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概括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的重大成就及失误,分析认识其经验教训,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认识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归纳“文化大革命”的原因、表现、过程和影响,归纳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概括归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的成就,分析评价其重大意义,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让学生理解感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内涵及影响,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工业现代化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农业现代化
两个问题:
国防现代化
1957年
1964年
1958年
1956年
双百方针
中共八大
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七千人大会召开
四个现代化
三大外交成就:
八字方针
1962年
1966年
1971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
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60年
中日建交
中美关系正常化
四个现代化:
科学技术现代化
一条主线:
两大失误: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阶级斗争、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问题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1972年
1976年
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文革“结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
时空坐标
1、中共“八大”(1956年9月)
(1)背景:
材料2:1956年2月苏共召开的二十大,第一次公开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揭露了“个拜”造成的恶果。……毛泽东当时多次指出:苏共二十大“表明苏联、苏共、斯大林并不是一切都是正确的,这就破除了迷信”。4月4日,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又说“感谢赫鲁晓夫揭开了盖子,我们应从各方面考虑如何按照中国的情况办事,不要再像过去样迷信了。”
——摘编自王保贤《中共八大前后的探索与苏共二十大》
①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② “一五”计划建设即将完成。
③苏共二十大后,中共开始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一)成功的探索
材料1: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2)内容:
①明确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主要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的矛盾(实质: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②提出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经济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一)成功的探索
(3)评价:
中共八大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中国开始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八大确定的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
1、中共“八大”(1956年9月)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1)概况:
(2)意义:
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指导方针。
1956年提出,解决科学文化中的矛盾——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国际
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所做的秘密报告,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造成了极大的思想混乱。同年6月和10月,波兰和匈牙利相继发生了严重的动乱。从此以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就进入了大动荡的时期。
——萧冬连等《求索中国:文革十年史》
国内
从1956年9月到1957年3月间,全国发生了20起共约一万多工人罢工、请愿事件。有几十个城市发生30起一万多大、中学校学生罢课、请愿事件。在农村也发生了闹退社的风潮。如浙江省农村发生请愿、哄闹等事件多起,广东省农村先后退社的有十多万户。
——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矛盾,能否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关系重大!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
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
敌我矛盾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决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
——《中国共产党九十年》
这个论述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成功的探索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4、整风运动:1957--1958
(1)内容:“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和反主观主义”
5、反右派斗争:1957--1958
(1)背景:针对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反革命分子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猖狂进攻的问题
(2)结果:反右派斗争被严重的扩大化了
左倾思想出现
(3)影响:夸大了阶级斗争,动摇了八大路线,挫伤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一)成功的探索
(2)意义:全党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水平,改进了 作风,以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需要。
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反革命分子:
“党天下”、“轮流坐庄”。
“毛主席领导好是好,再过两年有米讨;毛主席万万岁,买什么东西都站队。”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958.5
(1)提出: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2)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3)评价:
①积极: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
②局限: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③危害:在这次会议前后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果,但由于建设经验不足,更由于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识作用,中共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严重后果。
三面红旗飘飘飘
主席指示高高高
(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召开北戴河会议,确定一批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决定1958年生产钢1070万吨,即比1957年的钢产量翻一番,作为1958年实现“大跃进”的重要步骤。当时全国只生产400多万吨钢,要在后4个月完成700万吨钢,是极其艰巨的任务。
工业大跃进
高指标
为了达到规定的钢产量指标,号召全国上下一切部门为生产钢“停车让路”,于是以“小(小高炉),土(土法炼钢)、群(群众运动)”为特征的全民炼钢运动迅速掀起。
大炼钢铁
工业上,以钢为纲,全面跃进。
(钢铁产量15年内赶上英国,50年内超过美国)
1958年,全国共生产钢1108万吨,其中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
瞎指挥
2.“大跃进”运动
“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浮夸风
农业上,“以粮为纲,农业跃进”,“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
公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放卫星
(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
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金桥。
共产风
人民公社社员的大锅饭
3.人民公社化运动
放开肚皮吃饱饭
鼓足干劲加油干
(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
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1)发动: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通过了正式决定在全国农村中建立人民公社。
(2)内容:
①政社合一的农村基层政权;②单一的公有制形式;③规模较大、统一生产、统一分配;④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3)特点:一大二公(土地公有,统一经营,集中劳动,平均主义)
(4)实质:生产关系发展超越生产力水平,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4)影响:严重侵犯了农民的经济利益,挫伤了集体和农民的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经济的发展遭到了重大损失。
影响: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轻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下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资源浪费;人民生活严重困难(59-61年,三年自然灾害)
1958年,全国生产钢1108万吨,只有800万吨合格。不仅毁掉了大量山林,还影响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教训:经济建设不能急于求成,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的水平。
松松垮垮的田间劳动者
人民公社内农业集体劳动以吹哨方式召集农民,“一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漫漫晃。”
农业:产量大幅度地下降
轻工业:轻工日用商品奇缺
重工业:孤军冒进高速增长
基本建设:规模庞大效益低下
国家财政:赤字-通胀-价格涨
4.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1959-1961)原因
材料:党和人民面临着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许多地区因严重缺粮而相当普遍地发生浮肿病,不少省份农村非正常死亡人口急剧增加。由于出生率大幅度降低、死亡率显著增高等原因,1960年全国总人口比上年减1000万。……原本希望快一些让人民群众过上较好的日子,结果却出现如此空前的灾难。这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反右倾”斗争造成的最严重的的后果和教训。——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由于饥饿而瘦小的儿童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根本)
(3)自然灾害严重
(2) 中苏关系破裂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
(三) 政策调整: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国民经济的调整
3、提出“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 (1964年)
结果:
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接近并超过建国以来最高水平。但左倾错误思想并没有得到根本纠正
2、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的总结了经验(大跃进的经验教训),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1962年)
1、八字方针:
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0 国民经济)
核心是:调整 即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搞好综合平衡。
调整农、轻、重比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调整不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
调整城乡关系:减少城镇人口、精简职工。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点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一大二公”
突出 表现 大炼钢铁、放高产卫星 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
错误 实质 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属于生产力范畴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忽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 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不切实际地提高公有化程度,生产关系变革超越生产力水平
危害 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浪费了大量资源,造成了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教训 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国民经济应协调发展 生产关系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相适应
知识拓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比较
2.出现失误的原因:
①“左”倾错误的危害,片面追求建设的速度和规模。(根本)②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③对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材料 那时中国共产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并不清楚。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以后,毛泽东越来越担心:中国以后会背离社会主义道路,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这就是他常说的“出修正主义”或“资本主义复辟”。他最忧虑几种现象:一是中央领导层中出现的重大分歧,特别是农村工作中“包产到户”的主张得到不少中央领导人支持,被他认为是离开社会主义道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表现,引起他对这些领导人的严重不信任。二是社会主义社会中出现的黑暗面,特别是干部严重脱离群众的现象。毛泽东迫切地期望能实现并保持一个公正、平等、纯洁的社会。
——摘编自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毛泽东认为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2)毛泽东强调“以阶级斗争”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3)党内指导思想上“左”倾错误的发展;
(4)严峻的国际外部环境影响,美国、苏联对中国施加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压力。
1.“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
2.过程:
红卫兵和造反派的袖章
发动:
夺权:
毛泽东、林彪与红卫兵
北大“红卫兵”将校长陆平等作为“反动学术权威” 进行批判
①1966年全面发动后,中央文革小组煽动“打倒一切”和“踢开党委闹革命”
②1967年初,“全面夺权”的“一月风暴”发生,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
③1969年4月,中共九大召开。
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
“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证明毛泽东同志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这些论点对当时我国阶级形势以及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估计,是完全错误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④1971年,毛泽东、周恩来粉碎了林彪反革命集团武装政变。
⑦1976年9月,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
2.过程:
3.评价:
⑤1972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判极左思潮,各项工作出现转机。
⑥1975年邓小平进行了各方面的整顿,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
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是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的内乱。
四人帮在接受审判
“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1)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发扬民主,依法治国。(最深刻教训)
(2)必须坚持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原则,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专断。
(3)要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粉碎政变:
整顿:
加紧夺权:
结束灾难:
⑧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革结束。
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
十年文革中,整了1亿人,非正常死亡773万人。无数优秀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大量国家文物遭受洗劫,知识分子、民主人士和各级干部遭到批斗。
老舍,著名作家 1966.8.24 跳北京太平湖溺死。
翦伯赞 著名历史学家。 1968年12月18日与妻子戴淑婉服安眠药自杀。
把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
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1956—1976年)
领域 成就 意义
工业 ①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 ②三线建设 ①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②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
国防科技 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1964)、氢弹(1967);成功发射中远程导弹(1964)、人造卫星(1970,东方红一号) 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增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综合国力。
农业 ①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 ②1973年,袁隆平杂交水稻“南优2号”培育成功 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教育医疗 教育事业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72年青蒿素) 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大批地成长起来
外交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迎来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建交国家从1965年49个增加到1976年的111个;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我国外交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
影响 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知识拓展:三线建设
材料一(1965年)勃列日涅夫在中苏边境不断增兵,从赫鲁晓夫时期的十几个师增加到43个师,坦克1.2万辆、飞机1700架,占苏军总兵力的24%。1966年3月,苏蒙军事同盟条约签订后,苏联进驻蒙古三个陆军师、两个空降师,并且不断挑起中苏边界武装冲突。从1964年10月至1969年3月,苏联挑起边界事件达4189起之多,中国的安全受到严重的军事威胁。
中苏关系恶化,中苏两党断绝关系;国际环境的影响
材料二 1964年8月,美国悍然轰炸越南北方,中国周边形势紧张起来。中国估计越南战争扩大的可能性很大,于是在进行援越抗美斗争。
中美冲突不断;
材料三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期,国际形势出现新的动荡。毛泽东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提出三线建设问题。“备战、备荒、为人民”成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巩固国防安全和新生人民政权的需要
材料四:新中国成立之初,工业发展极不平衡,70%的工业再沿海,只有30%在内地。
工业分布不平衡,沿海为主,内地工业落后
意义:
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推进了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中苏珍宝岛冲突
北部湾事件
美国台湾军演
大三线包括西南的四川、贵州、云南,西北的陕西、青海、甘肃的大部分地区,中原的豫西、鄂西,华南的湘西、粤北、桂西北,华北的山西、冀西地区。小三线包括一线地区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内蒙古等地,二线地区厦门、福州、无锡、合肥等地。
历史上三次西部开发
▲ 抗日战争工业西迁
▲ 三线建设
▲ 西部大开发战略
1964年10月16日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打破美苏的核垄断。
1967年6月17日
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4月24日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我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1966年10月27日
装载着核弹头的导弹成功发射
成就——科技
“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①对世界
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缓和以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②对中国
中国的外交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中美文化交流
③对美国
对苏联起了战略威慑作用,促进了美国战略调整和收缩
④对日本
直接推动了中日的正式建交
3.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影响
1.中美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中美建交
知识拓展:中美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
2.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原因
对美国而言:
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②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
③苏攻美守,改善中美关系遏制苏联
④西欧和日本的冲击、
⑤美国陷入越战泥潭
对中国而言:
①改善中国国际地位
②苏联的威胁;
③解决台湾问题,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两国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
1979年中美国正式建交,中美完全实现关系正常化,但并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
知识拓展:社会主义建设年代的时代精神
“铁人”王进喜
“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地质之光”李四光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两弹元勋”邓稼先
艰苦奋斗、奋发图强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崇尚劳动
敬业守信
敢于创新
……
意义:1.当时: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
2.后世: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4
《论十大关系》
中共八大
双百方针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整风运动
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全国反右派
斗争扩大化
提出“八字”方针
七千人大会
总结经验
三届一次人大
会议四个现代化
三年经济困难
总结归纳:我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进行了哪些成功的探索与失误
正确的探索
失误
课堂小结
1.[解析] 根据材料“1958年2月,全国外贸局长会议提出‘大力加强对日贸易,积极开展对亚非国家的易货平衡贸易,打开加拿大市场并开展对拉丁美洲的贸易,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应区别对待;开好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及所学可知,材料反映出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时期重视对外贸易的信息,这说明我国在努力探索自身的建设道路,A项正确;“努力开展全方位对外交往”属于改革开放后对外交往的特征,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国持续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的信息,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由材料无法得出新中国不断缓和与欧美国家的关系,排除D项。
对点训练
1.(2024·武汉)1958年2月,全国外贸局长会议提出:“大力加强对日贸易,积极开展对亚非国家的易货平衡贸易,打开加拿大市场并开展对拉丁美洲的贸易,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应区别对待;开好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材料说明我国( )
A.积极探索自身建设道路
B.努力开展全方位对外交往
C.持续推进区域经济合作
D.不断缓和与欧美国家关系
A
2.(2024·淄博)20世纪60年代创作的《我为祖国献石油》中的“红旗飘飘映彩霞,英雄扬鞭催战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歌词曾被改为“三面红旗迎彩霞,铁人精神传天下,毛泽东思想指引着我们,自力更生建设国家”。这反映了( )
A.歌词创作必须与现实结合
B.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石油自给
C.文艺创作与现实关系密切
D.经济建设决定文化艺术创作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60年代的歌词创作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现实相关联,这反映了文艺创造与现实关系密切,C项正确;“必须”表述绝对,排除A项;材料与实现石油自给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仅只涉及经济建设,排除D项。
C
[解析] 根据材料“中国钢产量变化形势图……中国钢产量变化背景”可知,1962年之后,中国的钢产量处于持续增长的状态,这主要得益于中共中央提出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政策进行调整,B项正确;1962年时,中苏关系已经恶化,排除A项;1962年,中国尚未进行改革开放,排除C项;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的,排除D项。
3.(2024·大连)如图为中国钢产量变化形势图(单位:万吨)。下列对图中③段中国钢产量变化背景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苏联政府提供援助 B.国民经济政策调整
C.西方先进技术引进 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
4.(2024·杭州)1961年9月,中央公布《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指出,工资形式应当按照实际情况执行,凡是需要和可能实行计件的,应当实行计件工资制,在保证劳动定额合理的前提下,不限制工人的超额工资。这一规定旨在( )
A.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 B.提高工人生产积极性
C.克服人民公社的弊端 D.加快重工业发展速度
[解析] 根据材料“1961年”“工资形式应当按照实际情况执行,凡是需要和可能实行计件的,应当实行计件工资制,在保证劳动定额合理的前提下,不限制工人的超额工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政策有利于发挥国有企业的积极性,B项正确;国民经济比例主要说的是轻工业、重工业和农业的比例,排除A项;由材料“国营工业企业”可知,不是克服人民公社的弊端,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重工业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