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教学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教学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26 23:37: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战争 与
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 雅尔塔体系
没有带来永久和平
孕育战争
(强权政治、带来一定的和平)
战争与
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 十月革命
20世纪:世界现代史开端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殖民体系瓦解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手工工场
(工业革命前)
工厂制度
(中小企业为主)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大企业
(垄断组织)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1)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它们竞相对外殖民扩张,企图瓜分世界。
1、背景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2)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引起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对我们说:怎么办 世界已经分割完了! 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一边,而让别人分割世界。
——德国外长皮洛夫1899年末的一次演说
英法德美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重
1913—1914年列强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情况
【补充】一战前重新瓜分世界的三次帝国主义战争
(1)1898年美西战争:美国为争夺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菲律宾发动的对西班牙的战争,美国胜。
(2)1899-1902年英布战争:英国同荷兰移民后裔布尔人建立的两个共和国为争夺南非领土和资源而进行的一场战争。又称南非战争。英军胜,把持世界上最大的兰德金矿,使得伦敦迅速成为全球金融业和黄金交易的中心。英布战争是是日不落帝国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3)1904-1905年日俄战争:日本和俄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日本胜,俄国被迫让出辽东半岛,并承认日本对朝鲜的特权。
1898年美西战争
1899-1902年英布战争
1904-1905年日俄战争
“小而辉煌的战争”
“大英帝国力不从心的战争”
“让俄国一夜白头的战争”
战争延续了2年7个月,英军消耗战费2.5亿镑,死亡21942人;布尔人死于战场3990人,死于集中营27927人。
亚洲岛国最终打败欧洲陆上强国,令世人刮目相看。这是俄国专制制度的可耻失败。
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和老牌殖民国家之间的战争。
当新的帝国越来越强大,他们不可避免地要与老牌帝国在分配殖民地的赌桌上重新洗牌。三场战争导致不同地区殖民利益重新分配,成为一战序幕。
——CCTV世界历史三次早期帝国主义战争解说词

巴尔干问题
突尼斯问题





世界市场 、殖民地问题
巴尔干问题
普法战争后果
1882
1879
1904
1907
协约国
同盟国
1892
1882
(3)主要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加剧,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奥匈

同盟国
协约国
在德国的大力支持下,奥匈决定在邻近塞尔维亚边境的波斯尼亚萨拉热窝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这次演习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出动了两个兵团,斐迪南夫妇决定亲自前往萨拉热窝巡视。
民族主义:即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思想或运动。
(4)导火索: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
普林西普
(2)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主要原因: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激化,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及扩军备战;
(4)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
1、背景
(1)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8月1日德国对俄宣战;
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
8月4日英、法向德国宣战;
8天后对奥匈帝国宣战;
8月6日奥匈帝国对俄宣战;
8月10日法国对奥匈帝国宣战。
日本、美国、中国等33国先后参战。
地区性战争
欧洲战争
世界大战
2、过程
(1)大战爆发
战争发展为世界性大战的原因?
①客观性:20世纪初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
②可能性: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
③现实性: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的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2)欧洲三条战线:
西线、东线、南线
主要战线
东线:
俄←→德奥匈
巴尔干半岛
塞尔维亚←→奥匈
西线:
英法←→德
战争阶段 时间 战线 主要事件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3)三个阶段
1914年
俄国(十月革命后)退出战争;1918同盟国投降
西线
马恩河战役(德国“速决战”破产)
1918年
其它
对德宣战的日本占领中国山东,次年提出“二十一条”,企图灭亡中国。
1915年
东线
南线
意大利倒戈;德奥取得胜利但未能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
1916年
西线
凡尔登战役(“凡尔登绞肉机”、飞机、毒气)
索姆河战役(“索姆河地域”、首现坦克)
日德兰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1917年
美国和中国(北洋政府)参战
(4)1918年11月11日,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知识扩展:中国参加一战
1916年,袁世凯病逝。北洋宿勋段祺瑞代表北洋势力出任国务院总理兼陆军总长,与代表南方势力的黎元洪总统对抗。1917,双方对政权的争夺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段祺瑞一方积极和协约国联络,把参战视作壮大己方削弱政敌的契机。
段祺瑞以国务院总理的身份,向诸协约国驻华公使提出有关中国参战的三点要求:
1、废除《辛丑条约》中禁止中国在军事方面反对德国的条款;2、延长庚子赔款支付的时限,不加利息;3、将中国关税率提高至7.5%。
在这个基础上,中国将会以输出劳工和原料的形式参战。1917年8月14日,民国正式对德宣战。整个战争期间,中国总共输出了17万劳工和大量原料,有2万名劳工为此牺牲。
“一战华工以血肉之躯架起从战争通往和平的‘桥梁’,他们为欧洲的自由和重建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历史功绩值得永远铭记。”
——比利时波普林格市长克里斯托弗·德雅盖
形式:以工代战
意义:为一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一定程度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为最终解决山东问题做了铺垫(华盛顿会议)。
战争历时 4年零3个多月(1914.7.28—1918.11.11)
参战国家 31个(协约国27个,同盟国4个)
战争范围 14个国家的400万平方千米以上土地
卷入人口 超过15亿
“一战”是规模空前的战争。
持续时间长
涉及国家多
波及范围广
造成危害大
3、特点
史料  一战中,士兵死亡上千万,战争耗费近3600美元,无数城镇化为废墟。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土崩瓦解,第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诞生。英、法在战争中消耗了大量财富,美国则从债务国一跃成为债权国,并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金融剥削的中心。由于战争,列强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战后初期,相继爆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埃及的独立运动等。战后,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战争,要求维持战后的世界和平。
——摘编自卢文璞《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现代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一战的影响。
4、影响
(1)人类社会
(2)政治:改变世界格局:
①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欧洲世界优势地位,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觉醒。
②美国参战和俄十月革命胜利,开始改变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
(3)科技:
(4)思想:
(1)人类社会:巨大的损失和破坏。
(2)政治:改变了世界格局:
①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削弱,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进一步发展。
②美国参战和俄十月革命胜利,开始改变西欧为中心的世界格局。
(3)科技:一战成为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4)思想:一战引起和平主义思潮的出现。
4、影响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它重新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以及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
二、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凡尔赛-华盛顿会议
(1)缔结条约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对德《凡尔赛和约》
对奥、保、匈、土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
《四国条约》
《五国海军条约》
《九国公约》
(2)体系内容
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瓜分。
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凡尔赛
体系
限制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军备竞赛。
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华盛顿体系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北非的统治秩序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恢复中国对山东的主权,日本将胶州湾德国租借地交还中国,
中国将其全部开为商埠,并尊重日本在该区域内的既得利益;
日军撤出山东,青岛海关归还中国,
胶济铁路及其支线由中国向日本赎回,前属德国人的煤矿由中日合办。
——《解决山东悬案的条约》
缔约各国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的完整;
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工商业机会均等的原则;
各国不得在中国谋取特殊权利而损害友邦人民的权利,不得鼓励有害友邦安全的举动。
——《九国公约》
美国:抑制了日本,取得与英国相等的地位;
日本:海军扩张受到抑制;
英国:开始丧失海上优势。
世界现代史上第一个裁军协议
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重新恢复到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客观上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3)国际联盟
首倡者及意图:
原则:
评价:
美国,企图利用国联,领导世界(称霸世界)
性质:
积极:
局限:
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政治组织
开创了国际合作的形式,顺应了世界整体发展的趋势,为后来的国际组织(联合国)提供了经验教训。
英法操纵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不能真正维护世界和平。
国联徽标(1920-1946)
“全体一致”(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有效行动的可能性)
(4)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史料: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带来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变化:美国、日本对欧洲的中心地位提出了挑战,美日对国际事态的发展开始产生重要影响;国际体系不再仅限于欧洲,一个在地理空间上囊括全球、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为基础、现代民族国家为主导的全球性国际体系初步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对德国的惩罚过于苛刻,同时也难以约束日本等列强的侵略行为;成为世界强国的美国未加入国联,不愿意承担应有的大国责任。这些导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只存活了不到20年,与其他几个国际体系相比是最短命的体系。
——刘建飞《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最短命的国际体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国际体系带来的改变,并分析其短命的主要原因。
改变:欧洲中心地位受到冲击,美日等国影响力扩大;国际体系的范围扩大,从欧洲体系变为全球性的世界体系。
原因: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②存在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胜国之间等各种矛盾;
③对战败国的严苛惩罚等刺激了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
④在大萧条的冲击下,法西斯主义乘势而起;
⑤美国、苏联等大国参与有限,对新的侵略缺乏约束等。
(5)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积极作用:民族自决有利于推动殖民地国家的民族独立;限制军备有利于维持和平;构建了战后的国际新秩序,短暂维持了国际力量的均势。
局限性: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国际联盟不仅未能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甚至还不断制造出新的冲突,为二战爆发埋下了种子。
1.(2024·揭阳)1908年,当时一篇颇受欢迎的俄国评论写道,“俄罗斯民族的命运维系于塞尔维亚等斯拉夫兄弟民族的命运,如果塞尔维亚被征服了,被肢解了,那么俄罗斯的未来将会化为灰烬”。在此前后,德国权威报刊声称“斯拉夫的海浪无时无刻不在冲击德意志人的堤坝,如果我们后退一点,那么我们就会失去一切”。材料反映出一战前( )
A.俄德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
B.报刊舆论左右国际局势
C.塞尔维亚地区冲突日益升温
D.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泛滥
D
[解析] 据材料“俄罗斯民族的命运维系于塞尔维亚等斯拉夫兄弟民族的命运”“斯拉夫的海浪无时无刻不在冲击德意志人的堤坝”等信息可以看到,奉行本民族利益至上,歧视其他民族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泛滥,民族主义成为对外扩张的借口,D项正确;英德矛盾是当时世界最主要矛盾,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左右”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塞尔维亚地区冲突是否“日益升温”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C项。
2.(2024·石家庄)1914年12月24日,比利时前线的德军在战壕里摆上蜡烛,并唱起圣诞颂歌来庆祝。英国士兵唱英语的圣诞颂歌作为回礼,接着两边互相喊着圣诞节的祝贺话语。不久后,双方在无人地带互相交换起小礼物。多地士兵之间都出现了非官方的“圣诞节停战”。这反映出士兵们( )
A.放弃了爱国主义理想
B.开始萌生反战主义思潮
C.自发反思战争的意义
D.认识到一战的非正义性
C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德、英的士兵受到本国政府的鼓动踏上战场,但现代化的战争令他们陷入了长期的堑壕战中,圣诞节之际他们却无法回家团圆,双方都为本国的帝国主义政府利用,大多数士兵并不想兵戈相向,圣诞节停战就是士兵们反思战争意义的表现,C项正确;士兵们反思战争并非是放弃了爱国主义理想,排除A项;“开始萌生反战主义思潮”表述不准确,一战爆发之前就已经存在反战主义思潮,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方面的论述,一战中的士兵对战争感到迷茫,并不等同于意识到战争的非正义性,排除D项。
3.(2024·江门)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后,某报刊评论说:“这场军事比赛的麻烦在于,它进入了加赛局,而德国既没有替换的投球手,也没有代打。”此观点意在说明( )
A.德国开始丧失战争主动权
B.美国参战使态势发生逆转
C.两军事集团力量趋向平衡
D.美国决定了战争胜负走向
B
[解析] 根据材料“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后……评论说:‘这场军事比赛的麻烦在于,它进入了加赛局,而德国既没有替换的投球手,也没有代打’”及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使战争胜利的天平倾向协约国一方,B项正确;材料强调了两大军事集团力量发生变化,但不能说明战争主动权开始变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英、德军事集团力量对比出现失衡,而不是趋向“平衡”,排除C项;美国参战虽影响了战争胜负,但不等于决定了战争胜负,排除D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