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物理人教版一轮复习 第一章 机械运动 学案(含详解)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中考物理人教版一轮复习 第一章 机械运动 学案(含详解)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11-28 23:44: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讲 机械运动
考点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考点2 运动的描述
考点3 运动的快慢
考点4 平均速度的测量
考点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1)长度的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米(m).
②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2)长度单位的换算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1km=103m;1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
(3)光年:指光在真空中一年沿直线传播的距离。光年是一个长度单位。
(4)常见长度估测(约):
黑板的长、宽 2.5 m×1.5 m
课桌高 0.7 m
篮球直径 24 cm
指甲宽度 1 cm
铅笔芯的直径 1 mm
一只新铅笔长度 1.75 dm
手掌宽度 1 dm
成年人走两步的距离 约1.5 m
一根头发的直径 70 μm
初中物理课本长、宽 约 26 cm×18 cm
教学楼每层高 约3 m
一张纸的厚度 约70 μm
2.刻度尺的使用
(1)使用刻度尺前要三看
①一看:零刻度线是否磨损.②二看:量程是多少.③三看:分度值是多大.
量程:刻度尺的测量范围;分度值:相邻两条刻度线之间的距离。
(2)使用刻度尺要三会
①会放:要紧贴并平行于被测物体;②会读: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③会记:记录的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共同组成。
(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测量前首先要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单位、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
(2)测量方法:“0”刻度线要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且尺面要平行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厚刻度尺有刻度的面要紧贴被测物体,计数时要估读到 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作为最终测量结果,这样可以减少误差。
如图所示,A读数为3.4cm,B读数为3.43cm
①刻度尺的所选量程不一定必须大于被测物体长度,是尽量大于被测物体的长度,这是为了减小误差。
②分度值决定了刻度尺的精确程度。
3.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1)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总长度,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
(2)化曲为直法:测量曲线长度时,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如:测地图上两地铁路线的距离。
(3)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如:测量跑道长度。
(4)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如: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
4.时间的测量
(1)测量的工具:日晷、沙漏、石英钟、机械钟、电子钟、停表等.
(2)时间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常用时间单位还有时(h)、分(min)、周、年等.换算关系:1h=60min;1min=60s.
(3)机械停表的使用方法
①调:先进行调节,按下复位键,使秒针指在“30”处.②按:按动转柄按钮开始计时.③停:再次按动转柄按钮,计时结束,这时秒针会停在最后计时处.④读:读出停表上分针和秒针所对应的时间值,相加即为测量值.
(4)停表的读数方法:
a.先观察表盘:如图所示,小盘内示数的单位为分,指针转一圈的时间是15 min,分度值为0.5min,大盘内示数的单位为秒,指针转一圈的时间为30 s,分度值为0.1s;
b.确定小盘的示数:小盘内指针刚好经过的刻度线所表示的时间即为小盘的示数;
c.确定大盘的示数:若小盘内指针处于前0.5 min 内,则大盘内示数在0~30 s读数,若小盘内指针处于后0.5 min 内,则大盘内示数在30~60 s读数;
d.读数:停表示数=小盘示数+大盘示数。
特别提示:使用任何一种测量工具时,都要首先了解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5.误差与错误
(1)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
(2)造成误差的客观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3)造成错误的原因:错误是由于测量者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测量方法错误或读数时粗心大意等原因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
(4)减小误差的方法:物理实验中常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尽量减小;误差不是错误,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典例1】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5升=5 升×1000毫升=5000 毫升
B.0.5米=500微米=500000 纳米
C.5分米=5×10毫米=50毫米
D.0.5米3=0.5×106厘米3=5×105毫升
【答案】D
【详解】A.因为1升=1000毫升,所以
5升=5×1000毫升=5000毫升故A错误;
B.因为
1米=106微米=109纳米
所以
0.5 米=0.5×106微米=5×105微米=5×105×103纳米=5×108纳米故B错误;
C.因为1分米=100毫米,所以
5 分米=5×100毫米=500毫米故C错误;
D.因为
1米3=106厘米3=106毫升
所以
0.5 米3=0.5×106厘米3=0.5×106毫升=5×105毫升故D正确。
故选D。
【典例2】关于误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测量时多估读几位可以减小误差 B.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C.采用恰当的方法,可以避免误差 D.测量仪器越精密,测量错误越少
【答案】B
【详解】A.测量时,有且只能有一位估读值,多估读几位没有意义,也并不能减小误差,故A错误;
B.误差不能避免,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有效减小误差,故B正确;
C.测量活动中,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故C错误;
D.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避免误差,故D错误。
故选B。
【典例3】(多选)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长度的测量正确的是( )
A.如图甲中测量地图上路线的长度,用一根有弹性的棉线重合来测量
B.如图乙中使用三角板和刻度尺,测出纪念币的直径为2cm
C.如图丙中测自行车通过的路程,可先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N,再乘以车轮的周长L
D.如图丁中把金属丝密绕在铅笔上N圈,测出密绕部分的长度L,则金属丝直径
【答案】CD
【详解】A.如图甲中,测量地图上路线的长度,应用一根没有弹性的曲线重合来测量,故A错误;
B.由图乙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刻度尺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出纪念币的直径为2.00cm,故B错误;
C.自行车车轮的周长可以测出,要测量自行车行驶的路程,可以先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N,再乘以车轮的周长L,故C正确;
D.细金属丝的直径太小,甚至小于刻度尺的分度值,无法直接准确测量,所以可以把金属线无间隙地密绕在一根铅笔上若干圈,测出密绕部分的长度L和圈数N,则直径
故D正确。
故选CD。
【典例4】如图1所示,刻度尺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图2中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为 ,被测物体的长度为 厘米。
【答案】 b 0.1cm 5.50
【详解】[1]通常情况下,为了便于读数,被测物的左端要对齐零刻度线或与某一刻度线重合,故刻度尺使用方法正确的是b。
[2][3]图2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被测物体的左端与2.00cm对齐,物体的长度为
【典例5】如图甲所示,硬币的直径是 cm;如图乙所示,停表的时间为 s。
【答案】 1.20 337.5
【详解】[1]由图甲得,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硬币左端在2.00cm位置,右端在3.20cm位置,则硬币的直径是
[2]图乙中停表小表盘的分度值为0.5min,指针在5~6之间,且偏向6位置,读作5min;大表盘的分度值为0.1s,示数为37.5s,则停表的读数是
【典例6】小霞练习使用刻度尺、秒表测量长度和时间。
(1)小霞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某课本的长度,四次读数分别是26.98cm、26.01cm、26.00cm、26.02cm。该课本的长度应为 cm;
(2)小霞用如图甲所示的方法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测量时细铜丝紧密缠绕,图中L= cm,该细铜丝的直径是 cm(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答案】 26.01 5.00 0.19
【详解】(1)[1]用刻度尺测某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取平均值减小误差,测量结果中26.98cm与其他三个数据差距较大,是错误的,课本的长度为
(2)[2]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铜丝左侧对应刻度为10.00cm,右侧对应刻度为15.00cm,测量长度为
[3]图中铜丝一共缠绕26圈,该细铜丝的直径是
考点2: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机械运动简称运动。位置的变化包括距离的变化和方向的变化;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世界里,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
机械运动与其他运动的区别
机械运动:指的是物体的位置变动,是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属于宏观运动。如空气的流动、风、灰尘的运动是机械运动等;其他的运动例如分子热运动、电磁运动、生命运动等不属于机械运动。
2.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①参照物是假定不动的物体;
②除研究对象外任何物体都可选作参照物;
③选取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就不同,所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④通常情况下,为了方便研究机械运动,一般选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此时可不指明参照物;如果选取了其他物体为参照物,则一定要指明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①运动是绝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
②静止是相对的我们平常说某物体静止,是指它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实际上这个被选作参照物的物体也在运动(因为一切物体都在运动),所以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存的。
③对运动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总之,不事先选定参照物,就无法对某个物体的运动状态作出肯定的回答,说这个物体运动或静止是毫无意义的。
4.相对静止:若两个物体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则它们是相对静止的关系。
(1)卡车和联合收割机:以地面为参照物,二者都是运动的;以卡车为参照物,收割机是静止的,以收割机为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
(2)空中加油机和受油机:以地面为参照物,二者都是运动的;以加油机为参照物,受油机是静止的,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也是静止的。
①说运动是绝对的,这里的“运动”是一个广义概念,而说运动是相对的,是指对机械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
【典例7】下列诗句中描写的不是机械运动的是(  )
A.飞流直下三千尺 B.霜叶红于二月花
C.一行白鹭上青天 D.孤帆一片日边来
【答案】B
【详解】A.瀑布飞流直下,相对于地面有位置变化,属于机械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霜叶红是生命运动,不是机械运动,故B符合题意;
C.白鹭上青天,是白鹭相对于青天有位置的变化,是机械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孤帆一片日边来,孤帆相对于太阳有位置的变化,属于机械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典例8】乘坐商场的自动扶梯时要注意安全,切勿跳动,应站着不动。“站着不动”是相对于(  )
A.商场中挑选商品的人 B.自动扶梯
C.商场里的大吊灯 D.货架上的矿泉水
【答案】B
【详解】站在自动扶梯上的人相对于商场中挑选商品的人、商场里的大吊灯和货架上的矿泉水的位置在发生变化;相对于自动扶梯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此“站着不动”是相对于自动扶梯,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典例9】如下图所示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过程。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
A.前10s内甲车运动的路程小于乙车运动的路程
B.乙车到达600m处所用时间小于甲车所用时间
C.乙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D.甲、乙两车在40s内的平均速度相同
【答案】D
【详解】A.前10s内甲车运动的路程为300m,乙车运动的路程为200m,则前10s内甲车运动的路程大于乙车运动的路程,故A错误;
B.由图像信息得,小车的运动乙车到达600m处所用时间大于甲车所用时间,故B错误;
C.乙车在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路程不同,则乙车做变速直线运动,故C错误;
D.甲、乙两车在40s内的路程、时间相同,则甲、乙两车在40s内平均速度相同,故D正确。
故选D。
【典例10】“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对于上述诗句描述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看山恰似走来迎”是以地面为参照物
B.“仔细看山山不动”是以船为参照物
C.“是船行”说明船总是运动的
D.山“走来迎”和“不动”是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
【答案】D
【详解】A.“看山恰似走来迎”意思是说“山”在运动,山相对地面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此不是以地面为参照物,故A错误;
B.“仔细看山山不动”意思是说“山”是静止的,但山相对船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因此不是以船为参照物,故B错误;
C.作者与船之间没有位置变化,船相对于作者是静止的,“是船行”指船在运动,可以选山为参照物,故C错误;
D.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山“走来迎”和“不动”是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故D正确。
故选D。
【典例1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地面上静止的物体才能选作参照物
B.任何物体都可以选作参照物,但在具体选择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C.只有地球上的物体才能选作参照物
D.研究物体的运动,选择太阳为参照物最合适,因为太阳是真正不动的物体
【答案】B
【详解】A.参照物可任意选择,既可以是运动的物体,也可以是静止的物体,故A错误;
B.任何物体都可以选作参照物,具体选哪一种物体为参照物,是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的,故B错误;
C.任何物体都可以选作参照物,所以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故C错误;
D.太阳并非是真正不动的物体,它也在沿自己的轨道运动着,宇宙中绝对不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故D错误。
故选B。
【典例12】(多选)观察图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的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车可能向左运动,乙车向左运动
B.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
C.甲车可能向左运动,乙车可能向右运动
D.甲车可能静止,乙车向左运动
【答案】AD
【详解】由图可知,烟囱的烟向左飘,说明风是向左吹的;图中甲车的旗向左飘,则甲车的运动状态有三种可能:①向右运动,②静止,③向左运动,但车的速度小于风的速度;因为乙车的旗向右飘,所以乙车只能向左运动,且车的速度要大于风的速度;综上所述,AD正确,BC错误。
故选AD。
【典例13】如图所示,当男游客在网红桥上摇晃时,另一座桥上的女游客带着哭腔对男子喊道:“大哥,你别晃,我害怕!”男游客回:“我晃跟你有啥关系!”当男游客摇晃自己所在的桥时,女游客认为自己的桥是晃动的,她是以 为参照物的;男游客认为摇晃自己的桥与女游客所在的桥无关,女游客所在的桥仍是静止的,是以 参照物的。
【答案】 男游客 河岸
【详解】[1]女游客以男游客为参照物时,当男游客摇晃网红桥,他们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女游客认为自己是运动的。
[2]男游客以河岸作为参照物时,女游客所在桥与河岸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男游客认为女游客所在的桥仍是静止的。
考点3:运动的快慢
1.比较运动的快慢
(1)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行驶路程的长短,行驶的路程越长,运动得越快;
(2)在行驶路程相等的情况下,比较运动时间的长短,运动的时间越短,运动得越快;
(3)用路程除以时间,比较单位时间的路程,单位时间的路程越大,速度越快。
2.速度
(1)速度物理意义: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公式:(其中t表示时间,s表示路程,v表示速度,比值定义法)
(2)速度单位:速度的国际单位是m/s(读作米每秒)。速度的常用单位还有km/h。换算关系:1 m/s===3.6 km/h
(3)匀速直线运动:运动快慢不变,运动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运动方向、速度大小始终保持不变(如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
3.两个平均速度公式:
(1)甲地到乙地距离为s,一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共用时间t,在前一半时间内,其平均速度为v1,在后一半时间内,其平均速度为v2,则其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答:设其前一半时间所走路程为s1,后一半时间所走路程为s2: v=====
(2)甲地到乙地距离为s,一汽车以速度v1从甲地到乙地后,立即以v2的速度返回,求它往返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答:设其从甲到乙的时间为t1,从乙到甲的时间为t2: v=======
①物体的速度是由物体的受力情况决定的,不能说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②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它是研究其他复杂运动的基础。
①物体运动越快,速度越大。 (√)
②物体运动的距离越大,速度越大。 (×)
③物体运动的时间越久,速度越大。 (×)
④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得越远,速度越大。 (√)
⑤相同时间内,物体运动得越远,速度越大。 (√)
s-t图像 v-t图像
如果图像是一条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斜率越大,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 ①0~2s内,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且v乙>v甲; ②交点表示相遇,即4s时甲乙相遇; ③2s之后乙处于静止状态。 甲图像是一条水平直线(平行于横轴),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①如果不是水平直线,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乙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大(加速运动),丙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小(减速运动); ②速度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路程; ③交点只是表示在该时刻两物体的速度相等。
【典例14】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 )
A.1.2m/s B.10m/s C.100m/s D.150m/s
【答案】A
【详解】根据常见的物体的运动速度可知,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
接近1.2m/s,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典例15】对速度公式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运动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B.运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C.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路程s和时间t无关
D.一定时间内,平均速度越大的通过的路程越小
【答案】C
【详解】A.运动路程越长,但不知道时间大小,速度不一定大,故A错误;
B.运动时间越短,但不知道路程大小,速度不一定大,故B错误;
C.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所用时间之比是一定值,也就是其速度大小是不变的,所以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路程s和时间t无关,故C正确;
D.由变形得到,路程公式s=vt可知,一定时间内,平均速度越大的通过的路程越大,故D错误。
故选C。
【典例16】如图所示,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根据图片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乙两车都做变速直线运动
C.10~20s内,甲、乙两车平均速度相等 D.20~30s内,甲、乙两车平均速度相等
【答案】D
【详解】AB.由图甲可知,甲车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则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图乙可知,乙车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逐渐增大,则乙车做变速直线运动,故AB 错误;
C.10~20s内,由图甲、乙可知甲车行驶的路程大于乙车行驶的路程,所以甲车的平均速度大于乙车的平均速度,故C错误;
D.20~30s内,由图甲、乙可知两车行驶的路程相同,根据可知两车平均速度相等,故D正确。
故选D。
【典例17】关于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物体的速度就越大
B.物理学中的速度是采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
C.运动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D.以的平均速度运动的物体,每秒钟一定前进
【答案】B
【详解】A.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物体的速度就越大,此项中缺少相同时间这个条件,只凭路程长短无法判断速度大小,故A错误;
B.由可知,物理学中一般根据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应属于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故B正确;
C.运动快慢不变、方向也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错误;
D.以的平均速度运动的物体,平均1s运动3m,但不一定每秒钟一定运动3m,故D错误。
故选B。
【典例18】(多选)周末,小明和住同一小区的同班同学小亮约定去图书馆大门口会合,一起去阅读图书。如图是他们运动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明比小亮早5min出发
B.两人从出发到图书馆大门口的平均速度相同
C.小明整个过程做匀速直线运动
D.小亮运动的速度为100m/min
【答案】AD
【详解】A.由图像可知,当路程为零时,小明的时间为零,小亮的时间为5mn,小明比小亮早5min出发,故A正确;
BD.小明在0~20min内通过的路程为1000m,则小明从小区到学校图书馆的平均速度为
小亮在5~15min内通过的路程为1000m,则小亮从小区到学校图书馆的平均速度为
故B错误,D正确;
C.图像中小亮为一条倾斜直线,说明小亮做匀速直线运动,小明在5~15min通过的路程为零,小明处于静止状态,故C错误。
故选AD。
【典例19】(多选)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图像,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图像,由图像可知(  )
A.甲车速度大于乙车速度
B.甲、乙两车都以2m/s的速度匀速运动
C.甲、乙两车都由静止开始运动
D.甲、乙两车经过5s通过的路程都是10m
【答案】BD
【详解】A.由图可知,甲车的速度
乙车的速度v乙=2m/s,甲车速度等于乙车速度,故A不符合题意;
B.小车甲运动的s﹣t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表示甲运动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所以甲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2m/s,小车乙运动的v﹣t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则乙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2m/s,所以,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故B符合题意;
C.乙车开始计时的速度为2m/s,不是从静止开始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经过5s通过的路程
故D符合题意。
故选BD。
【典例20】完成单位换算: 45km/h= m/s;15m/s= km/h。
【答案】 12.5 54
【详解】[1]由3.6km/h=1m/s可知
[2]由单位换算可得
【典例21】如图,骑马是古人最便捷的出行方式。“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乌鲁木齐到吐鲁番路程约为,若古人骑马走完此路段,平均速度为,合 ,则大约需要 小时。
【答案】 18 10
【详解】[1]由单位换算关系得
[2]所需时间为
【典例22】甲、乙两物体由同一地点沿同一直线运动的s-t图像分别如图(a)、(b)所示。以乙为参照物,甲是 的(选填“静止”或“运动”);此过程中甲的动能 (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经过3秒甲、乙间的距离最多为 米。
【答案】 运动 不变 7
【详解】[1]图像是路程时间图像,由图像知,甲与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图像(a)所示可求出,甲的速度
图像(b)所示,乙的速度
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不同,如果以甲为参照物,则乙相对于甲的位置不断变化,乙是运动的。
[2]甲物体在过程中质量不变,速度不变,所以动能不变。
[3]由于甲、乙两物体由同一地点沿同一直线运动,由图像可知,经过3秒甲、乙的距离分别为3m、4m;如果甲、乙的运动方向相反,经过3秒甲、乙的距离最远为
【典例23】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西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运动速度相同的两小车的速度是 m/s;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向 (东/南/西/北)运动;乙行驶12min到达终点,则乙通过的路程为 km。
【答案】 4 东 0.72
【详解】[1]由图得,甲车的速度为
乙车的速度为
丙车的速度为4m/s,则运动速度相同的两小车的速度是4m/s。
[2]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西方向运动,乙车的速度小于甲车的速度,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向东运动。
[3]乙行驶12min到达终点,由得,乙通过的路程为
考点4:平均速度的测量
1.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1)变速运动的快慢就是速度变化的快慢(速度不断变化的运动,包括大小和方向)
(2)平均速度是指在某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反映的是某段路程中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用表示平均速度,用s表示路程,用t表示时间,则平均速度的公式是(中途如果有休息时间,也得算在总时间之内)。
2.测量“小车平均速度”实验
实验器材 小车、斜坡(长木板)、小木块、金属片挡板、刻度尺、停表(秒表)
实验原理
各段路程平均速度大小比较 v下半程>v全程>v上半程
斜面倾角 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目的是:便于测量时间
误差分析 ①当小车过了起始位置才开始计时或小车未达终点就停止计时,会导致测量时间偏小,平均速度偏大; ②当小车到达终点后才停止计时或小车未开始运动提前计时,会导致测量时间偏大,平均速度偏小; ③小车没有从静止开始下滑,所测平均速度偏大。
实验结论 小车沿斜面由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做变速运动。
小车运动图像
【典例24】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做“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该实验所依据的原理是 ;
(2)图中AB段的距离为 cm;
(3)分析实验记录的数据可知:小车在BC段的速度为 m/s;
(4)如图所示,下列坐标图像中能准确反映小车运动情况的是________。
A. B.
C. D.
【答案】(1)
(2)40.0
(3)0.4
(4)B
【详解】(1)根据公式可知,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运动的路程,用停表测出时间,就可以计算出小车运动的速度,所以该实验所依据的原理是。
(2)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AB段的距离为
sAB=80.0cm-40.0cm=40.0cm
(3)由图可知,BC段的路程为
s=40.0cm=0.4m
小车在BC段所用的时间为t=1s,则小车在BC段的速度为
(4)分析实验数据,AB段和BC段路程相等,小车在AB段所用的时间大于BC段所用的时间,则小车在AB段的速度小于在BC段的速度,即小车在斜面上下滑时做加速运动。
A.图像表示物体做匀速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图像表示物体做加速运动,故B符合题意;
C.图像表示物体做匀速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图像表示物体静止,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典例25】小梦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让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上某一位置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由图可知,斜面上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cm;
(3)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目的是:增大小车运动时间,减小误差;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选填“大”或“小”);
(5)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vAB= m/s,vBC= m/s,vAC= m/s;
(6)计算出小车的平均速度,发现小车全程做 (填“变速”或“匀速”)运动。
【答案】(1)
(2)0.02
(3)小
(4)大
(5) 0.02 0.05 0.03
(6)变速
【详解】(1)实验中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根据得到速度,实验原理是。
(2)根据图示可知,刻度尺上一小格距离表示
2mm=0.2cm
因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2cm。
(3)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较小。
(4)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晚了,所计时间偏小,用公式算出AC段的平均速度偏大。
(5)[1][2][3]小车通过AB、BC和AC段的路程为
sAB=4.00cm=0.04m
sBC=5.00cm=0.05m
sAC=9.00cm=0.09m
小车通过AB、BC和AC段的时间
tAB=15∶35∶22-15∶35∶20=2s
tBC=15∶35∶23-15∶35∶22=1s
tAC=15∶35∶23-15∶35∶20=3s
小车通过AB、BC、AC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6)因为
vBC>vAB
所以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做变速运动。
【典例26】道路限速监控管理的一种方式是采用“区间测速”,就是测算出汽车在某一区间行驶的平均速度,如果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判定为超速。
(1)若一辆轿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是15min,两监测点A、B相距24km,全程限速90km/h,采用“区间测速”时,计算说明这辆汽车在该路段会不会被判超速;
(2)若一辆货车以60km/h的速度匀速通过AB这段路程,则它需要多少分钟?
【答案】(1)会被判超速
(2)24
【详解】(1)由题可知,该轿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为
则该轿车通过AB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
因96km/h>90km/h,故该轿车会被判超速。
(2)若一辆货车以60km/h的速度匀速通过AB这段路程,则它需要的时间为
【典例27】一学生以4m/s的速度用50s跑过一座桥,现在有一列60米长的队伍以2m/s的速度急行走过这座桥,问:
(1)此桥的长度。
(2)这支队伍经过此桥需要多少秒。
【答案】(1)200m;(2)130s
【详解】解:(1)已知一学生以4m/s的速度用50s跑过一座桥,则桥长
s桥=vt=4m/s×50s=200m(2)队伍过桥时的关系式为:所走的路程=桥长+队伍的长度,总路程为
则这支队伍经过此桥需要
答:(1)此桥的长度200m;
(2)这支队伍经过此桥需要130s。
【典例28】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10m/s的速度行驶400s,紧接着又以20m/s的速度继续行驶了400m。求:
(1)该汽车以10m/s的速度行驶的路程s1是多少?
(2)该汽车以20m/s的速度行驶的时间t2是多少?
(3)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答案】(1)4000m;(2)20s;(3)10.5m/s
【详解】解:(1)根据公式可得,该汽车以10m/s的速度行驶的路程
(2)该汽车以20m/s的速度行驶的时间
(3)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行驶的路程
行驶的时间
则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答:(1)该汽车以10m/s的速度行驶的路程是4000m;
(2)该汽车以20m/s的速度行驶的时间是20s;
(3)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10.5m/s。
【典例29】火车在进入隧道前要鸣笛示警,一列火车的运行速度是144km/h,司机在鸣笛后2s听到正前方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求:(声音发出后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v声=340m/s)
(1)2s内声音传播的距离;
(2)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火车前行的距离;
(3)司机听到回声时火车离隧道口的距离。
【答案】(1)680m;(2)80m;(3)300m
【详解】解:(1)2s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距离为
(2)火车的速度为
由 得,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火车前行距离为
(3)设鸣笛时火车距隧道口为s,则有
2s=s1+s2
则火车鸣笛时离隧道口距离为
司机听到回声火车距隧道的距离为
答:(1)2s内声音传播的距离是680m;
(2)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火车行驶80m;
(3)司机听到回声时火车离隧道口的距离是300m。
一、单选题
1.四位同学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得到四个算式,其中正确的是( )
A.58cm=58×10-2=0.58m
B.58cm=58cm×10-2=0.58m
C.58cm=58cm×10-2m=0.58m
D.58cm=58×10-2m=0.58m
【答案】D
【详解】A.“58×10-2”换算过程缺少单位,故A错误;
B.“58cm×10-2”得到的单位是“cm”,不是“m”,故B错误;
C.“58cm×10-2m”得到的单位不存在,故C错误;
D.过程及进率正确,故D正确。
故选D。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测量时出现误差,则说明一定是出了差错
B.改进实验方法和采用精密的测量工具就能避免误差
C.若正确测得某一本书的长为0.1570m,测量时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
D.用被拉伸了的塑料尺去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则测量结果偏大
【答案】C
【详解】A.实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误差,测量时出现误差,不是出了差错,故A错误;
B.改进实验方法和采用精密的测量工具可以减小误差,不能避免误差,故B错误;
C.刻度尺读数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若正确测得某一本书的长为0.1570m,测量时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故C正确;
D.用被拉伸了的塑料尺去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刻度尺上一小格的长度变长,导致测量结果偏小,故D错误。
故选C。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速度越大的物体,运动的路程也越长
B.运动时间越长的物体,它的路程也越大
C.速度与路程、时间无关
D.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答案】C
【详解】A.根据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s=vt可知,当时间一定时,速度越大的物体,运动的路程也越长;这里须说明时间一定,故A错误;
B.根据速度的变形公式s=vt可知,当速度一定时,运动时间越长的物体,它的路程也越大,这里需说明速度一定,故B错误;
CD.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保持不变,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无关,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4.以下诗句和歌词,能说明“运动的相对性”的是(  )
A.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B.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
C.牛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D.游云西行,而谓月之东驰
【答案】B
【详解】A.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说明以竹排为参照物,两岸的山是运动的,未体现运动的相对性,故A不符合题意;
B.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说明以自己为参照物,山是运动的,以河岸为参照物,山是静止的,体现了运动的相对性,故B符合题意;
C.牛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说明以牛为参照物,桥是运动的,河水是静止的,未体现运动的相对性,故C不符合题意;
D.游云西行,而谓月之东驰,说明以向西运动的云为参照物,月亮向东运动,未体现运动的相对性,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小亮和小聪在操场上沿直跑道跑步,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8 s的时间内,小聪做变速直线运动
C.前2 s的时间,小亮跑的较快
D.8 s的时间内,小亮跑的路程更长
【答案】C
【详解】AB.s-t图像的斜率表示物体速度大小,由图得,小亮的速度不断改变,做变速运动;小聪的速度不变,都匀速直线运动,故AB错误;
C.前2 s的时间,小亮运动的路程较大,由得,小亮跑的较快,故C正确;
D.8 s的时间内,小亮与小聪跑的路程一样长,故D错误。
故选C。
6.甲、乙两列高铁在两条平行的铁轨上匀速行驶,两车交汇时,甲车座位上的乘客从车窗 看到地面上的树木向南运动,看到乙车向南运动。则下列判断中可能正确的是(  )
A.甲、乙两车都向北运动,且乙车比甲车快
B.甲、乙两车都向南运动,且乙车比甲车快
C.甲、乙两车都向北运动,且甲车比乙车快
D.甲车向南运动,乙车向北运动
【答案】C
【详解】甲车座位上的乘客从车窗看到地面上的树木向南运动,说明甲车相对地面是向北运动的;看到乙车向南运动,则乙车相对地面可能是静止、可能是向南运动、也可能是向北运动,但速度小于甲的速度。
故选C。
7.如图所示,2023年5月30日上午,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载着带有三名航天员的神舟十六号飞船点火升空。飞船内的屏幕与火箭上的摄像头相连,关于火箭升空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航天员为参照物,火箭是运动的
B.以地面为参照物,飞船是静止的
C.航天员在屏幕中看到地球越来越远是以地球为参照物的
D.航天员在屏幕中看到地球越来越远是以飞船为参照物的
【答案】D
【详解】A.以航天员为参照物,火箭的位置不变,是静止的,故A错误;
B.以地面为参照物,飞船的位置在发生变化,是运动的,故B错误;
CD. 航天员在屏幕中看到地球越来越远,是因为地球与飞船的距离越来越大,是以飞船为参照物的,不能以研究对象本身为参照物,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8.有关物体运动的速度、路程、时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s=vt可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通过的路程与时间的长短无关
B.物体以5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可知,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C.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平均速度就是各段速度的平均值
D.5m/s的意义是:每秒通过的路程是5米
【答案】D
【详解】A.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大小与时间有关,时间越长路程越大,故A错误;
B.物体以5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速度与路程大小无关,故B错误;
C.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平均速度是这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故C错误;
D.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5m/s的意义是:每秒通过的路程是5米,故D正确。
故选D。
9.甲、乙两物体都做直线运动,通过的路程之比是2︰3,所用的时间之比是3︰4,则甲乙两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之比是( )
A.2︰3 B.4︰3 C.1︰2 D.8︰9
【答案】D
【详解】根据可知,甲乙两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之比
故选D。
10.甲、乙两辆车,沿平直的公路同向行驶。某一过程中它们的运动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车前10s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B.第7秒时甲乙两车的速度差是5m/s
C.第20秒时,两车的速度相同
D.8~10秒时,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在靠近甲车
【答案】B
【详解】AC.由图像得,甲车前6s静止不动,6~10s做匀速直线运动,且速度为
10~20s甲车静止不动。乙车在0~20s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的速度为
故AC错误;
B.第7秒时甲乙两车的速度差是
故B正确;
D.甲乙两车同向行驶,由图得,8~10秒时,甲乙两车的距离不断变大,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在远离甲车,故D错误。
故选B。
二、多选题
11.如图是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表,由此表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在20s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整个20s时间内,物体的平均速度为0.2m/s
C.15s时,物体通过的路程为30m
D.物体在0~5s时间内的速度比10~20s内的速度大
【答案】BD
【详解】AD.由图像可知物体0~5s时间内做速度为0.5m/s的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5~15s时间内静止;物体在10~20s时间内做速度为0.15m/s的匀速直线运动,所以物体在20s内并没有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且物体在0~5s时间内的速度比10~20s内的速度大,故A错误,D正确;
B.整个20s时间内,物体的平均速度为
故B正确;
C.由图像可知物体15s时,物体通过的路程是大于3m的,不可能是30m。故C错误。
故选BD。
三、填空题
12.完成单位换算:720s= h,20nm= m,144km/h= m/s。
【答案】 0.2 2×10-8 40
【详解】[1]因为,所以
[2]因为1nm=10-9m,所以
20nm=20×10-9m=2×10-8m
[3]因为,所以
13.大陆方面针对台湾民进党当局不断的挑衅,大陆已经做出了相应的反制措施,其中就包括向台湾增至两艘军舰长期“巡逻”。相对于船上坐着的人,该船是 (填“运动”或“静止”)的。由此可知: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择的参照物,这说明运动和静止是 。
【答案】 静止 相对的
【详解】[1]相对于船上坐着的人,船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是静止的。
[2]由此可知,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择的参照物,这说明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14.填写下列物理量的单位;一个中学生的身高为156 ,一张纸的厚度为100 ,一辆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是40 。
【答案】 cm μm km/h
【详解】[1][2][3]根据平时对学生身高、一张纸的厚度、汽车速度的了解,选择合适的单位,一个中学生高为156cm,一张纸的厚度约为100μm,小汽车行驶的速度为40km/h。
15.甲乙两车以相同的速度同向行驶在东莞大道上,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是 的,大道两旁的树木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若小车的速度为72km/h,合
m/s。
【答案】 静止 运动 20
【详解】[1][2]甲乙两车以相同的速度同向行驶在江北大道上,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位置没有发生变化,甲车是静止;以乙车为参照物,大道两旁的树木的位置发生变化,因此大道两旁的树木是运动的。
[3]根据速度的单位换算
16.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cm,木板的长度是 cm。如图所示,秒表所测量的时间是 s。
【答案】 0.1 1.66 32.0
【详解】[1][2]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木板的长度为1.66cm。
[3]秒表的小表盘为分针盘,分度值为0.5min,指针在0和1之间,更靠近1,大表盘为秒针盘,分度值为0.1s,指针指向32.0,因此秒表测量的时间为32.0s。
17.用如图所示的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 厘米,所测物体的长度为 厘米。
【答案】 0.1 2.70
【详解】[1]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
[2]物体左侧与4.00cm对齐,右侧与6.70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
18.图是小球运动的频闪照片,频闪技术控制了图中相邻小球运动的 相同,通过测量相邻小球间的 ,即可判断小球的运动状态,图中小球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运动状态是 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
【答案】 时间 距离 变速
【详解】[1]通过频闪摄影的方法得到的照片称为频闪照片。频闪摄影是借助于电子闪光灯的周期性闪光(每隔相等时间闪光一次),在一个画面上记录物体连续运动的过程,则频闪技术控制了图中相邻小球运动的时间相同。
[2]通过测量相邻小球间的距离,通过比较相邻相同时间内,物体移动距离的变化,来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3]图中小球从A点运动到B点,相邻小球间隔距离不相等,则小球做变速直线运动。
19.按要求填空。
(1)如图甲中物体的长度是 cm;图乙中停表的示数是 s;
(2)用毫米刻度尺测某课本的长度,四次读数分别是26.14cm、26.13cm、26.14cm、26.62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 ,该课本的长度应为 cm。若有一把刻度尺是用金属材料制成的,且这种金属材料受温度变化很明显,那么在炎热夏季用它测量该课本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将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答案】(1) 2.00 247.5
(2) 26.62cm 26.14 偏小
【详解】(1)[1]由图甲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读数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物体左侧对应2.00cm,右侧对应4.00cm,物体的长度为
[2]由图乙知:在停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4”和“5”之间,偏向“4”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4min;在停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7.5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7.5s,即秒表的读数为
t=4min7.5s=247.5s
(2)[1]测量数据中,26.62cm与其它数据相差较大,为错误数据,应该剔除。
[2]该课本的长度应为
[3]由于金属的热胀冷缩,炎热的夏季,尺子实际长度膨胀变大,而刻度依然是原来标注的刻度,所以用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会偏小。
20.如图所示为甲、乙两辆小车同时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的图像,由图像可知0~20s内,乙车的平均速度为 m/s;在第10s时,甲车的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车的速度;若两车均向东运动,则0~5s内坐在乙车上的人看到甲车是向 (选填“东”或“西”)运动。
【答案】 1 大于 西
【详解】[1]由图可知,0~5s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的路程是20m,5~20s内,乙处于静止状态,0~20s内,乙车的平均速度为
[2]两车在10s末相遇,此时乙处于静止状态,甲还在匀速运动,甲车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
[3]由图像看出两车在0~5s内的图像是一条斜线,表示两车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且在相同时间内甲车通过的路程小于乙车通过的路程,所以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两车均向东运动,坐在乙车上的人看到甲车是向西运动。
四、实验题
21.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量小车在斜面上下滑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试验中斜面的倾斜程度要 (填“小”或“大”)一些,在C点放置了一金属片,其好处是 ;
(2)图中BC段的距离sBC= cm,经测量小车在AC段运动过程中的时间为2s,则此过程小车的平均速度为vAC= m/s;
(3)在实验过程中,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量的AC段的平均速度会偏 (选“大”或“小”);
(4)小车AB段的平均速度 AC段的平均速度(选填“<”、“>”或“=”);
(5)小组的成员分别画出小车从A到C的s﹣t图像的大致情况。其中与事实大致相符的是 。
A.B.
C.D.
【答案】 小 方便测量时间 40.0 0.4 大 < C
【详解】(1)[1]斜面的坡度越大,小车在斜面上滑下的速度越大,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越短,不方便测量时间,因此为了方便计时,应调整斜面使坡度较小。
[2]在C点放置了一金属片,其好处是使小车到达B位置时发出撞击声,便于准确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2)[3]根据图示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则BC间的长度为
sBC=40.0cm
[4]AB间的长度:sAC=80.0cm;AC段所用的时间:tAC=2s;根据可得,AC段的平均速度为
(3)[5]如果过了A才开始计时,会导致计时落后,所测时间偏小,根据可知,计算出来的速度会偏大。
(4)[6]由实验现象或物理常识可知,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会越来越快,则小车在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最大,在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最小,全程的平均速度居中,所以小车AB段的平均速度(5)[7]根据(4)可知小车从A到C做的是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对应的图像应该是C,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2.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装置如图所示,将小车从斜面上端A点由静止释放到达B点,用电子表记录小车的运动时间,图中方框内的数字是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停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B段的平均速度vAB (选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 (选填“大”或“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测量 ;
(3)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km/h;
(4)下列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像,能反映出小车下滑运动的是__________。
A. B.
C. D.
【答案】(1)
(2) 偏大 小 时间
(3)0.72
(4)C
【详解】(1)实验中通过测量小车的速度与时间,再通过得到小车的平均速度,则实验原理是。
(2)[1]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测得的运动时间偏大,而路程的测量准确,由得,会使所测AB段的平均速度vAB偏小。
[2][3]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较慢,运动时间较长,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测量小车的运动时间。
(3)由图示知,小车通过的全部路程为
所用的时间为5秒,所以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4)小车在斜面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v-t图像是一条过原点倾斜向上的直线,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五、计算题
23.汽车遇到意外情况时,紧急停车要经历司机的反应和制动两个过程,汽车在司机的反应过程中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制动过程做变速直线运动,如图所示。若汽车以72km/h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紧急停车时,在反应过程中所用的时间为0.7s,制动过程中所用的时间为2.3s,制动过程中通过的距离为16m。
(1)汽车在反应过程中汽车行驶的距离为多少m?
(2)紧急停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m/s?
【答案】(1)14m
(2)10m/s
【详解】(1)汽车在反应过程中汽车行驶的速度,故行驶的距离为
(2)紧急停车全程的平均速度
24.如图是我国某部队在实弹训练演习,用大炮瞄准飞行速度为450m/s的模型飞机,开炮后经2s看到模型飞机爆炸,再经6s听到爆炸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忽略光的传播时间)求:
(1)从开炮到模型飞机爆炸,模型飞机飞行的距离。
(2)模型飞机爆炸时离炮口的距离。
(3)炮弹飞行的平均速度。
【答案】(1)900m
(2)2040m
(3)1020m/s
【详解】(1)已知模型飞机的速度v=450m/s,时间t=2s,则从开炮到模型飞机爆炸,模型飞机飞行的距离为
(2)飞机爆炸时到炮口的距离
(3)炮弹飞行的平均速度
25.甲、乙两地距离900km,某列火车7:30从甲地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几个车站,在当日15:30到达乙地。在行驶途中,列车以144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度600m的桥梁。已知这列火车长度为400m,求:
(1)这列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
(2)这列火车全部通过桥梁所用时间。
【答案】(1)
(2)
【详解】(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时间
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
(2)列车的速度
列车全部通过桥梁的路程
火车全部通过桥梁所用时间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