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单元复习(同步课件)(共48张PPT)-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精品课堂(沪科版2024)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单元复习(同步课件)(共48张PPT)-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精品课堂(沪科版2024)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11-28 22:31: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沪科版2024
第六章 单元复习 熟悉而陌生的力
学业要点
本章学业要求
1.能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能运用力的知识解释常见的相关现象、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
2. 能运用科学推理的方法,归纳得出与力现象有关的共性;能通过证据得出结论,有质疑和创新的意识。
学业要点
本章学业要求
3.能完成“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能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4.知道科学发展无止境;能在探究中养成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科学态度,能体会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喜悦,感受物理学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
1. 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2.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3.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学列思维导图
快速翻看本章,回忆每节内容,列出思维导图。
新课学习
学习目标
1. 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2.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3.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自主学习一 考点1:力及其测量
助学释疑:
1 .力的定义:
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通常用字母F表示。
2.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凡是讨论力现象时,总会涉及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
一个是受力物体。运动员举起杠铃,运动员是施力物体,杠铃
是受力物体。
新课学习
学习目标
1. 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2.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3.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自主学习一 考点1:力及其测量
助学释疑:
3 .力的作用特点:
大量事实说明: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即: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强调:相互作用力(即作用和反作用力):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新课学习
学习目标
1. 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2.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3.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自主学习一 考点1:力及其测量
助学释疑:
4 .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2)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5.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新课学习
学习目标
1. 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2.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3.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自主学习一 考点1:力及其测量
助学释疑:
6 .力的单位:
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
7.力的示意图: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
A.作用点: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B.方 向: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C.大 小:在同一图中,线段越长表示力越大。
课堂练习
学习目标
1. 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2.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3.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考点小练一 
【例题1】 如图所示,3月30日,我国使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以“一箭四星”的方式成功将四颗雷达卫星发射升空。火箭发射时向后喷出高温燃气,从而获得强大的推力升空,使火箭获得推力的施力物体是 ,此过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同时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的。
【解析】[1]火箭发射时,高温高压的燃气从尾部喷出,火箭获得上升的推力,火箭给燃气一个向上的力,则燃气给火箭一个向上的作用力,说明物体间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该推力的施力物体是高温高压的燃气。
[2]火箭获得向上的推力,由静止到运动,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火箭向后喷出燃气,对空气有向下的作用力,而获得向上的推力,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课堂练习
学习目标
1. 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2.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3.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例题2】保持安全车距对于防止追尾事故至关重要。如图所示,是一辆小汽车A未保持安全车距,未能及时刹住,追尾了另一辆小汽车B,未造成人员受伤,仅造成两车不同程度损坏。对事故分析正确的是( )
A.A车对B车的撞击力使B发生了形变
B.A车对B车的撞击力使A发生了形变
C.两车损坏程度不同,说明A对B的力小于B对A的力
D.两车损坏程度不同,说明A对B的力大于B对A的力
【解析】A.A车对B车的撞击力直接作用在B车上,这个力使B车发生了形变,即B车被撞出了凹陷或破损。故A正确;
B.A车对B车的撞击力并没有直接作用在A车上,而是作用在B车上。A车之所以发生形变,是因为B车对A车产生了反作用力(即B车对A车的撞击力),故B错误;
CD.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A车对B车的撞击力与B车对A车的撞击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它们的大小是相等的。两车损坏程度不同,并不是因为这两个力的大小不同,而是由于两车的材质、结构、质量等因素不同,导致它们对撞击力的抵抗能力不同。故CD错误。
A
课堂练习
学习目标
1. 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2.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3.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考点小练一 
【例题3】 在学习物理之前,我们头脑中常存在一些不科学的观点,学习物理后,要能运用事实证据进行质疑和修正。请参照示例,另外列举一个常见的错误观点,并通过实例进行反驳,写出正确观点。【示例】错误观点:两个物体不接触,就没有力的作用。
反驳的实例及正确观点:磁铁靠近铁球,能将铁球吸引过来,因此两个物体不接触,也能有力的作用。
错误观点: 。反驳的实例及正确观点: 。
【解析】1]错误观点:只要两个物体相接触就一定有力的作用。
[2]反驳的实例及正确观点:竖直放在竖直墙边的物体刚好与墙面接触,没有力的作用,因此两个物体相接触不一定有力的作用。
课堂练习
学习目标
1. 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2.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3.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考点小练一 
【例题4】 请画出对小车作用在A点且与水平面成30°角的拉力F示意图。。
【解析】拉力的作用点为A点,方向与水平面成30°角,故作图如下:
新课学习
学习目标
1. 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2.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3.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自主学习二 考点2: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助学释疑二:
1 .弹力:
(1)定义:
因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2)弹力产生的条件:
①物体必须相互接触。
②物体间必须发生相互挤压或拉伸(发生弹性形变)。
新课学习
学习目标
1. 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2.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3.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自主学习二 考点2: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1 .弹力:
(3)弹力产生的原因:
施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如脚对地面的压力属于弹力,它是由于脚(或鞋)发生弹性形变造成的。
(4)弹力产生的方向:
与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产生弹性形变力的方向相反。
新课学习
学习目标
1. 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2.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3.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自主学习二 考点2: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1 .弹力:
(5)弹力产生的大小:
在弹性限度内,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6)几种常见弹力:
我们通常说的推力、拉力、支持力、压力等都是弹力。
新课学习
学习目标
1. 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2.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3.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自主学习二 考点2: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2 .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1)作用:
测量力的大小。
(2)工作原理:
在一定范围内拉伸弹簧时,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大。因此,弹簧的伸长量能反映弹力的大小。
新课学习
学习目标
1. 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2.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3.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自主学习二 考点2: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2 .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3)使用方法:
(1)“看”:使用前,应观察量程和分度值;应注意所测力不能超过它的最大测量值,否则会损坏弹簧测力计。
(2)“调”:要检查指针与零刻度线是否对齐,若没有对齐,要调节至对齐(校零)。
(3)“一线”:测量时,要使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跟所测的力在一条直线上,弹簧不能靠在刻度盘上。
(4)“读”:读数时,视线和刻度板垂直。
课堂练习
学习目标
1. 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2.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3.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考点小练二 
【例题1】 一个足球放在一块长木板上,如图所示,木板和足球均发生了弹性形变,关于它们弹力的情况,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足球受到的支持力是木板产生的弹力
B.足球产生的弹力是由于足球的形变造成的
C.木板形变是由于木板产生弹力造成的
D.足球产生的弹力就是足球对木板的压力。
【解析】】A.对足球受力分析可知,足球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支持力,该支持力是木板由于发生弹性形变产生的弹力,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足球发生弹性形变,有恢复原状的趋势,所以产生弹力,即对木板的压力,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木板形变是由于受到足球对它的作用力,不是因为木板产生弹力造成的,故C错误,符合题意;
D.足球产生的弹力受力物体是木板,这个弹力就是足球对木板的压力,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课堂练习
学习目标
1. 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2.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3.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考点小练二 
【例题2】 篮球掉在地上马上会弹起来,是因为受到了 力,该力是由于 (选填“地面”或“篮球”)发生了弹性形变而产生的。
【解析】】[1][2]篮球掉在地上,撞击地面,使篮球和地面都发生了弹性形变,恢复原状时,地面对篮球有一个向上的弹力作用,使球向上弹起。因而使篮球弹起来的力是地面发生弹性形变产生的弹力。
课堂练习
学习目标
1. 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2.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3.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考点小练二 
【例题3】 如图所示,把两个质量均为的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挂钩上,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使用弹簧测力计时,所测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量程
B.测钩码的重力前,需要把弹簧测力计在竖直方向调零
C.使用中弹簧、指针、挂钩不能与外壳摩擦
D.该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两个钩码的总重力为。
【解析】】A.使用弹簧测力计时,所测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量程,若超过量程可能会将弹簧拉坏,无法恢复原状,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测量钩码重力时需要沿竖直方向使用弹簧测力计,所以,测钩码的重力前,需要把弹簧测力计在竖直方向调零,使指针指到零刻度线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使用中弹簧、指针、挂钩不能与外壳摩擦,否则可能影响弹簧的伸缩,使测量结果不准确,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该弹簧测力计的一大格表示1N,一大格分为5小格,一小格表示0.2N,分度值为,两个钩码的总重力为,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课堂练习
学习目标
1. 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2.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3.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考点小练二 
【例题4】 小华在课外探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变化关系时,记录了相应的数据如下:
(1)弹簧未挂钩码时,弹簧的伸长= cm;
(2)当弹簧的伸长达到4cm时,弹簧的拉力为 N;
(3)分析数据,你可得出的结论是 。
【解析】】(1)[1]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当所挂钩码为0时,弹簧的长度为2cm,因此弹簧的原长为2cm,此时伸长的长度为0cm。
(2)[2]由表格中数据知, 弹簧的原长为2cm,当弹簧的伸长达到4cm时,弹簧的指针位置是6cm,此时钩码重力为0.2N,所以弹簧的拉力为
F=G钩码=0.2N
(3)[3]由表中数据知:由表中数据可知:在0 0.25N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比值一定,即: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比。
钩码重力(N) 0 0.05 0.1 0.15 0.2 0.25 0.3 0.4
指针位置(cm) 2 3 4 5 6 7 7.5 7.5
新课学习
学习目标
1. 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2.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3.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自主学习三 考点3:重力
1.定义:
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用字母G表示。
2.方向: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新课学习
学习目标
1. 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2.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3.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自主学习三 考点3:重力
3.作用点:
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1)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2)质量分布不均匀、形状不规则的物体:
可以用支撑法或悬挂法确定重心。
新课学习
学习目标
1. 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2.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3.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自主学习三 考点3:重力
4.重力的测量:
重把物体悬挂在竖直放置的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
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可看成物体所受
重力的大小。
特别强调:(1)弹簧测力计竖直放置;物体静止。
(2)实验方法:转换法。
(3)实验原理:二力平衡。
新课学习
学习目标
1. 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2.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3.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自主学习三 考点3:重力
5.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1)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等。
(2)实验步骤:将弹簧测力计竖直放置并
调零,然后在其挂钩上依次增加1个相同的钩码,
待钩码重新静止后记下弹簧测力计的每一次示数
(等于钩码所受重力的大小)。
新课学习
学习目标
1. 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2.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3.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自主学习三 考点3:重力
5.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实验结论: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定
值,约等于9.8 N/kg。
(4)论证依据: ①算出每组钩码的物重和质量之比,
发现比值是个定值;
②画出钩码的G-m图像,发现图像是一条过原点
的倾斜直线(也就是正比例函数)。
新课学习
学习目标
1. 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2.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3.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自主学习三 考点3:重力
5.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5)计算公式: G=mg
G:表示重力,单位N。
m:表示质量,单位Kg。
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重力为9.8N(粗略计算,
取10N/k)。
课堂练习
学习目标
1. 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2.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3.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考点小练一 
【例题1】 如图所示的辣椒椒果朝天生长,故名“朝天椒”。椒果在结出后不断朝上生长的过程中,其所受重力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其所受重力的方向是 。
【解析】[1][2]由题意知,椒果在开始结果并不断朝上生长的过程中,质量变大,根据G=mg可知,重力变大,重力的方向始终竖直向下。
课堂练习
学习目标
1. 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2.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3.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考点小练一 
【例题2】在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按照图甲所示,把50g的钩码逐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测出它们受到的重力,图乙所示是其中三次实验的数据在坐标系中的描点及连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中必须使用质量相等的钩码
B.由表得:物体所受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
C.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减小误差
D.测量重力前,应将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方向调零。
【解析】A.实验中需要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所受的重力,因此钩码的质量可以不相等。故A错误;
B.由图乙可知,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符合正比例函数的特点,可得物体所受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故B正确;
C.本实验是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多次测量的目的是避免实验偶然性,寻找普遍规律。故C错误;
D.重力的方向始终是竖直向下的。测量重力前,应将弹簧测力计在竖直方向调零。故D错误。
故选B。
课堂练习
学习目标
1. 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2.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3.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考点小练一 
【例题3】一般情况下,我们把物体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重心通常是均匀的规则物体的几何中心,例如圆心、长方形对角线的交点。那么如图所示中的不规则物体的重心是点 (A/B/C/D/E),此物体上的F(未画出)点 (选填“受”或“不受”)重力。重垂线可以帮助我们确定重力的方向是 。
【解析】[1]读图可知,A、D两点是悬挂点,沿重垂线画出的两条线会相交于一点,交点即为物体的重心,因此该物体的重心是E点。
[2][3]一切物体都会受到地球的吸引,因此物体上的F点同样受到重力作用,重垂线可以帮助我们确定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课堂练习
学习目标
1. 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2.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3.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考点小练一 
【例题4】如图所示,用细线拴住橡皮,用手拉紧细线使橡皮绕手做匀速圆周运动,请画出橡皮此时的受力示意图。(不计空气阻力)。
【解析】橡皮做匀速圆周运动,此时橡皮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沿着绳指向手的拉力,过橡皮的重心做竖直向下和沿着绳的有向线段,标上力的符号,即为力的示意图,如图所示。
新课学习
学习目标
1. 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2.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3.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自主学习四 考点4: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
(1)定义: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所受到的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
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条件:
①两物体相互接触,并且相互挤压。②两物体的接触面粗糙。
③两物体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新课学习
学习目标
1. 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2.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3.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自主学习四 考点4: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
(3)方向:
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4)作用点:
在受力物体接触面上。(若只画摩擦力也可以画在物体重心)
新课学习
学习目标
1. 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2.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3.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自主学习四 考点4: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
(5)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只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6)其它摩擦力:
①静摩擦:
A、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的阻碍物体间发生
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做静摩擦力。
新课学习
学习目标
1. 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2.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3.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自主学习四 考点4: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
(6)其它摩擦力:
①静摩擦:
B、大小: 始终等于使它有运动趋势的力。
C、方向: 始终与使它有运动趋势力的方向相反。
推桌子没有推动
新课学习
学习目标
1. 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2.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3.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自主学习四 考点4: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
(6)其它摩擦力:
②滚动摩擦:
A、定义: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叫做
滚动摩擦力。
B、方向: 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仅有滑动摩擦的十分之一大小。
新课学习
学习目标
1. 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2.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3.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自主学习四 考点4:摩擦力
2.实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1)测量方法:
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物块,使其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二力平衡
可知,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等于拉力的大小。
(2)实验原理:二力平衡。
(3)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表面较粗
糙的木板、表面较光滑的木板、重物等。
新课学习
学习目标
1. 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2.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3.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自主学习四 考点4:摩擦力
2.实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4)实验方法:
A、转换法。B、控制变量法。
(5)实验步骤:
(a) 使用弹簧测力计在较光滑的木板上水平匀速直线拉动木块
(b) 使用弹簧测力计在较粗糙的木板上水平匀速直线拉动木块
新课学习
学习目标
1. 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2.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3.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自主学习四 考点4:摩擦力
2.实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5)实验步骤:
(c) 使用弹簧测力计在桌面上水平匀速直线拉动木块
(d) 使用弹簧测力计在桌面上水平匀速直线拉动压有重物的木块
新课学习
学习目标
1. 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2.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3.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自主学习四 考点4:摩擦力
2.实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6)实验记录表格:
实验序号 接触面材料 压力FN/N 摩擦力Ff/N
1 木块与较光滑木板
2 木块与较粗糙木板
3 木块与桌面
4 木块与桌面
新课学习
学习目标
1. 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2.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3.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自主学习四 考点4:摩擦力
2.实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7)实验结论:
①在a、b实验中,压力不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同,可得出结论:在
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②在c、d实验中,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改变压力,可得出结论: 在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新课学习
学习目标
1. 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2.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3.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自主学习四 考点4:摩擦力
3.增大和减小摩擦:
(1)增大摩擦:
①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如足球场上,守门员戴上手套;运动鞋鞋底通常都有凹凸不平的花纹;运动员手上擦镁粉等。
②增大物体间的压力: 如用力踩刹车;皮带打滑时,要张紧皮带;拉二胡时,用力拉弦等。
③变滚动为滑动:
新课学习
学习目标
1. 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2.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3.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自主学习四 考点4:摩擦力
3.增大和减小摩擦:
(2)减小摩擦:
①减小压力:
②使接触面变光滑: 雨天路滑容易出交通事故。
③变滑动为滚动: 滚动轴承。
④使接触面分离:加润滑油、气垫船、磁悬浮列车。
课堂练习
学习目标
1. 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2.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3.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考点小练一 
【例题1】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初三(1)班全体同学深入社区养老院,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下图是小文同学打扫卫生时推移沙发的情景。当他推动沙发向左运动时,地面对沙发的摩擦力方向是向______的。小文觉得如果给沙发装上轮子,推起来会更省力,他这样思考的依据是:在一般情况下,滚动摩擦______滑动摩擦。。
【解析】当他推动沙发向左运动时,沙发相对地面向左运动,地面对沙发的摩擦力方向是向右的。
小文觉得如果给沙发装上轮子,变滑动为滚动,推起来会更省力,他这样思考的依据是:在一般情况下,滚动摩擦小于滑动摩擦。
课堂练习
学习目标
1. 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2.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3.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考点小练一 
【例题2】生活中有的摩擦是有用的,有的摩擦是有害的,下列情况属于减小摩擦的是(  )
A.甲图:自行车刹车时用力捏车闸
B.乙图:体操运动员上器械前,手上要涂防滑粉
C.丙图:在冰壶运动中,运动员不断擦拭冰面
D.丁图:矿泉水瓶瓶盖上刻有竖条纹。
【解析】A.如图,自行车刹车时用力捏车闸,是利用增大压力的方式使刹车片紧紧压在轮毂上,从而增大刹车片与轮毂之间的摩擦力使车的速度减小,故A不符合题意;
B.如图,体操运动员上器械前,手上要涂防滑粉,这是利用防滑粉增大手和器械之间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的,故B不符合题意;
C.如图,在冰壶运动中,运动员不断反复擦拭冰面,冰面因摩擦生热使部分冰熔化成水,从而使冰面更加光滑,减小了摩擦力,故C符合题意;
D.如图,矿泉水瓶瓶盖上刻有竖条纹是为了在拧开瓶盖时不打滑,这是利用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课堂练习
学习目标
1. 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2.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3.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考点小练一 
【例题3】 邓老师在《摩擦力》新课教学时,为了情境化引入新课激发同学们的兴趣设计了一个小游戏:轻松翻动两本物理书的书页,让书页彼此交错穿插后平放在桌上(如图)。邓老师让大家推荐两个“大力士”把这两本书拉开,体育委员和篮球队长信心百倍走上讲台,邓老师给他们加一点难度把一盒粉笔压在书上,两男生使出洪荒之力也没拉开两本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两本书很难被拉开是因为书页之间产生了巨大的静电吸引力
B.两本书的纸面越粗糙越容易被拉开
C.要想拉开两本书,拉力的大小需要大于书页间的摩擦力大小
D.两本书交错穿插的页面越多、书上所压的粉笔盒等物越重越容易被拉开
【解析】A.两本书很难被拉开,是因为书页之间有摩擦,故A错误;
B.两本书的纸面越粗糙越难拉开,因为压力一定时,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故B错误;
C.要想拉开两本书,拉力的大小需要大于书页间的摩擦力的大小,其书所受的合力不为0,书才会被拉开,故C正确;
D.两本书交错穿插的页面越多,书页之间的压力越大,书上所压的粉笔盒等物体越重,摩擦力便越大,书越不易被拉开,故D错误。故选C。
课堂练习
学习目标
1. 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2.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3.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考点小练一 
【例题4】 按要求作图: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匀速拉动木块,请画出木块所受拉力F和摩擦力f的示意图。
【解析】在水平桌面上匀速拉动木块,则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处于平衡状态,所以木块所受拉力F和摩擦力f是一对平衡力,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点在木块的几何中心上。
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沪科版2024
谢谢观看
THANKS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