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卷
初一 语文
考生须知:
1.全卷共五个大题,25个小题。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2.请将学校、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答题卷的规定位置上。
3.请在答题卷上作答,做在试题卷上或超出密封线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一、书写(2分)
本题根据卷面书写情况评分。请你在答题时努力做到书写正确、工整。
二、积累和运用(24分)
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
如果说成功是一个___(zhēng)程,那么路旁的荆棘乱石只是它的点缀,繁花似___ (jǐn)的山谷才是它的栖息地;如果说成功是一个四季轮回,那 ___ (kù)夏的炙烤只是它的外表,累累 ___ (shuò)果的秋季才是它的意境。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 牵挂 争执 不求甚解 蛛丝马迹 B.权威 感概 小心翼翼 整装待发
C. 时辰 激荡 持之以恒 花团锦簇 D.狡猾 惭愧 疲惫不堪 独具慧眼
3.古诗文名句默写。(10分)
(1)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2)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________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绿树村边合,______________。(孟浩然《过故人庄》)
(5)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开阔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6)《<论语> 十二章》中论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7)古诗文中有许多表现思乡之情的句子,请写出连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列一首小诗,根据题意作答。(4分)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繁星?春水》
这是 (1) (填人名)写的一首哲理小诗。诗人把人生事业的成功比喻为花,把成就事业的起步阶段比喻为花的(2) ,把 (3) 比喻为培养花的“泪泉”,把自我牺牲比喻为滋润花的(4) ,生动贴切,发人深思。
5.综合性学习之生活处处有语文。(4分)
(1)初一某班开展了一次以“好店名”为主题的调查研究活动。同学们在调查发现,有的店名用语精巧,突出商业特点;有的富有创意,或巧借古诗词、或巧用比喻;有的内涵深刻,引人联想。下面是班上同学搜集的一些 “好店名”,请选择其一个“好店名”,说说好在哪里。(2分)
A.光合作用书房[书店名] B.家和兴[家具店名] C.稻香村 [饭店名] D.百草堂 [药店名]
我认为( )店名好,因为
(2)有的广告,故意出现错别字,请你加以订正。(2分)
某眼镜广告:一明惊人( ) 某蚊香广告:默默无蚊( )
某服装广告:衣衣不舍( ) 某沐浴露广告:随心所浴( )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6-10题(12分)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燃着蚊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甲)地往外就走。母亲喊住我:
“你要去干什么?”
“找蔡老师……”我(乙)地回答。
“不是放暑假了么?”
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可惜我没上完初小,就转到县立五小上学去了,从此,我就和蔡老师分别了。
6.选文中(甲)处应填_____________;(乙)处应填_____________。(2分)
A.糊里糊涂 B.迷迷糊糊 C.模模糊糊 D.稀里糊涂
7.一般说,孩子多是期盼假期到来的。为什么作者这时觉得暑假“漫长”?(2分)
8.画直线句“看看那块席子”不能删去,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9.对画波浪线的句子中的人称代词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选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改用第二人称“你”,读起来很别扭。
B.选文是回忆往事,用第三人称,这里是和蔡老师在一起,改用第二人称。
C.由于抒情的需要,变换人称,改用第二人称,可以直接抒发对蔡老师的思念、崇敬之情,显得更加亲切。
D.散文中可以叙事、议论、抒情,也可以第二人称与第三人称变换使用,这样更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10.选文中“我才醒了”的“才”和“我才睡熟了”的“才”各说明了什么?这两个“才”字饱含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1-15题(12分)
妈妈的树
①春雨如丝,万物复苏,又是一个栽树的好时节。
②每到这个时候,我总会想起老家的那些树。老家的院子很大,正好适合栽树。每到春天 ,妈妈在劳作之余都会偷闲栽树,栽过榆钱树、桑树、桐树,还有好多我叫不出名字的树。我不知道妈妈到底栽过多少棵树,只知道妈妈对每一棵树都精心栽培,像呵护孩子似的呵护每一棵树。我们把这些树叫做妈妈的树。
③离开老家多年,许多树都在记忆中渐渐淡去,唯有白杨树、香椿树和柿子树常常出现在我梦中,因为它们都是有故事的树。
④在我的记忆里,白杨树的叶子是我童年最好的玩具。过家家的时候,我们把叶子做成佳肴,用草茎把叶子串成项链。夏日寂寞的 午后,白杨树银白色的树皮微微泛出淡青色的光圈。一阵风过,树叶唱起了轻柔的摇篮曲,让我安然入眠。秋天寂静的清晨,白杨树叶随风起舞,飘飘悠悠落了一地,脚踩上去发出“沙沙”的声音,我一圈一圈绕着树走,乐此不疲。
⑤弟弟最喜欢香椿树。香椿树长得很高,每年春天发芽的时候,采摘它就很费事,要爬得很高才够得着。而香椿树的树干又很光滑,爬树是一件很费力的事情。弟弟喜欢爬树,每到做饭的时候,不等妈妈采摘,他就小猴子似的哧溜哧溜上去了。这时,妈妈总要急急地从灶台边跑过来,站在树下大声叮嘱:“小心啊!可要踩实啦!” 夜晚的饭桌上,在妈妈“不能上树啦”的絮絮叨叨中,我们快乐地吃着香椿炒鸡蛋,那滋味,太美啦!
⑥柿子树是我和弟弟都喜欢的一棵树。秋天来临的时候,满树金黄色的柿子挂在树上,黄灿灿的柿子在绿叶的掩映下是那样的美,一村的小孩都绕着我家院子咽口水。那场景,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简直就美得无与伦比。可是,有一年秋末,后邻的孩子为了摘我家的柿子,从院墙上摔了下去,送进了医院。那天晚上,妈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天早上,柿子树倒在了院墙边,金黄的柿子滚落一地。
⑦如今,妈妈老了,可妈妈依然栽树,家里的院子栽不下就往外栽。院子前的池塘边,院子后的斜坡上,村子边的小山上,都有妈妈的树的身影。妈妈在小山上栽的柿子树已经成林,每年秋天,那里就成了全村孩子的乐园。
⑧每次给妈妈打电话,妈妈总是爱和我们说她的树。我一边接着电话,一边望着窗外都市狭小的天空,眼前似乎出现了一片苍翠。在许多年前的春雨里,妈妈已经把她的树栽进了我们的心里。无论我们走了多久,走得多远,那些树,它们总在那 里。
11.第③段中“唯有白杨树、香椿树和柿子树常常出现在我梦中,因为它们都是有故事的树”一句中的“故事” 有哪些?根据文意,分别用一句话概括。 (3分)
12.品味第⑥段“那场景,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简直就美得无与伦比”一句,请说说“美”的含义。(2分)
13.请在第⑥段横线上添加一段符合语境的细节描写。(50字左右)(2分)
14.文章第⑧段写到了“春雨”,其作用是什么?(2分)
15.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妈妈”的形象。(3分)
四、古诗文阅读(20分)
(一)阅读《论语》十二章完成16-19题。(10分)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⑥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不亦说乎 ( ) (2)不逾矩 ( )
17.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8、“吾日三省吾身”从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_______的修养。(2分)
19.阅读文中划线句,说说颜回的“贤”表现在哪里。(不少于两点)(2分)
(二)阅读文段,完成20—22题。
盲子失坠(8分)
有盲子过涸桥上,失坠,两手攀楯(shǔn,栏杆),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过者告曰:“无怖,第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长号。久之,手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蚤知是实地,何久自苦耶。”
20.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自分,失手必坠深渊 (分:料想,考虑) B. 第放下 (第:只要)
C. 乃自哂曰 (哂:微笑) D. 蚤知是实地 (蚤:跳蚤)
21.请将文中画线句子“蚤知是实地,何久自苦耶”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22.请简要谈谈这则小故事给你的启示。(2分)
(三) 阅读下列古诗,完成23-24题。(4分)
绝 句
南宋 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注:短篷 ——小船 】
23.诗中“杏花雨”、“杨柳风”分别指什么?(2分)
2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你认真地望过一朵云吗?认真地唱过一首歌吗?认真地品过一句话吗?认真地追过一次梦吗?认真地……吗?其实,认真是一种人生态度,让我们保持这种态度认真去做每一件事吧!请以《那一次,我很认真》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字数不少于500字。
(2)不得套写、抄袭;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卷答案
初一 语文
一、书写(2分)
二、积累和运用(24分)
1.(4分)征;锦;酷;硕
2.(2分)B
3.古诗文名句默写。(10分)
(1)老骥伏枥(2)随风直到夜郎西(3)几处早莺争暖树
(4)青山郭外斜(5)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7)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 (4分)(1)冰心(2)芽儿(3)奋斗的辛劳(4)血雨
5. (1) (2分)分析名字特色1分,语言表达1分。
示例一如“光合作用书房”巧借比喻,把读书、吸收知识的活动比喻为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突出了读书、吸收知识的活动对人的重要性,耐人寻味。
例二如“百草堂”突出了草药的特点,行业特色鲜明,店名与其经营的商相吻合,且“百”字点出种类很多。
例三“稻香村” 看名可以联想到饭香,食欲大开。并借用辛弃疾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 饭店名有诗意有联想,有吸引力。
例四“家和”令人联想到家和万事兴,联想到“家”最重要的是亲情,这个家具店名情感浓厚。
(2)(2分)答案略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6、(2分)B C 点拨:甲处的“迷迷糊糊”是自己睡觉睡迷糊了,而乙处的“模模糊糊”是指话说得不清楚。
7.(2分)因为作者非常爱戴、敬佩老师,对老师恋恋不舍。 点拨:因为作者爱戴老师,假期又要同老师分别,所以才会觉得假期漫长。
8.(2分)“那块席子”是参照物,自己离开了那块席子,说明“梦中寻师”是真的,如果去掉,就不符合实际了。
9.(2分)C 点拨:用第二人称“你”,如同直接同老师对话,可以抒发真挚的感情。
10.(4分)“我才醒了”说明作者当时在睡梦中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走,是不清醒的,直到他的母亲指出,现在已经放了暑假,他才从睡梦中真正地醒了。“我才睡熟了”是说母亲把作者“拉”回来,又“劝说”了一会,怀着无可奈何的心情,他只好睡下来,是在这种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睡熟了。两个“才”字饱含着作者热爱蔡老师到了近乎着迷的程度的深厚感情。
(二)11.白杨树伴‘我’成长;弟弟爬香椿树采摘香椿芽;受大家喜爱的柿子树被砍了。(3分)
12.‘美’指满树柿子的美景,也指‘我’看到‘一村的小孩都绕着我家院子咽口水’时的得意。(2分)
13.示例:(妈妈)紧锁眉头,在树下徘徊良久,憋出一句“砍树”,转身回到屋子,不顾我们姐弟俩的哭喊恳求,拎了一把斧子冲了出去。 (2分)
14.照应开头,表现了妈妈对我们的教育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2分)
15.示例:文章刻画了一位勤劳、善良、无私奉献的妈妈。(3分)
四、古诗文阅读(20分)
(一)
16.答案略
17. 答案略
18. 答案略
19. 答案略
(二)盲子失坠(8分)
20. D (3分)
21.早知道下面就是实地,何必让自己辛苦了这么久呢。(3分)
2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相信别人善意的建议,否则会自讨苦吃。或:要勇敢尝试,不要被自己凭空设想的困难吓倒。或:要走出思维定势,战胜自己。(意对即可)(2分)
(三)
23.分别指春雨、春风
24.表达了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
五.作文
参见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检测答题卡
初一 语文
一、书写(2分)
本题根据卷面书写情况评分。请你在答题时努力做到书写正确、工整。
二、积累和运用(24分)
1.(4分) 、 、 、
2.( ) (2分)
3.(10分)
(1)____ ____ ______
(2)_______ _______
(3)_________ ____
(4)_________ _____
(5)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
(6)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
(7)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
4.(4分)
(1) (2) (3) (4)
5.(4分)
(1)(2分)我认为( )店名好,因为
(2)(2分 ) ( ) ( ) ( ) ( )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12分)
6.(甲)处应填_____________;(乙)处应填_____________。(2分)
7.
8.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9.( )(2分)
10.
(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1-15题(12分)
11.
(3分)
12.
(2分)
13.
(2分)
1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四、古诗文阅读(20分)
(一)(10分)
16.(2分) (1)说( ) (2)逾 ( )
17.(4分)
(1)
(2)
18.___ 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_。(2分)
19.
(2分)
(二)(8分)
20.( )(2分)
21. (2分)
22.
(2分)
(三)(4分)
23. (2分)
24. (2分)
五、作文(30分):
题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