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新高考一轮复习通关练文言文阅读专题二:做好文化常识及词语题
(解析版)
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提出了“性恶”的思想。
B.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批判“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论述从师的必要性,倡导师道回归。
C.“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有韵文体,它介于诗和散文之间,其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侧重写景抒情。
D.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晚唐时期的李商隐与杜牧有“小李杜”之称。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错误。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故选A。
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清科举制度中,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未考取秀才资格者,都称为童生,即童子。
B.“通判”是古代官职名称,比如“通判州事”或“知事通判”,“通判”是简称。
C.《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最早的长篇抒情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最早的长篇抒情诗”错误。《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最早的长篇叙事诗。
故选C。
3.下列各项对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祖,取道”中“祖”是指祖先,后也可是对开创基业有功君主的尊称。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
D.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A. “指祖先”错误,“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既祖,取道”出自《战国策》中《荆轲刺秦王》,是荆轲行至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
故选A。
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即“期服”“功服”。期,穿三年孝服的亲族。功,按关系亲疏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期、功都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
B.姓和氏:在秦代以前,姓和氏是有区别的。由于人口繁衍,一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它们的称号就是姓,用来“明贵贱”。氏是一种族号,用来“别婚姻”。
C.大学: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二十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D.宫调:我国古代音乐以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A.“期,穿三年孝服的亲族”错。期,是指服丧一年。
B.“一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它们的称号就是姓,用来‘明贵贱’。氏是一种族号,用来‘别婚姻’”错。应改为:姓是一种族号,用来“别婚姻”。由于人口繁衍,一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它们的称号就是氏,用来“明贵贱”。
C.“二十岁入大学”错。应改为:十五岁入大学。
故选D。
5.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 )
A.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B.《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编年史,记载西汉的历史,作者班固。蛮夷:古代用以指边远民族。四夷:为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之泛称也。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C.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D.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后汉书》)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B.“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编年史”说法错误,《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故选B。
6.对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记载了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之间的历史。
B.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怀王”即为楚王的谥号。
C.大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
D.《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汉族诗歌史上一首最长的政治叙事诗。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叙事诗”错误,《离骚》是一首最长的政治抒情诗。
故选D。
7.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解说有错的一项是( )
A.戊申晦,五鼓:戊申晦,戊申日月底这一天。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五鼓,五更。
B.陶然亭:在北京城南,亭名出自唐白居易《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C.冠冕:很体面,有气派。冕,指天子、诸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后来专指帝王的礼帽。
D.左迁:升官升职的委婉说法。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还有擢、谪、黜、拔等。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D.“升官升职的委婉说法”错误,左迁是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
故选D。
8.下列对古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子,即童生。科举时代,还没考取秀才的读书人,不论年纪大小,都称为“童生”。
B.丁口,即人口。古代成年男子称丁,女子及未满十八岁男子称口。
C.学使,即“提学”,负责一省学校事务,主持岁考、科考两试的官员。凡府、州、县的生员等,每年都要参加岁考。
D.抚军,官名,明清两代巡抚的别称,总管一省的民政和军政。“巡抚”这一官名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得名。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未满十八岁男子”错误,应是“未满十六岁男子”。
故选B。
9.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黔首,战国时期和秦朝对百姓的称呼,与“氓隶之人”“迁徙之徒”意思相同,都指百姓。
B.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兴起于今内蒙古阴山山麓,他们披发左衽。
C.连横,战国时张仪等游说六国诸侯使他们各自同秦国横向联合,从而便于各个击破的政策。
D.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伶官指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欧阳修曾为伶官作传。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迁徙之徒”不是指百姓,是指被征发戍守边关的人。
故选A。
10.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望: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既,已经。望,农历每月十五日。古文中用“朔”表示农历初一。“晦”表示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B.阴,山南水北为阴;阳,与“阴”相反。阴阳,古代也指有关日、月等天体运转规律的学问。
C.“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左迁”即贬官降职。迁:改官。有三种情况:一是平调,二是升迁,三是降职。古代常在迁的前后加字加以区别。如“迁受”“迁除”“迁进”表示升迁;“迁调”“迁官”“ 转迁”说明调职;“迁谪”“迁削”“左迁”常指降职。
D.城墙有内外之分,里面一道为“城”,外面一道为“郭”,“望晚日照城郭”,句中的“城郭”泛指城市。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B.“山南水北为阴”错,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
故乡B。
11.下列各项有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总角,原指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两个丫髻的发型,后来用以代指少年时代。
B.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下九,在这一天妇女常置酒欢聚,嬉戏娱乐。
C.孝廉,本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亦是汉代所设的举荐人才的一种科目。
D.凤池,原指禁苑中的池沼,因为中书省设在禁苑之中,所以常用以代称中书省。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B.“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下九”说法错误。下九:农历每月的十九日,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
故选B。
12.下列选项中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诸侯一起朝见天子。同,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
B.孝梯,孝,指善事父母;悌,指敬爱兄长。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C.窃,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敢,自言冒昧的谦辞。执事,办事的官员,表示恭敬。
D.“思厥先祖父”中的“先”表示对去世尊长的敬称,如称去世的皇帝为先帝,称去世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会,诸侯一起朝见天子。同,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说法错误。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故选A。
13.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冕,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在举行祭祀等大典时所戴的大礼冠。南北朝以后,只有帝王可以戴冕,因而用以专称皇帝的礼冠。
B.古代常用“步”“趋”“走”表示行走的不同方式,“步”为在堂下举足慢走;“趋”常用来表示小步快走,以示尊敬;“走”表示奔跑。
C.冠服制度是封建社会权利等级的象征,如“冠族”指仕宦之家,显贵的豪门世族;唐代三品以上官员着绯袍,另配佩金鱼袋。
D.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乘,车辆。如“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唐代三品以上官员着绯袍”错误。唐朝官制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
故选C。
1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阴阳,古代也指有关日、月等天体运转规律的学问。
B.“七月既望”中的“望”是望日,通常指农历每月十五日。每月初一为“朔”,最末一天为“晦”。
C.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郭”,外边的一道为“城”,“望晚日照城郭”中“城郭”泛指城墙。
D.乾隆,是清高宗的年号,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乾隆皇帝的庙号为“高宗”,向开国君主的庙号一般是“祖”。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里边的一道为‘郭’,外边的一道为‘城’”错误。应是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
故选C。
15.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称农历每月初一为“朔”,每月最后一天为“晦”,每月十五为“望”,“既望”是指每月十五的前一天。
B.斗牛,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古人把地上州国的位置与天上星宿相对应,就天文说称作“分星”,就地面说称作“分野”。
C.山北水南谓之阳,山南水北谓之阴。《登泰山记》中“泰山之阳”就是指泰山的南面,“其阴”指的是泰山的北面。
D.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中国古代纪年历法。“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地支。天干与地支组合,形成六十甲子。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A.“‘既望’是指每月十五的前一天”错,“既望”指阴历十六日,是指每月十五的后一天。
C.“山北水南谓之阳,山南水北谓之阴”错,应该是“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
D.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故选B。
16.下列选项中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烽火扬州路”中的“路”就是这个意思。
B.在唐代,官服的颜色因官阶的高低而有所不同,官阶低的一般是青色或紫色。从“江州司马青衫湿”可见白居易当时的官阶较低。
C.“六艺经传”中的“传”指的是解释经书的著作。注解《春秋》的三部书称“春秋三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D.五鼓,也称五更或五夜。我国古代用鼓打更报时,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每个更次相隔两个小时,所以称五鼓、五更或五夜。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官阶低的一般是青色或紫色”错误,官阶低的一般是青色。
故选B。
17.下列各项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北狄、西戎和东夷。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B.百越,古代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古越族人分布的地区,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因其部族众多,故谓之为“百越”。
C.诸子百家,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其中,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各个学术流派。
D.贾谊,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其辞赋作品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过秦论》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过秦论》就是其中的代表作”错误。《过秦论》不是辞赋的代表作,而是贾谊政论文的代表作;贾谊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
故选D。
1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降职。
B.人们常说:“五岳归来不看山”。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恒山、西岳华山、北岳衡山和中岳嵩山。
C.“桃符”原指挂在大门上画着门神或写着门神名字,用于避邪的桃木板,后来借指“春联”。
D.干支纪年法是我国古代常用的一种纪年方法,如《己亥杂诗》中的“己亥”指的就是年份。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南岳恒山……北岳衡山”错误。应该是南岳衡山和北岳恒山。
故选B。
19.下列各句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祭祀时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
B.《书》,指《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D.八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居其他八州。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错。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孔子所作的《春秋》,《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故选C。
20.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东西与左右常可互相替代。
B.中贵,宫中的权贵,即指有权势的太监。中,即禁中,指皇宫大内。
C.孝廉,古代征辟制选用官员的科目。孝廉即“孝顺亲长、廉能正直”。
D.故事,先例。如果典章制度没有明确规定,古人就参照故事来行事。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C.“孝廉,古代征辟制选用官员的科目”错误,应为“孝廉,古代察举制选用官员的科目”。
故选C。
2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文后的题目。
材料一: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材料二:
介子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耳。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何!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文公即位,赏不及推。推母曰:“盍亦求之?”推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推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其母曰:“能如是,与若俱隐。”至死不复见。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有龙矫矫,顷失其所,五蛇从之,周遍天下。龙饥无食,一蛇割股,龙返其渊,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处所,一蛇无穴,号于中野。”文公出,见书曰:“嗟!此介子推也。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使人召之则亡遂求其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表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唯君在矣”与“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唯”字含义不同。
B.“身之文也”的“文”为文饰、修饰之意,与“义过饰非”的“文”含义不同。
C.悬书,指把情况和意见要求写在缣帛上悬挂出来,多是对当局者的批评和指责,后发展成为“揭帖”。
D.表,指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如《出师表》。文中“表”则不同,为立石碑之意。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只有;希望。句意:现在只有国君在世了。/希望君主考虑谋划这件事。
B.“‘身之文也’的‘文’为文饰、修饰之意”错误。“身之文也”的“文”为“装饰品”;“文过饰非”的“文”为“文饰、修饰”。句意:是身上的装饰品。/指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C.正确。 D.正确。 故选B。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晋文公赏赐跟随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去要求赏赐爵禄,(晋文公)赏赐爵禄也没有考虑到他。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只有国君在世了。惠公、怀公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外都厌弃他们。上天不让晋国灭绝,就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又是谁呢?这实在是上天的安排,而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以为是自己的力量,这不是欺罔吗?偷窃别人的财物,都称之为盗,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力量呢?下面的人把他们的罪过当作合乎道义的事情,上面的人对奸邪行为给予赏赐,上下相互欺骗,难以和(他们)相处啊。”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请求赏赐?就这样死了,又能怨恨谁呢?”介之推回答说:“谴责别人的罪过而又效仿他们,罪过就更大了。况且我说出埋怨的话,(以后)更不应吃国君的俸禄了。”他的母亲说:“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上的装饰品。身子将要隐藏,哪里还要用言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去求显露了。”他的母亲说:“你能够像你说的这样去做吗?我和你一起隐居。”于是母子俩隐居到死去。晋文公没有找到他,便用绵上作为他的祭田。说:“用它来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材料二:
介子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只有公子您还活着。老天不灭绝晋国,晋国一定会有君主的。主持晋国宗庙祭祀的人,不是您还能是谁呢?只是那几个随从流亡的人以为您复国是他们的力量,这不是胡说吗?”文公即位后,赏赐功臣,没有赏到介子推。介子推的母亲说:“为什么不也去请求赏赐呢?”介子推说:“谴责别人的罪过而又效仿他们,罪过就更重了。况且我说出埋怨的话,(以后)更不应吃国君的俸禄了。”他的母亲说:“也应该让他们知道你的心思。”介子推说:“言语是自身的漂亮的装饰,自身即将隐居,哪里还需要漂亮的装饰呢?”他的母亲说:“能像这样,我和你一道去隐居。”一直到死,介子推母子再没有露过面。曾经与介子推一起跟随文公流亡的人很同情他们,于是就写了文章挂在宫门上,说:“有一条龙英姿勃勃,忽然丧失了生活场所,五条蛇跟随着它,游遍了天下。龙饿了没有吃的,一条蛇割下大腿肉给龙充饥,龙回到自己的深渊,对它的生活土壤感到满意。四条蛇进入洞穴,也都有了生活场所,只剩下一条蛇没有自己的洞穴,在野外哀号。”文公出来,看见文章,说:“这条蛇就是介子推了。我正在担忧王族间的事情,没有考虑到他的功劳。”文公便派人去召见介子推,但他已经出走,又派人寻求他隐居的地方,听说他已经住进绵上的山里。于是文公就在绵上立起界石,把整个绵山封给他,作为介子推的田地,叫作介山。
(节选自刘向《说苑·介子推不受禄》)
2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材料一:
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时,民乱而不治。是以圣人列贵贱,制爵位,立名号,以别君臣上下之义。地广,民众,万物多,故分五官而守之。民众而奸邪生,故立法制为度量以禁之。是故有君臣之义、五官之分、法制之禁,不可不慎也。处君位而令不行,则危;五官分而无常,则乱;法制设而私善行,则民不畏刑。君尊则令行,官修则有常事,法制明则民畏刑。法制不明,而求民之行令也,不可得也。民不从令,而求君之尊也,虽尧、舜之知,不能以治。明王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按功而赏。凡民之所疾战不避死者,以求爵禄也。士有斩首、捕虏之功,必其爵足荣也,禄足食也;农不离廛者,足以养二亲,治军事。故军士死节,而农民不偷也。今世君不然,释法而以知,背功而以誉。故军士不战,而农民流徙。臣闻:道民之门,在上所先。故民,可令农战,可令宦游,可令学问,在上所与。上以功劳与则民战上以诗书与则民学问。民之于利也,若水于下也,四旁无择也。民徒可以得利而为之者,上与之也。瞋目扼腕而语勇者得,垂衣裳而谈说者得,迟日旷久积劳私门者得。尊向三者,无功而皆可以得,民去农战而为之,或谈议而索之,或事便嬖而请之,或以勇争之。故农战之民日寡,而游食者愈众,则国乱而地削,兵弱而主卑。此其所以然者,释法制而任名誉也。故明主慎法制。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言中法,则听之;行中法,则高之;事中法,则为之。故国治而地广,兵强而主尊,此治之至也。人君者不可不察也。
(节选自《商君书·君臣》)
材料二:
公孙鞅之治秦也,设告相坐而责其实,连什伍而同其罪,赏厚而信,刑重而必。民用力劳而不休,逐敌危而不却,故其国富而兵强。然而无术以知奸,则以其富强也资人臣而已矣。
(节选自《韩非子·定法》)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疾,文中是“奋力”的意思,与《劝学》中“声非加疾也”的“疾”字意思相同。
B.宦游,指外出求官或做官,与唐代王勃诗中“同是宦游人”的“宦游”意思相同。
C.便嬖,君主左右受宠爱的人,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中的“便嬖”意思相同。
D.相坐,指相连坐治罪,与《苏武传》中“副有罪,当相坐”的“相坐”意思相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 项《劝学》中“声非加疾也”的“疾”字意为“劲疾”。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古时没有君臣上下等级的时候,人民纷乱不得治理。所以圣人划分贵贱,设立爵位,建立名号,来区别君臣上下的等级关系。由于国土广阔,人口众多,物产丰富,所以分设五官来管理。人口众多就会产生奸邪之事,所以创立法度作为行为标准来限制奸邪产生。所以有君臣上下的等级关系、五官的职守、法律的限制,行事不能不慎重。处在君位而命令行不通,那就危险了;五官分设却没有常规,那就乱套了;法度已经建立,而私惠风行,那么人民就不惧怕刑罚了。国君受到尊崇,法令才能推行;官吏清明,政事才有常规;法度分明,人民才惧怕刑罚。法度不明,而要求人民服从法令,那是不可能的。百姓不服从法令,却希望国君受到尊崇,即使有尧、舜那样的智慧,也不能做到。明君治理天下,遵照法度来处理政事,按照功劳行赏。凡是人民奋力作战不畏死亡的,不过是为了求得爵禄。战士有斩得敌人首级、抓获俘虏的功劳,一定让他的爵位足以荣耀,俸禄足够养活家人。农民不离开居所,足够奉养双亲,供给军队所需粮草。因此,士兵才肯殊死战斗,农民才不情怠。当今的国君却不是这样,他们抛开法度而任人以智慧,不注重功劳而任人以声誉。所以将士不肯作战而农民迁徙。我听说:引导百姓的关键在于国君的倡导。农民,可以让他们务农作战,可以让他们游走求官,可以让他们致力做学问,这些都取决于国君的给予。国君按战功给予赏赐,人民就奋勇作战;国君按人民所读《诗》《书》的水平赐予爵禄,人民就致力做学问。人民对利益的追逐,好比水向低处流一样,是没有东西南北方向的选择的。人民可以获利而乐于做的事,就是君主的赏赐。气势汹汹好尚勇武的人得到奖赏,游手好闲高谈阔论的人得到奖赏,成年累月攀附效力于权贵的人得到奖赏。尊崇以上三种人,他们没有功劳而得到奖赏,那么,人民就要放弃农战而做这些事了。有的人用空谈去求得奖赏,有的人依附权贵而获得奖赏,有的人用悍勇去争得奖赏。所以从事农战的人民日益减少,而游荡吃闲饭的人越来越多。那样,国家就会混乱,国土会被削减,军队弱而国君地位卑微。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国君抛开法度而相信虚名。所以,明主重视法度。不合法度的言论不听,不合法度的行为不推崇,不合法度的事情不做。言语符合法度,就听从;行为符合法度,就推崇;事情符合法度,就去做。所以国家太平,国土扩大;军队强大,国君地位尊崇,这就是国家治理的最高境界,做国君的不能不明察。
材料二:
商鞅治理秦国,设立告奸和相连坐治罪的制度来责求犯罪的实情,使什伍之家互相监视、同受责罚,该厚赏的一定厚赏,该重罚的一定重罚。百姓努力劳作也不休息,追赶敌人即使危险也不退却,所以国家富足、军队强大。但是,君主没有术了解奸邪,只不过是用国家的富强帮助奸臣罢了。
2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贞观十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对曰:“甚难。”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征曰:“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及至安乐,必怀宽怠,言事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以至危亡。圣人所以居安思危正为此也安而能惧岂不为难”。
(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
材料二:
帝幸九成宫,宫御舍湋川宫下。仆射李靖、侍中王珪继至,吏改馆宫御以舍靖、珪。帝闻,怒曰:“威福由是等邪!何轻我宫人?”诏并按之。征曰:“靖、珪皆陛下腹心大臣,宫人止后宫扫除隶耳。方大臣出,官吏谘朝廷法式;归来,陛下问人间疾苦。夫官舍,固靖等见官吏之所,吏不可不谒也。至宫人则不然,供馈之余无所参承。以此按吏,且骇天下耳目。”帝悟,寝不问。后宴丹霄楼,酒中谓长孙无忌曰:“魏征、王珪事隐太子、巢剌王时,诚可恶,我能弃怨用才,无羞古人。然征每谏我不从,我发言辄不即应,何哉?”征曰:“臣以事有不可,故谏,若不从辄应,恐遂行之。”帝曰:“弟即应,须别陈论,顾不得?”征曰:“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面从可,方别陈论,此乃后言,非稷、蒐所以事尧、舜也。”帝大笑曰:“人言征举动疏慢,我但觉其妩媚耳!”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数批逆鳞哉!”后幸洛阳,次昭仁宫,多所谴责。征曰:“隋惟责不献食,或供奉不精,为此无限,而至于亡。故天命陛下代之,正当兢惧戒约,奈何令人悔为不奢?若以为足,今不啻足矣;以为不足,万此宁有足邪?”帝惊曰:“非公不闻此言。”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侍中,秦时始置,隋改称纳言,唐复称侍中,为门下省长官,乃宰相之职。
B.“固靖等见官吏之所”与“固一世之雄也”(《赤壁赋》)两句中的“固”字含义相同。
C.“诚可恶”与“诚能见可欲”(《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诚”字含义不同。
D.所以,表方法、凭借,与(《石钟山记》)中“此世所以不传也”的“所以”含义相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和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本来。句意:本来就是李靖等接见官吏的地方。/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
C.正确。的确、确实/如果真的。句意:的确可恶。/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自己所喜欢的东西。
D.错误。表方法、凭借/……的原因。句意:这不是稷、蒐用来侍奉尧、舜的做法。/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故选D。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贞观十五年,唐太宗问身边的大臣说:“保住江山是困难还是容易?”侍中魏征回答说:“非常难。”唐太宗说:“只要能任用贤能的大臣,接受直言诤谏,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说很难?”魏征说:“纵观自古以来的帝王,处在忧患危难的境地时,才能够任用贤能的人,才会虚心接受大臣的意见。等到了局势安定可以享乐的时候,心里就必然松弛懈怠,议事的大臣只会让自己小心谨慎、心怀戒惧,一直这样下去,(国家)就会逐渐衰落,走向危亡。古代圣人之所以居安思危,就是因为这个。安逸的时候能常常怀有警惧之心,难道这不是困难的吗?” (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
材料二:
唐太宗到九成宫,宫女住在湋川宫下。仆射李靖、侍中王珪接着来到,官吏便把宫女安排在别处住而让李靖、王珪住下。皇帝得知后,发怒说:“难道李靖、王珪等人在此作威作福了吗?为什么怠慢我的宫女?”下诏一并审讯查办。魏征说:“李靖、王珪都是陛下的心腹大臣,而宫女只不过是在后宫打扫清除的奴仆罢了。当朝廷大臣到地方上巡视时,官吏要向他们请示公事;大臣回朝以后,陛下也要向大臣询问民间疾苦。这官舍,本来就是李靖等接见官吏的地方,官吏不能不去拜见他们。至于宫女就不一样了,供应食用之外用不着参见侍候。如果因此查办官吏,将会惊骇天下人的耳目。”皇帝醒悟,停下不再追究。后来唐太宗在丹霄楼宴饮,酒席间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魏征、王珪侍奉隐太子、巢剌王时,的确可恶,我能放弃怨嫌任用人才,无愧于古人了。但魏征每次进谏而我不听从时,我发话他就不马上答应,这是为什么?”魏征说:“臣认为事情不可行,所以进谏;如果您不听从就随便答应,担心您就这样照办。”皇帝说:“只要答应一声,再另行陈述议论,难道不可以吗 ”魏征说:“从前舜帝告诫群臣说:‘你们不要当面顺从,退下又有背后的话。’如果当面顺从说可行,刚离开又议论起来,这就是背后的话,这不是稷、蒐用来侍奉尧、舜的做法。”皇帝大笑说:“人家说魏征举止疏慢,我只觉得他姿态美好!”魏征连连拜谢说:“陛下引导臣说话,所以臣敢这样;如果陛下不接受臣下的建议,臣又怎敢屡次触犯陛下啊!”后来唐太宗驾幸洛阳,路上住在昭仁宫,对地方官多有谴责。魏征说:“隋朝只管责备人家不进献饮食,或是责备人家供奉得不精美,这样无限制地苛求,终至于亡国。因此上天命陛下取代隋朝,正应当小心谨慎,心怀戒惧而自行警惕约束,怎能让人们因供奉不奢侈而悔恨呢?如果认为供给已经充足了,如今就已经够充足了;如果认为供应不足,那么即使万倍于此也不会满足!”皇帝惊讶地说:“没有你,我就听不到这样的话。”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
24.(2024年全国新高考Ⅱ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①,过其闾,未尝不轼也。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材料二: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吕后恐,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强要曰:“为我画计。”留侯曰:“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三:
论者或曰:“魏文式段干木之闾,秦兵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虽全国有益,非所贵也。”夫法度之功者,谓何等也?养三军之士,明赏罚之命,严刑峻法,富国强兵,此法度也。六国之亡,皆灭于秦兵。六国之兵非不锐,士众之力非不劲也,然而至于破亡者,强弱不敌,众寡不同,虽明法度,其何益哉?使童子变孟贲之意②,孟贲怒之,童子操刃与孟贲战,童子必不胜,力不如也。孟贲怒,而童子修礼尽敬,孟贲不忍犯也。秦之与魏,孟贲之与童子也。夫力少则修德,兵强则奋威。秦以兵强,威无不胜。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高皇帝议欲废太子,吕后患之,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礼之,太子遂安。夫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也。
(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
[注]①段干木:战国初魏国名士。②孟贲:战国时勇士。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燕,同“宴”,指宴饮,成语有“新婚燕尔”,其中的“燕”字意思与此相同。
B. 怪,以……为怪,意动用法,与《师说》中“不耻相师”的“耻”用法相同。
C. 为寿,向尊长敬酒并祝长寿,《鸿门宴》“沛公奉卮酒为寿”的礼仪与此相同。
D. 式,同“轼”,指扶轼,与《周亚夫军细柳》“改容式车”的“式”意思相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错误。同“宴”,宴饮/同“宴”,安乐,欢乐。句意:等到安闲的时候,设置酒宴。/弃妇诉说原夫再娶与新欢作乐,后反其意,用作庆贺新婚之辞。形容新婚时的欢乐。
B.正确。怪,以……为怪,意动用法/耻,以……为耻,意动用法。句意:皇上感到奇怪。/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C.正确。向尊长敬酒并祝长寿。句意:四个人敬酒祝福已毕。/刘邦献上一杯酒向项伯祝酒。
D.正确。同“轼”,车前横木。此用为动词,古人立而乘车,低头扶轼以表敬意的礼节。句意:魏文侯从段干木居住的里巷经过,手扶车轼表示敬意。/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
故选A。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文侯师从子夏学经书,以客礼对待段干木,经过他的乡里,没有一次不凭轼敬礼的。秦国曾想进攻魏国。有人说:“魏君对贤人特别敬重,魏国人都称赞他的仁德,上下和谐同心,不能谋取。”文侯因此得到诸侯的赞誉。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材料二:
皇上想废掉太子,立戚夫人生的儿子赵王如意。吕后很害怕,就派建成侯吕泽胁迫留侯,竭力要挟说:“一定得给我出个主意。”留侯说:“回想皇上不能招致而来的,天下有四个人。现在您果真能不惜金玉璧帛,让太子写一封信,言辞谦恭,驾着(用四匹马拉的)安车,趁机派能言善辩之士恳切地聘请,他们应当会来。皇上知道这四个人贤能,那么这对太子是一大帮助。”汉十二年,皇上随着击败黥布的军队回来,病势更加沉重,愈发想更换太子。等到宴饮的时候,设置酒宴,太子在旁侍奉。那四人跟着太子,他们的年龄都已八十多岁,须眉洁白,衣冠非常奇特。皇上感到奇怪,问道:“他们是干什么的?”四个人上前对答,各自说出姓名。皇上于是大惊说:“我访求先生们好几年了,先生们都逃避我,现在先生们为何自愿跟随我儿交游呢?”四人都说:“陛下轻慢士人,喜欢骂人,我们讲求道义,不愿受辱,所以惶恐地逃跑躲藏起来。我们私下闻知太子为人仁义孝顺,谦恭有礼,喜爱士人,天下人没有谁不伸长脖子想为太子拼死效力的。因此我们就来了。”皇上说:“烦劳诸位始终如一(善始善终)地好好调教保护太子吧。”四个人敬酒祝福已毕,小步快走离去。皇上起身离去,一直到酒宴结束,皇上最终没有更换太子,原本是留侯招致这四个人发生了效力。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三:
议论者中有人说:“魏文侯从段干木居住的里巷经过,手扶车轼表示敬意,秦军因此不去攻打魏国,并不是法制的功效。虽然在保全国家方面有好处,也不值得重视。”那么,法制的功能,指的是什么呢?养活三军士兵,明确赏罚法令,严厉刑法,富国强兵,这就是法制。六国灭亡,都灭亡在秦国的军队。六国的军队并非不精锐,士兵的力量也并非不强,然而甚至于被打败灭亡,这是因为强弱不相当,多少不一样,即使明确了法制,那又有什么益处呢?假使小孩违背了大力士孟贲的心意,孟贲发怒,小孩持刀跟孟贲对打,小孩肯定不能取胜,因为力量远远不如孟贲。要是孟贲发怒,而小孩讲究礼节,对他非常恭敬,孟贲才会不忍加害。秦国与魏国,就像孟贲与小孩一样。力量弱小就该修养德行,军队强大就该发扬威力。秦国凭借军队强大,威力无穷战无不胜。撤回军队,不去侵犯魏国领土,是因为秦军尊重段干木操行贤良,推崇魏文侯的礼义。汉高皇帝主张想废掉太子刘盈,吕后很担忧,张子房(张良)教太子用谦恭的态度去迎请四皓,并丰厚地礼遇他们。太子的地位安稳了太子敬重厚待四皓,来消除了高皇帝废掉太子的想法,就像魏文侯到里巷对段干木表示敬意,退掉了强大的秦军一样。 (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新高考一轮复习通关练文言文阅读专题二:做好文化常识及词语题
(原卷版)
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提出了“性恶”的思想。
B.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批判“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论述从师的必要性,倡导师道回归。
C.“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有韵文体,它介于诗和散文之间,其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侧重写景抒情。
D.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晚唐时期的李商隐与杜牧有“小李杜”之称。
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清科举制度中,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未考取秀才资格者,都称为童生,即童子。
B.“通判”是古代官职名称,比如“通判州事”或“知事通判”,“通判”是简称。
C.《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最早的长篇抒情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3.下列各项对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祖,取道”中“祖”是指祖先,后也可是对开创基业有功君主的尊称。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
D.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即“期服”“功服”。期,穿三年孝服的亲族。功,按关系亲疏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期、功都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
B.姓和氏:在秦代以前,姓和氏是有区别的。由于人口繁衍,一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它们的称号就是姓,用来“明贵贱”。氏是一种族号,用来“别婚姻”。
C.大学: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二十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D.宫调:我国古代音乐以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5.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 )
A.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B.《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编年史,记载西汉的历史,作者班固。蛮夷:古代用以指边远民族。四夷:为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之泛称也。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C.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D.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后汉书》)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6.对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记载了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之间的历史。
B.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怀王”即为楚王的谥号。
C.大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
D.《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汉族诗歌史上一首最长的政治叙事诗。
7.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解说有错的一项是( )
A.戊申晦,五鼓:戊申晦,戊申日月底这一天。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五鼓,五更。
B.陶然亭:在北京城南,亭名出自唐白居易《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C.冠冕:很体面,有气派。冕,指天子、诸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后来专指帝王的礼帽。
D.左迁:升官升职的委婉说法。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还有擢、谪、黜、拔等。
8.下列对古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子,即童生。科举时代,还没考取秀才的读书人,不论年纪大小,都称为“童生”。
B.丁口,即人口。古代成年男子称丁,女子及未满十八岁男子称口。
C.学使,即“提学”,负责一省学校事务,主持岁考、科考两试的官员。凡府、州、县的生员等,每年都要参加岁考。
D.抚军,官名,明清两代巡抚的别称,总管一省的民政和军政。“巡抚”这一官名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得名。
9.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黔首,战国时期和秦朝对百姓的称呼,与“氓隶之人”“迁徙之徒”意思相同,都指百姓。
B.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兴起于今内蒙古阴山山麓,他们披发左衽。
C.连横,战国时张仪等游说六国诸侯使他们各自同秦国横向联合,从而便于各个击破的政策。
D.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伶官指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欧阳修曾为伶官作传。
10.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望: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既,已经。望,农历每月十五日。古文中用“朔”表示农历初一。“晦”表示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B.阴,山南水北为阴;阳,与“阴”相反。阴阳,古代也指有关日、月等天体运转规律的学问。
C.“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左迁”即贬官降职。迁:改官。有三种情况:一是平调,二是升迁,三是降职。古代常在迁的前后加字加以区别。如“迁受”“迁除”“迁进”表示升迁;“迁调”“迁官”“ 转迁”说明调职;“迁谪”“迁削”“左迁”常指降职。
D.城墙有内外之分,里面一道为“城”,外面一道为“郭”,“望晚日照城郭”,句中的“城郭”泛指城市。
11.下列各项有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总角,原指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两个丫髻的发型,后来用以代指少年时代。
B.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下九,在这一天妇女常置酒欢聚,嬉戏娱乐。
C.孝廉,本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亦是汉代所设的举荐人才的一种科目。
D.凤池,原指禁苑中的池沼,因为中书省设在禁苑之中,所以常用以代称中书省。
12.下列选项中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诸侯一起朝见天子。同,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
B.孝梯,孝,指善事父母;悌,指敬爱兄长。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C.窃,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敢,自言冒昧的谦辞。执事,办事的官员,表示恭敬。
D.“思厥先祖父”中的“先”表示对去世尊长的敬称,如称去世的皇帝为先帝,称去世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
13.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冕,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在举行祭祀等大典时所戴的大礼冠。南北朝以后,只有帝王可以戴冕,因而用以专称皇帝的礼冠。
B.古代常用“步”“趋”“走”表示行走的不同方式,“步”为在堂下举足慢走;“趋”常用来表示小步快走,以示尊敬;“走”表示奔跑。
C.冠服制度是封建社会权利等级的象征,如“冠族”指仕宦之家,显贵的豪门世族;唐代三品以上官员着绯袍,另配佩金鱼袋。
D.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乘,车辆。如“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
1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阴阳,古代也指有关日、月等天体运转规律的学问。
B.“七月既望”中的“望”是望日,通常指农历每月十五日。每月初一为“朔”,最末一天为“晦”。
C.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郭”,外边的一道为“城”,“望晚日照城郭”中“城郭”泛指城墙。
D.乾隆,是清高宗的年号,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乾隆皇帝的庙号为“高宗”,向开国君主的庙号一般是“祖”。
15.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称农历每月初一为“朔”,每月最后一天为“晦”,每月十五为“望”,“既望”是指每月十五的前一天。
B.斗牛,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古人把地上州国的位置与天上星宿相对应,就天文说称作“分星”,就地面说称作“分野”。
C.山北水南谓之阳,山南水北谓之阴。《登泰山记》中“泰山之阳”就是指泰山的南面,“其阴”指的是泰山的北面。
D.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中国古代纪年历法。“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地支。天干与地支组合,形成六十甲子。
16.下列选项中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烽火扬州路”中的“路”就是这个意思。
B.在唐代,官服的颜色因官阶的高低而有所不同,官阶低的一般是青色或紫色。从“江州司马青衫湿”可见白居易当时的官阶较低。
C.“六艺经传”中的“传”指的是解释经书的著作。注解《春秋》的三部书称“春秋三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D.五鼓,也称五更或五夜。我国古代用鼓打更报时,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每个更次相隔两个小时,所以称五鼓、五更或五夜。
17.下列各项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北狄、西戎和东夷。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B.百越,古代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古越族人分布的地区,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因其部族众多,故谓之为“百越”。
C.诸子百家,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其中,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各个学术流派。
D.贾谊,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其辞赋作品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过秦论》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1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降职。
B.人们常说:“五岳归来不看山”。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恒山、西岳华山、北岳衡山和中岳嵩山。
C.“桃符”原指挂在大门上画着门神或写着门神名字,用于避邪的桃木板,后来借指“春联”。
D.干支纪年法是我国古代常用的一种纪年方法,如《己亥杂诗》中的“己亥”指的就是年份。
19.下列各句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祭祀时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
B.《书》,指《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D.八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居其他八州。
20.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东西与左右常可互相替代。
B.中贵,宫中的权贵,即指有权势的太监。中,即禁中,指皇宫大内。
C.孝廉,古代征辟制选用官员的科目。孝廉即“孝顺亲长、廉能正直”。
D.故事,先例。如果典章制度没有明确规定,古人就参照故事来行事。
2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文后的题目。
材料一: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材料二:
介子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耳。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何!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文公即位,赏不及推。推母曰:“盍亦求之?”推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推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其母曰:“能如是,与若俱隐。”至死不复见。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有龙矫矫,顷失其所,五蛇从之,周遍天下。龙饥无食,一蛇割股,龙返其渊,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处所,一蛇无穴,号于中野。”文公出,见书曰:“嗟!此介子推也。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使人召之则亡遂求其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表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唯君在矣”与“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唯”字含义不同。
B.“身之文也”的“文”为文饰、修饰之意,与“义过饰非”的“文”含义不同。
C.悬书,指把情况和意见要求写在缣帛上悬挂出来,多是对当局者的批评和指责,后发展成为“揭帖”。
D.表,指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如《出师表》。文中“表”则不同,为立石碑之意。
2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材料一:
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时,民乱而不治。是以圣人列贵贱,制爵位,立名号,以别君臣上下之义。地广,民众,万物多,故分五官而守之。民众而奸邪生,故立法制为度量以禁之。是故有君臣之义、五官之分、法制之禁,不可不慎也。处君位而令不行,则危;五官分而无常,则乱;法制设而私善行,则民不畏刑。君尊则令行,官修则有常事,法制明则民畏刑。法制不明,而求民之行令也,不可得也。民不从令,而求君之尊也,虽尧、舜之知,不能以治。明王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按功而赏。凡民之所疾战不避死者,以求爵禄也。士有斩首、捕虏之功,必其爵足荣也,禄足食也;农不离廛者,足以养二亲,治军事。故军士死节,而农民不偷也。今世君不然,释法而以知,背功而以誉。故军士不战,而农民流徙。臣闻:道民之门,在上所先。故民,可令农战,可令宦游,可令学问,在上所与。上以功劳与则民战上以诗书与则民学问。民之于利也,若水于下也,四旁无择也。民徒可以得利而为之者,上与之也。瞋目扼腕而语勇者得,垂衣裳而谈说者得,迟日旷久积劳私门者得。尊向三者,无功而皆可以得,民去农战而为之,或谈议而索之,或事便嬖而请之,或以勇争之。故农战之民日寡,而游食者愈众,则国乱而地削,兵弱而主卑。此其所以然者,释法制而任名誉也。故明主慎法制。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言中法,则听之;行中法,则高之;事中法,则为之。故国治而地广,兵强而主尊,此治之至也。人君者不可不察也。
(节选自《商君书·君臣》)
材料二:
公孙鞅之治秦也,设告相坐而责其实,连什伍而同其罪,赏厚而信,刑重而必。民用力劳而不休,逐敌危而不却,故其国富而兵强。然而无术以知奸,则以其富强也资人臣而已矣。
(节选自《韩非子·定法》)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疾,文中是“奋力”的意思,与《劝学》中“声非加疾也”的“疾”字意思相同。
B.宦游,指外出求官或做官,与唐代王勃诗中“同是宦游人”的“宦游”意思相同。
C.便嬖,君主左右受宠爱的人,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中的“便嬖”意思相同。
D.相坐,指相连坐治罪,与《苏武传》中“副有罪,当相坐”的“相坐”意思相同。
2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贞观十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对曰:“甚难。”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征曰:“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及至安乐,必怀宽怠,言事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以至危亡。圣人所以居安思危正为此也安而能惧岂不为难”。
(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
材料二:
帝幸九成宫,宫御舍湋川宫下。仆射李靖、侍中王珪继至,吏改馆宫御以舍靖、珪。帝闻,怒曰:“威福由是等邪!何轻我宫人?”诏并按之。征曰:“靖、珪皆陛下腹心大臣,宫人止后宫扫除隶耳。方大臣出,官吏谘朝廷法式;归来,陛下问人间疾苦。夫官舍,固靖等见官吏之所,吏不可不谒也。至宫人则不然,供馈之余无所参承。以此按吏,且骇天下耳目。”帝悟,寝不问。后宴丹霄楼,酒中谓长孙无忌曰:“魏征、王珪事隐太子、巢剌王时,诚可恶,我能弃怨用才,无羞古人。然征每谏我不从,我发言辄不即应,何哉?”征曰:“臣以事有不可,故谏,若不从辄应,恐遂行之。”帝曰:“弟即应,须别陈论,顾不得?”征曰:“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面从可,方别陈论,此乃后言,非稷、蒐所以事尧、舜也。”帝大笑曰:“人言征举动疏慢,我但觉其妩媚耳!”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数批逆鳞哉!”后幸洛阳,次昭仁宫,多所谴责。征曰:“隋惟责不献食,或供奉不精,为此无限,而至于亡。故天命陛下代之,正当兢惧戒约,奈何令人悔为不奢?若以为足,今不啻足矣;以为不足,万此宁有足邪?”帝惊曰:“非公不闻此言。”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侍中,秦时始置,隋改称纳言,唐复称侍中,为门下省长官,乃宰相之职。
B.“固靖等见官吏之所”与“固一世之雄也”(《赤壁赋》)两句中的“固”字含义相同。
C.“诚可恶”与“诚能见可欲”(《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诚”字含义不同。
D.所以,表方法、凭借,与(《石钟山记》)中“此世所以不传也”的“所以”含义相同。
24.(2024年全国新高考Ⅱ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①,过其闾,未尝不轼也。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材料二: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吕后恐,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强要曰:“为我画计。”留侯曰:“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三:
论者或曰:“魏文式段干木之闾,秦兵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虽全国有益,非所贵也。”夫法度之功者,谓何等也?养三军之士,明赏罚之命,严刑峻法,富国强兵,此法度也。六国之亡,皆灭于秦兵。六国之兵非不锐,士众之力非不劲也,然而至于破亡者,强弱不敌,众寡不同,虽明法度,其何益哉?使童子变孟贲之意②,孟贲怒之,童子操刃与孟贲战,童子必不胜,力不如也。孟贲怒,而童子修礼尽敬,孟贲不忍犯也。秦之与魏,孟贲之与童子也。夫力少则修德,兵强则奋威。秦以兵强,威无不胜。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高皇帝议欲废太子,吕后患之,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礼之,太子遂安。夫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也。
(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
[注]①段干木:战国初魏国名士。②孟贲:战国时勇士。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燕,同“宴”,指宴饮,成语有“新婚燕尔”,其中的“燕”字意思与此相同。
B. 怪,以……为怪,意动用法,与《师说》中“不耻相师”的“耻”用法相同。
C. 为寿,向尊长敬酒并祝长寿,《鸿门宴》“沛公奉卮酒为寿”的礼仪与此相同。
D. 式,同“轼”,指扶轼,与《周亚夫军细柳》“改容式车”的“式”意思相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