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7.4 物质的溶解性 教学设计--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设计】7.4 物质的溶解性 教学设计--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11-27 21:41: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化学九下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沪教版)
单元教学主题 学习主题“探索溶解现象”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五个学习主题之一“物质的溶解性”的核心知识。本单元涉及的主要化学大概念:(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单元 第七单元《探索溶解现象》 授课人 Xxx
单元内容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题1“溶解的奥秘之旅”:讲解溶液的概念与特点,介绍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等。学习物质溶解时的能量变化与导电性。认真观察实验,加深理解。主题2“走进溶解的微观世界”:溶质与溶剂的概念,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如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等。学习溶液配制实验,计算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通过实例理解溶液组成表示在实际中的应用。主题3.“溶解现象与生活的奇妙交融”:介绍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判断方法。探究温度、溶剂量对其转化的影响,分析溶质质量分数变化。结合实例,加深对生活中相关现象的理解。主题4.“揭秘溶解的规律与变化”:溶解性的定义与衡量标准。探究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如温度、溶剂种类和溶质性质。学习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本单元内容的逻辑结构:相关概念的教学顺序为:溶液→能量变化→导电→溶液的组成和浓度→溶解度→溶解性。本单元先引入溶解的概念,让学生对溶解有初步认识。接着探究影响溶解的因素,如温度、溶质和溶剂的性质等。然后学习溶解度的概念及相关计算,通过溶解度曲线深入理解不同物质的溶解特性。最后探讨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从现象到本质全面认识溶解现象。本单元内容可开发的教学活动与资源:本单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本单元中安排了较多的实验、探究、讨论、调查与研究、课外实验等栏目,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溶解度曲线的内容是以探究的形式呈现的,通过探究,学生既可以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了解不同数据处理方法的作用,又能够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体会数据处理的意义。本单元教学重点:理解溶解的概念和影响溶解的因素,如温度、搅拌、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和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及应用。本单元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溶解过程,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
2022新课标要求 1.认识溶解和结晶现象;2.知道溶液由溶质、溶剂两部分组成,具有稳定、均一的性质;3.知道绝大多数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是有限度的;对饱和溶液和溶解度形成较充分的理解。4.知道浓度可以用溶质质量分数来表示,理解其含义并学会计算溶质质量分数,也能掌握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基本配制方法;5.对定量研究的意义形成一定的初步认识;体会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单元学情 在学习“溶液组成的表示”这一单元前,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对物质的性质有一定了解,但对于溶液的组成及表示方法概念较模糊。部分学生能进行简单实验操作,但在数据处理和定量分析上存在困难。多数学生对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兴趣,具备一定的探究欲望。但抽象思维能力有待提高,需借助实例和实验来理解溶液组成的本质。
单元目标 1.学生要清晰理解溶解的定义,明确物质在水中溶解是一种分子或离子均匀分散的过程。掌握溶解度这一关键概念,知道其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了解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包括温度、压强(对于气体)、溶质和溶剂的性质等。2.学生应熟练掌握进行溶解实验的基本操作,能够准确测量和控制实验变量,如温度、溶质和溶剂的量等。通过实验观察物质的溶解过程,学会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验探究能力。3.学会运用对比、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对不同物质的溶解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根据溶解度曲线,读取和分析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变化趋势,从而预测物质的溶解情况。4.能够运用所学的溶解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如为什么冬天在公路上撒盐可以化雪、为什么有些物质能用水洗净而有些不能等。了解溶解在工业生产、农业灌溉、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重要应用,体会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达成评价表 探索溶解现象大单元学习评价总表
知识点 评价要点 教师评价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溶液组成的表示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物质的溶解性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单元课时规划
课题 学习目标 主要知识 课时
课题1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学习溶液的形成,区分溶液、悬浊液、乳浊液。2.物质溶解过程的能量变化,区分不同物质溶解吸热放热或温度不变。3.了解物质的水溶液能否导电。 溶解过程和温度变化、溶液的组成和性质、溶解性、乳化现象 1课时
课题2 溶液组成的表示 1.溶质与溶剂的概念,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如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等。2.学习溶液配制实验,计算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溶质与溶剂、溶溶液配制 1课时
课题3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探究温度、溶剂量对其转化的影响,分析溶质质量分数变化。 饱和与不饱和溶液、结晶制盐 1课时
课题4物质的溶解性 溶解性的定义与衡量标准。探究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如温度、溶剂种类和溶质性质。学习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溶质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溶解曲线 1课时
课时设计(课题4)
课题 物质的溶解性
课型 新授课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沪教版下册第7章第4节的内容,该课题属于一节概念课,着重于探究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如溶质、溶剂性质及温度等。通过实验演示与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饱和与不饱和溶液概念的形成与转化。引导学生掌握溶解度曲线的绘制与应用,以直观呈现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运用图表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化学知识学习奠定基础。。
2.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学习前已具备一定化学基础,但对物质溶解度曲线的理解较浅。他们对实验现象充满好奇,可借此激发探究欲。部分学生在理解部分概念时会有困难,如溶解度曲线的应用。且不同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思维能力有差异,教学中需分层引导,利用直观实验、多媒体等资源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促进全体学生对物质溶解性的有效学习。
3.核心素养 【化学观念】:学生能建立起物质溶解性受多种因素影响的观念,如温度、溶质和溶剂的性质等。认识到物质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且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存在差异。【科学思维】: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分析和处理溶解度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学习溶解度曲线,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实验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提高实验设计、操作和观察分析的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了解物质溶解性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社会责任感。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溶解的概念,掌握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学会判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教学难点:探究溶解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相关问题。
5.评价量表知识点“实验操作”的评价量表任务列表评价标准(总分45分)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任务一:引入新课①为什么可以“冬天捞碱,夏天晒盐” (2分)。②用汽油可以洗掉衣服上的油渍。这是为什么呢?(3分)。任务二: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①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呢 (5分)。②你知道干洗的原理吗(5分)。任务三:物质的溶解度①溶解度的四要素是什么?(5分)②将物质分为易溶物、可溶物、微溶物和难溶物是怎样界定的?(5分)任务四:溶解度曲线①怎样绘制溶解度曲线呢?(5分)。②从溶解度曲线上能得到什么信息?(5分)。任务五:实际应用①你知道哪些应用物质溶解的实例呢?(5分)。②工业中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应用有些什么(5分)。6.学习活动设计
任务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提问】1.为什么可以“冬天捞碱,夏天晒盐” 2.妈妈告诉我一个小妙招,用汽油可以洗掉衣服上的油渍。这是为什么呢?用了什么原理? 学生小组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观看图片】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回答老师提问的问题。 以问题导入新课,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
设计意图: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他们主动思考。通过巧妙设置问题,能够创造认知冲突,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任务二: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定义】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某种溶剂中的能力,称为该物质的溶解性。【教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观察到这样的事实:1、在相同条件下,面粉在水中不易溶解,而食盐、蔗糖在水中易于溶解。2、衣服上的油渍在水中很难洗去,而在汽油或酒精中易于洗去。猜想一:物质的溶解性和溶质性质有关。猜想二:物质的溶解性和溶剂性质有关。猜想三:物质的溶解性和温度有关。【学生猜想】影响物质的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演示实验】探究物质溶解性的实验【步骤讲解】实验1:取2支试管,分别加入氯化钠、氢氧化钙各1g,再用量筒各量取5mL水,加入2支试管中。充分振荡后静置,观察物质的溶解情况。实验2:取2支试管,各加入少量固体碘,往试管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少量水和少量酒精,振荡,观察现象。实验3:取1支试管,加入3g硝酸钾,然后加入5mL水,充分振荡,硝酸钾是否能完全溶解 如不能完全溶解,将试管加热,观察发生的变化。【提出问题】分析以上实验现象,你能得出哪些实验结论 【实验现象】实验1:观察到A试管中的氯化钠全部溶解,氢氧化钠几乎没有溶解,有很多固体剩余。实验2:A试管中的碘几乎不溶解,B试管中的碘全部溶解,形成棕色碘的酒精溶液。实验3:硝酸钾不能完全溶解,试管加热后,未溶的硝酸钾固体又逐渐溶解。【教师讲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内因与外因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通常这些影响可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去分析。内因,即溶质和溶剂的自身性质,如食用油难溶于水,但易溶于有机溶剂;外因,即外界条件的影响,如升高温度可使硝酸钾溶解能力增强。对内因与外因的综合分析有助于全面认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复杂因素。一些固体物质(如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性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大,而对于气体,除温度外,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其在水中的溶解。影响气体溶解性的因素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不仅跟气体的性质有关,还跟压强和温度有关。当温度不变时,随着压强的增大,气体的溶解能力增强;反之,气体的溶解能力减弱。如生产汽水时,常增大二氧化碳气体的压强,使之易于溶解。而当打开瓶盖时,压强减小,大量二氧化碳气体逸出。当压强不变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的溶解能力减弱。如夏天水温有所上升,水中溶解的氧气减少,因此鱼类有时会上浮到水面进行呼吸。【拓展】你知道干洗的原理吗 干洗剂是什么化学成分?呢绒、毛、丝绸等高级衣料用水洗会引起皱缩、变形和损伤,或不易洗净,故常采用干洗的方法。干洗剂是由易挥发的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和少量水(或不加水)及乳化剂组成的。有机溶剂的作用是溶解衣物上的油污(常用的有轻石油烃和氯代烃),表面活性剂能防止溶于溶剂的污垢微粒再沉积。干洗剂尽管对清洁油性污渍非常有效,但对水溶性污渍的去污效果却不明显。【板书】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小组讨论】小组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并理解溶解度定义。【猜想】猜想1:物质的溶解性和溶质性质有关。猜想2:物质的溶解性和溶剂性质有关。猜想3:物质的溶解性和温度有关。【设计方案】实验1:取2支试管,分别加入氯化钠、氢氧化钙各1g,再用量筒各量取5mL水,加入2支试管中。充分振荡后静置,观察物质的溶解情况。实验2:取2支试管,各加入少量固体碘,往试管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少量水和少量酒精,振荡,观察现象。实验3:取1支试管,加入3g硝酸钾,然后加入5mL水,充分振荡,硝酸钾是否能完全溶解 如不能完全溶解,将试管加热,观察发生的变化。【实验结论】(1)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如氯化钠可溶于水,而氢氧化钙则微溶于水。(2)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如碘较难溶于水,却易溶于酒精。(3)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对于硝酸钾等多数物质,温度越高,其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越强。【观看思维导图】 小组实验时积极思维、团结协作、分工明确实验基本操作的规范对实验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归纳、交流
设计意图:旨在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溶解性的本质。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溶解性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受多种因素影响,从而建立起辩证的化学思维。同时,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增强对化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认识。
任务三: 物质的溶解度
【教师讲解】概念:人们常用溶解度来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性强弱。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溶解度一般用符号S表示。1.20℃时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2.人们根据常温下(20℃)物质在水中溶解度的不同,将物质分为易溶物、可溶物、微溶物和难溶物等。【播放视频】溶液固体溶解度【板书】物质的溶解度 【观看图片】【观看视频】20℃时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常温下(20℃)物质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小组学习】【完成练习题】注:难溶,习惯上称“不溶”,绝对不溶的物质是没有的。 学生对物质溶解度的概念理解较好,通过老师的思维导图,进一步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定量描述物质溶解能力的概念。通过图表和实验数据,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理解溶解度随温度等因素的变化规律,为后续结晶等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引导学生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任务四:溶解度曲线
【问题导入】同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常用溶解度曲线来表示这种关系。怎样绘制溶解度曲线呢?【绘制溶解度曲线的方法】1.用实验方法测定不同温度时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并将实验数据记录下来,填表。2.以温度为横坐标,以物质的溶解度为纵坐标,在坐标纸上标出不同温度下相应溶解度的点,再用光滑的曲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即为该物质的溶解度曲线。3.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能否找到硝酸钾在 50℃、70℃时的溶解度 对应在曲线上可以找到一定温度的溶解度。从图上的曲线你能得到什么信息?P点的含义是什么?所对应的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 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例图上P点表示:硝酸钠在40℃时溶解度为100克,对应的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A点在曲线下方,表示这种物质在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曲线以上区域的点所表示的溶液为饱和溶液且有未溶固体。曲线以下区域的点所表示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曲线上的交点表示什么含义 表示在该温度下,两物质溶解度相等。例图上交点表示:硝酸钾和硝酸钠在70℃时溶解度相同。溶解度曲线的应用:①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推测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②发现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如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则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而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不大;③可以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如6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80℃时则相反。【播放视频】【学以致用】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以下问题。1.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具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2. 图1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大与最小的物质分别是什么 3.在 0℃时,图1几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怎样的 4. 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约是多少 80℃时,140g硝酸钠溶于100g水中形成的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 【板书】溶解度曲线 【观看视频】【小组讨论】共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否找到硝酸钾在50℃、70℃时的溶解度 1.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具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大部分固体物质符合这一规律,如硝酸钾、硝酸钠等,其溶解度曲线呈“陡升型”。受温度影响较小: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氯化钠,其溶解度曲线为“缓升型”。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其溶解度曲线呈“下降型”。2.图一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大与最小的物质分别是什么 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大的物质:可以判断斜率越大,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随着温度的升高,硝酸铵的溶解度迅速增加,所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大的物质是硝酸铵。②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小的物质: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斜率最小。温度变化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化不明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小的物质是氯化钠。3.在 0℃时,图一中几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怎样的 由图片可知,在0℃时,几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硝酸钾<氯化钾<氯化铵<硝酸钠<硝酸钠<硝酸铵4.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约是多少 80℃时,140g硝酸钠溶于100g水中形成的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 根据图片可知,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约是45g。根据图片可知,100g水中硝酸钠的溶解度为180g,所以140g硝酸钠溶于100g水中形成的溶液不是为饱和溶液。 通过溶解度曲线的学习,学生能准确读取信息,理解其含义。多数学生可运用曲线解决问题,分析不同物质的溶解特性。但部分学生对复杂曲线的掌握还需加强。
设计意图:主要是为了以直观的图形方式呈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帮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同时,为后续学习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等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基础,让学生能够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产生活相联系。
任务五:实际应用
【播放视频】【教师讲解】在生产和科研中,人们可以利用溶解度曲线找到有利于物质溶解和结品的温度区域,分析不同温度下溶液是否饱和,还能依据曲线变化计算溶解和结晶的量。如图,配制不饱和溶液。随着温度下降,溶质的溶解度减小,至60℃时形成饱和溶液②。当温度继续下降时,溶解度也进一步减小,晶体不断析出,依次经历状态③和④。通过对溶解度曲线的分析,人们可以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控制晶体的析出。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因此采用蒸发结品的方法进行粗盐的提纯。对于溶解能力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固态物质(如硝酸钾),还可以用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法,使溶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为了从混合物中获取所需的纯净物质,人们通常依据混合物中各组成物质性质的差异,选用相应的操作方法,如可以利用物质溶解性的差异进行混合物的分离、提纯。生产实践中,要除去水中混有的泥沙颗粒,常采用过滤的方法;为了从氯化钠溶液中提取氯化钠,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在制药行业中,降温结晶被广泛用于药物成分的提纯和分离。【板书】结晶的应用 【观看视频】【观看图片】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因此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进行粗盐的提纯。对于溶解能力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固态物质(如硝酸钾),还可以用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法,使溶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制药过程中的过滤结晶 学习过程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化学的实用性和价值。通过具体实例,有助于学生更深入的理解。
设计意图:关于结晶方法应用实例的学习,具有多方面的优点。它能够将抽象的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和生产紧密结合,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化学的实用性和价值。通过具体实例,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不同结晶方法的特点和适用场景,强化对知识的掌握。
7.板书设计
8.课堂作业 (3-5道题左右)(1)下列对“20℃时,硝酸钾溶解度为31.6g”的解释正确的是( )A.20℃时,31.6g硝酸钾溶解在水里达到饱和状态B.20℃时,100g水中溶解31.6g硝酸钾C.31.6g硝酸钾溶解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D.20℃时,31.6g硝酸钾溶解在100g水中恰好达到饱和状态【答案】D【解析】A、没有指明是否达到饱和状态。B、不是100克溶液,是100克溶剂。C、没有指明温度,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是不变的。D、符合溶解度的定义,正确。故选D。(2)下列对物质溶解性的描述错误的是( )A.物质的溶解性有强有弱B.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量的溶剂中,物质不能无限地溶解C.溶解性大小只跟物质的性质有关,跟其他因素无关D.物质的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答案】C【解析】A、物质的溶解性有强有弱,强弱不同,如氯化钠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故选项说法正确。B、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量的水中,物质不能够无限的溶解,故选项说法正确。C、溶解性大小只与物质的性质有关,跟其他因素有关,如温度,故选项说法错误。D、物质的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3)一定温度下,向如图所示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的水,仅有部分品体溶解。所得溶液与原溶液相比,说法正确的是( )A.溶剂的质量增加,溶液颜色变浅B.溶质溶解度不变,溶液颜色变深C.溶质的质量增加,溶液颜色变深D.溶质溶解度不变,溶液颜色不变【答案】A【解析】温度不变,向烧杯内加水后,部分硫酸铜晶体溶解,还有部分品体剩余,所得溶液还是原温度下的硫酸铜的饱和溶液,虽然溶液中溶剂的质量增加,溶质的质量增加,但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未变,故溶液颜色不变。故ABC三项说法错误。温度不变,硫酸铜的溶解度不变(4)已知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S_甲、S_乙)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10℃时,20 克水中最多能溶解5克甲:30℃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那么,在20℃时进行比较,正确的是( )A.S_甲=S_乙 B.S_甲>S_乙 C.S_甲<S_乙 D.无法确定【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我们知道10°C时甲的溶解度为5g×5=25g,在30°C时乙的饱和溶液中质量分数为20%,即80g水中溶解了20克溶质,那么在100g水中能溶解25g溶质,故可以求出在30°C时乙的溶解度为25g,所以在10°C时甲的溶解度和30°时乙的溶解度相等,而甲乙的溶解度都岁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在20°C时甲的溶解度要大于25q而乙的溶解度要小于259,所以可以得出本题的答案为S_甲 > S_乙,与B一致。故选B。(5)20℃时,1千克水中溶解50克A物质恰好达饱和,则A在水中的溶解性等级为( )A、易溶 B、可溶 C、微溶 D、难溶【答案】B【解析】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是所溶解的质量为(溶解性是由20°0时某物质的溶解度决定的):1、难溶或不溶:<0.01g;2、微溶: 0.01~1g;3、可溶:1g~10g;4、易溶:10g。【解答】20°C时,1千克水中溶解50克A物质恰好达饱和,那么100g水中饱和时能够溶解5gA。5g<10g.因此A在水中的溶解性等级为可溶,故B正确,而ACD错误。故选B。
10.教学反思与改进在“物质的溶解性”这一教学内容的讲授结束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在于,通过实验演示和小组讨论,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在教学方法上,讲解时语速稍快,导致部分学生对一些概念的理解不够透彻。对于溶解度的计算部分,练习的题目类型不够丰富,学生在实际应用时可能会遇到困难。在教学过程中,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还不够紧密,没有充分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兴趣。在课堂管理方面,小组讨论时,个别小组出现讨论偏离主题的情况,没有及时引导。针对以上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做出以下改进。首先,放慢讲解速度,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思考和消化新知识。丰富练习题的类型,加强对溶解度计算的专项训练。其次,多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如洗衣服时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性差异等,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最后,加强小组讨论的引导和监督,确保讨论围绕主题进行,提高讨论的效率和质量。通过这次反思与改进,我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物质溶解性的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