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古诗词专题复习:如何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高考古诗词专题复习:如何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27 07:04: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古诗词专题复习:如何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在高考古代诗歌阅读中,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表达技巧的种类
1. 修辞手法
比喻: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平淡的事物生动化。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把雪花比作梨花,形象地描绘出雪景的美丽。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情感等。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将花和鸟赋予人的情感,表现出诗人的忧伤。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极度夸张地写出了愁绪之深。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其他修辞手法还有借代、反问、设问、双关等。
2. 表现手法
烘托:通过对其他事物的描写来突出主要对象。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通过周围环境的寂静烘托出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
对比: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鲜明地对比了富贵人家的奢华与贫苦百姓的悲惨。
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以梅花象征高洁的品质。
用典:引用历史故事或前人诗句,以丰富诗歌的内涵。“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向秀作《思旧赋》和王质观棋的典故,表达诗人对旧友的怀念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照是静态描写,清泉流是动态描写,动静结合,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3. 表达方式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即诗人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直接抒发了诗人对权贵的蔑视和对自由的向往。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借景抒情是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托物言志是通过对某种事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感;借古讽今是借历史事件或古人来讽喻现实。
描写方式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是直接描写对象的特征,侧面描写是通过其他事物来衬托对象。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正面描写杨贵妃的美貌,同时通过六宫粉黛的失色来侧面衬托。
细节描写: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进行细致的描写,以突出其特点。“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母亲缝衣的细节描写,表现出母亲对游子的关爱。
白描: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事物的形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凄凉的秋景图。
二、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1. 认真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情感。
2. 找出诗歌中运用表达技巧的地方,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
3. 分析这些表达技巧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作用。例如,修辞手法可以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表现手法可以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表达方式可以更好地表达诗人的情感。
三、答题步骤
1. 指出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2. 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这些表达技巧是如何运用的。
3. 阐述这些表达技巧对诗歌主旨和情感的表达起到了什么作用。
例如:这首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具体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具体情感]。同时,还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静态描写内容]与[动态描写内容]相互映衬,营造出了[具体氛围],更好地表现了诗歌的主旨。
总之,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需要掌握各种技巧的特点,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按照一定的答题步骤进行作答,这样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第一讲: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借代对比夸张反复反问设问用典双关对偶顶针(真)互文等
一、形象类:比喻、拟人、借代
【作用】使所描绘的事物生动形象,特点鲜明。
【例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
以梨花喻冬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丽风光,表现了诗人的惊喜之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拟人)
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关切。
借代:不直接说出事物的本名,而是借用和它密切相关的事物名称来代指。
以专名代本体: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以人名代本体: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以颜色代本体: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以特征、标志代本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以部分代整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以具体代抽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强调类:对比、夸张、反复、反问、设问
【作用】突出、强调所描绘事物的特点,或强烈地抒发某种情感。
【例句】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
②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夸张)夸张还能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想象或联想,引发强烈的共鸣。
③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反复)反复还能使诗歌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增强音韵美。
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反问)反问还可以加强语气,使情感更加鲜明、强烈。
⑤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设问)
赏析步骤
1、辨析修辞手法,明确基本作用
2、分析诗句内容(画面、情景、特点、心理等)
3、体会诗句蕴含的情感或哲理
【例题解析】“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答案示例】: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万里”突出了作者所见大地之广、长江之远。暗含了作者对国破家亡的感伤。
含蓄类:用典、双关
【作用】表达委婉含蓄。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用典)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用典)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双关)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双关)
用典: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
【考查内容】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感。
【例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前句运用向秀作《思旧赋》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悼念;
后句运用王质“烂柯人”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充满无限悲痛怅恨之情。
【例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运用了燕昭王黄金台上延揽天下之士的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作用】用典能借古论今,抒情言志,使语言简洁凝练,内涵丰富。
双关:利用词的同音或多义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
【考查内容】双关字词的具体含义。
谐音双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是“情”的谐音,既写了江上的天气,又用谐音双关语含蓄地表现了少女微妙的情感。语义双关: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风雨”一词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诗人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作用】委婉含蓄,意味深长。
其他类:对偶、顶针(真)、互文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对偶)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顶针)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互文)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字字相对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对仗工整,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便于记忆和传诵。
【例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晴川历历”对“芳草萋萋”,“汉阳树”对“鹦鹉洲”,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顶针(真):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
【例句】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作用】前后连贯,语义贯通,读起来朗朗上口。
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例句】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作用】语言明快,声韵工整,结构和谐。
第二讲 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
一、表达方式
记叙:记叙人物经历或事件过程。
【例句】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议论:对人和事物表示的意见看法。
【例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抒情:表达作者的主观感情。
【例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和刻画。
【例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二、表现方法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夕阳西下几时回?
借事抒情: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借古讽今: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托物言志: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用典(抒情):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赏析步骤
明手法+阐运用+析效果
①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②阐运用:结合诗句内容解释如何运用这种手法;
③析效果:这种手法的效果或作用以及如何传达出诗人的情感。
例题解析
【例】诗歌最后两句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答案示例】
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营造出冷寂、凄清的氛围,
抒发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描写手法
①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
②细节描写、环境描写
③渲染、烘托、衬托、对比
④白描、工笔
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静为动、化动为静
⑥想象、联想、虚实结合、化虚为实、化实为虚
⑦侧面描写、正侧结合、点面结合、意象叠加
⑧视角变化(远、近、高、低、俯、仰)
⑨多角度描写(视、听、味、触、嗅)
……
细节描写: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小环节的描写。
【例】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搔头”是对诗人动作的细节描写,写出了诗人忧愁万分、憔悴不堪的情状,含蓄、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作用】
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事物特征;
表达复杂、细微的思想感情;
增强诗歌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深化诗歌的主题。
环境描写: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例】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白日斜”运用环境描写,点明时间,写出了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景象,烘托了诗人心中的无限离愁。
【作用】
点明时间(时令),描绘景象;
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情感),衬托形象;
为下文做铺垫。
渲染:对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
【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连用“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渲染,织成一幅绚丽图景。
烘托:从侧面用笔,对其他事物进行描述,作为陪衬,使所“托”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多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心情或氛围。
【例】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青未了”以一望无际的青翠之色烘托泰山的高耸入云,也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例】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衬托: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相似、相关、相反的事物作为背景,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例】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例】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动衬静)
【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以乐景衬哀情)
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两种对立的事物一般无主次之分。
【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白描: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例】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勾画出暮雪中的山村图景,直叙旅途中雪夜投宿的见闻,不加渲染,而意思曲折、深刻。
工笔:用细腻的笔触对重点描写对象作精细地刻画和描绘,文字绚丽,色彩斑斓。
【例】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动与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静为动、化动为静
动静结合:既描写动态景物,也描写静态景物,动态与静态相映成趣,从而更好地描绘景象。【例】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
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
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以动衬静:以动态的景物来反衬静态的景象,从而烘托出一种更静谧的氛围。
【例】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以动衬静,用钟磬袅袅清音映衬寺庙万籁俱寂的宁静。同时也和作者向往佛门清净的心情相吻合。
化静为动:为原本静态的事物赋予动态。为画面赋予动感,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随”“入”二字,化静为动。
“随”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的流动感。
“入”字写出远处水天相接,仿佛江水流入原野,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蕴含着诗人喜悦的心情和蓬勃的朝气。
化动为静:把动态的事物当作静态的事物来写,从而更好突出景物特点。
【例】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例题解析
这首词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你列举两种。
行香子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远
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答案示例】
①白描:这首词以白描的手法,如村庄、塘水、小园、各种花等,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
②动静结合:“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两句表现的是静景,“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几句则是动景;
动静结合起来,便组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宋代农村画卷。
虚与实:虚实结合、
实: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虚:想象之景、联想之景、未来之景、已逝之景、仙鬼神怪、梦境
虚实结合: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把眼前现实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从而开阔意境,渲染烘托,突出中心。
【例】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中两次写到“巴山夜雨”。
第一次实写,是作者身临其境之景;
第二次虚写,是作者想像团聚时刻、西窗共话时的回忆之景。
虚实结合,表现了作者对对方的思念之情。
化虚为实:把抽象的心绪﹑情感等物化,变无形为有形。从而化抽象为具体,使情感变得具体形象。
【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例】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正侧结合:既从正面描写,也从侧面描摹,两者结合起来以突出人或物的特点。
【例】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点面结合:先以简练的笔调勾勒出阔大的背景,再着意写出该画面中的一个细节,或与画面相比显得细小的形象。从而多方面地烘托、展示描写对象的特征。
【例】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意象叠加:也叫意象组合,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
【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运用了大量名词,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意象叠加起来,组成了一幅苍凉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视角变化:远、近、高、低、俯、仰
【例】“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远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近景)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仰视)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俯视)
多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
【例】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听觉、视觉)
【例】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味觉、视觉)
【例】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触觉)
【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视觉、嗅觉)
以小见大:在表现大题材时,诗人不是叙述描写大事件、大场面,而是着眼于小事情、小景象,通过“小事”“小物”“小景”来反映大境界、大主题。
【例】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人以小见大,借“二乔”的命运暗示东吴的命运,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非常含蓄、形象。
象征: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例】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用“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对理想的追求。
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兴、借物起兴、托物起兴)
【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以“蒹葭”起兴,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图。
例题解析
【例】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
栖,寂寞沙洲冷。
【答案示例】
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心情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追求。
第三讲:结构技巧
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重章叠句开门见山卒章显志过渡照应铺垫层层深入先抑后扬先扬后抑
先景后情:先描写眼前的景物,而后抒发作者的情感或者见解。
【例】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
先情后景:下笔即写情,而后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
【例】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词人开篇直抒胸臆,继而以梦中的乐景抒写现实生活中的哀情。
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言尽而意犹未尽。
【例】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首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结尾句则以景结情。仿佛在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重章叠句:各章的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反复咏唱。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体,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
【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析】《蒹葭》采用重章叠句形式,不仅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而且有层层递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蒹葭苍苍”到“凄凄”“采采”,意思都是青苍一片,十分茂密,但声情却愈转愈低沉,凄婉之意自然流露;“白露为霜”到“未晞”“未已“体现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了追求时间的漫长与追求者的执著;“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则体现了空间的转移,暗示了追寻对象的飘忽雉觅。
开门见山:
【例】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析】诗歌前两句开门见山,把诗人登览时所见景色概括的写了出来,总摄全篇。
卒章显志: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例】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析】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最后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卒章显志,点出主旨。
过渡
【例】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析】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
照应: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例】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析】本诗中的“日暮”“苍山远”“天寒”、“白雪”都能照应诗题中的“宿”;诗中的“天寒”“风雪”“白”都能照应诗题中的“逢雪”;诗中的“闻犬吠”“夜归人”都能照应诗题中的“芙蓉山主人”。
铺垫
【例】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析】本诗中,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层层深入:诗歌在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结构形式,使全诗结构严谨,条理清楚。
【例】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析】本诗层层深入,从遥望中的牵牛星、织女星写起,由远及近,视线移到织女星,织女织成布才能与牛郎相会,可是终日织不成,急得泪如雨下。相隔浅浅的一道银河,就是不能相会。诗歌由事而人,再到人的感情。表达织女隔着银河遥思牵牛的愁苦心情,表现了爱情受折磨时的痛苦。
先抑后扬:又叫欲扬先抑,即文势先下抑后上扬,或文意先贬抑后褒扬,犹如登山,由谷底到山顶。
【例】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析】这首诗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
先扬后抑:又叫欲抑先扬,即文势先高扬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扬后贬抑,好像瀑流,从高处飞泻而下。
【例】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析】《贾生》这首诗在行文结构方面先扬后抑。前两句写汉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而贾生才情无与伦比,表现出汉文帝对贾生的器重;后两句写汉文帝夜半不眠,不是向贾生询问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询问鬼神的本源问题,极尽抑扬吞吐之妙。辞锋犀利,讽刺辛辣,表达了作者对文帝不顾百姓苍生疾苦的批评之情,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例题解析
1.这首诗的结句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答案示例】
以景结情,寓情于景。
朋友乘舟走远后,诗人并没有离开,而是在原地小憩了一会,醒来后只觉暮色苍茫黯淡,风雨迷蒙凄清,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这种以景语结情语的写法,更富意蕴,更有感染力,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2.诗歌的尾联在谋篇布局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渡百里湖
查慎行
湖面宽千顷,湖流浅半篙。
远帆如不动,原树竞相高。
岁已占秋旱,民犹望雨膏。
涸鳞①如可活,吾敢畏波涛?
[注]①涸鳞:比喻处于窘困境地、亟待救援的百姓。
【答案示例】
卒章显志。诗歌前三联描写了湖面宽阔,湖水较浅,船行速度缓慢,岸边的树木越显高大,百姓在盼望下雨的情景。最后一联则直接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只要能让百姓得到雨水缓解旱情,即使自己渡湖时遇到风浪也在所不惜。
2024年语文高考古代诗歌阅读真题
新课标I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1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
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
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
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16.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6分)
新课标Ⅱ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雨后为山亭独卧 叶梦得①
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
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②。
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
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
[注]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②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雨后空气清新,为山亭的夜晚凉爽宜人,然而诗人的心情却难以平静。
B. 本诗第二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中的“梦回吹角连营”一句立意相似。
C. 诗人凭轩望月,浮想联翩,而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
D. 颈联通过江水、星空等物象营造出了一个天高地迥、苍茫寂寥的境界。
16. 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全国甲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次韵①钱逊叔泛舟虹桥 吕本中
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
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鷃一枝栖②。
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
却讶探骊③人不至,清樽画舫倩分题④。
[注]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②本句首字原缺。③探骊:这里指精通写诗作文。④分题:诗人聚会,分题目而赋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开篇写春水、草色,围绕色彩落笔,营造出一种愉悦的情感氛围。
B.春水新涨,水面辽阔宽广,在波间漂浮的船只显得如同蜉蝣一样细小。
C.斥鷃于《庄子·逍遥游》,用来与鹏做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
D.诗歌的尾联写到了“分题”,以此收束,与题目中的“次韵”形成照应。
15.颈联中“软”“低”二字的使用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请简要赏析。(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