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7祝福(课件15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7祝福(课件15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25 06:49:56

文档简介

学情分析
1 学生文学功底薄弱。我们属于普通高中学校,学生的文学功底相对薄弱,阅读视野比较窄,而鲁迅的作品又相对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想要顺利的完成《祝福》教学,做好预习非常重要。
2 学生对于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缺乏了解。不仅对于当时的社会情况缺乏了解,而且对于当时根深蒂固于人头脑中的封建礼教缺乏认识。
3 学生对于鲁迅的文章,有中敬而远之之感。懂得鲁迅的文章思想深刻,却心存敬畏,不敢轻易靠近。
4 高一的同学,初接触小说,没有多少技巧,对于人物及其性格也缺失概括。
效果分析
1 目标完成情况
上课之初,设定的两个教学目标(品味语言,窥探人物内心世界;分析人物,追寻悲剧的社会根源。)顺利完成。
2 课堂组织与学生接受情况
(1) 师生互动效率高。教师讲授和学生参与并行,教师只是起启发和引导的作用,而问题的解决都是通过学生小组内自主讨论总结,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问题设置难易适中,既保护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又对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有了锻炼。鲁迅的文章思想深刻,学生理解其内涵很有难度,而《祝福》又是其中反映社会问题比较深刻的文章,学生往往只沉迷于祥林嫂的故事,而不会主动走到故事的背后,去探讨其中的社会问题。课堂问题的设置就是既要保障学生的兴趣,又要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实质。
(3)学生参与度。学生之间的差距比较大,回答问题的人集中在一部分比较活跃的同学身上,尤其是在诵读上。一些平时语文成绩不是太好的同学,一方面文学积累比较薄弱,理解稍有难度的文章会有难度;一方面不是很自信,即使组织出答案也不轻易说出口。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着重注重这一部分学生兴趣和信心得培养。
3 课堂拓展
本节课以给祥林嫂写一副挽联作为课题书写训练,一方面想要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另一方面通过这个训练告知学生对联类题目的写法。整体来看,学生对人物的理解还不错,但是高一的学生对于对联类题目的做法和注意事项并不是很清楚,课上基于时间关系,只是简单提了一下,后续的教学中还要跟上补充训练。
写作训练后,我加了一个对鲁迅和他的文字的理解性训练,引了《墓碣文》中的一段话,通过其中的“寒”、“深渊”、“无所有”、“得救”这几个词,让学生体会鲁迅和他所处的时代以及文字背后作家的情感。这个环节可能对于文学功底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理解会有一些难度,在接下来的一个课时也应该再给学生一些补充。
祝福

鲁迅说:“我小说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祝福》就是一篇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文章。第一课时我们识记了字词,梳理了故事情节,这节课我们着力于人物和语言。
齐读
学习目标: 1 品味语言,窥探人物内心世界
2分析人物,追寻悲剧的社会根源
一 初读
( )的祥林嫂
通过预习,请用一个词概括你对祥林嫂的认识。
坚强,善良,愚昧,抗争(是否挣扎更好一些?)···

祥林嫂是个丰满的人物形象,带着我们的浅显认识,我们郑重地靠近祥林嫂。
二 再读 挣扎的祥林嫂
通过预习,你了解到:
祥林嫂的一生遭遇了哪些变故?
从婆家逃走,到鲁镇做工。
被抢被卖 丧夫丧子 再到鲁镇被嫌弃 沦为乞丐
2 每次变故之间,她的变化是什么?
① 逃跑到鲁镇时
来到鲁家做工,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顺着眼。
所有的工作都一个人做,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又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鲁迅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她的眼睛。"
这时她的脸色怎样?眼睛呢?
她又一次出现在鲁镇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② 丧夫丧子被赶时
再到鲁家做工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着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么精神了。

这时她两颊上消失了血色,眼角上带着泪痕,眼光也无神。
文中还有第三次肖像描写,在哪里?
③ 沦为乞丐时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会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丕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技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生)她的眼睛只有眼珠间或一轮表示她还是个活物。
顺着眼——失神——间或一轮
祥林嫂的眼睛死去了,心也就死去了。
(师)这时的祥林嫂已经物质上一无所有,精神上完全崩溃。
这段话中,用了一个冒号,作用是什么? 总结。 成了乞丐。
最终成了一个乞丐的祥林嫂,在面对每一次命运的玩笑的时候,其实都有过挣扎。
她的挣扎,体现在哪些情节上?挣扎的原因和结果又是怎样?
情节
原因
结果
从婆家逃跑,
到鲁镇做工
严厉的婆婆
被抢被卖
撞桌角
想不嫁二夫
夫亡儿死,被赶
捐门槛
想不被嫌弃
依旧被嫌弃
祥林嫂从“逃——撞——捐”,她一次比一次决绝,可处境却一次不如一次。在这个过程中,什么观念在作祟?(讨论)
出嫁从夫的礼教,女性的节烈观,周围人头脑中的节烈观
这些礼教剥夺了她的人权,所以她的处境一次不如一次。
板书:礼教
过渡:
她只是想要像鲁镇的人一样正常的活着,却想做奴隶而不可得。在她挣扎的过程中,祥林嫂有没有向周围的人寻求帮助?
三 三读 求助的祥林嫂
每一次遭遇不幸,出于生存的本能,祥林嫂总是向周围的人寻求帮助,或寻求收留,或寻求施舍,或寻求倾诉,或寻求理解。
分析最能表现这些人对祥林嫂态度的词语或句子。
1 鲁四老爷和四婶
鲁四老爷:皱眉,讨厌,生气
四婶:几次慌忙

被抢走时,鲁四老爷的反应是
“可恶,然而···”
从这个句子中,你能读出什么情绪?(损害了他的利益和面子,然而婆婆抢走儿媳也是常情。礼教大于面子。)
“可恶!”——(你拿我们家开玩笑吗?——面子)
“然而···”——(“荐个好的来折罪”,然而没有祥林嫂这么勤快能干的了。在这里,祥林嫂只是个工具。)
四婶呢?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
“你放着罢,祥林嫂!”
(师)你有情境感的读一下。从她的语气语调中我们有什么感受?
慌张,嫌弃,嫌弃祥林嫂的伤风败俗
(师)在鲁四老爷是四婶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利益至上,礼教至上。
在这样的人身上,祥林嫂得不到帮助。
除了鲁家,祥林嫂还像谁寻求过帮助?
村民
鲁迅是怎样刻画这些围观者的?哪那一段最能把他们的嘴脸勾画出来?
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他们也就一齐留(流)下那停在眼角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哪个词最能体现村民们的态度?并分析。
“满足”。
这个词表明,他们对祥林嫂更多的是当成消遣,怀着一种猎奇的心态来打发无聊的日子。
鲁迅把这种把别人的事当成消遣,借别人的不幸忘记自己不幸的人,称为“看客”。
本是和祥林嫂同一阶层的人,却没有任何关爱和理解。这个社会群像,让我们看到整个社会中人之善良本性的丧失。
板书:人性
(师)祥林嫂丧夫丧子之后,有个人的话给了她自赎的希望。对,是柳妈。我们读一下两个人之间的对话。
3 柳妈 (礼教)
祥林嫂:“唉,我真傻。”
柳妈:“祥林嫂,你又来了。(不耐烦)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
祥林嫂:“哦。”
柳妈:“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好奇)
祥林嫂:“我么?···”
柳妈:“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鄙夷)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用迷信指导生活)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挡。你到土地庙去捐一条门槛,当做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学生读的怎么样?···你尝试一下···揣摩一下,再读。
有的同学笑了,“唉唉”“阿阿”“哦哦”——语气词分别表现祥林嫂的什么情感?
这段对话中柳妈流露了哪些情感?
好奇,鄙夷,迷信
她用迷信的救赎方法去帮助祥林嫂,却给她带来了更大的伤害。祥林嫂的自我救赎之路再一次被堵死。失魂落魄之下,她遇到了“我”,一个有知识的出门人。
4 “我”
提出了3个问题:
“一个人死后,究竟有没有魂灵?”
“那么,也有地狱了?”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从这几句提问中,能看出祥林嫂有什么细微的变化吗?
怀疑,动摇,希望和家人在一起。
而“我”的反应是:
“啊?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唉,见面不见面呢?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灵魂,我也说不清。”然后匆匆逃回四叔家。
哪个词最能表达“我”的意思?这是一种什么态度?——回避。甚至 “不如走吧,明天进城去。”去享受那不可不吃的鱼翅。
板书:希望
结合背景材料,我们可以判断,这个“我”是个怎样的角色?
既然是个有知识的出门人,应该是经历过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他们一方面要求进步,摆脱束缚,另一方面又软弱迷茫,看不到出路。
他连自己都解救不了,更帮不了祥林嫂。
“我”,同样选择了旁观者的角色。让祥林嫂的希望彻底破灭。
过渡:
丁玲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他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他往死里赶,是一样给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祥林嫂是一个最容易活下来的人,但是当面对丧失的人权,强势的礼教,缺失的人性和幻灭的希望的时候,她只能走向死亡。
这些人身上体现的封建,迷信,愚昧,无知,麻木,被鲁迅称为“国民劣根性”。
所以鲁迅在《祝福》中期待的是:全鲁镇的人“有所真为,成其为人。”
五 拓展:
可怜又愚昧,挣扎而不得的祥林嫂死在了各种力量之下,我们叹息之余,更反思当时的社会。
请你为祥林嫂写一副挽联,针砭时弊。
夫死儿亡再遭遗弃,方知人间善恶
从大家的笔下,我们看到了善恶,冷暖。
其实鲁迅是个很绝望的人。但是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他希望用自己的笔直刺向国人的灵魂,刮骨疗毒。
鲁迅在《墓碣文》一诗中写道:“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所以《药》中夏瑜的坟上会有人偷偷放上一个鲜艳的花环;在《故乡》中写下了“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话来激励后来者。也在《彷徨》的扉页上写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
当我们惊叹韩国经济突飞猛进的时候,韩国人却说:“我们没有鲁迅。”
让我们再一次齐读: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自勉。
课件15张PPT。 我小说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 鲁迅鲁迅祝福1品味语言,窥探人物内心世界
2分析人物,追寻悲剧的社会根源
学习目标:初 读
( )的祥林嫂
用一个词概括你对祥林嫂的认识。
再读
挣扎的祥林嫂 1 祥林嫂的一生遭遇了哪些变故?
顺着眼——失神——间或一轮2 祥林嫂的挣扎体现在哪些情节上?挣扎的原因和结果各是什么?逃——撞——捐三从四德的礼教
女性的节烈观
周围人头脑中的节烈观
三读
求助的祥林嫂
鲁四老爷和四婶柳妈村民“我” 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他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他往死里赶,是一样给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丁玲
国民劣根性有所真为
成其为人拓展: 为祥林嫂写挽联。夫亡儿死再遭嫌弃 方知人间善恶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
于天上看见深渊,
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
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 《墓碣文》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
于天上看见深渊,
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
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 《墓碣文》教材分析
《祝福》是鲁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观照女性命运”单元中的第二课。这一单元是从不同的视角对女性的命运进行观照,通过作者的笔传递女性的处境和心声。《祝福》写的是一个质朴的农村妇女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从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的释义及注音;
通过分析语言,把握《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
理解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2、能力目标:学会运用分析小说三要素方法鉴赏小说,提高小说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写作主题,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到封建思想与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教学重点:
1、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2、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与小说主题
?
观课记录
1 前置学习目标,任务明确,内容具体,学生学习落实的好,有充分准备。
2 课堂从人物入手,从祥林嫂的挣扎和求助组织课堂,把语言,神情,命运的变化融合,概括出礼教的强势,人性的缺失,人权的被剥夺和希望的破灭组成的网,共同把祥林嫂推向了死亡。教师对课文思想的解读比较有深度。
3 合作学习分工明确,任务合理,人人有交流的机会,检测题有针对性。
4小组交流后,可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进行展示,点评也应尽可能客观。尤其是否定学生的回答,该如何措辞,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
5 不但注重对人物和小说思想的分析,而且注重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注重态度、情感价值观的生成,只是时间有限,展示不够充分。
《祝福》第二课时评测练习
 
 1 .下面这段文字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在刻画人物的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日子很快的过去了,她的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赏析下列句子的特点,并说说这样表达的好处。
  (1)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在祥林嫂被婆家抓走之后,鲁四老爷说了三次话:①“可恶!然而……”②“可恶!”③“然而……”两次说“可恶”,意思有什么不同?两次“然而”表现了鲁四老爷怎样的态度和思想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一段对话,然后回答问题。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
  “也许有罢,——我想。”……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
  “那么,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那是,……实在,我说不清……。”
  (1)祥林嫂临死前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的答话起了什么作用?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祥林嫂对“魂灵”又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放着吧,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四婶这句大喊在文中的作用是:( )
  
A.表现了封建统治阶级对祥林嫂的歧视和摧残。
B.表现了地主阶级的迷信与自私。
C.使祥林嫂用替身赎罪的幻想破灭了,造成她在封建神权压力下精神崩溃。
D.表现了地主阶级的凶恶本质,说明祥林嫂死于封建政权的迫害。
6.下面这句话中画线的文字表现了这些老女人:( )
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 ,要听她这段悲惨的故事。
  A.发自善良本意的同情。
B.把咀嚼别人的痛苦当成开心的事。
C.同情是主要的,好奇心是次要的。
  D.好奇心是主要的,同情是有限度的。
 
7.祥林嫂被卖时曾“出格”大闹,卫老婆子分析原因说:“大家还都说大约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所以与众不同呢。”作者写卫老婆子这句话的作用是:( )
  A.揭露了鲁四爷平时对祥林嫂灌输礼教纲常,用礼教杀人的面目。
  B.说明了祥林嫂的大闹是受鲁四老爷影响的结果。
  C.交待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揭示祥林嫂精神上的孤独和痛苦。
D.说明了祥林嫂与众不同是因为她在鲁四老爷家里做过事,见识自然就多。
  
8.阅读下段文字,回答问题。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1)下列词语分别指代哪类人?
①玩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活得有趣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无聊生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厌见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祝福》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这一课时,我设定的目标是通过语言探究人物内心和通过人物形象探究悲剧的社会根源。即分析典型社会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在第一课时梳理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才能进行。下面就自己的授课进行分析。
1 基本完成教学目标。设定的两个目标,在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下,顺利的完成。从语言到人物内心再到社会原因,一以贯之。
2 课堂组织比较合理。每个环节都在预订的时间内顺利完成。但从礼教、人权、人性的角度去解析,对于高一的学生好像有点难度。
3 课堂上学生读的比较少。课堂上,对于人物的语言,学生体验式诵读比较少,尤其是祥林嫂的形象,祥林嫂和柳妈的对话,应该让学生充分阅读体会,才能更好的把握人物心理。
4 学生写的挽联,如果能用实物投影直接投出,效果会比读出来更好一些。展示学生作品时,补充的对联的写法,若能在课后跟上跟踪训练,效果会好很多。
课标分析
高中语文课程,要求学生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高中语文课程要求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高中语文课程要求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还要求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并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祝福》是鲁教版教材第三册第三单元“观照女性命运”中的重要文章。这篇鲁迅先生的代表作,重点在于通过祥林嫂一生的遭遇来反映当时的社会思想和社会问题。借这个主题,让学生思考行动与思维,个人与社会,个体与群体,强势与弱势之间的关系。鲁迅文章的特点,是有很多隐晦和暗示,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文学素养,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体会语言的张力,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并能够用规范的语言表达出来,是根据课标,要求学生达成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