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2《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28 06:13: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2《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鲁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梳理结构,分析白莽、柔石的形象。
赏析重要词句,理解其内涵。
体会其深沉真挚的情感,培养爱国情怀。
重难点
1、赏析重要词句,理解其内涵。
2、体会其深沉真挚的情感,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预习单
1、导入
1926年3月18日的那一幕,令鲁迅先生铭心刻骨,五年之后,反动派再次向进步青年举起屠刀,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惨遭杀害,鲁迅先生又一次失去了好朋友,中国又一次失去了好青年。试想,鲁迅先生会怎样?是沉默还是高声呐喊?
2、作者简介
3、写作背景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叛变革命,从军事、文化两方面对共产党人实行反革命围剿,白色恐怖笼罩了全国。他们利用特务匪徒捣毁进步的文艺团体、书店,查禁进步书刊,通缉、逮捕甚至秘密屠杀进步作家。
1931年1月17日,“左联”作家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等人被秘密逮捕,于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五烈士遇难两周年之日,鲁迅发表此文深刻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后收入《南腔北调集》。
4、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1936年春为了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自动解散。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目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最初的盟员共50余人,左联的旗帜人物是鲁迅,但实际在背后掌权的是两度留苏、曾任中共总书记的瞿秋白。
左联在国民党政府的残酷压迫下顽强战斗了6个年头,粉碎了国民党当局的文化"围剿",有力地配合了中央苏区军事上的反"围剿"斗争。左联培养了一支坚强的革命文艺大军,为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甚至建国以后的人民文艺事业准备了一批骨干人才。
5、左联五烈士
白莽(1909年6月11日—1931年2月7日),原名徐祖华,笔名有白莽、殷夫等,浙江象山人,中共党员,1927年考入上海同济大学,积极投身反帝爱国斗争运动,是左联发起人之一。他是革命诗派的代表诗人,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贡献很大。殷夫有一个极疼爱他的时任国民党航空署署长的哥哥。牺牲前他曾四度入狱,均被哥哥保释而出。他感激哥哥的手足之情,但追求真理坚不屈从。代表作有《别了,哥哥》《血字》《孩儿塔》。
柔石(1902年9月28日—1931年2月7日),本名赵平复,浙江宁海人,民国时期著名作家、翻译家、革命家,与冯铿并称“红色恋人”。柔石先生一生积极从事新文化运动,唤醒民众忧国忧民的革命意识,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疯人》《希望》《为奴隶的母亲》,中篇小说《二月》《三姊妹》等。主办《朝花》《语丝》等进步期刊杂志。1931年1月17日在上海东方旅社出席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预备会议时被捕。
冯铿(1907年10月10日-1931年2月7日),原籍浙江杭州,生于广东潮州,出身于富有文化教养的知识分子家庭,是民国时期潮汕最著名的女作家,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诞生的最出色的和最有希望的女作家“之一,是“左联五烈士”中唯一的女性作家。代表作有诗歌《深意》、短篇小说《月下》《一个可怜的女子》、散文《开学日》《夏夜的玫瑰》等。
李伟森(1903年一1931年2月7日),湖北武昌人。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共青团广东区委宣传部长、共青团湖南省委书记、团中央宣传部长、团中央南方局书记、中央宣传部秘书等职,还曾任《日日新闻》总编辑、《上海报》主编、《中国青年》主编。1930年春“左联”在上海成立时就参加它的领导工作。
胡也频(1903年5月4日-1931年2月7日),别名胡崇轩。中共党员,祖籍江西新建,生于福建福州,出身于戏剧世家,1925年与丁玲结婚。少年时当过学徒,后求学天津大沽口海军学校,在山东济南省立高中教过书,曾与沈从文在上海《中央日报》编辑副刊《红与黑》,与丁玲、沈从文从事《红黑》和《人间》两个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担任过“左联”执行委员兼工农通讯委员会主席。有中篇小说《牺牲》《到莫斯科去》等。
6、解题---“为了忘却的记念”
“忘却”:将悲哀摆脱、搁置,给自己轻松一下
“记念”记住愤怒,不忘先烈,更好地战斗
二者联结起来,有三层含义:
●烈士往事历历在目,鲜血如在眼前,两年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为了忘却”正说明难以忘却。
●对烈士最好的记念是化悲痛为力量,轻装上阵,奋然前行。
●记住烈士生前事迹,让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里,让后人永远记念他们。
研讨单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抓关键词概括各小节的内容大意。
回忆白莽
追忆柔石
白、柔被捕
烈士遇害
抒写悲愤
二、研读文本、探究人物形象
1、研读作者与白莽的三次会面,分析白莽的人物形象。
见面次数 事件 形象特征
第一次 亲自送来书稿,曲译“国民诗人”为“民众诗人”。 积极追求真理、做事认真负责、直率坦诚、爱憎分明。
第二次 亲自送译稿,“谈得比第一回多一些”。 积极乐观,直率坦诚。
第三次 白莽出狱,跑到鲁迅处,并且告诉鲁迅他是一个革命者。 勇敢无畏,追求真理,敢于反抗。
2.阅读与柔石相关的内容,梳理柔石的形象特点。
①“迂” ②“硬气”
(1)如何理解柔石的“硬气”?其有哪些表现?
柔石的“硬气”:坚定、正直、耿介不阿。他是一位认定真理就一往无前,哪怕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的进步青年。这表现在:第一,为介绍东欧和北欧文学和外国版画,扶植一点刚健质朴的文艺而设立朝华社;第二,为了这个宗旨,柔石不辞辛劳,奔走、奋斗;没有钱,他就借钱做印本;人手少,他就主动承担大部分的出版和杂务;朝华社倒了,他还借钱还纸账;为了还债,他就拼命译书;为了这个宗旨,他还决心转变自已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在狱中,他仍和殷夫学德文,力求多掌握一种战斗的武器。
(2)如何理解柔石的“迂”?其有哪些表现?
柔石“迂”,率直而不通世情、拘泥而不会变通。这表现在:第一,他相信人们是好的;第二:朝华社倒闭,他仍然相信人们是好的;第三:柔石与女性同乡走路,距离至少有三四尺,而和鲁迅走在一起却不同。
小结:总之,柔石是一位富有耿直刚毅、宁折不屈的硬骨头精神,同时又为人随和、单纯、善良、淳朴、正直,政治上欠成熟、斗争经验不够丰富、思想尚不够深刻的爱国青年形象。
三、品析语言,体会情感
1.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原来如此!......
遇难者的人数——表明这是集体屠杀,
确切的死难日及地点——表明这是未经“审判”的秘密屠戮,
柔石中弹弹数——表明这是虐杀。
……言有尽而意无穷
2.我前年的今日,我避在客栈里,他们却是走向刑场了;去年的今日,我在炮声中逃在英租界,他们则早已埋在不知哪里的地下了;今年的今日,我才坐在旧寓里......
①三组句子,和本文开头“两年以来,悲愤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相呼应。
②把“我”的处境和烈士的遭遇进行对比,深刻表达了“我”对烈士的怀念和无法抑制的悲愤。
3.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 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①血的教训使作者既看到黑暗统治如夜,又看到革命之路还长,斗争还很艰巨。“不如忘却”与文章开头呼应,再次扣题。
②作者意识到“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表明他相信烈士的血不会白流,革命终将胜利,这是历史的必然。
③这就表达了对胜利的信心,与敌斗争到底的精神。
④省略号表示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完。
4.赏析诗歌《无题》,分析作者的情感?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首联写实。鲁迅日记:下午偕广平携海婴移居花园庄。
颔联:前后对比又构成因果关系。连年军阀混战使社会动荡,民不聊生,革命者惨遭迫害。故此联亦写实。
颈联充分表现了鲁迅面对战友被害时的愤怒,也反映出要与敌人勇敢斗争的大无畏精神。
鲁迅:那时我确无写处的,身上穿着一件黑袍子,故有缁衣之称。尾联同是写实。
本诗首句写长夜,末句写月光,前后呼应,结构谨严。
5.分析文中三处典故,思考作者的深意?
明成祖朱棣夷方孝孺十族---皇帝屠杀忠正耿直大臣,凶残暴虐,滥杀无辜,惨绝人寰。
《说岳》金山寺高僧坐化---巨奸秦桧残害忠良,赶尽杀绝的凶残阴毒狠厉。
向秀《思旧赋》开头即煞尾---晋司马氏杀害天下文士的残暴无情和高压统治。
三个典故都是古代历史上的大冤案、大惨案、大悲剧,这正影射了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柔石、白莽等革命者和进步青年的罪行。
  ①用朱棣屠杀方孝孺十族:朱棣即映衬了国民党反动政府,方孝孺暗示的是柔石,既表现了柔石的“硬气”:威武不屈,舍生取义;也反映了他的“迂”:天真、单纯、愚忠,以致连累亲友。
  ②秦桧以“莫须有”构害岳飞并赶尽杀绝的行径:暗示了柔石等烈士遇难的案情也是“谁也不明白”的;秦桧捉拿道悦,与国民党反动派恐吓、通缉鲁迅的事类似,暗示了这个社会正如巨奸秦桧当权而致社会黑暗压抑的局面等同。鲁迅“逃走”正是其不愿坐以待毙,而要保持“韧的战斗”的明智选择。
  ③司马政权杀害嵇康等文士:表明向秀对黑暗政治现实的极大不满和对嵇康等友人的深厚情谊。只字未提好友死因,只以简短笔墨曲折隐晦地表达哀伤愤激之情。鲁迅用此典,正揭露了蒋介石统治是极端黑暗的,毫无言论自由的,既类比了自己艰险处境,也表达了悲愤心情,更揭露了政治黑暗和专制压抑。
6.作者提到《牺牲》木刻有何用意?
《牺牲》木刻刻画了一位母亲忍着悲痛万分悲哀地献出自己孩子去牺牲的画面。当时正值欧洲大战,现实之中这位母亲的两个幼子都死于战争中。而选择这幅版画作为“算是只有我一个人心里知道的柔石的记念”原因不外乎以下三方面——
木刻的用意:
柔石母亲的遭遇和版画内容非常相似。
作者无法明确对烈士的悼念,只能用含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追怀、悲痛。
从侧面控诉了当时社会失毫无言论自由“万马齐暗”的状态。
写作特色
①记叙与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②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③旁征博引,借古讽今。
总结主旨
这是一篇著名的纪念文章。文章通过记叙作者与柔石、白莽等“左联”五烈士生前的交往以及他们遇害的经过,揭露和控诉国民党反动派“围剿”革命作家的罪行,抨击了当时“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黑暗统治,表达了对革命烈士的沉痛哀悼之情,同时,表达了与敌人斗争到底的精神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练习单
比较《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异同点。
相同点: 都是叙事性、记念性的文章。 记念的都是被反动政府杀害的革命青年。都表达了作者对革命青年的爱和对敌人的恨。
不同点: 《记》:写于1926年,作者还未能将青年爱国与无产阶级革命联系起来,深感其力量单薄。 《为》:写于1933年,作者已经能把革命青年的斗争与整个革命事业联系起来,对胜利的信心加强了。
2、完成课时作业完成基础闯关练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