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间(共2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间(共2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27 14:56: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参加耿京抗金队伍,为掌书记。次年南下,历任承务郎,建康通判及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曾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罢官。隐居江西上饶,铅山等地达二十余年,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又被起用,次年被派往镇江任知抚,为北伐作准备,因反对韩胄立即出兵的计划,又被罢官。开禧元年(1205年)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
后来,韩胄不听辛弃疾劝告,于开禧二年(1206年)草率出兵,结果大败而归。次年,韩胄被杀。
中国南宋豪放派词11人,人称词中之龙,苏轼合称“苏辛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1203年,64岁的辛弃疾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这以前,辛弃疾被迫退居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了。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侂胄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65岁)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并把辛弃疾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写下的。
写作背景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解题
永遇乐,词牌名。
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
怀古,所写内容。怀古,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古讽今。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金戈铁马
元嘉草草
赢得仓皇北顾
可堪回首
寻常巷陌
(英雄业绩)
(精锐部队)
(草率)
(落得)
(不堪 哪堪)
解释下列词语
(普通)
1.有几个典故?
2.在文中分别是哪一句话?
3.分析用典所表达的情绪?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
(2)寄奴曾住(刘裕)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 顾(刘义隆)
(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跋焘)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典故一:孙权
孙权,胸怀大志。建都京口,占据江东。赤壁之战联合刘备大破曹操,遂使天下鼎足三分,后又数拒曹操于江北,使曹操发“生子当如孙仲谋”之叹!终为吴侯。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典故一:孙权
词人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孙权与当时南宋朝廷的局面相似,只是面对强大的北方入侵者,孙权没有妥协,敢于抗击并击败了曹操;而宋朝偏于东南一隅,不思进取。
江山犹昔,英雄不在,表达了词人对孙权的赞叹、仰慕和怀念,对统治者的指责,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无人可御外辱之意。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典故二:刘裕
刘裕,南朝宋武帝,小字寄奴。史载刘裕曾两次统帅晋师北伐,先后征讨南燕和后秦,生擒燕王和秦王,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成就了北伐之功业。
向往英雄业绩 表达抗金决心
刘裕骑着战马,拿着武器,驰骋沙场,指挥千军万马,锐不可挡的气势如猛虎下山。(而自己空有抱负,没有机会)
思考: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上片赞扬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借这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典故三: 刘义隆
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贸然出兵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
思考: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
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借此事咏叹当时南宋近事,即张浚北伐,在符离兵败一事。借古讽今,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典故四: 佛狸祠 拓跋焘
佛狸:后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他击败宋文帝,率军追到瓜步山上,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犹记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为什么要倒装呢?强调时间之长。词人想起自己43年前带兵南下效命朝廷,当年亲身经历了扬州一带的抗金斗争,到现在还记忆深刻。怀抱收复失地的愿望,没想到朝廷安于现状、昏庸无能。英雄空有抱负,无用武之地。虚度年华,壮志不展,怎能不让作者伤心。记忆越新,悲痛就越深。表达了词人深沉的伤感和悲痛之情。
思考: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神赛会的一幕景象,是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达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典故五:廉颇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者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里以廉颇自比,借此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希望被信任、被重用,从而收复失地,为国立功的情怀。
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权奸当道,多用少年轻进之士,又有谁会想到自己呢?自己比廉颇处境更惨,一腔悲愤溢于言表。
思考: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
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词人老而弥坚、抗敌之志不衰的报国之情跟老大无成、壮志难酬的愤慨交织在一起。爱国之情,忠义之气,溢于言表!而这正是全诗的主旨。
下片小结:
下片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全词总结:
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才的愤懑。
本文写作特色
手法:
1、大量用典,借古讽今
2、运用对比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4)廉颇——作者
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对比
《永遇乐》表现手法:
1、运用典故
2、对比
英雄业绩——可悲现实
刘裕——刘义隆
扬州路——佛狸祠
廉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