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古诗二首(两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8.古诗二首(两课时)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71.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28 07:07: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单元内容概述:
本单元围绕“家乡”这个主题编排了《古诗二首》《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
四篇课文,内容涵盖古今,跨越海峽,表现了祖国的近阔和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句的意思”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这是对一年级下册“联系上下交,了解词语的意恩”这一训练点的观国与提升。本单元在《黄山奇石》《葡萄沟》中以“陡峭、五光十色”为示例,对这一方法进行了具体的指导,并在语文园地“字词句运用”第二题中加以运用。
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遇到不懂的词句,先借助上下文和生活经验大胆推测意思,再查字典验证。如果学生遇到困难,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发展自主阅读的能力。
本单元以写景的文章为主,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可以结合课后练习的安排,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语言表达,强化词句的积累和运用,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单元“写话”安排的是学习写留言条。写话重在激发学生写的兴趣,可以通过例文让学生明白写留言条是现实生活中交流的需要,让学生感受应用的价值。教学中要注意发挥例文的示范作用,落实教学的基本要求。
单元核心目标:
1.能通过多种方法认识55个生字,读准4个多音字,会写37个字,会写32个词语,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语的意思。
2.边读边想象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3.能根据提供的情境,展开想象,仿照课文的句式、将积累的写景词语和语句运用到句子中。
4.通过朗读课文内容了解祖国的辽阔和美丽,产生认识和赞美家乡的愿望。
5.学会写留言条。
8.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 1 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楼、依、尽、黄、欲、穷、层”7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楼、依、尽、黄、层”5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登鹳雀楼》这首诗。3.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色。4.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执教时间 年 月 ___日
前置学习 1.将课文大声读3遍,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自主学习书后生字词。3.预习课文,能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播放图片,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小朋友们,在中国古代,有一座很有名的楼叫“鹳雀楼”(教师板书“鹳雀楼”),相机指导生字“楼”的认读和书写。教师播放鹳雀楼的图片,学生欣赏。2.教师揭示课题:有一天,唐代大诗人王之涣与朋友登上了这座楼,看到了非常壮丽的景色,于是写下了一首诗,诗的名字就叫《登鹳雀楼》。(教师将课题补充完整)3.指名学生朗读课题,指导学生读好课题的停顿:登/鹳雀楼。 学生观察图片并交流发现。 学生读好课题的停顿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认真倾听。教师适当指导课题下方的“唐”指的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王之涣”是这首诗的作者。2.学生借助拼音自主练习朗读,将古诗读正确、读流利。3.初读指导(1)多媒体出示第一、二句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指名学生朗读,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适当强调“依”是整体认读音节,“尽”是前鼻音。正音后再次指名学生朗读诗句。出示生字“尽”,鼓励学生为“尽”字组词,如:“尽力”“尽快”,记忆生字的字形。出示生字“依”,指名学生认读,鼓励学生为生字组词,如“依靠”.“依赖”,记忆生字的字形。多媒体出示“黄河”图片,教师简介黄河是我国第二大长河,由于河水呈黄色,所以叫做“黄河”。全班齐读第一、二句诗。(2)多媒体出示第三、四句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指名学生朗读,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相机正音“欲”是整体认读音节,“穷”“更”“层”都是后鼻音,注意发音准确到位。正音后再次指名学生朗读。出示生字卡片“欲、穷、层”,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字形,交流识字方法,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当小结指导,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为生字组词。全班齐读第三、四句诗。(3)全班齐读古诗。4.教师范读,读出古诗的节奏学生认真倾听,并模仿教师进行朗读练习。5.指名学生再次有节奏地朗读古诗: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学生认真倾听学生朗读师生互动全班齐读第一、二句诗学生认真观察字形,交流识字方法全班齐读古诗学生再次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三、再读古诗,欣赏景色 1.教师过渡:这首古诗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却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十分壮美的景色,那么,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都看到了什么呢 让我们再次走进诗歌吧。2.精读第一、二句:(1)出示诗句,学生自由朗读,将诗中写到的景物画出来。(2)指名学生交流。生:我画出了白日,白日就是太阳。生:我画出了山,还有黄河、大海。师:小朋友们都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从短短十个字中就找到了四种景物,那么,在这四种景物中,太阳和山有什么联系,黄河和大海又有什么联系呢 生:我从“白日依山尽”这句诗中知道太阳快要落山了,从“黄河人海流”这句诗中明白黄河最终是要流向大海的。师:是啊,作者登上鹳雀楼,看到一轮红日渐渐西沉,就要躲到山的背后看不见了滚滚的黄河水波涛汹涌,向着远方的大海奔流而去。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壮丽的景色吧。(教师多媒体播放夕阳西下、黄河人海的景色图片,学生认真欣赏。)(3)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句古诗。3.精读第三、四句(1)教师过渡作者为什么能看到这幅壮美的景色呢 答案就藏在诗的第三、四句中,请小朋友们轻轻读一读这两句诗,看看你们有什么发现。(2)指名学生朗读第三、四句诗,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3)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重点指导“欲穷”就是“想要看到”的意思,“千里目”的意思就是指很远很远的地方。(4)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三、四句诗的意思:要想看到更远的地方,就要站到更高的地方。或者只有站在更高的地方,才能看得更远。(5)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更直观地体会“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6)全班有感情地齐读第三、四句诗。4.学生自由练习读整首诗,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5.指名学生背诵,全班齐读。 师生互动学生交流师生互动学生朗读第三、四句诗,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学生交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三、四句诗的意思学生自由练习读整首诗,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四、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本首诗中要求会写的四个生字楼、依、尽、黄、层。2.指名学生认读,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字形,交流书写要领。3.教师重点指导“楼、依”是左右结构,在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尽”字上部的“尺”稍扁,下面的两点对齐,上点略小,下点略大“层”是半包围结构,“黄”注意三部分结构紧凑,“云”部要写得半藏半露。4.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在田字格范写,学生认真书写。5.学生自主描红、仿写;教师巡视指导,强调良好的书写习惯。 学生认真观察字形,交流书写要领学生自主描红、仿写;教师巡视指导,强调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登鹳雀楼》这首古诗,看到了红日西沉、黄河入海的壮美景色,还明白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希望小朋友们回家把这首古诗背给家人听一听,喜欢画画的小朋友还可以把诗中描绘的景色画出来哟! 学生互动
第 2 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瀑、布、炉、烟、遥、川”6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照、炉、烟、挂、川”5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望庐山瀑布》这首诗。3.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色。4.引导学生初步体会作者大胆而神奇的想象。
执教时间 年 月 ___日
前置学习 1.将课文大声读3遍,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自主学习书后生字词。3.预习课文,能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联系旧知,激趣导入 1,教师谈话上节课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王之涣一起登了鹳雀楼,看到了夕阳西下,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色,请小朋友们一齐来背这首古诗吧。(学生齐背《登鹳雀楼》)2.教师过渡:这节课,我们将跟随着唐代另一位大诗人李白,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游览,这个地方就是庐山(教师板书:庐山瀑布),指名学生认读,注意强调“瀑布”的读音。3.教师将课题补充完整,指名学生朗读课题,相机出示“瀑布”的图片。 学生齐背《登鹳雀楼》学生朗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望庐山瀑布》的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认真倾听。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3.初读指导:(1)出示词语:日照、香炉、紫烟、遥看、挂前川,指名学生认读,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相机正音,强调“照、川”是翘舌音,正音后再次指名学生认读。(2)指名学生分句朗读古诗,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教师适当进行范读指导。(3)学生再次自由练习朗读全诗。4.朗读指导(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有节奏地朗读: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2)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全班齐读古诗。 学生认真倾听学生认读学生分句朗读古诗学生再次自由练习朗读全诗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全班齐读古诗
三、欣赏美舞,感受想象 1.精读第一、二句古诗,感受瀑布的壮美(1)出示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2)指名学生朗读诗句,指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教师适当指导:“香炉”指的是“香炉峰”,“生紫烟”的意思是生起了紫色的烟霞,“遥”就是"远"的意思。(3)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大致意思,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将句子表达得清楚和完整。(如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挂在山前。)(4)教师出示庐山瀑布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直观感受庐山瀑布的神奇壮美。(5)全班齐读第一、二句诗。2.精读第三、四句古诗,体会作者大胆的想象:(1)出示第三、四句古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2)指名学生朗读诗句,引导学生画出诗中表示数字的词语,想一想这些数字的意思。(3)指导学生交流,教师适当讲解“三千尺”表示的是长度,三尺为一米,三千尺就是一千米长,通过举例让学生想象一千米有多长。“银河”是无数颗恒星聚集在一起,就像条银色的河流,古人称为“银河”。“九天”,古人以为天有九层,九天就是天的最高层。(4)鼓励学生结合刚才教师的讲解,用自己的话大致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教师引导学生将句子说清楚、说通顺。(如从高崖上飞流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仿佛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5)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读了这两句诗有什么疑问或感受:生:瀑布怎么可能有一千米那么长呢 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 生:我觉得作者这样写是因为他感觉庐山瀑布太雄伟了,从高高的悬崖上飞流而下,感觉好长好长。生:瀑布是从悬崖上流下来的,作者为什么说是银河从天上落了下来 生:因为瀑布笆流直下的样子就像银河从天上落下来,作者的想象非常特别。师:小朋友们有疑问,有感受,说明你们在认真思考,用心体会。大诗人李白一生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非常富有想象力,他在欣赏庐山瀑布的时候,就展开了这样大胆而神奇的想象,把飞流而下的瀑布当成是从九天落下的银河,让人具体地感受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3.鼓励学生再次有感情地练读全诗,指名学生朗读。4.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指名学生背诵,全班齐背。 学生朗读诗句,观察课本插图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大致意思学生欣赏全班齐读第一、二句诗学生画出诗中表示数字的词语学生结合刚才教师的讲解,用自己的话大致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学生交流读了这两句诗有什么疑问或感受师生互动学生再次有感情地练读全诗
四、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本诗中要求会写的生字:照、炉、烟、挂、川。2.指名学生认读,口头组词,加强理解。3.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字形,交流识记方法和书写要领。4.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重点强调:“照”是上下结构,四点底在书写的时候第一点要略向左,中间两点稍小,最后一点是长点;“炉、烟”的火字旁在书写时要注意笔画的变化;“川”字虽然只有三笔,但是三笔的排列、高低要有变化。5.教师边指导边范写,学生观察书写。6.学生自主描红、仿写,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认读,口头组词,加强理解学生交流学生观察书写学生自主描红、仿写,教师巡视指导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随大诗人李白欣赏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其实,我们的祖国风光秀丽,像庐山瀑布这样的景色还有很多,希望小朋友们长大了也能像李白那样,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写下更多动人的诗篇。 学生互动
教学设计尾页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望庐山瀑布生紫烟挂前川 气魄雄伟三千尺 景象壮观落九天
作业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