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时空观念】认识古代的商业贸易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唯物史观】认识商业贸易的条件和商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探究古代商业贸易的起源,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认识古代东西方商业贸易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认识丝绸之路的发展概况及其影响,联系当前的共建“一带一路”,培养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
课标要求:
1.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
2.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古代商业贸易的特点,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相互影响。
教学难点:古代中国及世界商贸的发展及相互影响。
时空坐标及主要内容:
目录
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1
2
货币、信贷和商业契约
情景导入:
“一带一路”的提出是延续了我国古代重要的商业贸易通道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我们都知道是汉代开通的。
但是古代的商业贸易是何时起源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业活动是否各具特点?
带着这些问题,咱们开启今天的课程,共同来了解商业的起源及古代的商业贸易。
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
——习近平(2017年05月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一)商业贸易的含义:
是指专门从事商品收购、调运、储存和销售等经济活动的部门,是商品交换的表现形式。在我国,一般对内称商业,对外称贸易。商业贸易是商品交换的表现形式,是联系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桥梁。
(二)商业贸易的起源:
1.时间:
原始社会后期。
2.条件:
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交换的出现;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目的:
换取自己所需的物品。
4.方式:
最初的商业贸易采取物物交换的方式。
交换物品的场所称为“市”。
历史解释: 社会大分工
(1)原始社会后期发生的畜牧业同农业的分离,为私有制的产生创造了物质前提。
(2)原始社会末期,因生产工具的使用和改良引起的手工业同农业的分离。
(3)奴隶社会初期出现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商业资本开始积累。
材料一 “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易经·系辞》
材料二 中国之地宜于农桑……农有余粟,则以易布,女有余布,则以易粟,此交易之始也。
——王孝通《中国商业史》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三)中国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
1.兴起阶段:商周时期
商朝:
①出现职业商人:商朝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周武王灭商后,商朝遗民为维持生计而四处买卖,逐渐发展为固定职业,周人称其为“商人”,称其职业为“商业”,沿用至今。
②商贸地域范围广:商业贸易遍及商朝统治区域以及周边地区。
③工商食官:商业(及手工业)主要掌握在政府和贵族手里。
2.发展繁荣阶段:春秋战国
①“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出现许多大商人。
②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材料 商族人的祖先契被封到商这个地方。契的第六世后代王亥聪明多谋。他把牛训练得既能驮货物又能拉车,驾着牛车沿着黄河北岸到各部落去做生意,所以外部落的人把他们这些做生意的人称为“商人”,这就是“商人”称呼的由来。
——《中国商邦》
问题思考: 工商食官格局为什么会被打破?
原因:
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出现私营手工业;
②周王室衰微,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③诸侯为增强国力重视经济发展; ④成功商人的示范作用。
知识拓展: 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1)原因:
①直接原因: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甚至危及政权的问题。
②主要原因:封建国家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以确保赋役征收;
③根本原因:巩固封建统治。
(2)过程:
①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重农抑商策。
②汉朝:休养生息,对商人征收重税,贬低商人地位。
③唐宋: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鼓励海外贸易和实行官商分利)社会经发展。
④明清:继续重农抑商政策,逐渐落后于西方
(3)评价:
①在封建社会初期有利于小农经济发展、巩固封建统治;
②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对立起来违背经济规律;
③明清时期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三)中国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
3.艰难中有发展阶段:秦汉时期
①发展:
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
②艰难:
汉朝商业进一步发展。对商人征收重税,降低商人地位。
汉武帝改革币制(五铢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抑制工商业者,向其征收财产税(抑商征税)。
材料 (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蚕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汉武帝时,令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一人有市籍,则身及家内皆不得有田,犯令者,没入田货。农商之分,实自此始。
——司马迁《史记》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三)中国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
4.蓬勃发展阶段:隋唐至两宋
(1)表现:
①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渐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
②北宋出现夜市,晓市、草市、瓦子、交子;
③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宋)。
(2)原因:
①农业手工业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逐步南移;
③大运河开通南北经济交流
④政府放松对商业活动的直接监管,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知识拓展: 宋朝市的发展
1.“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前期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到宋朝,草是有了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3.夜市: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4.晓市:即早市,也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5.瓦子:又称“瓦市”、“瓦肆”、“瓦舍”,为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以极其丰富的曲艺说唱杂技等表演为内容,一种更为大众性的享乐消费异军突起。
问题探究: 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分析北宋东京城商业与唐长安城相比的变化?
提示:
①市的范围扩大,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②不再受政府直接监管,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③出现专业化市场;
④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三)中国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
5.内盛外衰阶段:元明清
(1)原因:
①商品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和手工业的发展;
③赋役制度的变革,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的逐步松弛顶峰。
(2)表现:
①商业市镇的兴起;
②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③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④白银广泛使用;
⑤形成许多区域性大商帮;
⑥庄、票号等金融机构出现;
⑦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商、徽商等。
归纳概括: 古代中国的国内贸易的概况、发展趋势及影响。
(1)概况:
原始社会后期 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交换。
商朝 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商业贸易遍及商朝统治区域和周边地区,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
春秋战国 “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
秦汉时期 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
隋唐到两宋 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
元明清时期 随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和手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兴盛。
(2)发展趋势:
①贸易范围:不断扩大,地区性到全国性。
②活动场所:城市到农村;固定(坊市制)到不固定。
③组织形式:官商到私商到区域性商人。
④交易内容:土特产品、奢侈品到普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
⑤商业政策:重农抑商持续始终。
(3)影响:
①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发展;
②促进了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③明清以后市民阶层壮大,改变生活方式;
④冲击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和思想观念(明清思想领域的新变化)等。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四)古代世界的商业活动
1.发展概况:
古罗马:征服地中海周围地区后,商贸逐渐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
古埃及:金字塔壁画上有了人们在市场上交换产品的场景;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手中;国王经常派商队到国外从事贸易活动
古希腊各城邦:
形成若干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活跃。
拜占庭帝国:
垄断了中国丝绸等东方奢侈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
阿拉伯商人:
在亚非欧之间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
①各地区商贸活动各具特色,存在明显的多源性和差异性;
②商贸活动最初只是地方性行为,后扩大到国与国、洲与洲之间。
2.主要特征:
(五)丝绸之路:连接亚、欧、非的贸易通道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主要通道 商品种类 中国出口的商品
运往中国的商品
贸易方式 贸易管理机构 唐宋
清朝
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
欧洲、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
朝贡贸易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方式
设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
在广州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
1757年在广州设“广州十三行”。
陆上、海上丝绸之路
知识拓展: 朝贡贸易
(1)含义:
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即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来,以礼物赠答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朝贡贸易是海禁政策催生的产物,是以厚往薄来为原则的官方贸易。
(2)目的:
①政治上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②经济上求购各种异域珍宝特产,满足统治者对于奢侈品的需求。
(3)影响:
①加强了与周边国家及海外诸国的交流,扩大了中国的对外交往和国际影响;
②逐渐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③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影响了正常的对外贸易的发展。
(4)瓦解的原因:
①国力下降;
②厚往薄来,不顾经济利益;
③西方殖民势力冲击。
教材的“思考点”: 以丝绸之路为例,分析商业贸易的发展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
提示:
(1)促进交流,丰富生活:
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2)引进新品种:
中国通过陆海对外贸易渠道,引进了外国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琉璃等。
(3)丝绸、瓷器、茶叶等外传:
中国丝绸一度成为西方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中国的瓷器、茶叶流行于亚、非、欧三洲,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
能力提升: 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特点。
(1)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
汉代开辟了丝绸之路,中国对外陆路贸易开始发展;
唐朝时,海陆并重;宋元时期,海路贸易占据主导地位。
(2)以友好交往为主。
带去的都是我国最精美的工艺品、丝绸和瓷器,虽然畅销,但有不少是赠送的,返航时不仅带回货物,而且常常有外国使臣搭船来中国访问。
(3)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
西亚不少商人带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科技也相继西传。
(4)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
不少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定居,长期与中国人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在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5)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
汉朝至明朝的对外友好政策,促进了我国与亚、非、欧各国经济文化发展。
清朝前期对外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我国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
(6)朝贡贸易。
政府垄断对外贸易,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问题探究: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分析从汉代至宋代丝路贸易路线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提示:
(1)变化:
①汉:以陆路为主,海路发端;
②唐:海陆并举;
③宋:陆路中断以海路为主。
海上丝路日益繁荣。
(2)原因:
①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已经有较大的发展;
②唐宋时期工商业发展及其繁荣;
③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隔断了中国与欧洲交往的路上通道;
④统治者一直都推行开明外交的政策。
二、 货币、信贷和商业契约
(一)商业贸易的媒介——货币
1.含义:
充当一切商品的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是价值的一般代表,可以购买任何一切的商品。
2.产生:
早期商业交换的形式是以物易物。随着商业规模的扩大,人们开始以货币作为媒介进行商品交换。
3.代表:
(1)中国早在商朝就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
(2)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
(3)公元前8—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金属铸币。
4.作用:
(1)货币的诞生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
(2)货币成为财富的象征。
(3)货币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
材料一 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其积如山,其流如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君长者丰衍而有余,臣仆者穷竭而不足。
——鲁褒《钱神论》
学习之窗:以上材料可以用于佐证什么历史现象?
提示:
拜占庭帝国的金币属于实物史料,史料价值高,魏晋时期中国与拜占庭帝国商贸往来频繁。
知识链接: 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及规律 (选择性必修1 第15课)
①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海贝→铜仿制海贝
②由多元货币向统一币制的演变:秦朝统一为圆形方孔钱(半两钱)
③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汉武帝时统一铸造五铢钱,此后皆由中央直接经管。
④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唐初铸造“开元通宝”钱开始。
⑤由金属货币向纸质货币演进:北宋时交子的出现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
⑥由人工制币向机制币演变:从清朝末年的光绪年间以后。
二、 货币、信贷和商业契约
(二)商业贸易的机构:信贷
1.概念:
广义的信贷指存款放款的信用活动的总称。狭义则仅指贷款。即货币持有者将货币资金按一定的利率借给用款人,用款人需要在约定的期限内归还本息的信用活动。(通过转让资金使用权获取收益)。
2.发展历程: 阅读教材进行梳理。
历史解释:
1.唐朝飞钱:亦称“便换”、“便钱”。唐宋的汇兑券。属于早期的汇兑业务,相当于汇票,异地兑换的凭证,本身不是货币。作用:减低对铜钱的需求,缓和钱币的不足;减轻商人前往各地进行贸易活动时,携带大量钱币的不便。
2.清朝庄票:形成于清初,是钱庄签发的一种票据,上面写有一定金额并由钱庄负责兑现。庄票都不记名,凭票即付,所以庄票可代替现金流通。一般没有经过当时政府的批准,流通范围仅限于发行者所在地的某一狭小范围,也有少数庄票跨区域流通。它的流通,解决了市面找零的困难,客观上对局部金融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 货币、信贷和商业契约
(三)商业贸易的保障:商业契约
1.含义:
在经济活动中交易当事人双方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借贷、租赁等事项的文书或条款,有口头商业契约和文书商业契约,契约实际上就是合同。
2.产生与发展:
材料 契约文书是进行交易和社会交往的见证和凭证,具有法律功能。人们相信“空口难凭,立字为据”,“白纸黑字,铁证如山”。在各类契约中,经常出现“恐口(后)无(难)凭”“立契存照(证)”之类的套语。
——王云红《传统契约文书与中国人的契约观念》
问题思考:分析商业契约孕育的精神及作用。
(1)精神:
自由、平等、守信精神,证据意识、财产观念。
(2)作用:
①有利于维护契约关系双方的利益;
②有利于促进商品交换活动的有序进行;
③有利于促进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
④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课堂总结:
高考真题演练:
高考真题演练:
高考真题演练:
二、 货币、信贷和商业契约
二、 货币、信贷和商业契约
二、 货币、信贷和商业契约
二、 货币、信贷和商业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