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
日本侵华逐步深入,全民族团结抗日并最终取得胜利。
具体表现:
1.政治上:日本不断侵华,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对抗转向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渐形成,全民族团结抗日;这一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与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相互配合,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并最终取得胜利;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2.经济上:日本的野蛮掠夺和官僚资本的压榨,造成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日益萎缩;中共实行“双减双交”政策既发展了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又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业內迁促进西南部地区工业发展,为抗战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3.思想文化上:民族意识高涨;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总体发展迟缓;高校内迁,保存了重要科研力量。
4.外交上:取消列强在华特权(治外法权):废除不平等条约,订立新的条约。
课标要求:
1.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2.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时空观念】了解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敌后战场的主要史实及时间;
【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的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知识,正确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史料实证】结合中国抗战的历史史实和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做的伟大贡献,认识中国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地位;
【历史解释】理解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关系及作用,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抗日战争的历程,感悟中国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和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核心素养:
时空坐标及主要线索: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正面战场、敌后战场抗战主要史实及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教学难点: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正面战场的抗战
目录
1
东方主战场
2
3
敌后战场的抗战
抗日战争的胜利
4
情景导入:
《义勇军进行曲》是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歌曲,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正式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
2017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于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义勇军进行曲》这首自1935年在中华大地上歌唱了近90年的歌曲,凝聚着中华儿女“不做亡国奴”的怒吼,像一支战斗的号角,鼓舞了中华民族儿女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对激励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起了巨大的作用。经过中华民族14年全民族的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历史概念:
1.正面战场:
指中国控制的连片国土与日军侵华推进线上日控区对峙交战而形成的战场。由于在这个战场上作战的中国军队主要是国民党军队,因此一般也称其为国民党正面战场。
2.敌后战场:
指中国军队深入到日本占领区而开辟的战场。一般特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依靠有利地形在日本军队占领区所形成的有一定军事控制范围地区。
3.全国抗战的阶段划分: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一)重大战役
1.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11月12日)(1)概况:
又称八一三战役、第二次淞沪抗战,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 ,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国民政府奋起自卫,组织了淞沪会战。
战役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9个师团22万人,伤亡9万余人 ;中国军队投入73个师70余万人,伤亡25万余人,1937年11月12日,日军占领上海。
(2)影响:
使日军被迫转移战略主攻方向,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材料 我们要获得国际的同情与帮助,必须自己先要有抗战的精神和决心能够持久不懈,拼战到底。如果我们在这次上海战争发生以后,到双十节为止,不能以壮烈的牺牲,予倭寇以最大的打击...则本月日美国罗斯福总统的正义演说,不会发表,国联谴责日本暴行的议案,也不会通过。现在各国之同情我们,赞助我们,这就是我们官兵两个半月以来抗战牺牲之结果。
——余子道《蒋介石与淞沪会战》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一)重大战役
2.太原会战(1937年9月-11月初)
(1)平型关大捷:
1937年9月,日军逼近太原,八路军在平型关伏击日寇,取得平型关大捷。
意义:①是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②有力配合了阎锡山负责的第二战区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打乱了敌人沿平绥铁路右翼迂回华北的计划;③是国共合作的典范。
(2)太原会战(1937年9月-11月):
主要包括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太原保卫战等。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持续时间最长、战绩最显著的一次会战。 11月初太原失守。
影响:最后会战以中国失利告终,从此国民革命军在华北的正面战争宣告结束。
材料 “平型关战役,八路军大捷,其估价不仅在于双方死亡的惨重,而在于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在平型关忽然收到惨重的打击和包围被歼,使日寇知道中国大有人在,锐气挫折,不敢如以前那样的长驱直进。 ”
——续范亭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一)重大战役
3.徐州会战(1938年1月—5月)
(1)概况:
1938年1~5月,中国军队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省抗击侵华日军进攻的作战。1938.5.16 徐州失守。
(2)影响:
徐州会战对日军给予了巨大的打击,大大迟滞了日军进攻的脚步,为中方部署武汉会战赢得了时间。
(3)台儿庄大捷:
中国军队在李宗仁指挥下,在台儿庄地区围歼日军一万余人,取得台儿庄大捷,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迟滞了日军进攻的脚步,为中方部署武汉会战赢得时间。
4.武汉会战(1938年6月—10月)
(1)过程:
日军调集40多万兵力进攻武汉,中国军队共部署约100万人,双方在华中战场展开了较量,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
(2)结果:1938年10月27日,武汉失守。与此同时,南部重镇广州也被日军占领。武汉、广州陷落后,抗战从防御阶段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5.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12—1942.1.战略相持)
长沙是西南各省的门户。中日先后进行了第一、二次长沙会战,双方并未分出胜负。1941年12月,中国军队在此次会战中歼灭大批日军,最终1942年1月15日取得长沙会战胜利。
影响:珍珠港事变以来,盟国在亚洲战区中唯一的胜利,此时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一)重大战役
合作探究: 如何评价抗战前期国民政府的抗战?分析其失利的原因。
评价:
(1)积极:
①抗战前期国民政府对日作战比较努力,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推动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
②鼓舞了民心士气,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御敌;
③为中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工业及学校內迁争取了时间;
④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影响,争取国际上的同情和支持。
(2)消极:
实行片面抗战路线,无力阻止优势敌人的进攻,致使中国丧失大片国土。
失利的原因:
①中国实力远远落后于日本;
②根本:国民党政府执行片面抗战路线,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没有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
③军事上消极防御,与敌人进行大规模的阵地战。
材料一 自1937年7月到1945年8月的8年中,中华民国政府军发动大型会战26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型战斗28931次。陆军阵亡、负伤、失踪3211419人。空军阵亡4321人,毁机2468架。海军舰艇损失殆尽。国民党先后有74名将军战死在沙场。
材料二 抗战前期,中国军队虽然取得了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的胜利,但无力阻止日军进攻,失去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
材料三 “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关系也是比较好的”
——毛泽东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二)《论持久战》的发表(1938年)
1.原因:
①抗战初期,正面战场节节失利,日本侵占了中国大片国土;
②为驳斥国民党内“速胜论”和“亡国,给中国指明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2.内容:
①总结抗战开始以来的战争形势,指出中国不能速胜,不会亡国;
②科学论证了中国必须通过持久作战赢得对日作战最后胜利的战略(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
3.意义:
①从思想上武装了全党全军和人民群众;
②坚定了中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③是指导全国抗战的理论纲领。
教材的【史料阅读】:
我们说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是从全部敌我因素的相互关系产生的结论。敌强我弱,我有灭亡的危险。但敌尚有其他缺点,我尚有其他优点。…所以我能最后胜利,避免灭亡,敌则将最后失败,而不能避免整个帝国主义制度的崩溃。
——毛泽东《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第2卷
问题思考:结合“史料阅读”分析它的发表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三)战时民族工业和高校的内迁
1.原因:
①中国经济、军事实力和技术水平落后于日本,难以抵挡日军深入国土;
②保存抗战力量。
2.表现:
①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
②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师生带着大量书籍和实验设备长途跋涉,迁到西南、西北大后方。
3.意义:
①保存了民族工业及教育资源;
②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和精神基础;
③促进了西南、西北地区的工业、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④对改变工业及教育不平衡的格局起到积极作用。
1933年2月起,故宫等地19557箱文物从北平运抵南京。1937年淞沪战役爆发,文物开始了长达10年的万里西行,运抵四川,直至抗战后被运回南京。
文物南迁
历史纵横 西南联合大学
全面抗战开始后,高校内迁。1937年 11月 1日,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开学。之后,因长沙连遭日机轰炸,学校又西迁昆明。1938年 4月,学校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前后共存在了 8 年 11 个月,它“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保存了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一批卓有成就的人才。
二、敌后战场的抗战
(一)战略防御阶段:
1.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1)背景:
上海、太原失守后,八路军、新四军建立多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2)表现:
1937年11月聂荣臻在山西五台山创立了中国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开辟中国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八路军、新四军建立多个巩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主要有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冀鲁豫、山东、苏南、皖东等。
(3)战法:
根据不同地形特点,采取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游击战法。
(4)意义:
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牵制了在华日军一半以上的兵力。
(二)战略相持阶段
1.发动百团大战:
(1)背景: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图谋以“囚笼政策”消灭敌后抗日根据地。
(2)特点:
以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为主要目标的进攻作战。
(3)概况:
1940年8月,八路军参战部队达到105个团,约20余万人,投入战斗,取得重大胜利。
(4)意义:
①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②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
二、敌后战场的抗战
(一)战略防御阶段:
2.在沦陷区:
①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沦陷区的工人以怠工、罢工等斗争形式,破坏日军“以战养战”的部署;
②通过利用日伪矛盾发动群众进行斗争,打击日本的殖民统治秩序。
二、敌后战场的抗战
(二)战略相持阶段
2.坚持团结抗战 (皖南事变为代表)
(1)背景:
国民党消极抗战,反共倾向日益增加。
(2)过程:
1941年1月6日,新四军军部在皖南遭到国民党军队伏击。新四军奋战七昼夜,除2000余人突围外,大部壮烈牺牲和被俘。军长叶挺谈判被扣,副军长项英遇难。
(3)结果:
①引发民主人士宋庆龄、何香凝、柳亚子等抗议;
②中共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坚决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
③在苏北重建新四军军部,同时公布大量事实,揭露国民党当局破坏抗战的图谋。
④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高潮被打退。
知识拓展: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
1939年1月21—30日在重庆举行,蒋介石在会上作了《唤醒党魂、发扬党德与巩固党基》的报告。会议据此制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并决定设立“防共委员会”,通过了《防止异党活动办法》。这次会议标志着国民党政策重点由抗日转向反共。
1月18日,重庆《新华日报》发表了周恩来“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亲笔题词。
二、敌后战场的抗战
(二)战略相持阶段
3.边区建设:(抗战、团结、进步)
(1)背景:
1941-1942年,由于日本大扫荡、国民党封
锁和自然灾害,抗日根据地出现的严重困难。
(2)措施:
①经济:
A.“双减双交”土地政策:根据地实行地主
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作用:团结地主阶级共同抗日;
B.开展大生产运动:使根据地度过严重经济
困难,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政治:
A.精兵简政;
B.抗日民主政权:据“三三制”为原则,实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度。
作用: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③思想:整风运动
历史解释: “三三制”
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
知识拓展: 延安整风运动
(1)目的:
①为了彻底肃清王明的“左”倾错误;
②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和思想建设,争取抗战和中国革命的胜利。
(2)内容:
①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②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
③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3)影响:
①是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②对党的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③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
区别/联系 国民党正面战场 中共敌后战场
领导阶级
战场范围
主要武装力量
作战方式
作战路线
战略地位
联系 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
国民党统治区
敌后抗日根据地
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
依靠人民群众的全面抗战路线
大兵团会战,进行以阵地防御为主的正规战
游击战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在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是抗战主战场
抗战初期配合正面战场,
战略相持阶段上升为主战场
相互依存、相互配合,都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都为中华民族的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国民政府的正规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正规武装
合作探究: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区别与联系?
三、东方主战场
(一)独立抗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前)
1.时间:九一八事变后,太平洋战争爆发前
2.旗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表现:
①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
②海外华侨积极捐款捐物,支援抗战,数万华侨青年回国参战。
4.结果:日本侵略者陷人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二)同盟作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1.背景:
①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庞大、战况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战场;
②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太平洋战争以日本偷袭珍珠港为先导,以日本投降结束。
2.标志:
1942年初,以中、美、英、苏4国为首的26个同盟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中国军队的广大官兵,在前线流血战斗,中国的工人、农民、知识界、产业界,在后方努力工作,海外华侨输财助战,一切抗日政党,除了那些反人民分子外,都对战争有所尽力。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4
(三)中国国际地位提升
1.中国远征军:
1942年,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救援在日军追击下仓皇撤退的英军,战绩名扬海外。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范。
2.《开罗宣言》: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埃及开罗举行会议,通过了《开罗宣言》,决定了对日作战以及战后处分日本的基本策略,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归还中华民国”。
3.收复主权:
①1943年,与英美达成协议,废除不平等条约,取消在华特权,订立新的条约;
②与10余个西方国家废除旧约,签订新约。
三、东方主战场
历史纵横: 中国远征军著名将领戴安澜
1942 年,戴安澜率第200师作为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在同古会战中,远征军以牺牲 800人的代价,歼灭日军 4000多人,俘敌400多人,予敌重创,打出了国威。在东瓜保卫战中,他指挥的远征军掩护了英军的撤退。在收复棠吉的战斗中,他亲临前线指挥,攻克棠吉,使东线战局的转危为安有了希望。5月18日,戴安澜在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时负重伤,26日在缅北茅邦村壮烈殉国。10月16日,戴安澜被追赠为陆军中将。新中国成立后,他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历史解释: 中国远征军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入缅对日作战部队。1941年12月26日,中英订立军事同盟,决定中国远征军赴缅甸支援英军对日作战。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滇西反攻中,收复缅北大小城镇50余座,收复滇西失地8.3万平方公里,共歼灭日军4.9万余人。有力配合盟军在太平洋的反攻。
材料 罗斯福:“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丘吉尔:“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
斯大林:“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
合作探究: 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1)抗日战争开始最早、延续最久,长期牵制日军,对其覆灭起了决定性作用;
(2)中国战场抗击日本的兵力超过了太平洋战场上日本的总兵力;
(3)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战场是东方反法西斯战争的唯一战场,此后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4)中国积极协助和配合盟军作战,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实际参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谋划和指挥;
(5)中国军队直接入缅作战,有力地支援盟军对日作战及东南亚人民抗日斗争。
四、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中国“七大”:
1.背景:
中共领导的敌后军民对日寇发起局部反攻;中国处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夜。
3.召开:
1945年4至6月,在延安举行,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3.内容:
①提出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②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③选举产生中央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主席。
4.意义:
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中国共产党在八年抗日战争中的工作,已经克服了很多的困难,获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在目前形势下,在我们党和人民面前,还有严重的困难。目前的时局,要求我们党进一步地从事紧急的和更加切实的工作,继续地克服困难,为完成中国人民的基本要求而奋斗。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四、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5年5月8日
德国无条件投降
8月6日和9日
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
8月8日
苏联对日宣战
8月9日
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解放区战场全面反攻
8月15日
日本无条件投降。
9月2日
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
10.25
台湾光复
(二)抗日战争的胜利
1.胜利过程: 自主学习
四、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抗日战争的胜利
2.胜利意义:
①近代首胜: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
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
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大国重立: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
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
③民族复兴: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
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3.胜利的原因:
(1)国内:
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实行全民族抗战;
②国共合作,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的中流砥柱作用;
④中国抗战的正义性。
(2)国际:
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有力配合和支持;
②爱国华侨和国际进步力量的支持。
材料 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中苏友好协会举办一次酒会,邀请国共双方代表及各报社记者参加。席间,一位国民党方面的记者说:“我出个谜语给大家猜。谜面是‘日本投降的原因’,谜底是‘我国古代一人名’。”
结果出现了几个谜底:“屈原”“苏武”“蒋干”“毛遂”“共工”。
问题思考:材料的谜底寓意分别指什么?你认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屈原:美国的原子弹;
苏武:苏联的红军;
蒋干:蒋介石的战略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对抗;
共工:中共的工人运动
中共在敌后战场发挥的作用。
学习拓展: 东京审判
1946年,由中、苏、美、英等11个国家代表组成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日本东京审判日本首要战犯。1946年 5月,法庭开始对战犯提起诉讼,经过历时两年半的审理,判决25名战犯有罪。东条英机、广田弘毅、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松井石根、武藤章、木村兵太郎共7人被判处绞刑,其中松井石根是制造南京大屠杀的罪魁祸首之一。木户幸一、小矶国昭等16人被判处无期徒刑。尽管在审判过程中,有不少重要战犯漏网或者被包庇,但是,确认侵略战争为国际法上的犯罪,策划、准备、发动、进行侵略战争者被列为甲级战犯,是对国际法中战犯概念的重大发展。
合作探究: 结合日本侵华和中国抗战史实,思考东京审判的意义和不足。
提示:
(1)意义:
①东京审判是战后以反法西斯同盟国为代表的国际社会,对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罪行的一次总清算。
②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经过两年半漫长的审讯,共开庭818次,审讯记录达4.8万多页。③通过审判,法庭查明并揭露了大量的日本军国主义预谋、策划和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事实,以及在战争中犯下的累累罪行,认定了战争的责任,惩办了一批罪大恶极的侵略战争主犯。
④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判决是客观的、公正的,具有极大的国际权威性,也体现了国际正义和人类的尊严。
(2)不足:
①整个审判“虎头蛇尾”,明显的缺憾主要表现为没有追究日本天皇的战争责任;
②没有起诉进行细菌战的日本战犯;
③没有追究更多甲级战犯以及日军使用生化武器的战争责任等。
④这为战后日本政治埋下隐患,为日本右翼势力至今否认侵略罪行、政府不愿认真反省战争责任,埋下了祸根。
初试牛刀:
1.(2024·全国甲卷)下图表
为1943年陕甘宁边区佳县城
关区各阶层公粮负担情况。
这一现象体现了( )
A.社会阶级间的差距的扩大
B.农民生产生活需求的满足
C.中国共产党阶级基础扩大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
【解析】 据材料可知,1943年陕甘宁边区佳县政府征收除了雇农之外各阶层的公粮,地主缴纳公粮占收入最多,不同层次的农民缴纳相对较少。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双减双交政策,团结了各个阶层力量来共同抗日,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因此各阶层负担公粮,缓和了矛盾,凝聚了抗日力量,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项正确;各阶层的公粮负担是有差异,但不能得出差距在扩大,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各阶层缴纳公粮的情况,不能得出农民生产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工人和农民,地主并不是中共的阶级基础,排除C项。故选D项。
D
初试牛刀:
2.(2024·广东卷)1943年3月,中国国民党以将介石的名义抛出《中国之命运》一书,公开提出共产主义和英美式的自由主义都不适合中国,声称:“中国之命运,完全寄托于中国国民党”。这说明( )
A.民族统一战线初现裂痕
B.中国的国际地位未见改善
C.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D.国民党试图独占抗战成果
【解析】 根据材料“中国之命运,完全寄托于中国国民党”并结合所学可知,蒋介石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妄图泯灭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所做出的功绩,其独裁之心昭然若揭,D项正确;1938年武汉会战后,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国民党方面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出现裂痕,排除A项;中国的抗日战场是东方主战场,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日民族矛盾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D
初试牛刀:
3.(2024·甘肃卷)大生产运动中,陕甘宁边区政府动员妇女参加纺织生产。当时有报道称:白三老婆参加纺织组解决了全家穿衣的困难,丈夫更尊敬她了。参加纺织组的妇女身上都有几十块钱,有了财产使用权,不像以前完全依赖公婆丈夫。根据以上材料可知,妇女在大生产运动中( )
A.家庭经济地位得到提高
B.实现性别平等同工同酬
C.成为边区劳动生产主力
D.物质需求达到高度自足
【解析】 根据材料“参加纺织组的妇女身上都有几十块钱,有了财产使用权,不像以前完全依赖公婆丈夫。”并结合所学可知,抗战时期中,由于长期的战争消耗和国民党的经济封锁,边区物资供应出现困难,陕甘宁边区政府动员妇女参加纺织生产,实行奖励机制,边区的妇女纺织运动使得经济建设很快步入正轨,也为妇女的自身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其家庭经济地位得到提高,A项正确;“实现”的表述太过绝对,排除B项;妇女参与生产有利于边区经济的发展,但边区劳动生产主力并非女性,排除C项;“高度自足”的表述太过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A
初试牛刀:
4.(2024·湖北卷)大学生杨静远曾坚持“我一个学文学的,对政治根本不发生兴趣”。1944年豫湘桂战役后,她开始意识到“国家真是每个人的”,决意“要把自己献给我的国家”,主动了解中共政纲,进而走上革命道路。杨静远的转变折射出
A.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B.中共中流砥柱作用得到认可
C.国民党政权深陷统治危机
D.和平建国成为人民共同愿望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944年,正值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豫湘桂战役大溃败,豫湘桂战役使部队大部丧失抵抗信心和战斗力,是其军事上的溃败,也是其政治上腐败的表现。而此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正成为抗战的主战场,由此形成鲜明对比,大学生杨静远逐渐由对政治不感兴趣到主动认识中共政纲,进而走上革命道路,这折射出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得到认可,B项正确;1935年华北事变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进入新高潮,排除A项;国民党政权深陷统治危机是解放战争后期,排除C项;和平建国成为人民共同愿望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排除D项。故选B项。
B
初试牛刀:
5.(2024·山东卷)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了4500余种报刊。这些报刊的命名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特征,使用了不同的关键词。在“红旗”“红色”“工人”“青年”等成为报刊命名高频用词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
A.确定了民主革命纲领
B.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D.提出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
【解析】 国共十年对峙阶段,当时党在农村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武装农民,形成工农红军,这一时期“红色”和“工人”“农民”等词汇的使用频率确实会较高,反映出工农联盟的革命实践和对革命区域的标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报刊宣传强化阶级意识,推动土地革命,建立和巩固了以农村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B项正确;更直接地指向了革命实践中的阶级动员和意识形态宣传,而不是纲领的确立本身,排除A项;在全面抗战时期,更多的报刊可能会强调“抗日”“统一战线”等词汇,直接关联到抗战的主题,排除C项;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开始筹备向城市管理和国家建设转变的战略调整。不过,提到的词更多关联于革命动员和社会变革的氛围,而非单纯的城市工作重心转移,排除D项。故选B项。
B
初试牛刀:
6. (2023·全国甲卷)1943年,中共中央指出,“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文化水平、改善生活,以达到解放的道路,亦须从经济丰裕与经济独立入手”。这一决定的实施
A. 促进妇女彻底摆脱封建束缚
B. 有利于抗日根据地政权巩固
C. 扩大了陕甘宁边区阶级基础
D. 适应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需要
【解析】 根据材料“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文化水平、改善生活,以达到解放的道路,亦须从经济丰裕与经济独立入手。”并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后期,通过土地改革,妇女的经济地位得到提高,这有利于动员广大妇女投身抗战,这有助于巩固抗日根据地,推动抗日战争的胜利,B项正确;“彻底摆脱封建束缚”的表述太过绝对,排除A项;陕甘宁边区的阶级基础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外,还包括了其他一切愿意抗日的阶级、阶层,妇女包含在内,故陕甘宁边区的阶级基础并未扩大,排除C项;1949年解放战争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将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回到城市,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B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