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阶段特征
时段 表现
中古时期的世界
(1)中古欧洲: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随着西欧社会的转型,中古西欧王权走向强化,自治城市兴起,但基督教会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中古西欧文明是不同文明融合和嬗变的结果,具有鲜明的多元混合特色。在东欧,拜占庭帝国一度繁荣,俄罗斯在反抗蒙古的斗争中崛起。
(2)中古亚洲:领先于世界的中国、印度、阿拉伯文明在这时不断向外传播,与受中国文明影响下的朝鲜文明、日本文明等交相辉映,谱写了亚洲文明发展史上灿烂的一页。横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促进了的世界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客观上起到了促进伊斯兰教传播、传承阿拉伯文明的作用。
(3)古代非洲和美洲:东非的阿克苏姆王国、西非的加纳等国、南非的大津巴布韦都充分展示了古代非洲的文明成就。以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印加文明为代表的古代美洲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时空定位
知识结构
中古时期的亚洲
古代印度
阿拉伯帝国
帝国的统治:政治、经济、文化
奥斯曼帝国
中古时期的日本
中古时期的朝鲜
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国
笈多帝国的兴起与扩张
印度教与帝国统治
大化改新、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
幕府时代的到来
背景:庄园经济、武士集团
形成:12世纪末,镰仓幕府的建立
结束:德川幕府——日本最后一个幕府
帝国的兴起与扩张
帝国的兴起与扩张
帝国的统治:政治、经济、文化
帝国的兴起与扩张
伊斯兰教与帝国统治
多种宗教
中央集权
政教合一
西亚
南亚
东亚
重点问题
1、阿拉伯帝国(西亚)的兴起与扩张、统治概况(政治、经济、文化)【注意地图】
2、奥斯曼帝国(西亚)的兴起与扩张、统治概况(政治、经济)【注意地图】
3、日本(东亚)的历史沿革(秦汉之际、6-7世纪、647年、10世纪、12世纪末、17世纪)
4、中古时期南亚印度的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的统治概况
5、日本(东亚)的大化改新(646年)和幕府统治(12-19世纪)
6、朝鲜(东亚)的历史沿革(7世纪、10世纪、14世纪、16世纪)
自主预习:阅读P22-26,梳理中古时期亚洲的发展情况?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
日本
朝鲜
孔雀帝国、笈多帝国、德里苏丹国家
多元宗教
伊斯兰文明
儒家文明
公元500-1500年,当欧洲文明处于“黑暗时代”时,亚洲伊斯兰文明作为东方儒家文明与欧 洲基督教文明交流的桥梁,其本身的辉煌成就与东方儒家文明一起主导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美)斯图亚特 戈登:《极简亚洲千年史》
一、阿拉伯帝国(632-1258年)
7C初
622年
创立宗教
建立政权
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在麦地那建立政权
632年
半岛统一
默罕默德去世时,半岛基本统一
7C中期
扩张
大规模
向外扩张
8C中期
帝国形成
地跨
亚非欧
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
1.建立和扩张
建立
扩张
思考: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国家的建立之间是什么关系?
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①伊斯兰教创立和传播过程就是阿拉伯半岛统一、国家建立、扩张的过程;②伊斯兰教是一种宗教、行政、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为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精神力量和组织形式。
一、阿拉伯帝国(632-1258年)
1.建立和扩张
材料1: 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洲际大帝国。
材料2: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
——古代穆斯林作家 比鲁尼
2、帝国统治
一、阿拉伯帝国(632-1258年)
(1)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教合一
①君主专制: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其中以掌管财务和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
②中央集权: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强化地方管理
③政教合一:哈里发即是宗教领袖又是政治首领
(2)工商业、海外贸易发达(巴格达)
2、帝国统治
一、阿拉伯帝国(632-1258年)
①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
②对外贸易: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中国、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洋贸易。
③帝国境内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3)文化: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2、帝国统治
一、阿拉伯帝国(632-1258年)
将东方的技术发明传到西方,推动西方社会转型
①阿拉伯人继承和融合了被征服地区文化遗产,把古代埃及、西亚、希腊、罗马、印度的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
②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阿拉伯数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一、阿拉伯帝国(632-1258年)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及特点?
阿拉伯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囊括了南亚次大陆西北部、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与埃及等古文明的核心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帝国境内除阿拉伯人外,还有埃及人、印度人、波斯人、西班牙人等,其文化传统各有特色,各民族相互接触和影响,各种文化由此而得以交流和融合,在此基础上创造了绚丽多彩的阿拉伯文化。
——孟广林 《世界中世纪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原因
1.政治稳定,国家统一
2.经济繁荣,工商业发达
3.吸收融合东西方文化,是东西方文化荟萃之地
4.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2)特点:
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
材料:“全世界都感谢阿拉伯语在传播中世纪高度发展的阿拉伯科学知识方面所带来的媒体作用……如果没有阿拉伯语这个媒介,得到这些知识是不可想象的,或者说无论如何也不会了解得那么早。
——赫伯特·格特沙尔克《震撼世界的伊斯兰教》
【思考】阿拉伯文化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影响:
①阿拉伯文明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遗产,推动了东西方文明交流。
②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一、阿拉伯帝国(632-1258年)
中国
印度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
棉花、食糖
10进数字等
阿拉伯
欧洲
二、奥斯曼帝国(1299年—1922年)
土耳其人在两河流域发展起来,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
帝国兴起
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为伊斯坦布尔,定位帝国首都
继续发展
跨过今黑海海峡向欧洲进军,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帝国发展
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帝国极盛
13世纪
14世纪
1453年
16世纪后期
1. 建立和发展
二、奥斯曼帝国(1299年—1922年)
材料1:“奥斯曼帝国作为继阿拉伯帝国之后传承伊斯兰文明的历史载体,继承哈里发时代的宗教政治传统,实行君主至上和教俗合一的政治体制,世俗权力与宗教权力错综交织,……奥斯曼帝国在世界历史的舞台上历经600余年的沧桑,可谓亚非欧大陆中央地带最后的封建帝国。
——哈全安《土耳其通史》
①奥斯曼帝国继承了阿拉伯帝国体制
②苏丹实行“政教合一”,君主专制的统治。
读材料,联系教材说明奥斯曼帝国的政治体制情况。
2.统治
(1)政治:
材料2:
二、奥斯曼帝国(1299年—1922年)
②经济繁荣: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①苏丹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各级封建主也掌握土地,工商业者、农民承担沉重财税。
2.统治
(2)经济:
③垄断商路: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二、奥斯曼帝国(1299年—1922年)
材料1:奥斯曼帝国发展的过程中,对外出口山羊毛、皮革制品和兽皮,还有地毯。拉丁商人经常从小亚细亚南部的安塔利亚和西部的巴拉特(Balat)购买奥斯曼帝国生产的地毯,以销往欧洲。矿产品也是奥斯曼帝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在中古时期就以出产铜而闻名。铅被出口到西方和埃及;铜也被卖给热那亚人。金银当然也在贸易之列。在出口金属的同时,奥斯曼帝国也进口金属,如铁和锡,这些都是用于铸造火炮必须的金属。
——张楚乔《奥斯曼帝国崛起研究——从文明交往角度探析》
材料2:奥斯曼帝国位处东西文明交汇处,并掌握东西文明的陆 上交通线达6个世纪之久。
——宋保军《奥斯曼帝国与16世纪中期旧商路的贸易复兴》
①积极:帝国一度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②消极:控制传统东西方商路,征收重税,一定程度阻碍东西方贸易,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
【思考】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奥斯曼帝国在东西方经济贸易中的作用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雅利安人、波斯人、希腊人、阿拉伯人、蒙古人……
外族频频入侵,境内各族混杂
特殊的地形地貌,多山脉、高原、河流,易造成割据
历史上的印度和中国不同
经常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直到孔雀王朝建立
才实现印度的基本统一
除南部少数地区外,基本统一了印度。
1、南亚:印度
(1)孔雀帝国(前4-前2C )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1、南亚:印度
(2)笈多帝国 (4C初-6C)
孔雀帝国衰落后,印度再度分裂
直到笈多帝国时期,印度北部基本统一
南部藩国林立
政令不统一
北部基本统一
印度教成为主要宗教
印度教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吸收多种教义,崇拜三向神、直接宣扬世袭等级制度、坚定相信轮回转世
印度教三大主神
梵天
——创造之神
毗湿奴
——保护之神
湿婆
——毁灭之神
笈多帝国 建立 4世纪初,在恒河中游兴起,几乎征服北印度
政治 政局稳定,国王控制恒河中下游,其余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
宗教 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1、南亚:印度
(3)德里苏丹国 (13C初-16C)
德里苏丹国
国教
最高统治者
地方体制
伊斯兰教
苏丹
行省制度
政教合一
既掌握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
同时也是宗教最高领袖
重要职务由
穆斯林担任
德里苏丹国 建立 11 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地区。13 世纪初建立德里苏丹国家。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统治 中央 苏丹,政教合一。
地方 行省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2、东亚:日本
背景:
日本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内容: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推动了日本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开始标志:
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
影响:
学习和模仿中国隋唐制度
特点:
日本 隋唐
政治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 二官八省制 三省六部制
地方 划分为国、郡、里 郡县制
选官 废除世袭贵族制,以才选官 科举制
经济 土地制度 实行 “班田收授法” 均田法
赋税制度 实行租庸调制,统一租税 租庸调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1)大化革新,中央集权
请从大化改新的视角看中华文明对日本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日本 唐朝
政治 中央:二官八省(太政官相当于尚书省、八省实际上是唐三省、六部、九寺中某些部门的综合) 地方:国、郡、里 中央:三省六部制(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吏、户、礼、兵、刑、工)
地方:州县制
经济 班田收授法、租庸调制 均田制、租庸调制
政治、经济制度
社会生活习俗
城市布局
建筑风格
文字
货币样式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2、东亚:日本
(2)幕府统治
①幕府政治(12C末-1867) A、背景:
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建立庄园。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
经济:贵族、神社和佛寺等广占土地
政治:中央集权开始瓦解
形成庄园
保护财产,蓄养打手
脱离生产,专侍武职
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
中央集权衰落,幕府政治的形成
A、背景:
①经济:随着新土地开垦,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
②政治:10世纪,中央集权制开始瓦解;
③社会: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团日益增强。
743年,政府颁布“垦田永世私财法”,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形成:
12世纪末,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建立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并获得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镰仓幕府(1192——1333年)
室町幕府(1336——1573年)
德川幕府(1603——1867年)
2、东亚:日本
(2)幕府政治(1192-1867)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源赖朝
镰仓幕府初代将军
1867年,德川幕府的德川庆喜还政于天皇,幕府政治结束。
C、特点:
①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实权。
②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并承担纳贡和兵役等义务。
傀儡
掌握实权
将军家臣
D、外交:
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实行锁国政策
E、结束: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2、东亚:日本
(2)幕府政治(1192-1867)
F、影响:
武士道精神:名,忠,勇,义,礼,诚,克,仁。
武士道精神是武士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绝对服从主君,重言诺,轻生命,勇于战斗,曾被日本军国主义宣传利用。
①积极:幕府统治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日本封建等级秩序的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但是后期面对西方殖民者侵略扩张,采取锁国政策,阻碍了对外交流与商品经济发展,造成日本在近代的落后,为19世纪中期的内外危机留下了隐患。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2、东亚:日本
(2)幕府政治(1192-1867)
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仿效唐朝制度
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7世纪末-新罗
10世纪初-高丽
14世纪末-朝鲜
16世纪末-共抗侵略
日本丰臣秀吉派军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明朝大将邓子龙、朝鲜大将李舜臣在斗争中壮烈牺牲。历经7年中朝军民取得胜利。
方面 表现
政治 仿效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
选官 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经济 推行土地国有
文化 传播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
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3、东亚:朝鲜
【思考】朝鲜发展的特点
材料1:高丽王朝统一后,为巩固其政治统治,参照中国的唐朝实行封建君主的集权制度,中央政府设三省六部、御史台(司法、监察)、翰林院(掌管机要文书)和中枢院(负责军事),地方划分为十道,设节度使。
材料2:古代朝鲜文化打上了中国文化影响深刻的烙印,如提倡儒学,实行科举制,派贵族子弟到唐朝留学,培养国王所需要的各种人才;另外,中国的汉字、汉文和儒家思想早就传入朝鲜,新罗统一朝鲜后与唐朝密切交往,注重借鉴中国文化来发展本国文化,如朝鲜的文字、史学等,同时朝鲜人民又推陈出新,在借鉴中国胶泥活字印刷的基础上,发明铜活字印刷,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 ——孟广林 《世界中世纪史》
受到中国文化影响,君主中央集权体制
以中国儒学文化为中心,学习借鉴,形成了本民族的文化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3、东亚:朝鲜
新罗 7世纪末,初步统一朝鲜半岛
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高丽王朝 10世纪初,王建
政治 仿效中 国唐朝 制度 中央:三省六部
地方:十道
选官:科举考试
经济 推行土地国有,实行授田制
文化 传播中国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
朝鲜王朝 14世纪末,李成桂,汉城
16世纪末,万历朝鲜战争
以儒治国,向中国称臣纳贡,接受中国册封
西亚:伊斯兰教文明 南亚:多教并存文明 东亚:儒家文化文明
特点
政治
经济
文化
东西方文明的使者
多宗教并存
融汇中华千年文化因子
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
政教合一的君主集权体制,但由于宗教冲突仍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
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较快,对外贸易兴盛
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多种宗教文化并存,在相互借鉴中发展
以中国儒学文化为中心,相互影响、相互借鉴
1.(2024·南昌)有学者指出:“受翻译运动的影响,那些希腊语版本早已遗失的古希腊哲学和其他科学著作才得以成为古代重要的文化遗产。现代欧洲文明体系的形成,正是得益于这些来自沙漠的游牧人旺盛的好奇心和他们对古代文化的不懈学习与吸收。”这一观点( )
A.论证了阿拉伯人引领文化发展潮流
B.指出了阿拉伯文化的成就和特点
C.旨在强调阿拉伯人吸收创新的意义
D.意在揭示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
【练·高考真题】
C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翻译运动时期,阿拉伯人在保存中世纪失传的古代希腊文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为现代欧洲文明的兴起创造了条件。这一言论强调了阿拉伯人吸收创新的意义,C项正确;材料反映阿拉伯人在古典文化保存和现代欧洲文明兴起上所作的贡献,而不是对文化发展潮流的引领,排除A项;材料反映阿拉伯人吸收古希腊文化,而没有提到阿拉伯文化的成就和特点,排除B项;该学者的主要目的是阿拉伯人与现代欧洲文明兴起的关系,而不是揭示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排除D项。
2.(2024·黑龙江)从下列表格的内容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阿拉伯人( )
数学 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使之形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阿拉伯数字”,并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
医学 阿拉伯人著写的《医学集成》和《医典》两部书,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
文学 《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等名著,都受到了《天方夜谭》创作方法的影响
沟通 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
A.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阿拉伯文化
B.发明阿拉伯数字传播到世界
C.促使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发生
D.促进了东西方文化间的交流
D
[解析] 根据材料“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使之形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阿拉伯数字’”、阿拉伯人著写的《医学集成》和《医典》两部书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阿拉伯人的著作对欧洲的影响和阿拉伯人将中国科技文明传入欧洲等可知,阿拉伯人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D项正确;题干中强调的是阿拉伯人对文明传播的重要性,而非赞誉阿拉伯人文明的丰富多彩,排除A项;阿拉伯数字起源于印度,排除B项;C项片面解读材料,排除。
3.(2024·哈尔滨)17世纪之后,随着欧洲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对奥斯曼帝国造成猛烈冲击。为此,奥斯曼帝国专门编订了一套《纳西巴特文献》作为改革的理论准备。这些理论一致认为,造成目前奥斯曼帝国内忧外患的根源就是帝国抛弃了古老传统的价值观念和制度。这一举措( )
A.造就奥斯曼帝国的再次繁荣
B.抵御来自西欧列强的扩张威胁
C.传播奥斯曼帝国的历史传统
D.忽视造成帝国落后的根本原因
D
[解析] 根据材料“造成目前奥斯曼帝国内忧外患的根源就是帝国抛弃了古老传统的价值观念和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经历了科学技术、思想和政治革命而空前强大的西方诸国的扩张,唯有吸纳先进文明才能成功,而一味墨守传统,抱残守缺的最终结果只能是陷入更深的危机,必败无疑,D项正确;奥斯曼帝国并没有再次繁荣,排除A项;这一措施并没有很好抵御来自西欧列强的扩张威胁,排除B项;材料只是提及改革准备,无法得出传播奥斯曼帝国的历史传统,排除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