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24版七上语文 第四单元检测卷03(原卷版+答案版+讲解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2024版七上语文 第四单元检测卷03(原卷版+答案版+讲解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27 10:04:1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2024版七上语文 第四单元检测卷03
范围:第四单元
(建议用时:15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班级开展“我的语文生活”学习活动,小雨和小雯特邀你参与。
1. (2分)小雨的学习从朗读开始,请你选出朗读处理不合适的一项( C )
A. 小雨注意到易读错的字的读音,他这样读: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qiān)的
人,对于一班鄙(bǐ)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
极好的教训。
B. 小雨希望读出画面的宏阔辽远及作者的自豪之情,他这样处理节奏:此去/泉
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C. 小雨想读出遭遇的悲惨,他这样处理停连(“∨”表示停,“∧”表示
连):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
D. 小雨想强调“静”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对于增长才干的重要性,他这样
处理重音: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解析】C. 恰当的朗读停连: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
2. (2分)小雯写了个“昔”字,请你分别加上偏旁组成新的汉字,填入相应方框内。
A. 惊慌失 措 B. 弃之可 惜
C. 借 题发挥 D. 声名 鹊 起
3. (2分)小雨看到一副楹联,觉得联中两个词“涌”和“传”值得反复吟咏。请你将这两个词还原到楹联中。
上联:麦浪 涌 绿波,稼穑园前留愿景
下联:田风 传 野籁,桑麻事内话来年
4. (3分)小雯在阅读中发现下列句子用词不当,请找出来并改正。
①某同学作文写道:我坐在书桌前读经典名著《西游记》,不知不觉中,双腿已经变得麻木不仁了。
将“麻木不仁”改为“麻木”。
②某报刊消息写道:当前线胜利的捷报传来,国人无不欢欣鼓舞。
将“捷报”改为“消息”。
③某报刊消息写道:他们还计划通过举办各类型培训班,进一步升高民间艺人的手工技艺和市场意识。
将“升高”改为“提升”。
5. (3分)学校决定让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基地的管理。朋友小舟表示:我们平时学习忙,没有时间;再说,我们也没种植经验,不能参与管理。请你说服他。
示例:小舟,参与基地的日常管理,能提升我们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劳动素养等。你说没时间,我们可以利用双休日等课余时间去基地。我们确实没什么经验,但正因如此,我们更应在实践中学习,积累劳动经验,增长各种本领。通过劳动实践和参与管理,我们既能学到本领,还能在劳动中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等精神,是一举多得的好事,让我们一起去参与吧!
6. (8分)诗文绘景以言情。小雯以“古诗文中的风景”为主题辑录了一组古诗文。请将相应的句子填写在横线上。
水何澹澹,① 。(曹操《观沧海》)
② ,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③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④ ,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⑤ ,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君问归期未有期,⑥ 。(李商隐《夜雨寄北》)
⑦ ,秋风吹散马蹄声。(谭嗣同《潼关》)
⑧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咏雪》)
山岛竦峙 
杨花落尽子规啼 
海日生残夜 
峨眉山月半轮秋 
回乐烽前沙似雪 
巴山夜雨涨秋池 
终古高云簇此城
俄而雪骤 
二、阅读与鉴赏(45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则批注(7—8题)。
原文 批注
天净沙·秋 朱庭玉 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解与诗人意同,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   元曲中有诸多关于“秋”的作品,其中不乏别出机杼的曲子,好比朱庭玉的这首《天净沙·秋》。 7.(2分)本首小令结尾处不同于常人之悲秋伤感的奋起和豪情,使全篇增添了几分魅力和感染力,这正与刘禹锡《秋词》(其一)中 “ , ”的豪情类似。 8.(2分)起笔的一、二句中,“ ”和“ ”两个词语写出了秋景萧条、凄凉的特点。(摘录曲中词语填空)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落尽 开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4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A)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B)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诫子书》)
【乙】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C)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其学。家贫,至以荻①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加冠,嶷然有声②。……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③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④至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
(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
【注释】①荻:植物名,形状像芦苇。②嶷(yí)然有声:很高的声望。③簏(lù):竹编的盛物器具。④赜(zé):精义,深奥。
9. (4分)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词语 解释
结合字形推测 非学无以广.才
联系常见成语 亲诲.其学
迁移课内字词 及.加冠
根据语境推断 读而心慕.焉
增长
教导
等到
羡慕、仰慕
10. (2分)请将“遂”“夫”“而”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 ( 夫 ) B. ( 遂 ) C. ( 而 )
11. (2分)请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
苦 志 探 赜/至 忘 寝 食/必 欲 并 辔 绝 驰 而 追 与 之 并
12. (2分)请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
13. (2分)请从【甲】文中摘录一句话,评价【乙】文中“苦志探赜”的情状。
非志无以成学。
14. (2分)两文均谈到了学有所成的条件,其共同点有:①须有“ ”;②须能“ ”。
志 

【乙文参考译文】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便死了父亲,母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亲自教导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用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领悟能力过人,读书过目不忘。等到成年时,更是超群出众,卓有声誉。……(欧阳修)在废书筐中发现了唐代韩愈的遗稿,读后十分仰慕。(于是)用心寻求其中的精义,以至于废寝忘食,决心要追赶他,和他并驾齐驱。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7题。
古筝:别有深情一万重
邵凤丽
①古筝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动听,被誉为“众乐之王”“东方钢琴”。古筝由面板、雁柱(也称筝码)、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古筝的雁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最早以二十五弦筝为最多,唐宋时有十三弦,后增至十六弦、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古筝规格是二十一弦。
②最早的古筝称为“筝”,又名“秦筝”“汉筝”“瑶筝”等,是一种历史十分悠久的汉族传统弹拨乐器。汉代刘熙在《释名》中分析了古筝名的由来,他认为“筝,铮铮然”,由于发音上与铮音十分类似,所以取名为筝。 ③古筝起源于战国时期,当时在秦国一带广泛流传,故又称为秦筝。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记载,秦国人喜欢音乐,击打瓦罐,弹着筝,用手拍打大腿,嘴里呜呜唱歌,像这样豪放、粗犷的演奏,才是地道的秦国音乐。实际上,关于古筝的来历,历史上一直众说纷纭。
④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意思是说,太帝让仙女素娥弹奏一种五十弦的瑟。可当素娥弹奏时,太帝觉得素娥弹奏得过于悲凉,不想让她继续弹奏下去,但是又忍不住想听。于是,太帝将瑟一分为二,变成二十五弦。
⑤历史上还有“二女分瑟”的故事。17世纪日本宫廷乐师所著《乐道类集》中记载,一个秦国人有两个女儿,他要将家中的一把瑟传给两个女儿,但两女互相争夺,互不相让,一不小心把瑟扯破,变成了两个乐器,一个十三弦,一个十二弦。后来,秦始皇便把这两个新的乐器取名为筝。
⑥除此之外,还有“父子争瑟”的故事。宋代丁度在《集韵》中记载说,一家的父亲和儿子都很喜欢瑟,他们为了争夺瑟,把瑟一分为二,这就有了筝,认为筝因此而得名。
⑦以上几个故事中都认为筝是由瑟演变而来的,但是汉代黄宪在《天禄阁外史·卷四》中已经记载,魏王饮宴时,用筝进行配乐,同时配乐的还有瑟。由此可知,筝、瑟这两种乐器在当时已经并存于世,都是非常重要的乐器。另外,明代唐顺之编写的《荆川稗编》提出,筝的本名是颂琴,颂琴与后世的筝形态相同,都用来应和颂乐。后代因为两种乐器的形状类似,颂琴被改名为筝。颂琴本是一种高雅的乐器,改名为筝之后,就被列入了俗部,在民间流传越来越广;而瑟虽为雅乐,却慢慢走向了消亡。从历史的发展看,筝与瑟在历史上应该共存过,筝不是由瑟分化而来的。筝、瑟有可能来源于同一种乐器,只不过外在形式上有所不同而已,其发音是一样的。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5. (2分)下列说法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
A.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古筝,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按逻辑顺序组织全篇。
B. 古筝又称秦筝,因为古筝起源于春秋时期,当时在秦国一带广泛流传。
C. 古筝的前身为瑟,瑟有50弦,筝这一名称由秦始皇命制。
D. 筝、瑟来源于同一种乐器,只不过外在形式上有所不同而已,其发音是一样的。
【解析】B. 根据第③段可知,古筝又称秦筝,因为古筝起源于战国时期,当时在秦国一带广泛流传;C. 古筝的前身与命名都有多种说法,选项所说只是其中一种;D. 根据第⑦段可知,筝、瑟只是有可能来源于同一种乐器。
16. (2分)文章第①段介绍了关于古筝哪些方面的知识?请简要概括出两点。
①古筝在乐器中的地位;②古筝的结构与不同形式(弦数)。
17. (3分)请你简要概括有关古筝来历的几种说法及其依据。
①筝是由瑟演变而来,其依据主要为《史记》的记载、“二女分瑟”的故事及“父子争瑟”的故事;②筝是由颂琴演变而来,依据为明代唐顺之编写的《荆川稗编》。③筝、瑟有可能来源于同一种乐器,依据是从历史发展来看。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2题。
放 风
陈学长
①中午吃饭的时候,我看了一眼门外自由飞翔的燕子,嗫嚅着说,我不想念书了。母亲惊讶地张大了嘴巴,连刚放进嘴里的一块排骨也吐了出来,赶紧给我说了一大堆上学的好。父亲就像没听见一般,继续喝着稀饭,吸溜吸溜喝光以后,把碗往桌子中间一推,用手背抹了下嘴说,种地也不错,再念三四个月,撑到暑假读完初二吧。
②父亲高中毕业那年,不兴高考,不愿又不得不拿起了沉重的锄头,天天和土地打交道。1978年恢复高考时,他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并且家里还有十几亩地要种,根本没有时间看书。他心里觉得亏,便把考大学的千斤担子放到了我的肩上,希望我能跳出农门。父亲还给家里定了规矩:只要我在学习,晾晒的棉花淋雨了都可以不收。
③现在,一向对我的学习非常重视的父亲,竟然这般爽快地答应了我的退学。我不明白,父亲前后何以会有如此巨大的反差。
④接下来的日子,父亲似乎想尽快把我培养成一名合格的农民,只要我不上学,便使唤我干些家务或者农活。放学到家,他让我铡草、喂牛、劈柴、烧锅,周六周日,他就让我下地放风。为了让西瓜早熟几天,多换点钱,父亲种了两亩半地的大棚西瓜。暮春的夜晚,气温很低,为了不让西瓜挨冻,大棚上的塑料薄膜要严严实实地覆盖着;上午,随着太阳的升高,大棚内的温度迅速上升,为了不让西瓜受热,也为了让西瓜透透气,在九点钟的光景又要放风。
⑤大棚内,是圆滚滚的西瓜和翠绿的西瓜秧;大棚外,是一望无际的青青的麦苗。刚开始放风的时候,我觉得这活儿不错,比在教室里解方程式和背英语单词轻巧多了,心中有着说不出的舒坦。可一干起来,便觉出了不一样。我首先蹲着,小心翼翼地扒开薄膜上的松土,再弯着腰顺着拱形的毛竹卷起薄膜,然后再次蹲下扒开薄膜上的松土……如此反复,不一会儿,腰就像要断了一样,钻心地疼。越接近晌午,头顶上五月的阳光就越毒,裸露在外的脖颈和胳膊上的皮肤被烤得火辣辣地疼。草帽里的头发很快就湿了,汗水顺着发梢直往下滴,衣服贴在后背上,溽热,奇痒。我从地西头忙到地东头,又从大棚的南面忙到北面,放一次风,就要在火一样毒的日头下暴晒一两个小时。放完风以后,就快要晌午了,我的身体累得就像要散了架一样,走路都有点晃悠,衣服上还沾满了汗水和泥土。我不明白,为何父亲母亲放风回到家,却像没事儿一般。我忍不住向父母亲问了这个问题。母亲说,有啥法子呢,当农民不就这样吗?父亲说,上不好学,只能认命,习惯了就好了。听到“认命”两个字,我的心头一颤,一向不服输的我,把目光投向了村西头绿树里我念书的学校。
⑥随着天气越来越热,放风的滋味越来越不好受。这个周六的上午,父亲又安排我放风,我一梗脖子,冲父亲吼道:“我现在还上着学呢,您怎么就拿我当社会人使唤啊!”父亲眼睛一瞪,声音比我还大:“马上不就入社会了吗?这放风算啥?耕地、耙地、施肥、锄草、打场、扬场,哪样农活不比放风脏、苦、累?”我一时语塞,望着父亲弯曲的背,竟然有些后悔刚才自己的冲动。
⑦经过一次一次的放风后,我终于明白:能在教室里静静地学习是多么的幸福啊!暑假越来越近,我产生了继续读书的念头。这天晚上吃饭的时候,我给父亲和母亲各夹了一大块排骨,低着头说:“暑假过后,我还想继续上学。”母亲惊喜地放下筷子,又一次把刚放进嘴里的排骨吐了出来,不过,她没有再说上学的好,而是抹起了眼泪。父亲仍旧像没听见一样,继续喝他的稀饭,喝光以后才放下碗筷拍着我的肩膀,说:“儿子啊,温室里的西瓜,受不得冷热,经不得风雨,不放风会枯萎的,教室不也是温室吗?”
⑧我脸一红,这才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天天生活在教室里的我,不知道人间的冷暖、世路的艰辛,不经常透透气,也可能会葬送学业,父亲让我给西瓜放.风.,不就是他在给我放.风.吗?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8. (2分)下面表格是文章情节、内容和情感的梳理,请你补全表格。
文章情节 “我”情感态度的变化
“我”向父母表达不想念书的意愿,母亲惊讶,父亲竟爽快答应“我”的退学要求 疑惑不解
(1) 心头一颤
父亲再次安排“我”放风,“我”冲动吼叫。父亲的大声回击,让“我”一时语塞 (2)
“我”在放风后累得像要散架,父亲告诉“我”:上不好学,只能认命 
有些后悔 
文章情节 “我”情感态度的变化
“我”向父母表达想继续念书,母亲惊喜抹泪,父亲把教室比作温室来劝导“我” 明白用心
19. (2分)在阅读时,小雨和小雯对文章结尾“父亲让我给西瓜放风,不就是他在给我放风吗”一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产生了分歧。请你帮持不同意见的小雯完成意见陈述。
小雨:我认为这句话中两个加点词“放风
”的意思是相同的。
小雯:我认为意思并不相同,这两个词的意思分别是: 和

把西瓜大棚上的塑料薄膜掀开,让西瓜透透气 
“我”体会到生活的艰难和读书的意义
20. (2分)在阅读时,小雯同学认为第②段是可有可无的段落,删去后更简洁。你是否同意?请谈谈你的看法。
我不同意小雯的看法,我认为不能删去。第②段插叙了父亲的经历,交代了父亲种地和对“我”考大学寄予厚望的原因。
21. (3分)悬念,是叙事类文章常用的手法。请你从文中举一例,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示例:如开头“我”说不想念书时父亲并不反对,而且“接下来的日子,父亲似乎想尽快把我培养成一名合格的农民,只要我不上学,便使唤我干些家务或者农活”,结尾才点明父亲这样做是希望“我”体会到生活的艰难和读书的意义。作用:使文章的故事情节富有吸引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2. (3分)把握形象是阅读的重要内容。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你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①从父亲非常重视的“我”的学习可知,他重视教育、有长远眼光;②从为了多赚钱种植大棚西瓜可知,他吃苦耐劳;③从通过劳动教育“我”认识读书的意义可知,他富有教育智慧,教子有方。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23—26题。
五行山下定义猿(节选)
佛祖道:“我与你打个赌赛:你若有本事,一筋斗打出我这右手掌中,算你赢,再不用动刀兵苦争战,就请玉帝到西方居住,把天宫让你;若不能打出手掌,你还下界为妖,再修几劫,却来争吵。”
那大圣闻言,暗笑道:“这如来十分好呆!我老孙一筋斗去十万八千里。他那手掌,方圆不满一尺,如何跳不出去?”急发声道:“既如此说,你可做得主张?”佛祖道:“做得!做得!”伸开右手,却似个荷叶大小。那大圣收了如意棒,抖擞神威,将身一纵,站在佛祖手心里,却道声:“我出去也!”你看他一路云光,无影无形去了。佛祖慧眼观看,见那猴王风车子一般相似不住,只管前进。大圣行时,忽见有五根肉红柱子,撑着一股青气。他道:“此间乃尽头路了。这番回去,如来作证,灵霄殿定是我坐也。”又思量说:“且住!等我留下些记号,方好与如来说话。”拔下一根毫毛,吹口仙气,叫“变!”变作一管浓墨双毫笔,在那中间柱子上写一行大字云:“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写毕,收了毫毛。又不庄尊,却在第一根柱子根下撒了一泡猴尿。翻转筋斗云,径回本处,站在如来掌:“我已去,今来了。你教玉帝让天宫与我。”
…………
好大圣,急纵身又要跳出,被佛祖翻掌一扑,把这猴王推出西天门外,将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联山,唤名“五行山”,轻轻的把他压住。
观音奉旨上长安(节选)
菩萨道:“我奉佛旨,上东土寻取经人去,从此经过,特留残步看你。”大圣道:“如来哄了我,把我压在此山,五百余年了,不能展挣。万望菩萨方便一二,救我老孙一救!”菩萨道:“你这厮罪业弥深,救你出来,恐你又生祸害。反为不美。”大圣道:“我已知悔了。但愿大慈悲指条门路,情愿修行。”
那菩萨闻得此言,满心欢喜,对大圣道:“圣经云:‘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你既有此心,待我到了东土大唐国寻一个取经的人来,教他救你。你可跟他做个徒弟,秉教伽持,入我佛门,再修正果,如何?”大圣声声道:“愿去!愿去!”菩萨道:“既有善果,我与你起个法名。”大圣道:“我已有名了,叫做孙悟空。”菩萨又喜道:“我前面也有二人归降,正是‘悟’字排行。你今也是‘悟’字,却与他相合,甚好,甚好。这等也不消叮嘱,我去也。”
下面的表格展示了同学们研读《西游记》的部分成果,请你相互参照,完成下面的任务。
23. (2分)故事说一说
两选文均与“五行山”有关。请你简要概括《五行山下定心猿》(节选)主要内容。
五行山下定心猿(节选) 观音奉旨上长安(节选)
     选文叙述了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后,被观音菩萨指点的故事。
示例:选文叙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后,被佛祖哄骗压在五行山下的故事。
24. (2分)写法品一品
两选文都使用了语言描写刻画孙悟空的形象,请你就《观音奉旨上长安》(节选)品一品。
五行山下定心猿(节选) 观音奉旨上长安(节选)
  选文使用了语言描写刻画孙悟空的形象。通过写孙悟空“这如来十分好呆”等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了一个桀骜不驯、不畏强权的孙悟空形象。   
示例:选文使用了语言描写刻画孙悟空的形象。通过写孙悟空“我已知悔了。但愿大慈悲指条门路,情愿修行”等语言,刻画了一个渴望自由的孙悟空形象。
25. (2分)人物评一评
作为一只“猴”两选文均赋予了孙悟空人的性情。请你就“观音奉旨上长安(节选)”评一评。
五行山下定心猿(节选) 观音奉旨上长安(节选)
  孙悟空极具人性。他担心佛祖不相信自己一个筋斗能去十万八千里,便在五根肉红柱中间柱子上写一行大字云:“齐天大圣,到此一游。”还在第一根柱子根下撒了一泡猴尿做记号。   
示例:孙悟空极具人性。见到观音菩萨后,为自己求情,央求观音菩萨能够救自己出五行山。 
26. (2分)主旨探一探
两选文出自《西游记》,表达的主旨各有侧重。请你就《五行山下定心猿》(节选)探一探。
五行山下定心猿(节选) 观音奉旨上长安(节选)
     选文通过叙述孙悟空请求观音菩萨解救自己出五行山的情形,展现了孙悟空机智聪颖、渴望自由的特点。
示例:选文通过叙述孙悟空被骗压至五行山下的情形,展现了孙悟空傲慢、任性等弱点。(主旨多元,意对即可) 
三、表达与交流(55分)
27. (5分)学校要开展“读书节”活动,下面是活动中的两项任务,请从中选择一项完成。
任务一:“开卷有益”意思是读书总有益处,常用以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就会受益。请谈谈你对“开卷有益”这一说法的认识(不少于80字)。
(示例)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可以在书籍中开拓视野,看大千世界,在书籍中学做人处事的方法道理,所以我认为“开卷”的确“有益”。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能接触到的书籍的种类也日益繁多,这就需要我们在“开卷”之前作出取舍,抵制低俗、充满暴力等内容的书,选择适合我们身心成长的书。
任务二:“读书节”期间,学校图书室招募志愿者,你想要应聘。请你在年级通信群里回复负责招募的苏老师,表明自己的意愿和应聘优势(不少于60字)。
示例:苏老师,我是××。我希望成为学校图书室的志愿者,为校园书香建设贡献力量。我深知读书的重要性,我希望能够通过参与,为学校的阅读活动增添一些新的精彩内容。我喜欢阅读,涉猎广泛,有很好的书评和推荐的能力。我期待能够成为图书室的志愿者,为学校贡献我的一份心力。希望您考虑!
28. (50分)汇报论收获,书香留笔端。此次“读书节”活动召开总结会,作为代表的你,请从下面三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向师生讲述你读书经历中难忘的人和事,发言标题为“谢谢你,陪我读书”。
任务二:畅谈读书的方法或乐趣,将“读书     (方法/乐趣)我来说”补充完整,并以此为题准备演讲稿。
任务三:会上设置辩论环节,辩论双方要做总结陈词,你更支持哪方观点?请选择观点后,写作对应的论述性文章。
正方:最是书香能致远 反方:致远不只是书香
要求:①作文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③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2024版七上语文 第四单元检测卷03
范围:第四单元
(建议用时:15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班级开展“我的语文生活”学习活动,小雨和小雯特邀你参与。
1. (2分)小雨的学习从朗读开始,请你选出朗读处理不合适的一项( C )
A. 小雨注意到易读错的字的读音,他这样读: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qiān)的
人,对于一班鄙(bǐ)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
极好的教训。
B. 小雨希望读出画面的宏阔辽远及作者的自豪之情,他这样处理节奏:此去/泉
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C. 小雨想读出遭遇的悲惨,他这样处理停连(“∨”表示停,“∧”表示
连):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
D. 小雨想强调“静”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对于增长才干的重要性,他这样
处理重音: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2. (2分)小雯写了个“昔”字,请你分别加上偏旁组成新的汉字,填入相应方框内。
A. 惊慌失 措 B. 弃之可 惜
C. 借 题发挥 D. 声名 鹊 起
3. (2分)小雨看到一副楹联,觉得联中两个词“涌”和“传”值得反复吟咏。请你将这两个词还原到楹联中。
上联:麦浪 涌 绿波,稼穑园前留愿景
下联:田风 传 野籁,桑麻事内话来年
4. (3分)小雯在阅读中发现下列句子用词不当,请找出来并改正。
①某同学作文写道:我坐在书桌前读经典名著《西游记》,不知不觉中,双腿已经变得麻木不仁了。
将“麻木不仁”改为“麻木”。
②某报刊消息写道:当前线胜利的捷报传来,国人无不欢欣鼓舞。
将“捷报”改为“消息”。
③某报刊消息写道:他们还计划通过举办各类型培训班,进一步升高民间艺人的手工技艺和市场意识。
将“升高”改为“提升”。
5. (3分)学校决定让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基地的管理。朋友小舟表示:我们平时学习忙,没有时间;再说,我们也没种植经验,不能参与管理。请你说服他。
示例:小舟,参与基地的日常管理,能提升我们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劳动素养等。你说没时间,我们可以利用双休日等课余时间去基地。我们确实没什么经验,但正因如此,我们更应在实践中学习,积累劳动经验,增长各种本领。通过劳动实践和参与管理,我们既能学到本领,还能在劳动中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等精神,是一举多得的好事,让我们一起去参与吧!
6. (8分)诗文绘景以言情。小雯以“古诗文中的风景”为主题辑录了一组古诗文。请将相应的句子填写在横线上。
水何澹澹,① 。(曹操《观沧海》)
② ,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③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④ ,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⑤ ,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君问归期未有期,⑥ 。(李商隐《夜雨寄北》)
⑦ ,秋风吹散马蹄声。(谭嗣同《潼关》)
⑧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咏雪》)
二、阅读与鉴赏(45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则批注(7—8题)。
原文 批注
天净沙·秋 朱庭玉 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解与诗人意同,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   元曲中有诸多关于“秋”的作品,其中不乏别出机杼的曲子,好比朱庭玉的这首《天净沙·秋》。 7.(2分)本首小令结尾处不同于常人之悲秋伤感的奋起和豪情,使全篇增添了几分魅力和感染力,这正与刘禹锡《秋词》(其一)中 “ , ”的豪情类似。 8.(2分)起笔的一、二句中,“ ”和“ ”两个词语写出了秋景萧条、凄凉的特点。(摘录曲中词语填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4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A)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B)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诫子书》)
【乙】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C)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其学。家贫,至以荻①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加冠,嶷然有声②。……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③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④至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
(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
【注释】①荻:植物名,形状像芦苇。②嶷(yí)然有声:很高的声望。③簏(lù):竹编的盛物器具。④赜(zé):精义,深奥。
9. (4分)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词语 解释
结合字形推测 非学无以广.才
联系常见成语 亲诲.其学
迁移课内字词 及.加冠
根据语境推断 读而心慕.焉
羡慕、仰慕
10. (2分)请将“遂”“夫”“而”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 ( 夫 ) B. ( 遂 ) C. ( 而 )
11. (2分)请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
苦 志 探 赜/至 忘 寝 食/必 欲 并 辔 绝 驰 而 追 与 之 并
12. (2分)请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
13. (2分)请从【甲】文中摘录一句话,评价【乙】文中“苦志探赜”的情状。
非志无以成学。
14. (2分)两文均谈到了学有所成的条件,其共同点有:①须有“ ”;②须能“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7题。
古筝:别有深情一万重
邵凤丽
①古筝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动听,被誉为“众乐之王”“东方钢琴”。古筝由面板、雁柱(也称筝码)、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古筝的雁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最早以二十五弦筝为最多,唐宋时有十三弦,后增至十六弦、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古筝规格是二十一弦。
②最早的古筝称为“筝”,又名“秦筝”“汉筝”“瑶筝”等,是一种历史十分悠久的汉族传统弹拨乐器。汉代刘熙在《释名》中分析了古筝名的由来,他认为“筝,铮铮然”,由于发音上与铮音十分类似,所以取名为筝。 ③古筝起源于战国时期,当时在秦国一带广泛流传,故又称为秦筝。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记载,秦国人喜欢音乐,击打瓦罐,弹着筝,用手拍打大腿,嘴里呜呜唱歌,像这样豪放、粗犷的演奏,才是地道的秦国音乐。实际上,关于古筝的来历,历史上一直众说纷纭。
④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意思是说,太帝让仙女素娥弹奏一种五十弦的瑟。可当素娥弹奏时,太帝觉得素娥弹奏得过于悲凉,不想让她继续弹奏下去,但是又忍不住想听。于是,太帝将瑟一分为二,变成二十五弦。
⑤历史上还有“二女分瑟”的故事。17世纪日本宫廷乐师所著《乐道类集》中记载,一个秦国人有两个女儿,他要将家中的一把瑟传给两个女儿,但两女互相争夺,互不相让,一不小心把瑟扯破,变成了两个乐器,一个十三弦,一个十二弦。后来,秦始皇便把这两个新的乐器取名为筝。
⑥除此之外,还有“父子争瑟”的故事。宋代丁度在《集韵》中记载说,一家的父亲和儿子都很喜欢瑟,他们为了争夺瑟,把瑟一分为二,这就有了筝,认为筝因此而得名。
⑦以上几个故事中都认为筝是由瑟演变而来的,但是汉代黄宪在《天禄阁外史·卷四》中已经记载,魏王饮宴时,用筝进行配乐,同时配乐的还有瑟。由此可知,筝、瑟这两种乐器在当时已经并存于世,都是非常重要的乐器。另外,明代唐顺之编写的《荆川稗编》提出,筝的本名是颂琴,颂琴与后世的筝形态相同,都用来应和颂乐。后代因为两种乐器的形状类似,颂琴被改名为筝。颂琴本是一种高雅的乐器,改名为筝之后,就被列入了俗部,在民间流传越来越广;而瑟虽为雅乐,却慢慢走向了消亡。从历史的发展看,筝与瑟在历史上应该共存过,筝不是由瑟分化而来的。筝、瑟有可能来源于同一种乐器,只不过外在形式上有所不同而已,其发音是一样的。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5. (2分)下列说法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
A.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古筝,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按逻辑顺序组织全篇。
B. 古筝又称秦筝,因为古筝起源于春秋时期,当时在秦国一带广泛流传。
C. 古筝的前身为瑟,瑟有50弦,筝这一名称由秦始皇命制。
D. 筝、瑟来源于同一种乐器,只不过外在形式上有所不同而已,其发音是一样的。
16. (2分)文章第①段介绍了关于古筝哪些方面的知识?请简要概括出两点。
①古筝在乐器中的地位;②古筝的结构与不同形式(弦数)。
17. (3分)请你简要概括有关古筝来历的几种说法及其依据。
①筝是由瑟演变而来,其依据主要为《史记》的记载、“二女分瑟”的故事及“父子争瑟”的故事;②筝是由颂琴演变而来,依据为明代唐顺之编写的《荆川稗编》。③筝、瑟有可能来源于同一种乐器,依据是从历史发展来看。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2题。
放 风
陈学长
①中午吃饭的时候,我看了一眼门外自由飞翔的燕子,嗫嚅着说,我不想念书了。母亲惊讶地张大了嘴巴,连刚放进嘴里的一块排骨也吐了出来,赶紧给我说了一大堆上学的好。父亲就像没听见一般,继续喝着稀饭,吸溜吸溜喝光以后,把碗往桌子中间一推,用手背抹了下嘴说,种地也不错,再念三四个月,撑到暑假读完初二吧。
②父亲高中毕业那年,不兴高考,不愿又不得不拿起了沉重的锄头,天天和土地打交道。1978年恢复高考时,他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并且家里还有十几亩地要种,根本没有时间看书。他心里觉得亏,便把考大学的千斤担子放到了我的肩上,希望我能跳出农门。父亲还给家里定了规矩:只要我在学习,晾晒的棉花淋雨了都可以不收。
③现在,一向对我的学习非常重视的父亲,竟然这般爽快地答应了我的退学。我不明白,父亲前后何以会有如此巨大的反差。
④接下来的日子,父亲似乎想尽快把我培养成一名合格的农民,只要我不上学,便使唤我干些家务或者农活。放学到家,他让我铡草、喂牛、劈柴、烧锅,周六周日,他就让我下地放风。为了让西瓜早熟几天,多换点钱,父亲种了两亩半地的大棚西瓜。暮春的夜晚,气温很低,为了不让西瓜挨冻,大棚上的塑料薄膜要严严实实地覆盖着;上午,随着太阳的升高,大棚内的温度迅速上升,为了不让西瓜受热,也为了让西瓜透透气,在九点钟的光景又要放风。
⑤大棚内,是圆滚滚的西瓜和翠绿的西瓜秧;大棚外,是一望无际的青青的麦苗。刚开始放风的时候,我觉得这活儿不错,比在教室里解方程式和背英语单词轻巧多了,心中有着说不出的舒坦。可一干起来,便觉出了不一样。我首先蹲着,小心翼翼地扒开薄膜上的松土,再弯着腰顺着拱形的毛竹卷起薄膜,然后再次蹲下扒开薄膜上的松土……如此反复,不一会儿,腰就像要断了一样,钻心地疼。越接近晌午,头顶上五月的阳光就越毒,裸露在外的脖颈和胳膊上的皮肤被烤得火辣辣地疼。草帽里的头发很快就湿了,汗水顺着发梢直往下滴,衣服贴在后背上,溽热,奇痒。我从地西头忙到地东头,又从大棚的南面忙到北面,放一次风,就要在火一样毒的日头下暴晒一两个小时。放完风以后,就快要晌午了,我的身体累得就像要散了架一样,走路都有点晃悠,衣服上还沾满了汗水和泥土。我不明白,为何父亲母亲放风回到家,却像没事儿一般。我忍不住向父母亲问了这个问题。母亲说,有啥法子呢,当农民不就这样吗?父亲说,上不好学,只能认命,习惯了就好了。听到“认命”两个字,我的心头一颤,一向不服输的我,把目光投向了村西头绿树里我念书的学校。
⑥随着天气越来越热,放风的滋味越来越不好受。这个周六的上午,父亲又安排我放风,我一梗脖子,冲父亲吼道:“我现在还上着学呢,您怎么就拿我当社会人使唤啊!”父亲眼睛一瞪,声音比我还大:“马上不就入社会了吗?这放风算啥?耕地、耙地、施肥、锄草、打场、扬场,哪样农活不比放风脏、苦、累?”我一时语塞,望着父亲弯曲的背,竟然有些后悔刚才自己的冲动。
⑦经过一次一次的放风后,我终于明白:能在教室里静静地学习是多么的幸福啊!暑假越来越近,我产生了继续读书的念头。这天晚上吃饭的时候,我给父亲和母亲各夹了一大块排骨,低着头说:“暑假过后,我还想继续上学。”母亲惊喜地放下筷子,又一次把刚放进嘴里的排骨吐了出来,不过,她没有再说上学的好,而是抹起了眼泪。父亲仍旧像没听见一样,继续喝他的稀饭,喝光以后才放下碗筷拍着我的肩膀,说:“儿子啊,温室里的西瓜,受不得冷热,经不得风雨,不放风会枯萎的,教室不也是温室吗?”
⑧我脸一红,这才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天天生活在教室里的我,不知道人间的冷暖、世路的艰辛,不经常透透气,也可能会葬送学业,父亲让我给西瓜放.风.,不就是他在给我放.风.吗?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8. (2分)下面表格是文章情节、内容和情感的梳理,请你补全表格。
文章情节 “我”情感态度的变化
“我”向父母表达不想念书的意愿,母亲惊讶,父亲竟爽快答应“我”的退学要求 疑惑不解
(1) 心头一颤
父亲再次安排“我”放风,“我”冲动吼叫。父亲的大声回击,让“我”一时语塞 (2)
“我”向父母表达想继续念书,母亲惊喜抹泪,父亲把教室比作温室来劝导“我” 明白用心
19. (2分)在阅读时,小雨和小雯对文章结尾“父亲让我给西瓜放风,不就是他在给我放风吗”一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产生了分歧。请你帮持不同意见的小雯完成意见陈述。
小雨:我认为这句话中两个加点词“放风
”的意思是相同的。
小雯:我认为意思并不相同,这两个词的意思分别是: 和

20. (2分)在阅读时,小雯同学认为第②段是可有可无的段落,删去后更简洁。你是否同意?请谈谈你的看法。
我不同意小雯的看法,我认为不能删去。第②段插叙了父亲的经历,交代了父亲种地和对“我”考大学寄予厚望的原因。
21. (3分)悬念,是叙事类文章常用的手法。请你从文中举一例,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示例:如开头“我”说不想念书时父亲并不反对,而且“接下来的日子,父亲似乎想尽快把我培养成一名合格的农民,只要我不上学,便使唤我干些家务或者农活”,结尾才点明父亲这样做是希望“我”体会到生活的艰难和读书的意义。作用:使文章的故事情节富有吸引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2. (3分)把握形象是阅读的重要内容。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你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①从父亲非常重视的“我”的学习可知,他重视教育、有长远眼光;②从为了多赚钱种植大棚西瓜可知,他吃苦耐劳;③从通过劳动教育“我”认识读书的意义可知,他富有教育智慧,教子有方。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23—26题。
五行山下定义猿(节选)
佛祖道:“我与你打个赌赛:你若有本事,一筋斗打出我这右手掌中,算你赢,再不用动刀兵苦争战,就请玉帝到西方居住,把天宫让你;若不能打出手掌,你还下界为妖,再修几劫,却来争吵。”
那大圣闻言,暗笑道:“这如来十分好呆!我老孙一筋斗去十万八千里。他那手掌,方圆不满一尺,如何跳不出去?”急发声道:“既如此说,你可做得主张?”佛祖道:“做得!做得!”伸开右手,却似个荷叶大小。那大圣收了如意棒,抖擞神威,将身一纵,站在佛祖手心里,却道声:“我出去也!”你看他一路云光,无影无形去了。佛祖慧眼观看,见那猴王风车子一般相似不住,只管前进。大圣行时,忽见有五根肉红柱子,撑着一股青气。他道:“此间乃尽头路了。这番回去,如来作证,灵霄殿定是我坐也。”又思量说:“且住!等我留下些记号,方好与如来说话。”拔下一根毫毛,吹口仙气,叫“变!”变作一管浓墨双毫笔,在那中间柱子上写一行大字云:“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写毕,收了毫毛。又不庄尊,却在第一根柱子根下撒了一泡猴尿。翻转筋斗云,径回本处,站在如来掌:“我已去,今来了。你教玉帝让天宫与我。”
…………
好大圣,急纵身又要跳出,被佛祖翻掌一扑,把这猴王推出西天门外,将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联山,唤名“五行山”,轻轻的把他压住。
观音奉旨上长安(节选)
菩萨道:“我奉佛旨,上东土寻取经人去,从此经过,特留残步看你。”大圣道:“如来哄了我,把我压在此山,五百余年了,不能展挣。万望菩萨方便一二,救我老孙一救!”菩萨道:“你这厮罪业弥深,救你出来,恐你又生祸害。反为不美。”大圣道:“我已知悔了。但愿大慈悲指条门路,情愿修行。”
那菩萨闻得此言,满心欢喜,对大圣道:“圣经云:‘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你既有此心,待我到了东土大唐国寻一个取经的人来,教他救你。你可跟他做个徒弟,秉教伽持,入我佛门,再修正果,如何?”大圣声声道:“愿去!愿去!”菩萨道:“既有善果,我与你起个法名。”大圣道:“我已有名了,叫做孙悟空。”菩萨又喜道:“我前面也有二人归降,正是‘悟’字排行。你今也是‘悟’字,却与他相合,甚好,甚好。这等也不消叮嘱,我去也。”
下面的表格展示了同学们研读《西游记》的部分成果,请你相互参照,完成下面的任务。
23. (2分)故事说一说
两选文均与“五行山”有关。请你简要概括《五行山下定心猿》(节选)主要内容。
五行山下定心猿(节选) 观音奉旨上长安(节选)
     选文叙述了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后,被观音菩萨指点的故事。
示例:选文叙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后,被佛祖哄骗压在五行山下的故事。
24. (2分)写法品一品
两选文都使用了语言描写刻画孙悟空的形象,请你就《观音奉旨上长安》(节选)品一品。
五行山下定心猿(节选) 观音奉旨上长安(节选)
  选文使用了语言描写刻画孙悟空的形象。通过写孙悟空“这如来十分好呆”等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了一个桀骜不驯、不畏强权的孙悟空形象。   
示例:选文使用了语言描写刻画孙悟空的形象。通过写孙悟空“我已知悔了。但愿大慈悲指条门路,情愿修行”等语言,刻画了一个渴望自由的孙悟空形象。
25. (2分)人物评一评
作为一只“猴”两选文均赋予了孙悟空人的性情。请你就“观音奉旨上长安(节选)”评一评。
五行山下定心猿(节选) 观音奉旨上长安(节选)
  孙悟空极具人性。他担心佛祖不相信自己一个筋斗能去十万八千里,便在五根肉红柱中间柱子上写一行大字云:“齐天大圣,到此一游。”还在第一根柱子根下撒了一泡猴尿做记号。   
示例:孙悟空极具人性。见到观音菩萨后,为自己求情,央求观音菩萨能够救自己出五行山。 
26. (2分)主旨探一探
两选文出自《西游记》,表达的主旨各有侧重。请你就《五行山下定心猿》(节选)探一探。
五行山下定心猿(节选) 观音奉旨上长安(节选)
     选文通过叙述孙悟空请求观音菩萨解救自己出五行山的情形,展现了孙悟空机智聪颖、渴望自由的特点。
三、表达与交流(55分)
27. (5分)学校要开展“读书节”活动,下面是活动中的两项任务,请从中选择一项完成。
任务一:“开卷有益”意思是读书总有益处,常用以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就会受益。请谈谈你对“开卷有益”这一说法的认识(不少于80字)。
(示例)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可以在书籍中开拓视野,看大千世界,在书籍中学做人处事的方法道理,所以我认为“开卷”的确“有益”。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能接触到的书籍的种类也日益繁多,这就需要我们在“开卷”之前作出取舍,抵制低俗、充满暴力等内容的书,选择适合我们身心成长的书。
任务二:“读书节”期间,学校图书室招募志愿者,你想要应聘。请你在年级通信群里回复负责招募的苏老师,表明自己的意愿和应聘优势(不少于60字)。
示例:苏老师,我是××。我希望成为学校图书室的志愿者,为校园书香建设贡献力量。我深知读书的重要性,我希望能够通过参与,为学校的阅读活动增添一些新的精彩内容。我喜欢阅读,涉猎广泛,有很好的书评和推荐的能力。我期待能够成为图书室的志愿者,为学校贡献我的一份心力。希望您考虑!
28. (50分)汇报论收获,书香留笔端。此次“读书节”活动召开总结会,作为代表的你,请从下面三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向师生讲述你读书经历中难忘的人和事,发言标题为“谢谢你,陪我读书”。
任务二:畅谈读书的方法或乐趣,将“读书     (方法/乐趣)我来说”补充完整,并以此为题准备演讲稿。
任务三:会上设置辩论环节,辩论双方要做总结陈词,你更支持哪方观点?请选择观点后,写作对应的论述性文章。
正方:最是书香能致远 反方:致远不只是书香
要求:①作文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③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7张PPT)
人教七上语文同步精品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人教2024版七上语文 阶段性检测讲解课件
七上语文第四单元测试卷03
范围:第四单元
满分: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 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班级开展“我的语文生活”学习活动,小雨和小雯特邀你参与。
1. (2分)小雨的学习从朗读开始,请你选出朗读处理不合适的一项( C )
A. 小雨注意到易读错的字的读音,他这样读: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qiān)的
人,对于一班鄙(bǐ)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
极好的教训。
B. 小雨希望读出画面的宏阔辽远及作者的自豪之情,他这样处理节奏:此去/泉
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C. 小雨想读出遭遇的悲惨,他这样处理停连(“∨”表示停,“∧”表示
连):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
D. 小雨想强调“静”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对于增长才干的重要性,他这样
处理重音: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C
【解析】C. 恰当的朗读停连: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
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
2. (2分)小雯写了个“昔”字,请你分别加上偏旁组成新的汉字,填入相应
方框内。
A. 惊慌失 措 B. 弃之可 惜
C. 借 题发挥 D. 声名 鹊 起




3. (2分)小雨看到一副楹联,觉得联中两个词“涌”和“传”值得反复吟咏。请
你将这两个词还原到楹联中。
上联:麦浪 涌 绿波,稼穑园前留愿景
下联:田风 传 野籁,桑麻事内话来年


4. (3分)小雯在阅读中发现下列句子用词不当,请找出来并改正。
①某同学作文写道:我坐在书桌前读经典名著《西游记》,不知不觉中,双腿已
经变得麻木不仁了。
将“麻木不仁”改为“麻木”。
②某报刊消息写道:当前线胜利的捷报传来,国人无不欢欣鼓舞。
将“捷报”改为“消息”。
③某报刊消息写道:他们还计划通过举办各类型培训班,进一步升高民间艺人的
手工技艺和市场意识。
将“升高”改为“提升”。
5. (3分)学校决定让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基地的管理。朋友小舟表示:我们平时学
习忙,没有时间;再说,我们也没种植经验,不能参与管理。请你说服他。
示例:小舟,参与基地的日常管理,能提升我们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劳动素
养等。你说没时间,我们可以利用双休日等课余时间去基地。我们确实没什么经
验,但正因如此,我们更应在实践中学习,积累劳动经验,增长各种本领。通过
劳动实践和参与管理,我们既能学到本领,还能在劳动中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合
作等精神,是一举多得的好事,让我们一起去参与吧!
② ,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③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④ ,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⑤ ,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君问归期未有期,⑥ 。(李商隐《夜雨寄北》)
6. (8分)诗文绘景以言情。小雯以“古诗文中的风景”为主题辑录了一组古诗
文。请将相应的句子填写在横线上。
水何澹澹,① 。(曹操《观沧海》)
山岛竦峙 
杨花落尽子规啼 
海日生残夜 
峨眉山月半轮秋 
回乐烽前沙似雪 
巴山夜雨涨秋池 
⑦ ,秋风吹散马蹄声。(谭嗣同《潼关》)
⑧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咏雪》)
终古高云簇此城 
俄而雪骤 
二、阅读与鉴赏(45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则批注(7—8题)。
原文 批注
天净沙·秋 朱庭玉 庭前落尽梧桐,水边
开彻芙蓉。解与诗人
意同,辞柯霜叶,飞
来就我题红。   元曲中有诸多关于“秋”的作品,其中不乏别出机杼
的曲子,好比朱庭玉的这首《天净沙·秋》。
7.(2分)本首小令结尾处不同于常人之悲秋伤感的奋起和
豪情,使全篇增添了几分魅力和感染力,这正与刘禹锡
《秋词》(其一)中 “ ,
”的豪情类似。
8.(2分)起笔的一、二句中,“ ”和“
”两个词语写出了秋景萧条、凄凉的特点。(摘录曲
中词语填空)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
到碧霄 
落尽 

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4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
远。(A)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
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B)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
庐,将复何及!
(选自《诫子书》)
  【乙】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C)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其学。
家贫,至以荻①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加冠,嶷然有声②。……得
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③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④至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
并。
(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
【注释】①荻:植物名,形状像芦苇。②嶷(yí)然有声:很高的声望。③簏
(lù):竹编的盛物器具。④赜(zé):精义,深奥。
9. (4分)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词语 解释
结合字形推测 非学无以广.才
联系常见成语 亲诲.其学
迁移课内字词 及.加冠
根据语境推断 读而心慕.焉
增长
教导
等到
羡慕、仰慕
10. (2分)请将“遂”“夫”“而”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 ( 夫 ) B. ( 遂 ) C. ( 而 )
11. (2分)请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
  苦 志 探 赜/至 忘 寝 食/必 欲 并 辔 绝 驰 而 追 与 之 并



/
/
12. (2分)请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
目标。
13. (2分)请从【甲】文中摘录一句话,评价【乙】文中“苦志探赜”的情状。
非志无以成学。
14. (2分)两文均谈到了学有所成的条件,其共同点有:①须有“ ”;②须
能“ ”。
志 
勤 
【乙文参考译文】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便死了父亲,母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
亲自教导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用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
字。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领悟能力过人,读书过目不忘。等到成年
时,更是超群出众,卓有声誉。……(欧阳修)在废书筐中发现了唐代韩愈的
遗稿,读后十分仰慕。(于是)用心寻求其中的精义,以至于废寝忘食,决心
要追赶他,和他并驾齐驱。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7题。
古筝:别有深情一万重
邵凤丽
①古筝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动听,被誉为“众乐之王”“东方钢琴”。古筝由
面板、雁柱(也称筝码)、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
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古筝的雁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
列,最早以二十五弦筝为最多,唐宋时有十三弦,后增至十六弦、十八弦、二十一
弦等,目前最常用的古筝规格是二十一弦。
②最早的古筝称为“筝”,又名“秦筝”“汉筝”“瑶筝”等,是一种历史
十分悠久的汉族传统弹拨乐器。汉代刘熙在《释名》中分析了古筝名的由来,他认
为“筝,铮铮然”,由于发音上与铮音十分类似,所以取名为筝。
③古筝起源于战国时期,当时在秦国一带广泛流传,故又称为秦筝。李斯在
《谏逐客书》中记载,秦国人喜欢音乐,击打瓦罐,弹着筝,用手拍打大腿,嘴里
呜呜唱歌,像这样豪放、粗犷的演奏,才是地道的秦国音乐。实际上,关于古筝的
来历,历史上一直众说纷纭。
④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
其瑟为二十五弦。”意思是说,太帝让仙女素娥弹奏一种五十弦的瑟。可当素娥弹
奏时,太帝觉得素娥弹奏得过于悲凉,不想让她继续弹奏下去,但是又忍不住想
听。于是,太帝将瑟一分为二,变成二十五弦。
⑤历史上还有“二女分瑟”的故事。17世纪日本宫廷乐师所著《乐道类集》中
记载,一个秦国人有两个女儿,他要将家中的一把瑟传给两个女儿,但两女互相争
夺,互不相让,一不小心把瑟扯破,变成了两个乐器,一个十三弦,一个十二弦。
后来,秦始皇便把这两个新的乐器取名为筝。
⑥除此之外,还有“父子争瑟”的故事。宋代丁度在《集韵》中记载说,一家
的父亲和儿子都很喜欢瑟,他们为了争夺瑟,把瑟一分为二,这就有了筝,认为筝
因此而得名。
⑦以上几个故事中都认为筝是由瑟演变而来的,但是汉代黄宪在《天禄阁外
史·卷四》中已经记载,魏王饮宴时,用筝进行配乐,同时配乐的还有瑟。由此可
知,筝、瑟这两种乐器在当时已经并存于世,都是非常重要的乐器。另外,明代唐
顺之编写的《荆川稗编》提出,筝的本名是颂琴,颂琴与后世的筝形态相同,都用
来应和颂乐。后代因为两种乐器的形状类似,颂琴被改名为筝。颂琴本是一种高雅
的乐器,改名为筝之后,就被列入了俗部,在民间流传越来越广;而瑟虽为雅乐,
却慢慢走向了消亡。从历史的发展看,筝与瑟在历史上应该共存过,筝不是由瑟分
化而来的。筝、瑟有可能来源于同一种乐器,只不过外在形式上有所不同而已,其
发音是一样的。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5. (2分)下列说法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
A.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古筝,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按逻辑顺序组织全篇。
B. 古筝又称秦筝,因为古筝起源于春秋时期,当时在秦国一带广泛流传。
C. 古筝的前身为瑟,瑟有50弦,筝这一名称由秦始皇命制。
D. 筝、瑟来源于同一种乐器,只不过外在形式上有所不同而已,其发音是一
样的。
【解析】B. 根据第③段可知,古筝又称秦筝,因为古筝起源于战国时期,当时
在秦国一带广泛流传;C. 古筝的前身与命名都有多种说法,选项所说只是其中
一种;D. 根据第⑦段可知,筝、瑟只是有可能来源于同一种乐器。
16. (2分)文章第①段介绍了关于古筝哪些方面的知识?请简要概括出两点。
①古筝在乐器中的地位;②古筝的结构与不同形式(弦数)。
A
17. (3分)请你简要概括有关古筝来历的几种说法及其依据。
①筝是由瑟演变而来,其依据主要为《史记》的记载、“二女分瑟”的故事及
“父子争瑟”的故事;②筝是由颂琴演变而来,依据为明代唐顺之编写的《荆
川稗编》。③筝、瑟有可能来源于同一种乐器,依据是从历史发展来看。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2题。
放 风
陈学长
①中午吃饭的时候,我看了一眼门外自由飞翔的燕子,嗫嚅着说,我不想念书
了。母亲惊讶地张大了嘴巴,连刚放进嘴里的一块排骨也吐了出来,赶紧给我说了
一大堆上学的好。父亲就像没听见一般,继续喝着稀饭,吸溜吸溜喝光以后,把碗
往桌子中间一推,用手背抹了下嘴说,种地也不错,再念三四个月,撑到暑假读完
初二吧。
②父亲高中毕业那年,不兴高考,不愿又不得不拿起了沉重的锄头,天天和土
地打交道。1978年恢复高考时,他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并且家里还有十几亩
地要种,根本没有时间看书。他心里觉得亏,便把考大学的千斤担子放到了我的肩
上,希望我能跳出农门。父亲还给家里定了规矩:只要我在学习,晾晒的棉花淋雨
了都可以不收。
③现在,一向对我的学习非常重视的父亲,竟然这般爽快地答应了我的退学。
我不明白,父亲前后何以会有如此巨大的反差。
④接下来的日子,父亲似乎想尽快把我培养成一名合格的农民,只要我不上
学,便使唤我干些家务或者农活。放学到家,他让我铡草、喂牛、劈柴、烧锅,周
六周日,他就让我下地放风。为了让西瓜早熟几天,多换点钱,父亲种了两亩半地
的大棚西瓜。暮春的夜晚,气温很低,为了不让西瓜挨冻,大棚上的塑料薄膜要严
严实实地覆盖着;上午,随着太阳的升高,大棚内的温度迅速上升,为了不让西瓜
受热,也为了让西瓜透透气,在九点钟的光景又要放风。
⑤大棚内,是圆滚滚的西瓜和翠绿的西瓜秧;大棚外,是一望无际的青青的麦
苗。刚开始放风的时候,我觉得这活儿不错,比在教室里解方程式和背英语单词轻
巧多了,心中有着说不出的舒坦。可一干起来,便觉出了不一样。我首先蹲着,小
心翼翼地扒开薄膜上的松土,再弯着腰顺着拱形的毛竹卷起薄膜,然后再次蹲下扒
开薄膜上的松土……如此反复,不一会儿,腰就像要断了一样,钻心地疼。越接近
晌午,头顶上五月的阳光就越毒,裸露在外的脖颈和胳膊上的皮肤被烤得火辣辣地
疼。草帽里的头发很快就湿了,汗水顺着发梢直往下滴,衣服贴在后背上,溽热,
奇痒。我从地西头忙到地东头,又从大棚的南面忙到北面,放一次风,就要在火一
样毒的日头下暴晒一两个小时。放完风以后,就快要晌午了,我的身体累得就像要
散了架一样,走路都有点晃悠,衣服上还沾满了汗水和泥土。我不明白,为何父亲
母亲放风回到家,却像没事儿一般。我忍不住向父母亲问了这个问题。母亲说,有
啥法子呢,当农民不就这样吗?父亲说,上不好学,只能认命,习惯了就好了。听到“认命”两个字,我的心头一颤,一向不服输的我,把目光投向了村西头绿树
里我念书的学校。
⑥随着天气越来越热,放风的滋味越来越不好受。这个周六的上午,父亲又安
排我放风,我一梗脖子,冲父亲吼道:“我现在还上着学呢,您怎么就拿我当社会
人使唤啊!”父亲眼睛一瞪,声音比我还大:“马上不就入社会了吗?这放风算
啥?耕地、耙地、施肥、锄草、打场、扬场,哪样农活不比放风脏、苦、累?”我
一时语塞,望着父亲弯曲的背,竟然有些后悔刚才自己的冲动。
⑦经过一次一次的放风后,我终于明白:能在教室里静静地学习是多么的幸福
啊!暑假越来越近,我产生了继续读书的念头。这天晚上吃饭的时候,我给父亲和
母亲各夹了一大块排骨,低着头说:“暑假过后,我还想继续上学。”母亲惊喜地
放下筷子,又一次把刚放进嘴里的排骨吐了出来,不过,她没有再说上学的好,而
是抹起了眼泪。父亲仍旧像没听见一样,继续喝他的稀饭,喝光以后才放下碗筷拍
着我的肩膀,说:“儿子啊,温室里的西瓜,受不得冷热,经不得风雨,不放风会
枯萎的,教室不也是温室吗?”
⑧我脸一红,这才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天天生活在教室里的我,不知道人
间的冷暖、世路的艰辛,不经常透透气,也可能会葬送学业,父亲让我给西瓜
放.风.,不就是他在给我放.风.吗?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8. (2分)下面表格是文章情节、内容和情感的梳理,请你补全表格。
文章情节 “我”情感态度的
变化
“我”向父母表达不想念书的意愿,母亲惊讶,父亲竟爽快
答应“我”的退学要求 疑惑不解
(1)
心头一颤
父亲再次安排“我”放风,“我”冲动吼叫。父亲的大声回
击,让“我”一时语塞 (2)
“我”在放风后累得像要散架,父亲告诉“我”:
上不好学,只能认命 
有些后悔 
文章情节 “我”情感态度的
变化
“我”向父母表达想继续念书,母亲惊喜抹泪,父亲把教室
比作温室来劝导“我” 明白用心
19. (2分)在阅读时,小雨和小雯对文章结尾“父亲让我给西瓜放风,不就是他在
给我放风吗”一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产生了分歧。请你帮持不同意见的小雯完成
意见陈述。
小雨:我认为这句话中两个加点词“放风”的意思是相同的。
小雯:我认为意思并不相同,这两个词的意思分别是:
和 。
把西瓜大棚上的塑料
薄膜掀开,让西瓜透透气 
教育“我”体会到生活的艰难和读书的意义
20. (2分)在阅读时,小雯同学认为第②段是可有可无的段落,删去后更简洁。你
是否同意?请谈谈你的看法。
我不同意小雯的看法,我认为不能删去。第②段插叙了父亲的经历,交代了父
亲种地和对“我”考大学寄予厚望的原因。
21. (3分)悬念,是叙事类文章常用的手法。请你从文中举一例,并简要分
析其作用。
示例:如开头“我”说不想念书时父亲并不反对,而且“接下来的日子,父亲
似乎想尽快把我培养成一名合格的农民,只要我不上学,便使唤我干些家务或
者农活”,结尾才点明父亲这样做是希望“我”体会到生活的艰难和读书的意
义。作用:使文章的故事情节富有吸引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2. (3分)把握形象是阅读的重要内容。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你结合文
章内容简要分析。
①从父亲非常重视的“我”的学习可知,他重视教育、有长远眼光;②从为了
多赚钱种植大棚西瓜可知,他吃苦耐劳;③从通过劳动教育“我”认识读书的
意义可知,他富有教育智慧,教子有方。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23—26题。
五行山下定义猿(节选)
佛祖道:“我与你打个赌赛:你若有本事,一筋斗打出我这右手掌中,算你
赢,再不用动刀兵苦争战,就请玉帝到西方居住,把天宫让你;若不能打出手掌,
你还下界为妖,再修几劫,却来争吵。”
那大圣闻言,暗笑道:“这如来十分好呆!我老孙一筋斗去十万八千里。他那
手掌,方圆不满一尺,如何跳不出去?”急发声道:“既如此说,你可做得主
张?”佛祖道:“做得!做得!”伸开右手,却似个荷叶大小。那大圣收了如意
棒,抖擞神威,将身一纵,站在佛祖手心里,却道声:“我出去也!”你看他一路
云光,无影无形去了。佛祖慧眼观看,见那猴王风车子一般相似不住,只管前进。
大圣行时,忽见有五根肉红柱子,撑着一股青气。他道:“此间乃尽头路了。这番
回去,如来作证,灵霄殿定是我坐也。”又思量说:“且住!等我留下些记号,方
好与如来说话。”拔下一根毫毛,吹口仙气,叫“变!”变作一管浓墨双毫笔,在
那中间柱子上写一行大字云:“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写毕,收了毫毛。又不庄
尊,却在第一根柱子根下撒了一泡猴尿。翻转筋斗云,径回本处,站在如来掌:
“我已去,今来了。你教玉帝让天宫与我。”
…………
好大圣,急纵身又要跳出,被佛祖翻掌一扑,把这猴王推出西天门外,将五指
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联山,唤名“五行山”,轻轻的把他压住。
观音奉旨上长安(节选)
菩萨道:“我奉佛旨,上东土寻取经人去,从此经过,特留残步看你。”大圣
道:“如来哄了我,把我压在此山,五百余年了,不能展挣。万望菩萨方便一二,
救我老孙一救!”菩萨道:“你这厮罪业弥深,救你出来,恐你又生祸害。反为不
美。”大圣道:“我已知悔了。但愿大慈悲指条门路,情愿修行。”
那菩萨闻得此言,满心欢喜,对大圣道:“圣经云:‘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
应之;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你既有此心,待我到了东土大唐国寻一个
取经的人来,教他救你。你可跟他做个徒弟,秉教伽持,入我佛门,再修正果,如
何?”大圣声声道:“愿去!愿去!”菩萨道:“既有善果,我与你起个法名。”
大圣道:“我已有名了,叫做孙悟空。”菩萨又喜道:“我前面也有二人归降,正
是‘悟’字排行。你今也是‘悟’字,却与他相合,甚好,甚好。这等也不消叮
嘱,我去也。”
下面的表格展示了同学们研读《西游记》的部分成果,请你相互参照,完成下
面的任务。
23. (2分)故事说一说
两选文均与“五行山”有关。请你简要概括《五行山下定心猿》(节选)
主要内容。
五行山下定心猿(节选) 观音奉旨上长安(节选)
  
  选文叙述了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五
百年后,被观音菩萨指点的故事。
示例:选文叙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
后,被佛祖哄骗压在五行山下的故事。
24. (2分)写法品一品
两选文都使用了语言描写刻画孙悟空的形象,请你就《观音奉旨上长安》
(节选)品一品。
五行山下定心猿(节选) 观音奉旨上长安(节选)
  选文使用了语言描写刻画孙悟空
的形象。通过写孙悟空“这如来十分
好呆”等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了一个
桀骜不驯、不畏强权的孙悟空形象。   



示例:选文使用了语言描写刻画孙
悟空的形象。通过写孙悟空“我已知悔
了。但愿大慈悲指条门路,情愿修行”等
语言,刻画了一个渴望自由的孙悟空形象。
25. (2分)人物评一评
作为一只“猴”两选文均赋予了孙悟空人的性情。请你就“观音奉旨上长
安(节选)”评一评。
五行山下定心猿(节选) 观音奉旨上长安(节选)
  孙悟空极具人性。他担心佛祖不相信自己一个筋
斗能去十万八千里,便在五根肉红柱中间柱子上写一
行大字云:“齐天大圣,到此一游。”还在第一根柱
子根下撒了一泡猴尿做记号。   



示例:孙悟空极具人
性。见到观音菩萨后,为自
己求情,央求观音菩萨能够
救自己出五行山。 
26. (2分)主旨探一探
两选文出自《西游记》,表达的主旨各有侧重。请你就《五行山下定心
猿》(节选)探一探。
五行山下定心猿(节选) 观音奉旨上长安(节选)
  

  选文通过叙述孙悟空请求观音
菩萨解救自己出五行山的情形,展
现了孙悟空机智聪颖、渴望自由的
特点。
示例:选文通过叙述孙悟空被骗压至五
行山下的情形,展现了孙悟空傲慢、任性等
弱点。(主旨多元,意对即可) 
三、表达与交流(55分)
27. (5分)学校要开展“读书节”活动,下面是活动中的两项任务,请从中选择一
项完成。
任务一:“开卷有益”意思是读书总有益处,常用以勉励人们勤奋好学,
多读书就会受益。请谈谈你对“开卷有益”这一说法的认识(不少于80字)。
(示例)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可以在书籍中开拓视
野,看大千世界,在书籍中学做人处事的方法道理,所以我认为“开卷”的确
“有益”。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能接触到的书籍的种类也日益繁多,
这就需要我们在“开卷”之前作出取舍,抵制低俗、充满暴力等内容的书,选
择适合我们身心成长的书。
任务二:“读书节”期间,学校图书室招募志愿者,你想要应聘。请你在年级通信群里回复负责招募的苏老师,表明自己的意愿和应聘优势(不少于60字)。
示例:苏老师,我是××。我希望成为学校图书室的志愿者,为校园书香建设
贡献力量。我深知读书的重要性,我希望能够通过参与,为学校的阅读活动增
添一些新的精彩内容。我喜欢阅读,涉猎广泛,有很好的书评和推荐的能力。
我期待能够成为图书室的志愿者,为学校贡献我的一份心力。希望您考虑!
28. (50分)汇报论收获,书香留笔端。此次“读书节”活动召开总结会,作为代
表的你,请从下面三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向师生讲述你读书经历中难忘的人和事,发言标题为“谢谢你,
陪我读书”。
任务二:畅谈读书的方法或乐趣,将“读书     (方法/乐趣)我来
说”补充完整,并以此为题准备演讲稿。
任务三:会上设置辩论环节,辩论双方要做总结陈词,你更支持哪方观
点?请选择观点后,写作对应的论述性文章。
正方:最是书香能致远 反方:致远不只是书香
要求:①作文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
的姓名和校名;③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