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调查(高一) 年级(历史学科) 试卷
满分:100分 时长:6 0分钟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第Ⅰ卷1至6页, 第Ⅱ卷7至10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时,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 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单选题
1. 许倬云指出,在中国这块大地上,早期人类从旧石器时代茹毛饮血,到渐渐懂得栽种、畜牧和群居,发展出多元一体的华夏文明。出现这一变化的关键原因是( )
A. 早期国家的形成 B. 城市邦国的建立
C. 农耕畜牧的产生 D. 阶级分化的出现
2. 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山西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还有众多墓葬。其中少数大型墓里均有一、二百件随 品,包括礼乐重器和玉器,许多中型墓中也有较丰富的随葬品,大量小型墓随葬品则十分贫乏,有的甚至一无所有。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
①私有制已经产生②阶级分化明显③具备国家初始形态④君主专制形成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 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史记》的记载比《战国策》更可信
B. 年代久远的文献不具备史料价值
C. 历史叙述本身是兼具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复杂过程
2024-2025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调查(高一) 年级(历史学科) 试卷 第 1 页 共 9 页
D. 历史结论无法确定
4. 李山在《中国文化史》一文中写道“古代中国人缺少外战的热情,但有守卫家邦的意志。重视血缘家族,关注人伦情感,崇尚家国认同,它不足以激发主动征战的热情,却足以产生‘执干戈以卫社稷’的道义精神。家国对于他们来说是生死于斯的土地。”对这一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刻影响的是( )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礼乐制 D. 军功制
5. 中原各国认为自己比周边民族先进,自称为“华夏”,周边民族被称为“夷”,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这种现象始于( )
A. 夏朝时期 B. 春秋战国时期 C. 秦汉时期 D. 三国时期
6.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郭呼吁“选贤与能”。不认同这一理念的学派是( )
A. 儒家 B. 墨家 C. 道家 D. 法家
7.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德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刑治”、墨家主张“贤治”。其共同内涵( )
A. 思想自由 B. 重建秩序 C. 崇尚礼制 D. 回归周制
8. 孟子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墨子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认为人要变“自爱”为“兼相爱”,还要兴天下之利,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生产,使民众和国家富足。这反映出儒墨两家( )
A. 思想主张呈现融合趋向 B. 提倡以民为本的施政理念
C. 具有功利实用主义倾向 D. 代表平民阶层的利益诉求
9. 下面是某学生在学习《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课后摘录的笔记。笔记内容反映的是( )
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西至临逃,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寨,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A. 秦统一的背景 B. 秦统一的过程 C. 秦统一的方式 D. 秦统一的意义
10. 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历史根源分别是 ( )
2024-2025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调查(高一)年级(历史学科) 试卷 第 2 页 共 9 页
A. 三公制、宗法制、皇帝制度 B. 皇权制、宗法制、郡县制度
C.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 D. 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
11. 西汉贾谊在《治安策》中建议:“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下列汉朝的做法与材料建议相符是( )
A. 设立刺史制度 B. 颁布“推恩令”
C. 推行郡国并行制 D. 设置西域都护府
12. 汉初允许盐铁私营,主要由富商、豪强所控制,他们以利为本,价格自由决定,质量参差不齐,百姓不堪其苦。武帝时实行盐铁专卖政策,“贵贱有平而民不疑………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这一变化说明专卖政策 ( )
A. 促进了市场秩序的规范 B. 完善了政府的经济职能
C. 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 D. 增加了财政收入与来源
13. 西汉为开拓疆土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
①颁布推恩令 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③设河西四郡 ④在乌垒设西域都护府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4. 东汉初年,人口达到5300万。东汉末年,由于军阀割据混战,人口锐减到一千多万,曹操有诗云“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东汉末年出现军阀割据混战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 农民起义瓦解东汉政权 B. 官僚集团的内讧
C. 豪强地主势力恶性膨胀 D. 民族间战争不断
15. 汉字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下列历史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骨文主要用于记录商人的占卜,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
B. 西周何尊上的铭文,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C. 书法在魏晋时期成为一种艺术
D. 汉武帝时,纸质《汉书》开始出版发行
16.研究发现,气温每变化1℃,我国的农作物产量就变化 10%左右;年平均气温下降2.1℃,生物的分布区域就要南移2~4个纬度。下图所示反映了我国近三千年来的气温变化情况。以下可用此图解释成因的现象为( )
2024-2025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调查(高…) 年级(历史学科) 试卷 第 3 页 共 9 页
注:图中横线 (23℃) 代表2006年我国海面温度
A. 周平王将国都东迁洛邑 B. 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
C. 元朝蒙古人大规模西征 D. 明朝初年政治中心北近
17. 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这反映了魏晋时期( )
A. 民族交融 B. 国家分裂 C. 政权更迭 D. 士族专权
18. 大部分由内迁的少数民族建立的“十六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这反映了( )
A. 民族差异的消失 B. 民族交融的发展
C. 民族习俗的趋同 D. 民族布局的改变
19. 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取得明显进步。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 )
①北方人口大批南迁 ②南方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④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改革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0. 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内容的是 ( )
①改用汉姓 ②分科取士 ③迁都洛阳 ④改说汉语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1. 隋文帝在开广通渠的诏书中写道,“一得开凿,万代无毁。可使官及私家,方舟巨舫,晨昏漕运,沿泝不停。……然不有暂劳,安能永逸 ”隋文帝认为开凿大运河( )
①可能会导致人民的疲敝 ②巩固了隋朝的国家统…
③应该更加注重长远利益 ④可以促进交通方式变革
2024-2025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调查(高一)年级(历史学科) 试卷 第 4 页 共 9 页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22. 秦、隋是两个短命王朝,却分别为汉唐盛世奠定了基础,它们共同的历史贡献是( )
A. 建立了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制度 B. 开辟了沟通南北经济的水上运输通道
C. 修筑了大规模的军事防御工事 D. 推行以思想统一服务于政治统一的统治
23. 唐人陆龟蒙在其所著《耒耜经》中记载:“辕有越,加箭,可驰张焉。”犁箭即犁柱,贯穿犁底和犁辕,犁箭从犁辕上的孔穿过和犁辕配合,如箭搭弓上,可上下弛张,调节犁铲入十的深度。材料所记载的是( )
A. 铁锄 B. 直辕犁 C. 曲辕犁 D. 芍陂
24. 文学是一定历史的反映。下列文学作品所反映的选官制分别是( )
①“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②“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③“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A.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B. 察举制 科举制 世袭制
C. 世官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D. 科举制 世袭制 察举制
25. 钱穆先生这样描述唐代中枢机构运行机制: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①发出。经皇帝画敕后,即成为皇帝的命令,然后下达②加予复核。若它反对此项诏书,可将原诏书批注送还。每一命令,必须由其副署,才能正式生效,然后送③执行。①②③对应的机构分别是( )
A.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B. 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
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 D. 门下省、御史台、尚书省
26. 廷议、朝议、集议是中国古代中央决策体制的重要制度。当国家遇到重大事务时,皇帝召集相关官员进行讨论,讨论结果由皇帝最后裁定,即所谓“兼听独断”。这些制度( )
A. 造成君主的大权旁落 B. 形成了民主决策体制
C. 有利于形成正确决策 D. 削弱官僚集团的权力
27. 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唐初,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了( )
A. 中央集权的衰弱 B. 农民徭役负担逐渐减弱
C. 对农民人身控制有所减弱 D. 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28. 独具时代特色的历史信息在风云变幻的时空中,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个指示性坐标。如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2024-2025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调查(高一) 年级(历史学科) 试卷 第 5 页 共 9 页
① 井田制、何尊、共和行政
② 中朝、盐铁官营、董仲舒
③ 三家分晋、圆形方孔钱、李悝变法
④ 曲辕犁、“天可汗”、《送子天王图》
A. ①②④③ B. ①③②④ C. ③②①④ D. ①④②③
29. “鉴真东渡”“玄奘西行”,两位人物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 )
A. 高度繁荣,共享太平 B. 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C. 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D. 源远流长,泽被东西
30. 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各地修建了很多石窟寺,它们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其中,云冈石窟位于如图中(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024-2025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调查(高一) 年级(历史学科) 试卷 第 6 页 共 9 页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 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 本卷共3题, 共40分。
31、我国古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刘邦发布诏令:减轻田租,什五税一(即国家征收收获物的十五分之一作为田赋);释放奴婢; 士兵还乡务农,以功劳行田宅……
孝景二年(汉景帝时期),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诏曰:“农,天下之本也……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材料二 由于对中国丝绸的刚需以及中国保持对外交流和交往的需求,丝路沿线大国把欧亚大陆东西两边早已建立起来的成熟交通网络,连接成一个由官方提供军事保护和后勤支撑的网络。通过这个有主干和支流的网络,欧亚大陆东西方的人员、信息和物资得以顺畅交流。
——《文明的交流互鉴从未停止》
材料三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起,再到十六国时期,北方更长时间陷入战乱之中,人民纷纷流徙江南,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片萧条,南方则在相对稳定条件下利用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使经济持续发展。
——刘亚荷《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位皇帝采取的措施的共同点。
(2)材料二中的“交通网络”指的是什么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这个“交通网络”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归纳西晋末年以来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推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至少写出三点)
2024-2025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调查(高一) 年级(历史学科) 试卷 第 7 页 共 9 页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 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 “近隋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材料三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的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及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及其标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并概括科举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特点。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24-2025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调查(高一) 年级(历史学科) 试卷 第 8 页 共 9 页
进入春秋时期以后,列国在文化面貌上的接近,从考古学文化角度观察,已达到空前的程度,民族文化的融合已突破原来六大区系的分野,这就为战国时期的兼并和秦的最终统
——摘编自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材料二 秦汉时代的文明,是在各地区、各族人民不同的文明基础上统一起来的,而在统一的前提下,又保持着各地、各族间不同程度的差异。秦汉时代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建立为大规模吸收外来文明创造了有利条件,是我国文明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这种飞跃在后来还出现多次,但秦汉时代为首开其端的一次。大规模的吸收和远距离的传播,使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材料三 唐代文化是在大一统的局面下蓬勃发展的,带有统一帝国的宏伟,呈现一种兼容的气度,新的与旧的,中国固有的与外来的,南方的与北方的,相互交融共同前进。在南北文化交融和中外文化交流这两方面实现了突破性的进展,从而使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早期中华文明格局的演进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代中华文明取得飞跃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唐代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创新性贡献。
2024-2025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调查(第一) 年级(历史学科) 试卷 第 9 页 共 9 页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高一年级历史学科试卷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C B B C B B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A D C D B D B A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A C A A C C B B B
31. (14分)
(1)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以农为本。(任答两点即可,1点2分,总计4分)
(2)丝绸之路。(2分) 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或答欧亚大陆东西方的人员、信息和物资得以顺畅交流也可)。(2分)
(3)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每点 1分,总计4分)
(4)政府 (统治者) 的经济政策; 经济交流;生产工具革新;先进的生产技术;安定的社会环境等。(任答两点即可,每点1分,总计2分)
32. (14分)
(1)察举制:以德才为主; (1点1分,总计2分) 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1点1分,总计2分)
(2)原因: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 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隋朝对人才的客观需求。(任答两点,每点2分,总计4分)
影响: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平公正; 扩大官吏人才来源。(1点1分,总计4分)
(3)特点:具有面向社会的开放性; 具有公开竞争的平等性; 具有择优录取的选拔性。(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33. (12分)
(1)特点:多元分布,各具特色; 彼此融合,逐渐呈现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中原核心,华夏文化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任答两点即可,1点2分,总计4分)
(2)原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小农经济不断发展; 大一统国家治理体系的形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繁荣发展;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劳动人民和杰出人物的共同努力。(1点1分,总计4分)
(3)贡献:在唐代,唐诗、书法和绘画艺术的繁荣,成为了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 (1点1分,总计2分)
唐代文化远播东亚、南亚等国家,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为世界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见证;唐代文化兼收并蓄,让中华文明的发展呈现开放、自信、博大的特点。(总计2分)
答案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