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第二单元 品读小说人物 纵观社会百态-【大单元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学评一体化】第二单元 品读小说人物 纵观社会百态-【大单元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27 18:16: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品读小说人物 纵观社会百态
统编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统编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选编了四篇风格各异、写法不同的中外小说,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世态人情。单元编写要求在学习中要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欣赏小说的语言、把握小说的不同风格、了解作品中折射的世态人情和时代风貌、理解小说主题、感受作品的社会意义。其中,《孔乙己》以小伙计的视角,以咸亨酒店为背景,截取生活的几个场景,塑造了一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变色龙》围绕狗咬人的事件,以讽刺幽默的手法塑造了一个溜须拍马、谄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小人形象,揭露了沙皇俄国统治下的社会黑暗和官僚阶层的厚颜无耻;《溜索》以散文化的笔法描述了马帮气定神闲地乘着溜索跨越怒江大峡谷的经过,突出马帮人的勇敢、沉着和冷静,展现了马帮汉子的彪悍和野性;《蒲柳人家》(节选)以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手法塑造何满子、一丈青大娘、何大学问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再现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风景习俗、世态人情。
单元整体设计的核心任务是“通过学习,选定一篇小说,撰写荐书稿”。学习过程按照“单元导读”“单篇精读”“整合联读”“读写共生”“单元小结”五种课型展开学习,逐层深入,学以致用。
【单元知识建构】
【课标导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作为其中一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强调要引导学生“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中要求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能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用多种形式介绍所读作品的基本脉络;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语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分类整理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精彩段落和经典诗文名句,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作用”,并“能通过对阅读过程的梳理、反思,总结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阅读经验和方法”。
【学情分析】
在这个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在七、八年级,特别是九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专题学习过小说,对于小说的文体特征和文体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了阅读小说的基本能力。但之前的小说学习更多地停留在对故事情节的梳理、人物形象的分析、环境作用的分析和文章主旨的理解上,而这个单元的小说学习不仅要巩固之前的学习成果,更重要的是能力上要迭代升级,注重小说阅读策略的掌握,这既是教材编写的要求,也是初、高中教学过渡的要求,更是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要求。
【单元学习目标】
一、语言目标
1.学生精读小说,通过回顾方法,能够分析人物形象。
2.品味欣赏小说的语言,能够把握小说的不同风格,提高文学鉴赏力。
3.通过学习,能够完成小说荐书稿的撰写。
二、思维目标
1.学生通过梳理小说情节、赏析人物形象及研讨主题的共性与个性,提高归纳与辨析能力。
2.通过分类比较、辨析评价、整理总结等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提炼、分析、评价、思辨、归纳的能力。
三、价值目标
1.认知小说的文学功能和社会价值,丰富和反思自身生活体验,延伸思考当下社会、人性,提升思考能力。
2.感受作者情思,触摸时代脉搏,体悟世态人情,以受到精神的感染和美的熏陶。
【单元学习任务】
核心任务 课型安排 学习任务 课时安排
通过学习,选定一篇小说,撰写荐书稿。 单元导读课 任务一:检查预习,夯实字词任务二:概括文意,精彩分享任务三:任务早知道 1课时
单篇精读课 《孔乙己》精读《变色龙》精读《溜索》精读《蒲柳人家》(节选)精读 7课时
整合联读课 任务一:叙事视角,学习梳理任务二:转换视角,复述故事 1课时
读写共生课 任务一: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训练任务二: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训练任务三:回顾单元核心任务任务四:学习撰写荐书稿 2课时
单元小结课 任务一:小说语言的三种形式任务二: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1课时
【教学实施】
第一课时 单元导读
学习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掌握重难字词音义。
2.熟读课文,概括本单元课文内容。
3.熟悉单元任务,能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学习任务:
任务一:检查预习,夯实字词
任务二:概括文意,精彩分享
任务三:任务早知道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熟悉度,开展人物竞猜游戏,展示学生课前绘制的本单元重点人物漫画,学生猜人物,并根据课文内容说理由。
二、任务开展
任务一:检查预习,夯实字词
1. 自由通读本单元的小说课文,圈画课文中的生字词,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扫清阅读障碍。
课文 生字词及重点词语 方法建议
《孔乙己》 勾画圈点,结合注释,查阅资料。
《变色龙》
《溜索》
《蒲柳人家》(节选)
任务二:概括文意,精彩分享
分享课前预习任务,概括本单元课文内容。
小说故事内容概括
故事篇目 内容概括
《孔乙己》
《变色龙》
《溜索》
《蒲柳人家》(节选)
预设:
小说故事内容概括
故事篇目 内容概括
《孔乙己》 小说描述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该小说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变色龙》 故事描述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首饰匠赫留金的事件中,态度随着人们对狗主人的猜测而不断变化,像一个“变色龙”一样。一开始,奥楚蔑洛夫威胁要处死这只狗,但当有人说这是将军家的狗时,他立刻改变态度,指责赫留金故意伤狗。当又有人说这不是将军家的狗时,他的态度再次改变,说要严惩这只狗和它的主人。小说通过这一事件,揭示了沙皇专制时代官员的虚伪和趋炎附势的嘴脸。
《溜索》 故事主要讲述了马帮通过溜索过怒江的故事。文章具体描绘了驮队的汉子们借溜索过怒江、赶牛上溜索以及主人公自己过溜索的过程,表现了马帮汉子沉着冷静、勇敢无畏的精神,同时也展现了怒江峡谷的险恶和孤寂荒凉。
《蒲柳人家》(节选) 小说主要描述了当时运河滩一带农村的风景习俗、世态人情,以及抗日救亡运动在当地的深入开展。小说通过描绘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奶奶一丈青大娘、爷爷何大学问等,展现了当地人民的英勇斗争和淳朴善良的品质。同时,小说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纷争,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整部作品充满了浓郁的地域色彩和乡土气息,是一部反映当时中国农村生活和社会风貌的优秀作品。
任务三:任务早知道
引导学生通过熟悉单元导读和单元任务安排,了解本单元核心任务及具体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制定单元学习计划。
三、课后延学
整理回顾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所学梳理小说情节的方法。
第二课时 《孔乙己》单篇精读
学习目标:
1.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了解小说的结构。
2.关注文中的环境描写,能够分析其作用。
学习任务:
任务一: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任务二:了解场景,把握故事发生的环境
学习过程:
一、回顾所学,导入新课
学生回忆初中阶段学过的鲁迅的小说:《社戏》《故乡》(均选自《呐喊》)。
导入:今天我们学习选自《呐喊》的另一篇小说《孔乙己》。鲁迅一生创作了三十多篇小说,可以说篇篇都是经典,鲁迅最喜欢的是哪一篇作品呢 他的学生孙伏园曾问过先生这个问题:
我曾问过鲁迅先生,其(《呐喊》)中,哪一篇最好。他说他最喜欢《孔乙己》,所以译了外国文。我问他的好处,他说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风度。
——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
二、任务开展
任务一: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整体把握,概述小说内容。
这篇小说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明确:
小说讲了常在鲁镇咸亨酒店喝酒的下层读书人孔乙己的故事,他在人们的嘲笑和戏谑中混度时日,后因偷丁举人家的东西被打折了腿,最终无声无息地死去。
2.默读课文,全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预设:
第一部分(1—3)交代故事发生的具体环境和社会背景。
第二部分(4—12)描写与孔乙己有关的几个生活片段。
第4-8段,截取生活的横断面来刻画孔乙己迁腐的性格,展示他的不幸遭遇。
第9—12段,通过具体事件表现孔乙己命运的突转。
第三部分(13)将“我”的思绪从二十多年前拉回到“现在”,以“我”的亲身见证来推测“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3.了解小说叙述视角,把握情节设置特点。阅读全文并思考:
(1)小说用谁的口吻讲述孔乙己的故事
(2)“我”回忆了关于孔乙己的哪几个生活片段 哪些是“我”亲历的,哪些是“我”从他人的闲聊中了解到的
(3)这篇小说在情节设置上有何特点
预设:
(1)小说以一个酒店小伙计的口吻,讲述孔乙己的故事。
(2)“我”对孔乙己的回忆:
①“我”曾亲见或亲历的与孔乙己有关的四个片段:
孔乙己偷了何家的书,被大家取笑,他争辩说“窃书不算偷”。
孔乙己因没考上秀才而被质疑嘲笑,于是教我“回”的四种写法。
孔乙己给孩子们吃茴香豆,但是当豆快被吃完时,又用五指将碟子罩住。
孔乙己因偷窃被打折腿,遭到嘲笑,他在笑声中坐着用手慢慢走去,再未回来。
②通过“我”从他人(包括酒客)的闲聊中,间接了解到(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性语句找到文中间接叙述的内容):
孔乙己的大致经历(读过书,终于没有进学;不会营生,愈过愈穷;替人抄书,不能坚守岗位,于是没了主顾,便偶尔做些偷窃的事)。“听人家背地里谈论……”
孔乙己到丁举人家偷东西被打折腿。“一个喝酒的人说道……”
(3)情节设置的特点:
①小说采用酒店小伙计的视角来叙述,所以正面描述的只有发生在咸亨酒店的几个片段,而孔乙己读书科考、抄书营生、偷书被打等情节以插叙、转述的方式巧妙地呈现。
②没有发展阶段分明的情节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而是非常巧妙地选择孔乙己的几个生活横截面来展现他的一生。
小结:小说只写了孔乙己一生中的几个片段,却写尽了孔乙己悲惨的一生,巧妙的情节结构让小说具有张力。
任务二:了解场景,把握故事发生的环境
1.结合前3段内容分析咸亨酒店的特点,并思考这些特点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学生自读,小组交流后发言,教师引导点拨。
预设:
(1)咸亨酒店里主顾等级分明,曲尺形的柜台隔离出两个阶级:
一是以出卖劳力为生的短衣帮,他们“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
二是以地主、读书人、有钱人为主的长衫客,他们“穿长衫”,并“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2)咸享酒店的掌柜,态度因人而异,折射出人情的冷暖:
一方面对长衫客有特殊的尊重和特殊的招待:“掌柜说,(我)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
另一方面对短衣帮不讲信誉、掺假欺骗,当“我”对“羼水也很为难”时,便让“我”转管温酒了。
(3)店员与顾客之间存在信任危机:“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
(4)酒店里的气氛单调压抑:“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三、课堂小结
咸亨酒店是人物活动的空间,孔乙己在这儿上场,他的悲剧人生也在这儿伴随着人们的嘲笑落幕。在鲁迅的笔下,鲁镇的咸亨酒店是旧中国社会的缩影:等级森严、世风败坏,国民精神麻木愚昧、空虚无情。
四、课后延学
熟读课文,了解不同的人物形象。
第三课时 《孔乙己》单篇精读
学习目标:
1.关注文中的人物描写,分析孔乙己的人物性格,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2.探究人物结局,理解小说主题。
学习任务:
任务一:细读文本,把握人物形象
任务二:探究结局,理解小说主题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赏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二、任务开展
任务一:细读文本,把握人物形象
1.小说中孔乙己共出场4次,研读这4个片段,思考:孔乙己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作者是如何将他的形象刻画出来的
小组交流探究分享。教师组织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并指导学生朗读体会。
预设:
要了解孔乙己的性格特点,首先要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描写,理解描写背后的潜在信息与人物心理。
(1)外貌描写。
①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写出了孔乙己懒惰、穷困潦倒的形象,“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具备养活自己的劳动能力,“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暗示了孔乙己偷书的行为。
②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死要面子,不肯脱下标志着读书人身份的长衫,硬摆“读书人”的架子。
③从“青白脸色”到“脸上黑而且瘦”,从“身材高大”到“盘腿的矮子”,从“长衫”到“破夹袄”。
——从外貌上表现了孔乙己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垮塌。
(2)语言描写。
孔乙己一共4次出现在咸亨酒店,每次都与人做简短的对话。
第一次:向酒客申辩窃书不能算偷。
“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
第二次:与小伙计对话。
“你读过书么 ”
“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 ”“不能写罢 ……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
“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 ”
第三次:与贪吃的小孩子说话。
“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
“不多不多!多乎哉 不多也。”
第四次:与掌柜对话。
“温一碗酒。”
“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
“不要取笑!”“跌断,跌,跌……”
这12句话,句句是人物灵魂的自白。“窃”与“偷”本是同义词,区别在于“窃”是文言,“偷”是白话,孔乙己承认“窃”,决不承认“偷”,在他看来,“窃”并不有损于他的品行,何况他“窃”的是书。与小伙计交流,卖弄自己的学问,却遭到冷遇。与贪吃的孩子说话,语气温和,却仍是“之乎者也”。最后与掌柜的对话,他近乎哀求的语气,仍然想要保持读书人最后的那点颜面。这12句话里有孔乙己的自持与辛酸,有他的卑微与良善,有他的每况愈下的沉沦与悲哀。
(3)动作描写。
①排出九文大钱。
——爱面子、虚荣。
②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
——有一颗善良和恳切的心。
③从“排出九文大钱”到“摸出四文大钱”
——身心备受摧残,落魄至死。
(4)神态描写。
①当别人问他是否识字时,“他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作为读书人的自傲。
②当被人取笑连半个秀才都捞不到时,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一层灰
色”——尴尬、难过、失落、自卑。
③第一次因偷书被取笑时,他“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最后一次出场因偷东
西被取笑时,“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爱面子、知羞耻,精神备受折磨后的无力与凄怆。
(5)补充交待。
①身份。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迷恋于自己头脑中虚幻的“高人一等”的读书人身份,看不起短衣帮,却又挣扎沉沦在最底层,与两个阶级都格格不入。
②姓名由来。
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已”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性格迂腐身份低微。
小结:孔乙己早已穷困潦倒,但他却始终固守与痴迷于自己的所谓“读书人”的身份,因此他只能挣扎在社会的底层,成为人们轻视与耻笑的对象,最终落魄而死。
2.孔乙己在其他人眼中是一个怎样的角色
引导学生找出直接描写别人眼中的孔乙己的语句以及能够表现出别人态度的对话语句,从中进行概括。
学生快速找出相关语句,讨论,交流。
预设:
众人眼中的孔乙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被围观取笑的对象。
(1)直接表述。
①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②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
③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④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⑤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⑥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⑦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
⑧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在这些直接表述中,读者会敏感地感受到“笑”字。孔乙己本已穷困潦倒,处于尴尬狼狈的境地,众人不仅不同情、悲悯,反而一次又一次地“笑”。这是嘲笑,是戏弄,是麻木的、无关痛的“笑”,让人切实感受到人情冷暖,世态悲凉。“笑”的乐境更衬托出孔乙己的哀情,令人唏嘘。
(2)对话中体现。
【对话一】
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
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
“什么清白 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明确:“又添上新伤疤”先是戏弄、含沙射影,欲挑起孔乙己的争辩,孔乙己以不答来反抗。酒客进一步挑衅,“故意”高声嚷叫,“一定又”语气似有推测,实则是挑逗孔乙己辩护的陷阱,“前天”“何家”“吊着打”时间地点事件分明,足见证据确凿,令孔乙己辩无可辩。可见众人的嚷叫发问,并不是要确认其是否被打,而是要耍笑孔乙己,以孔乙己的难堪窘迫取乐。
【对话二】
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 ”
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
明确:问孔乙己认不认识字,是对孔乙己的打趣、调侃,甚至是想激起他的争辩,好进一步挖苦他,看他窘迫难堪;“连……也……”“半个”“捞”揭开孔乙己更难堪的精神伤疤,极尽挖苦摧残之能事。孔乙己越是窘迫难堪,他们便越是快乐。
【对话三】
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使只好向孩子说话。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 ”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 ”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 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 ……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 ”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 ”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
明确:从心理、神态可以看出连十儿岁的小伙计也看不起甚至鄙夷孔乙己。
【对话四】
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 ……他打折了腿了。”字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 ”“后来怎么样 ”“怎么样 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 ”“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 ”“怎样 ……谁晓得 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明确:在背地里,孔乙己依然是众人的谈资。掌柜想起孔乙己的是“还欠十九个钱呢”,听说孔乙己也许死了,仍慢慢算他的账;短衣帮对孔乙己的悲惨处境漠不关心,那模棱两可的回答透着一股刺人的凉气。
【对话五】
“孔乙己么 你还欠十九个钱呢!”
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取笑 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 ”
明确:掌柜关心的始终是孔乙已欠的酒钱,他毫不留情地揭穿了孔乙已断腿的实情,将孔乙己逼至一个十分难堪的境地,从而引起众人的哄笑。
小结: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无论是当面还是背后,无论孔乙己的境况如何,孔乙己在众人心目中不过是一个可有可无、仅供围观取乐的笑话罢了,对于这样的一个“苦人”,社会没有给予一丝的同情与怜悯。这一点从来都没有改变过。
任务二:探究结局,理解主题
孔乙己最终的结局如何 你是根据文中的哪些语句来判断的 是什么导致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
预设:
(1)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已的确死了。
从多年后“我”漫不经心甚至矛盾的表述中,可以想见众人不关注孔乙己的生死。清高迂腐又不会营生、好吃懒做的孔乙己在社会与自然的双重寒冷中,孤独地走向死亡是必然的结局。
(2)中秋之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
环境描写,孔乙已此时最后一次出场,暗示了人物结局。
(3)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孔乙己只留存在掌柜记账的粉板中,没有任何人提起,他的肉体与精神都已经消失在众人的记忆里。
明确:
导致孔乙已悲剧命运的“凶手”是:
①病态、冷酷的社会(咸亨酒店、鲁镇、当时的旧中国社会);
②孔乙己头脑中的病态思想;
③孔乙己自身的性格。
三、课堂小结
孔乙己是一个好逸恶劳、穷酸迂腐、落魄潦倒、饱受凌辱摧残的悲剧人物形象,他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苦人”。
四、课后延学
课后自主探究该小说的艺术成就。
第四课时 《孔乙己》单篇精读
学习目标:
1.通过课内外材料,深入把握小说主旨。
2.赏析小说语言,提高文学鉴赏力。
学习任务:
任务一:紧扣文本,借助资料理解小说主旨
任务二:赏读文本,感受艺术魅力
学习过程:
一、课堂导入
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
1.探究《孔乙己》的主旨;
2.探讨《孔乙己》的艺术成就。
二、任务开展
任务一:紧扣文本,借助资料理解小说主旨
1.孔乙已是一个“苦人”,那么鲁镇咸亨酒店的小伙计、掌柜、众酒客等人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
(1)小伙计。
冷漠的旁观者,被酒客们熏染同化的看客。
(2)掌柜与酒客们。
无聊、愚昧、麻木、冷漠的看客。
(3)何家、丁举人。
弱肉强食、凶狠毒辣的科举成功的读书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成员。
补充材料: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鲁迅《<呐喊>自序》
暴君的臣民,只愿暴政暴在他人的头上,他却看着高兴,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赏玩,做慰安。自己的本领只是幸免。
——鲁迅《暴君的臣民》
在中国,尤其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的或翻车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于高兴的尽有。时至今日,这一类的人又何尝少呢
——鲁迅《南腔北调集》
小结:孔乙己完全生活在一个敌对的异己环境中。不仅社会权贵与统治阶层专以弱肉强食、欺压百姓为能事,即使是同属于被压迫阶级的不同成员之间,也是那么寡情与冷漠。丁举人原本也是读书人,但考中了举人成了统治阶级的一员,其身份与地位自然就与孔乙己有了天壤之别,读书人对读书人下手竟那么毒辣凶狠。而咸亨酒店里所有的人,都在有意无意地把孔乙己作为嘲弄与取笑的对象,专以揭开他的心灵伤疤为乐。孔乙己唯一被记起的理由,就是他还拖欠了酒店老板的十九个铜钱。孔乙己所处的是一个冰冷的世界,而鲁镇是当时整个社会的缩影。
2.鲁迅先生评价《孔乙己》“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鲁迅先生塑造孔乙己这样一个“苦人”形象,对当时社会众人进行含而不露的讽刺,他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呢
材料链接:
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鲁迅《《呐喊》自序》
明确:
《孔乙己》是《呐喊》中的第二篇小说。一方面,作者以此对封建思想与科举制度进行批判,另一方面揭示看客们的冷漠、愚昧、麻木,以唤醒国民大众精神上的觉醒,这也正是《呐喊》被命名为“呐喊”的原因。
任务二:赏读文本,感受艺术魅力
《孔乙己》之所以是鲁迅甚为得意的作品,除了主题思想深刻之外,还在于它在艺术上“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
1.品味语言,感受作品冷峻犀利的风格。
(1)只有穿长杉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鲁迅原稿:只有着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吃喝。
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将“吃”改为“坐”
预设:“坐”与前文中短衣帮的“站”形成对比,与“踱”“慢慢”等词一起表现出长衫主顾的悠闲惬意,突出不同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和地位差距,同时也凸显出孔乙己“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尴尬。
(2)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提问:“捞”字表现了问话人怎样的口吻
预设:“捞”字有“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和“顺手拿”的意思。秀才本是靠寒窗苦读正当考取的,问话的人用一个“捞”字,表现出鄙视和嘲笑的口吻,也表现出人心的麻木与人情的冷淡。
(3)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
提问:写这句话的主要用意是什么
预设:
①突出天气之冷;
②影射人心的冷漠寒凉,这么冷的天孔乙己只穿了一件破夹袄,这也不能引起“看客们”丝毫的同情和关心,劈面而来的仍旧是嘲笑。三言两句便不动声色地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刻画得淋漓尽致。
(4)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里的东西,偷得的么
活动:揣摩说话人的语气,进行朗读。说说哪些词要重读,并说明理由。
预设:
“总”“丁举人”“他”(指丁举人),这些字需重读。“总”强调偷的频繁;“举人”“他”(指丁举人)重读,表现出丁举人的暴戾早已被下层百姓熟知。上层阶级对下层阶级的压迫由此可见一斑。
提问:孔乙己是不是惯偷
明确:不是。第5段中写到“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所以,“总”是说话人对孔乙己的污蔑或偏见,可是并不会有人站出来为孔乙己辩解,因为大家也许都有这样的偏见,并且大家都觉得无所谓。
(5)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改句: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还在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提问:原句与改句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原句中“到中秋可是没有说”说明掌柜已经把孔乙己遗忘,而掌柜之所以会遗忘,是因为酒店中再也无人提及孔乙己,大家都已经将孔乙己遗忘。原句从“年关”始,到“年关”终,形成循环往复的效果,更加深了悲凉的意味。
(6)从课文中自由选择语句进行品析,进一步感受小说语言的冷峻犀利。
学生讨论,言之有理即可。
小结:鲁迅先生用不着感彩的词语,平静地讲述孔乙己的故事,看似客观而冷峻;其实,这些简单的语言背后隐藏着他的情感态度,只要我们细细咀嚼、慢慢品味,就会感受到尖锐的批判和脉脉的温情。这就是鲁迅的小说语言风格——冷峻犀利而饱含感情。
2.分析概括小说艺术特色。
(1)小伙计叙述视角的运用。
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
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
在这些时侯,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
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 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
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叙述视角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叙述人称。它包含了叙述人称、叙述者的身份、心理状态观点态度、说话腔调等内容。
运用小伙计的叙述视角的作用:
①使得情节简练,内容丰富,详略得当,几个片段写尽孔乙己的一生。
②以一个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计的口吻,不动声色地讲述着孔乙己的凄惨遭遇,并加入嘲笑者的行列,从而让人体会到连儿童都如此冷漠的炎凉世态;同时构成“看”与“被看”的小说结构。
③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显得更为真实亲切。
(2)入木三分的描写。
小说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多个方面刻画了孔乙己的形象,表现了他的性格和心理,可以说“画出了他的灵魂”。同时也成功地刻画了一批看客的形象。
(3)以笑写悲的手法。
小说4次写到众人的哄笑:分别在第4段、第6段、第8段、第11段。4次哄笑,实际上描写的是众人4次戏弄、嘲笑孔乙己的情景,而孔乙己尴尬狠狈、穷于招架的样子让他们很快活。众人冷酷、麻木、对弱者的践踏由此可见一斑。
封建等级秩序是封建社会的基础。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下,民众变得麻木不仁,自私冷漠,活力、热情、同情心都被扼杀。在“短衣帮”的心目中,既然“学而优则仕”,那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孔乙己当然是“劣货”,只值得奚落和取笑。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同样在封建秩序中处于备受压迫的地位,同样可悲可怜。他们对孔乙已这样一个不幸者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知道哄笑取乐,在他们劳累而苦闷的生涯中寻求片刻的快乐。
孔乙己是一个在当时的社会中找不到自己位置的苦人和弱者,用众人的哄笑来贯穿这样一个令人悲酸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这种哄笑是麻木的笑,这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
三、课堂小结
反思所学,总结小说阅读经验:
读小说,我们首先须读懂小说中的故事。故事中有情节、有人物、有环境,要读懂故事就须梳理情节,并通过人物描写理解其性格特征,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并分析故事发生的环境。其次,在贴合着语言读懂故事之后,我们要联系作者生平经历、思想读出小说的“言外之意”——小说主旨。此外,还可以从叙事视角、语言特色、表现手法等方面赏析小说艺术特色。
四、课后延学
阅读鲁迅先生小说集《呐喊》,重点阅读《示众》《药》等小说,说说其中描写了怎样的看客形象,鲁迅为什么要写这些看客。
第五课时 《变色龙》单篇精读
学习目标:
1.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把握小说主要内容。
2.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把握其心理活动,分析其形象。
学习任务:
任务一:梳理情节,整体感知
任务二:品读语言,分析形象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小说中的善变之人,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等,引入课文学习。
二、任务开展
任务一:梳理情节,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小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预设:
这篇小说讲的是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的案件中,随着对狗主人身份猜测的变化,他的态度也随之而变的故事。
2.梳理小说故事情节,思考下面问题,完成图表。
问题:小说中,随着“狗的主人是谁”的猜测不断改变,奥楚蔑洛夫的态度和裁断也左右摇摆。阅读课文,梳理小说情节,完成下面的图表,并据此简要复述课文。
学生默读,思考并填写图表。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学习情况。选取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展示,教师引导完善。
不知是谁家的狗→错在狗→
弄死狗,惩罚主人 狗的主人是谁
好像是将军家的狗→
不是将军家的狗→
也许是将军家的狗→
不是将军家的狗→
是将军哥哥的狗→
预设:
不知是谁家的狗→错在狗→
弄死狗,惩罚主人 狗的主人是谁
好像是将军家的狗→错在首饰匠(狗不会咬人)→首饰匠耍赖,想要赔偿金(手指头是钉子弄破的)
不是将军家的狗→狗是下贱胚子→眨眼工夫就叫它断气(赫留金是受害者, 一定会管)
也许是将军家的狗→名贵的狗(怪首饰匠自己把蠢手指伸出来)→就说狗是我找着并派人送上的
不是将军家的狗→野狗→弄死它算了
是将军哥哥的狗→小狗不赖,很伶俐→送到将军家→早晚收拾赫留金
短短的时间里,随着对狗主人身份猜测的变化,奥楚蔑洛对赫留金的态度左右摇摆,发生了5次变化。变化之快,跨度之大,令人瞠目!这种夸张的艺术手法让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任务二:品读语言,分析形象
1.朗读文章的第8段、第20段、第27段中奥楚蔑洛夫的语言,找出对比之处并品读,批注人物性格特点。
小组讨论交流,班级合作探究,教师引导点拨。
【第8段】“嗯!不错……”奥楚蔑洛夫严厉地说,咳了一声,拧起眉头,“不错……这是谁家的狗 我绝不轻易放过这件事!我要拿点儿颜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人看看。那些老爷既然不愿意遵守法令,现在就得管管他们。等到他,那个混蛋,受了罚,拿出钱来,他才会知道放出这种狗来,放出这种野畜生来,会有什么下场。我要好好地教训他一顿!叶尔德林,”警官对巡警说,“去调查一下,这是谁的狗,打个报告上来!这条狗呢,把它弄死好了。马上去办,别拖!这多半是条疯狗……请问,这到底是谁家的狗 ”
【第20段】“哦!……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挺冷……你把这条狗带到将军家里去,问问清楚。就说这狗是我找着,派人送上的。告诉他们别再把狗放到街上来了。说不定这是条名贵的狗;可要是每个坏家伙都拿烟卷戳到它的鼻子上去,那它早就毁了。狗是娇贵的动物……你这混蛋,把手放下来!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怪你自己不好!……”
【第27段】“哎呀,天!他是惦记他的兄弟了……可我还不知道呢!这么说,这是他老人家的狗 高兴得很……把它带走吧。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哈哈哈……得了,你干什么发抖呀 呜呜……呜呜……这坏蛋生气了……好一条小狗……”。
(1)品析第一组对比:对比奥楚蔑洛夫对小狗的称呼的变化。
重点朗读第8段、第20段和第27段的相关语句,揣摩奥楚蔑洛夫的用语。
预设:
当不知狗的主人是谁时,他说狗是“野畜生”,是“疯狗”,要把它弄死;当以为狗的主人是将军或确定是将军的哥哥时,就变为了“名贵的狗”“娇贵的动物”,甚至直呼小狗为“你”,与小狗对话;“呜呜”,逗狗、学狗生气的低吼声,极尽讨好巴结之能事。
对于一个“狗咬人”事件,奥楚蔑洛夫的态度和裁断出尔反尔,语言前后矛盾。他裁断的依据不是事情的真相,而是对狗主人身份的猜测。从这组鲜明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他是一个见风使舵、趋炎附势之人。
(2)品析第二组对比:对待底层民众的态度和对待将军等权贵的态度。
对比朗读第8段和第27段,感受语气语调的强烈对比,体会奥楚蔑洛夫的心理,完成下列表格,分析其个性特点。
对狗主人身份的猜测 奥楚蔑洛夫的语言 奥楚蔑洛夫的说话语气
不知道狗的主人是谁
知道狗的主人是将军的哥哥
预设:
对狗主人
身份的猜测 奥楚蔑洛夫的语言 奥楚蔑洛夫
的说话语气
不知道狗的主人是谁 我绝不轻易放过此事!
我要拿点儿颜色出来 ……
现在就得管管他们。
我要好好地教训他一顿! 感叹句多,表达流畅,语气肯定、坚决
知道狗的主人是将军的哥哥 哎呀,天!他是惦记他的兄弟了……可我还不知道呢!这么说,
这是他老人家的狗 高兴得很 ……
省略号多,询问
语气,委婉温和
明确:当不知道狗的主人是谁时,奥楚蔑洛夫言必称“我绝不”“我要”,以“我”的意志凌驾一切,声色俱厉,语气强硬,何其专横跋扈。当知道狗的主人是将军的哥哥时,他小心措辞、语无伦次,极尽谄媚,何等奴颜婢膝。奥楚蔑洛夫对下对上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构成强烈的讽刺意味,媚上欺下的特点跃然纸上。
2.对比朗读第10段和第20段,比较奥楚蔑洛夫穿、脱军大衣的细节。
(1)品析第三组对比,感受奥楚蔑洛夫内心的波澜,分析其个性特点。
【第10段】“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看样子要下雨了……”
【第20段】“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挺冷……”
预设:
一热一冷、一脱一穿,一件大衣的处理,暴露了奥楚蔑洛夫听闻狗的主人是将军后内心的起伏。脱、穿大衣,就如变色龙在寻求变色术,企图保护和掩饰自己。他既怕得罪将军,又企图维护自己的威望,在动作的掩饰下狼狈地寻找开脱的借口,如同自编自演的丑角。通过这些细节,作者描述了一个心口不一、装腔作势的虚伪形象。
(2)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补写奥楚蔑洛夫彼时彼境内心真实的想法。
(开放性问题,学生能感受并表达出奥楚蔑洛夫当时内心的不安和尴尬即可)
三、课堂小结
为了攀附权贵,奥楚蔑洛夫真是极尽变化之能事!在短短的时间内,态度竟发生了五次变化,变化之多,变化之快,夸张得令人瞠目结舌。人物语言前后鲜明的对比,让见风使舵、趋炎附势、专横跋扈、媚上欺下的奥楚蔑洛夫形象跃然纸上。
四、课后延学
请运用课堂上所学的阅读方法,品读其他人物语言,分析其形象特征,并把你的分析和鉴赏心得写出来。
第六课时 《变色龙》单篇精读
学习目标:
1.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把握其心理活动,分析其形象。
2.了解讽刺小说的特点,品析其夸张、对比的艺术手法。
学习任务:
任务一:关注环境,探究主旨
任务二:品读语言,分析群像
学习过程:
一、课堂导入
思考:除了攀附权贵外,奥楚蔑洛夫“变色”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这一人物形象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我们这节课继续探寻。
二、任务开展
任务一:关注环境,探究主旨
阅读小说中描写环境的语段,结合写作背景,了解当时社会状况,探寻奥楚蔑洛夫善变的深层原因。
1.阅读小说第1段,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俄国
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预设:“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刚出场的奥楚蔑洛夫仪表威严,威风凛凛,官架子十足;“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揭示了小官僚搜刮人民财产的无耻行径;“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也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当时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经济凋敝、萧条败落。
2.阅读下面背景资料,思考:契诃夫为什么要写《变色龙》?奥楚蔑洛夫善变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补充背景资料:
本文写于1884年。19世纪80年代的俄国社会,是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统治的黑暗时期。亚历山大三世一上台,在竭力强化警察统治的同时,也搞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一层面纱。1880年成立的治安最高委员会头目洛雷斯·麦里可夫后来当上了内务大臣,这是一个典型的两面派,人民称他为“狼嘴狐尾”。这时的警察再不是果戈理时代随意用拳头揍人的警棍了,而是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干着献媚邀功的勾当。契诃夫刻画的警官奥楚蔑洛夫正是沙皇专制下警察统治的化身。此时,广大工农陷入极度贫困和大量破产的悲惨境地,资产阶级自由派在沙皇的高压专制统治面前俯首听命,不敢违逆,一些小市民卑微麻木,苟且度日,沉沦于黑暗中。
明确:
通过选取社会生活的一个片段——街头巷尾极为平常的狗咬人的小事,作者意欲表现当时俄国一个尖锐的重大社会问题:统治阶级肆无忌惮地欺压人民,官僚警察只是统治阶级维护其利益的工具。
小结奥楚蔑洛夫善变的深层原因:社会是孕育人格的土壤。作为这个国家机器的小零件,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小官僚,之所以趋炎附势、变化无常,是因为在那种残暴的专制主义社会环境中他们不敢得罪权贵,他们不惜丧失人格和尊严来换取所在阶级的生存空间。这样的人物虽然可恨,但作者批判的锋芒更多的是指向当时腐朽专制的社会,指向孕育这种奴性人格的土壤,这也是这篇小说的主旨所在。
过渡:这样病态的社会环境,“变色龙”只是指奥楚蔑洛夫这一个警察吗 小说中还有不少其他人物,我们可以继续品读分析,看看他们又有什么共同特点。
任务二:品读语言,分析群像
1.朗读第7段、12段,分析赫留金的形象特点。
【第7段】“我正在跟密特里·密特里奇谈木柴的事,忽然,这贱畜生无缘无故就咬了我的手指头一口……您得原谅我,我是做工的人,我做的是细致的活儿。这得叫他们赔我一笔钱才成,因为也许我要有一个礼拜不能用这个手指头啦……长官,就连法律也没有那么一条,说是人受了畜生的害就该忍着。要是人人都这么让畜生乱咬一阵,那在这世界上就没个活头了。”
【第12段】“胡说,独眼鬼!你什么也没有看见,你为什么胡说 他老人家是明白人,看得出来到底谁胡说,谁是凭良心说话:要是我说了谎,那就让调解法官审问我好了。他的法律上说得明白,现在大家都平等啦。不瞒您说,我的兄弟就在当宪兵……”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指导。
预设:
赫留金刚开始想趁机捞一笔赔偿金;后来面对奥楚蔑洛夫的责骂,赫留金仍尊称他为“老人家”,幻想法律平等,还搬出当宪兵的兄弟;最后,面对奥楚蔑洛夫无情的斥骂乃至恐吓,赫留金居然连半句不满、反抗的言辞都没有。作为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赫留金投机钻研、推崇权贵、畏惧权贵,由“半醉的神气”、胜利得意到无奈沉默,不也是一个可悲的变色龙吗
2.朗读第11段“独眼鬼”所说的话,分析“独眼鬼”形象特点。
【第11段】“长官,他本来是开玩笑,把烟卷戳到狗的脸上去;狗呢——可不肯做傻瓜,就咬了他一口……他是个荒唐的家伙,长官!”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指导。
明确:
因为对“狗主人”身份猜测的变化,警官开始斥责赫留金。“独眼鬼”选择这一时机出来作证,极力附和,开口闭口“长官”,据此能推测“独眼鬼”也是见风使舵、阿谀奉承之辈。
3.朗读第22段、24段将军家厨师所说的话,尝试读出人物的语气语调,分析该人物形象特征。
【第22段】“瞎猜!我们那儿从来没有这样的狗!”
【第24段】“这不是我们的狗,这是将军的哥哥的狗。他哥哥是前几天才到这儿来的。我们将军不喜欢这种小猎狗,他哥哥却喜欢。”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指导。
明确:
将军家的厨师说外人“瞎猜”,对于将军言必称“我们”,流露出厨师强烈的优越感,这也折射出厨师对权贵的崇拜。
小结:
由此可见,赫留金、“独眼鬼”、厨师他们都推崇权贵、畏惧权贵,奴性十足。事实上,有奴性的又何止他们。故事的最后,当赫留金遭到警官的恐吓时,所有围观的人幸灾乐祸地哈哈大笑,他们嘲笑卑微的同伴,不敢质疑和挑战警官的权威。由此可见,在19世纪沙皇俄国极端的专制制度下,整个社会都弥漫着权力至上的氛围,这种社会孕育了一个个病态的人。奥楚蔑洛夫只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而已,变色龙的奴性人格折射的是整个沙皇俄国病态的社会现实。
正因为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变色龙奥楚蔑洛夫成为了众所周知的文学典型形象。
4.分角色演读第6—29段,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表现出人物形象特征。
三、课堂小结
一个荒唐的年代,一个善变的警官,一条无辜的小狗,一群无聊的路人,上演了一个可笑又使人压抑的故事,折射出一个扭曲人性的病态社会。这就是契诃夫的作品,幽默的笔调之下隐藏着深刻的寓意。
正如鲁迅先生所称赞的:“他的作品不只是简单的招人一笑,一读自然往往会笑,不过笑后总会剩下些什么……”
四、课后延学
阅读契诃夫的其他短篇小说,如《普里希别叶夫中士》《小公务员之死》《装在套子里的人》等。
第七课时 《溜索》单篇精读
学习目标:
1.梳理小说的叙事过程,把握情节,感受笔记小说的特点。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3.细读小说,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
学习任务:
任务一: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任务二:自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任务三:分析环境描写
任务四:品味语言艺术
学习过程:
导入 新课
介绍“溜索”和“马帮”。
溜索——一种渡河工具,中国古代称为撞,它以一条钢索或粗绳,连接山谷两侧,一头高,一头低,人可由高向低溜过河谷,除渡人外,亦可渡货物、牲畜等。
马帮——按民间约定俗成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一群赶马人及其骡马队的称呼。马帮是大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它也是茶马古道主要的运载手段。
任务开展
任务一: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整体把握,概述小说内容。
明确:小说讲述的是“我”跟随马帮一起乘着溜索跨越怒江大峡谷的一次经历。
任务二:自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自读课文,完成以下学习任务卡,把握马帮汉子的形象特征。
学习任务卡1:品言行举止,析人物形象。
原文语句摘录 形象特征
语言
描写
动作
描写
神态
描写
预设:
学习任务卡1:品言行举止,析人物形象。
原文语句摘录 形象特征
语言描写 ①汉子们全不说话,纷纷翻下马来,走到牛队的前后, 猛发一声喊,连珠脆骂,拳打脚踢。
②首领也只懒懒地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③汉子们咦咦喂喂地吼起来,停一刻,又吼着撞那回声。声音旋起来,缓缓落下峡去。
④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 ”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⑤首领把裤腰塞紧,曲着眼望那鹰,说:“蛇 ”几个汉子也望那鹰,都说:“是呢,蛇。” 彪悍朴讷
粗野不羁勇敢镇定
冷峻刚毅
技术娴热
矫健敏捷
动作描写 ①首领也不多说,用小腿磕一下马。
②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③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
④汉子们早蹲在一边吃烟。只有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向峡下弹出一截纸烟,飘飘悠悠,不见去向。
⑤瘦小汉子迈着一双细腿……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的一下小过去 …
⑥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
⑦两个汉子拽起一头牛,骂着赶到索头。
⑧之后是运驮子,便玩一般了。这岸的汉子们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⑨首领和两个汉子走到绝壁前,扯下裤腰,弯弯地撒出一道尿 ……
神态描写 ①首领眼晴细成一道缝,先望望天,满脸冷光一闪,又俯身看峡,腮上绷出筋来。
②几个汉子笑着在吃烟,眼纹一直扯到耳边。
学习任务卡2:抓鲜明对比,析人物形象。
请找出与马帮汉子形成鲜明对比的人与物,品读描写其感受与反应的语句,思考这些对比凸显了马帮汉子怎样的特点。
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巡视指导。请学生分享成果,教师适时补充。
预设:
(1)溜索前:
牛们死也不肯再走;(我)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2)溜索时:
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飞起多高,又纷纷扬扬,星散坠下峡去;(我)僵着脖颈盯住天……却深得令人眼呆,又透远得欲呕;(精瘦短小的汉子)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喧的一下小过去。
(3)溜索后:
牛马们还卧在地下,皮肉乱抖,半个钟头立不起来;“我”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几个汉子笑着在吃烟,眼纹一直扯到耳边。
牛马和“我”的畏惧怯懦与马帮汉子的从容矫健形成了鲜明对比,反衬出马帮汉子们勇敢刚毅的硬汉形象。
任务三:分析环境描写
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以下任务:
1.文中有不少描写怒江大峡谷以及鹰的语句,请找出这些语句读一读,思考这些环境描写的表达效果。
2.学生圈画相关语句,品读、批注。小组讨论,记录要点,形成成果。展示交流小组成果,教师适时引导。
预设:
(1)关于怒江大峡谷的环境描写。
①不信这声音就是怒江。
②一个钟头之前就感闻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只当是百里之外天公浇地。
③准备一睹气贯滇西的那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
④山不高,口极狭,仅容得一个半牛过去。
⑤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转了多半日,总觉山低风冷,却不料一直是在万丈之处盘桓。
⑥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
表达效果:
前三句着重从听觉角度,描写出怒江水势浩荡、响声如雷的特点;后三句着重从视觉角度,描写出怒江大峡谷狭、陡、深的特点。由此可知,环境十分凶险。
环境描写是为了突出人,为凸显马帮汉子的彪悍和野性。他们常年穿行在这样的险境,却潇洒自如、举重若轻,表现了西南边陲人民的无畏与勇敢。
(2)写鹰的语句。
①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
②那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被风吹得抖。
③那鹰斜移着,忽然一栽身,射到壁上,顷刻又飞起来,翅膀一鼓一鼓地扇动着。
表达效果:用鹰的勇猛矫健正面衬托马帮汉子们的勇敢刚毅。
小结:与本单元其他小说相比,《溜索》除了正面描写人物言行举止展现人物性格外,还运用了正面衬托、对比反衬,环境烘托等艺术手法,塑造了一群沉着冷静、彪悍勇猛、粗野不羁、无所畏惧的马帮汉子形象。
任务四:品味语言艺术
1.品味干净洗练的语言风格。
(1)理解、体会“干净洗练”的内涵。
自读课文要特别关注旁批。课文第4段有一处旁批:“类似这样干净、洗练的语言,文中处处可见。仔细品味。”何谓干净洗练 这样的语言有何妙处
①用词凝练,以少胜多。
小说第10段中的句子“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的一下小过去……”旁批为:想象溜索的画面,体会“小”字的精妙。
学生自由发言品析,教师点拨引导。
明确:一个“小”字,将人在溜索之上快速滑过怒江峡谷时,人越来越小的视觉感受和情状传神地表现出来,一个“小”字在读者脑中拓开了丰富的画面。
这就是洗练干净的语言:凝练含蓄、笔墨精简,起到以少胜多、精妙传神的艺术效果。
②短句为主,简洁明快。
朗读以下语句,说说阿城小说语言在句式上的特点。
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的一下小过去……
曲着眼望那鹰,说:“蛇 ”几个汉子也望那鹰,都说:“是呢,蛇。”
初稿:年轻人回身走了到门口挠挠头说……
成稿:年轻人回身走了,到门口,挠挠头,说……(阿城《椅子》)
明确:
以短句为主,句式工整,简洁明快,使读者感受到鲜明的旋律感和节奏感。
(2)请选择课文中你喜欢的语句,体会干净洗练的语言特点,品读出文字的意蕴与节奏。学生品味批注,分享交流。
2.品味新奇巧妙的语言艺术。
(1)请从以下两个比喻句中,任选一个以旁批的形式进行赏析,然后与大家分享。
①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
②万丈下的怒江,倒像是一股尿水,细细流着。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拨。
明确:
①将马帮比作“极稠的粥”,说他们“慢慢流向那个山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队人马驮着大量货物行进时的状态。写出马帮行进的缓慢、平稳,与慌慌响起的铃铛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马帮汉子的从容淡定。
②将“万丈下的怒江”比喻为“一股尿水,细细流着”,看似粗俗,实则很有表现力。马帮汉子的豪放粗野,俯瞰万丈峡谷之下的怒江的情景,不用这样的比喻似乎难以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之前水势浩荡、令人望而生畏的怒江,此时不过像一股尿水,这个比喻暗示着在积极乐观、勇于斗争的精神面前,一切困难都会变得渺小。
阿城小说语言新奇,多用明喻,比喻往往新颖传神、不落俗套。
(2)再找几例,仔细品味《溜索》中平中见奇的语言和新奇巧妙的比喻。
3.小结阿城小说的语言特色。
台湾著名作家郭枫是这样评价阿城的小说语言的:“阿城的小说语言,近乎中国文学中的古典诗的手法。明白一点说,阿城的小说语言的特色是:说的少,说的淡,说的轻。”
总结:精妙传神的词语,新奇巧妙的比喻,平中见奇的语言,简洁明快的对白,这些共同构成了阿城小说洗练新奇的语言艺术。
三、课堂小结
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溜索和马帮都已经远离了我们的生活,既然如此,作者为什么还要煞费苦心地为我们讲述这样一个遥远的故事呢
资料链接:
材料一:阿城,1949年出生于北京,经历“文革”。1968年,下放山西插队。1979年回北京。1998年,出版短篇小说集《遍地风流》,《溜索》是其中的一篇小说。
材料二:“我知道什么是底线。无非是,如果现在天下又乱了,我又回去种地去,不就是这样吗 没有什么可怕的。而我是有受得了的苦,有享得了的福。”(阿城)
材料三:自明代以来,随着大量内地汉族移民进入云南,云南的商品生产迅速发展,人口也急剧膨胀,随之而来的各类消费也同步增长,促进了骡马运输的迅猛增长,以驮运货物为主的马帮商队应运而生。马帮汉子不惜以生命为代价,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卓绝的抗争,翻越千山万水,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往来供需各地。他们抛妻别子,风餐露宿,逾年不归,一步一步踏出了一条条山道,终于汇成了各地间相互沟通的动脉。1999年,云南最后一支马帮解散,一个马帮的时代就此结束。(《云南信息报》)
明确:
(1)纪念一个时代。作者创作这篇小说时,马帮的时代已经快要结束,作者是想要纪念这个即将逝去的时代和这群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
(2)记录一种生活。将这种我们未曾经历、也不会再经历的生活记录下来,丰富读者的生命体验。
(3)传递一份精神。作者曾经历“文革”、下放插队,他深深地明白,人在遇到困难时需要有一种精神与信念的支撑。阿城自己乐观豁达,他也希望用自己的笔将马帮的传奇记录下来,让人们不要忘了那段艰难的岁月,不要忘了那群英雄式的人物,更不要忘了那份面对困难积极乐观、勇于斗争的精神,帮助人们坚定“人定胜天”的信念,让人们在遇到困难时能够从中受到鼓舞。
四、课后延学
对于阿城,陈丹青说他是“天下第一聊天高手”,王朔说他是“北京这地方这几十年养成的人精”,莫言说他是个“想得明白也活得明白的人”。课外阅读阿城的《棋王》《树王》《孩子王》和短篇小说集《遍地风流》,去认识更多的世俗众生,进一步感受阿城小说的叙事特点和洗练新奇的语言艺术,感受阿城的精神力量与人格魅力。
第八课时 《蒲柳人家》(节选)精读
学习目标:
1.通过快速阅读,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身上的侠义精神和传统美德。
3.了解小说的艺术手法,品味小说的语言。
学习任务:
任务一: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任务二:分析人物形象,赏析塑造艺术
任务三:品析语言特点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前要求大家阅读《蒲柳人家》整部小说。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部小说的主要情节。
明确:
20世纪30年代,花鞋杜四家的童养媳望日莲与周擒相爱,可阴险邪恶的杜四夫妇另有打算。半路又杀出巡警麻雷子,勾结杜四,要把望日莲卖给董太师做小,并要以“抗日”的罪名把周擒抓走。于是,矛盾激化,以何大学问、一丈青大娘、柳罐斗、吉老秤等为首的父老乡亲一齐出面,挫败麻、杜阴谋,擒、莲顺利完婚。
教师补充:全篇小说共分12节,但这个主线故事只占不到2节的篇幅,其余10节随意分叉,记述了运河边十来个乡间人物的逸闻趣事。课文只是这部中篇小说的第一、二节。
2.请同学们谈谈你所了解的作者刘绍棠。
刘绍棠,当代作家。1936年出生于河北省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大运河岸边儒林村的一个普通
农家。19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2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作品有《青枝绿叶》《山楂村的歌声》等短篇小说集,《运河的桨声》《蒲柳人家》《瓜棚柳巷》等中篇小说,《春草》《豆棚瓜架雨如丝》等长篇小说。其中《蒲柳人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二等奖,《蛾眉》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
二、任务开展
任务一: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本文虽然只是节选,但篇幅仍然很长。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梳理情节。
要求:
(1)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2)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画出本文的情节发展过程。
预设:
何满子被爷爷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引出何满子的故事→引出奶奶一丈青大娘的故事→引出爷
爷何大学问的故事→解释何满子被拴的原因→何满子盼救星
小结:从以上的情节梳理结果来看,课文有三个主要人物:何满子、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
学问。第一节着重写奶奶一丈青大娘,第二节重点写爷爷何大学问。
任务二:分析人物形象,赏析塑造艺术
中国传统小说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总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请同学们运用本单元前面学习的
人物形象分析方法,按照学习任务卡的提示,分析课文节选部分的主要人物奶奶和爷爷的形象特征,赏析小说人物塑造手法。
要求:
1.阅读课文后面的“阅读提示”第1段,初步了解小说人物塑造的艺术手法。
2.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后,小组交流讨论,全班交流。
人物 描写片段 形象特征 人物塑造手法
及其妙处
奶奶
(外号: )
爷爷
(外号: )
预设:
(1)奶奶,外号一丈青。
①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
架几个回合的敌手。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形象特征:身材高大,身强体健;性格泼辣、大胆。
人物塑造手法:漫画式外貌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既绘形,又传神,与她后文表现的性格高度符合;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凸显人物性格,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②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
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捌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
形象特征:性格刚正,嫉恶如仇,泼辣勇猛。
人物塑造手法:动作描写,动词用得非常生动传神,“抡圆了”“扇过去”充分写出了一丈青大
娘的怒气与力气,纤夫“转了三转”“拧了三圈”“栽倒”“捌气”“呻吟”,夸张地写出了一丈青大娘这一巴掌的威力,读来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③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
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
形象特征:嫉恶如仇,泼辣勇猛。
人物塑造手法:正面和侧面描写结合,正面采用动作描写,“折”“挥舞”“扫”几个动词,带
有艺术性的夸张;侧面用纤夫的结局作烘托,比喻形象生动。
④一丈青大娘有一双长满老茧的大手,种地、撑船、打鱼都是行家。她还会扎针、拔罐子、接生、
接骨、看红伤。这个小村大人小孩有个头疼脑热,都来找她妙手回春;全村三十岁以下的人,都是她那一双粗大的手给接来了人间。
形象特征:能干勤劳,善良热情。
人物塑造手法:外貌描写,突出“手”的描写,“长满老茧”写出了一丈青大娘的勤劳、能干,
直接叙述了一丈青大娘对全村人的贡献。
⑤别看一丈青大娘能镇住八方,她可管不了何满子。
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
何满子在奶奶的身边长大,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赶快搬梯子去摘。
形象特征:口苦心甜、溺爱孙儿。
人物塑造手法:用对比、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凸显人物性格。
(2)爷爷,外号何大学问。
①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
形象特征:身材高大,貌若关公,暗示为人忠厚仗义。
人物塑造手法:运用中国传统漫画式外貌描写手法,以形传神,表现性格。
②他这个人,不知道钱是好的,伙友们有谁家揭不开锅,沿路上遇见老、弱、病、残,伸手就掏
荷包,抓多少就给多少,也不点数儿;所以出一趟口外挣来的脚钱,到不了家就花个精光。
形象特征:仗义轻财,慷慨豁达,侠肝义胆。
人物塑造手法:通过个性化动作“伸”“掏”“抓”“给”来刻画人物性格。
③他腰里常常揣着个北京老二酉堂出版的唱本,投宿住店,歇脚打尖,他就把唱本掏出来,咿咿
哦哦地嘟念。……于是穿起了长衫,说话也咬文嚼字。……骑着一匹光背儿马,左肩挂一只书囊,右肩扛一杆一丈八尺的大鞭……
形象特征:崇尚知识,好面子,有点虚荣。
人物塑造手法:通过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本是粗人,得了“何大学问”的外号之后,竟然
当真做起了“学问人”,追求真学问——并用爷爷滑稽可笑的动作来表现其性格。
④日本鬼子把咱们中国大卸八块啦!先在东三省立了个小宣统的满洲国,又在口外立了个德王的
蒙疆政府……
形象特征:有着朴素的爱国意识。
人物塑造手法: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⑤他这个人好说大话,……又好喝酒,脾气大,爱打抱不平,为朋友敢两肋插刀……他又好戴
高帽儿,讲排场,摆阔气。
不三顾茅庐,他是不出山的;至于脚钱多少,倒在其次,要的就是刘皇叔那样的礼贤下士。
几百匹野马,在他那一杆大鞭的管束下,乖乖地像一群温顺的绵羊。沿路的偷马贼,一听见他的
鞭花在山谷里回响,急忙四散奔逃,躲他远远的。
形象特征:好说大话,爱戴高帽,但仗义轻财,本领高强,威名远扬。
人物塑造手法:作者直接陈述,最后一句用比喻和夸张,侧面表现爷爷的本领和威风。
小结:奶奶一丈青大娘是一个和扈三娘一样泼辣豪爽、嫉恶如仇的女中豪杰,还是一个勤劳
能干、热情善良、口苦心甜的劳动妇女。
爷爷何大学问既有令人尊敬的高强本领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有点好说大话、好戴高帽的虚
荣心,是一个“亦文亦武,可敬可爱又有点可笑的人物”,丰富多样的性格特征,让这个人物形象更真实生动。
(4)引导学生总结小说人物的塑造手法,教师小结完善。
正如课文后面“阅读提示”所说,作者对小说的人物塑造很有讲究,主要有三点:一是从外貌、
表情、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方面对人物作多角度描写;二是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来表现;三是对人物的行为进行艺术性的夸张。另外,作者还运用了中国古典小说常用的以外号来凸显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正是多样的人物塑造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才使人物性格鲜明,跃然纸上,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任务三:品析语言特点
学生阅读课文后“阅读提示”第2段。
刘绍棠的小说语言富有特色,既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说唱艺术的传统,又将民间口语与俗语加
以提炼,形成一种既有文采又有趣味,活泼凝练,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来品析这篇小说的语言特点。
1.借鉴传统古典小说和说唱文学语言。
一丈青大娘出场片段:
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马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
几个回合的敌手。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1)教师以评书的形式范读,要求学生感知其特点。
明确:短句多,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颇有快板评书的味道,奶奶一丈青大娘的形象立体地呈现
在读者面前。
学生朗读,仔细体味。再从书中找出两三处与之类似的语段,大声朗读,然后以写旁批的形
式,品味交流。
预设:
①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
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捌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
讲究压韵和对偶,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也是中国传统说唱
艺术的特点。
②人高马大,膀闷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日,一副关公相貌。
句式整齐,讲究对仗,节奏感强,画面形象生动。类似的例子还有:
一丈青大娘有一双长满老茧的大手,种地、撑船、打鱼都是行家。她还会扎针、拔罐子、接生、
接骨、看红伤。这个小村大人小孩有个头疼脑热,都来找地妙手回春;全村三十岁以下的人,都是她那一双粗大的手给接来了人间。
奶奶八样不放心,怕让狗咬了,怕让鹰抓了,怕掉在土井子里,怕给拍花子的拐走。
好戴高帽儿,讲排场,摆阔气。……编起故事来,有枝有叶,有文有武,生动曲折,惊险红火。
(3)这样的句子小说当中比比皆是,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
小说大量借鉴了传统古典小说和说唱文学语言,叙事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增添了小说的趣味性
和文采,具有浓厚的中国古典小说色彩。
2.大量使用口语俗语。
(1)从文中找出使用口语俗语的句子赏析交流。
①写天气之热:热得像天上下火。
②写一丈青大娘溺爱孙子:
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赶快搬梯子去摘。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
子。
③写何满子调皮:
就像野鸟不入笼,一天不着家,整日在河滩野跑。
就像野马摘了笼头;天不亮,头顶着星星,脚踵着露水,从家里溜出去,逃开了学。
(2)思考讨论小说大量使用口语俗语的作用。
明确:这些口语俗语形象生动又准确传神。小说大量使用口语俗语,使作品带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和浓厚的乡土特色。
3.文白间杂。
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独特韵味:
何满子的爷爷,官讳已不可考。但是,如果提起他的外号,北运河两岸,古北口内外,……那可
真是叫得山响。
在荣膺这个尊称之后,当真看起书来。
明确:典雅的文言词汇和前后的俗语口语形成语言风格的巨大反差,有一种强烈的夸张感,幽默
可笑。
三、课堂小结
《蒲柳人家》很好地继承我国古典文学优秀传统,并在一些方面有所发展和创新,充满了浓郁的
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是我国当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永远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这正如著名作家林斤澜先生所说:“读来清新,却是古朴的风俗。原来风俗古朴,永有清新的芬芳。”
四、课后延学
课后阅读刘绍棠《青枝绿叶》《山楂村的歌声》等小说,进一步感受刘绍棠小说的语言魅力和
艺术风格。
第九课时 整合联读
学习目标:
1.阅读四篇小说,梳理每篇小说的叙事视角。
2.转换视角复述故事,能够分析不同的叙事视角形成的小说特色。
学习任务:
任务一:叙事视角,学习梳理
任务二:转换视角,复述故事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说叙事视角:
在小说的故事层面之上,还有叙事层面。叙事视角是叙述时观察故事的角度,通过这个角度将叙事者与其所要讲述的故事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映,从而展现整个故事情节,让读者能够深入理解和感受故事的内涵。叙述视角决定了由谁来讲述故事,就像相机镜头对于照片的影响一样,不同的视角会让同样的事件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
形态和情形:
主要有三种形态:全知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
全知视角类似于上帝视角,可以了解所有角色的思想和感受;内视角则是故事中某个角色的视角,只能了解该角色的思想和感受;外视角则是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可以了解到所有角色的行动和外在情况,但无法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
四种情形:第三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变换。
第三人称叙述视角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讲述故事,可以自由地切换不同的角色和视角;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则是以故事中的一个角色的身份或者“我”来讲述故事,只能了解到该角色的感受和思考;第二人称叙述视角是以“你”或“你们”来称呼读者,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变换叙述视角则是在这三者之间进行切换。
二、任务开展
任务一:叙事视角,学习梳理
每篇小说似乎是不同的人在讲故事,这其实就是叙事视角的不同。请依据叙事视角的分析示例,完成《孔乙己》《变色龙》《溜索》和《蒲柳人家》(节选)的叙事视角分析任务单。
《孔乙己》叙事视角分析
叙事视角:小伙计 叙事变化:态度 引发思考:作用
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 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我”看到了孔乙己与儿童分享茴香豆,因为“我”有儿童的好玩的心理,以孩童的眼光看到孔乙己与小孩子们分享茴香豆的快乐与孔乙己的好笑。而一个能与儿童游戏的孔乙己大约不是一个令人讨厌的人。 小伙计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涉世未深,受世俗污染少,对他人的观察更加客观,贴近真实。孩子世界与成人世界形成对比,突出成人的愚味、麻木、冷漠、无情。
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 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
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变色龙》叙事视角分析
所见 视角 品析
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他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 全知视角 警官奥楚蔑洛夫向连个人影也没有的广场走去,搭就了故事上演的舞台,也渲染出一种沙皇统治下一片萧条败落的的气氛。
传来了狗的尖叫声。奥楚蔑洛夫向那边一瞧,看见从商人彼楚金的木柴厂里跑出来一条狗,用三条腿一颠一颠地跑着,不住地回头瞧。它后边跟着追来一个人,穿着浆硬的花布衬衫和敞着怀的坎肩。他追上狗,身子往前一探,扑倒在地下,抓住了狗的后腿。 内视角(奥楚蔑洛夫)
普洛诃尔喊一声那条狗的名字,带着它从木柴厂走了。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裹紧大衣,接着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 内视角(旁观者)
《溜索》叙事视角分析
所见 视角 品析
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聋了一般,任什么也听不见,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而抓得紧索。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渐渐就有血溅到唇上、鼻子上,自然顾不到,命在天上。
《蒲柳人家》(节选)叙事视角分析
所见 视角 品析
何满子不穿花红兜肚,奶奶气得咬牙切齿地骂他,手握着擀面杖要梆他,还威吓要三天不给他饭吃。原来,这条兜肚大有讲究……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叫她一丈青大娘: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是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 全知视角
他正想进屋把爷爷哄得开了心,谁想爷爷竟把满腔怒火发泄到他身上……一看见老秀才留下的这些手迹,就想起老秀才那一张阴沉沉的长脸和斑竹白铜锅的长杆烟袋,心里烦透了。 内视角(何满子)
明确:
《孔乙己》叙事视角解读分析
在鲁迅的《孔乙己》中,看客看孔乙己,小伙计看看客,作者鲁迅看小伙计,读者再经由鲁迅的视角观察整个故事,形成重重“看”与“被看”的关系。“看”的一方对“被看”一方的观察与叙述一定不是非常客观的,对叙述的画面有意或无意的选择都透露着隐秘的心理,小说主旨从而得到昭示。
《变色龙》叙事视角解读分析
全知视角让读者能够全面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看到事件的来龙去脉,使得故事更加完整、全面。同时,全知视角也有利于展现社会背景和时代特征,增强小说的历史感和现实感。奥楚蔑洛夫的视角让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感受到他的虚伪、善变和不公正,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立体。视角的转换使得故事叙述更加灵活、多样,有利于展现故事的多个方面和层次,增强小说的艺术表现力。
《溜索》叙事视角解读分析
读者作为第一人称“我”存在,但“我”并没有明确出现在故事中,而是隐藏在故事背后,通过“我”的所见所感来推动故事的发展。这种叙事方式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故事的情境和人物的情感,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和可信度。同时,第一人称隐藏视角也有利于营造悬念和神秘感,让读者在故事中寻找线索,增加阅读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蒲柳人家》(节选)叙事视角解读分析
全知视角使得叙述者能够全面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展现事件的来龙去脉,增强小说的历史感和现实感。而何满子的儿童视角则让读者能够通过他的眼睛看到世界的纯真和美好,感受到儿童的天真无邪和好奇心,同时也展现了儿童的心理活动和成长过程。
任务二:转换视角,复述故事
请从奥楚蔑洛夫、小狗、赫留金、围观群众中任选一个为叙述视角,简要复述课文《变色龙》,讲清故事的来龙去脉。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选代表全班展示,教师指导。
预设:
(1)奥楚蔑洛夫:今天在广场上遇到一件怪事,一只狗咬破了赫留金的手指。我本来想帮赫留金伸张正义,可因无法确定这条狗的身份,我也只能随机应变。最后终于确认狗是将军哥哥的,我就让厨师带走了小狗并训斥了赫留金。
(2)小狗:今天我咬破了赫留金的手指,被他抓住,说要找我的主人赔偿。一个警察来处理这件事,周围的人一会儿说我的主人是将军,一会儿又不是,警察一会儿骂我,一会儿又夸我。最后,一个厨师说我的主人是将军哥哥,我就跟着他走了。
(3)赫留金:今天太倒霉了,先是被狗咬破了手指,本想找到它的主人多要点赔偿,正好遇到奥楚蔑洛夫警官。他一会儿说帮我,一会儿又帮狗。最后,将军家厨师说狗的主人是将军的哥哥,警官就让厨师把狗带走了,还狠狠地威胁了我。
(4)围观群众:今天广场上发生了一件事,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了一起狗咬人的案件。被咬的赫留金想要赔偿,奥楚蔑洛夫本来是要帮赫留金的,但是随着对狗主人身份猜测的变化,警官的态度也左右摇摆、不断变化。最后将军家厨师确定狗是将军哥哥的,警官让厨师带走了小狗,还说要收拾赫留金。
三、课后延学
再次阅读本单元的几篇小说,尝试用不同的叙述视角复述故事。
第十课时 读写共生课
学习目标:
1.理解审题立意的要求。
2.掌握不同类型写作题目的审题立意方法。
学习任务:
任务一: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训练
任务二: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训练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故事:北宋微宗年间,有一次朝廷招考画家,让画家按“踏花归去马蹄香”这句诗作一幅画,把诗句的内容表现出来。在画家们精心绘制的众多作品中,微宗特别满意一幅:在一个春天落日的时刻,一个官人骑着马,马儿疾驰,马蹄高举,几只蝴蝶追着马蹄翩跹飞舞。
2.宋徽宗为什么对这一幅画情有独钟呢
明确:因为这位画家准确地理解了诗句的含义,并用几只蝴蝶追着马蹄翩跹飞舞的画面着重表现诗句末尾的“香”字,画意和诗意非常贴切。
和画画一样,写文章也要注意审题立意。认真审题,恰当立意,才能确保文章不跑题,不偏题,才能据此有效组织材料,合理安排文章结构。
二、任务开展
任务一: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训练
1.一般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训练。
(1)思考:对“美丽的误会”和“陪伴”这两个作文题,你如何审题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指导明确。
预设:
“美丽的误会”这个题目是一个偏正短语,由修饰语和名词中心语构成。由于修饰语“美丽的”限制条件明确,本文要写的就不是一件由于误会造成的“坏事”,而是一件由于误会造成的“好事”。
“陪伴”题目中没有限制性条件,但是我们可以为它加上一个限制性的词语,从而使范围缩小,写作内容就更加具体,选材也就更加方便。例如“妈妈的陪伴”“温馨的陪伴”等。
小结:所谓审题,就是在开始写作之前,认真阅读与题目相关的表述及和题目相关的材料,思考分析题目的含义及表述重点,明确题目对主旨、体裁的要求。我们在审题时要注意客观准确、全面细致,尤其要做到下面两点:
①注意题目中的限制(原来就有的或自己加上的)和提示;
②注意分析题目里中心词(题眼)的含义。
(3)审题之后,如何立意——确定文章的主旨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教师指导明确。
明确:
审题是对出题者的出题意图进行分析,明确自己“可以写什么”,求的是“稳”“准”,即须在题目要求的范围内进行写作,不能跑题、偏题;而立意,是自己的写作目的,表达的是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求的是“我要写什么”,是在“可以写什么”范围内的自我表达。可以找出自己不同于他人的写作目的或切人口,从而让自己的作品脱颖而出,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审题是立意的前提,立意是在正确审题基础上进行的自我发挥。
(4)学生立意训练。
①有同学就“陪伴”这个作文题列出了与题目相关的三个主题,请你对这三个主题进行分析比较,选出你认为合适的主题。
A.妈妈对我的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B.一家人最好的爱,就是温馨的陪伴。
C.同学长时间陪伴我玩电脑游戏,这是我们美好友谊的见证。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
明确:
陪伴意为“随同做伴”,多指有益于身心健康的随同做伴。A和B,是在正确审题基础上的立意,体现了美好亲情对自己成长的滋润,立意合适。但C中,“同学长时间陪伴我玩电脑游戏”,长时间玩电脑游戏对自己有害无利,同学不但不劝阻,还陪伴我玩,这不能定义为美好的友谊。立意不合适。由此可见,立意要在正确审题的基础上进行,所立之意一般要积极向上,体现正能量。
②将“ 的语文老师”这个作文题补充完整,并谈谈自己的立意。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引导。
预设:
填“认真”“负责”“严格”“知识渊博”等词语或短语。这些优点以往经常被同学们写,从这些方面来写老师固然不会错,但是太平常。我们是否可以从一些不同的方面来表现老师呢 如填上“时髦”“新潮”“不像老师”等修饰语,可能使读者耳目一新,依此写出来的文章也可能更加有感染力。但不管前面是什么限制语,都要紧扣“语文老师”这个中心词(题眼),写出“这个”而不是其他语文老师的特点。
由此可见,审题立意要尽量打开思路,调动自己的素材积累和思想感情积累,深入挖掘题目含义,并尽可能注意“避俗”、“合时”(关注社会热点),力求立意新颖。
(5)小结。总结一般命题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
明确:对限制性题目,要把握题目中的限制条件和中心语(题眼)的含义,明确选材和写作范围。对于无限制性题目,我们可以化大为小,化宽为窄,自己给它加一个限制性条件。审清题意之后,确立中心时,要做到正确、深刻、新颖。我们可以先从不同角度列出多个与题目有关的主题,分析比较,选出一个自己能驾驭的新颖主题。
2.比喻性题目的审题立意训练。
出示作文题:留在记忆里的芬芳
(1)这道作文题,我们如何来审题立意
提示:“芬芳”意味着什么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教师指导。
预设:
对这个题目,我们一是要关注限制性词语“留在记忆里的”,说明是要写过去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和事。二是要理解关键词“芬芳”在这个题目里并不是表示本义“一种嗅觉的感受”,若仅就其本义来写,未免失之肤浅。我们应该思考它的比喻义:美丽的风景,美好的事物,或者美好、温馨的感受……在构思写作时,要写给我们留下深刻记忆的美好温暖的人和事。
(2)对于这类比喻性题目,我们审题立意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对于比喻性题目,审题立意时思考的重点有两个:一是注意虚实转换,挖掘题目的引申义;二是根据选定的意义为它选择恰当的材料。
(3)课堂训练。
对“翻过那座山”这个题目,你如何审题立意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教师指导,明确。
预设:
这是个比喻性的题目,首先要明确“山”的比喻意义,例如,“山”可以是学习、工作中的某个障碍、困难,可以是思想上的偏见、狭隘、短视,可以是人际交往中的害羞、胆怯、傲慢,可以是性格上的胆小、自私、偏激、懒惰,也可以是意外发生的误解、差错等;“翻过”的意思可以是超过、克服、战胜、消除、克制、征服等。这样,我们就能充分理解到,“翻过那座山”的意义是越过障碍、克服偏见、战胜胆怯、消除偏激等,然后再从多个角度搜集材料,从中选择最恰当的材料作为写作题材。
注意:把握题目的引申义并不完全等于立意,立意包括主题的确立和表达的统一。立意是作者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在文章里的集中体现,不同的立意反映出作者观察世界的角度、视野的广度、思想的深度、情感的温度。
任务二: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训练
作文题目除了命题作文以外,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类型,那就是材料作文题。
出示材料: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选自《韩非子》)
1.学生思考,分小组讨论、交流。
(1)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寓意是什么
预设:
这则寓言说战国时期齐国南郭先生滥竽充数,最后混不下去只得逃之夭夭。故事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才实学,靠蒙混过关的人,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则难以生存的道理。
立意:一个人如果没有真才实学是难以生存的。
(2)你还可以从这则材料中悟出什么道理 试着从其他角度进行思考。
审题立意要变换角度,尽量打开思路,善于求新。
【提示角度一】刚刚的寓意是从南郭先生这个主要人物身上归纳出来的,故事当中还有两个次要人物齐宣王和齐湣王,我们也可以用由果及因的方法,从这两个人物的角度思考归纳。
预设:
①齐宣王:结果(让南郭先生钻了空子)——原因(喜欢三百人一起吹竽)。
立意:好大喜功,容易让人钻空子。
②齐湣王:结果(让南郭先生无法容身)——原因(喜欢听独奏)。
立意:用人要选拔,才能揽到真正的有用之才。
小结:故事类材料作文既可从主流视角抓主要人物的主要方面,也可从支流视角抓次要人物的相关表现。抓“主流视角”可求稳;抓“支流视角”可求新。无论是主流视角,还是支流视角,一切都要从故事的整体出发,要从人物出发,要从人物的具体行为出发。
【提示角度二】南郭先生滥竽充数,最后混不下去,逃之夭夭,遭人耻笑,其行径固然可耻,但他的所作所为就毫无可取之处吗
学生讨论后,教师点拨。
预设:
南郭先生知道混不下去就逃走了,反过来可知南郭先生之所以逃之夭夭,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本领不济,混不下去了。这虽不光彩,但是比尸位素餐要好。
立意:人要有自知之明。
小结:这叫逆向思维。逆向思维,也称求异思维,它是一种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思维方式,也可以叫作“反其道而思之”,反弹琵琶。例如常言道“开卷有益”,我们可以立意为“开卷未必有益”——读书要注意方法,要有选择等;又如“良药苦口利于病”,但实际上应该是“良药不苦更有利于病”。运用逆向思维得到的观点,较正向思维要更新颖独特,更容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提示角度三】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文章应该反映社会生活。对于这个寓言故事,我们可以从材料中的角色出发,联想到自己、周围的人或社会上的事物。
预设:
有大好时机学习时,要抓住时机学到真本领;
弄虚作假终究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
冷静观人,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
要有一个合理有效的用人机制;
一个公司、企业乃至国家,都要有一个健全的制度;
领导干部不能做当代的“齐宣王”。
小结:对材料型作文题,我们要深入挖掘材料意义,运用发散思维,由此及彼,由表到里,由浅入深,联想到自己或周围的人、社会上的事物或现象。
2.小结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步骤。
第一步:分析材料的内涵和意义。
第二步:从不同角度深入挖掘材料的意义,并运用联想和想象,将材料内涵与生活中的现象相结合,得出一个或多个具体认识,选定其中一个,作为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课堂小结
在了解了以上不同类型作文题的审题立意方法后,我们来看看课本中对审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