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学案
字音
颓壁残垣 众目睽睽 卑处一隅 衮衮诸公 惊悸 庇护 修缮 长鍤 铁戟 遴选 浚理 韬略 砭肤 诘问 虔诚 傩戏
都江堰
选择你最喜欢的两句进行赏析(语言特色+修辞手法+句子含义+作者感情)
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
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
3、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4、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
5、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长城的文明是一张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
6、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
7、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的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
三、李冰
身份职位
学术成果
政治主张
事业传承
分析下列句子蕴藏的涵义。
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
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
给李冰写一段赞语。(150字左右)
升格为神
①百姓用____________________方式赞扬李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百姓用__________________方式赞扬李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往今来,像李冰一样为民造福的不可胜计,你心中有没有一个“李冰”?
心中的“李冰”:____________事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都江堰》教学设计
有一位作家,他始终用旅行者的身份丈量土地,用文学家的笔锋描摹山水,用史学家的严谨审视历史文化的变迁。他就是余秋雨,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都江堰》。
请大家齐读教学目标:朗读、赏析、积累。
先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颓壁残垣 众目睽睽 卑处一隅 衮衮诸公
惊悸 庇护 修缮 长鍤 铁戟 遴选
浚理 韬略 砭肤 诘问 虔诚 傩戏
一、堰——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余秋雨开篇就发出豪言壮语:“我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那么都江堰到底如何拨动了秋雨先生的心弦?答案就在文中,请大家自由朗读一、二两部分,读的过程中把作者写都江堰的句子划出来,选择你觉得最有味道的两句进行赏析。注意以下两个朗读要求:
1、声如洪钟地读,神采飞扬地读,声情并茂地读。
2、读准语调、读好停顿、读出重音。
那么哪位同学想要与我们一同分享你的朗读和感悟?把你的快乐和我们一起分享,尤其是这种阅读的快乐。
通过同学们的分析品味,我们可以发现都江堰:
沉着、灵动
庇护、濡养
毫无所求、只知贡献
它达到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所以都江堰不再仅仅是一座水利工程,而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文化载体。正如同学们所说余秋雨有诗一般的语言,就让我们按照诗的节奏来读这段赞语,再次感受都江堰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稳稳当当
它,卑处一隅 实实在在
像一位 占据了邈远的时间
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 它,细细浸润
乡间母亲 节节延伸
只知贡献 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
二、人——遥远得看不出面影的李冰
作者说: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遥远得看不出面影的李冰。这样一座造福千年的工程的建造者不是应该声名鹊起,彪炳史册吗?怎么会看不出面影?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看清他。
身份职位
学者、郡守、实践科学家
学术成果
治水三字经、八字真言
政治主张
浚理、消灾、滋润、濡养、冰清玉洁、智慧、仁慈、透明
事业传承
李冰的儿子、汉代水官
对于这样的李冰,你会给出怎样的赞语?请大家仿上部分的秋雨赞语写出你的赞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来李冰的精神已深入我们的内心。回顾历史,从大禹开始,治水精神就诞生于华夏民族,几千年来已经形成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到都江堰建成为止,李冰父子已成为了这种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关注今天,眺望明天,这种文化是否会传承下去?作者的回答掷地有声: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
我们齐读余秋雨先生给李冰的赞语,向李冰致敬:
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鍤,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长鍤,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三、神——人的升格
同学们,如果你是李冰,你最希望得到谁的褒奖与赞扬?是百姓。那么百姓是何如褒奖李冰的?请大家默读第四部分,找出百姓对李冰的赞语: 。
建二王庙,虔诚膜拜——实实在在为民造福的神。
傩戏,李冰化身为水神河伯——贴近大地,贴近苍生。
正因为得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人升格为神。至此,李冰的精魂真正亘古长存,长存于浩然天地,长存于百姓心中。那么百姓到底在膜拜什么?文中说:“人们在虔诚膜拜,膜拜自己同类中更像一点人的人。”那么百姓到底在膜拜人还是神?(这里的神不是宗教意义上的高高在上、俯瞰众生、看不见摸不着的神明,而是实实在在为民造福、贴近苍生、贴近大地的由人升格成的神,李冰已成为一种文化信仰)。百姓的膜拜代表着这种文化信仰会代代传承、永不止息。
古往今来像李冰一样为民造福的人不可胜计,你心中有没有一个李冰?
心中的“李冰”:
韩愈——韩山、韩水(被贬潮州,化解民生疾苦,百姓易山水之名为韩山韩水)
苏轼——苏堤(任职杭州,通西湖,筑长堤,百姓命之为苏堤)
左宗棠——左公柳(于戈壁荒滩之上遍植杨柳,百姓睹左公柳而思左宗棠)
焦裕禄——焦桐(献身兰考,百姓见焦桐而念焦裕禄)
他们不因风雨淘漉而变色,不因人事代谢而被遗忘,因为他们始终以“贴近苍生”为立身之本,以“为民造福”为人生信念,以“实实在在”为实践准则。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千千万万的李冰们正如水一般润泽万物,不争名利,至真至善。
希望大家也能谨记这句话,将这种文化传承下去。
课件7张PPT。都江堰余秋雨一、堰——
朗读要求:
1.声如洪钟地读,神采飞扬地读,声情并茂地读。
2.读准语调,读好停顿,读出重音。 最激动人心的工程(赞语二)
它,卑处一隅
像一位
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
乡间母亲
只知奉献
(赞语一)
它,稳稳当当
实实在在
占据了邈远的时间
它,细细浸润
节节延伸
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 秋雨赞语:二、人——李冰 我的赞语: 遥远得看不出面影的李冰
秋雨赞语:
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鍤,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长鍤,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三、神——百姓赞语:
1、建庙膜拜——实实在在为民造福的神
2、表演傩戏——贴近大地,贴近苍生 人的升格心中的“李冰”:
韩愈——韩山、韩水
苏轼——苏堤
左宗棠——左公柳
焦裕禄——焦桐
…… 教材内容研究:
教材分析:《都江堰》是高中必修三第四单元的一篇必读文本,是余秋雨大文化散文的佳作,是一片通过历史遗迹来反思现实的文章。本单元的主题是“文明的踪迹”,旨在引导学生走进历史,体悟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作者余秋雨是一位富有使命感的文化旅行学者。他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一项跨越千年的水利工程,余秋雨先生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出文化精义-----贴近苍生,造福万民。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记识作家及主要作品,了解都江堰历史文化,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理解文本通过写都江堰来写李冰、写文化精义的启示与反思;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李冰的精魂所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语言特点,2、体悟都江堰所体现的文化精义。
课后反思
这节课,教学目标的选择应该是恰当的。在依照课标要求、根据文本特点、结合学情三者并重确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自信,我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应该能够体现我力求“讲一篇,通一类”的教学初衷。
课堂上,我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朗读,在朗读中,学生充分感悟到语言优美,作者情深。课堂语文味应该是浓郁的。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课堂上起了点拨引路的作用,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着力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筛选文中有效信息进行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的训练,渗透了阅读理解题解题方法的讲解;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做到师生互动,效果不错。
从第一部分先观都江堰,再看李冰父子,最后到李冰精神从而循序渐进、水到渠成地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并没有用大范围讨论的方式。我一直认为,语文课堂,应倡导独立思考。必须讨论时,应以同桌、就近、小范围讨论为宜。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又能提高课堂效率。以上几点方向性的问题,走下讲台,扪心自问,比较安心。
当然,遗憾很多。第三部分的语言应该再多给学生一些时间来品味。
余秋雨先生的语言特色,未能在课堂上总结明确。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总结明确,学生就能对其语言特色了然于心,而不只是停留于感觉的层面。
对于一篇厚重的文化散文,这节课的处理一定是挂一漏万。但是最大的遗憾是,更多的疏漏,我还认识不到。还有待各位同行指点迷津。
一、课程标准研究:
人文性的实质是人文精神,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生成过程直接体现在学生人文精神的生成过程中。要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既应注重系统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等目标的达成,更应注重高尚的情操、个性、价值观等目标的达成。偏废了语文课程的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实施人文性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在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首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使语文教材人文化,教材内容应“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当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举和创新精神”。《都江堰》一文正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它解读了都江堰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并引导学生在审视历史文化中吸收和借鉴,提高自身的认识和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