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无衣
课型:新授课(共1课时\第1课时)
核心素养 目 标 1.加强诵读,通过把握语气、语调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
2.体会主人公乐于为国效力的无私品质和浓郁的家国情怀;深入理解这首诗,培养诗歌的艺术鉴赏能力。
3.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及重章叠唱的写作手法;理解并欣赏诗经的语言美、情感美以及结构美。
4.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体会诗经对我国文学、特别是对诗歌的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重点 理解并体会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辱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及重章叠唱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了解重章叠唱的写作手法,理清每一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播放《无衣》歌曲演唱视频 视频导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感知秦风风格,了解诗歌意境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 1、《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主旨:无邪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内容:风、雅、颂。 风:各地的民间乐歌;
雅:周王朝国都所在的乐歌;
颂:宗庙祭祀的乐歌和舞歌。
形式:赋、比、兴。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包括铺排陈述和一般陈述两种情况;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2、写作背景
《无衣》选自十五《国风》中的秦风,属于秦国民歌。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将要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一首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本诗标题“无衣”的意思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 二、文本感知 1、重点字音 修我矛戟( jǐ) 与子同裳( chánɡ) 2、重点字词 袍:长袍,类似于斗篷。行军者白天当衣服穿,晚上当被子盖。
王于兴师:于,句中助词,兴师,起兵,意思是周王出兵打战。
泽:同“襗”,贴身穿的衣服。
偕作:共同行动。
裳:下衣,这里指战裙。
甲兵:铠甲与兵器。
偕行:一起前进。 学生全文翻译 三、文本细读 1.诗歌第一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歌第一句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一问一答鲜明地表达了战士们团结一致,共同对抗外敌强烈的思想感情;“无衣”两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战士们一心为国征战,不计较衣物不全的爱国的思想感情。 2.诗歌第二句在全文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 (1)“王于兴师”首先交代了事情发生的直接原因,诗人将其放在后面,具有补充交代的作用。 (2)诗人先“议”后“叙”,不但能够避免诗歌的平铺直叙,增强诗歌气势,而且能够激发战士们强烈的爱国热情。 (3)突出了战士们为国而战的斗争精神,“与子同仇”,表明了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团结一致去抗击共同的敌人。(精神) 3.小组讨论:下一章的“岂曰无衣”是不是对上一章的简单重复?为什么? 明确:不是,作者采用重章叠唱的手法,是诗人内在情感上的一种递进关系。 优点: 主题内容:营造意境,渲染气氛,强化主题,突出感情 艺术表现:增强节奏感、音乐感,形成回环、往复的美,具有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4.“与子偕作”说明两者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明确:说明君王与将士之间团结一心,斗志昂扬,同仇敌忾,共同行动。(合作) 5.“与子同裳”说明了什么? 说明确:说明了君王与士兵之间共同克服困难,关系十分密切。 6.“与子偕行”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战士愿与周王靴刀誓死的决心。(出征) 7.主旨:《无衣》是一首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是一首爱国歌曲。它既表现了战士们慷慨赴战、同仇敌忾、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豪情,又表现了君王与战士们之间深厚的情谊。 介绍《诗经》相关的文化常识 读准字音,初步感知文本 供学生积累文化常识
课后小结 主旨:《无衣》是一首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是一首爱国歌曲。它既表现了战士们慷慨赴战、同仇敌忾、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豪情,又表现了君王与战士们之间深厚的情谊。
作业布置 必做题:背诵默写《无衣》,完成相关练习。 选做题:
板书 不同穿着 修整的物品 目的 同袍 戈矛 同仇 同泽 矛戟 偕作 同裳 甲兵 偕行
教后反思 效果不足之处再认识: 设计优化之处再思考:
课题:春江花月夜
课型:新授课(共2课时\第 课时)
核心素养 目 标 1、诵读诗歌,感受和体验诗歌的意境和形象;理解诗歌的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体会景、情、理的完美融合。 2、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的能力;培养学生感受诗歌意趣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品读经典审美能力。 3、引导学生抓住主要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通过置身诗境的方法,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情景理浑然天成的诗情画意。 4、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体会诗中表现的游子与思妇相思相爱之情
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优美深邃的景理情
教学方法 朗诵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同学们,学习到现在,我们接触了许多唐诗,你觉得哪首写得最好呢?为什么?(孤篇压全唐) 引导学生回顾过去所学 点明《春江花月夜》的地位及重要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知人论世 1、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张若虚生平事迹不详,唯知其曾任兖州兵曹。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开元初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 其诗作语言清丽,富有跌宕起伏的音乐美感,诗境优美深邃。《全唐诗》中张若虚的诗作仅存两首,一首是五言排律《代答闺梦还》,写闺情,师、诗风近齐梁:另一首就是千载传诵的抒情杰作《春江花月夜》。 2、《春江花月夜》历来为世人所倾倒,荣膺“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 、“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等赞誉。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日本汉学家:“中国古代只有两首好诗,一首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一首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3.解读文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全诗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整体感知 1、正音:滟滟(yàn) 皆似霰(xiàn) 汀上白沙(tīng) 纤尘(xiān) 捣衣砧(zhēn) 碣石潇湘(jié) 播放尚雯婕、萨顶顶演唱同名歌曲 思考:本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并概括每层大意。 (一)首八句: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为下面对景抒情打下基础。(景物美) (二)次八句: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的感叹。(哲理美) (三)余下二十句: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情感美) 4、文章标题包含了春、江、花、月、夜这五种意象;其中“月”这个意象贯穿全诗,是全诗的纽带;本诗按照月亮行动轨迹展现了“月”意象的四种状态;即:月出—月悬—西斜—月落。 明月初升: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月上中天: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月渐西落: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月沉江海: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三、文本细读 1、第一部分:景物美 春江花月图上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营造了什么意境?表达了什么情感? 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水绕芳甸、月照花林、流霜不飞、 白沙不见——月夜美景。 意境特点:空阔纯净、清幽柔美、朦胧恬静。 情感: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表现对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向往。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前八句所展现的美景 2、第二部分:哲理美 ①思考:面对如此空阔静谧的江天美景,面对一轮皓月,作者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感慨?他的感慨与其他古代诗人们有何不同? 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哲理美 苏 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曹 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李 白: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个体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宇宙无穷,人类生生不息。所以“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和“年年只相似”的江月得以共存。 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这正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哀而不伤) 3、第三部分:情感美 ①、前四句 青枫浦:一名双枫浦。这里泛指离别地点。 胜 : 能承担,能承受。 扁舟子:飘泊江湖的游子。 →此四句总写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两地思念。 ②、中间八句:思妇怀远 赏析“裴回”一词的表达作用 (1)拟人手法 (2)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写出月游移不定的动态,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 (3)与后文的“卷不去”、“拂还来”相呼应,写出月亮的不忍之心。但此种做法却惹得思妇更为思念。 “鱼龙”、“鸿雁”两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鱼龙、鸿雁本来是月光下的景物,此处写出了月光的清澈。但也是用典——“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鱼龙、鸿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此处暗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可见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思妇怀远,相思无着落 ③最后八句:游子思归 本段文字如何表达游子思归的感情? (1)在梦中也想归家,心理描写。 (2)对春光渐逝的惋惜中,表达其想要归家的心情。 (3)以 “无限路”表达其有家却难归的无奈。 (4)“落月”、“海雾”等衬托其无限的思念。 四、课外拓展:诗中典型意象 1、古典诗歌中关于“月”的意象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空间意象、时间意象、情感意象 相思离别之情 ,游子思归之情 昔盛今衰之叹,时空永恒,人生短暂之悲…… 2、古典诗歌中关于“江水”的意象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人类的渺小——浩渺宇宙(空间)/人生短暂——历史长河 (时间) 3、古典诗歌中关于“落花”的意象 “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
课后小结 诗人通过对春江花月夜幽美景色的描写,面对浩荡壮丽的自然、宇宙,探讨人生哲理和宇宙奥秘,并展示了现实人生中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表示了对人生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对青春年华的珍惜。
作业布置 必做题:背诵默写全诗,完成相关练习 选做题:通过全诗的学习,为什么《春江花月夜》能取得这么高的地位
板书 意象:春、江、花、月、夜 景物美 春江花月夜 美 哲理美 三者完美融合 情感美 四幅图景:春江花月、月下沉思、思妇怀远、游子思归
教后反思 效果不足之处再认识: 设计优化之处再思考:
课题:将进酒
课型:新授课(共2课时\第 课时)
核心素养 目 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诵读全诗,把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背诵全诗。 2、在诵读中感悟诗句间蕴含的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变化;在聆听经典、自我感悟、探究合作中逐步掌握诵读要领。 3、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清诗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理解诗人情感,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4、体会诗人借着酒兴,淋漓尽致地抒发的不平之气;正确认识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教学重点 在聆听经典、自我感悟、探究合作中把握对诗歌得体的诵读,在诵读中感悟诗句间蕴含的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变化。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融入诗境,吟咏诗韵,认识到李白在劝酒放歌中,吐胸中块垒,抒发多种人生感慨。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探究、演读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播放《长安三万里》电影中《将进酒》片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知人论世 1、李白(701年-762年) 字 ,号 ,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 诗人,被后人誉为 ,与 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 与 的“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所作,代表作《拟行路难》《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生平经历:济苍生安社稷(14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24岁)——初入长安无功而返(30岁)——奉诏入京 供奉翰林(42岁)——仕途失意,赐金放还(44岁)——与友畅饮,作将进酒(52岁)——安史之乱,入永王府(54岁)——流放夜郎,途中遇赦(56岁)——寓居当涂,醉月而卒(62岁) 2、写作背景 这首《将进酒》,约作于天宝十一载,即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相甫和杨国宗,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却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借酒消愁,“但愿长醉不愿醒”。 解题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属古体诗。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 “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 积累饮酒诗句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晏殊《浣溪纱》)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初步感知 听读正音 将( qiānɡ)进酒 莫使金樽( zūn)空对月 径须沽( ɡū)取对君酌( zhuó) 钟鼓馔( zhuàn)玉不足贵 斗酒十千恣( zì)欢谑( xuè) 朗读全诗 题目“将进酒”是什么意思?请喝酒。 谁劝谁喝酒?“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文本细读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表现手法:比兴、想象、反衬、夸张 起兴——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 比喻——以黄河一去不复返比喻青春难在 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 夸张——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 悲:对青春已逝,年华不再的感慨; 流水文化: 《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表现手法:夸张 “天生我材必有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情感? 乐观自信,肯定人生,肯定自我,透露出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 思考:诗人正自感伤,却为何突而转悲为欢? 它是一种真正的“乐”吗 ? ①既然人生短暂,既然此处失意,就应另外去寻找寄托,朋友相聚,正好开怀畅饮及时行乐。 ②不是真正的快乐,是通过这种及时行乐,寻求一种自我安慰。 3、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连续用了四个“三字句”,有什么好处? ①诗歌的节奏不单调,富于变化。 ②加快了诗歌的节奏,旋律的加快实际上就反映出作者情感的变化,心情是非常激动地,他的情感由原来的欢乐变得狂放起来。 4、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这是诗人的真心话吗?为什么? 不是,这是诗人仕途失意,志不得抒的愤激之词! 是全诗的主旨句。 5、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表现手法:用典、夸张 在中国历史上寂寞的圣贤不可胜数,作者为什么单提到“陈王”呢?有何用意?陈王:三国 曹植 用以自比,一样的才思敏捷, 一样的遭人妒忌排挤,有志难展。 既是对陈王昔时宴饮的倾慕,更是对现实遭遇的愤恨与控诉。 6、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反客为主,诗人要将一切昂贵的东西都拿来“换美酒”——狂放! 这种狂放,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 品读小结 悲:悲叹人生短促; 欢: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 愤: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 狂: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 全诗围绕一个“酒”字,而情感又都是基于一“愁”字,作者因何而愁? 一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易老 青春不再 二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壮志未酬 怀才不遇 三愁: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圣贤寂寞 陈王失意 课外拓展:李白是个什么样的的人 在李白的思想中, 儒、道不可分, 二者完全地交融在一起形成了他独特的思想面貌, 分不出彼此。他的心灵中游荡着种种矛盾, 其中的冲突斗争相当激烈。如儒家积极进取与道家退隐的矛盾, 儒家热衷功名与道家超然尘外的矛盾, 儒家因循守旧、思想保守封闭与百家融会通贯、豁达风度的矛盾等等。这种种冲突矛盾构成他思想的复杂、多变, 也使他诗歌情感跌宕起伏, 大开大合, 既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 又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不同阶段, 李白的思想重点也不相同。开元盛世至天宝初期, 作者思想中的儒家用世思想, 成为要求建功立业、追求理想的动力, 而道家出世的思想此时还很弱小, 影响力不大, 表现为自我价值的迫切实现, 诗人全身充满着锐气, 并调动一切手段, 如王霸之道、纵横之术、任侠交游、隐居求道, 以达到目的。此时他的思想以入世为主, 而道家的高韬出世思想为次。天宝三年赐金放还后, 李白对政治的腐朽、社会的黑暗有了清醒地认识, 道家思想逐步成长。此时, 他的道家出世思想与任侠精神结合, 更加的豁达豪放、挣去束缚、冲决世俗礼法、破坏旧秩序、放浪不羁。道家思想站在了儒家思想之上。直至发展到诗人晚年, 佛教思想抬头, 空无寂灭, 寄希望于来世。
课后小结 情感变化:悲-欢-愤-狂 悲:悲叹人生短促; 欢: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 愤: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 狂: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
作业布置 必做题:背诵默写全诗并完成相关练习 选做题:观看《长安三万里》
板书 悲(1-4) 情感脉络 欢(5-10) 愤(11-16) 狂(最后)
教后反思 效果不足之处再认识: 设计优化之处再思考:
课题:江城子
课型:新授课(共1课时\第 课时)
核心素养 目 标 1、读懂诗词的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以及蕴含的情感。 2、提高感知诗人内心情感世界的能力,能过自己的朗读来表现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完成课内课外知识的沟通联系,形成不同层次的探究能力。 3、鉴赏诗歌里表现出的情感美、艺术美。 4、能体味人生,珍惜拥有,感受幸福。
教学重点 诵读体悟,感悟苏轼对亡妻的凄婉爱情与思念之情;赏析词作抒写悼亡之情的手法。
教学难点 丰富的想象,往复曲折的结构。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探究、演读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你心目中的苏轼是怎样一个形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豪放不羁的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踌躇满志的苏轼) 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旷达自信的苏轼)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豁达乐观的苏轼) 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首著名的悼念亡妻王弗的词《江城子》,来了解和我们印象中不一样的苏轼,体会他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初入文本 1、作者简介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苏轼善书,“宋四家”(苏黄米蔡)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 2、作者简介 原配妻子:王弗,苏轼的结发之妻,眉州青神人(今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幼承庭训,颇通诗书。年十六嫁给苏轼。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和知己,有“幕后听言”的故事。治平二年五月卒,年方二十七。 第二任妻子:王闰之(1048—1093),女,北宋眉州青神(今四川眉山市青神县)人。性格温和,知足惜福。 第三任妻子:王朝云(1062年—1096年),字子霞。浙江钱塘人。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红颜知己和侍妾。 3、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调,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夜,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悼亡词(以词悼亡是作者首创)。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 4、文体知识·悼亡诗 西晋文学家潘安,美姿容。他和妻子情深意笃。二十四岁结婚,五十岁妻子不幸死亡,夫妇和睦相随二十六载。潘安悲痛至极,为她服丧一年,期满赴任作《悼亡诗三首》。 诗中所流露的真挚、自然、深沉的夫妻之情,颇为后人赞赏,此诗广泛流传。此后,《悼亡诗》便成为丈夫哀悼亡妻的专用诗题。代表诗人有潘安、元稹、李商隐、纳兰性德等;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 5、解题 江城子:词牌名 点明作词时间,指的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近四十。 点明写作内容。(梦到亡妻,抒发思念、伤感、无奈之情) 二、初读诗词,整体感知 1、听朗读示范,标正字音 2、学生朗读全诗 3、本词的线索是什么?以什么作为写作顺序? 以“梦”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梦前――梦中――梦醒 梦前思量(怀念)——十年生死两茫茫,……鬓如霜。 梦中相逢—— 夜来幽梦忽还乡,……惟有泪千行。 梦醒悲凉——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三、深入研读,仔细品味 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直抒胸臆) 明明是写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却又说“不思量”,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①说不思量,即是思量。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而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直抒胸臆更显思妻之情的深沉。 ②“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 2、“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直抒胸臆) “凄凉”表现在什么方面? (1)相思之情的凄凉。满腔的哀怨和思念无处倾诉,亡妻之恨,相思之痛,孤寂之苦只能遥寄于千里之外的孤坟。 (2)政治失意之凄凉。苏轼当时官运不佳,屡被贬放,此时被贬密州,流离坎坷的文豪满肚子的委屈需要发泄和倾诉,可他没地方诉说,也没人敢听他诉说,更没有可以诉说的人。 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想象) 写这首词时,还不到40岁,却为何会说“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呢? 身陷于政治漩涡之中,宦海沉浮,身不由己,历经外任、左迁,历尽苍桑, 备尝艰辛。 上片小结 上片抒写对亡妻永远难忘的思念之情和爱妻去世后自己生活的凄凉、辛酸和伤痛。 主要手法:直抒胸臆、想象。 上片主要是梦前,写尽了相思之苦,为下片“记梦”作好了铺垫 。 4、“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白描)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虚写,运用白描的手法,营造了见到妻子还同往常一样在窗前梳妆打扮的梦境(十年了,这个以前幸福生活中的场景词人始终不能忘掉),表达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 5、“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相拥而泣、互诉衷肠”和“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你更喜欢哪种表现?为什么? 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情到深处,所有的语言都会显得笨拙和苍白。感情浓烈已不需语言来表示,便将思念与感慨以“泪千行”来互诉衷肠。 6、“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对写法、以景结情) 这句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何种情感? 运用对写法,以景结情,营造了寂静、哀婉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下片小结 下片写梦会亡妻,妻临窗而坐,对镜梳妆,再现当年闺房生活情景。直到从梦中醒来,词人仍然沉浸在深深的哀痛之中,清冷的明月之夜,长满小松林的坟冈,都是自己思念妻子而柔肠寸断的地方,表达出对亡妻永不能忘怀的浓郁情思。 下片“记梦”,表达沉痛之情。 主要手法:白描、细节描写、对写法、虚实结合、以景结情。
课后小结 这首词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内容层层推进,引出梦中相遇,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题虽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基调。
作业布置 必做题:背诵默写全词,完成相关练习 选做题:了解苏轼生平经历
板书 江城子 梦前——梦中——梦后 现实——梦境——现实 虚实结合
教后反思 效果不足之处再认识: 设计优化之处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