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2024版七上语文 第五单元检测卷03
范围:第五单元
(建议用时:15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班级开展“我的语文生活”学习活动,小雨和小雯特邀你参与。
1. (2分)小雨的学习从朗读开始,请你选出朗读处理不合适的一项( A )
A. 小雨注意到易读错的字的读音,他这样读:这幢(dònɡ)已无人居住的破落的老屋似乎从此获得了生气,我总是抑(yì)制不住对后墙上的那一对活泼泼的白鸽的关切之情。
B. 小雨希望读出大雁的聪明,他这样处理节奏: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
C. 小雨想读出猫的可怜,他这样处理停连(“∨”表示停,“∧”表示连):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
D. 小雨想强调狼的狡诈,他这样处理重音: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解析】A. 幢(zhuànɡ)。
2. (2分)小雯写了个“非”字,请你分别加上偏旁组成新的汉字,填入相应方框内。
A. 畏 罪 潜逃 B. 排 忧解难
C. 诽 谤之木 D. 妄自 菲 薄
3. (2分)小雨看到一副楹联,觉得联中两个词“励”和“垂”值得反复吟咏。请你将这两个词还原到楹联中。
上联:碧血洒疆场,丰功伟绩 垂 青史
下联:丹心为中华,浩气英风 励 后人
4. (3分)小雯在阅读中发现下列句子用词不当,请找出来并改正。
①某同学作文写道:双胞胎本来外表就几乎大相径庭,又穿上相同的服饰,让人更难分辨了。
将“大相径庭”改为“一模一样”。
②某报刊消息写道:战争冲突,导致全球粮食价格飙升,为了应付粮食危机,中国未雨绸缪,加大粮食储备。
将“应付”改为“应对”。
③某报刊消息标题写道:羌塘藏羚羊开始繁殖迁移。
将“迁移”改为“迁徙”。
5. (3分)班级就“如何阻止非遗的消亡或失传并让它焕发新彩”这一话题展开讨论。请你综合思考,参与讨论,就这一话题发表看法。
示例:要阻止非遗的消亡或失传,非遗传承人要积极申请,早日加入非遗名录,以得到重视与保护;政府部门要积极支持,主动作为,出台各种保护方案与措施;加强非遗文化的宣传,将非遗文化融入中小学校本课程,让更多的人学习传承;同时,非遗传承人以及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开发、创新非遗的打开方式,如将非遗和研学、民宿、文创、节庆、博物馆等融合,让非遗走进人们的生活,让各个层面的人们积极参与、体验非遗,享受非遗带来的生活之美,这样非遗才能焕发新彩,不断传承下去。
6. (8分)花鸟走兽是古诗文中常见的形象。小雯以“古诗文中的动植物”为主题辑录了一组古诗文。请将相应的句子填写在横线上。
① ,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②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正是江南好风景,③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④ ,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⑤ ,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其一)]
夜阑卧听风吹雨,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其二)]
终古高云簇此城,⑦ 。(谭嗣同《潼关》)
树木丛生,⑧ 。(曹操《观沧海》)
杨花落尽子规啼
枯藤老树昏鸦
落花时节又逢君
遥怜故园菊
晴空一鹤排云上
铁马冰河入梦来
秋风吹散马蹄声
百草丰茂
二、阅读与鉴赏(45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则批注(7—8题)。
原文 批注
霜 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 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①素娥②俱耐冷, 月中霜里斗婵娟③。 【注释】①青女:主霜雪的女神。②素娥:嫦娥。③斗婵娟:比赛谁的姿态美好。 这是一首即景寄情、因情寓意的自喻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沮丧与自恃高洁的倔强。 7.(2分)《霜月》中“ ” 一句反映了诗人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愿望。
月中霜里斗婵娟
原文 批注
霜 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 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①素娥②俱耐冷, 月中霜里斗婵娟③。 【注释】①青女:主霜雪的女神。②素娥:嫦娥。③斗婵娟:比赛谁的姿态美好。 8.(2分)李商隐在这首诗和《夜雨寄北》一诗中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具体阐述。 《夜雨寄北》中李商隐身处巴蜀,“夜雨涨秋池”是实写眼前之景,想象未来回家团聚的场景是虚写。《霜月》中霜月交辉的秋日之景是眼前实景,而想象月宫里青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4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A)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B)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狼》)
【乙】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①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无计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C)止。屠归。昧爽②,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③近视之,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
[选自《狼三则》(其一)]
【注释】①欻(xū):忽然。②昧爽:拂晓,黎明。③逡(qūn)巡:因有所顾虑而徘徊或后退。
9. (4分)请参照“方法提示”,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方法提示 词语 解释
结合字形推测 屠大窘.
根据语境推断 瞰.担上肉
联系常见成语 随屠尾行.数里
迁移课内字词 屠惧.,示之以刃
处境困迫,为难
看,窥视
走
害怕
10. (2分)请将“于”“以”“乃”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 ( 以 ) B. ( 于 ) C. ( 乃 )
11. (2分)请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
屠 无 计/思 狼 所 欲 者 肉/不 如 姑 悬 诸 树 而 早 取 之
12. (2分)请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一只狼在积薪中打洞,意图从通道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
13. (2分)请从【甲】文中摘录语句,讽刺【乙】文中狼的贪婪狡诈。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4. (2分)两文中的屠户在自救过程中都充满智慧,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甲】文中的屠户不为狼“假寐”的假象迷惑,迅速行动杀掉前狼,将要走时也未放过“径去”的后狼的踪迹,转到柴草堆后杀掉后狼;【乙】文中的屠户知道狼所求的是担上肉,就将肉挂在树上,把空担子给狼看,巧妙脱身。
【乙文参考译文】
一个屠户卖了肉回家,天色已经晚了。忽然出现了一匹狼,(狼)窥视着屠户担子上的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就这样)尾随着屠户走了好几里路。屠户感到(很)害怕,于是就拿着屠刀来(比画着)给狼看,狼稍稍退缩了几步;(可是)等到(屠户继续朝前)走的时候,(狼)又跟了上来。屠户没办法了,想着狼想要的是肉,不如姑且把肉挂在树上(这样狼够不着),等明天早上(狼走了)再来取肉。于是(屠户)把肉挂在钩子上,踮起脚(把带肉的钩子)挂在树上,把空担子(给狼)看了看。狼才停下来(不再跟着屠户)。屠户就(安全地)回家了。(第二天)拂晓,屠户去(昨天挂肉的地方)取肉,远远地就看见树上挂着一个巨大的东西,好像有个人在树上吊死的样子。(屠户)大吃一惊,(他)小心地(在四周)徘徊着向树靠近一看,原来(树上悬挂着的)是一匹死狼。(屠户)抬起头来仔细观察,看见狼的嘴里含着肉,挂肉的钩子刺穿了狼的上颚,就好像鱼儿咬住了鱼饵一样。当时狼皮价格高昂,(这张狼皮)能值十几两金,屠户的生活略微宽裕了。(就像)爬上树去捉鱼一样,狼本来想吃肉,结果遭遇了祸患,这真是可笑啊!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7题。
坚决制止餐饮浪费
①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爱惜粮食,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②粮食生产是一个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过程,粮食从农田到餐桌,需要经过种植、管理、收获、运输、储藏、加工等诸多环节,需要农民、购销人员、生产加工人员、食品烹饪人员等众多劳动者参与,凝结着无数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就是对粮食来之不易的生动描述。爱惜食物、反对“舌尖上的浪费”,不仅是对广大劳动者劳动成果的珍惜,也是对广大劳动者及其辛勤劳动的尊重。
③小小餐桌,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珍惜粮食、尊重劳动的优良传统,而且关系社风民风和国民消费价值观。珍惜食物、制止餐饮浪费绝不是个人小事。现在社会上有一种人,自恃有钱,餐桌上豪气地点点点,以为花自己的钱无关他人,殊不知他点餐过量吃不完的食物,是在浪费社会公共资源!因为节约粮食,就可以少种粮,少种粮就会少消耗化肥、种子,节约水资源,少占用土地,少占用资源,所以珍惜粮食就是保护资源,也就是保护了环境。
④中国需要用世界9%的耕地养活占世界近20%的人口,虽然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历史上的“十六连丰收”,但人口多、土地贫瘠的现状并没有完全改变,而且粮食消费增速快于粮食生产增速,粮食生产和消费始终处于紧平衡状态,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必须始终绷紧。
⑤珍惜食物、制止餐饮浪费,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团体应尽的社会责任。我们要加强“克俭于家”、厉行节约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树牢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观念。要培养节约习惯,自觉抵制餐饮浪费行为,不仅个人要养成习惯,餐馆、食堂、超市等各方都要在生产、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环节合力把好节约关。此外,还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建立健全鼓励节约、整治浪费的长效机制,让勤俭节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崇俭抑奢成为全社会的文明追求。
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珍惜每一粒粮食、爱惜每一片蔬菜、节约每一滴油料,就是对劳动的尊重、对劳动者的敬仰、对大自然的敬畏。只要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争做节俭消费的实践者、传播者、监督者,就一定能制止“舌尖上的浪费”。
15. (2分)下列说法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
A.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B. 第②段引用李绅的诗句是为了阐述粮食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过程。
C. 第④段“9%”“20%”的数据有力证明了我国粮食消费增速快于粮食生产增速。
D. 全文采用总—分结构,先提出观点,再分析观点,围绕“爱惜粮食,制止浪费”展开论证。
【解析】B. 第②段引用李绅的诗句是为了说明粮食来之不易;C. 第④段“9%”“20%”的数据是为了有力证明我国粮食生产和消费始终处于紧平衡状态,表达“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必须始终绷紧”的观点;D. 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结构。
16. (3分)全文是从哪几个方面阐述要制止餐饮浪费的观点的?请简要概括。
①粮食来之不易;②珍惜粮食就是保护资源、保护环境;③我国粮食消费增速快于粮食生产增速,必须始终绷紧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④珍惜粮食关系到社风民风和国民消费价值观。(答出三点即可)
17. (2分)文章第⑤段在制止餐饮浪费方面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简要概括。
①要加强“克俭于家”、厉行节约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②不管是个人还是粮食从生产到消费的各环节各方都要培养节约习惯;③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建立节约、整治浪费的健全鼓励长效机制。(答出两点即可)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2题。
救命的海鸥
[美]科里·瓦尔克·迪伦
①在我12岁的时候,有一次跟着爷爷出海捕鱼。我们满载而归,可是在往回行驶的时候,我们的船撞上了一个暗礁,船也沉了下去,爷爷领着我游向了一个小岛礁。岛礁上歇着一只海鸥,当我们爬上岛礁时,它只是微微地往后退了退,并没有飞走。 ②我们离海岸非常近,大约只有几百米,爷爷想要领着我游向海岸,不过爷爷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我们看见了附近的两条大鲨鱼。爷爷告诉我,或许是我们船上的鱼把鲨鱼引了过来,也或许它们本来就生活在这里。它们在附近游来游去,一直没有离去。海岸不远处有树林也有房子,我和爷爷就对着房子呼救,可是没人留意到我们。这片海岸都是乱石,没有码头也没有游客,我们靠岸的码头也不在这里——爷爷只是为图方便才想要从这里穿行。
③整整三天,鲨鱼没有离开,那只海鸥也没有离开。我们什么也没吃,又饿又渴。后来一只螃蟹来到了岛礁上,爷爷把它捉住了,然后把它掰成了两半,虽然是生的,很难吃,但我们还是把它吃了下去。当我手上还剩最后一只蟹腿的时候,我把它递给了那只海鸥,它慢慢地靠近过来。爷爷看了看它说:“难怪它一直停在这里,原来它的翅膀脱臼了,我想我能够捉住它,至少……我们能多点食物,不会马上饿死。”
④我也留意到了那只海鸥的翅膀,有一块高高隆起的地方,那应该就是它的翅膀骨头。“它真可怜!”我说。
⑤这时,爷爷已经伸手捉住了它,他摸了摸海鸥的翅膀,告诉我他没有说错,它的翅膀骨头脱臼了。就在爷爷打算拧断它的脖子时,我急忙阻止他说:“爷爷,你可以治好它的翅膀吗?”“治好它的翅膀?”爷爷问我。我点点头。爷爷迟疑了一下,像是突然想到了什么,他兴奋地把海鸥递给我,急忙从口袋里掏出几张皱巴巴湿漉漉的钱和半支记账用的铅笔。他把这些钱拿在手上使劲甩,大约一个小时后,钱终于干了,爷爷用铅笔在每一张钱上都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们被困在迪拉德海岸附近的岛礁上,我们被鲨鱼围困,请救救我们。”
⑥爷爷撕下了衣服的一条布料,他把这些钱绑在了海鸥的腿上。爷爷这才从我怀里抱走海鸥,他捏了捏它的翅膀,稍一用力,海鸥一阵长叫,爷爷告诉我他已经把海鸥的翅膀骨头接上去了。然后爷爷把海鸥往空中一抛,它在我们的头顶盘旋了很久,最终飞走了。
⑦我们祈祷着有人会看见它脚上的钱,会有人来救我们。但是一连两天,什么人也没有出现。我们躺在岛礁上,都以为自己会死在这里。到了第三天中午,我们终于听到了马达声,接着我们远远地看到了一艘船向我们驶来……我们终于得救了!
⑧船上的人给我们食物和水,告诉我们今天早上,有人在自家的院墙上看到一只海鸥,它的腿上绑着钱。那个人就把这只海鸥捉住了,把钱取下来后才看到了上面的字,所以连忙通知了他们。“是这只海鸥救了你们呀,如果不是它,根本就不会有人知道你们被困在这里。”船上的人这样说。
⑨几天后,爷爷买了很多菜回来,请他们到家里来吃烤肉。聚餐结束后,爷爷悄悄地告诉我,真正救了我们的不是他们,也不是海鸥,而是我,是我的爱心救了我们。“如果当时你没有阻止我杀死那只海鸥,那么我们就会失去这个唯一可能使我们获救的机会!”爷爷说。
⑩我这才意识到,原来善良是可以救命的。此后,我一直都以最大的善心去对待别人,虽然我并不能当即就收获回报,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其实无时无刻不在回报着我,并使我感受到快乐……
[选自《阅读与作文》(高中版),有删改]
18. (2分)请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概括填空。
出海捕鱼,触礁被困→① 救治海鸥,送信求援→
②
呼救无果,面临绝境
最终获救,善心得到回报
19. (2分)第⑤段“爷爷迟疑了一下,像是突然想到了什么”,联系上下文,说说爷爷为什么迟疑,他突然想到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示例:爷爷迟疑是在思考脱困的方法(或思考到底是将海鸥当作食物还是救治海鸥)。他突然想到的是可能会使“我们”获救的方法,即接好海鸥的翅膀,然后用铅笔在钱上写“我们”的困境和位置,用布条把钱系在海鸥的脚上,让海鸥飞走,希望能够有人看到,前来救援。
20. (2分)文章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起什么作用?请你简要分析。
“整整三天”“鲨鱼没有离开”交代了处境的危险,“那只海鸥也没有离开”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而后文写海鸥翅膀脱臼,揭示悬念,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21. (3分)文章的题目是“救命的海鸥”,第⑨段爷爷说“真正救了我们的不是他们,也不是海鸥,而是我,是我的爱心救了我们”,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示例:不矛盾。表面看,“我们”获救是因为海鸥带着“我们”的求救信飞到院墙上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海鸥之所以能将求救信带给人们,是因为“我”在危困中仍然想要帮助海鸥脱险,是“我”的善良救了“我们”。爷爷说“真正救了我们的不是他们,也不是海鸥,而是我,是我的爱心救了我们”揭示了文章主旨——善良会得到回报。
22. (3分)你是否同意最后一段画波浪线部分的观点?为什么?
示例:同意。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当我们用最大的善心对待、帮助别人时,虽然不一定能立刻得到回报,但我们会时时体会到助人的快乐,获得善意的对待。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23—26题。
三调芭蕉扇(节选)
那罗刹听见“孙悟空”三字,便似撮盐入火,火上浇油;骨都都红生脸上,恶狠狠怒发心头,口中骂道:“这泼猴!今日来了!”叫:“丫鬟,取披挂,拿兵器来!”随即取了披挂,拿两口青锋宝剑,整束出来。行者在洞外闪过,偷看怎生打扮。只见他:
头裹团花手帕,身穿纳锦云袍。腰间双束虎筋绦,微露绣裙偏绡。
凤嘴弓鞋三寸,龙须膝裤金销。手提宝剑怒声高,凶比月婆容貌。
那罗刹出门,高叫道:“孙悟空何在?”行者上前,躬身施礼道:“嫂嫂,老孙在此奉揖。”
罗刹咄的一声道:“谁是你的嫂嫂!那个要你奉揖!”行者道:“尊府牛魔王,当初曾与老孙结义,乃七兄弟之亲。今闻公主是牛大哥令正,安得不以嫂嫂称之!”罗刹道:“你这泼猴!既有兄弟之亲,如何坑陷我子?”行者佯问道:“令郎是谁?”罗刹道:“我儿是号山枯松涧火云洞圣婴大王红孩儿,被你倾了。我们正没处寻你报仇,你今上门纳命,我肯饶你!”行者满脸陪笑道:“嫂嫂原来不察理,错怪了老孙。你令郎因是捉了师父,要蒸要煮,幸亏了观音菩萨收他去,救出我师。他如今现在菩萨处做善财童子,实受了菩萨正果,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与天地同寿,日月同庚。你倒不谢老孙保命之恩,返怪老孙,是何道理!”
阿长与《山海经》(节选)
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这样称呼她,似乎略带些客气的意思。只有祖母叫她阿长。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我们那里没有姓长的;她生得黄胖而矮,“长”也不是形容词。又不是她的名字,记得她自己说过,她的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的。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个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这就是真阿长。后来她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来补她的缺,然而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下面的表格展示了同学们研读《西游记》和《朝花夕拾》的部分成果,请你相互参照,完成下面的任务。
23. (2分)故事说一说
“三调芭蕉扇”是《西游记》中的经典桥段,《阿长与<山海经>》是《朝花夕拾》中的名篇。请你简要概括《阿长与<山海经>》(节选)的主要内容。
三调芭蕉扇(节选) 阿长与《山海经》(节选)
孙悟空向罗刹女讲述自己与牛魔王的渊源,想借芭蕉扇灭火,但罗刹女因为红孩儿被观音收服,对孙悟空怀恨在心,丝毫不妥协。
示例:记叙了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长妈妈喜欢切切察察(背地里说人长短)、限制“我”的行动、睡相粗俗(睡觉摆“大”字)。
24. (2分)写法品一品
两选文都使用了细节描写刻画人物。请你就《三调芭蕉扇》(节选)品一品。
三调芭蕉扇(节选) 阿长与《山海经》(节选)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运用动作描写,生动细致地写出了长妈妈睡相的难看,表现出长妈妈粗俗、率性的行为习惯。
示例:“便似撮盐入火,火上浇油;骨都都红生脸上,恶狠狠怒发心头”运用了神态描写,把罗刹女听到孙悟空时的心情比作火上浇油,真切传神地描写出罗刹女憎恨孙悟空的情态。
25. (2分)人物评一评
两选文中的人物都各具特点。请你就《阿长与<山海经>》(节选)概括“阿长”的性格特点。
三调芭蕉扇(节选) 阿长与《山海经》(节选)
从孙悟空叫“嫂嫂”并解释红孩儿之事的行为,可以看出选文中的悟空机智灵活、随机应变的形象特点。
示例:从长妈妈喜欢切切察察、睡觉摆“大”字等,可以看出选文中的长妈妈粗俗、没有文化的性格特点。
26. (2分)主旨探一探
《西游记》与《阿长与<山海经>》均为我国文学经典。请你探一探《西游记》的主旨。
西游记 阿长与《山海经》
主要记叙了作者年少时与长妈妈相处的几件事,刻画了一位粗俗但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和祝愿。
示例:《西游记》通过讲述唐僧师徒四人西行取经的故事,讽刺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歌颂了孙悟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畏强权、乐观顽强的精神,同时也告诉人们必须经历艰难才能最终获得幸福成功。
三、表达与交流(55分)
27. (5分)走进大自然,我们可以感受到它无穷的魅力。无论春夏还是秋冬,大自然都会呈现不一样的美丽。班级将设计一份以“走进四季”为主题的专刊,请你从下面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
任务一:你生活的地方一定有令你心动的四季风景。请从春、夏、秋、冬中任选一个季节,写出你记忆中的风景,投稿到《四季之美》栏目(80字左右)。
(示例)严寒的冬季迈着稳健的脚步来到人间,给人们展开了一幅生动的画面:鹅毛大雪纷纷扬扬,一棵棵银树傲然挺立,一座座玉宫拔地而起,到处都是炫目的光点,满目皆白,“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景尽现眼前。
任务二: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色彩,春天是绿色的,夏天是红色的,秋天是金色的,冬天是白色的。这或许引发了你的联想和想法,请写一首小诗,投稿到《四季哲思》栏目。(不少于4行;如超过4行,诗行之间用“/”标示。)
示例:听/秋天在歌唱/迷人的旋律划破夏日的惆怅/轻快的音调把绿色燃成金黄/勤劳的庄稼汉/扶着锄头/沉醉于丰收的乐章
28. (50分)请从下面三项任务中任选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四季中的景色之美,令人沉醉;四季变换中展现的生命之美,让人动容。其实,自然的美无处不在。请以“自然之美,就在身边”为题,写一篇作文。
任务二:四季运行,万象更新,从不懈怠。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请将“现在,正是 的时候”补充完整,并以此为题写一篇作文。
任务三:四季的变幻,会引发你怎样的感怀?四季的更迭,会激发你怎样的思考?未来的人们,会怎样度过四季呢?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作文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③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6张PPT)
人教七上语文同步精品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人教2024版七上语文 阶段性检测讲解课件
七上语文第五单元测试卷03
范围:第五单元
满分: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 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班级开展“我的语文生活”学习活动,小雨和小雯特邀你参与。
1. (2分)小雨的学习从朗读开始,请你选出朗读处理不合适的一项( A )
A. 小雨注意到易读错的字的读音,他这样读:这幢(dònɡ)已无人居住的破落
的老屋似乎从此获得了生气,我总是抑(yì)制不住对后墙上的那一对活泼
泼的白鸽的关切之情。
B. 小雨希望读出大雁的聪明,他这样处理节奏: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
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
C. 小雨想读出猫的可怜,他这样处理停连(“∨”表示停,“∧”表示连):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
好看,∧又很瘦。
D. 小雨想强调狼的狡诈,他这样处理重音: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解析】A. 幢(zhuànɡ)。
A
2. (2分)小雯写了个“非”字,请你分别加上偏旁组成新的汉字,填入相应
方框内。
A. 畏 罪 潜逃 B. 排 忧解难
C. 诽 谤之木 D. 妄自 菲 薄
罪
排
诽
菲
3. (2分)小雨看到一副楹联,觉得联中两个词“励”和“垂”值得反复吟咏。请
你将这两个词还原到楹联中。
上联:碧血洒疆场,丰功伟绩 垂 青史
下联:丹心为中华,浩气英风 励 后人
垂
励
4. (3分)小雯在阅读中发现下列句子用词不当,请找出来并改正。
①某同学作文写道:双胞胎本来外表就几乎大相径庭,又穿上相同的服饰,让人
更难分辨了。
将“大相径庭”改为“一模一样”。
②某报刊消息写道:战争冲突,导致全球粮食价格飙升,为了应付粮食危机,中
国未雨绸缪,加大粮食储备。
将“应付”改为“应对”。
③某报刊消息标题写道:羌塘藏羚羊开始繁殖迁移。
将“迁移”改为“迁徙”。
5. (3分)班级就“如何阻止非遗的消亡或失传并让它焕发新彩”这一话题展开讨
论。请你综合思考,参与讨论,就这一话题发表看法。
示例:要阻止非遗的消亡或失传,非遗传承人要积极申请,早日加入非遗名录,
以得到重视与保护;政府部门要积极支持,主动作为,出台各种保护方案与措
施;加强非遗文化的宣传,将非遗文化融入中小学校本课程,让更多的人学习传
承;同时,非遗传承人以及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开发、创新非遗的打开方式,如
将非遗和研学、民宿、文创、节庆、博物馆等融合,让非遗走进人们的生活,让
各个层面的人们积极参与、体验非遗,享受非遗带来的生活之美,这样非遗才能
焕发新彩,不断传承下去。
① ,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
寄》)
②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
思》)
正是江南好风景,③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杨花落尽子规啼
枯藤老树昏鸦
落花时节又逢君
6. (8分)花鸟走兽是古诗文中常见的形象。小雯以“古诗文中的动植物”为主题
辑录了一组古诗文。请将相应的句子填写在横线上。
④ ,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⑤ ,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其一)]
夜阑卧听风吹雨,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其二)]
终古高云簇此城,⑦ 。(谭嗣同《潼关》)
树木丛生,⑧ 。(曹操《观沧海》)
遥怜故园菊
晴空一鹤排云上
铁马冰河入梦来
秋风吹散马蹄声
百草丰茂
二、阅读与鉴赏(45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则批注(7—8题)。
原文 批注
霜 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 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①素娥②俱耐冷, 月中霜里斗婵娟③。 【注释】①青女:主霜雪的女神。②素娥:嫦娥。③斗婵娟:比赛谁的姿态美好。 这是一首即景寄情、因情寓意的自喻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沮丧与自恃高洁的倔强。
7.(2分)《霜月》中“ ”
一句反映了诗人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愿望。
霜
月中霜里斗婵娟
原文 批注
霜 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 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①素娥②俱耐冷, 月中霜里斗婵娟③。 【注释】①青女:主霜雪的女神。②素娥:嫦娥。③斗婵娟:比赛谁的姿态美好。 8.(2分)李商隐在这首诗和《夜雨寄北》一诗中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具体阐述。
《夜雨寄北》中李商隐身处巴蜀,“夜雨涨秋池”是实写
眼前之景,想象未来回家团聚的场景是虚写。《霜月》中
霜月交辉的秋日之景是眼前实景,而想象月宫里青
《夜雨寄北》中李商隐身处巴蜀,“夜雨涨秋
池”是实写眼前之景,想象未来回家团聚的场
景是虚写。《霜月》中霜月交辉的秋日之景是
眼前实景,而想象月宫里青女和素娥两位仙女
不怕寒冷“斗婵娟”的景象是虚写。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4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A)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
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
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B)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
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狼》)
【乙】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①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
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无计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
树而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C)止。屠归。昧爽②,往取
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③近视之,则死狼也。仰首细审,
见狼口中含肉,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
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
[选自《狼三则》(其一)]
【注释】①欻(xū):忽然。②昧爽:拂晓,黎明。③逡(qūn)巡:因有所
顾虑而徘徊或后退。
9. (4分)请参照“方法提示”,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方法提示 词语 解释
结合字形推测 屠大窘.
根据语境推断 瞰.担上肉
联系常见成语 随屠尾行.数里
迁移课内字词 屠惧.,示之以刃
处境困迫,为难
看,窥视
走
害怕
10. (2分)请将“于”“以”“乃”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 ( 以 ) B. ( 于 ) C. ( 乃 )
11. (2分)请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
屠 无 计/思 狼 所 欲 者 肉/不 如 姑 悬 诸 树 而 早 取 之
以
于
乃
/
/
12. (2分)请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一只狼在积薪中打洞,意图从通道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
13. (2分)请从【甲】文中摘录语句,讽刺【乙】文中狼的贪婪狡诈。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4. (2分)两文中的屠户在自救过程中都充满智慧,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甲】文中的屠户不为狼“假寐”的假象迷惑,迅速行动杀掉前狼,将要走时
也未放过“径去”的后狼的踪迹,转到柴草堆后杀掉后狼;【乙】文中的屠户
知道狼所求的是担上肉,就将肉挂在树上,把空担子给狼看,巧妙脱身。
【乙文参考译文】
一个屠户卖了肉回家,天色已经晚了。忽然出现了一匹狼,(狼)窥视着屠户
担子上的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就这样)尾随着屠户走了好几里
路。屠户感到(很)害怕,于是就拿着屠刀来(比画着)给狼看,狼稍稍退缩了几
步;(可是)等到(屠户继续朝前)走的时候,(狼)又跟了上来。屠户没办法
了,想着狼想要的是肉,不如姑且把肉挂在树上(这样狼够不着),等明天早上
(狼走了)再来取肉。于是(屠户)把肉挂在钩子上,踮起脚(把带肉的钩子)挂
在树上,把空担子(给狼)看了看。狼才停下来(不再跟着屠户)。屠户就(安全
地)回家了。(第二天)拂晓,屠户去(昨天挂肉的地方)取肉,远远地就看见树
上挂着一个巨大的东西,好像有个人在树上吊死的样子。(屠户)大吃一惊,(他)小心地(在四周)徘徊着向树靠近一看,原来(树上悬挂着的)是一匹死狼。
(屠户)抬起头来仔细观察,看见狼的嘴里含着肉,挂肉的钩子刺穿了狼的上颚,
就好像鱼儿咬住了鱼饵一样。当时狼皮价格高昂,(这张狼皮)能值十几两金,屠
户的生活略微宽裕了。(就像)爬上树去捉鱼一样,狼本来想吃肉,结果遭遇了祸
患,这真是可笑啊!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7题。
坚决制止餐饮浪费
①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强立法,强
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勤俭节约是中
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爱惜粮食,坚决制止餐饮浪费
行为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②粮食生产是一个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过程,粮食从农田到餐
桌,需要经过种植、管理、收获、运输、储藏、加工等诸多环节,需要农民、购销
人员、生产加工人员、食品烹饪人员等众多劳动者参与,凝结着无数劳动者的辛勤
付出。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
皆辛苦”,就是对粮食来之不易的生动描述。爱惜食物、反对“舌尖上的浪费”,
不仅是对广大劳动者劳动成果的珍惜,也是对广大劳动者及其辛勤劳动的尊重。
③小小餐桌,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珍惜粮食、尊重劳动的优良传统,而且关系
社风民风和国民消费价值观。珍惜食物、制止餐饮浪费绝不是个人小事。现在社会
上有一种人,自恃有钱,餐桌上豪气地点点点,以为花自己的钱无关他人,殊不知
他点餐过量吃不完的食物,是在浪费社会公共资源!因为节约粮食,就可以少种
粮,少种粮就会少消耗化肥、种子,节约水资源,少占用土地,少占用资源,所以
珍惜粮食就是保护资源,也就是保护了环境。
④中国需要用世界9%的耕地养活占世界近20%的人口,虽然我国粮食生产实
现了历史上的“十六连丰收”,但人口多、土地贫瘠的现状并没有完全改变,而且
粮食消费增速快于粮食生产增速,粮食生产和消费始终处于紧平衡状态,国家粮食
安全这根弦必须始终绷紧。
⑤珍惜食物、制止餐饮浪费,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团体应尽的社
会责任。我们要加强“克俭于家”、厉行节约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引导广大
群众树牢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观念。要培养节约习惯,自觉抵制餐饮浪费行为,
不仅个人要养成习惯,餐馆、食堂、超市等各方都要在生产、储存、运输、加工、
消费等环节合力把好节约关。此外,还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建立健全鼓励节
约、整治浪费的长效机制,让勤俭节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崇俭抑奢成为全社
会的文明追求。
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珍惜每一粒粮
食、爱惜每一片蔬菜、节约每一滴油料,就是对劳动的尊重、对劳动者的敬仰、对
大自然的敬畏。只要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争做节俭消费的实践者、
传播者、监督者,就一定能制止“舌尖上的浪费”。
15. (2分)下列说法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
A.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B. 第②段引用李绅的诗句是为了阐述粮食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过程。
C. 第④段“9%”“20%”的数据有力证明了我国粮食消费增速快于粮食生产增速。
D. 全文采用总—分结构,先提出观点,再分析观点,围绕“爱惜粮食,制止浪费”展开论证。
A
【解析】B. 第②段引用李绅的诗句是为了说明粮食来之不易;C. 第④段“9%”“20%”的数据是为了有力证明我国粮食生产和消费始终处于紧平衡状态,表达“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必须始终绷紧”的观点;D. 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结构。
16. (3分)全文是从哪几个方面阐述要制止餐饮浪费的观点的?请简要概括。
①粮食来之不易;②珍惜粮食就是保护资源、保护环境;③我国粮食消费增速
快于粮食生产增速,必须始终绷紧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④珍惜粮食关系到社
风民风和国民消费价值观。(答出三点即可)
17. (2分)文章第⑤段在制止餐饮浪费方面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简要概括。
①要加强“克俭于家”、厉行节约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②不管是个人还是粮
食从生产到消费的各环节各方都要培养节约习惯;③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
建立节约、整治浪费的健全鼓励长效机制。(答出两点即可)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2题。
救命的海鸥
[美]科里·瓦尔克·迪伦
①在我12岁的时候,有一次跟着爷爷出海捕鱼。我们满载而归,可是在往回行
驶的时候,我们的船撞上了一个暗礁,船也沉了下去,爷爷领着我游向了一个小岛
礁。岛礁上歇着一只海鸥,当我们爬上岛礁时,它只是微微地往后退了退,并没有
飞走。
②我们离海岸非常近,大约只有几百米,爷爷想要领着我游向海岸,不过爷爷
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我们看见了附近的两条大鲨鱼。爷爷告诉我,或许是我
们船上的鱼把鲨鱼引了过来,也或许它们本来就生活在这里。它们在附近游来游
去,一直没有离去。海岸不远处有树林也有房子,我和爷爷就对着房子呼救,可是
没人留意到我们。这片海岸都是乱石,没有码头也没有游客,我们靠岸的码头也不
在这里——爷爷只是为图方便才想要从这里穿行。
③整整三天,鲨鱼没有离开,那只海鸥也没有离开。我们什么也没吃,又饿又
渴。后来一只螃蟹来到了岛礁上,爷爷把它捉住了,然后把它掰成了两半,虽然是
生的,很难吃,但我们还是把它吃了下去。当我手上还剩最后一只蟹腿的时候,我
把它递给了那只海鸥,它慢慢地靠近过来。爷爷看了看它说:“难怪它一直停在这
里,原来它的翅膀脱臼了,我想我能够捉住它,至少……我们能多点食物,不会马
上饿死。”
④我也留意到了那只海鸥的翅膀,有一块高高隆起的地方,那应该就是它的翅
膀骨头。“它真可怜!”我说。
⑤这时,爷爷已经伸手捉住了它,他摸了摸海鸥的翅膀,告诉我他没有说错,
它的翅膀骨头脱臼了。就在爷爷打算拧断它的脖子时,我急忙阻止他说:“爷爷,
你可以治好它的翅膀吗?”“治好它的翅膀?”爷爷问我。我点点头。爷爷迟疑了
一下,像是突然想到了什么,他兴奋地把海鸥递给我,急忙从口袋里掏出几张皱巴
巴湿漉漉的钱和半支记账用的铅笔。他把这些钱拿在手上使劲甩,大约一个小时
后,钱终于干了,爷爷用铅笔在每一张钱上都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们被困在迪
拉德海岸附近的岛礁上,我们被鲨鱼围困,请救救我们。”
⑥爷爷撕下了衣服的一条布料,他把这些钱绑在了海鸥的腿上。爷爷这才从我
怀里抱走海鸥,他捏了捏它的翅膀,稍一用力,海鸥一阵长叫,爷爷告诉我他已经
把海鸥的翅膀骨头接上去了。然后爷爷把海鸥往空中一抛,它在我们的头顶盘旋了
很久,最终飞走了。
⑦我们祈祷着有人会看见它脚上的钱,会有人来救我们。但是一连两天,
什么人也没有出现。我们躺在岛礁上,都以为自己会死在这里。到了第三天中
午,我们终于听到了马达声,接着我们远远地看到了一艘船向我们驶来……我
们终于得救了!
⑧船上的人给我们食物和水,告诉我们今天早上,有人在自家的院墙上看到一
只海鸥,它的腿上绑着钱。那个人就把这只海鸥捉住了,把钱取下来后才看到了上
面的字,所以连忙通知了他们。“是这只海鸥救了你们呀,如果不是它,根本就不
会有人知道你们被困在这里。”船上的人这样说。
⑨几天后,爷爷买了很多菜回来,请他们到家里来吃烤肉。聚餐结束后,爷爷
悄悄地告诉我,真正救了我们的不是他们,也不是海鸥,而是我,是我的爱心救了
我们。“如果当时你没有阻止我杀死那只海鸥,那么我们就会失去这个唯一可能使
我们获救的机会!”爷爷说。
⑩我这才意识到,原来善良是可以救命的。此后,我一直都以最大的善心去对
待别人,虽然我并不能当即就收获回报,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其实无时无刻不在回
报着我,并使我感受到快乐……
[选自《阅读与作文》(高中版),有删改]
18. (2分)请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概括填空。
出海捕鱼,触礁被困→① 救治海鸥,送信求援
→②
19. (2分)第⑤段“爷爷迟疑了一下,像是突然想到了什么”,联系上下文,说说
爷爷为什么迟疑,他突然想到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示例:爷爷迟疑是在思考脱困的方法(或思考到底是将海鸥当作食物还是救治
海鸥)。他突然想到的是可能会使“我们”获救的方法,即接好海鸥的翅膀,
然后用铅笔在钱上写“我们”的困境和位置,用布条把钱系在海鸥的脚上,让
海鸥飞走,希望能够有人看到,前来救援。
呼救无果,面临绝境
最终获救,善心得到回报
20. (2分)文章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起什么作用?请你简要分析。
“整整三天”“鲨鱼没有离开”交代了处境的危险,“那只海鸥也没有离开”
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而后文写海鸥翅膀脱臼,揭示悬念,前后照
应,结构严谨。
21. (3分)文章的题目是“救命的海鸥”,第⑨段爷爷说“真正救了我们的不是他
们,也不是海鸥,而是我,是我的爱心救了我们”,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示例:不矛盾。表面看,“我们”获救是因为海鸥带着“我们”的求救信飞到
院墙上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海鸥之所以能将求救信带给人们,是因为“我”
在危困中仍然想要帮助海鸥脱险,是“我”的善良救了“我们”。爷爷说“真
正救了我们的不是他们,也不是海鸥,而是我,是我的爱心救了我们”揭示了
文章主旨——善良会得到回报。
22. (3分)你是否同意最后一段画波浪线部分的观点?为什么?
示例:同意。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当我们用最大的善心对待、帮助别人
时,虽然不一定能立刻得到回报,但我们会时时体会到助人的快乐,获得
善意的对待。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23—26题。
三调芭蕉扇(节选)
那罗刹听见“孙悟空”三字,便似撮盐入火,火上浇油;骨都都红生脸上,恶
狠狠怒发心头,口中骂道:“这泼猴!今日来了!”叫:“丫鬟,取披挂,拿兵器
来!”随即取了披挂,拿两口青锋宝剑,整束出来。行者在洞外闪过,偷看怎生打
扮。只见他:
头裹团花手帕,身穿纳锦云袍。腰间双束虎筋绦,微露绣裙偏绡。
凤嘴弓鞋三寸,龙须膝裤金销。手提宝剑怒声高,凶比月婆容貌。
那罗刹出门,高叫道:“孙悟空何在?”行者上前,躬身施礼道:“嫂嫂,老
孙在此奉揖。”
罗刹咄的一声道:“谁是你的嫂嫂!那个要你奉揖!”行者道:“尊府牛魔
王,当初曾与老孙结义,乃七兄弟之亲。今闻公主是牛大哥令正,安得不以嫂嫂称
之!”罗刹道:“你这泼猴!既有兄弟之亲,如何坑陷我子?”行者佯问道:“令
郎是谁?”罗刹道:“我儿是号山枯松涧火云洞圣婴大王红孩儿,被你倾了。我们
正没处寻你报仇,你今上门纳命,我肯饶你!”行者满脸陪笑道:“嫂嫂原来不察
理,错怪了老孙。你令郎因是捉了师父,要蒸要煮,幸亏了观音菩萨收他去,救出
我师。他如今现在菩萨处做善财童子,实受了菩萨正果,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与
天地同寿,日月同庚。你倒不谢老孙保命之恩,返怪老孙,是何道理!”
阿长与《山海经》(节选)
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
姆。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这样称呼她,似乎略带些客气的意思。只有祖母叫她
阿长。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
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我们那里没有姓长的;她生得黄胖而矮,“长”也不是形容词。又不是她的名
字,记得她自己说过,她的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的。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
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
历: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个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这就是真阿长。后来她回去
了,我那什么姑娘才来补她的缺,然而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她从此
也就成为长妈妈了。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
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
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
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
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
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
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23. (2分)故事说一说
“三调芭蕉扇”是《西游记》中的经典桥段,《阿长与<山海经>》是
《朝花夕拾》中的名篇。请你简要概括《阿长与<山海经>》(节选)的主要
内容。
三调芭蕉扇(节选) 阿长与《山海经》(节选)
孙悟空向罗刹女讲述自己与牛魔
王的渊源,想借芭蕉扇灭火,但罗刹
女因为红孩儿被观音收服,对孙悟空
怀恨在心,丝毫不妥协。
示例:记叙了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
的情景:长妈妈喜欢切切察察(背地里说
人长短)、限制“我”的行动、睡相粗俗
(睡觉摆“大”字)。
下面的表格展示了同学们研读《西游记》和《朝花夕拾》的部分成果,请你相
互参照,完成下面的任务。
24. (2分)写法品一品
两选文都使用了细节描写刻画人物。请你就《三调芭蕉扇》(节选)
品一品。
三调芭蕉扇(节选) 阿长与《山海经》(节选)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
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
字……”运用动作描写,生动细致地
写出了长妈妈睡相的难看,表现出长
妈妈粗俗、率性的行为习惯。
示例:“便似撮盐入火,火上浇油;
骨都都红生脸上,恶狠狠怒发心头”运用
了神态描写,把罗刹女听到孙悟空时的心
情比作火上浇油,真切传神地描写出罗刹
女憎恨孙悟空的情态。
25. (2分)人物评一评
两选文中的人物都各具特点。请你就《阿长与<山海经>》(节选)概括
“阿长”的性格特点。
三调芭蕉扇(节选) 阿长与《山海经》(节选)
从孙悟空叫“嫂嫂”并解释红孩
儿之事的行为,可以看出选文中的悟
空机智灵活、随机应变的形象特点。
示例:从长妈妈喜欢切切察察、睡
觉摆“大”字等,可以看出选文中的长妈
妈粗俗、没有文化的性格特点。
26. (2分)主旨探一探
《西游记》与《阿长与<山海经>》均为我国文学经典。请你探一探《西
游记》的主旨。
西游记 阿长与《山海经》
主要记叙了作者年少时与长
妈妈相处的几件事,刻画了一位
粗俗但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形
象,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
和祝愿。
示例:《西游记》通过讲述唐僧师徒四人
西行取经的故事,讽刺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
歌颂了孙悟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畏强
权、乐观顽强的精神,同时也告诉人们必须经
历艰难才能最终获得幸福成功。
三、表达与交流(55分)
27. (5分)走进大自然,我们可以感受到它无穷的魅力。无论春夏还是秋冬,大自然都会呈现不一样的美丽。班级将设计一份以“走进四季”为主题的专刊,请你从下面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
任务一:你生活的地方一定有令你心动的四季风景。请从春、夏、秋、冬中任选一个季节,写出你记忆中的风景,投稿到《四季之美》栏目(80字左右)。
(示例)严寒的冬季迈着稳健的脚步来到人间,给人们展开了一幅生动的画
面:鹅毛大雪纷纷扬扬,一棵棵银树傲然挺立,一座座玉宫拔地而起,到处都
是炫目的光点,满目皆白,“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景尽现眼前。
任务二: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色彩,春天是绿色的,夏天是红色的,秋天
是金色的,冬天是白色的。这或许引发了你的联想和想法,请写一首小诗,投
稿到《四季哲思》栏目。(不少于4行;如超过4行,诗行之间用“/”标示。)
示例:听/秋天在歌唱/迷人的旋律划破夏日的惆怅/轻快的音调把绿色燃成金黄/
勤劳的庄稼汉/扶着锄头/沉醉于丰收的乐章
28. (50分)请从下面三项任务中任选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四季中的景色之美,令人沉醉;四季变换中展现的生命之美,让
人动容。其实,自然的美无处不在。请以“自然之美,就在身边”为题,写一
篇作文。
任务二:四季运行,万象更新,从不懈怠。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请
将“现在,正是 的时候”补充完整,并以此为题写一篇作文。
任务三:四季的变幻,会引发你怎样的感怀?四季的更迭,会激发你
怎样的思考?未来的人们,会怎样度过四季呢?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作文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
的姓名和校名;③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2024版七上语文 第五单元检测卷03
范围:第五单元
(建议用时:15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班级开展“我的语文生活”学习活动,小雨和小雯特邀你参与。
1. (2分)小雨的学习从朗读开始,请你选出朗读处理不合适的一项( A )
A. 小雨注意到易读错的字的读音,他这样读:这幢(dònɡ)已无人居住的破落的老屋似乎从此获得了生气,我总是抑(yì)制不住对后墙上的那一对活泼泼的白鸽的关切之情。
B. 小雨希望读出大雁的聪明,他这样处理节奏: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
C. 小雨想读出猫的可怜,他这样处理停连(“∨”表示停,“∧”表示连):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
D. 小雨想强调狼的狡诈,他这样处理重音: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 (2分)小雯写了个“非”字,请你分别加上偏旁组成新的汉字,填入相应方框内。
A. 畏 罪 潜逃 B. 排 忧解难
C. 诽 谤之木 D. 妄自 菲 薄
3. (2分)小雨看到一副楹联,觉得联中两个词“励”和“垂”值得反复吟咏。请你将这两个词还原到楹联中。
上联:碧血洒疆场,丰功伟绩 垂 青史
下联:丹心为中华,浩气英风 励 后人
4. (3分)小雯在阅读中发现下列句子用词不当,请找出来并改正。
①某同学作文写道:双胞胎本来外表就几乎大相径庭,又穿上相同的服饰,让人更难分辨了。
将“大相径庭”改为“一模一样”。
②某报刊消息写道:战争冲突,导致全球粮食价格飙升,为了应付粮食危机,中国未雨绸缪,加大粮食储备。
将“应付”改为“应对”。
③某报刊消息标题写道:羌塘藏羚羊开始繁殖迁移。
将“迁移”改为“迁徙”。
5. (3分)班级就“如何阻止非遗的消亡或失传并让它焕发新彩”这一话题展开讨论。请你综合思考,参与讨论,就这一话题发表看法。
示例:要阻止非遗的消亡或失传,非遗传承人要积极申请,早日加入非遗名录,以得到重视与保护;政府部门要积极支持,主动作为,出台各种保护方案与措施;加强非遗文化的宣传,将非遗文化融入中小学校本课程,让更多的人学习传承;同时,非遗传承人以及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开发、创新非遗的打开方式,如将非遗和研学、民宿、文创、节庆、博物馆等融合,让非遗走进人们的生活,让各个层面的人们积极参与、体验非遗,享受非遗带来的生活之美,这样非遗才能焕发新彩,不断传承下去。
6. (8分)花鸟走兽是古诗文中常见的形象。小雯以“古诗文中的动植物”为主题辑录了一组古诗文。请将相应的句子填写在横线上。
① ,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②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正是江南好风景,③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④ ,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⑤ ,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其一)]
夜阑卧听风吹雨,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其二)]
终古高云簇此城,⑦ 。(谭嗣同《潼关》)
树木丛生,⑧ 。(曹操《观沧海》)
二、阅读与鉴赏(45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则批注(7—8题)。
原文 批注
霜 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 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①素娥②俱耐冷, 月中霜里斗婵娟③。 【注释】①青女:主霜雪的女神。②素娥:嫦娥。③斗婵娟:比赛谁的姿态美好。 这是一首即景寄情、因情寓意的自喻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沮丧与自恃高洁的倔强。 7.(2分)《霜月》中“ ” 一句反映了诗人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愿望。
月中霜里斗婵娟
原文 批注
霜 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 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①素娥②俱耐冷, 月中霜里斗婵娟③。 【注释】①青女:主霜雪的女神。②素娥:嫦娥。③斗婵娟:比赛谁的姿态美好。 8.(2分)李商隐在这首诗和《夜雨寄北》一诗中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具体阐述。 《夜雨寄北》中李商隐身处巴蜀,“夜雨涨秋池”是实写眼前之景,想象未来回家团聚的场景是虚写。《霜月》中霜月交辉的秋日之景是眼前实景,而想象月宫里青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4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A)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B)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狼》)
【乙】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①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无计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C)止。屠归。昧爽②,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③近视之,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
[选自《狼三则》(其一)]
【注释】①欻(xū):忽然。②昧爽:拂晓,黎明。③逡(qūn)巡:因有所顾虑而徘徊或后退。
9. (4分)请参照“方法提示”,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方法提示 词语 解释
结合字形推测 屠大窘.
根据语境推断 瞰.担上肉
联系常见成语 随屠尾行.数里
迁移课内字词 屠惧.,示之以刃
10. (2分)请将“于”“以”“乃”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 ( 以 ) B. ( 于 ) C. ( 乃 )
11. (2分)请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
屠 无 计/思 狼 所 欲 者 肉/不 如 姑 悬 诸 树 而 早 取 之
12. (2分)请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一只狼在积薪中打洞,意图从通道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
13. (2分)请从【甲】文中摘录语句,讽刺【乙】文中狼的贪婪狡诈。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4. (2分)两文中的屠户在自救过程中都充满智慧,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甲】文中的屠户不为狼“假寐”的假象迷惑,迅速行动杀掉前狼,将要走时也未放过“径去”的后狼的踪迹,转到柴草堆后杀掉后狼;【乙】文中的屠户知道狼所求的是担上肉,就将肉挂在树
吃肉,结果遭遇了祸患,这真是可笑啊!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7题。
坚决制止餐饮浪费
①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爱惜粮食,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②粮食生产是一个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过程,粮食从农田到餐桌,需要经过种植、管理、收获、运输、储藏、加工等诸多环节,需要农民、购销人员、生产加工人员、食品烹饪人员等众多劳动者参与,凝结着无数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就是对粮食来之不易的生动描述。爱惜食物、反对“舌尖上的浪费”,不仅是对广大劳动者劳动成果的珍惜,也是对广大劳动者及其辛勤劳动的尊重。
③小小餐桌,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珍惜粮食、尊重劳动的优良传统,而且关系社风民风和国民消费价值观。珍惜食物、制止餐饮浪费绝不是个人小事。现在社会上有一种人,自恃有钱,餐桌上豪气地点点点,以为花自己的钱无关他人,殊不知他点餐过量吃不完的食物,是在浪费社会公共资源!因为节约粮食,就可以少种粮,少种粮就会少消耗化肥、种子,节约水资源,少占用土地,少占用资源,所以珍惜粮食就是保护资源,也就是保护了环境。
④中国需要用世界9%的耕地养活占世界近20%的人口,虽然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历史上的“十六连丰收”,但人口多、土地贫瘠的现状并没有完全改变,而且粮食消费增速快于粮食生产增速,粮食生产和消费始终处于紧平衡状态,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必须始终绷紧。
⑤珍惜食物、制止餐饮浪费,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团体应尽的社会责任。我们要加强“克俭于家”、厉行节约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树牢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观念。要培养节约习惯,自觉抵制餐饮浪费行为,不仅个人要养成习惯,餐馆、食堂、超市等各方都要在生产、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环节合力把好节约关。此外,还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建立健全鼓励节约、整治浪费的长效机制,让勤俭节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崇俭抑奢成为全社会的文明追求。
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珍惜每一粒粮食、爱惜每一片蔬菜、节约每一滴油料,就是对劳动的尊重、对劳动者的敬仰、对大自然的敬畏。只要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争做节俭消费的实践者、传播者、监督者,就一定能制止“舌尖上的浪费”。
15. (2分)下列说法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
A.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B. 第②段引用李绅的诗句是为了阐述粮食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过程。
C. 第④段“9%”“20%”的数据有力证明了我国粮食消费增速快于粮食生产增速。
D. 全文采用总—分结构,先提出观点,再分析观点,围绕“爱惜粮食,制止浪费”展开论证。
16. (3分)全文是从哪几个方面阐述要制止餐饮浪费的观点的?请简要概括。
①粮食来之不易;②珍惜粮食就是保护资源、保护环境;③我国粮食消费增速快于粮食生产增速,必须始终绷紧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④珍惜粮食关系到社风民风和国民消费价值观。(答出三点即可)
17. (2分)文章第⑤段在制止餐饮浪费方面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简要概括。
①要加强“克俭于家”、厉行节约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②不管是个人还是粮食从生产到消费的各环节各方都要培养节约习惯;③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建立节约、整治浪费的健全鼓励长效机制。(答出两点即可)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2题。
救命的海鸥
[美]科里·瓦尔克·迪伦
①在我12岁的时候,有一次跟着爷爷出海捕鱼。我们满载而归,可是在往回行驶的时候,我们的船撞上了一个暗礁,船也沉了下去,爷爷领着我游向了一个小岛礁。岛礁上歇着一只海鸥,当我们爬上岛礁时,它只是微微地往后退了退,并没有飞走。 ②我们离海岸非常近,大约只有几百米,爷爷想要领着我游向海岸,不过爷爷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我们看见了附近的两条大鲨鱼。爷爷告诉我,或许是我们船上的鱼把鲨鱼引了过来,也或许它们本来就生活在这里。它们在附近游来游去,一直没有离去。海岸不远处有树林也有房子,我和爷爷就对着房子呼救,可是没人留意到我们。这片海岸都是乱石,没有码头也没有游客,我们靠岸的码头也不在这里——爷爷只是为图方便才想要从这里穿行。
③整整三天,鲨鱼没有离开,那只海鸥也没有离开。我们什么也没吃,又饿又渴。后来一只螃蟹来到了岛礁上,爷爷把它捉住了,然后把它掰成了两半,虽然是生的,很难吃,但我们还是把它吃了下去。当我手上还剩最后一只蟹腿的时候,我把它递给了那只海鸥,它慢慢地靠近过来。爷爷看了看它说:“难怪它一直停在这里,原来它的翅膀脱臼了,我想我能够捉住它,至少……我们能多点食物,不会马上饿死。”
④我也留意到了那只海鸥的翅膀,有一块高高隆起的地方,那应该就是它的翅膀骨头。“它真可怜!”我说。
⑤这时,爷爷已经伸手捉住了它,他摸了摸海鸥的翅膀,告诉我他没有说错,它的翅膀骨头脱臼了。就在爷爷打算拧断它的脖子时,我急忙阻止他说:“爷爷,你可以治好它的翅膀吗?”“治好它的翅膀?”爷爷问我。我点点头。爷爷迟疑了一下,像是突然想到了什么,他兴奋地把海鸥递给我,急忙从口袋里掏出几张皱巴巴湿漉漉的钱和半支记账用的铅笔。他把这些钱拿在手上使劲甩,大约一个小时后,钱终于干了,爷爷用铅笔在每一张钱上都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们被困在迪拉德海岸附近的岛礁上,我们被鲨鱼围困,请救救我们。”
⑥爷爷撕下了衣服的一条布料,他把这些钱绑在了海鸥的腿上。爷爷这才从我怀里抱走海鸥,他捏了捏它的翅膀,稍一用力,海鸥一阵长叫,爷爷告诉我他已经把海鸥的翅膀骨头接上去了。然后爷爷把海鸥往空中一抛,它在我们的头顶盘旋了很久,最终飞走了。
⑦我们祈祷着有人会看见它脚上的钱,会有人来救我们。但是一连两天,什么人也没有出现。我们躺在岛礁上,都以为自己会死在这里。到了第三天中午,我们终于听到了马达声,接着我们远远地看到了一艘船向我们驶来……我们终于得救了!
⑧船上的人给我们食物和水,告诉我们今天早上,有人在自家的院墙上看到一只海鸥,它的腿上绑着钱。那个人就把这只海鸥捉住了,把钱取下来后才看到了上面的字,所以连忙通知了他们。“是这只海鸥救了你们呀,如果不是它,根本就不会有人知道你们被困在这里。”船上的人这样说。
⑨几天后,爷爷买了很多菜回来,请他们到家里来吃烤肉。聚餐结束后,爷爷悄悄地告诉我,真正救了我们的不是他们,也不是海鸥,而是我,是我的爱心救了我们。“如果当时你没有阻止我杀死那只海鸥,那么我们就会失去这个唯一可能使我们获救的机会!”爷爷说。
⑩我这才意识到,原来善良是可以救命的。此后,我一直都以最大的善心去对待别人,虽然我并不能当即就收获回报,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其实无时无刻不在回报着我,并使我感受到快乐……
[选自《阅读与作文》(高中版),有删改]
18. (2分)请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概括填空。
出海捕鱼,触礁被困→① 救治海鸥,送信求援→
②
呼救无果,面临绝境
最终获救,善心得到回报
19. (2分)第⑤段“爷爷迟疑了一下,像是突然想到了什么”,联系上下文,说说爷爷为什么迟疑,他突然想到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示例:爷爷迟疑是在思考脱困的方法(或思考到底是将海鸥当作食物还是救治海鸥)。他突然想到的是可能会使“我们”获救的方法,即接好海鸥的翅膀,然后用铅笔在钱上写“我们”的困境和位置,用布条把钱系在海鸥的脚上,让海鸥飞走,希望能够有人看到,前来救援。
20. (2分)文章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起什么作用?请你简要分析。
“整整三天”“鲨鱼没有离开”交代了处境的危险,“那只海鸥也没有离开”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而后文写海鸥翅膀脱臼,揭示悬念,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21. (3分)文章的题目是“救命的海鸥”,第⑨段爷爷说“真正救了我们的不是他们,也不是海鸥,而是我,是我的爱心救了我们”,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示例:不矛盾。表面看,“我们”获救是因为海鸥带着“我们”的求救信飞到院墙上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海鸥之所以能将求救信带给人们,是因为“我”在危困中仍然想要帮助海鸥脱险,是“我”的善良救了“我们”。爷爷说“真正救了我们的不是他们,也不是海鸥,而是我,是我的爱心救了我们”揭示了文章主旨——善良会得到回报。
22. (3分)你是否同意最后一段画波浪线部分的观点?为什么?
示例:同意。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当我们用最大的善心对待、帮助别人时,虽然不一定能立刻得到回报,但我们会时时体会到助人的快乐,获得善意的对待。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23—26题。
三调芭蕉扇(节选)
那罗刹听见“孙悟空”三字,便似撮盐入火,火上浇油;骨都都红生脸上,恶狠狠怒发心头,口中骂道:“这泼猴!今日来了!”叫:“丫鬟,取披挂,拿兵器来!”随即取了披挂,拿两口青锋宝剑,整束出来。行者在洞外闪过,偷看怎生打扮。只见他:
头裹团花手帕,身穿纳锦云袍。腰间双束虎筋绦,微露绣裙偏绡。
凤嘴弓鞋三寸,龙须膝裤金销。手提宝剑怒声高,凶比月婆容貌。
那罗刹出门,高叫道:“孙悟空何在?”行者上前,躬身施礼道:“嫂嫂,老孙在此奉揖。”
罗刹咄的一声道:“谁是你的嫂嫂!那个要你奉揖!”行者道:“尊府牛魔王,当初曾与老孙结义,乃七兄弟之亲。今闻公主是牛大哥令正,安得不以嫂嫂称之!”罗刹道:“你这泼猴!既有兄弟之亲,如何坑陷我子?”行者佯问道:“令郎是谁?”罗刹道:“我儿是号山枯松涧火云洞圣婴大王红孩儿,被你倾了。我们正没处寻你报仇,你今上门纳命,我肯饶你!”行者满脸陪笑道:“嫂嫂原来不察理,错怪了老孙。你令郎因是捉了师父,要蒸要煮,幸亏了观音菩萨收他去,救出我师。他如今现在菩萨处做善财童子,实受了菩萨正果,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与天地同寿,日月同庚。你倒不谢老孙保命之恩,返怪老孙,是何道理!”
阿长与《山海经》(节选)
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这样称呼她,似乎略带些客气的意思。只有祖母叫她阿长。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我们那里没有姓长的;她生得黄胖而矮,“长”也不是形容词。又不是她的名字,记得她自己说过,她的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的。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个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这就是真阿长。后来她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来补她的缺,然而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下面的表格展示了同学们研读《西游记》和《朝花夕拾》的部分成果,请你相互参照,完成下面的任务。
23. (2分)故事说一说
“三调芭蕉扇”是《西游记》中的经典桥段,《阿长与<山海经>》是《朝花夕拾》中的名篇。请你简要概括《阿长与<山海经>》(节选)的主要内容。
三调芭蕉扇(节选) 阿长与《山海经》(节选)
孙悟空向罗刹女讲述自己与牛魔王的渊源,想借芭蕉扇灭火,但罗刹女因为红孩儿被观音收服,对孙悟空怀恨在心,丝毫不妥协。
24. (2分)写法品一品
两选文都使用了细节描写刻画人物。请你就《三调芭蕉扇》(节选)品一品。
三调芭蕉扇(节选) 阿长与《山海经》(节选)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运用动作描写,生动细致地写出了长妈妈睡相的难看,表现出长妈妈粗俗、率性的行为习惯。
25. (2分)人物评一评
两选文中的人物都各具特点。请你就《阿长与<山海经>》(节选)概括“阿长”的性格特点。
三调芭蕉扇(节选) 阿长与《山海经》(节选)
从孙悟空叫“嫂嫂”并解释红孩儿之事的行为,可以看出选文中的悟空机智灵活、随机应变的形象特点。
26. (2分)主旨探一探
《西游记》与《阿长与<山海经>》均为我国文学经典。请你探一探《西游记》的主旨。
西游记 阿长与《山海经》
主要记叙了作者年少时与长妈妈相处的几件事,刻画了一位粗俗但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和祝愿。
示例:《西游记》通过讲述唐僧师徒四人西行取经的故事,讽刺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歌颂了孙悟三、表达与交流(55分)
27. (5分)走进大自然,我们可以感受到它无穷的魅力。无论春夏还是秋冬,大自然都会呈现不一样的美丽。班级将设计一份以“走进四季”为主题的专刊,请你从下面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
任务一:你生活的地方一定有令你心动的四季风景。请从春、夏、秋、冬中任选一个季节,写出你记忆中的风景,投稿到《四季之美》栏目(80字左右)。
(示例)严寒的冬季迈着稳健的脚步来到人间,给人们展开了一幅生动的画面:鹅毛大雪纷纷扬扬,一棵棵银树傲然挺立,一座座玉宫拔地而起,到处都是炫目的光点,满目皆白,“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景尽现眼前。
任务二: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色彩,春天是绿色的,夏天是红色的,秋天是金色的,冬天是白色的。这或许引发了你的联想和想法,请写一首小诗,投稿到《四季哲思》栏目。(不少于4行;如超过4行,诗行之间用“/”标示。)
示例:听/秋天在歌唱/迷人的旋律划破夏日的惆怅/轻快的音调把绿色燃成金黄/勤劳的庄稼汉/扶着锄头/沉醉于丰收的乐章
28. (50分)请从下面三项任务中任选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四季中的景色之美,令人沉醉;四季变换中展现的生命之美,让人动容。其实,自然的美无处不在。请以“自然之美,就在身边”为题,写一篇作文。
任务二:四季运行,万象更新,从不懈怠。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请将“现在,正是 的时候”补充完整,并以此为题写一篇作文。
任务三:四季的变幻,会引发你怎样的感怀?四季的更迭,会激发你怎样的思考?未来的人们,会怎样度过四季呢?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作文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③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