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为什么现代很多人争相报考公务员?现代公务员制度与科举制度有何关系?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选择性必修一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程标准】
了解晚清、民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制度的演变;认识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隋朝
唐朝
宋朝
明朝
创立
发展
完善
鼎盛
1905
科举制废除
晚清
1、科举制度的变革
回忆第5课: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材料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仕,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书》(1864年)
一、因时而变: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元朝
中断
科举制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政治:鸦片战争后,列强发动系列侵华战争,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维新变法运动和清末新政(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的推动。
经济:洋务运动的开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思想:西学的传播;科举制度自身日趋保守,不能适应时代发展。
◎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898年 戊戌变法 变革官制
1905-1911年 清末新政 废除科举制
改革科举制:
①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
②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结果:变法失败,慈禧下令恢复旧制。
1905年废科举:1905年,光绪帝决定自1906 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
科举制怎么变?
1901年设学堂:1901年,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幼稚园学校)。
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材料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我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问题探究】阅读材料,指出袁世凯主张废除科举制的原因是什么?
①换取列强信任;
②可使留学生为求功名而潜修所学,不受蛊惑;
③设立学堂可以培养人才,开启民智,促进教育发展;
④总之,可维护清王朝统治。
◎袁世凯
材料1 废止科举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科举制度在当时社会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被视为“政治体系和社会体系的核心”,或“在传统中国的政治理论和社会实际结构中居于中心的地位”。由批评科举制的弊端、呼吁改革科举,到尝试把科举与学堂综合,到最终指责科举阻碍新学将其彻底废除,此种变化典型地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所面临的深刻危机。
萧功秦认为“科举制度的废止使国家丧失了维系儒家意识形态和儒家价值体系的正统地位的根本手段。”
——摘编自李斌《顿挫与嬗变:晚清社会变革研究》
材料2 废八股改策论的决策,是百日维新中最值得称道的事件之一,无疑有利于时务人才的培养。但是,八股取士“行之且千年,深入迂儒骨髓”;许多读书人把八股当作自己人仕升官的敲门砖,“皆与八股性命相依”。千百万生童举子“骤失所业,恨康有为特甚”,要“聚而殴之”,直隶士人甚至要对康行刺,足见斗争之尖锐。
——龚郭清《戊戌变法运动透视》
思考:结合材料,谈谈清末废除科举制在当时产生什么影响?
消极:
①造成了中国选官制度的紊乱;
②阻断旧式读书人出路,尤其是社会阶层流动,遭到激烈反对,导致了清末民初中国政局动荡;
③军阀混战(士绅阶层日益衰败,武官军人阶层逐渐走向中国的政治舞台,一跃成为社会的领导者)。
积极:
①促进了新式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培养了新式人才;
②冲击了儒家思想,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间接的导致了清朝的灭亡,推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领域 主要内容 标志性事件
官制 改革
选官 革新
①裁减冗署冗官;
②总理衙门改外务部;
③设新部门: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六部瓦解。
①学堂选官制度:考试结果分5等、奖励出身5等;
②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考试结果分3等,奖励出身2等。
1904
《奏定学堂章程》
建立癸卯学制
1905年废除科举制后
学堂选官制度
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2、晚清官制改革
近代中国第一个由中央政府颁布且由政府督导实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
材料 清政府正式公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癸卯学制设立了包括纵、横两个方面的学校系统。纵向系统的学校制度……即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段……如初等教育段包括蒙养院、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三级……中等教育段只包括中学堂一级;高等教育段包括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分科大学和通儒院三级……横向系统的学校制度包括普通学校、师范学校和实业学校三个板块……除三大板块以外,还为在职官员培训设立了仕学馆和为新进士学习现代知识设立了进士馆。
——摘编自陈向阳《现代中国的兴起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
探究1:根据材料及图片并结合所学,分析《癸卯学制》的主要特点。
学制系统完整
学习西方,学制设置近代化
教育分类较为全面
对在职官员有专门的培训
指导思想仍是“中体西用”
重视对实业教育的发展
思考:结合图表,提炼晚清官员选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影响?
时间 事件
1898
1901
新政 开始后
1904
1905
1906
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
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进行官制改革……;对选官制度进行部分更新,……
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形成
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立停科举制之奏,科举制度废除
责成各督抚严饬府、厅、州、县,抓紧于城乡各处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
②内容:
四书五经
经时
济变
①形式:
科举选官
学堂、留学毕业生选官
③目的:
选拔官吏
育人、取才合于一途
①积极:选官制度开始向近代转型;有助于培养近代人才,一定程度上完善和扩大国家职能,促进国家体制近代化。
②消极:改革不彻底,没有触及清政府专制本质。
东西各国学堂毕业与入官
考试无不判为二事。中国兴学之
初,科举未停,任官之制未备,自
不得不沿用科举办法,学堂毕业者即予实官,以证进而资任使。惟比年以来,毕业人数逐渐增加,而官缺之增设有限,学生得官之后仍复置之闲散。拟自《文官考试任用章程》施行之日起,无任何项学堂考试毕业者,概不给奖实官,其游学毕业生之廷试,明年亦拟不复举行。
——清朝学部1911年9月
历史并未
就此停下脚步
1911年,清政府废除学堂选官和留学生毕业选官制。
二、破土而生: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3月)——考试制度
(1)依据:
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①积极: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局限:当时未能真正实施。
(2)措施:
①在官员选拔方面,以考试制度为主,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考试权独立)
②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人事权独立)
(3)意义:
孙中山
“五权”即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
考试(针对未当官者) 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1913年,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
报考条件 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女子没有资格)
负责机构 政事堂铨叙局
考试类型 文官高等考试、普通考试、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留学毕业生甄拔考试
甄别(针对已当官者) 含义: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评价: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的措施,利于连续性和稳定性。
2、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年)——考试和甄别
以立法形式实施
男女参政权不平等
选拔措施多样
考试与资历并重
◎保荐入职
的鲁迅
思考:根据这一时期选拔官员的内容梳理其特点?
背景
依据
内容
人事制度
公务员制度
考试法规
重新设计颁布,"官吏"称谓逐渐被“公务员”代替。
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建立。
公务员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经其考选、铨叙后任用)。1929年,颁布第一部《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①1927年形式上统一全国;②选拔人才,巩固统治。
国民政府考试院旧址
戴季陶1928-1948
任考试院院长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年-1949年)——公务员制度
以北洋政府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
制度健全、制度法律化
中西结合,古今结合
考试为主
开放平等
党派性强
选任脱节
时期特点?
选拔方式多样化
焦裕禄︵1922-1964︶
“党的好干部”
三、茁壮成长:新中国的干部制度与公务员制度
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民主革命
改革开放
①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②坚持党管干部原则,逐步实现干部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新中国成立
沿用,并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十八大以来
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取得很大成绩。
1、干部制度
(1)过程
材料 20世纪70年代末,党中央开始推行干部选拔制度改革,明确了挑选和任免干部必须采取“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再交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的办法……领导干部终身制也逐步废除,由任期制和集体交班制取代。
——易振龙
①提升干部的素质、能力和工作效率;
②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④为现代公务员制度提供借鉴。
思考: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梳理干部制度的影响。
2006年
发展完善
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1993年
初步形成
2005年
正式形成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年份 招录人数 招聘岗位数 参考人数 报录比
2016 27817 15659 140万 50:1
2017 27061 15583 149万 54:1
2018 28533 16144 129万 45:1
◎2016-2018公务员考试招录数据
2、公务员制度
意义:
(1)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2)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政府的行政能力建设;
(3)这是干部人事工作法制化建设的根本措施,是中国干部人事制度从人治走向法治的重要开端。
◎2017-2021公务员考试招录数据
报考公务员人数不断增多;
文化程度呈现高学历化的特点;
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扩大;
录用过程透明化、公开化和平等化。
探究: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角度 西方文官制度 中国公务员制度
法定范围 多数国家公务员仅指中央一级,不包含地方政府公职人员 我国公务员不仅包含中央一级还包括地方各级
选用标准 注重通才或专才
两官分途 “两官分途”
政治原则 坚持“政治中立”
服务对象 服务政府(资产阶级)
【知识拓展】西方文官制度与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区别
明确提出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
不搞“两官分途”各级各类公务员根据需要可以相互转任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服务人民
中国的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科举制度的变化:背景、表现
晚清官制的变化:背景、官制改革、选官制度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依据、内容、意义
北洋政府时期:考试制度、甄别制度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措施、特点、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干部制度:内涵、历程、意义
公务员制度:历程、意义
课程小结
1.1898年,清朝礼部颁布的乡会试章程中规定:著照所拟,乡会试仍定为三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礼部即请通行各省,一体遵照。以上材料说明清政府( )
A.改变了选拔人才的方式
B.废除了八股取士制度
C.变革了科举考试的内容
D.建立了近代学校制度
C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清末科举考试侧重对经世致用的学问考查,说明当时科举考试的内容有所变革,C项正确;当时人才的选拔方式仍然是科举制,排除A项;B项是在1905年清末新政上废除的,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2.(2022·河北·7)优贡考试是清廷废除科举后保留的善后举措。据1907年《时报》载:在浙江优贡考试期间,一位趋新的外地书商发现当地士子对新学的了解相当“卑下”,“思想之鄙陋有不能言语形容者”,他“不禁为吾浙前途悲”。据此可知,当时( )
A.风俗习惯新旧杂糅 B.教育近代化艰难起步
C.社会呈现转型特征 D.士子对新政缺乏信心
C
[解析] 根据材料“思想之鄙陋有不能言语形容者,……不禁为吾浙前途悲”可知,科举制度废除后,仍有大量的学子对新学不了解,不禁让人为国家前途担忧,说明此时新旧思想在碰撞,社会呈现转型特征,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新学,没有体现风俗习惯,排除A项;教育近代化起步于洋务运动,排除B项;材料中描述的“新”是新文化、新思想,而不是所谓的新政,排除D项。
3.1981年,中央办公厅印发的《云南民族工作汇报会纪要》提出,要“大力培养一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忠实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密切联系民族群众,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业务工作能力的民族干部队伍”。这表明党中央( )
A.把民族地区发展作为中心工作之一
B.对少数民族干部任用注重德才兼备
C.重视优化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结构
D.强调民族团结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B
[解析] 材料“忠实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密切联系民族群众,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业务工作能力的民族干部队伍”体现的是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干部的培养注重德才兼备,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族地区的发展是中心工作之一,排除A项;材料与优化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结构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民族团结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