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中第一学高2014级过程性检测
历史试卷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择项,每题2分,共50分)
1.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著名的承启楼前有一幅楹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易结重人伦”。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下列哪一种制度( )
A.郡县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内外服制
2.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3.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C.分封制和宗法制 D.宗法制和郡县制
4.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
A.率土之滨,莫非王臣B.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C.皇权至高无上D.书同文,人同伦
5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6.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7.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制度应该是( )
A.汉代的内外朝官制 B.唐代的三省制 C.明代的内阁制 D.清代的八旗制度
8、“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 )
A.《、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革命性 B.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C.《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D.拜上帝教吸收了西方文化
9、“战争给中国的傲慢和自满以毁灭性的打击。这个大帝国在受轻视的、配备以现代化战争武器的邻国面前显得十分无能。……在朝鲜战胜中国、确立了自己的优势,接着又完全吞并了这个国家。”这场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朝鲜战争
10.下表是中国近代参加某一不平等条约签订的部分代表名单。该条约签订后
大清钦命全权大臣便宜行事总理外务部和硕庆亲王;总督部堂一等肃毅伯李鸿章;大德钦差驻扎中华便宜行事大臣穆默;大西钦差驻扎中华全权大臣葛络干;大英钦差便宜行事全权大臣萨道义;大日本国钦差全权大臣小村寿太郎;大俄钦命全权大臣内廷大夫格尔思……
A.列强侵华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
11、下表摘引了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目录
二十 指导敌后抗战和《论持久战》
二十三 新民主主义的理论
三十
三十二 全面内战爆发以后
四十 筹建新中国
A.五四大潮的洗礼 B.长征 C.上井冈山 D.重庆谈判
12、下表是历届联大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情况表(部分)
年份 支持中国的票数 追随美国的票数 弃权票数
1965 47 47 20
1966 46 56 17
1967 45 58 16
1968 44 57 23
表中支持中国的票数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解体 B.美国操纵联大,拒不接纳中国
C.中国国内政策变动对中国形象的影响 D.不结盟运动尚未兴起,中国缺乏第三世界支持
13、美国《时代》周刊曾这样报道:“对西方而言,这一事件已是巨大灾难;对共产主义而言,这是自俄国革命以取得的最伟大胜利;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这样将意味着和平。”文中“这一事件”隐含着作者某种强烈的价值判断的是( )
A.中国赢得民族抗战伟大胜利 B.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解放战争即将取得最终胜利 D.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
14、与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 )
A.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 B.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5.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据此判断( )
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 B.中美两国仍然互相敌视
C.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 D.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
16.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中有这样的规定:外国人永远不能因使用而取得罗马市民财产的所有权。由此规定可知( )
A.《十二铜表法》具有万民法性质 B.《十二铜表法》保护罗马公民财产权
C.《十二铜表法》保护本国所有人 D.《十二铜表法》标志罗马法体系完备
17、在罗马法司法体系中,万民法是比较成熟和发达的部分,也是后期罗马法的基本内容。之所以说“万民法是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是因为它( )
A.包含了罗马帝国的全部法律文献 B.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的自由民
C.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适用于罗马共和国的公民
18、君主立宪制下的英国国王和和共和制下的美国总统都可以进行的政治活动是( )
A.否决议会(国会)制定的法律 B.处理国家重大事务和日常事务
C.代表国家参与外交活动 D.当与议会发生矛盾时有权解散议会
19.有学者指出,罗马帝国虽然衰亡了,但它却把文明留给了欧洲。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古罗马
A.开创了西方人文思想的先河 B.进行了民主政治的最早尝试
C.奠定了西方法律传统的基础 D.提供了治理大国的成功经验
20.英国安妮女王(1702—1714年在位)缺少主见,往往是一件事已经说好了,一旦出现另一种意见,她立即就会改变初衷,接受新的建议,这使大臣们难以与她打交道。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这一习惯开创的先例是
A.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B.国王任命首相控制内阁
C.内阁保持一致集体负责 D.内阁所有的成员对国王负责
21.“历史告诉我们,在所有年代,在所有形式的政府下,统治者大都是一样的,他们敢多坏就有多坏,堕落的空虚,愚昧的诅咒就像麻风病一样附着在他们身上。”鉴于此,美国人采取的有力措施是
A.实行联邦制政体B.确立分权制衡原则C.保持两党制原则 D.坚持人民主权原则
22.“北欧平衡”是指冷战时期的北欧地区以执行武装中立的瑞典为中轴,分别存在受苏联影响和支配的芬兰(保持主权独立且不与西方结盟),及加入北约的挪威、丹麦和冰岛(三国承诺不会对苏联安全构成威胁)。北欧平衡局面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对“北欧平衡”理解正确的是
A.是美苏冷战政策的恶果 B.有利于维护地区的和平
C.是苏联国力衰弱的表现 D.客观上推动了冷战升级
23.两极格局结束后,导致世界形势动荡不安的根本原因是
A.霸权主义 B.恐怖主义C.领土争端 D.宗教冲突
24.2015年11月7日两岸最高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举行会谈,两岸最高领导人重申的重要话题是
A.确认“一国两制” B.台湾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
C.强调“九二共识” D.争取实现两岸“三通”
25、梁启超认为“彼美国者有两重之政府,……美国者以四十四之共和国而为一共和国也”。这主要是指美国实行( )
A.议会制 B.联邦制 C.总统制 D.三权分立
二、非选择题(26题33分,27题17分,共50分)
26、(33分)
(一)政治妥协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常见的政治现象,是冲突双方通过政治谈判、协商等方式相互作出让步,以缓解矛盾并达成共识的一种行为。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国别 案例 妥协表现
英国 1689年《权利法案》
美国 1787年宪法
法国 1875年宪法
中国 中国统一大业
亚非 万隆会议
其他
(二)历史图表、图片蕴含了丰富的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图三
材料二: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了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比例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文革期间,全国人大停止会议8年之久……1979年,修订后的“选举法”规定,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2010年春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修改为1:1。
(1)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图一、图二、图三反映的主要政治特征分别是什么?(6分)并归纳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2分)
(2)据材料二说出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变化。(4分)纵观人大代表选举方式的演变,简述新中国民主进程呈现出了怎样的演变轨迹。(3分)
27题(17分)
历史图表、图片蕴含了丰富的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实行的各版护照简介
1949年单页版、50版、53版、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防伪手段几乎为零
71版、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
80版将75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
81版改变了53版以来6位数的护照累计号码,升至7位数号码
97版采用数码技术、激光打印等防伪手段。到2005年达到年均签发400万本,80%是因私护照
(1)请就新中国护照的文字、性质、使用范围、号码、技术等方面的变化,提取两项信息,并结合历史背景进行说明。(8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列举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突破性成就三例。(9分)
案例 妥协表现
英国 1689年《权利法案》 确立议会主权中心,保留国王,国王“统而不治”。
美国 1787年宪法 ①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②国会议员选举兼顾大、下州利益。③保留奴隶制和赞同国家统一,南北州相互妥协。
法国 1875年宪法 赞同共和制,保留贵族特权(或参议院权力较大)
中国 中国统一大业 一国两制,兼顾各方利益
亚非 万隆会议 亚非国家接受中国代表团“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
其他 言之有理即可
必修一月考参考答案
1-5CCACB 6-10CCBBC 11-15 DCCCC 15-20 BBCCC 21-25 BBACB
26题
(一)每空3分,共18分)
(二)、(15分)
(1)政治特征:
图一:君主专制制度(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图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
图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每点2分,6分)
发展趋势: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答出一点即可得2分)
(2)变化:由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变为无记名投票;代表由等额选举变为差额选举;代表名额比例由偏向大城市转变为城乡平等。(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得4分)
轨迹:形式日趋完善;以法制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答出一点即可得3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7题
(1)示例:①从护照上的文字看,50年代由于外交上采取一边倒政策,主要是同社会主义国家有外交关系,护照采取了中俄文对照;70年代前期护照改为中法英文对照,也体现了中苏关系的恶化以及与西方国家的建交热潮;②从护照的性质来看,由因公护照为主到因私护照为主,尊重公民合法出国自由;③从护照的范围来看,80年代护照上不再注明使用的限定范围,反映了中国已走上对外开放的道路;④从护照的签发数量来看,80年代之前,由于计划经济和当时的政治氛围,加之长期处于同世界隔绝的状态,签发护照数量很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加入世贸组织,对外联系增多,特别是在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观念的改变,民众出现了出国热潮,使护照签发数量剧增;⑤从技术上看,90年代由于高科技的使用,改变了过去没有防伪手段的状况。护照的变迁折射了国家在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的发展。(提取了两项信息,并结合历史背景进行说明的均可得8分)
(2)成就:①1971年10月中国恢复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②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③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交。
④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每点3分,答出3点即可得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