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必修二第一单元:3 再别康桥(课件13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鲁人版必修二第一单元:3 再别康桥(课件13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25 06:46:43

文档简介

<<再别康桥>>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刚刚开始接触诗歌赏析这一领域,存在的一个普通问题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就像<<再别康桥>>,学生读过都知道很美,但是美在哪儿?为什么美?这种美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只要一涉及到这些问题,学生就一问三不知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是借对<<再别康桥>>的赏析,让学生掌握一种初步赏析诗歌的方法和思路.
另外,学生一提起徐志摩,就总是围绕关他和三个女子之间的情感纠缠,甚至说他是一个”花心大萝卜”,而对他的才情品性与魅力却所知甚少甚至一无所知,这也是在教学过程中要纠正的一个问题.
<<再别康桥>>效果分析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初步赏析诗歌的方法和思路――四把钥匙赏析法,至少不再觉得诗歌赏析有那么难,那种“老虎咬天没处下口”状况也有所改善。至少在对《再别康桥》的认识上,就不再觉得这首诗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而是真正领略到了康桥的美、诗人的才情。但是毕竟学生的基础在那儿,关于诗歌赏析的知识和经验在得在以后的学习中慢慢积累才行。从兴趣入手,慢慢引导,慢慢渗透,总会越来越上道的!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赏析《再别康桥》,并初步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与思路。
2、反复诵读,品味《再别康桥》的音乐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
3、拓展深入,知人论世:走近徐志摩,走进康桥。
【课前预习】
1、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青荇(??? )?? 榆阴(???)??? 沉淀(??? )?? 长篙(??? )
漫溯(??? )?? 满载(??  )??? 斑斓(??? )?? 笙箫(??? )
2、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情感与节奏,争取背诵。
3、搜集有关徐志摩的资料。
【课堂探究】
一、一读康桥:邂逅相识
1、讨论思考:《再别康桥》美在何处?
二、再读康桥:精思细品
1、熟读诗歌,填写下表。
原形
意象
特点
情感
4、思考:为什么第一节连用3个“轻轻的”第七节连用2个“悄悄的”?
三、三读康桥:深味揣摩
1、第四节“寻梦”,寻的什么“梦”?寻到了吗?
2、结尾“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表达的是一份什么样的情感?
【知识链接】
1、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到美国、英国留学。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历任《诗刊》增刊、《新月》月刊等主编。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徐志摩短促一生正值中国最黑暗的时代。但在动荡和变革的岁月中,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理想的追求与渴望,辛勤笔耕,著作颇丰,影响深远,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诗集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云游》。
2、志摩1916—1931大事记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
1918年赴美留学。
1920年10月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
1924年泰戈尔访华,徐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结识陆小曼。
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
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
1931年11月19日,飞机失事。年35岁。
3、走进康桥
在24岁以前, 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 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猛虎集·序文》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
我敢说,康河是世上最美的一条水!
             ---《我所知道的康桥》 
【拓展阅读】志摩经典语录四则
1、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惟一灵魂之伴侣;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如此而已。
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
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
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
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
3、 一个人的漠然加上另一个人的苦衷,
一个人的忠诚加上另一个人的欺骗,
一个人的付出加上另一个人的掠夺,
一个人的笃信加上另一个人的敷衍。
爱情是一个人加上另一个人,
可是,一加一却不等于二,
就像你加上我,也并不等于我们。
这种叫做爱的情啊……
如果你忘了苏醒,
那我宁愿先闭上双眼。
4、 总是在冗长的梦境里,
完成生命现实里不愿上演的别离和割舍。
这样的梦境,是否太过冰凉与残忍。
看世界多危险多难。
如反复无常的气象,
没有地图。
我们一路走一路被辜负,
一路点燃希望一路寻找答案。
过去的畅想有多快乐,
现世的遗憾就有多悠长。
【附】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1928.11.6 中国海上
<<再别康桥>>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这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首诗,此篇教材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教 师 听 课 记 录 表
课程名称
再别康桥
授课教师
尹晓妮
课 型
诗歌新授课
班 级
高一17班
上课时间
2015.4.13
上课地点
淄博四中录课室
纪律
情况





一、学习目标
1、赏析《再别康桥》,并掌握初步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与思路。
2、拓展深入,知人论世:走近徐志摩,走进康桥。
3、反复诵读,品味《再别康桥》的音乐美,意境美,情感美。预习验收二、一读康桥:邂逅相识
诵读诗歌,思考:《再别康桥》美在何处?
三、再读康桥:精思细品
1、熟读诗歌,填写下表。
原形
意象
特点
情感
柳树
金柳
像新娘
荡漾
水草
青荇
招摇
甘心
潭水
清泉
彩虹

星星
星辉
斑斓
放歌
虫子
夏虫
悄悄
沉默
2、思考:为什么第一节连用3个“轻轻的”第七节连用2个“悄悄的”?
四、三读康桥:深味揣摩
1、第四节“寻梦”,寻的什么“梦”?寻到了吗?
2、结尾“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表达的是一份什么样的情感?
【知识链接】
1、志摩1916—1931大事记
2、走进康桥
【拓展阅读】志摩经典语录五则
作业 1、用“四把钥匙”赏析两首诗。
2、仿颁奖词形式,写一写你的“志摩印象”。(100――250字)

瞬时点评
“四把钥匙赏析法”给了学生一个诗歌赏析的“把手”,让学生有章可循。
“意象大变身”设计巧妙,思路清晰,让学生很好地领会到了“四把钥匙赏析法”的妙处,引人入胜,而且领略了康桥的美,《再别康桥》的美。
“知人论世”部分让大家对徐志摩的品性和才情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而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再别康桥》的主旨。
评价指标
项目
主要观测点




教学态度
授课态度认真,备课充分,讲课投入,精力充沛。

教学内容
讲课内容充实丰富,信息量大,重点突出。

教学方法
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互动良好,效果突出。

教学手段
教学技术手段运用恰当,效果明显。

教学语言
语言准确、生动、条理清楚,逻辑性强。

教学姿态
态度端正、言行文明、师生关系融洽。

教学纪律
学生上课的精神及注意力集中,教师对课堂教学秩序的管理有效。

教学效果
讲课的吸引力、课堂气氛、课堂节奏、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论、技能的掌握情况等。

总体评价

评语及建议
听课教师评价:
王曙光:思路清晰,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是一节名副其实的优质课。
王秀娟:听了那么多遍《再别康桥》,终于明白《再别康桥》美在什么地方了。
李庆文:课堂气氛活跃,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内容掌握扎实。
殷翠萍: 实用性强,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能力提升并重。
说明:
对每一个考察点评价,请在优、良、中、差四等中选择,并在相应的位置打“√”。
课程性质:主课、副课。
优为95分,良为85分,中为75分,差为60分。
<<再别康桥>>评测练习
1、用“四把钥匙法”赏析下面两首诗歌: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2、仿颁奖词形式,写一写你的“志摩印象”。(100—2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