇编著作。
②丛书,是多部书籍的汇编。
三、明清科技文化的发展
4.西学东渐
(1)明朝后期起,以意大利人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的同时,在一定范围内也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三、明清科技文化的发展
4.西学东渐
(2)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1718年初步完成。
东北至辽宁,东南至台湾
西至甘肃, 南至海南岛
面积约400万平方公里
回顾本课所学内容,概括明清时期在各个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领域
现象
政治
经济
思想
对外
关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日趋巩固
商品经济发展,新的经营方式产生
西学东渐开始,产生早期启蒙思想和反对君主专制思想
欧洲国家与中国贸易大量增加,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带入中国
这一时期多方面的发展并没有突破传统政治体制、社会结构以及儒家思想体系的构架……与同一时期西方国家开始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飞跃相比,中国前进的脚步显得迟滞而迂缓。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传统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传统儒学仍占据统治地位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社会转型
1.(2024·长春)图1、图2分别是宋代和清代东南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示意图。这一变化( )
图1 宋代太湖平原产粮外运 图2 清代江浙棉桑分布
A.促使专门工商业市镇出现 ?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发展
C.改变了南北漕运经济格局 ?
D.加速了小农经济结构解体
B
[解析] 根据材料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太湖流域是天下粮仓;但到了明清时期,太湖流域出现了棉桑等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争地的情况,粮食不能自给,于是促进了长江中下游之间跨区域粮食贸易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宋代到清代东南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而农业生产结构性变迁不一定引起专门工商业市镇出现,排除A项;南宋时期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由宋到清南北经济格局都是南方为经济重心,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结构逐步解体,排除D项。
2.(2024·河北校联考)中国自古以来,名以正体,字以表德。降及明代,别号遂多。明代的“大雅之士”中,只有字而没有号的,并不多见。即使是市井屠沽,也有庵、斋、轩、亭之别号。这反映出,当时( )
A.追求个性自由成为潮流 ?
B.社会主流思想发生改变
C.等级观念受到一定冲击 ?
D.社会成员实现身份平等
C
[解析] 根据材料,明代的雅士多使用别号,市井屠沽(宰牲和卖酒,亦泛指职业微贱的人)也喜欢使用一些文雅的别号,别号的使用带有一定的平等色彩,对等级观念有一定的冲击,C项正确;明代人们的思想受到封建社会等级制度和儒家礼教的束缚,“追求个性自由成为潮流”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明代时,社会主流思想仍是儒家思想,排除B项;明代社会等级制度仍然存在,自由平等思想尚未普遍传播,“社会成员实现身份平等”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3.(2024·石家庄)明代李时珍将《本草纲目》中对近两千种药物的探察视为“吾儒格物之学”,但在书中仍将木材的“坚脆美恶”归因于“各具太极”。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将颜料制备视为源于易经八卦中的“依坎附离”。这反映出,当时( )
A.科学研究深受传统文化束缚
B.儒学理论推动技术进步
C.格物致知观念促进社会转型
D.西学东渐影响国人观念
A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由材料可知,无论是李时珍还是宋应星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均将一部分事物的原因归结为传统学说的影响,这反映出当时的科学研究深受传统文化束缚,A项正确;从材料可知,儒学理论制约了技术的进步,排除B项;格物观并未真正促进社会转型,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出西学东渐,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