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天津市第五十五中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 天津市第五十五中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27 08:48: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天津市第五十五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检测
(历史)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一、单选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当“盟主”。齐国、晋国、楚国接续争雄,吴越争霸。诸侯成为“盟主”可以
A. 取代周天子获得分封权力 B. 成为诸侯国的“大宗”
C. 免除向周王室纳税的义务 D. 号令各诸侯国的行动
2.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通过“禅让”实现: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后,皇帝下诏表彰其功业、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动让位; 公卿大臣则群起劝进,权臣再三谦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权。“禅让”反复出现
A. 保障了政治和平稳定 B. 放弃了血缘世袭传统
C. 维护了特权阶层利益 D. 巩固了儒学忠孝伦理
3.唐朝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情况
租庸调制 两税法
授田数 税 授田数 税
40 2. 0 40 2. 0
30 2. 0 30 1. 5
20 2. 0 20 1. 0
10 2. 0 10 0. 5
上表反映了
A. 减轻部分农民的负担 B. 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
C. 强化农民的人身依附 D. 增加政府的算赋收入
4.清代,《三国演义》《西游记》等数十部小说被翻译成满语印行。另《大清律例》规定,对内容“秽恶”的小说“尽行销毁”,如再制作、售卖、阅读,加以刑处。这使
A.通俗文化发展陷入停滞 B.法律体系完成了儒家化
C.君主专制统治趋于僵化 D.传统社会伦理得到维护
5.1897年,因听骨科学欲求变新,浙江很多人纷纷购买主张维新的《时务报》,以备应试,但很少有人“真能潜研精讨以究中西治乱、强弱之故”; 当年科举考试“犹然故辙”,购报者遂意兴索然。此现象说明当时的科举
A. 侧重选拨时务人才 B. 极大促进西学传播
C. 尚未发生实质变化 D. 深刻推动制度革新
6.20世纪初,围绕是否以暴力手段推翻清朝统治等问题,改良派与革命派展开激烈论战。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后,改良派称“旬月之间,薄海内外,欢呼庆祝之声动天地”,梁启
超认为“从此政治革命问题,可告一段落”。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A.新政暂时缓和国内政治矛盾 B.新政的政治目标已经实现
C.改良派阻止了革命发展进程 D.革命派获得民众广泛支持
7.表2可用于说明根据地
表2 1943年陕甘宁边区佳县城关区公粮负担情况
阶层 人口数 粮食收入(石) 公粮占总收入 {%} 人均负担 (石)
地主 91 642.0 16.3 1.150
富农 356 679.5 13.5 0.258
中农 1 352 1 481.8 8.1 0.089
贫农 2496 1 376.8 2.1 0.012
雇农 235 58.8
其他 214 111.3 2.7 0.014
表2可用于说明根据地
A.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巨变 B.农民的土地要求已获得满足
C.开始出现严重经济困难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巩固
8.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从事教育、科学、技术、艺术等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予鼓励和帮助。这一规定
A.有利于“双百”方针的实行 B.开启了全社会的思想解放
C.规范了基层民主和法制建设 D.确立了科教文化发展方向
9.悬泉置是两汉时期敦煌郡下辖的一处邮驿机构。经考古发掘,悬泉置遗址共出土文物7万多件,其中汉简3.5万枚,内容涉及诏书律令、使节往来、与西域各国关系、工作档案等。悬泉置遗址作为重要的考古史料,可以用于研究
A. 敦煌郡的行政机构设置 B. 汉朝对边疆地区的经营
C. 交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D. 汉朝与西域的经贸往来
10.唐初实行州、县二级制,由于州的数量达300多个,唐太宗李世民苦于记各州长官们的名字,只好将他们都写在屏风上。为此,唐太宗
A. 实行上计制 B. 设置监察机构 C. 设立节度使 D. 改革中枢机构
11.宋朝史料记载:“(辽、西夏) 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这表明辽和西夏
A. 军事力量超越了汉唐 B. 都城的建设规模宏大
C. 政权存在封建化倾向 D. 与中原政权长期对峙
12.以下为清咸丰同治时期 (1851——1874) 主要财政收入趋势表,其中“厘金”指的是: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在国内交通要道设立关卡,依商品数量或价值加征约百分之一的税。对趋势表解读正确的是
A. 内外形势推动晚清税务结构转变B. 民族工业发展推动税收增加
C. 关税主权丧失导致关税收入下降 D. 国内关税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13.1901年,清廷谕令各省科举考试在能够解说四书五经的同时,也要有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 将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可以取得功名; 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这反映了当时
A. 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 B.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
C. 科举制度宣告终结 D. 中国教育呈现新旧交替的发展特征
14.民国元年,政府援引清末《法院编制法》,将其更名为《暂行法院编制法》后颁行;大理院为最高司法审判机关,首任长官沈家本一身二任,还主持修订法律馆的事务。上述现象反映了当时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遭到废弃 B. 法制建设条件较为欠缺
C. 司法审判程序因循守旧 D. 大理院行使完全立法权
15.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将县自治列为训政时期的重要工作,“各乡镇间治民机关骤添二百余处”。但在时人看来,国民政府的自治措施“重在推行上级机关的政治,注意乡区邻间或保甲的编制”。由此可知,南京国民政府的自治旨在
A. 训练民众的民主意识 B. 继承传统社会的统治秩序
C. 维护国民党独裁统治 D. 压缩边区政府的发展空间
16.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A. 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 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 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17.1958年之后,中国逐渐建立起以“政社合一”为特点的人民公社体制,人民公社既是农村基层政权机关,又是农村经济单位,还是基层车事组织。1982年宪法确立了“乡政村治”模式,改公社为乡镇政府,作为国家农村基层政权,乡以下用村委会和村民小组实行村民自治。这一变化
A. 推动了包产到户的出现 B. 体现出基层民主的完善
C. 践行了依法治国的理念 D. 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8.2024年9月5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25—2027)》,再次强调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的重要性,尤其是“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原则。这一行动的目的是
A. 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B. 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完善
C. 发展与非洲的睦邻友好关系 D. 维护国际法的权威和公信力
19. 罗马帝国的行省中,只有贵族、官僚能说拉丁语,基层群众基本上不会拉丁文。高卢和西班牙并入罗马300年后,农民们还在说自己的凯尔特语。屋大维苦心建构的“罗马民族认同”,随着拉丁语仅停留在贵族圈里,从未抵达基层。由此可知
A. 帝国建立弱化了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 B. 阶级对立直接导致了罗马帝国的分裂
C. 基层自治是西方国家治理的历史传统 D. 语言差异不利于基层民众的政权认同
20. 兰开斯特王朝时期.达到了中世纪议会发展史上的巅峰。下院地位进一步提高,议会的基本权力进一步明确和扩大。君主利用议会维持其统治,时常对议会的批评做出回应。议会对君主统治的批评和规范也并未与其维护王国统治的主要功能相悖。据此判断,该王朝实行的是
A. 等级君主 B. 议会君主制
C. 君主立宪制 D 封君封臣制
21. 中世纪初期欧洲政治分裂割据,社会几无安全和秩序可言,罗马帝国崩溃和蛮族入侵使欧洲的生产力遭受严重破坏,在这样的环境下,欧洲人生活贫困,精神不免走向悲观和虚无,这正好为宗教的盛行铺平了道路。不久,社会结构、绘画、音乐、建筑、民族性格以及生活方式的各个细节都带上了基督教色彩。这段材料意在说明
A. 教会神学兴盛有其特殊社会环境 B. 宗教伦理具有一定社会教化功能
C. 教会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基层单位 D. 西欧封建社会是社会动荡的产物
22.在关于美国1787年宪法的各种评价中,恩格斯认为“它最先承认了人权,同时确认了存在于美国的有色人种奴隶。”这反映了该宪法
A. 体现公正民主原则 B. 带有种族歧视烙印
C. 符合全体国民意愿 D. 尊重黑人奴隶地位
23.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规定贫穷儿童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 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这反映了
A. 工业革命催生社会保障制度 B. 福利国家助长社会懒惰风气
C. 英国近代救济带有惩戒性质 D. 城市化进程导致犯罪率攀升
24. 大化二年(646年) 正月初一,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开始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是日本的社会政治经济大变革运动,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经济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 历史观点和历史事实 B. 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
C. 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D. 历史叙述和历史事实
25.民国初期,新的教育流派如平民教育、“工读”教育等纷纷出现,各种教育团体相继成立,如1915年的全国教育联合会、1917年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等。这体现了
A. 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 中西教育理念的冲突
C. 民主共和政体的完善 D. 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3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 华夏民族经过长期发展吸收融合, 逐渐孕育汉民族实体
两汉 抗击匈奴,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
隋唐 隋朝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为谯国夫人; 唐蕃会盟;文成公主入藏
辽宋夏金元 榷场贸易; 元朝设宣政院管理西藏事务
明清 改土归流; 社会上层各族间的通婚通行
——摘编自姜凯风《高中历史中国古代民族史教学》
材料二
元朝把藏族地区统一在中央管辖下,忽必烈加封西藏喇嘛八思巴为“国师”,总领宣政院事,“管领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同时制定“吐蕃刑律”,对西藏行使有效管辖。所有这些,即所谓“郡县吐蕃之地”,在中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第一次。明清继续在西藏行使主权,清在确认明治藏旧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有力地促进了西藏地区的全面发展,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摘编自李清和《中国古代民族》
材料三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内容,作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建国初期,1954年宪法规定,国家在经济、文化建设中照顾各民族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康发展; 十八大以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也为世界各国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了借鉴。
——摘编自李正华、张金才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趋势(2点,2分),并说明推动该趋势形成的主要方式(4点)。(6分)
(2) 根据材料二,概述元代体现“郡县吐蕃之地”的重要举措(4分),结合所学,用一句话概括元明清三代的民族关系。(6分)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6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 唐律规定,皇亲国戚、皇帝故旧、高级官僚、贵族等八类人犯罪时,处罚“轻重不在刑书”。唐律还规定“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诸犯死罪非十恶,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且近亲中又无成年男丁者,须奏报裁决”“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对妇女犯罪有些可依律酌情而处。
——据《唐律疏议》
材料二 清入关初,曾依照《明律》并参酌关外旧制,制定法律; 至乾隆时期,修成了集历代封建法律之大成的《大清律例》。乾隆在《大清律例》序文中说,法律“非徒示之禁令,使知所畏惧”,更在于“弼成教化,以洽其好生之德”。清代还制定了《蒙古律例》《回疆则例》等,使司法管辖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维护了法律、政令的统一。
——据《大清律例》等
材料三 20世纪以来国际法大事记
1920年,国联成立。宗旨为“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
1945 年4 月,50 个国家在旧金山召开会议,制定了《联合国宪章》。宪章规定联合国的宗旨主要是“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
1945年12月,29个国家签署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同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
1964年,《七十七个发展中国家联合宣言》发表,“七十七国集团”由此得名。它是发展中国家为维护自身利益,反对国际经济旧秩序而形成的最大的经济组织。
1968年,美苏等59个国家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该条约的宗旨是防止核扩散,推动核裁军和促进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合作。
1972年,75个国家签署《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它被誉为“一部真正的海洋宪法”,改变了之前的海洋法只为少数大国服务的局面。
2016年,170多个国家签署了《巴黎协定》。协定已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努力的里程碑,最大程度的体现了合作共赢的理念,体现了中国智慧,开辟了全球气候治理新时代。
——摘编自刘松柏、何成刚等《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法律制度的特点(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价。(10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在法律制定方面出现的变化(2分),及其历史意义。(6分)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以来国际法的变化趋势。(6分)
28.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10分)
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围绕“国际货币体系演进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变化”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清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