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说课稿
问好: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夏欣,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劝学》,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劝学》选自教育部统编版教材高中必修上第六单元的第10课,是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学习之道”为主题,学生通过梳理、探究和反思,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要求准确把握和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学习其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学会发现问题,从合适的角度以恰当的方式阐述自己的看法。
本单元学习任务群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人文主题是学习之道,即是把握学习的价值、意义、原则和方法,通过读书和学习提升自身修养,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借助理性思维,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
本篇课文是一篇文言议论文,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取譬设喻,生动而深刻地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对学习应持有的态度,说明学习可以增长才干,培养品德,以及学习必须勤于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道理。
二说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学习了一些文言文基础知识,对文言文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但尚待提升。理解文言文往往停留在表层大意上,对于文言文深层内涵以及艺术特色等感悟不深。
三说教学目标
1、借助课下注释以及相关资料,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
2、理解文章从多个角度论证中心论点的方法,学习并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并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3、学习并培养荀子所论述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培养尊师重道的思想,树立谦虚好学的态度。
4、课外拓展:“力学笃行”话题探究。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1、体会论证逻辑魅力,感受思辨与表达之美。
2、把握文言文主旨,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和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难点:学习并培养荀子所论述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培养尊师重道的思想,树立谦虚好学的态度。
五说教法学法
利用多媒体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创设教学情景,启发学生思维能力。
教法:精讲点拨法、思辨分析法。学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六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将以五个环节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小坤是个很聪明的孩子,什么东西一学就会,但是他比较懒惰,只愿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别的事情怎么说都不会去做。学习上也是这样,他思维灵活,喜欢数理化,喜欢与函数、加速度、化合物相伴。但对于语文、英语、政史地一概无视,上课不听,下课不写作业。这种情况,小坤的家长都束手无策,班主任也认为再这样下去,好好的“一根苗”就毁了。热心的你能出谋划策,帮助班主任一起劝说小坤踏实学习吗?之后,一名同学扮演小坤,提问2-3名学生进行劝导,由此引出“对于学习,早在两千多年前,荀子就为17岁的李蟠写下了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论述学习的重要性的文章《劝学》,让我们快去看看他是怎么劝导的吧!”
2、板书课题,展示学习目标。
3、知人论世:荀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题。“劝”在本文是“鼓励”的意思,故题意是“鼓励人们勤奋学习”。“劝”是手段,“学”是目的,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勉励人们要锲而不舍地学习。
2、诵读课文。教师提醒易错字音,学生齐背课文。
3、概括文章大意,明确本文是篇说理论文。
(三)细读课文,剖析各段
1、第一段
(1)字词。
(2)全段翻译。
(3)本段的作用:开宗明义,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是全文的文眼。
2、第二段
(1)字词。
(2)特殊句式。
(3)全段翻译。
(4)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其特点。
明确:蓝→青,水→冰,木→轮,(金)钝→利。以上四组都说明一个道理:在外力作用下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强。对人而言,这个外作用力就是学习。君子因其博学而且经常反省,才能达到智慧清明、行无过错的境界。
分解比喻句的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教师举例示范,用图示法引导学生分析,目的在于教会方法。然后两三个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此方法以训练思维推理能为主,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
以第二段为例作分析。本段用了五个比喻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为此作者选择了日常生活中的五种事物进行设喻、论证。
①“青出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出,但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②“冰寒于水”。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比水更冷。这两个比喻句可以归纳扩展。
得出:客观事物(如蓝、水)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如青),有所提高(如冰)。又结合本文所论中心事情是学习,联想一下,可得出同样道理:人只要不断学习,就会改变,就能提高。
③“輮以为轮”。直木经过加热可以做成车轮。
④“木受绳则直”。木头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
⑤“金就砺则利”。金属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这三个比喻说明客观事物(如直木、木头、金)经过人工改造(如輮、绳、砺),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如为轮、直、利)。根据同样道理推论: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可见学习的意义十分重大。
以上的推理过程其实是由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分析的目的是寻找规律,教给学生具体方法,启迪思维。
(5)总结本段中心思想——论述学习的重要性。
“青,取之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輮木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得到提高和发展,并且能够改变原来的状态。
3、第三段
(1)字词。
(2)特殊句式。
(3)翻译。
(4)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也”的?
从四个方面说明,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4、第四段
(1)字词。
(2)句式。
(3)翻译。
(4)本段可分为几个层次,又分别说了什么道理?
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开头至“无以成江海”,说明知识在于积累;
②“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说明学习贵在坚持;
③“蚓无爪牙之利”至段末,从正反两方面强调说明用心、专心的重要性。
5、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是比喻论证:设喻特点总结
例子 设喻方法 阐明的道理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正面设喻 学习的意义
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 反复设喻 学习的作用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正面设喻 学习重在积累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 反面设喻
骐骥一跃、驽马十驾 正反设喻 学习贵在坚持
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蚓无爪牙之利、蟹六跪而二螯 正反设喻 学习成在专心
(四)研读课文,答疑解惑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论点的?(论证思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第二段,通过论述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通过论述学习可以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通过论述学习应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半途停止是不可取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是指学习,但是他最终想“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故”字可知,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来看,荀子是要“劝”人们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
3、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荀子却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你怎么看待这两种不同的说法?
观点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强调的是学习需要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学与思要结合起来。荀子并没有否定思考,他反对的是单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的方法。他主张利用外界事物,从实际中学习。
观点:“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以亲身的体验,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证明了空想不如“善假于物”的学习。荀子把“所学”与“善假于物”联系起来,这意味着学习的目的是要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
4、随着现代科技发展,人工智能将逐渐取代个体学习知识的过程。而传统的学习方法慢慢的被替换掉了,像《劝学》里所呈现的学习态度是否还有价值?你怎么看?
七说教学预期
能力培养:围绕“劝学”这一人文主题,进行比较阅读,提高群文阅读意识和能力。
文化传承:感受学习魅力,体悟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学习之美。
实践体验:践行学习重要性,体验学习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