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北京的春节教案六下

文档属性

名称 6北京的春节教案六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3-11 17:59:25

文档简介

6 北京的春节(第1课时)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6课
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的主题是“民风民俗”。 共编排了《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和田的维吾尔》四篇文章,分别从民俗、戏曲、建筑和生活习俗等方面介绍了不同民族的特点,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民族文化的丰富性,表达人们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情感。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编者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一是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二是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本文是本组课文的第一篇课文,作为单元的开篇课文,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走进课文、阅读“阅读链接”的资料和搜集资料,了解一些关于北京的春节的传统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二是让学生通过品读课文、对比阅读,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
学情分析:
本文具有强烈的老北京风味,不仅体现在习俗上,更是蕴含在老舍先生俗白智慧真诚的语言里。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感,能对课文内容有较整体的把握,以及对重点语句有一定感悟的能力。但感悟仍需要独立并独特,以及吸收老舍先生的语言。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于“窗外的世界”,对于外来的信息,正是兴趣最浓的时候。因此,可以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具备一些关于春节的知识储备,再进入课堂。读懂课文并不难,但深入体会“年”的文化,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感受北京语言的味道和谈话式的文风,理解文字的背后是对传统文化的眷念和对老北京的喜爱,这些是难点。
设计意图:
文章篇幅比较长,关于春节的习俗讲述得比较全面。通过找总起句,总结句,关键词等方法整理文脉,理清表达顺序,学习有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本文俗白的语言,谈话式的文风,看似平淡,容易被忽略;实则文字背后是作者深深的感情。因此,更适合在贴近老北京春节的情境中学习,从而真切体会作者的情感。通过师生语言的渲染,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展开的丰富想象,以及学生对老北京人角色的一些体验,来创设浓浓的春节情境,在情境中学习与感悟文本语言。
加强语言实践,感动于老舍先生对北京、对春节的情有独钟,激发学生对文化习俗的研究热情,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总目标:
1. 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腊月、初旬、展览、蒜瓣、饺子、翡翠、杂拌儿、榛子、栗子、爆竹、风筝、逛庙会、走马灯、零七八碎、万象更新、张灯结彩”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 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腊月、初旬、展览、蒜瓣、饺子、翡翠、杂拌儿、榛子、栗子、爆竹、风筝、逛庙会、走马灯、零七八碎、万象更新、张灯结彩”等词语。感受带“儿化音”,带“轻声”,和“口语化”等北京方言的特色。
理清课文写作顺序,了解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研读“腊八”片段,通过角色体验和感情朗读,感受期待的心情。
体会按时间顺序的表达使文章脉络清晰;有详有略的叙述使文章内容翔实而且气氛浓郁;体会排比、比喻为文章增添兴味。
加强朗读,体会欢喜的心情,激发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详写与略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简介作者与作品
1. 引入:同学们,一提到过节,我们的心就都欢腾起来了吧?满街满巷都响起了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家家户户的门窗上都贴上了红色的对联。你知道,是什么节日来临了呢?
2. 谈话:是啊,春节来啦,过大年啦!春节的哪些习俗让你念念不忘?
3. 揭示课题: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也像你们一样对春节难以忘怀。我们今天将通过他的文章,一起来感受《北京的春节》。(板写课题)(出示课件第一页,点击进入课件第二页。)
4. 介绍作者与作品:瞧,这个笑眯眯的老人,就是老舍。(出示课件第三页)
老舍,现代著名作家,语言大师。地道的北京人,一辈子用地道的北京话从事写作。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以北京为背景,例如《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这些作品的语言,都富有浓郁的北京特色,京味儿十足。
5. 亲近老北京年代:本文叙述的,正是老舍生活着的那个年代。请大家看插图,与我们现代有不同的地方吗?(人们穿着长袍马褂,店铺都把商品陈列在外等)是啊,《北京的春节》这一课,讲述的正是老北京过春节的许多习俗。
字词检测,亲近北京方言
读词:春节快来啦!从下面的这些词语里,你能嗅到春节临近的气息吗?同桌合作读一读,读准字音(出示课件第四页)
一擦黑 清一色
杂拌儿 玩意儿 零七八碎儿
掺和(huo) 吃饺子 买爆竹 老规矩
万象更新 截然不同 万不得已 灯火通宵 张灯结彩
2. 体会语言特点:北京语言的特点,在哪些词上有体现呢?(A.口语化;B.带儿化音;C.带轻声音。)
读着这些词,京味儿十足啊,真带劲!
3. 词语释疑:文中不太理解的词有吗?四人小组相互问一问。
预设:
空竹(使用图片简介);(点击课件第四页左下方,出现“空竹”,点击“空竹”进入链接)(介绍后点击右下方“返回”,回到第四页。)
初旬(每个月的前十天简称初旬);
庙会(是指在寺庙附近聚会,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动);
走马灯(灯笼的一种,灯内点上蜡烛,热气上升,灯就转动起来。灯的各个面上常常绘制有古代武将骑马的图画,灯转动时看起来好像几个人你追我赶一样,故名走马灯)。(点击课件第四页左下方,在“空竹”的右侧,出现“走马灯”,点击“走马灯”进入链接)
(介绍后点击右下方“返回”,回到第四页。)
初读感悟,理清文章脉络
设想写法:如果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有十几个,你会考虑怎么来向大家介绍呢?说说你的想法。
交流。(预设:按时间先后的顺序来叙述;有选择性地针对重点习俗进行重点叙述,有的详,有的略;拉家常般叙述等。)
初读课文:老舍是怎样向大家介绍的呢?请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边读边感受:老北京的春节,都有哪些习俗呢?在叙述上,有什么特点?
交流A:
①老北京过春节,有哪些习俗呢?我们先来整理几个重要的日子吧!
板书整理出四个重要日子,在日子下划横线,准备填写习俗:
腊八 除夕 正月初一 元宵
②合作自学:以时间为线索,划线找一找每段表达重点意思的句子或词语(如总起句、关键词),整理出每段的关键意思,并与同桌互动交流,在横线上口头填一填习俗。
(点击出示课件第七页)
腊八 (前)除夕 正月初一 元宵
熬腊八粥 买杂拌儿…… 拜年 挂灯笼
泡腊八蒜 预备吃喝穿用 逛庙会 吃元宵
过小年
大扫除
做年菜
穿新衣
贴对联年画
放鞭炮
吃团圆饭
总结:每一个段落表达的主要意思是如此的清楚明白,这就是老舍语言的一大特色——通俗浅易,朴实无华。
③列举了这么多习俗,我们有什么感受?老舍先生对此的感受是什么?
在书本上划下全文的总结句:“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板书:分外热闹
交流B:四人小组说一说:这么多的习俗,你发现了在叙述上,有什么特点?教师分别倾听,并抽取个别学生回答。
预设:学生能说到什么,就尽量赞赏和鼓励。突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评价中突出对“详略分明”的总结:课文先写北京春节的开始,比较简略地介绍了人们做了哪些过春节的准备。有的民俗习惯只一句话带过。紧接着详细描述腊八、除夕、初一、元宵四个春节高潮。最后简略交代春节结束。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使读者印象深刻。
品读体味,感受民俗文化
1. 自读感悟:老北京这么有意思的民俗,你最喜欢哪些呢?在你喜欢的段落前标注上“ ”,有感情地读给同桌听一听,并说说你的感受。(点击出示课件第八页)
2. 读出春节将近的“激动与期待”: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说一说你的感受。
①出示幻灯片段“腊八粥”:(点击第八页“腊八”,进入链接)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A. 情境浮现:读着这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腊八粥的内容丰富——糯米,黄米,薏米 ,小米,黑米,香米,绿豆,赤豆,栗子,枸杞子,红枣,百合,桂圆,桃仁,杏仁,榛仁,花生,葡萄干……)
B. 角色体验:如果是贪吃的小孩子看到了,会怎么读这句话?请学生读一读,(语气中应该会突出三个“各种”,来强调粥的品种丰富。)通过朗读体会排比的好处。
C. 角色体验:如果是劳作了一年的农民端上了这碗粥,会怎么读这句呢?请学生读一读。(体会“展览会”这个比喻,突出了农民心中的自豪和欢喜)通过朗读体会比喻的妙处。
D. 悟后再读:准备着过年的人们,欢欢喜喜地按老习俗煮了粥。让我们像他们那样欢欢喜喜地读这句吧!齐读。
②出示幻灯片段“泡腊八蒜”(在第八页上继续点击,出现下面这句话。)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都要吃饺子。
A. 能读出怎样的心情,是从哪些字词里体会到的?读一读。
B. 着重感受“色如翡翠”,用比喻写出了蒜的诱人,表达着人们对腊八蒜的喜爱。
③总结: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他们包含激动与期待,等待着新年的来临。(点击第九页右下方的“返回”,回到第八页。)
总结,推荐作业:
今天咱们随着老舍先生一起感受了老北京春节的许多习俗。我国民族风情各异,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的春节习俗,在课下查查资料,咱们在下节课共同交流。
6 北京的春节(第2课时)
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的主题是“民风民俗”。 共编排了《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和田的维吾尔》四篇文章,分别从民俗、戏曲、建筑和生活习俗等方面介绍了不同民族的特点,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民族文化的丰富性,表达人们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情感。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编者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一是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二是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本文是本组课文的第一篇课文,作为单元的开篇课文,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走进课文、阅读“阅读链接”的资料和搜集资料,了解一些关于北京的春节的传统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二是让学生通过品读课文、对比阅读,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
学情分析:
本文具有强烈的老北京风味,不仅体现在习俗上,更是蕴含在老舍先生俗白智慧真诚的语言里。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感,能对课文内容有较整体的把握,以及对重点语句有一定感悟的能力。但感悟仍需要独立并独特,以及吸收老舍先生的语言。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于“窗外的世界”,对于外来的信息,正是兴趣最浓的时候。因此,可以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具备一些关于春节的知识储备,再进入课堂。读懂课文并不难,但深入体会“年”的文化,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感受北京语言的味道和谈话式的文风,理解文字的背后是对传统文化的眷念和对老北京的喜爱,这些是难点。
设计意图:
文章篇幅比较长,关于春节的习俗讲述得比较全面。通过找总起句,总结句,关键词等方法整理文脉,理清表达顺序,学习有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本文俗白的语言,谈话式的文风,看似平淡,容易被忽略;实则文字背后是作者深深的感情。因此,更适合在贴近老北京春节的情境中学习,从而真切体会作者的情感。通过师生语言的渲染,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展开的丰富想象,以及学生对老北京人角色的一些体验,来创设浓浓的春节情境,在情境中学习与感悟文本语言。
加强语言实践,感动于老舍先生对北京、对春节的情有独钟,激发学生对文化习俗的研究热情,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总目标:
1. 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腊月、初旬、展览、蒜瓣、饺子、翡翠、杂拌儿、榛子、栗子、爆竹、风筝、逛庙会、走马灯、零七八碎、万象更新、张灯结彩”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 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加强朗读,研读“除夕、初一、元宵”等重点片段,感悟“京味”语言和“京味”习俗,感受详写内容字里行间洋溢的喜悦。
体会详写使文章内容翔实而且气氛浓郁;体会排比、比喻为文章增添兴味;体会“展览会、万象更新、团圆饭、守岁”等说法为传统民俗文化赋予内涵。
加强语言实践,加强朗读,体会欢喜的心情,激发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在语言实践中感受习俗,感悟语言,感受心情。
教学难点:体会文字背后蕴含的对传统文化的眷念和对老北京的喜爱,体会“展览会、万象更新、团圆饭、守岁”等说法为传统民俗文化赋予内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情境再现
(点击课件第3页,出示)
复习朗读:在老舍先生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老北京,也走近了春节。请男生、女生按自然段轮流朗读课文第一段至第六段。让我们在春节前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迎接除夕。
品读体味,感受民俗文化
(一) 走进“除夕”
A. 读着这段文字,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用文中一句话来概括。
B. 你能从这些语句里读出热闹吗?出示本段中两处用了“家家”的句子。(点击课件第3页“除夕”,打开链接,进入第5页,点击出示第一、二句。)
指名朗读,体会。
增添前文中出现的两处“家家”, 反复读一读。(继续在第5页点击,出现第三、四句。)指名不同学生读,读出兴味来。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C. 不光如此,同学们再来看: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我们可以看到那是“家家”的热闹。我们再读下去——“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如果我们也用刚才一样的叠词来说的话,那是怎样的热闹呢?
(概括出“人人”“处处”“时时”“户户”。
同时点明: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D.“吃团圆饭”、“守岁”这两个习俗,你曾经感受过吗?向大家介绍介绍它们的内涵吧!
E. 总结齐读:怪不得老舍谈起除夕,一开口便说——除夕真热闹。一句话一番景,老舍的语言异常简炼,高度概括,却一下子把除夕的热闹繁忙的景象铺展在我们的眼前了。让我们再次拿起书,齐读第7自然段,读出除夕的热闹!
F.总结:老舍的语言虽然概括,却又是如此的丰富,既写出了人们的繁忙喜庆,又写出了满城的鞭炮不绝,还写出满街的红火绚丽,写得有声有色、热闹非凡!(点击第5页右下方“返回”按钮,返回到第3页。)

(二)喜迎“初一”
1. 读一读,说一说,初一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你每年的大年初一,又是有些怎样的感受的呢?
2. 总结: 初一,全城休息,多么悠闲。庙会里应有尽有,一派富足祥和。有什么比赛也不为争第一,既闲适又随意。初一与除夕相比,一样喜庆一样欢乐,但滋味却大有不同,所有的人都给自己放了大假,随意地走亲访友逛庙会,在那一天,没有生活的压力,没有了竞争的压力,有的只是那份无忧。
(三) 欢度“元宵”
1. 指名读描写元宵的句子,学生交流对 “又”字的理解。
2. 小结:热闹的除夕真是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景象与除夕不同,气氛同样热闹,也是一个高潮;元宵节又是一个高潮。简简单单的一个“又”字,不仅总结了前面两个热闹的日子,又引出了热闹的元宵。
3. 学生自由读11、12自然段,思考: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灯特别多。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
4. 品析句子:(点击课件第3页“元宵”按钮,打开链接,进入第6页,出现句子。)
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①指名读,找出四个意思相近的词。(一律,清一色,都是,通通)
②师生共读,体会语言的精妙。
③想象:如果你就在北京的元宵灯市上,会看到什么灯?
(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④欣赏图片:我们来看看这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吧!(点击课件进入第7页至10页。)
⑤师引读:在这红火而美丽的元宵节,大家小巷,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笑语连天,怪不得老舍先生说“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在这红火而美丽的元宵节,家家户户、男女老少观灯赏月品元宵,心情多么舒畅,怪不得老舍先生由衷赞叹“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在课件第10页上进行点击,出示这个总结句。)
总结:在老舍眼中,北京的春节是?是?也是?(学生自由作答。如:热闹的,喜庆的,快活的,辉煌的,美好的,红火的……)
三.概括全文,总结表达方法
1. 小结:老舍先生以简洁生动的语言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时的种种规矩,表达了老北京人打心眼里对春节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课文篇幅不长,却把老北京过春节时一个月左右的习俗写得清清楚楚,这么多的习俗老舍先生是怎样安排详略的呢?
2.交流。
A. 详略得当:明确除去三个最重要的日子——除夕、初一、元宵,其他日子都是略写。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详略?有什么好处?(这三个日子最重要,也最能体现北京春节热闹、喜庆、隆重、欢乐的年味儿,其他日子都是为这三个节日做铺垫的。这些安排详略,能突出重要节日,把北京春节独有的年味儿表达得淋漓尽致。)
B.突出年文化:腊八粥,腊八蒜,腊月廿三要吃糖;贴对联,放鞭炮,大年三十喜团圆;赏灯笼,吃元宵,热热闹闹心花放。 正是这富有浓浓人情味的生活,这蕴含着“普天同庆、合家团圆”的太平时光,让老舍深深热爱。

四、比较阅读,体会语言特色
1. 其他地方又是怎样过年的?其他作家又是怎样写过年的?
浏览阅读链接中的两篇文章,联系课文从作者对过年的情感、选材角度、语言特色三方面去比较三篇文章的异同。
2.总结:第一篇采用了反话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年的忙碌与热闹,将各种风俗习惯融于其中。也写出了梁实秋对“过年”独特的感受。第二篇则以较浓的抒彩写出了喜庆与热闹的气氛。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怎么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情景。而老舍笔下的除夕,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除夕人们主要的活动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却同样蕴含着作者对对传统文化的眷念和对老北京的喜爱。
3. 交流同学们各自收集的材料。
五、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春节各地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东北地区的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  
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
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2. 选择一个形式进行练习:(点击课件第11页,出示)
A. 摘一摘: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
B. 写一写:我希望春节怎么过?写一写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C. 读一读:阅读《北京的春节》原文,推荐阅读老舍儿子选编的《老舍讲北京》。
D. 查一查:你对哪些节日感兴趣?查一查相关的习俗,了解这些习俗中包含的文化。
板书设计:
6. 北京的春节
分外热闹
腊八 除夕 正月初一 元宵
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一课中所描述的春节,与当下我们这个地区所过的春节相比,多了许多浓得化不开的欢喜,和踏踏实实生活着的乐趣。这与当时老舍生活着的时代有关,当他提笔写下本文的时候,正是这样的情景盼不来的时候。这也与身为老北京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眷念有关。祥和安定的生活,团圆喜庆的生活,曾经是老舍最热爱的生活内容。因此,我不把本文仅当作讲述习俗的文章来教。我希望学生能在语言文字中,体会到这种眷恋和期盼,以及热爱。教会内容,教会语言,还不是教学目标的尽头,我更希望通过此文,让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本着这样的思考,我在这两点上下了功夫:
体现时代感,拉近学生与老北京的距离,以及与老舍的心理距离。我的导语设计,和过渡语设计,以及课堂语言,都时刻注意与“老北京”相符,也时刻注意引导学生成为“老北京人”。因此,有意识地设计了许多情境,这些情境的浮现,在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经验的想象中,在欣赏相关的图片中,在师生的对话交流中,在对老北京人角色的体验中。
语言形式的意会与吸收,也需要强化与积累。对于重点句的研读,我采用的方法之一,是用角色体验来感受语言。比如,感受“展览会”这个比喻的时候,没有只停留在“这是比喻”这个层面,而是采用角色体验的方式:“如果是贪吃的小孩子看到了这碗粥,怎么读?”“如果是劳作了一年的农民端上了这碗粥,怎么读?”来对语言进行切身的感受。在这种感受中体会语言。我采用的方法之二,是直接应用,学习语言。比如为了体现普天同庆,文中多处出现“家家”的句式。引导学生也采用叠词的方式,叙述春节的共同点,学生就多掌握了一种语言表达方式。
实际教学中,我注意到了下这两点功夫后的效果。图片是老北京的,举目只见“老北京”;言谈交流是贴近老北京的,学生能自动地将自己置换成北京人,老北京人,个个都是乐呵呵的。课堂洋溢的,不仅是对习俗的喜欢,还有热情高涨声情并茂的朗读。学完以后,学生兴致浓浓不肯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