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在黄河流域人们发现了几千处同属于仰韶文化的人类遗址,它们距离今天的时间大约在7000年到5000年之间
一、仰韶文化
(一)舌尖上的仰韶
现代研究表明,人类龋齿疾病发生的原因之一就是长期食用含淀粉类的食物
龋齿化石——仰韶文化遗址
粟(sù)——谷子
(一)舌尖上的仰韶
碳化的谷物种子
以半坡人为代表的仰韶人的主食是什么?
各种植物种子29万余粒,在这些植物种子里有一部分是谷物种子,其中最多的谷物种子是粟。
仰韶人主要种植粟和黍(北方旱作农业)
狗尾巴草
小 米
以粟和黍为主要作物的北方旱作农业
禾本科狗尾草属植物
成熟的粟
东胡林遗址
兴隆洼遗址
半坡遗址
碳化的粟、黍谷壳
距今约1万年
距今约8千年
距今约6千年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粟、黍的国家
“不速之客”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诗经》
啮齿类动物化石——半坡遗址(仰韶文化)
储存粮食
粮食保卫战
折肩小底大瓮
请君入瓮
仰韶彩陶
制作彩陶
储粮罐 (内贮存“粟”)
猫与老鼠的故事
猫科动物的下颌骨
我们的祖先餐桌上难道只有富含淀粉类的碳水吗?
猪的下颌骨
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出土的牙雕蚕
半坡人(仰韶文化)饲养猪、狗等家畜
以半坡遗址为代表的仰韶人已会纺织、制衣
在其他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了纺织物遗迹
骨鱼钩
生前的住所
在青台遗址中的两具瓮棺中,考古队员发现了一些特殊的遗迹,经证实这些遗迹来自蚕丝纤维。这些纺织物最可能的用途是包裹儿童的尸体。
墓葬——死后的居所
儿童瓮棺的棺盖
活动:归纳半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遗址名称 距今时间 发现地点 活动区域 房屋形式 农作物 生产工具 饲养家畜 手工业
半坡遗址(仰韶文化)
河姆渡遗址
距今约6000年
陕西西安半坡村
黄河中游地区
半地穴式房屋
粟、黍
磨制石器
猪、狗
制作陶器(彩陶)
二、稻作农业的繁荣
——河姆渡遗址
东胡林遗址
兴隆洼遗址
玉蟾岩遗址
仙人洞-吊桶环遗址
河姆渡遗址
半坡遗址
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 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距今约1万年)
活动: 结合教材和文物自主梳理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遗址名称 距今时间 发现地点 活动区域 房屋形式 农作物 生产工具 饲养家畜 手工业
半坡遗址(仰韶文化)
河姆渡遗址
距今约6000年
陕西西安半坡村
黄河中游地区
半地穴式房屋
粟、黍
磨制石器
猪、狗
制作陶器(彩陶)
①骨耜(si)(耕作农具)
③猪纹陶钵
⑧朱漆碗
⑤骨哨
河姆渡遗址
⑦双鸟朝阳纹象牙蝶形器(艺术品)
②碳化稻谷
④家猪下颌骨
⑥水井遗迹
1.依据表格探究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异同。
2. 分析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产生活方面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探究
遗址名称 距今时间 发现地点 活动区域 房屋形式 农作物 生产工具 饲养家畜 手工业
半坡遗址(仰韶文化)
河姆渡遗址
距今约6000年
陕西西安半坡村
黄河中游地区
半地穴式房屋
粟、黍
磨制石器
猪、狗
制作陶器(彩陶)、漆器、象牙雕刻
距今约7000年
浙江余姚河姆渡
长江下游地区
干栏式建筑
水稻
骨耜
磨制石器
猪、狗
制作陶器(黑陶)、乐器、纺织
相同点:
1、都种植农作物,过定居生活
2、 都使用磨制石器
3、都饲养家畜
4、都制作陶器
不同点:
1、主要农作物不同
2、房屋结构不同
3、陶器不同
4、所处河流流域不同
原始农业
1.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异同。
三、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
中国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旧石器时代)
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
空间的分布
时间的推移
原始农耕居民与早期人类相比更为进步
①食物:采集到农业种植(粟、稻)
②居住洞穴到房屋
③生产工具: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
④狩猎到家畜饲养
⑤制作陶器
分布广泛
多元一体
思考:从远古人类到农耕居民,人们的生产生活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
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
骨耜/耒耜
生产工具革新、生产力不断进步
生产力发展
剩余产品出现
私有财产出现
贫富分化出现
阶级分化
壹丨 中华文明的起源:新石器时代
(三)5前年前——2070年前
距今约6000年的早期墓地中,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看不出显著差别。
仰韶文化时期是原始氏族社会的大发展时期
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阶级分化
想一想:结合课本第13页的内容以及图片,想一想大汶口文化中的墓葬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变化: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有明显的差别
说明:当时已出现了贫富分化
孕育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