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二南开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天津市第二南开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3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27 08:50: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天津市第二南开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质量调查
历史试卷
温馨提示:本试卷包括第Ⅰ卷(选择题) 和第Ⅱ卷(非选择题) 两部分,共10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祝同学们考试顺利!
第Ⅰ卷 (选择题 共60分)
注意事项:
1. 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涂写在答题卡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3. 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
1. 下图是三星堆出土的象形青铜器。学者研究认为,青铜大立人雕像中部象形座腿具有较明显的中原青铜文化特点,但青铜兽首冠人像和青铜兽面具的风格则完全迥异于中原青铜文化,更具有印度文明的因素。这折射出三星堆文明( )
A. 是东西方交流的结果 B. 具有开放包容的特征
C.发展程度领先于世界 D. 奠定华夏文明的基础
2. 右图是距今4800—4700年的北方龙山文化时期石头城分布图。这些城址的发现印证了( )
A. 中国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
B. 邦国林立的国家初始形态
C. 早期中华文明的区域联合
D. 连绵不断的中华文明特征
3.古史传说中炎帝、黄帝等英雄的丰功伟业,
反映了我国从人类起源到迈向文明的巨大飞跃。
下列最能为这些传说的真实性提供证据的是( )
A.元谋人牙齿化石 B.良渚古城遗址
C.后母戊青铜方鼎 D.司马迁的《史记》
4. 商代甲骨文中有“大雨”“小雨”“雨小”“雨少”“少雨”“多雨”“疾雨”“雨疾”“雨不疾”等相关词语; 还有如“其自东来雨,其自南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北来雨”等短句。这反映出当时( )
高一年级历史 第1 页 (共6页)
A.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B. 农业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C. 注重科技的实用性 D. 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5. 西周时,以所用鼎的大小及多少代表贵族的身份等级。《左传》记载,宜公三年(公元前606年)“楚子伐陆浑(今河南嵩县北) 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该故事反映了( )
A. 东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B. 宗法制下士农工商“皆有等衰”
C. 周天子丧失. “天下共主”地位 D. 虢国出现“臣弑君、子杀父”现象
6.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 )
A. 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B. 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C. 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 D. 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7. 有学者研究表明,秦朝后期连续的几次大规模工程,其劳役征发对象,大多来自关东地区(原六国地区),这一措施( )
A. 说明了秦朝的徭役非常沉重 B. 有利于关东地区的社会发展
C. 旨在加强对关东地区的控制 D. 反映了关中地区劳动力缺乏
8. 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车; 到汉武帝初,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 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B. 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
C. 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 D. 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减少
9.《汉书·食货志》记载文帝时“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汉武帝时下诏废除汉初郡国制币权,改由中央统一铸币,设中央铸币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这一变化(
A. 健全了货币体系 B. 减轻了农民负担 C. 抑制了市场活力 D. 加强了经济集权
10.一石谷物的价格在秦始皇三十一年上升至一千六百钱,楚汉战争时攀升至一万钱,至文帝时又落到数十钱。为抑制谷价波动,汉武帝推行( )
A. 币制改革 B. 盐铁官营 C. 均输平准 D. 独尊儒术
11. “使原料多样化,还能化旧利废,取材方便,提高了植物纤维的质量,便于普遍推广,成为书写的不可或缺的材料。”这种工艺带来的变革( )
A. 造出中国最早的纸张 B. 便利科学文化传播与推广
C. 为兴办太学创造条件 D. 便于政令传达,加强统治
皇帝 和帝 殇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继位年龄 10 1 11 2 8
卒年 27 2 30 3 9
12. 如表所示的内容显示了东汉中后期部分皇帝的继位年龄及寿命,这一现象导致( )
A. “七国之乱”的爆发
B. “焚书坑儒”的结局
C.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D. “中朝”制度的出现
13.右表为史籍所载东汉至南朝时期官府掌握的湖南地区户口数和人口数。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户口数(万) 人口数(万)
东汉永和五年 (140) 64.98 281.32
西晋太康初年(280—289) 14.23 85.39
南朝宋昇明三年(479) 4.19 33.48
A. 政局相对稳定
B. 经济重心持续南移
C. 官府组织移民
D. 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高一年级历史 第2 页 (共6页)
14. 492年,孝文帝“开建五等”整顿爵位,用北魏皇族直系血缘联系取代鲜卑氏族血缘联系。496年,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次年规定改姓后的穆、陆附、贺、刘等“勋臣八姓”与范阳卢氏,清河崔氏等“四姓”同等纳入“士流”。由此可知,孝文帝的姓氏改革( )
A. 借鉴了汉人政权的门阀制度 B. 消解了鲜卑民族的风俗习惯
C. 缓解了北魏政权的阶级矛盾 D. 奠定了隋唐民族融合的基础
15.两晋以后,随着人们的持续南徙,桑蚕业也随之南移,桑蚕业的从业人员带去先进的纺织技术,更促进了丝织业的发展。南朝专门设有少府,执掌织染。当时的社会风气浮夸,对衣服料子的追求也很高。以上材料反映该时期( )
A. 贵族生活奢靡 B. 人口流动频繁 C. 北方战乱严重 D. 江南经济开发
16. 九品中正制下,中正综合家世与行状,把士人分为九等,以备选用。但中正只有品评权,没有任命权,只是把自己的品评意见提交给政府,作为政府用人的依据。而政府虽有任用权,却必须根据中正的评定来任免官员,不得擅自做主。中正同掌握用人权的政府长官互相牵制,谁也不能擅权。这一制度设计( )
A. 有利于遏制地方势力集团发展 B. 彻底根除察举制存在的弊端
C. 便利了庶族地主执掌国家政权 D. 标志古代选官制度走向成熟
17. 在唐代科举考试之前,士子们往往向达官贵人或闻士名流投呈作品,称为“投书”或“行卷”,希望博得他们的赞赏,以便先声夺人; 数日后如无动静,则再次去送,即为“温卷”。也允许官员向选举机关推荐,称为“公荐”。这说明当时( )
A. 科举制度舞弊较严重 B. 科举制度规则尚不严密
C. 科举考试竞争较激烈 D. 科举考试选拔极不公平
18. 唐朝中央分层决策,第一层是“八座议事”,即尚书省长官左、右仆射和六部长官决定一般的行政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上报给“政事堂会议”。政事堂设在门下省,参与会议的是全体宰相,包括三省长官和皇帝指定的官员。如政事堂也有分歧,就上报皇帝,皇帝召集“两仪殿会议”加以解决。这一机制( )
A.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避免了宰相权力被分割
C. 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 D. 不利于政令的高效执行
19. 史学家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是首长制,唐代是委员制。”首长可能只有一个,委员却或许有很多,中央最高权力机构从汉代首长制到唐代委员制的变化反映了
A. 丞相位高权重 B. 民主思想形成 C. 行政效率降低 D. 皇权不断加强
20. “两税法:(一)化繁为简,(二)引偏于均,(三)防杜逃户,(四)征及行商,从经济政策观之,总比租庸调为更进一步。所惜当日定制未尽周密,估资产后,既以钱、物定税,而临时又折征杂物,色目颇殊,是则更启吏胥高下其手之弊矣。若复正供以外,复巧立名目,违法滥征……此非杨炎之过也。”材料意在说明两税法( )
A. 简化税收名目,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B. 缓解吏治腐败,减轻农民负担
C. 确立财产为标准的赋税制度 D. 税制变更本意与结果严重背离
21. 右图为唐朝画家阎立本所绘《步辇图》。画中主要人物分别是:
右坐者为唐太宗,左侧三人前为典礼官,中为吐蕃使臣禄东赞,
后为通译者。从人物比例看,唐太宗比例尺度最大,典礼官居次,
禄东赞虽然位置在前,比例却是第三,众侍女比例最小。
这种比例关系 ( )
高一年级历史 第3 页 (共6页)
A. 突显唐朝盛世景象 B. 符合文人画的写意特点
C. 受到儒家思想影响 D. 体现了浓郁的异域风情
22. 如表所示是王安石变法的部分内容。由此可知,这些措施( )
青苗法 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收取利息二分或三分, 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
募役法 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 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 不愿服差役的民户, 则按贫富等 级交纳一定数量的钱, 称为免役钱。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A. 强化了社会管控 B. 增加了政府收入 C. 实现了富国强兵D. 抑制了土地兼并
23. 据记载,辽大安七年(1091年),彭汝砺使辽,见辽朝官员上朝情形:“殿其左,金冠紫袍而立者数百人,问之多豪酋; 其右青紫而立者数十人。”这一记载反映了辽朝( )
A. 对宋关系趋向缓和 B. 中央政权分崩离析
C. 完全接受宋朝官制 D. 实行南北面官制度
24. 元代行省“自人民、军旅、赋役、狱讼、缮修,政令之属,莫不总焉”,并享有部分紧急事务的临时处置权。但行省辖区内的宣慰司、路、府、州、县各级官员必须“受命于朝而后仕”; 在军事上也是“非奉旨毋擅调军”。由此可知,元代行省制 ( )
A. 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
B. 开启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 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
D. 兼具了集权与分权的双重属性
25. 右图为某同学绘制的元朝地理方位示意图。下列对边疆地区采
取的措施,对应正确的是( )
A. ①由宣政院管理 B. ②设西域都护府
C. ③派遣驻藏大臣 D. ④设澎湖巡检司
26. “南海一号”是南宋初期一艘向外运送商品时失事沉没的木质古沉船,它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提供了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2019年8月6日,国家文物局召开工作会,发布了“南海一号”保护发掘项目考古工作成果,总共出土文物14000余件套,其中瓷器13000余件套。该材料可以佐证( )
27. 右表为中国古代某著作所记载的内容。由此可知,该著作最有可能是( )
28.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民族之间有分有合,不断碰撞与交融。两宋时期,曾出现
高一年级历史 第4 页 (共6页)
了辽、西夏、金、蒙古几个政权前后并立的局面。下列对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推行南面官、北面官制度
B. 960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C. 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实行“猛安谋克制”
D. 1206年,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
29. 如右图为元朝运河和海运示意图,对这两大交通运输线理解正确的是( )
A. 有利于经济重心的南移
B. 平衡了南方和北方的经济利益
C. 促进了对外贸易的扩大
D. 折射出政治和经济重心的分离
30. 明朝诗人张以宁《过辛稼轩神道吊以诗》云:“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元无北渡心。”该诗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
A. 重文轻武,三衙分权
B. 澶渊之盟,辽宋和议
C. 绍兴和议,宋廷偏安
D. 南宋灭亡,国家一统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注意事项:
1. 用黑色钢笔或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的无效.
2. 本卷共2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31.(20分)交流是中华民族发展和文化繁盛必不可少的条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国,其公族原出东夷,西迁后长期与戎狄杂处,被目为戎狄。“好马及畜,善息养之”,传到襄公时,以护送平王东迁有功而受封为诸侯,并授之周人的故土——“岐以西之地”。到秦缪公之时,国势强盛,取得了“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的霸业。此时的秦缪公,在与戎王使者由余对话时,俨然“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的中国自许。
— 据田广林 任妮娜《从夷夏异制到华夷一体》整理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国华夏认同观念形成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观念形成的过程,秦朝建立后顺应这一观念在南部和西南部地区采取的措施。(10分)
材料二 敦煌便是国际文化进入的大门,……从地理上看,天山东部像一座半岛,遥遥相望的敦煌犹如一座灯塔,为“日款于塞下”的商胡贩客领航、指路:……成为“华戎所交一都会也”……
高一年级历史 第5 页 (共6页)
唐代敦煌的变化更为深刻……在丝绸之路上的作用已不亚于国都。……敦煌不仅是发号施令的行政中心、国际贸易市场,也是佛门圣地……更为精彩的是,壁画和塑像反映出不同文明在碰撞中悄悄地改变着。
— — 张传玺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册
(2)读材料二图,写出敦煌所在位置的数字标号。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敦煌开始成为“发号施令的行政中心”发展起来的相关史实,并概述敦煌凸显的“华戎所交”产生的积极影响。(10分)
32.(20分)与前代相比,宋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关系、社会生活都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初惩唐末、五代之弊,按照“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的思想立一代兵制,并把这一精神贯彻到官制之中,构筑了干强枝弱、君强臣卑的政治格局,重建国家和社会的秩序,促进了官僚体系的发展,加强了对国家和社会的控制。
———摘编自盛险峰《“维制”与宋初政治格局》
材料二 与汉唐相比,宋代经济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商品经济成分在传统社会母胎中的急速成长。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粮食剩余率的提高,煤铁革命的出现,手工业生产扩大以及运输工具的进步和交通条件的改善,商品经济继战国秦汉之后迎来了它的第二个高涨时期……生长出城市、货币、商业、信用、海外贸易等诸多工商业文明因子。
— — 摘编自葛金芳《宋代经济: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首次启动》
材料三 唐宋之际,中国传统社会发生变革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阶级结构的调整。门阀士族退出了历史舞台,代之而起的是官僚地主阶级。奴婢、部曲、佃客这些社会最广泛的下层劳动者的、身份发生了变化,法律地位有了明显提高。
—— — 摘编自戴建国《“主仆名分”与宋代奴婢的法律地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初“内外相维,上下相制”思想在地方管理中的具体表现。(8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及主要表现。(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社会生活出现的新变化。(6分)
高一年级历史 第6 页 (共6页)
第二南开学校 2024-2025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历史学科期中质量调查
标 准 答 案
一、单项选择题 (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 B B D C A C A D C B C D A D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 B C D D C B D D D A C D D C
二、非选择题 (共2道题,各20分,总分40分)
31. (20分)
(1) (10分)
因素:受封诸侯 (仅答“护送平王东迁有功”不给分);各民族的往来与交流 (或“各民族共同生产与生活”)。(2点2分)
过程:春秋时中原各国因其先进自称华夏; 交往中周边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 战国时戎狄蛮夷融入华夏族。(2点4分)
措施:征服南方越族地区; 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 并在当地设立郡县。(设立郡县2分, 共4分)
(2) (10分)
标号: ③ (2分)
史实: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对匈奴用兵,控制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大片区域; 西汉设立敦煌郡; 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中西交通. (2点4分)
影响:①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或“巩固了边疆”,或“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交融”亦可得分);②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或“保持丝绸之路的畅通”、“传播了佛教文化”、“传播了异域文化”亦可得分)。(2点4分)
32. (20分)
(1) 表现: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 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增设通判,制约知州; 设立四个平行的路级机构。(4点8分)
(2) 原因:农业生产的发展; 手工业生产的扩大;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政府的惠商、恤商政策 (或传统“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2点2分)
表现: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涌现,榷场贸易活跃:开始出现纸币 (交子出现亦可);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国库重要财源; 城市兴盛 (坊市时空打破亦可)。(4点4分)
(3) 新变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或回答“平民化”“阶级结构的调整”“社会成员身份发生变化”亦可给分);门第观念淡化;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市民阶层壮大。(3点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