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综合评价试题
一、基础知识综合
1.下面是慰问致辞,请你为致辞者做好前期工作。
在这个繁忙而又喧嚣的世界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被派qiǎn到生命的战场,以无畏的姿态守护着每一个脆弱的生命。他们就是用专业和爱心谱写着生命的赞歌( )的白衣天使。
他们面对生死,从不畏惧;他们恪尽职守,即使面临殉职的威胁也毫不退缩。在他们的眼中,没有狭ài( )的个人利益,只有对生命的敬畏。他们的心灵纯粹而高尚,他们bǐ薄那些对生命漠视的态度。
让我们向这些伟大的白衣天使们致以最崇高( )的敬意,感谢他们为守护生命所付出的一切。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殉( )职 纯粹( ) 派qiǎn( ) 狭ài( ) bǐ( )薄
(2)请将画横线的词语的感彩填在括号里。
二、选择题
2.选出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鄙薄(bì) 污涩(sè) 不辍(zhuì)
B.抽噎(yē) 私塾(shú) 蹿得很高(cuàn)
C.坍塌(tān) 殉职(xún) 拈轻怕重(niān)
D.酬劳(chóu) 雏凫(fú) 脸色煞白(shà)
3.选出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狭隘 凌乱 热忱 一缕酸辛 B.慷慨 惩诫 纯粹 血雨腥风
C.妯娌 佃农 安祥 气喘吁吁 D.捷报 晕眩 脚链 取义成人
4.下列句子填空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 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
②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 的新生活改变了。
③小时候,我常伏一窗口 ——山那边是什么呢?
A.①踩 ②安适 ③瞎想 B.①探 ②舒适 ③痴想
C.①探 ②舒适 ③畅想 D.①踩 ②安适 ③幻想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
B.他独自走着,低着头,分不清天上下的是雨,是雪,还是雪珠儿?
C.庚子年(1900)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
D.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学会读书,不仅需要搭建自己完整的知识体系,还需要学会站在作者的角度去分析问题。__________这种方法会让你更好地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读书的方法很多,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①如果有了这样一个思维导图,就可以从全局把握一本书。
②你可以设想自己就是作者,他关心的是什么问题?
③你可以用自己的语言重新整理作者的思维框架,画个思维导图。
④合上书本,思考一下,假如我是作者,我会怎样回答这个问题?
⑤你也要锻炼用一句话把作者的思想用更适合你自己的方式重新表述出来。
A.②④③①⑤ B.②④③⑤①
C.③②④①⑤ D.③②④⑤①
三、综合性学习
7.某校七(1)班开展“少年正是读书时”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下面是学生搜集到的读书现状调查表,根据图表回答问题。
调查项目学段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每日可供自由阅读的时间 1.5小时 1.2小时 0.5小时
经典书籍在阅读中所占比重 27.8% 35.8% 45.6%
分析如图表格,你得出的结论是 。
(2)各小组要用对联的形式宣传阅读的好处,已经写出了上联,请你为其补出下联。
上联:阅经典传承文化瑰宝
下联:
(3)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你才能真正懂得读书,学会读书。
②读教科书,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当然是必需的。
③所谓读书,不只是读教科书。
④但是,只有超越了读教科书的阶段,把读书变成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上的需求。
⑤这是求知的阶梯,也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段路程。
A.③②④①⑤ B.③②⑤④① C.⑤③②④① D.③①②④⑤
(4)【探讨读书方法】
甲同学:网络时代,信息量很大,可以看的书很多,但是,面对茫茫书海,我们不知从何下手。
乙同学:我们现在太忙了,要做那么多题目,哪有时间读课外书?
丙同学:我们读过很多书,但读后很容易忘记,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
请你针对以上发言,给在场的校长和同学分别提一条建议,注意语言的得体。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乙】
金忠①于人有片善心称之,虽有素与公异者,其人有他善,未尝不称也。里人有数窘辱公,公为尚书时,其人以吏来京师,惧不为容,公荐用之。或曰:“彼不于公有感②乎?”曰:“顾其才可用,奈何以私故掩人之长?”
(选自焦竑《金忠待人以宽》)
(注释)①金忠:人名,明代鄞(今浙江鄞县)人。②感:通“憾”,怨恨。
8.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 ②年与时驰 ③顾其才可用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于人有片善心称之/择善而从 B.公为尚书时/为国戍轮台
C.虽有素与公异者/素昧平生 D.奈何以私故/并驱如故
10.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或日:“彼不于公有感乎?”
11.从这段文字中,你看出金忠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
①母亲喜欢看小说,她常常把所看的内容讲给妹仔听。她讲得娓娓动听,妹仔听着忽而笑容满面,忽而愁眉双锁。章回的长篇小说一下讲不完,妹仔就很不耐烦地等着母亲再看下去,看后再讲给她听。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那时的我立在旁边瞧着,莫名其妙,心里不明白她们为什么那样无缘无故地挥泪痛哭一顿。
②我六岁的时候,由父亲自己为我“发蒙”,读的是《孟子》。到年底的时候,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的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根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
③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对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背完了半本书,右手掌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子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④当我八岁的时候,二弟六岁,还有一个妹妹三岁。三个人的衣服鞋袜,没有一件不是母亲自己做的。她还时常收一些外面的女红来做,所以很忙。记得有一个夏天的深夜,我忽然从睡梦中醒了过来,因为我的床背就紧接着母亲的床背,所以从帐里望得见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我心里又想起母亲的劳苦,辗转反侧睡不着,很想起来陪陪母亲。但是小孩子深夜不好好的睡,是要受到大人的责备的,就说是要起来陪陪母亲,一定也要被申斥几句,万不会被准许的,于是想出一个借口来试试看,便叫声母亲,说太热睡不着,要起来坐一会儿。出乎我意料,母亲居然许我起来坐在她的身边。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到滴答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成分。
⑤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是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努力的精神,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
(邹韬奋《我的母亲》,有删改)
【乙文】
①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②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三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年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
③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节选自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12.【整文阅读】细读甲文,按要求完成表格中的内容。
典型情节 母亲讲小说,到动情时热泪盈眶 ②_____ 母亲熬夜给我做鞋子
性格特征 ①______ ③______ 勤劳能干
1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的最后一段文字都表达了“对母亲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请你分析一下两文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点。
14.【写法探究】两段选文都以回忆母亲为主要内容,为什么在记叙母亲的过程中还加入了对“我”的记叙和描写?
15.【细品语句】
(1)甲文:“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从“勉强”词中,你感受到了个怎样的母亲?)
(2)乙文: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朗读这句话中加点部分,语速宜快,还是宜慢?请说明理由)
16.【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实际和以上两篇选文,运用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写出你从母亲或父亲身上感受到的“独特的爱”。(不超过60字)
班级开展文学作品欣赏活动,请你完成任务。
我的蟋蟀,请你晚点来
空河
①我总能碰见蟋蟀。
②我家在二十五楼,离绿化带很远,离种花人家的阳台也远。门窗时常紧闭,但就是会从客厅的某个角落里突然蹦出一只蟋蟀,小小的、黑褐色的,沉默地歇在木地板上。
③我对蟋蟀的处理方式,可能更人道一些。在胆子大的时候,我会努力用扫把将它赶出家门,希望它学会从安全通道下楼梯,重新回到土地上。碰上不合作的蟋蟀,我便敞开阳台门,期待它怎么来就怎么回。
④在我的家乡,传说逝去的人如果想回家看一看,就会变成蟋蟀,因为它小而常见,行动又迅速,回家偷偷看上一眼,过夜就会离去。
⑤这个奇怪的说法是妈妈讲给我听的。夏日夜里,我们常常大开着窗户看电视。一天晚上,电视机后面突然传来蟋蟀的叫声。妈妈在电视机后面找来找去,直到那只蟋蟀自己蹦出来,落在窗户边上,半透明的翅膀不断抖动。我吓得跳上沙发,催促妈妈快赶走它。
⑥妈妈笑了笑,找来塑料袋,轻轻地把蟋蟀一兜,望着窗户犹豫了一会儿,还是换了鞋下楼,把它放到小区的绿化带里。如此大费周章,并不是城市居民对待恼人生物的惯常行为。这时,妈妈便给我讲了那个奇怪的说法:“到家里来的蟋蟀和蚂蚱,都是记挂着你的逝者变的。”可是这个说法太单薄了,我笑她迂腐,并没有放在心上。
⑦又有一次,已经入冬,客厅的窗户也不常开,一只蟋蟀忽然出现在客厅正中央。那是一只特别的蟋蟀,个头儿很大,而且是灰色的,灰得像老人的头发。妈妈盯着那只蟋蟀看了很久。蟋蟀伏在地上,一动不动,像是走到那儿就已经耗光了力气。
⑧妈妈开口时声音很轻,她对着蟋蟀说:“爸爸,是你来看我了吗?我过得很好,你不用担心。你往前走吧,别再担心我们。”
⑨那是个有些荒诞好笑的场景,但我缩在沙发上,安静地看着。因为妈妈的声音太柔和、太真挚,好像外公真的坐在客厅里,正面对面地听着。
⑩外公去世得早,很突然,送进手术室前就已经昏迷,没能留下一句告别的话。留下来的,只有藏在妈妈钱包里的一张小小的黑白照片。
有一年夏末,我回老家看望外婆。外婆一个人住在山里,田里遍地都是活儿。她干活儿的时候,我便一个人在家,看电视或者坐在院子里看书。那只蟋蟀出现的时候,我像有种特别的感觉,抬了抬头。
蟋蟀离我大概三米远,停在院子里的一小块苔藓上,触须轻轻地摇动着。我屏住呼吸,悄悄站起来,而它跟着我微微动了动。我突然想起妈妈的话,慢慢走到另外一边。那只蟋蟀竟然也转了过来,头一动不动地冲着我。
我静默地杵在那儿,有两个字悬在我嘴边,却迟迟没有说出来。外婆回来的时候,我赶忙指给她看那只奇怪的蟋蟀,又说起妈妈告诉我的传说。外婆怔了一下,而后拍着我的肩膀笑道:“别怕,别听你妈胡说,外面太阳晒,快进屋去。”她径直走进里屋,对着外公的遗像念叨起来。
几年后的秋天,我去日本出差。我趴在小桌前看文件,一抬头时,只见一轮明亮又清冷的圆月,静谧美好,却悬在他乡的夜里。我正要低头,瞥见一点儿黑色,窗台上竟然停着一只小小的蟋蟀。
我已经格外熟练,用便利店的口袋把它套进去,打一个结,拎着下楼。我走到河边,把口袋轻轻地抖开,蟋蟀趴在袋子底,一动不动。“走吧,”我小声对它说,“你是不是听不懂中文,认错人了呀?”
草丛中各种虫鸣此起彼伏,夏夜晚风送来身后游人的笑声和食物的香气。我蹲在月亮底下,它朗照着我,我看着蟋蟀。终于,它猛地一跳,消失在黑暗里。
我没有起身,而是拿出手机给妈妈打电话,叫她去阳台上,和我一起看月亮。
我的蟋蟀,请你晚点来。
(选自《知识窗》,有删改)
17.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文中“我”或母亲与蟋蟀的故事,填写下面的表格。
时间 一个夏天的晚上 入冬时分 有一年夏末 ③
故事 母亲把蟋蟀放到绿化带,并告诉蟋蟀的传说。 ① ② “我”在日本看到蟋蟀,放走了它。
18.阅读下列句子,完成括号里的任务。
①我静默地杵在那儿,有两个字悬在我嘴边,却迟迟没有说出来。(请分析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②外婆怔了一下,而后拍着我的肩膀笑道:“别怕,别听你妈胡说,外面太阳晒,快进屋去。”她径直走进里屋,对着外公的遗像念叨起来。(既然外婆认为妈妈在胡说,为什么又要对着外公的遗像念叨?)
19.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写到了月亮,请分析“月亮”的作用。
20.比较联读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本文更适合作下面哪篇文章的联读材料?请从选材内容、语言风格、情感表达等角度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①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②朱自清《背影》
21.文中的蟋蟀,让人联想到法布尔的《昆虫记》,有人评价《昆虫记》兼具科学性和人文性,请你结合名著内容,谈谈对这个评价的理解。
阅读小说,完成后面小题
沃田里的野草
[加拿大]诺尔曼·白求恩
①五月里的一个早晨,保定郊外的一块农田里,一位锄草的老汉把弯了半天的衰老酸痛的腰伸伸直,拄着锄头凝望远方。
②他的脸晒得黝黑,眼圈周围皱纹丛生,好几道深深的沟纹显现在腮帮上,越过他那干瘪的嘴角。他光着脊梁,下身穿一条打了补丁、褪了色的青布裤子。两只脚赤裸着,头上裹一块毛巾,白发从毛巾底下露出来,依然浓密厚实。
③“唉,”老汉叹口气,“日子可真不好过呵。”他煎熬着,饱尝困苦。起先,他犯了咳嗽毛病,好像压根儿就不会好转似的。接着,他的独生子又参加游击队打仗去了,撇下田园无人耕种,只好由他出来干活。随后,日本鬼子穷凶极恶,夺走了他的一半收成,一个子儿也不给。
④他一生所遇到的桩桩不称心的事,对他来说,都成了这种或那种野草。咳嗽毛病——是一种野草;他不得不又到地里去干活——是一种野草;儿子不在身边——是一种野草;日本鬼子——是一种野草,而且是一种个儿最大的野草。
⑤老汉脑子里想的尽是野草,但也浮现出一片广阔葱翠的田野景象。这就是中国。依他看来,他的整个国家就是一片广裹无边的农田。他见到这块辽阔的田野孳生着犹如故人一般的杂草,正在肆无忌悼地窒息着嫩绿的玉米的生命。
⑥太阳越升越高。老汉又埋头锄草。锄到一垄尽头时,他突然愣住了。田边有个奇怪的大窟窿,当中竖起一个顶端削掉的大黑萝卜似的玩艺儿。
⑦他一时猜不出那是啥东西。后来,他想起来了。对,没错儿!是颗炮弹!那是日本鬼子用火车从北平运来的。
⑧他和他的街坊常常谈起那些大炮,多可怕的武器啊,敌人有多少尊大炮啊,而咱们的队伍却一尊也没有,真叫人遗憾。
⑨不过,话说回来,咱们也确实有那么一尊,只有一尊。那是上个月袭击敌人时掳获过来的。他记得有一次他的儿子偷偷回家来跟他提起过它。想起这些,老脑筋里慢慢琢磨出一个主意。
⑩他小心翼翼地把炮弹抱起来,把它放进一边的驮筐里,另一边装些泥土保持平衡。接着,他用树叶盖住炮弹,把它藏得严严实实,就赶着毛驴走出庄稼地,踏上那条漫长而灰尘扑扑的道路去寻找他的儿子。
那一大块方格图案的绿油油的平原一直延伸到遥远昏暗的地平线。沿路草丛里长着风信子和粉红的竹桃花。交叉的水渠里,棕色的水几乎没有流动。白杨和垂柳矗立着,闪闪发光,伞状的青枝绿叶纹丝不动,高耸直入宁静的碧空。
他催赶毛驴一里又一里地朝前走。晌午了,天可真叫热。大汗淋漓,在腮帮上往下流成了一条条小溪流。他焦躁地用毛巾擦了又擦,又急匆匆地向前赶去。
傍晚时,他终于找到了游击队。游击队员们欢呼着迎接他。他从人群中一眼就瞥见了儿子。他对儿子说:“小子,我给你捎来一样东西。”他弯腰把炮弹捧在手里,和蔼地说,“我是在地里找到的。我把它给你们捎回来了,你们可以再用它一次。”
人群一阵沉默,接着阵阵笑声从他们嘻开的嘴巴里爆发出来。街头响彻他们爽朗的欢笑声。
老汉不吭声,困惑地瞧着他们,脸上闪现一丝摸不清头脑的神情,正如乌云划过天空一般。他瞧瞧这边,又瞧瞧那边。真是莫名其妙。
他忧郁不快地瞧瞧那些战士,瞧瞧自己的儿子。但是他们谁也说不出话来,个个笑得前俯后仰。他们相互捶捶后背,或者乐不可支,瘫在对方的怀里。老汉拣起缰绳,开始把毛驴牵出那个团团围住他的哄笑的人群。
儿子感到气氛不大对头,首先止住笑。他用手揪住老汉的袖子。转身对大家说道:“同志们,我们都应该感激我爹。他帮了我们一个大忙。”
“对,对,”大伙儿喊道,终于领悟到老汉的误解,全都明白应该不让他伤心。“对,,您是个好的战士。我们都很感激您。”
老汉又高兴起来。这一天,他根除了一棵硕大的野草。他为了把中国的大地扫得干干净净而尽了点力。
(选自《世界文学》1979年第5期梅绍武译,有删改)
22.从修辞的角度分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并简述其表达作用。
23.文章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多种方法,在第②⑩两段中任选一段加以赏析。
24.结合内容理解小说标题的含义。
25.紧密联系文章内容,再结合下面的资料,说说作者白求恩是怎样的一个人。
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他在中国的一年半时间里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呕心沥血。同时,他还是一位充满温情的革命者。1939年,他在我国晋察冀边区忘我工作的间隙写下《沃田里的野草》这篇小说。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对他作出了高度评价。
2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叙述了老汉锄草、发现炮弹,最终将炮弹送到游击队的故事。
B.老汉因为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而突然紧张起来,第段的景物衬托了这种惶恐的心情。
C.游击队员因老汉送来一颗无法使用的哑弹而哄笑,老汉为此而闷闷不乐。
D.“野草”是承载着主人公强烈情感的主线.同时还起着贯串情节的作用。
参考答案:
1.(1) xùn cuì 遣 隘 鄙
(2)褒义 贬义 褒义
2.D
A.鄙薄(bì)——bǐ;
B.蹿得很高(cuàn)——cuān;
C.殉职(xún)——xùn;
3.A
B.惩诫——惩戒;
C.安祥——安详;
D.取义成人——取义成仁;
4.B
句(1)根据“小心翼翼”的修饰可知,应填写“探”;句(2)应该用“舒适”修饰“生活”;句(3)句子意思可知,这是对外面世界的向往,根据“常”这一词语可知,应填写“痴想”。
5.B
B.没有疑问语气,不是疑问句。应将句末的问号改为句号;
6.A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这是一个议论性语段,语段的中心论点是“读书要学会站在作者的角度实分析问题”,所给的五个句子可以分为由易到难三个层次,一是设想自己是作者,从作者的角度思考和回答问题;二是整理思维框架,画出思维导图,整体把握全书内容;三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按照上述议论思路排序为②④③①⑤。故选A。
7.(1)初中生随着年级的增长,每日可供自由阅读的时间逐渐减少,但经典书籍在阅读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2)示例:读好书塑造精彩人生
(3)B
(4)示例:①校长您好,我们学校每周可以专门安排一节课,让学生自由阅读吗?
②同学,俗语说“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读书要有所选择,可以从自己有兴趣书籍入手。
8.①懈怠; ②疾行,指迅速逝去;③考虑。 9.C 10.①不恬淡寡欲就无法使(自己的)志向明确,不清静寡欲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②有的人说:“你难道不记恨他吗?” 11.正直无私,胸怀宽广,用人唯贤。
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放纵懈怠就不能勉励心志振奋精神;慢:懈怠;
(2)句意:年华随同时光飞快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3)句意:考虑到他的才能可以使用;顾:考虑。
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善:形容词,友好,和善/形容词,好的;
B.为:动词,做/介词,替;
C.素:意思用法相同,副词,向来,平素;
D.故:名词,缘故/形容词,原来的,故有的;
1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2)或:有的人;彼:你;感:通“憾”,怨恨。
1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
从文中内容来看,“虽有素与公异者,其人有他善,未尝不称也”可知,金忠对人很和善,不因别人和他意见不同就区别对待,由此可以看出金忠正直无私;由“里人有数窘辱公,公为尚书时,其人以吏来京师,惧不为容,公荐用之。或曰:‘不于公有感乎?’曰:‘顾其才可用,奈何以私故掩人之长’”可知,金忠不因为此人多次羞辱他就为难他,反而仍然推荐任命此人,不因个人恩怨来掩盖他的长处,由此可以看出其胸怀宽广,善用人才,用人唯贤。
参考译文:
甲
品德高尚的人,依靠内心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来培养品德。不恬淡寡欲就无法使(自己的)志向明确,不清静寡欲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则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放纵懈怠就不能勉励心志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同时光飞快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像黄叶一样)枯老衰落,大多不接触世事,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困守在自己破败的房子里,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
金忠一向因为对人和善而受称赞,即使平时与他有不同见解的人,金忠也对他也很宽厚,从来都是称赞有加。有个邻居曾经多次羞辱他,他当尚书时,那个人来京城做官,担心金忠不能容他,金忠仍然推荐任命他。有的人说:“你难道不记恨他吗?”金忠说:“考虑到他的才能可以使用,怎么能因为个人恩怨来掩盖他的长处呢?”
12.①善良多情、有文化;②儿子受罚母亲流泪;③慈爱而又有原则 13.邹韬奋还在结尾表达了对母亲早逝及未能生活在当世的无限惋惜之情;朱德在结尾还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和对像母亲一样的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14.两则选文加入了我看到母亲辛勤劳作后的所做所想,都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心疼;也体现了母亲对我的影响;从而突显了文章的主旨。 15.(1)“勉强”指心中不愿而强为之,这个词说明了母亲说的“打得好”是违心的,她既心疼儿子,又希望儿子上进,所以不得不说“打得好”。
(2)语速宜慢,体现母亲所做事情之多,表达对能吃苦耐劳的母亲的赞美。 16.示例:父爱如山,坚定而深沉。他的眼睛里蕴藏着智慧与力量,犹如夜空中的北斗,指引我前行。在成长的道路上,无论我遇到多大的困难,父亲总能给我信心和力量,让我勇往直前。那份爱,使我感动,令我温暖。
12.本题考查情节梳理及人物形象分析。
第①空:已知题干信息“母亲讲小说,到动情时热泪盈眶”可定位到甲文第①段“母亲喜欢看小说,她常常把所看的内容讲给妹仔听……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由此可知,母亲讲述小说娓娓动听,情到浓时潸然泪下,从中可看出母亲的善良多情、有文化。
第②③空:根据甲文第②段“我的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根竹板很重地打下来……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可概括事件为:儿子受罚母亲流泪;再结合甲文第③段“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子盖上”可以看出母亲慈爱而又有原则。
1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根据文本末段中的“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可知,本文在结尾表达了对母亲早逝及未能生活在当世的无限惋惜之情;
根据乙文第③段“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可知,乙文最后一段是直接抒情,把自己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蕴含在对像母亲一样的劳动人民的议论之中,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1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联系甲文章第④段“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得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的内容可知,这句话有人物的外貌、动作描写,也有环境描写,以寂静的环境衬托母亲的劳苦。这段文字是从我的视觉、听觉等感觉中写出来的,颇为真挚动人。作者通过母亲熬夜为我做新鞋这件小事,突出母亲的慈爱、善良、能干和奉献精神。联系“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可看出作者对母亲的歉疚;
联系乙文第②段中“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的内容可知,主要记叙了我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帮母亲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会种地,放学回家,知道悄悄地去挑水和放牛。农忙时节,就整日跟着母亲劳动。这些事件表现了我的勤劳、懂事、孝顺。这些都是母亲多年以来对我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正是在母亲勤劳品质的影响下,我才会变得勤劳懂事。我的表现也从侧面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联系人物感情可知,“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综上分析可知,两则选文在记叙“我”母亲过程中还加入了对“我”的记叙和描写,首先都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心疼;其次也体现了母亲言传身教对我深远的影响;最后表现出“怀念母亲”的文章主旨。
15.本题考查语句鉴赏。
(1)考查字词效果。“勉强”一词指不是心甘情愿的、使人做他自己不愿意做的事。由甲文第③段“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可知,母亲嘴上说“打得好”其实有点口是心非,她是希望儿子上进,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疼爱之情。
(2)考查对朗读语速的把握。语速是指的是朗读的速度。语速的快慢是由内容表达的需要决议的。它直接影响表达的效果。
联系“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的内容和语境可知,“种田,种 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是母亲的部分日常工作,语速宜慢,能够体现母亲所做事情之多,也更突出了作者母亲吃苦耐劳的赞美之 情。
16.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注意用上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月光如水洒在寂静的夜晚,母亲轻轻为我讲述着故事。她的声音如诗,她的目光如水,她的爱如深深的海洋。每一个故事都包含着母亲的关怀和爱意,每一个故事都让我感到深深的幸福。这就是母爱,细腻而深沉,让人感到无比的温暖和安心。
17.①有一年冬天的晚上,妈妈把蟋蟀想象成外公,和它说话;②有一年夏末,在老家院子里,“我”看到蟋蟀想起了妈妈和蟋蟀对话的事;③在日本的秋天。 18.①“悬”是挂着,不能下来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内心对蟋蟀的疑惑和恐惧,不敢轻易喊出声。
②外婆虽然不相信蟋蟀是逝去的亲人变的,但内心深处也渴望能够再见亲人一面,因此,她才会对着外公的遗像念叨。 19.第一处月亮,以明月寄哀思,表达“我”对在日本去世的外公的哀思;第二处月亮,既是时间提示,也是以景结情,表达“我”放走蟋蟀后心情的明朗。 20.②。从选材内容看,本文选材上紧紧围绕“蟋蟀”来选材,《背影》也是紧紧围绕“背影”来选材;从语言风格看,本文语言既有生活气息,又充满幽默感,《背影》的语言既有生活气息,又充满朱自清特有的温婉含蓄;从情感表达看,本文作者以蟋蟀为线索,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背影》以背影为线索,表达了对父亲思念之情。因此,这两篇文章在选材内容、语言风格、情感表达方面都具有相似性。 21.示例:《昆虫记》通过描写昆虫的生活习性,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具有科学性;同时,书中描写的昆虫大都是作者亲眼所见,具有很强的真实性,这也是作品具有科学性的一个重要原因。从人文性来说,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
17.本题考查内容的梳理和概括。
根据第⑦段“又有一次,已经入冬,客厅的窗户也不常开,一只蟋蟀忽然出现在客厅正中央。妈妈盯着那只蟋蟀看了很久。蟋蟀伏在地上,一动不动,像是走到那儿就已经耗光了力气”、第⑧段“妈妈开口时声音很轻,她对着蟋蟀说:‘爸爸,是你来看我了吗?我过得很好,你不用担心。你往前走吧,别再担心我们。’那是个有些荒诞好笑的场景,但我缩在沙发上,安静地看着。因为妈妈的声音太柔和、太真挚,好像外公真的坐在客厅里,正面对面地听着”句可知,有一年冬天的晚上,妈妈把蟋蟀想象成外公,和它说话;
根据第 段“有一年夏末,我回老家看望外婆”,“那只蟋蟀出现的时候,我像有种特别的感觉,抬了抬头”,第 段蟋蟀离我大概三米远,停在院子里的一小块苔藓上,触须轻轻地摇动着。我屏住呼吸,悄悄站起来,而它跟着我微微动了动。我突然想起妈妈的话,慢慢走到另外一边”句可知,有一年夏末,在老家院子里,“我”看到蟋蟀想起了妈妈和蟋蟀对话的事;
根据第 段“几年后的秋天,我去日本出差。我正要低头,瞥见一点儿黑色,窗台上竟然停着一只小小的蟋蟀。我走到河边,把口袋轻轻地抖开,蟋蟀趴在袋子底,一动不动。‘走吧,’我小声对它说,‘你是不是听不懂中文,认错人了呀’”句可知,时间是:在日本的秋天。
18.本题考查词句的赏析。
①“杵”是呆呆地站着,“悬”是挂着,不能下来的意思,由前文“又有一次,已经入冬,客厅的窗户也不常开,一只蟋蟀忽然出现在客厅正中央。妈妈盯着那只蟋蟀看了很久。蟋蟀伏在地上,一动不动,像是走到那儿就已经耗光了力气。妈妈开口时声音很轻,她对着蟋蟀说:‘爸爸,是你来看我了吗?我过得很好,你不用担心。你往前走吧,别再担心我们。’那是个有些荒诞好笑的场景,但我缩在沙发上,安静地看着。因为妈妈的声音太柔和、太真挚,好像外公真的坐在客厅里,正面对面地听着”句可知,有一年冬天的晚上,妈妈把蟋蟀想象成外公,和它说话,让“我”以为,去世的人都会变成蟋蟀来到亲人面前,这两个词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内心对蟋蟀的疑惑和恐惧,不敢轻易喊出声。
②由前文母亲的表现可知,对于外公的去世,家里人都很怀念,外婆也不例外,所以,外婆虽然不相信蟋蟀是逝去的亲人变的,但内心深处也渴望能够再见亲人一面,因此,她才会对着外公的遗像念叨。
19.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分析。
第一处:根据文章第⑦、⑧段“又有一次,已经入冬,客厅的窗户也不常开,一只蟋蟀忽然出现在客厅正中央。妈妈盯着那只蟋蟀看了很久。蟋蟀伏在地上,一动不动,像是走到那儿就已经耗光了力气。妈妈开口时声音很轻,她对着蟋蟀说:‘爸爸,是你来看我了吗?我过得很好,你不用担心。你往前走吧,别再担心我们。’那是个有些荒诞好笑的场景,但我缩在沙发上,安静地看着。因为妈妈的声音太柔和、太真挚,好像外公真的坐在客厅里,正面对面地听着”句可知,有一年冬天的晚上,妈妈把蟋蟀想象成外公,和它说话月亮,说明母亲很思念外公,而“我”在外地看到月亮,以明月寄哀思,表达“我”对去世的外公的哀思;
第二处:根据第 段“我正要低头,瞥见一点儿黑色,窗台上竟然停着一只小小的蟋蟀。我已经格外熟练,用便利店的口袋把它套进去,打一个结,拎着下楼。我走到河边,把口袋轻轻地抖开,蟋蟀趴在袋子底,一动不动。‘走吧,’我小声对它说,‘你是不是听不懂中文,认错人了呀?’”第 段“草丛中各种虫鸣此起彼伏,夏夜晚风送来身后游人的笑声和食物的香气”句可知,月亮,既是时间提示,也是以景结情,表达“我”放走蟋蟀后心情的明朗。
20.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应该选②朱自清《背影》。
从选材内容看,本文选材上紧紧围绕“蟋蟀”来选材,《背影》也是紧紧围绕“背影”来选材;从语言风格看,如③段“我对蟋蟀的处理方式,可能更人道一些。在胆子大的时候,我会努力用扫把将它赶出家门,希望它学会从安全通道下楼梯,重新回到土地上。碰上不合作的蟋蟀,我便敞开阳台门,期待它怎么来就怎么回”句表现出本文语言既有生活气息,又充满幽默感,《背影》的语言既有生活气息,又充满朱自清特有的温婉含蓄;从情感表达看,本文作者以蟋蟀为线索,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如⑥段“妈妈便给我讲了那个奇怪的说法:‘到家里来的蟋蟀和蚂蚱,都是记挂着你的逝者变的’”, 段“她径直走进里屋,对着外公的遗像念叨起来”句母亲和外婆的表现可知。《背影》以背影为线索,表达了对父亲思念之情。因此,这两篇文章在选材内容、语言风格、情感表达方面都具有相似性。
21.本题考查阅读的拓展能力。《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让 亨利 卡西米尔 法布尔创作的长篇生物学著作,共十卷。该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生物学著作,记录了昆虫真实的生活,表述的是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时所展现出的灵性,还记载着法布尔痴迷昆虫研究的动因、生平抱负、知识背景、生活状况等等内容。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其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这个评价很准确。首先,《昆虫记》具有科学性。法布尔尊重客观事实,他的记录真实可信,而且细致入微。如为了证实狼蛛不会迷失方向,法布尔做了一个实验:把狼蛛放在一个圆形底盘的正中央,然后让它在底盘上爬一个小时,再放回原来的位置。经过多次实验,他发现狼蛛总是能准确地回到原点。其次,《昆虫记》具有人文性。在昆虫的世界中,法布尔看到了生命的尊严与价值。例如,他赞扬蚂蚁的聪明才智,称它们是“工程师”;他同情被囚禁的蜜蜂,认为它们是“强迫劳动的受害者”;他感叹蝴蝶的生命之美,将其视为“大自然的杰作”。法布尔用人类的视角去理解昆虫,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灵性。
2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己的整个国家比作农田,把农田里的杂草比作敌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敌人对我们国家的侵略和危害;表现了老汉对敌人的仇恨,对自己国家的热爱之情;为下文写老汉运送“炮弹”的情节作铺垫。 23.第②段运用了外貌描写,描写了老汉的脸色、皱纹和穿着,细腻地刻画出一个贫穷、勤劳的老农的形象。第⑩段运用了动作描写,一系列的动词准确地再现了老汉运送“炮弹”的过程,写出老汉对“炮弹”的重视,小心谨慎,从而表现了他的朴素的爱国情怀。 24.文章的标题有多重含义:既指老汉耕作的“沃田”以及沃田里的野草;也喻指老汉心中的桩桩不称心的事;还指代中国土地上的敌人。以此作为文章的标题,形象生动,意蕴丰富;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故事发生的场景,承载着主人公强烈情感的主线,同时还起着贯串情节的作用;又暗含着除去“野草”的决心,表现了老汉的爱国情感.深化了文章的主旨。(意思对即可) 25.示例:白求恩大夫是一个国际主义战士,对中国革命满腔热忱;他创作的这篇小说取材于我国晋察冀边区,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边区军民;把中国比作“沃田”,表现了对中国的热爱,把敌人比作“沃田里的野草”,表现了他对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的仇恨。 26.B
22.试题分析:赏析文句。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作答。“他的整个国家就是一片广裹无边的农田。他见到这块辽阔的田野孳生着犹如故人一般的杂草”明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手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人物心理活动。还要答出对下文的铺垫意义。
23.试题分析:考查描写的类型及其表达方式。(1)“脸晒得黝黑,眼圈周围皱纹丛生,好几道深深的沟纹显现在腮帮上,越过他那干瘪的嘴角”“下身穿一条打了补丁、褪了色的青布裤子。两只脚赤裸着”运用了典型的外貌描写。由此刻画出一个贫穷、勤劳的老农的形象。(2)“把炮弹抱起来,把它放进一边的驮筐里,另一边装些泥土保持平衡。接着,他用树叶盖住炮弹,把它藏得严严实实,就赶着毛驴走出庄稼地,踏上那条漫长而灰尘扑扑的道路去寻找他的儿子”则运用了动作描写。写出了小心谨慎的性格和朴素的爱国情怀。在分析语句作用时,一要结合上下文的情节,二要结合文章的中心。这样答案才能把握准确。
24.试题分析:考查对文题作用的把握。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理解内容后再作答。从内容上说,“沃田里的野草”的字面意思:老汉耕作的“沃田”以及沃田里的野草。深层意思:老汉心中的桩桩不称心的事,也指代中国土地上的敌人。可分析“他见到这块辽阔的田野孳生着犹如故人一般的杂草”一句。还要答出标题对突出主题的意义。从结构上说,是主人公强烈情感的主线,起着贯串情节的作用。
点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含意的分析注意从表层和深层的角度进行分析,表层含意注意结合小说的情节作答,深层含意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答。
25.试题分析: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归纳。首先要读懂原文,然后要理解好所给材料。原文是一篇记叙文,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表现了他对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的仇恨。而所给材料是一篇议论文,文章直截了当地歌颂了白求恩对革命对人民的满腔热忱,是一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体裁不同,表达方式各异,但都表达了白求恩爱憎分明的一面。
26.试题分析:B项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第一,原文没有写到老人的紧张;第二,也没有用景物描写烘托他的紧张。可分析第11段的景物描写,即“那一大块方格图案的绿油油的平原一直延伸到遥远昏暗的地平线。沿路草丛里长着风信子和粉红的竹桃花。交叉的水渠里,棕色的水几乎没有流动。白杨和垂柳矗立着,闪闪发光,伞状的青枝绿叶纹丝不动,高耸直入宁静的碧空”,这些描写是烘托老人去找游击队时轻松愉悦的心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