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同步教学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教学设计
阶段性特征:
总体特征: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具体表现:
1.政治上:国共两党两个前途两种命运的斗争;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民主与独裁两大势力较量,中共争取和平民主,打退国民党进攻,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2.经济上:在三座大山挤压下,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国民党征收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国统区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美国资本和商品的大量涌入;
中共发起土地改革运动,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可靠的人力物力保证。
3.社会生活上:国民政府政治腐败、民生凋敝,重工业薄弱,公路、铁路、民航业发展缓慢。
4.思想上: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提出人民民主专政思想,为新中国成立奠定政治理论准备。
课标要求:
1. 通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2.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
3.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梳理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再到战略决战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史实,形成解放战争的基本发展线索;
【唯物史观】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史料实证】运用文献资料,概括全面内战爆发和人民解放战争进程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民主所作的努力;
【历史解释】结合国统区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和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史实,分析国共两党在解放战争时期一败一胜的原因;
【家国情怀】体会中国共产党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努力奋斗的精神,认识“民心向背”是决定政治局势的关键,培养以人民利益为重、造福人民的家国情怀。
时空坐标及主要线索: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意义;
教学难点:国民党大陆政权覆灭的原因和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原因。
教学设计:
1.本节课是继上一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后国共两党之间进行的一场生死存亡的较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全国政权,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最后阶段。上承抗日战争的胜利,下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本节课取舍:重点讲清国共两党围绕未来如何建设国家的问题进行较量;内战爆发时国共两党实力差别;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覆灭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弱化: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的过程;战争的过程;国民党危机的表现;土地改革,战略反攻,战略决战,七届二中全会,北平和谈,渡江战役的内容。
3.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图片、史料、合作探究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并落实好核心素养的要求,尤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使命感。
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这两张图画反映了抗战胜利后人们什么样的心情和愿望? 高兴、喜悦、幸福、期望和平等。
艰苦卓绝的十四年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胜利了,人们以为期盼已久的和平和幸福生活就要到来了。但是,和平如期而至了吗?
命运不是机遇,而是选择。
国共两党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一)背景:
材料一 学思之窗
自由自主的人民才能创造自由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已经觉悟,保障中国前途的唯一途径,是消灭国外国内一切束缚他们自由自主的势力,亦唯有顺着中国人民自己的愿望,中国方可由衰败转为兴盛,软弱变为强有力。二十世纪的政治真理,只有自由自主的人民,才能创造自由自主的国家;只有人民有力量,国家才有力量。……非先实行民主决无从实现统一。
——《中国民主促进会对于时局的宣言》(1946年1月4日)
材料二 巩固国内团结,保证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改善民生,以便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
——中共中央《对目前时局的宣言》(1945年8月25日)
材料三 他要演民主的假戏,我们就来一个假戏真做,让全国人民当观众,看出真假,分辨是非,这场戏就大有价值了!
——毛泽东
材料四 目前与共产党谈判,乃系窥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转移国际视线,俾国军抓紧时机,迅速收复沦陷区中心城市。待国军控制所有战略据点、交通线,待寇军完全受降后,再以有利之优越军事形势与共产党作妥协谈判。如彼不能在军令、政今统一原则下屈服,即清剿之。
——蒋介石绝密电报(1945年9月20日)
材料五 想用软的一套手法把共产党吃掉,谈何容易!可是,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
——蒋介石智囊陶希圣
材料六 共产党的力量较过去强大,而国民党部队的无效能也许只有靠美国的军力,才能逐走共党,美国人民显然不会认可我们在1945年以后这样做(直接军事干涉)。因此只有协助国民党拟定一个暂时性的协定,以避免内战,并保持甚至增加国民政府的势力。
——《艾奇逊致杜鲁门总统的信》
归纳为:
1.国内形势:
经过14年的浴血奋战,中华民族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面临命运的抉择。2.人民愿望:
经过八年抗战,全国人民普遍期待和平建设国家,包括民主党派甚至国民党内部均有人反对战争。
3.中国共产党:
以和平、民主、团结为号召,成立联合政府,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中共七大上毛泽东作的《论联合政府》)。
4.国民党:
(1)打着“和平建国”旗号,坚持独裁和内战方针。
(2)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
其真实目的:
如果共产党来:
①最佳:利用谈判之机,诱使共产党交出政权和军队;
②其次:塑造“爱好和平”的形象;
③最次:获得发动内战的时间。
如果共产党不来:
说共产党对和平没有诚意,为内战找借口。
5.美国:扶蒋反共
(1)从国际战略上:遏制社会主义运动;
(2)从切身利益上:维护其在华利益 。
(二)过程
1.重庆谈判:
(1)时间:
1945年8月底,中共中央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抵达重庆,进行谈判。
(2)成果:
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署了《双十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产阶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结束训政,实施宪政,召开政协会议。
(3)不足:
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合法地位未达成协议。
(4)意义:
①中共在政治上取得主动,在人民面前表现了和平诚意,得到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同情与支持;
②教育了广大人民(特别是中间势力),有力推动了国民党统治区的民主运动。
合作探究: 蒋介石提出谈判和中共同意谈判的原因?
材料一 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
——陶希圣
材料二 “这一计有三利:一占主动,二表诚意,三争时间;可谓上策。”
——1945·吴鼎昌献计蒋介石所言
材料三 我方亦准备给以必要的不伤害人民根本利益的让步。无此让步,不能击破国民党的内战阴谋,不能取得政治上的主动地位,不能取得国际舆论和国内中间派的同情,不能换得我党的合法地位和和平局面。…在我党采取上述步骤后,如果国民党还要发动内战,它就在全国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党就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击破其进攻。
——中共中央《关于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通知》
提示:
(1)蒋介石提出谈判的原因:
①迫于国内外舆论压力;
②内战准备不充分,借谈判拖延时间;
③借谈判之机,诱使中国共产党交出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
④转移发动战争的责任
(2)中共同意谈判的原因:
①为争取和平,努力抓住和平民主建国的机遇,减轻人民的痛苦;
②为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中共在政治上掌握主动权。
政治协商会议(“旧政协”)
(1)召开:
1946年1月10日,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
(2)内容:
①会议焦点:关于“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的问题;
②通过了改组国民政府、召开国民大会、实施 《和平建国纲领》、整编全国军队、制定宪法等五项决议。
(3)意义:
①否定了国民党一党专政及内战政策,符合人民愿望;
②是中共与各民主党派亲密合作,努力斗争的结果,也是中共统一战线的胜利。
(4)结果:
国民党单方面撕毁协议(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和平建国的梦想瞬间化为泡影。
全面内战的爆发
(一)爆发的原因:
1.主要矛盾的变化:抗日战争胜利后,阶级矛盾重新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根本原因:国共两党的阶级利益的对立
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其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不会改变;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广大人民的利益,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3.军事:国共双方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4.世界格局的变化:二战后,美国扶蒋反共,助长了国民党的内战决心。
(二)爆发的标志:
1946年6月,国民党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
(三)过程:战略防御(1946.6-1947.6)
1.国民党全面进攻:(1946.6-10)
重点:中原解放区
(1)中国共产党在战术上重视敌人,确定了自力更生、以自卫战争的方针;
(2)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诊断,增强了中国人民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
(3)1946年7至10月,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2.国民党重点进攻:(1947.3-6)
重点:陕北、山东解放区
①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
②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青化砭战役、沙家店等战役。粉碎了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③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全歼整编74师,打退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一)经济危机:
滥发货币,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为了维持战争的庞大开支,国民政府无限制地发行纸币。
1948年前8个月纸币的发行量已经是1937年全年发行量的47万倍。随之而来的是恶性的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二)信任危机:
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和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使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受到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民族资产阶级也受到排挤和打击,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民不聊生。国民党在人民中的信誉一落千丈。
(三)政治危机:
1.第二战线:
国统区人民掀起爱国民主运动,与解放区战争相互配合、共同反蒋。
历史纵横: 第二条战线
以1946年冬爆发的“抗议美军暴行”运动为标志,一个以反对美蒋为中心的、声势浩大的爱国民主运动在国统区迅速兴起。这一运动以学生为先锋,核心是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逐步发展成为配合人民解放军作战的第二条战线。
2.召开“国民大会”
(1)背景:1946年10月,国民党攻占张家口,达到它向解放区全面进攻的顶点。下令召开由国民党包办的"中华民国国民大会"。
(2)召开:1946年11至12月,南京。
(3)参会人员:除国民党代表外,还有依附于国民党的青年党、民主社会党等,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同盟坚决反对。
(4)评价:
是国民党专制统治和蒋介石独裁的装饰品,进一步暴露了国民党当局坚持独裁和内战的真面目。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原因:
①由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不适应新的形势;
②完成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解放农村生产力;
③为调动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支援解放战争。
2.内容:
①1947年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②土地改革总路线: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3.意义:
①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解放战争的战略反攻(1947.6-1948.秋)
1.背景:
经过一年的作战,人民解放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战争形势发生重大变化。
2.标志:
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实行中原突围.
问题思考:战略反攻为什么选在中原地区?
①这里国民党兵力空虚
②战略地位重要,威胁国民党的统治中心武汉、南京。
3.意义:
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武汉,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
毛泽东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三)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1948年9月---1949年1月)
1.概况: 自主学习
2.意义:
三大战役是国共两党的战略决战,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四)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
1.召开:
1949年春,中共中央在河北平山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
2.内容:
①基本方针: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
②基本政策:革命胜利后党的基本政策;
③工作重心: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④党的建设:毛泽东提醒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
3.意义:
为取得民主革命在全国的彻底胜利以及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作了充分的准备。
知识拓展: 西柏坡精神
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进取精神;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
北平和谈(1949年4月)
1.背景:
材料一 把共产党阻止在长江北岸……司徒雷登大使曾说:划江而治,搞一个国共两党“南北朝”…美国人的一厢情愿,构成了李宗仁全部言和活动的精神支柱。
——《解放战争全记录》
材料二 但是今日时局为和为战,人民为祸为福,其关键不在于政府,亦非我同胞对政府片面的希望所能达成。须知这个问题的决定在于共党,国家能否转危为安,人民能否转祸为福,乃在于共党一转念之间。……中正毕生革命,早置生死于度外,只望和平果能实现,则个人的进退出处绝不萦怀,而一惟国民的公意是从……
——蒋介石《新年文告》
材料三 如果要使革命进行到底,那就是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
——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元旦讲话)
1949年1月14日中共《关于时局的声明》
只要南京当局同意惩办战犯 、废除伪宪法 、改编反动 军队 、没收官僚资本等八项条件 ,中共可以与南京进行和平谈判。
归纳为:
(1)国民党方面:
①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的军事力量已全线崩溃。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引退,李宗仁代总统愿意和谈。
②蒋介石以此作为缓兵之计争取时间练兵,希望和共产党划江而治
(2)共产党方面:
为尽快结束战争,减轻人民的痛苦
2.和谈:
以周恩来和张治中为首国共代表团。
3.结果: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最终拒绝在双方代表达成的《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六)渡江战役(1949.4.21-4.23)
1.过程: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分三路发起渡江战役,迅速突破长江防线。
2.结果: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反动统治覆灭,中华民国时期结束。
(七)胜利的意义:
1.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2.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
初试牛刀:
1.(2024·辽吉黑卷)1947年,河北景县流传着歌谣:“吃八路,穿八路,住八路,为什么不去当八路。”南宫县的新兵说:“好日子是毛主席给的,不打老蒋是没心肝的,所以我要坚决打老蒋。”肥乡县的农民说:“我得报恩,我老了,我送我儿子参军。”这反映出( )
A.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 B.减租减息激发了革命热情
C.国民政府陷入统治危机 D.土地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解析】据材料“吃八路,穿八路,住八路”“好日子是毛主席给的”“我得报恩”可知,老百姓感恩共产党、报恩共产党,主要是由于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解放,这是土地改革的结果,D项正确;1948年秋陆续开始的三大战役是国共两党的战略决战,排除A项;减租减息政策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排除B项;国民党统治危机包括经济、政治困局等,材料仅仅呈现的是共产党土地改革的效果,体现了共产党得民心,扩大群众基础的一面,国民陷入统治危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4·湖北卷)1948年1月,中共中央原则通过《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引发热烈讨论。因各解放区分歧较大,该文件最终未成为正式决定,代之以一系列细致且分门别类的具体指示。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 )
A.巩固统一战线 B.坚持实事求是
C.转变工作重心 D.注重自身建设
【解析】根据材料“因各解放区分歧较大,该文件最终未成为正式决定,代之以一系列细致且分门别类的具体指示”可知,每个解放区具体问题具体情况不同,因此最终没有形成统一的文件政策指示,而是代之以具体细致且分门别类的具体指示,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B项正确;统一战线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党外人士,而材料主要针对的党内,排除A项;工作重心此时尚未转移,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党根据具体情况具体指示各个解放区,不是强调党的自身建设,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4·浙江卷1月)1949年4月20日,英国“紫石英”号军舰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双方发生激烈炮战,该舰被击伤后搁浅。当时的《纽约先驱论坛报》评论道:“这个日子很有可能永垂史册,因为在这天……中共炮手轻蔑地把英国皇家海军搁到了一边,这一天标志着已经破产的中国旧政权终于被迫承认自己的无能。”7月30日,“紫石英”号灰溜溜地逃走了。“紫石英”号事件表明( )
A.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 B.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统治的覆灭
C.人民解放军取得战略决战的完全胜利 D.百余年来旧中国屈辱外交的结束
【解析】 据材料“英国军舰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双方发生激烈炮战,该舰被击伤后搁浅”“灰溜溜地逃走了”直接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A项正确;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标志着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统治的覆灭,排除B项;截止到1949年1月份,三大战役的胜利,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取得战略决战的完全胜利,排除C项;百余年来旧中国屈辱外交结束于新中国成立,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4·江苏卷)1948年12月,毛泽东在审阅《新区图书出版发行暂行办法》时作出批示:“书籍与报纸不同,暂时除没收国民党书店以外,可一概放任,遇有反动书籍可个别进行干涉,暂时不必普遍立条例。”这一批示( )
A.有利于保护解放区的文化设施 B.重在揭露国民党文化专制主义
C.合乎团结广大知识分子的需要 D.为发动战略反攻做好舆论准备
【解析】 据题干“书籍与报纸不同,暂时除没收国民党书店以外,可一概放任,遇有反动书籍可个别进行干涉,暂时不必普遍立条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的批示有利于团结广大知识分子,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C项正确;A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措施适应了当时革命的需要,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国民党的文化专制主义,排除B项;1947年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排除D项。故选C项。
5.(2022·北京高考) 1946年4月8日,中共代表王若飞、博古等人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后,从重庆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民主人士、国民党要员等社会各界纷纷表示哀悼。有悼文指出:“他们的事业,就是中国人民大众的事业,就是全人类的事业。”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各界( )
A.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C.希望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D.企盼国家实现和平民主
【解析】 据材料“就是中国人民大众的事业,就是全人类的事业。”可知,抗战结束后,和平建国是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王若飞、博古等人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主要是讨论和平建国问题,社会各界的哀悼活动说明企盼国家实现和平民主,故选D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为团结全国各民族一切抗日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而制定的路线和策略,而此时抗战已经结束,“拥护”说法错误,排除A项;悼念活动包括国民党要员,不会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统治,排除B项;国民党要员不会希望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排除C项。
6.(2022·湖南高考) 1949年3月,北京市委书记彭真在全市职工积极分子大会上强调,“私营工厂的工人又是主人,又不是主人,从国家方面讲他们是主人,在工厂又要受资本家指挥,这又不是主人”。这表明北京市
A.对民族资本家妥协退让 B.贯彻新民主主义政策
C.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已准备接管私营企业
【解析】 由题干“1949年3月”可知,发生在北京和平解放之后、新中国建立之前,私营工厂的工人“从国家方面讲他们是主人”是说,他们在共产党政权下可以当家做主,而“在工厂又要受资本家指挥,这又不是主人”说明还存在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这说明当时北京市是允许民族资本家开设的私营工厂存在的,这是贯彻新民主主义政策的表现,故选B项;当时北京市已经被共产党和平解放,民族资本家是在共产党政权下的合法存在,这是贯彻新民主主义政策的体现,而不是对其妥协退让,排除A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模式排除C项;接管私营企业,在题干中也没有体现,排除D项。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一)背景:
(二)过程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
(一)爆发的原因
(二)爆发的标志
(三)过程:战略防御
三、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一)经济危机
(二)信任危机
(三)政治危机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二)解放战争的战略反攻
(三)战略决战
(四)七届二中全会
(五)北平和谈
(六)渡江战役
(七)胜利的意义
布置作业:
“天意”还是“民意”?
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曾在山西的白云观抽签,抽到的是“下下签”,他叹息败局已定。不久,毛泽东也恰巧来到白云观,为助兴也抽了一签,抽到的是“上上签”,道士大为赞叹。此事后来蒋介石知道了,说:“天意。”毛泽东却说:“民意。”
从国共两党不同角度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原因。
提示:
(1)共产党方面:
能够始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具体表现:
①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为解放战争制定了正确的政治、军事方针,团结民主党派进行土地改革,在战争的不同阶段提出了一系列军事方针等,有力地保证了战争的胜利;
②解放军广大官兵的英勇作战;
③各解放区人民人力、物力给予前线以空前规模的支援;
④国统区的掀起了广泛的人民民主运动,形成了反蒋斗争的第二条战线,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2)国民党方面:
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不能应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从而失去民众的支持。
教学反思
本课运用视频、图片、图标、文字等多种史料,深度落实历史核心素养。教材内容较多,取舍得当,能紧扣教学主旨,抓住教学重点,有的放矢。选取典型而简短的材料,避免因大量文字出现而增加学生的阅读时间。秉持着“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发掘历史内容,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鼓励、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与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充沛的情感,从而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学习体会,受到有效的教育。
但由于时间关系,无法扩展解放军在战斗中具体战略、战术的运用,因此对于理解我军具体作战和战术理论提升新高度的意义缺乏深度。由于战役的相关知识过多,在教学过程中陈述事实较少,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有一定的疑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4课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