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丁肇中先生,著名科学家,在1991年的一次大会上发表的重要演讲中就指出了“格物致知”精神对现代中国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部分,“格物致知”精神是如何在当代科学界发挥作用的,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它、培养它?让我们一起回顾那场精彩的演讲《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中心论点
2.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内涵及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1.文学常识填空。
丁肇中(1936— ),美籍华裔______学家。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粒子获________
___________。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本文是丁肇中教授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
物理
物理学奖
诺贝尔
2.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华裔( ) 丁肇中( )
测量( ) 彷徨( )
不知所措( ) 格物致知( )
zhào
cuò
yì
zhì
liánɡ
pánɡ huánɡ
liào望( ) miǎn怀( )
朱xī( ) rú家( )
瞭
缅
熹
儒
(1)格物:
(2)致知:
(3)诚意:
(4)正心:
(5)修身:
(6)齐家:
(7)袖手旁观:
(8)不知所措: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推究事物的原理。
获得知识。
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端正心思。
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整顿管理家政。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丁肇中先生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 ,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 。文章用 的方法论证了中心论点。
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
实验的精神
举例子、讲道理
1.通读全文,说说本文的核心观点(论点)是什么?
2.小组探究这篇演讲是如何层层推进、思路清晰地阐述观点的?
3.交流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探究一: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中心论点。
1.通读全文,说说本文的核心观点(论点)是什么?
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小组探究这篇演讲是如何层层推进、思路清晰地阐述观点的?
这篇演讲的主体部分首先提出演讲的主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之后从中国传统教育引出“格物致知”,并与现代学术关联起来。
在具体分析中,演讲者先讲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并举了明代大理论家王阳明的例子;再讲现代观念中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内涵和重要性。
谈完“格物致知”的精神后,演讲者将目光放到中国学生身上,并以自己在国内和国外的求学科研经历,特别是受挫折的经历,告诫大家要摆脱传统教育偏理论轻实验的缺点。最后,他又从学术研究话题,扩大到如何应对当下的世界环境,提升了演讲的现实意义。
3.交流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然后说说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2.讨论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3.说说你认为这篇文章论述的问题有什么现实意义?
探究二: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内涵及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1.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然后说说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示例一:用手指捏鸡蛋,轻而易举就可以捏破;可是把鸡蛋放在手心捏时,无论怎样都不能把鸡蛋捏破。经过探究,我明白了,这是力的均衡原理。
示例二:在两只玻璃瓶里分别放进五只蜜蜂和五只苍蝇,然后将瓶底对着亮光,瓶口朝向暗处。几个小时后,五只苍蝇均找到了出口爬了出来,而五只蜜蜂全部撞死了。查阅资料得知,蜜蜂把光亮方向视为唯一的出路,只知道往前飞,而苍蝇并不死盯着那点光亮,碰壁后知道往后看,最终得以逃生。蜜蜂和苍蝇一死一生,说明了一个道理:前路受阻,应该适时向后看。被困于瓶中的苍蝇向后看,或许是一种求生的本能使然。
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讨论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格物致知精神”一方面在科学上有着重要性:科学的进展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以求到的。
另一方面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缺少的:现在的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具有格物致知精神能够使我们在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个人行动上,都能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通过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不会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会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3.说说你认为这篇文章论述的问题有什么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当前社会中,这个缺点可以说是致命的,它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而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当然,这个缺点也不是哪一天突然形成的,它有久远的文化背景,并与当前的考试体制有关。要克服这个缺点,任重而道远。
这篇文章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怎样学习的问题。这篇文章高屋建瓴,一针见血,语重心长,对我国学生不啻是当头棒喝,而应该受益终身。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首先,指出传统中国教育的弊端
然后,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
“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他的错误是什么?作者用这个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
他的错误在于把探索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举这个例子为了证明儒家“格物”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