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
秋 词
(其一)
唐·
刘禹锡
作者介绍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悲秋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出生于河南郑州荥(xíng)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793年,刘禹锡进士及第,为监察御史。贞元末,加入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连州刺史、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842年卒,追赠户部尚书。代表作有《陋室铭》《竹枝词》《天论》等
作者介绍
知人论世
写作背景
《秋词》选自《刘禹锡集》卷二十六(中华书局1990年版)。此题下共有诗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永贞元年(805),唐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王伾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被贬。《秋词(其一)》就是诗人被贬朗州时写的。
永贞革新,又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唐顺宗即位﹐擢任王叔文﹑王伾等﹐谋夺宦官兵权﹐实行改革。失败后﹐旧派官僚与宦官对参予其事者皆予斥逐:贬韦执谊为崖州司马﹐韩泰为虔州司马﹐陈谏为台州司马﹐柳宗元为永州司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韩晔为饶州司马﹐凌准为连州司马﹐程异为郴州司马﹐时称"八司马"。
知人论世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第一次被贬郎州(今湖南常德)时写的,他虽被贬谪,但却不悲观消沉,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
这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情调,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秋日风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前两句是议论,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后两句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
节奏划分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整体感知
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古人和作者自己对秋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一二句用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作者乐观豪迈的心情。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议论
悲秋
颂秋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诗人通过什么景物来体现“秋日胜春朝”?
晴空、鹤
鹤:一鸟之下,万鸟之上
仙鹤独立,翘首远望,姿态优美,色彩不艳不娇,高雅大方。
古人多用翩翩然有君子之风的白鹤,比喻具有高尚品德的贤能之士,把修身洁行而有时誉的人称为“鹤鸣之士”。
高洁之士自然也就以鹤为伴了,赋予了高洁情志的内涵,成为名士高情远志的象征物。
整体感知
诗人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而上,矫健凌厉的雄姿,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个“排”字,“推开”的意思,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豪迈乐观之情。
这正是诗人虽遭贬谪,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推开
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借景抒情
论证、抒情
秋词(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注释:
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树叶由绿转为浅黄色,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
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才不会像春色那样使人发狂。
刘禹锡
拓展延伸
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
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
景随人移,色由情化。
sǒu
夜
雨
寄
北
唐·
李商隐
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xī)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他是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唐文宗开成二年,李商隐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唐宣宗大中末年,李商隐在郑州病故,墓葬地点颇有争议。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知人论世
《夜雨寄北》,选自《李义山诗集》,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
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
以诗代信
夜雨寄北
节奏划分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1、第1句中的两个“期”字是否重复,为什么?
整体感知
答:一句之中两个“期”字,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构成回环往复、曲折缠绵的意境,离别之苦、思念之切跃然纸上。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开篇点题,以诗代信
整体感知
2、赏析第2句(巴山夜雨涨秋池)
(1)“涨”字一语双关,既写出巴山水满池塘的秋夜雨景,烘托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3)生动描述:今夜巴山大雨倾盆,雨水涨满了池子,我的心像这池子一样,满是对你的思念和欲归不能的无奈。
(4)“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整体感知
3、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答: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整体感知
4、文中两次写“巴山夜雨”,它们的内涵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写“巴山夜雨”是以景衬情,表现其孤寂凄凉。第二次写“巴山夜雨”,想象异日重逢两人同在长安共话巴山夜雨时的情景,丰富地展示了彼此的相思之意。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整体感知
5、请简要分析本诗虚实相映的写作手法。
前两句由叙述转为写景,这是实写;
后两句想像他日两人同在长安共话巴山夜雨时的情景,这是虚写。
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虚实相映,丰富地展示了彼此的相思之意。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其二)
陆游
作者介绍
陆游(公元1125年11月13日—公元1210年
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
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宋孝宗即位后,赐陆游进士出身因坚持抗金遭主和派排斥。
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嘉定二年去世,留绝笔《示儿》。
知人论世
整体感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公元1192年写的一首抒情诗。
作者由于主张坚决抗击金族侵略者,反对屈辱求和,触怒南宋王朝的投降派,这时已被罢官在家乡闲住多年,而且不得过问政治,甚至不得到山阴(今绍兴)以外的地方旅行。
他的年龄也已68岁,但他的报国壮志并没有衰退。从这首诗中可以明显看出这点。
知人论世
节奏划分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整体感知
首句你感受到了诗人的处境怎样?诗人当时的心情如何?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通过“僵”“卧”“孤”写出了诗人凄凉、孤独的处境,诗人当时是积极乐观、豁达的心情。从中感受到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整体感知
颈联中的 “风吹雨”指的是什么? “夜阑” “入梦来”从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怀?
诗中的“风吹雨 既是眼前景,又象征了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处境和命运。诗人以梦境来表现自己的报国之心,于激越豪迈中透露出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梦境
整体感知
本诗描写了自己虽年老体衰,闲居乡下,却仍然盼望着为国尽力的心情。表达了诗人炽热而深沉的爱国热情。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风卷江湖雨暗村,
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
我与狸奴不出门。
拓展延伸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一)
陆游
潼关
谭嗣同
作者介绍
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嗣同早年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代表作有《仁学》《狱中题壁》等。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
谭嗣同、康广仁、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被处死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写作背景
此诗是诗人十四岁时所作,为光绪八年(1882)。
此年春,诗人从浏阳起身,往其父亲谭继洵任职地甘肃兰州。途经潼关,诗人被眼前雄伟壮丽的景色所深深吸引,由衷写出了这首赞美之诗。
整体感知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整体感知
2、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
14岁的谭嗣同,当时面临的中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这首诗。
整体感知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破封建舒服、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
拓展延伸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以殉道者的姿态杀入黑夜,将希望的火种撒向人间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拓展延伸
梁启超称谭嗣同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
康有为曾经这样赞扬谭嗣同:挟高士之才,负万夫之勇,学奥博而文雄奇,思深远而仁质厚,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猛志锐。
北京西城区政协主席杜灵欣:作为近代中国为改革变法而流血牺牲的第一人,谭嗣同的思想学说得到后人重视,他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爱国精神更是时下锐意创新、不断深化改革需要的一种精神传承。
拓展延伸
人物典故 ——剑胆琴心
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谭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的雅号。 在才常路的“谭烈士专祠”里,曾经有一幅谭嗣同摄于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岁,外穿月白色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腰,右手持剑,浓眉俊目,闪闪似电,有一种立如山岳、傲视死神的凛然正气。谭嗣同短暂的一生中,两剑三琴陪伴他度过了不少苍茫岁月。
作业:《领跑练习册》
1.单元写作指导P110-112阅读、圈画并摘抄至少3段。
2.综合性学习与病句专题P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