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北京高中合格考语文(第三次)(考试版A3+A4+解析版+答题卡+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北京高中合格考语文(第三次)(考试版A3+A4+解析版+答题卡+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28 09:03:2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2025学年北京高中合格考语文(第三次)
参考答案
1.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2.D
3.D
4.C
5.D
6.A
7.(1)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鉴戒吸取教训,也只会让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
(2)又修造空中通道,从阿房跨过渭水,与咸阳相连接,以此象征天上的北极星、阁道星跨过银河抵达营室星。
8.D
9.D
10.①对运气的矛盾心态:一方面觉得自己出海太远毁了好运气;另一方面又渴望好运,甚至想买些运气,还期望用连续出海八十四天换来好运气。
②对搏斗的矛盾心态:既希望不用再搏斗,因为他浑身僵硬、酸痛,伤口和用力过度的地方都疼痛;但当鲨鱼来袭时,又不得不奋起搏斗。
③对被击垮的矛盾认知:老人知道自己终于被击垮了,无法挽回;可又不承认有什么把自己打垮。
④对轻松与疲惫的矛盾感受:被击垮后反倒觉得轻松;但同时又非常疲惫,扛着桅杆往岸上爬时,停下来好几次,最后走回小棚屋的路上还坐下歇了五次。
11.加入甲组:
①大海意味着无限的可能和机遇,是老人赖以生存和追求梦想的空间。同时,它也代表着难以预测的风险与危机。在与大海的较量中,老人充分展现了自己顽强不屈的性格特征。
②鲨鱼不仅摧毁了老人辛苦捕捞的成果,也让他的身心受到了极大摧残。它们象征着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磨难和考验,提醒我们在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也要时刻警惕潜在的威胁。
③老人在与大海和鲨鱼的较量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老人的形象代表着一种不屈不挠的硬汉精神,他在困境中坚守信念,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加入乙组:
①老人在面对浩瀚无垠的大海时,没有丝毫畏惧,毅然决然地出海捕鱼,展现出勇敢无畏的品质。
②当鲨鱼成群结队地攻击他辛苦捕获的大鱼时,老人没有退缩,而是奋起反抗。这种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斗志是硬汉精神的核心。
③老人没有被击垮,而是坦然地接受了失败,心中依然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这种乐观豁达的态度也是硬汉精神的重要体现。
12.C
13.D
14.B
15.作者判断:作者认为乡土社会是中国走向现代社会的阻碍。
我的看法:同意作者的价值判断。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以自我为中心的差序格局,以礼治秩序为主要的社会规范,这些都阻碍了中国社会迈向公平、法治的现代化社会。
16.例文:
你,温暖了我
温暖深秋,露寒风冷,寒蝉凄彻,北风肆无忌惮地摇撼着老树,在光秃秃的树梢上怪叫,地上枯黄的落叶,被风卷起,在空中打着旋儿,刚落下又被卷起……
人的脸上尽是寒意。
我和妈妈走在清静的街上。天很冷,即使穿着厚厚的毛衣,北风依然从毛衣的小孔里钻进来,直逼人心。看着一片被风卷过身旁的落叶,我不由地想:又是一个难熬的冬天!这时,远远地出现一个单薄的背影,孤清地坐在地上。和着寒风,我们快步走上前去,那背影渐渐清晰……
那是个乞丐。她约摸30来岁,眉间脸上却满布着岁月的沧桑。她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在寒风中微微颤抖。又一阵风吹过,她把怀中的婴儿搂紧了些。那大概是她的儿子吧,用两张被子裹着,偎依在他母亲的怀里。或许说,是母亲偎依在他身上,她紧紧地靠着孩子,搂得很紧,恨不得把自己的体温分给孩子一半,却忘却了自己依然坐在这冰冷剌骨的地上,自己还在颤抖……
这时,又一阵北风带着落叶从我们身旁呼啸而过,简至草佛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异常凄厉猛烈。 她打了个寒颤。但是,只见她把孩子用被子又裹紧了些,然后,没有半点犹豫地脱下自己的一件外衣,轻轻地盖在孩子的身上。她的身子如晚秋之叶,抖得厉害,但眼间却是能驱逐寒冷的温暖,她注视着孩子熟睡的脸,脸上浮现出暖暖的微笑,眼底是无限的怜爱,无限温暖流……
她抱紧孩子,从地上站起,步步走远了……
只是那怀里的孩子还在睡,仿佛全然不知他面临的困境,还是他也明白,他永远也不会寒冷,因为无论有多大的风,他母亲也能替他遮挡,留给他的,只有温暖。
此时看到了路旁的一片落叶,它从树下落下来的那一刻,也正和人们一样,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就无声无息的落下,这不公平!但生活就是这样的。对于它来说它的使命就是春天复苏,秋天落下;而对于人来说就是好好的活下去在有生之年干好自己该干的事,虽然生活充满不幸,可那是没办法的,因为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但母爱的伟大,却不会因生活的窘迫而消失。
我们生活中处处充满温暖:团结互助的班级是温暖的;温馨和睦的家庭是温暖的;和谐友爱的社会是温暖的。
寒风阵阵,突然一件衣服搭在我身上,一阵温暖。回过头来,只看到妈妈一脸温暖……2024-2025 学年北京高中合格考语文(第三次)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 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 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答题卡
五、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44 分。
二、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6 分。
姓 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4 分)
7.(4 分)
准考证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 贴条形码区
楚,并认真检查监考员所粘贴的条形码。
2. 选择题必须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
0.5mm 黑色签字笔答题,不得用铅笔或圆珠笔答
题;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3.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
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 缺考
无效。 此栏考生禁填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 标记
5.正确填涂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4 分。
第Ⅰ卷(请用 铅笔填涂) 10.(4 分) 2B
2 [A] [B] [C] [D] 6 [A] [B] [C] [D] 13 [A] [B] [C] [D]
3 [A] [B] [C] [D] 8 [A] [B] [C] [D] 14[A] [B] [C] [D]
4 [A] [B] [C] [D] 9[A] [B] [C] [D]
5 [A] [B] [C] [D] 12[A] [B] [C] [D]
第Ⅱ卷(请在各试题的答题区内作答)
一、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4 分。
1.(6 分)
11.(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 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 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 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17 .(6 分)(1)
语文 第 1 页(共 6 页) 语文 第 2 页(共 6 页) 语文 第 3 页(共 6 页)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 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 分) 16. 40
题 目:
800
600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 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 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语文 第 4 页(共 6 页) 语文 第 5 页(共 6 页) 语文 第 6 页(共 6 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2025学年北京高中合格考语文(第三次)
(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3小题,共14分。
1.(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运用典故,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的诗句是“ , ”。
(2)《荀子·劝学》中“ , ”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苏轼在《赤壁赋》中通过侧面描写表现洞箫声的凄切婉转的两句是“ , ”。
2.(4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故又称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著名思想家。继承了儒学并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荀子主张性恶论,人性善是教化的结果。在天道观方面,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荀子对礼很重视,宣扬儒家的王道思想,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B.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C.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D.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朝知名文学家。与兄袁中道、弟袁宗道并有才名,人称“三袁”。袁宏道主张文学重性灵、贵独创,其作品清新清俊、情趣盎然,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
3.(4分)下列《红楼梦》中的判词所对应的人物,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②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③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④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A.①王熙凤 ②贾迎春 ③贾元春 ④花袭人 B.①王熙凤 ②香菱 ③贾元春 ④妙玉
C.①贾元春 ②贾探春 ③王熙凤 ④贾惜春 D.①贾元春 ②史湘云 ③王熙凤 ④李纨
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选自杜牧《阿房宫赋》,有删改)
(秦始皇)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于是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闲,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①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
卢生说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真人者,入水不漏,入火不燕,陵云气,与天地久长。今上治天下,木能恬淡。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于是始皇曰:“吾器真人,自谓‘真人’,不称‘联’。”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现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
【注】①天极、阁道、营室皆为星宿名。
(节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4.(4分)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念:顾念
B.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负:承担
C.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爱:吝惜
D.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递:传递
5.(4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等求芝者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
B.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
C.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
D.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
6.(4分)下列文化常识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阿房宫赋》的作者是晚唐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杜牧,号樊川,为有别于杜甫,人称“小杜”,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
B.《阿房宫赋》借写阿房宫的兴亡,揭露了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以此讽谏当时统治者成奢侈行仁政,与西汉贾谊的《过秦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C.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源于《诗经》和《楚辞》,在表达方式上一般总是先极力铺陈描写,最后在篇末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D.词采华丽、节秦鲜明、气势酣畅是“赋”共同的特点,赋多用排比、对偶,专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句式多为骈散相间,整散结合,长短不拘,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在这一点上,《阿房宫赋》堪称典范之作。
7.(4分)翻译下列句子。
(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与海(节选)
【美国】海明威
他躺在船尾掌着舵,等待天空出现亮光。我还有半条鱼,他想。也许我走运,能把前半条带回去呢。我总该有点儿运气吧。不会的。他说,①你出海太远了,你的好运气都给毁了。
“别犯傻了,”他大声说,“还是清醒着点儿,掌好舵吧。兴许你还能交上好大的运气呢。”
“要是有地方卖的话,我倒想买些运气。”他说。
我能拿什么来买呢?他问自己。用一支搞丢了的渔叉、一把折断的刀子,还有一双损坏的手能买来吗?
“也许你能行,”他说,“你试着用连续出海八十四天换来好运气,②人家差一点儿就卖给你了。”
绝对不能胡思乱想,他暗自琢磨。好运这玩意儿,出现的形式多种多样。谁能认得准啊?可不管是什么样的好运,不管付出什么代价,我都想要一点儿。但愿我能看到灯火的亮光,他想。我希望得到的东西太多了。眼下只希求一样。他尽量坐得舒服些掌着舵,知道自己没有死,因为身上还在疼。
他看见城市灯光的倒影,肯定是在夜里10点钟左右。起初只是依稀可见,就像月亮升起之前的微弱天光。随后,隔着随风力变大而汹涌起的海洋,那光亮也越来越清晰。他驶进光影里,心想,要不了多久就能到达海流的边缘了。
这下事情就要过去了,他想。不过,它们可能还会来袭击我。一个人在黑暗中手无寸铁,怎么对付它们呢?
这时候,他浑身僵硬、酸痛,在夜晚的寒气里,身上的伤口和所有用力过度的地方都让他感到疼痛。但愿不用再搏斗了,他想,真希望不用再搏斗了。
但是,到了半夜,他又上阵了,而且这次他心里明白,搏斗也是徒劳。鲨鱼成群结队地游了过来,直扑向大鱼,他只能看见鱼鳍在水面上划出的一道道线痕,还有它们身上的鳞光。他用棍子朝鲨鱼的头直打过去,听到几张鱼嘴咬啮的声响,还有它们在船底下咬住大鱼,让小船来回摇晃的声音。他只能凭感觉和听觉拼死拼活地一顿棍棒打下去,觉得棍子被什么东西抓住了,就这么丢了武器。
他把舵柄猛地从舵上扭下来,用它乱打乱砍一气,双手紧攥着,一次又一次地猛砸下去。但是此时鲨鱼已经来到了船头,一个接着一个,或者成群扑上来,撕咬下一块块鱼肉,它们转身再来的时候,鱼肉在水面下闪着亮光。
最后,有条鲨鱼朝鱼头扑来,他知道这下子全完了。他抡起舵柄砸向鲨鱼头,正打在它的嘴上,那嘴卡在沉甸甸的鱼头上,撕咬不下。他又接二连三地抡起舵柄。他听见舵柄断了,就用断裂的手柄刺向鲨鱼。他感到手柄刺了进去,知道它很尖利,就接着再刺。鲨鱼松开嘴,翻滚着游走了。这是来犯的鲨鱼群中的最后一条。已经没有什么可让它们吃的了。
老人这时候差点儿喘不过气来,感觉嘴里有股怪味儿,那是一股铜腥味儿,甜腻腻的,他一时有些害怕,不过那味道并不太重。
他往海里啐了一口,说:“吃吧,加拉诺鲨,做个梦吧,梦见你杀了一个人。”
他知道自己终于被击垮了,无法挽回,他回到船尾,发现舵柄的一头尽管参差不齐,还是能塞进舵孔,让他凑合着掌舵。他把麻袋围在肩膀上,驾着小船起航了。他很轻松地驾着船,没有任何想法和感觉。此时,他已经超脱了一切,只是尽心尽力地把小船驶回家去。夜里,有些鲨鱼来袭击大鱼的残骸,就像人从餐桌上捡面包屑一样。老人毫不理睬,除了掌舵以外,什么都不在意。他只注意到,没有了船边的重负,小船行驶得那么轻快,那么平稳。
船还是好好的,他想。除了船舵,它还算是完好无损。船舵是很容易更换的。
他感觉自己已经到了海流中间,可以看见沿岸的海滩村落里的灯光。他知道现在到了什么地方,回家已经毫不费力了。
不管怎么说,风是我们的朋友,③他想。接着他又想,那是有时候。还有大海,海里有我们的朋友,也有我们的敌人。还有床,他想。床是我的朋友。就是床,他想。床是一件很不错的东西。你给打垮了,反倒轻松了,他想。④我从来不知道竟会这么轻松。是什么把你给打垮了呢,他想。
“没有什么把我打垮,”他大声说,“都是因为我出海太远了。”
等他驶进小港,露台饭店的灯光已经熄灭了,他知道人们都上床歇息了。先前的微风越刮越大,此刻已经非常强劲。不过,海港里静悄悄的,他驾船来到岩石下面的一小片沙石滩。没人帮忙,他只好一个人把船尽可能往上拖,随后跨出来,把小船紧紧地系在一块岩石上。
他取下桅杆,卷起船帆捆好,然后扛着桅杆开始往岸上爬。这会儿他才知道自己有多么累。他停下来站了一会儿,回头望望,借着街灯反射的光亮,他看见那条鱼的大尾巴直竖着,好长一段拖在船尾后面。他看到鱼的脊骨裸露出来,呈一条白线,脑袋漆黑一团,伸出长长的嘴,头尾之间却光秃秃的,什么也没有。
他又开始往上爬,到了顶上一下子摔倒在地,他躺了一会儿,桅杆横压在肩上。他努力想要站起身来,但这太难了,就扛着桅杆坐在那儿,朝大路那边望去。一只猫从路对面走过,忙活着自己的事儿,老人定睛看了看它,又把目光投向大路。
他终于放下桅杆,站了起来。他拿起桅杆扛在肩上,顺着大路走去,一路上坐下歇了五次,才走回自己的小棚屋。
进了棚屋,他把桅杆靠在墙上,摸黑找到一个水瓶,喝了口水。随后他躺在床上,把毯子拉过来盖住肩膀,又盖住后背和双腿,他脸朝下趴在报纸上,胳膊伸直,掌心朝上。
(有删改)
8.(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老人躯体僵硬,遍体鳞伤,但一看到成群结队的鲨鱼扑向大马林鱼时,他仍毫不犹豫地与鲨鱼展开顽强搏斗。
B.在回家的路上,老人想的是“船还是好的”“船舵是很容易更换的”,说明老人还会继续出海捕鱼,与命运抗争。
C.老人“又开始往上爬”“摔倒在地”,终于“站了起来”,这一过程也可以概括老人一生不断重复的生命历程。
D.老人最终带回的就是一副骨架,说明老人保护大马林鱼的实用价值落空,表达作者对老人遭遇的同情和惋惜。
9.(3分)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出海太远了”暗示了老人体力不支,也意味着沿途所遇到的困难超出了他的想象。
B.句子②中的“差一点儿”,表现了老人面对生存困境仍然不失幽默和自我解嘲的处事态度。
C.句子③“他想”与该段其它“他想”的内容不同,但“他想”的反复出现都在强调老人的生存状态。
D.句子④中“轻松”既是老人对被鲨鱼打败的结局的接受,也是他放弃捕鱼后内心压力的消解。
10.(4分)选文展现了老人的多重矛盾心理,请加以梳理概括。
11.(4分)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大海·鲨鱼·老人;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硬汉精神。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关于诗歌,如今人们常常说到的一个关键词是“回暖”或“升温”。这个关键词表达了人们对当下诗歌基于共同感受基础之上的一种判定,也有种种现象可以证实着人们的这种判定。
其实,新诗文体形式的发展,从来没有停滞,也从来没有脱离它所处的时代。同时,不只是新诗,当代旧体诗词的写作人数及作品数量同样得到了几倍的增长,旧体诗词的采风、研讨、吟诵等活动也是此起彼伏、层出不穷。
社会在进步,思想在演进,人们在改变着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形成的对于诗歌的成见,能够重新以一种客观、冷静、正常的眼光去看待诗歌和诗人了。越来越多的人,在以诗歌为载体,非常便捷地交流感情,传递智慧,散发温馨,乐享生活。在诗歌面前,人们似乎打破了年龄、职业、地域等种种限制,实现了平等并超越于尘俗之上。
诗歌与新媒体的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亲密。如果说10年前网络诗歌海量涌现时,不少人发出的“网络媒体的勃兴挽救了诗歌”之类的断言不无道理的话,那么,今天的微信传播平台,让诗歌进一步活得更加自由、自在和舒适了。诗歌的短小、快捷等文体优势,遇到微信平台,可谓如鱼在水。
还有,电脑与手机的结合、联动,让诗歌呈现了崭新的景观和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中国诗歌网一开始就拥有电脑端、手机端、APP三个端口,随后又申请开设了微信公众号传播平台,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全方位的立体多向传播。中国诗歌网以建设“诗歌高地、诗人家园”为宗旨,以繁荣诗歌创作,发现和培养青年诗人,引领网络诗歌发展方向为己任。中国诗歌网的问世,结束了多年来没有官方诗歌网站的历史。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到前些年的梨花体、羊羔体,诗歌常常遭人诟病,许多诗人也常常不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诗人身份。羊羔体遭媒体热炒的时候,许多人甚至连诗歌文本读都没有读过,就想当然地认为羊羔体完全是不好的、负面的、应该否定的东西。殊不知,一旦接触羊羔体作者车延高的诗歌文本,平心而论,其中不少诗作还是颇具诗意、内涵和境界的。
综上所述,当下诗歌回暖升温的氛围我们不难感受到,其原因也不难找出:有科技发展和新媒体的因素,有诗歌和诗人自身的因素,有社会大环境的因素,有人心变化的因素。有人对新媒体与诗歌发展的关系看得很重,认为技术革命因素对今日诗歌回暖起了决定性作用。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个人觉得技术力量仍然是一种外部因素,最重要的应该是社会环境和人心变化所致。尤其值得欣喜和令诗歌界振奋的,是政府对诗歌文化的高度重视,这对当下诗歌气候的回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诗歌的复兴与再度辉煌也将起到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摘编自杨志学《当下诗歌回暖与升温》,有改动)
12.(4分)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下诗歌的“回暖”或“升温”,是人们基于共同感受基础之上的一种判定,当前的种种现象可以证实这种判定。
B.在当代新诗文体形式一直在发展的同时,当代旧体诗词也在迅猛发展,由与之相关的活动不断开展即可见一斑。
C.随着社会的进步,思想的演进,人们已经彻底改变了对于诗歌的成见,以客观、冷静、正常的眼光去看待诗歌和诗人。
D.当下诗歌回暖升温,由诸多因素促成,如科技发展和新媒体,诗歌和诗人自身,社会大环境,人心变化等。
13.(4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当前,新诗和当代旧体诗词的创作队伍都在不断壮大,诗歌数量迅猛增长,可以想见,这一形势将会持续。
B.作为官方诗歌网站,中国诗歌网以强烈的宗旨意识和责任感,发展诗歌、繁荣诗歌创作,引领网络诗歌发展。
C.对羊羔体诗歌全盘否定的态度不可取,通过研读羊羔体诗歌会发现其中不少诗作颇具诗意、内涵和境界。
D.政府对诗歌文化的高度重视,不仅是当下诗歌气候回暖的重要因素,而且推动和促进了诗歌的复兴。
14.(4分)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文学翻译家。大概在1927年夏创作了《雨巷》,之后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徐志摩,现代著名诗人,他被认为是新月诗派的“盟主”,代表作有《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等。
B.“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运用现代白话。古人按字数的多少,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沁园春·长沙》是中调。
C.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又因为词的句子有长有短,不像律诗整齐划一,所以又称为“长短句”。古人按字数的多少,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D.歌的意象分为描述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又称为实生活意象和象征性意象),像《雨巷》中的“丁香”“姑娘”为描述性意象,而《再别康桥》和《大堰河——我的保姆》则主要运用了比喻性意象。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44分。
15.(4分)阅读学术类文本,不仅要读懂作者的事实判断(乡土社会是什么样的社会),还要读出作者的价值判断(乡土社会好不好)。阅读下列句子,概括作者的价值判断。你同意作者的价值判断吗?请结合《乡土中国》相关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①“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
②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
③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16.(40分)请以“你,温暖了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得抄袭。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2025学年北京高中合格考语文(第三次)
(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3小题,共14分。
1.(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运用典故,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的诗句是“ , ”。
(2)《荀子·劝学》中“ , ”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苏轼在《赤壁赋》中通过侧面描写表现洞箫声的凄切婉转的两句是“ , ”。
2.(4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故又称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著名思想家。继承了儒学并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荀子主张性恶论,人性善是教化的结果。在天道观方面,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荀子对礼很重视,宣扬儒家的王道思想,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B.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C.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D.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朝知名文学家。与兄袁中道、弟袁宗道并有才名,人称“三袁”。袁宏道主张文学重性灵、贵独创,其作品清新清俊、情趣盎然,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
3.(4分)下列《红楼梦》中的判词所对应的人物,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②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③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④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A.①王熙凤 ②贾迎春 ③贾元春 ④花袭人 B.①王熙凤 ②香菱 ③贾元春 ④妙玉
C.①贾元春 ②贾探春 ③王熙凤 ④贾惜春 D.①贾元春 ②史湘云 ③王熙凤 ④李纨
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选自杜牧《阿房宫赋》,有删改)
(秦始皇)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于是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闲,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①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
卢生说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真人者,入水不漏,入火不燕,陵云气,与天地久长。今上治天下,木能恬淡。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于是始皇曰:“吾器真人,自谓‘真人’,不称‘联’。”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现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
【注】①天极、阁道、营室皆为星宿名。
(节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4.(4分)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念:顾念
B.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负:承担
C.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爱:吝惜
D.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递:传递
5.(4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等求芝者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
B.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
C.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
D.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
6.(4分)下列文化常识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阿房宫赋》的作者是晚唐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杜牧,号樊川,为有别于杜甫,人称“小杜”,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
B.《阿房宫赋》借写阿房宫的兴亡,揭露了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以此讽谏当时统治者成奢侈行仁政,与西汉贾谊的《过秦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C.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源于《诗经》和《楚辞》,在表达方式上一般总是先极力铺陈描写,最后在篇末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D.词采华丽、节秦鲜明、气势酣畅是“赋”共同的特点,赋多用排比、对偶,专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句式多为骈散相间,整散结合,长短不拘,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在这一点上,《阿房宫赋》堪称典范之作。
7.(4分)翻译下列句子。
(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与海(节选)
【美国】海明威
他躺在船尾掌着舵,等待天空出现亮光。我还有半条鱼,他想。也许我走运,能把前半条带回去呢。我总该有点儿运气吧。不会的。他说,①你出海太远了,你的好运气都给毁了。
“别犯傻了,”他大声说,“还是清醒着点儿,掌好舵吧。兴许你还能交上好大的运气呢。”
“要是有地方卖的话,我倒想买些运气。”他说。
我能拿什么来买呢?他问自己。用一支搞丢了的渔叉、一把折断的刀子,还有一双损坏的手能买来吗?
“也许你能行,”他说,“你试着用连续出海八十四天换来好运气,②人家差一点儿就卖给你了。”
绝对不能胡思乱想,他暗自琢磨。好运这玩意儿,出现的形式多种多样。谁能认得准啊?可不管是什么样的好运,不管付出什么代价,我都想要一点儿。但愿我能看到灯火的亮光,他想。我希望得到的东西太多了。眼下只希求一样。他尽量坐得舒服些掌着舵,知道自己没有死,因为身上还在疼。
他看见城市灯光的倒影,肯定是在夜里10点钟左右。起初只是依稀可见,就像月亮升起之前的微弱天光。随后,隔着随风力变大而汹涌起的海洋,那光亮也越来越清晰。他驶进光影里,心想,要不了多久就能到达海流的边缘了。
这下事情就要过去了,他想。不过,它们可能还会来袭击我。一个人在黑暗中手无寸铁,怎么对付它们呢?
这时候,他浑身僵硬、酸痛,在夜晚的寒气里,身上的伤口和所有用力过度的地方都让他感到疼痛。但愿不用再搏斗了,他想,真希望不用再搏斗了。
但是,到了半夜,他又上阵了,而且这次他心里明白,搏斗也是徒劳。鲨鱼成群结队地游了过来,直扑向大鱼,他只能看见鱼鳍在水面上划出的一道道线痕,还有它们身上的鳞光。他用棍子朝鲨鱼的头直打过去,听到几张鱼嘴咬啮的声响,还有它们在船底下咬住大鱼,让小船来回摇晃的声音。他只能凭感觉和听觉拼死拼活地一顿棍棒打下去,觉得棍子被什么东西抓住了,就这么丢了武器。
他把舵柄猛地从舵上扭下来,用它乱打乱砍一气,双手紧攥着,一次又一次地猛砸下去。但是此时鲨鱼已经来到了船头,一个接着一个,或者成群扑上来,撕咬下一块块鱼肉,它们转身再来的时候,鱼肉在水面下闪着亮光。
最后,有条鲨鱼朝鱼头扑来,他知道这下子全完了。他抡起舵柄砸向鲨鱼头,正打在它的嘴上,那嘴卡在沉甸甸的鱼头上,撕咬不下。他又接二连三地抡起舵柄。他听见舵柄断了,就用断裂的手柄刺向鲨鱼。他感到手柄刺了进去,知道它很尖利,就接着再刺。鲨鱼松开嘴,翻滚着游走了。这是来犯的鲨鱼群中的最后一条。已经没有什么可让它们吃的了。
老人这时候差点儿喘不过气来,感觉嘴里有股怪味儿,那是一股铜腥味儿,甜腻腻的,他一时有些害怕,不过那味道并不太重。
他往海里啐了一口,说:“吃吧,加拉诺鲨,做个梦吧,梦见你杀了一个人。”
他知道自己终于被击垮了,无法挽回,他回到船尾,发现舵柄的一头尽管参差不齐,还是能塞进舵孔,让他凑合着掌舵。他把麻袋围在肩膀上,驾着小船起航了。他很轻松地驾着船,没有任何想法和感觉。此时,他已经超脱了一切,只是尽心尽力地把小船驶回家去。夜里,有些鲨鱼来袭击大鱼的残骸,就像人从餐桌上捡面包屑一样。老人毫不理睬,除了掌舵以外,什么都不在意。他只注意到,没有了船边的重负,小船行驶得那么轻快,那么平稳。
船还是好好的,他想。除了船舵,它还算是完好无损。船舵是很容易更换的。
他感觉自己已经到了海流中间,可以看见沿岸的海滩村落里的灯光。他知道现在到了什么地方,回家已经毫不费力了。
不管怎么说,风是我们的朋友,③他想。接着他又想,那是有时候。还有大海,海里有我们的朋友,也有我们的敌人。还有床,他想。床是我的朋友。就是床,他想。床是一件很不错的东西。你给打垮了,反倒轻松了,他想。④我从来不知道竟会这么轻松。是什么把你给打垮了呢,他想。
“没有什么把我打垮,”他大声说,“都是因为我出海太远了。”
等他驶进小港,露台饭店的灯光已经熄灭了,他知道人们都上床歇息了。先前的微风越刮越大,此刻已经非常强劲。不过,海港里静悄悄的,他驾船来到岩石下面的一小片沙石滩。没人帮忙,他只好一个人把船尽可能往上拖,随后跨出来,把小船紧紧地系在一块岩石上。
他取下桅杆,卷起船帆捆好,然后扛着桅杆开始往岸上爬。这会儿他才知道自己有多么累。他停下来站了一会儿,回头望望,借着街灯反射的光亮,他看见那条鱼的大尾巴直竖着,好长一段拖在船尾后面。他看到鱼的脊骨裸露出来,呈一条白线,脑袋漆黑一团,伸出长长的嘴,头尾之间却光秃秃的,什么也没有。
他又开始往上爬,到了顶上一下子摔倒在地,他躺了一会儿,桅杆横压在肩上。他努力想要站起身来,但这太难了,就扛着桅杆坐在那儿,朝大路那边望去。一只猫从路对面走过,忙活着自己的事儿,老人定睛看了看它,又把目光投向大路。
他终于放下桅杆,站了起来。他拿起桅杆扛在肩上,顺着大路走去,一路上坐下歇了五次,才走回自己的小棚屋。
进了棚屋,他把桅杆靠在墙上,摸黑找到一个水瓶,喝了口水。随后他躺在床上,把毯子拉过来盖住肩膀,又盖住后背和双腿,他脸朝下趴在报纸上,胳膊伸直,掌心朝上。
(有删改)
8.(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老人躯体僵硬,遍体鳞伤,但一看到成群结队的鲨鱼扑向大马林鱼时,他仍毫不犹豫地与鲨鱼展开顽强搏斗。
B.在回家的路上,老人想的是“船还是好的”“船舵是很容易更换的”,说明老人还会继续出海捕鱼,与命运抗争。
C.老人“又开始往上爬”“摔倒在地”,终于“站了起来”,这一过程也可以概括老人一生不断重复的生命历程。
D.老人最终带回的就是一副骨架,说明老人保护大马林鱼的实用价值落空,表达作者对老人遭遇的同情和惋惜。
9.(3分)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出海太远了”暗示了老人体力不支,也意味着沿途所遇到的困难超出了他的想象。
B.句子②中的“差一点儿”,表现了老人面对生存困境仍然不失幽默和自我解嘲的处事态度。
C.句子③“他想”与该段其它“他想”的内容不同,但“他想”的反复出现都在强调老人的生存状态。
D.句子④中“轻松”既是老人对被鲨鱼打败的结局的接受,也是他放弃捕鱼后内心压力的消解。
10.(4分)选文展现了老人的多重矛盾心理,请加以梳理概括。
11.(4分)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大海·鲨鱼·老人;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硬汉精神。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关于诗歌,如今人们常常说到的一个关键词是“回暖”或“升温”。这个关键词表达了人们对当下诗歌基于共同感受基础之上的一种判定,也有种种现象可以证实着人们的这种判定。
其实,新诗文体形式的发展,从来没有停滞,也从来没有脱离它所处的时代。同时,不只是新诗,当代旧体诗词的写作人数及作品数量同样得到了几倍的增长,旧体诗词的采风、研讨、吟诵等活动也是此起彼伏、层出不穷。
社会在进步,思想在演进,人们在改变着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形成的对于诗歌的成见,能够重新以一种客观、冷静、正常的眼光去看待诗歌和诗人了。越来越多的人,在以诗歌为载体,非常便捷地交流感情,传递智慧,散发温馨,乐享生活。在诗歌面前,人们似乎打破了年龄、职业、地域等种种限制,实现了平等并超越于尘俗之上。
诗歌与新媒体的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亲密。如果说10年前网络诗歌海量涌现时,不少人发出的“网络媒体的勃兴挽救了诗歌”之类的断言不无道理的话,那么,今天的微信传播平台,让诗歌进一步活得更加自由、自在和舒适了。诗歌的短小、快捷等文体优势,遇到微信平台,可谓如鱼在水。
还有,电脑与手机的结合、联动,让诗歌呈现了崭新的景观和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中国诗歌网一开始就拥有电脑端、手机端、APP三个端口,随后又申请开设了微信公众号传播平台,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全方位的立体多向传播。中国诗歌网以建设“诗歌高地、诗人家园”为宗旨,以繁荣诗歌创作,发现和培养青年诗人,引领网络诗歌发展方向为己任。中国诗歌网的问世,结束了多年来没有官方诗歌网站的历史。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到前些年的梨花体、羊羔体,诗歌常常遭人诟病,许多诗人也常常不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诗人身份。羊羔体遭媒体热炒的时候,许多人甚至连诗歌文本读都没有读过,就想当然地认为羊羔体完全是不好的、负面的、应该否定的东西。殊不知,一旦接触羊羔体作者车延高的诗歌文本,平心而论,其中不少诗作还是颇具诗意、内涵和境界的。
综上所述,当下诗歌回暖升温的氛围我们不难感受到,其原因也不难找出:有科技发展和新媒体的因素,有诗歌和诗人自身的因素,有社会大环境的因素,有人心变化的因素。有人对新媒体与诗歌发展的关系看得很重,认为技术革命因素对今日诗歌回暖起了决定性作用。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个人觉得技术力量仍然是一种外部因素,最重要的应该是社会环境和人心变化所致。尤其值得欣喜和令诗歌界振奋的,是政府对诗歌文化的高度重视,这对当下诗歌气候的回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诗歌的复兴与再度辉煌也将起到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摘编自杨志学《当下诗歌回暖与升温》,有改动)
12.(4分)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下诗歌的“回暖”或“升温”,是人们基于共同感受基础之上的一种判定,当前的种种现象可以证实这种判定。
B.在当代新诗文体形式一直在发展的同时,当代旧体诗词也在迅猛发展,由与之相关的活动不断开展即可见一斑。
C.随着社会的进步,思想的演进,人们已经彻底改变了对于诗歌的成见,以客观、冷静、正常的眼光去看待诗歌和诗人。
D.当下诗歌回暖升温,由诸多因素促成,如科技发展和新媒体,诗歌和诗人自身,社会大环境,人心变化等。
13.(4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当前,新诗和当代旧体诗词的创作队伍都在不断壮大,诗歌数量迅猛增长,可以想见,这一形势将会持续。
B.作为官方诗歌网站,中国诗歌网以强烈的宗旨意识和责任感,发展诗歌、繁荣诗歌创作,引领网络诗歌发展。
C.对羊羔体诗歌全盘否定的态度不可取,通过研读羊羔体诗歌会发现其中不少诗作颇具诗意、内涵和境界。
D.政府对诗歌文化的高度重视,不仅是当下诗歌气候回暖的重要因素,而且推动和促进了诗歌的复兴。
14.(4分)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文学翻译家。大概在1927年夏创作了《雨巷》,之后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徐志摩,现代著名诗人,他被认为是新月诗派的“盟主”,代表作有《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等。
B.“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运用现代白话。古人按字数的多少,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沁园春·长沙》是中调。
C.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又因为词的句子有长有短,不像律诗整齐划一,所以又称为“长短句”。古人按字数的多少,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D.歌的意象分为描述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又称为实生活意象和象征性意象),像《雨巷》中的“丁香”“姑娘”为描述性意象,而《再别康桥》和《大堰河——我的保姆》则主要运用了比喻性意象。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44分。
15.(4分)阅读学术类文本,不仅要读懂作者的事实判断(乡土社会是什么样的社会),还要读出作者的价值判断(乡土社会好不好)。阅读下列句子,概括作者的价值判断。你同意作者的价值判断吗?请结合《乡土中国》相关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①“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
②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
③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16.(40分)请以“你,温暖了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得抄袭。
试题 第7页(共8页) 试题 第8页(共8页)
试题 第5页(共8页) 试题 第6页(共8页)2024-2025学年北京高中合格考语文(第三次)
答题卡
第Ⅰ卷(请用2B铅笔填涂)
第Ⅱ卷(请在各试题的答题区内作答)
一、本大题共3小题,共14分。
1.(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 第4页(共6页) 语文 第5页(共6页) 语文 第6页(共6页)
语文 第1页(共6页) 语文 第2页(共6页) 语文 第3页(共6页)
0(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0(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2025学年北京高中合格考语文(第一次)
参考答案
1.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2.A
3.A
4.B
5.A
6.D
7.①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②不通晓断句知识,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
8.C
9.C
10.①家人态度的对比。变形前,格里高尔是家庭的支柱,家人对他充满了期待和依赖;变形后,他成了家庭的负担,家人对他表现出了排斥。②格里高尔和家人的对比。格里高尔担心公司会解雇他,这种为家庭考虑的行为与他父母的自私行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③格里高尔自己内心的前后变化。刚变形时努力想要重新进入 “人类的圈子”和后来想要消灭自己形成对比。
11.①文本中,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无法解释的事件,这本身就是荒谬悖理的、虚幻的。②文本中所写格里高尔一家人的关系及生活环境,这些都是合情合理的,现实社会中都可能存在的。③虚幻与现实的结合,突出了格里高尔的悲剧命运,深刻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冷漠和异化,以及人性的复杂。
12.C
13.B
14.C
15.①血缘决定(稳固)了地缘,②地缘远近(靠近)是血缘亲疏的反映,③地缘空间位置反映血缘长幼尊卑的关系。
16.【答案】例文:
青春的味道
青春是一剂绕人心弦的香。
  前调是酸涩的柠檬清香。步入高中,迎来了住校生活。犹记那天妈妈送我,在狭窄的空间里来回穿梭,给我铺床,教我叠被,打扫宿舍,不辞辛劳。而我站在旁边手足无措,只看着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间沁出、滴落。我鼻子一阵酸涩,夺过她手中的扫把,慢慢地、笨拙地扫着墙角的灰尘。我看着妈妈的眼神由不解变得欣慰,又被泪水充盈。他眼角的笑纹在泪花中升起,像两道小彩虹。
  懂得感恩,走向独立是青春。
  中调是苦涩的咖啡浓香。开学已几个月了,我已经适应了学习生活。犹记那晚挑灯夜战的场景。已经到点熄灯,我从书包里轻声拿出作业,摸出枕头底下的手电筒,蒙上被子,在新的战场继续奋斗。我头蒙在被子里,用手小心翼翼地塞好被子的四角,把我四周围得严严实实、密不透风。我按开手电按钮,在昏黄的光芒下奋笔疾书,但没有一会儿,我开始流汗流浃背,额间的汗滴流入口中,是苦涩的味道。我便从被子打开一个小角,透进一点风来,可光却不敢透露出去半点。最后一个笔画写完,我把按钮关掉,伸出头来,收拾好作业,进入梦乡。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
  挑灯夜战,勇敢拼搏是青春。
尾调是甜蜜的莓果芳香。一次英语检测结束后,又是周四的面批时间。英语课代表走到我桌前,轻叩桌面,说:“英语老师让你去趟办公室。”无数烟花在我脑海里炸响。我起身,挪向办公室。英语老师坐在桌前,桌上摆着一摞试卷,我的大名在最上面的一张试卷上。老师一转头,正对上我的目光,她说:“这次考试你写的不错。”我有点诧异,她又说:“虽然较前面的同学有较大差距,但是对你自己来说却上升了很多,尤其是你的作文,书写认真,语法没有错误,虽然句式比较简单,但是总体上很好。”我内心顿时被喜悦充盈,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
收获喜悦,收获赞扬也是青春。
酸味、苦味、甜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剂余香缭绕的青春之香。愿你鲜衣怒马少年时,且歌且行且从容,让这香伴你走过青春花海。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2025学年北京高中合格考语文(第三次)
(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3小题,共14分。
1.(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运用典故,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的诗句是“ , ”。
(2)《荀子·劝学》中“ , ”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苏轼在《赤壁赋》中通过侧面描写表现洞箫声的凄切婉转的两句是“ , ”。
【答案】
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哺、绳、砺、舞、壑、蛟、嫠妇。
2.(4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故又称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著名思想家。继承了儒学并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荀子主张性恶论,人性善是教化的结果。在天道观方面,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荀子对礼很重视,宣扬儒家的王道思想,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B.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C.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D.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朝知名文学家。与兄袁中道、弟袁宗道并有才名,人称“三袁”。袁宏道主张文学重性灵、贵独创,其作品清新清俊、情趣盎然,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
【答案】
D
【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文学常识的题目,每一位中学生都应该掌握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基本情况,这就需要同学们在日常学习时注意积累背诵。D项应为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
3.(4分)下列《红楼梦》中的判词所对应的人物,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②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③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④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A.①王熙凤 ②贾迎春 ③贾元春 ④花袭人 B.①王熙凤 ②香菱 ③贾元春 ④妙玉
C.①贾元春 ②贾探春 ③王熙凤 ④贾惜春 D.①贾元春 ②史湘云 ③王熙凤 ④李纨
【答案】
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情节内容的识记能力。
①是贾元春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是说元春在宫里度过了二十个春秋之后,懂得了不少道理。“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正当她的三个妹妹都非常羡慕元春、希望有能像她一样的命运时,“虎兕相逢”,她的生命结束了。
②是史湘云判词。“富贵又如何?襁褓之间父母违”写湘云生于封建侯门富贵之家。所谓“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指的就是她家。但这又能怎么样?湘云在婴儿时期“襁褓之间”父母便去世了。虽然富贵而无人关心,从小没得过温暖。“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说的是转眼之间,只有湘云一人独自面对落日感伤了。“湘江水逝楚云飞”点出了“湘云”二字。湘江流逝,楚云飞散,隐喻史家衰败以及湘云夫妇生活的短暂,用的是楚怀王梦见巫山神女与之欢会的典故。
③是王熙凤判词。王熙凤是一个很能干的人,只可惜所生处的年代是在末世,其中的“凡鸟”暗指的就是凤。第二句可以理解为大家都知道王熙凤有这样的才能,都很爱惜她。第三句话说的是她的丈夫从结婚以来对她的态度转变的过程,从最开始的听从到之后变得很冷淡甚至是命令她,一直到最后面临被休的结局。最后一句话就是说更可悲的是她最后只能哭泣着回到娘家。
④是李纨的判词。第一句中就有李纨(“完”谐音“纨”)二字业隐在内,同时象征着丈夫贾珠早死、李纨青年守寡的遭遇。第二句中“一盆兰”是指她的儿子贾兰,暗示贾兰日后高中。李纨是个“三从四德”的人,但“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依靠都落空了,孤独寂寞终了一生,纵然晚年不愁衣食,也无法填补巨大的精神痛苦,凤冠霞帔反成了被人嘲笑的话柄。
故选D。
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选自杜牧《阿房宫赋》,有删改)
(秦始皇)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于是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闲,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①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
卢生说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真人者,入水不漏,入火不燕,陵云气,与天地久长。今上治天下,木能恬淡。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于是始皇曰:“吾器真人,自谓‘真人’,不称‘联’。”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现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
【注】①天极、阁道、营室皆为星宿名。
(节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4.(4分)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念:顾念
B.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负:承担
C.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爱:吝惜
D.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递:传递
5.(4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等求芝者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
B.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
C.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
D.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
6.(4分)下列文化常识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阿房宫赋》的作者是晚唐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杜牧,号樊川,为有别于杜甫,人称“小杜”,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
B.《阿房宫赋》借写阿房宫的兴亡,揭露了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以此讽谏当时统治者成奢侈行仁政,与西汉贾谊的《过秦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C.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源于《诗经》和《楚辞》,在表达方式上一般总是先极力铺陈描写,最后在篇末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D.词采华丽、节秦鲜明、气势酣畅是“赋”共同的特点,赋多用排比、对偶,专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句式多为骈散相间,整散结合,长短不拘,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在这一点上,《阿房宫赋》堪称典范之作。
7.(4分)翻译下列句子。
(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
【答案】
4.C
5.D
6.A
7.(1)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鉴戒吸取教训,也只会让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
(2)又修造空中通道,从阿房跨过渭水,与咸阳相连接,以此象征天上的北极星、阁道星跨过银河抵达营室星。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
C.解释错误,“爱”,爱护。句意:如果六国的国君能各自爱护自己的百姓,那么就足以抵抗秦国了。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们寻找灵芝、奇药和仙人,一直找不到,好像是有什么东西伤害了它们。我们心想,皇帝要经常秘密出行以便驱逐恶鬼,恶鬼避开了,神仙真人才会来到。
“常弗遇”的对象应为“芝奇药仙”,中间不能断开,且“类物有害之者”为定语后置句,“有害之者”作“物”的定语,应从“者”后断开,排除AC。
“人主”为一个合成词,应为后面句子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而其与“方中”连用则语意不通,排除B。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说法错误。应是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 “哀”,哀叹;“鉴”,引以为鉴,借鉴;“亦”,也,又;“使”,让。
(2)“自”,从;“属”,连接;“绝”,跨过;“抵”,抵达。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唉,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的钉头光彩耀目,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多;管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使天下的人民,嘴上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结果戍边的陈胜、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兵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
  唉!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啊。消灭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可叹呀!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来抵抗秦国。假使秦王朝又爱护六国的人民,那么皇位就可以传到三世还可以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族灭它呢?秦人来不及哀悼自己,而后人替他们哀悼;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鉴戒吸取教训,也只会让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
文本二:
三十五年(前212),开始修筑道路,经由九原一直修到云阳,挖掉山峰填平河谷,笔直贯通。这时始皇认为咸阳人口多,先王宫廷窄小,听说周文王建都在丰,武王建都在镐,丰、镐两城之间,才是帝王的都城所在。于是就在渭水南上林苑内修建朝宫。先在阿房建前殿,东西长五百步,南北宽五十丈,宫中可以容纳一万人,下面可以树立五丈高的大旗。四周架有天桥可供驰走,从宫殿之下一直通到南山。在南山的顶峰修建门阙作为标志。又修造空中通道,从阿房跨过渭水,与咸阳相连接,以此象征天上的北极星、阁道星跨过银河抵达营室星。阿房宫没有建成,计划等竣工之后,再选择一个好名字给它命名。因为是在阿房修筑此宫,所以人们就称它为阿房宫。受过宫刑、徒刑的七十多万人,分别被派去修建阿房宫,有的去营建骊山。从北山开采来山石,从蜀地、荆地运来木料。关中总共建造宫殿三百座,关外建四百座。
卢生劝说始皇道:“我们寻找灵芝、奇药和仙人,一直找不到,好像是有什么东西伤害了它们。我们心想,皇帝要经常秘密出行以便驱逐恶鬼,恶鬼避开了,神仙真人才会来到。皇上住的地方如果让臣子们知道,就会妨害神仙。真人是入水不会沾湿,入火不会烧伤的,能够乘驾云气遨游,寿命和天地共久长。现在皇上治理天下,还没能做到清静恬淡。希望皇上所住的宫室不要让别人知道,这样,不死之药或许能够得到。”于是始皇说:“我羡慕神仙真人,我自己就叫‘真人’,不再称‘朕’了。”于是令咸阳四旁二百里内的二百七十座宫观都用天桥、甬道相互连接起来;把帷帐、钟鼓和美人都安置在里边,全部按照所登记的位置不得移动。皇帝所到的地方,如有人说出去,就判死罪。有一次皇帝幸临梁山宫,从山上望见丞相的随从车马众多,很不赞成。宦官近臣里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丞相,丞相以后就减少了车马数目,始皇生气地说:“这是宫中有人泄露了我的话。”经过审问,没有人认罪,就下诏把当时跟随在旁的人抓起来,全部杀掉。从此以后再没有人知道皇帝的行踪。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与海(节选)
【美国】海明威
他躺在船尾掌着舵,等待天空出现亮光。我还有半条鱼,他想。也许我走运,能把前半条带回去呢。我总该有点儿运气吧。不会的。他说,①你出海太远了,你的好运气都给毁了。
“别犯傻了,”他大声说,“还是清醒着点儿,掌好舵吧。兴许你还能交上好大的运气呢。”
“要是有地方卖的话,我倒想买些运气。”他说。
我能拿什么来买呢?他问自己。用一支搞丢了的渔叉、一把折断的刀子,还有一双损坏的手能买来吗?
“也许你能行,”他说,“你试着用连续出海八十四天换来好运气,②人家差一点儿就卖给你了。”
绝对不能胡思乱想,他暗自琢磨。好运这玩意儿,出现的形式多种多样。谁能认得准啊?可不管是什么样的好运,不管付出什么代价,我都想要一点儿。但愿我能看到灯火的亮光,他想。我希望得到的东西太多了。眼下只希求一样。他尽量坐得舒服些掌着舵,知道自己没有死,因为身上还在疼。
他看见城市灯光的倒影,肯定是在夜里10点钟左右。起初只是依稀可见,就像月亮升起之前的微弱天光。随后,隔着随风力变大而汹涌起的海洋,那光亮也越来越清晰。他驶进光影里,心想,要不了多久就能到达海流的边缘了。
这下事情就要过去了,他想。不过,它们可能还会来袭击我。一个人在黑暗中手无寸铁,怎么对付它们呢?
这时候,他浑身僵硬、酸痛,在夜晚的寒气里,身上的伤口和所有用力过度的地方都让他感到疼痛。但愿不用再搏斗了,他想,真希望不用再搏斗了。
但是,到了半夜,他又上阵了,而且这次他心里明白,搏斗也是徒劳。鲨鱼成群结队地游了过来,直扑向大鱼,他只能看见鱼鳍在水面上划出的一道道线痕,还有它们身上的鳞光。他用棍子朝鲨鱼的头直打过去,听到几张鱼嘴咬啮的声响,还有它们在船底下咬住大鱼,让小船来回摇晃的声音。他只能凭感觉和听觉拼死拼活地一顿棍棒打下去,觉得棍子被什么东西抓住了,就这么丢了武器。
他把舵柄猛地从舵上扭下来,用它乱打乱砍一气,双手紧攥着,一次又一次地猛砸下去。但是此时鲨鱼已经来到了船头,一个接着一个,或者成群扑上来,撕咬下一块块鱼肉,它们转身再来的时候,鱼肉在水面下闪着亮光。
最后,有条鲨鱼朝鱼头扑来,他知道这下子全完了。他抡起舵柄砸向鲨鱼头,正打在它的嘴上,那嘴卡在沉甸甸的鱼头上,撕咬不下。他又接二连三地抡起舵柄。他听见舵柄断了,就用断裂的手柄刺向鲨鱼。他感到手柄刺了进去,知道它很尖利,就接着再刺。鲨鱼松开嘴,翻滚着游走了。这是来犯的鲨鱼群中的最后一条。已经没有什么可让它们吃的了。
老人这时候差点儿喘不过气来,感觉嘴里有股怪味儿,那是一股铜腥味儿,甜腻腻的,他一时有些害怕,不过那味道并不太重。
他往海里啐了一口,说:“吃吧,加拉诺鲨,做个梦吧,梦见你杀了一个人。”
他知道自己终于被击垮了,无法挽回,他回到船尾,发现舵柄的一头尽管参差不齐,还是能塞进舵孔,让他凑合着掌舵。他把麻袋围在肩膀上,驾着小船起航了。他很轻松地驾着船,没有任何想法和感觉。此时,他已经超脱了一切,只是尽心尽力地把小船驶回家去。夜里,有些鲨鱼来袭击大鱼的残骸,就像人从餐桌上捡面包屑一样。老人毫不理睬,除了掌舵以外,什么都不在意。他只注意到,没有了船边的重负,小船行驶得那么轻快,那么平稳。
船还是好好的,他想。除了船舵,它还算是完好无损。船舵是很容易更换的。
他感觉自己已经到了海流中间,可以看见沿岸的海滩村落里的灯光。他知道现在到了什么地方,回家已经毫不费力了。
不管怎么说,风是我们的朋友,③他想。接着他又想,那是有时候。还有大海,海里有我们的朋友,也有我们的敌人。还有床,他想。床是我的朋友。就是床,他想。床是一件很不错的东西。你给打垮了,反倒轻松了,他想。④我从来不知道竟会这么轻松。是什么把你给打垮了呢,他想。
“没有什么把我打垮,”他大声说,“都是因为我出海太远了。”
等他驶进小港,露台饭店的灯光已经熄灭了,他知道人们都上床歇息了。先前的微风越刮越大,此刻已经非常强劲。不过,海港里静悄悄的,他驾船来到岩石下面的一小片沙石滩。没人帮忙,他只好一个人把船尽可能往上拖,随后跨出来,把小船紧紧地系在一块岩石上。
他取下桅杆,卷起船帆捆好,然后扛着桅杆开始往岸上爬。这会儿他才知道自己有多么累。他停下来站了一会儿,回头望望,借着街灯反射的光亮,他看见那条鱼的大尾巴直竖着,好长一段拖在船尾后面。他看到鱼的脊骨裸露出来,呈一条白线,脑袋漆黑一团,伸出长长的嘴,头尾之间却光秃秃的,什么也没有。
他又开始往上爬,到了顶上一下子摔倒在地,他躺了一会儿,桅杆横压在肩上。他努力想要站起身来,但这太难了,就扛着桅杆坐在那儿,朝大路那边望去。一只猫从路对面走过,忙活着自己的事儿,老人定睛看了看它,又把目光投向大路。
他终于放下桅杆,站了起来。他拿起桅杆扛在肩上,顺着大路走去,一路上坐下歇了五次,才走回自己的小棚屋。
进了棚屋,他把桅杆靠在墙上,摸黑找到一个水瓶,喝了口水。随后他躺在床上,把毯子拉过来盖住肩膀,又盖住后背和双腿,他脸朝下趴在报纸上,胳膊伸直,掌心朝上。
(有删改)
8.(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老人躯体僵硬,遍体鳞伤,但一看到成群结队的鲨鱼扑向大马林鱼时,他仍毫不犹豫地与鲨鱼展开顽强搏斗。
B.在回家的路上,老人想的是“船还是好的”“船舵是很容易更换的”,说明老人还会继续出海捕鱼,与命运抗争。
C.老人“又开始往上爬”“摔倒在地”,终于“站了起来”,这一过程也可以概括老人一生不断重复的生命历程。
D.老人最终带回的就是一副骨架,说明老人保护大马林鱼的实用价值落空,表达作者对老人遭遇的同情和惋惜。
9.(3分)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出海太远了”暗示了老人体力不支,也意味着沿途所遇到的困难超出了他的想象。
B.句子②中的“差一点儿”,表现了老人面对生存困境仍然不失幽默和自我解嘲的处事态度。
C.句子③“他想”与该段其它“他想”的内容不同,但“他想”的反复出现都在强调老人的生存状态。
D.句子④中“轻松”既是老人对被鲨鱼打败的结局的接受,也是他放弃捕鱼后内心压力的消解。
10.(4分)选文展现了老人的多重矛盾心理,请加以梳理概括。
11.(4分)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大海·鲨鱼·老人;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硬汉精神。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答案】
8.D
9.D
10.①对运气的矛盾心态:一方面觉得自己出海太远毁了好运气;另一方面又渴望好运,甚至想买些运气,还期望用连续出海八十四天换来好运气。
②对搏斗的矛盾心态:既希望不用再搏斗,因为他浑身僵硬、酸痛,伤口和用力过度的地方都疼痛;但当鲨鱼来袭时,又不得不奋起搏斗。
③对被击垮的矛盾认知:老人知道自己终于被击垮了,无法挽回;可又不承认有什么把自己打垮。
④对轻松与疲惫的矛盾感受:被击垮后反倒觉得轻松;但同时又非常疲惫,扛着桅杆往岸上爬时,停下来好几次,最后走回小棚屋的路上还坐下歇了五次。
11.加入甲组:
①大海意味着无限的可能和机遇,是老人赖以生存和追求梦想的空间。同时,它也代表着难以预测的风险与危机。在与大海的较量中,老人充分展现了自己顽强不屈的性格特征。
②鲨鱼不仅摧毁了老人辛苦捕捞的成果,也让他的身心受到了极大摧残。它们象征着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磨难和考验,提醒我们在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也要时刻警惕潜在的威胁。
③老人在与大海和鲨鱼的较量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老人的形象代表着一种不屈不挠的硬汉精神,他在困境中坚守信念,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加入乙组:
①老人在面对浩瀚无垠的大海时,没有丝毫畏惧,毅然决然地出海捕鱼,展现出勇敢无畏的品质。
②当鲨鱼成群结队地攻击他辛苦捕获的大鱼时,老人没有退缩,而是奋起反抗。这种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斗志是硬汉精神的核心。
③老人没有被击垮,而是坦然地接受了失败,心中依然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这种乐观豁达的态度也是硬汉精神的重要体现。
【详解】
《老人与海》通过老人和鲨鱼搏斗以及归途中复杂的内心独白,反映出人类在面对自然和命运时的坚韧和执着。老人虽身心俱疲,痛失战果,却依然表现出不屈不挠的斗志。选文展现了老人的多重矛盾心理:渴望好运却自知逞强,引发对命运和自我反思,最终揭示了人在追求目标时不可避免的无奈与悲壮,传达了独特的硬汉精神。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表达作者对老人遭遇的同情和惋惜”错误。老人带回一副骨架,虽然保护大马林鱼的实用价值看似落空,但作品更多地展现了老人的勇敢、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是对人类意志和勇气的赞歌,而不是同情和惋惜。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的能力。
D.“也是他放弃捕鱼后内心压力的消解”错误。老人并没有放弃捕鱼,他只是在经历了与鲨鱼的搏斗后暂时感到身体上的疲惫和被击败的无奈,但他的精神并没有放弃捕鱼,所以不能说是“放弃捕鱼后内心压力的消解”。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
①老人一方面认为“你出海太远了,你的好运气都给毁了”,这体现出他对自己出海太远的行为感到懊悔,觉得这一行为破坏了原本可能有的好运气。但同时,他又极度渴望好运,说出“要是有地方卖的话,我倒想买些运气”,甚至想到用连续出海八十四天的坚持来换取好运气,说明他在困境中对好运有着强烈的期盼,这种矛盾心态反映出老人在艰难处境下对希望的复杂情感。
②老人在身体极度疲惫和疼痛的情况下,“但愿不用再搏斗了,他想,真希望不用再搏斗了”,表现出他对搏斗的厌倦和畏惧,因为他浑身僵硬、酸痛,伤口和用力过度的地方都让他疼痛。然而,当鲨鱼成群结队地来袭时,他又本能地奋起搏斗,“他又上阵了……他只能凭感觉和听觉拼死拼活地一顿棍棒打下去”,这种矛盾展现了老人在面对困境时的无奈与勇敢,他虽渴望安宁,但为了保护自己的劳动成果又不得不抗争。
③老人在与鲨鱼的搏斗中,看着被鲨鱼撕咬得只剩下残骸的大鱼,知道自己终于被击垮了,无法挽回。但当他内心反思时,又大声说“没有什么把我打垮,都是因为我出海太远了”,这种矛盾反映出老人内心的倔强和不甘。
④被击垮后,老人觉得“你给打垮了,反倒轻松了”,这可能是因为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紧张搏斗和巨大压力后,当结果已经无法改变时,心理上的负担一下子卸去,从而产生了一种轻松感。但与此同时,他在实际行动中却表现出极度的疲惫,扛着桅杆往岸上爬时非常艰难,“停下来站了一会儿,回头望望”,一路上还坐下歇了五次才走回小棚屋,这种身体上的疲惫与心理上的轻松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老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11.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文学短评的能力。
加入甲组:
①大海在故事中扮演着复杂的角色。它既为老人提供了生存资源和实现梦想的场所,又充满了未知的风险。老人在海上的经历,如等待天空出现亮光、感受海流等,都体现了大海的不可捉摸。老人对大海既有敬畏又有依赖,这种复杂的情感通过他的内心独白和行动展现得淋漓尽致。例如,他说“你出海太远了,你的好运气都给毁了”,但又始终坚守在船上,与大海抗争。
②鲨鱼是老人面临的巨大威胁。它们成群结队地攻击老人的鱼,不仅破坏了老人的劳动成果,还让老人身心俱疲。鲨鱼象征着生活中的磨难和考验,它们的出现让老人的困境更加严峻。然而,老人并没有被鲨鱼吓倒,而是勇敢地与它们搏斗。他用棍子、舵柄等工具进行反击,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
③老人的形象是整个故事的核心。他在与大海和鲨鱼的较量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他在困境中坚守信念,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尽管他最终失去了大鱼,但他并没有被击垮,而是坦然地接受了失败。老人的形象代表着一种不屈不挠的硬汉精神,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我们要勇敢地迎接,不屈不挠地抗争。
加入乙组:
①老人的勇敢无畏体现在他面对浩瀚无垠的大海时的毅然决然。大海充满了未知和危险,但老人毫不畏惧,凭借着自己的经验和勇气出海捕鱼。他对大海的挑战,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我价值的追求。这种勇敢无畏的品质是硬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老人在与鲨鱼的搏斗中,表现出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斗志。鲨鱼的攻击凶猛而残酷,但老人没有退缩,而是奋起反抗。他用各种工具与鲨鱼战斗,尽管身体疲惫不堪,但他的精神始终没有被打败。这种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斗志,是老人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的动力,也是硬汉精神的核心。
③老人在经历了漫长的搏斗和巨大的损失后,依然保持着坚强的意志和乐观豁达的态度。他坦然地接受了失败,没有被击垮。回到岸边后,他虽然疲惫不堪,但心中依然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这种乐观豁达的态度,让老人在困境中依然能够保持尊严和勇气,是硬汉精神的重要体现。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关于诗歌,如今人们常常说到的一个关键词是“回暖”或“升温”。这个关键词表达了人们对当下诗歌基于共同感受基础之上的一种判定,也有种种现象可以证实着人们的这种判定。
其实,新诗文体形式的发展,从来没有停滞,也从来没有脱离它所处的时代。同时,不只是新诗,当代旧体诗词的写作人数及作品数量同样得到了几倍的增长,旧体诗词的采风、研讨、吟诵等活动也是此起彼伏、层出不穷。
社会在进步,思想在演进,人们在改变着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形成的对于诗歌的成见,能够重新以一种客观、冷静、正常的眼光去看待诗歌和诗人了。越来越多的人,在以诗歌为载体,非常便捷地交流感情,传递智慧,散发温馨,乐享生活。在诗歌面前,人们似乎打破了年龄、职业、地域等种种限制,实现了平等并超越于尘俗之上。
诗歌与新媒体的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亲密。如果说10年前网络诗歌海量涌现时,不少人发出的“网络媒体的勃兴挽救了诗歌”之类的断言不无道理的话,那么,今天的微信传播平台,让诗歌进一步活得更加自由、自在和舒适了。诗歌的短小、快捷等文体优势,遇到微信平台,可谓如鱼在水。
还有,电脑与手机的结合、联动,让诗歌呈现了崭新的景观和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中国诗歌网一开始就拥有电脑端、手机端、APP三个端口,随后又申请开设了微信公众号传播平台,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全方位的立体多向传播。中国诗歌网以建设“诗歌高地、诗人家园”为宗旨,以繁荣诗歌创作,发现和培养青年诗人,引领网络诗歌发展方向为己任。中国诗歌网的问世,结束了多年来没有官方诗歌网站的历史。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到前些年的梨花体、羊羔体,诗歌常常遭人诟病,许多诗人也常常不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诗人身份。羊羔体遭媒体热炒的时候,许多人甚至连诗歌文本读都没有读过,就想当然地认为羊羔体完全是不好的、负面的、应该否定的东西。殊不知,一旦接触羊羔体作者车延高的诗歌文本,平心而论,其中不少诗作还是颇具诗意、内涵和境界的。
综上所述,当下诗歌回暖升温的氛围我们不难感受到,其原因也不难找出:有科技发展和新媒体的因素,有诗歌和诗人自身的因素,有社会大环境的因素,有人心变化的因素。有人对新媒体与诗歌发展的关系看得很重,认为技术革命因素对今日诗歌回暖起了决定性作用。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个人觉得技术力量仍然是一种外部因素,最重要的应该是社会环境和人心变化所致。尤其值得欣喜和令诗歌界振奋的,是政府对诗歌文化的高度重视,这对当下诗歌气候的回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诗歌的复兴与再度辉煌也将起到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摘编自杨志学《当下诗歌回暖与升温》,有改动)
12.(4分)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下诗歌的“回暖”或“升温”,是人们基于共同感受基础之上的一种判定,当前的种种现象可以证实这种判定。
B.在当代新诗文体形式一直在发展的同时,当代旧体诗词也在迅猛发展,由与之相关的活动不断开展即可见一斑。
C.随着社会的进步,思想的演进,人们已经彻底改变了对于诗歌的成见,以客观、冷静、正常的眼光去看待诗歌和诗人。
D.当下诗歌回暖升温,由诸多因素促成,如科技发展和新媒体,诗歌和诗人自身,社会大环境,人心变化等。
13.(4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当前,新诗和当代旧体诗词的创作队伍都在不断壮大,诗歌数量迅猛增长,可以想见,这一形势将会持续。
B.作为官方诗歌网站,中国诗歌网以强烈的宗旨意识和责任感,发展诗歌、繁荣诗歌创作,引领网络诗歌发展。
C.对羊羔体诗歌全盘否定的态度不可取,通过研读羊羔体诗歌会发现其中不少诗作颇具诗意、内涵和境界。
D.政府对诗歌文化的高度重视,不仅是当下诗歌气候回暖的重要因素,而且推动和促进了诗歌的复兴。
14.(4分)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文学翻译家。大概在1927年夏创作了《雨巷》,之后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徐志摩,现代著名诗人,他被认为是新月诗派的“盟主”,代表作有《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等。
B.“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运用现代白话。古人按字数的多少,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沁园春·长沙》是中调。
C.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又因为词的句子有长有短,不像律诗整齐划一,所以又称为“长短句”。古人按字数的多少,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D.歌的意象分为描述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又称为实生活意象和象征性意象),像《雨巷》中的“丁香”“姑娘”为描述性意象,而《再别康桥》和《大堰河——我的保姆》则主要运用了比喻性意象。
【答案】
12.C
13.D
14.B
【解析】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项,“人们已经彻底改变了对于诗歌的成见”错误,原文是“人们在改变着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形成的对于诗歌的成见”,“彻底”一说过于绝对。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D项,“推动和促进了诗歌的复兴”错误,原文的相关表述为“对诗歌的复兴与再度辉煌也将起到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将”是表示将来时,选项将未然变成已然。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B项,“《沁园春 长沙》是中调”错误,词分小令(58字内)、中调(59-90)、长调(90字上),《沁园春》属于长调,分上下两阕,也叫双调。
故选B。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44分。
15.(4分)阅读学术类文本,不仅要读懂作者的事实判断(乡土社会是什么样的社会),还要读出作者的价值判断(乡土社会好不好)。阅读下列句子,概括作者的价值判断。你同意作者的价值判断吗?请结合《乡土中国》相关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①“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
②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
③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答案】
作者判断:作者认为乡土社会是中国走向现代社会的阻碍。
我的看法:同意作者的价值判断。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以自我为中心的差序格局,以礼治秩序为主要的社会规范,这些都阻碍了中国社会迈向公平、法治的现代化社会。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本题需要明确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从第①句中的“阻碍”,第②句中的“流弊”,第③句中的“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分析,可以看出作者认为乡土社会是中国走向现代社会的阻碍。
乡土社会,中国农民聚村而居,是富于地方性的。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中国乡土社会是不流动的,从人和人在空间排列关系上说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孤立和隔膜。
中国的乡土社会是有机的团结,是礼俗社会。在同块土地上生活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是无需选择的,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乡民们在同一块土地上经长时间、多方面、经常的接触而变得熟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人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乡土社会从熟悉得到信任,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这些都阻碍了中国社会迈向公平、法治的现代化社会。
16.(40分)请以“你,温暖了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得抄袭。
【答案】
例文:
你,温暖了我
温暖深秋,露寒风冷,寒蝉凄彻,北风肆无忌惮地摇撼着老树,在光秃秃的树梢上怪叫,地上枯黄的落叶,被风卷起,在空中打着旋儿,刚落下又被卷起……
人的脸上尽是寒意。
我和妈妈走在清静的街上。天很冷,即使穿着厚厚的毛衣,北风依然从毛衣的小孔里钻进来,直逼人心。看着一片被风卷过身旁的落叶,我不由地想:又是一个难熬的冬天!这时,远远地出现一个单薄的背影,孤清地坐在地上。和着寒风,我们快步走上前去,那背影渐渐清晰……
那是个乞丐。她约摸30来岁,眉间脸上却满布着岁月的沧桑。她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在寒风中微微颤抖。又一阵风吹过,她把怀中的婴儿搂紧了些。那大概是她的儿子吧,用两张被子裹着,偎依在他母亲的怀里。或许说,是母亲偎依在他身上,她紧紧地靠着孩子,搂得很紧,恨不得把自己的体温分给孩子一半,却忘却了自己依然坐在这冰冷剌骨的地上,自己还在颤抖……
这时,又一阵北风带着落叶从我们身旁呼啸而过,简至草佛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异常凄厉猛烈。 她打了个寒颤。但是,只见她把孩子用被子又裹紧了些,然后,没有半点犹豫地脱下自己的一件外衣,轻轻地盖在孩子的身上。她的身子如晚秋之叶,抖得厉害,但眼间却是能驱逐寒冷的温暖,她注视着孩子熟睡的脸,脸上浮现出暖暖的微笑,眼底是无限的怜爱,无限温暖流……
她抱紧孩子,从地上站起,步步走远了……
只是那怀里的孩子还在睡,仿佛全然不知他面临的困境,还是他也明白,他永远也不会寒冷,因为无论有多大的风,他母亲也能替他遮挡,留给他的,只有温暖。
此时看到了路旁的一片落叶,它从树下落下来的那一刻,也正和人们一样,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就无声无息的落下,这不公平!但生活就是这样的。对于它来说它的使命就是春天复苏,秋天落下;而对于人来说就是好好的活下去在有生之年干好自己该干的事,虽然生活充满不幸,可那是没办法的,因为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但母爱的伟大,却不会因生活的窘迫而消失。
我们生活中处处充满温暖:团结互助的班级是温暖的;温馨和睦的家庭是温暖的;和谐友爱的社会是温暖的。
寒风阵阵,突然一件衣服搭在我身上,一阵温暖。回过头来,只看到妈妈一脸温暖……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命题作文,任务很明确,“请以‘你,温暖了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得抄袭”,由此可见,考生可选取生活场景中任意一个温暖自己的人,也可借写历史上名人轶事来体会其精神引领。接着分析文体,材料没有限定文体,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作文,如写作议论文,要有明确的观点,有清晰的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构时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参考立意:
父母的关爱之温暖
名人名事之温暖
朋友关爱之温暖
父母朴实无华的感情之温暖
可用素材:
1.温暖是黑夜中的一盏指路明灯,让迷失方向的人走向光明;温暖是雪地里的一个火堆,让寒冷的人们感到扑面的热气;温暖是沙漠中稀有的一滴水,让口干舌燥的人感到甘甜。温暖,人间充满了温暖。它像冬日里的阳光,虽不强烈。但总能给人一种回味。
2.无数的战士奔赴前线,日夜奋战在抗震第一线,从废墟里拯救出一个又一个生命,用爱的力量唤醒一个又一个即将沉睡的生命,伟大而无私的将士用爱的力量筑就了最牢的抗震墙。东汽中学的谭千秋老师用爱的力量为四个学生撑起一片延伸的天空。那些同样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老师,用不离不弃的身影引导学生们走出阴霾。空投士兵是知道纵身一跃的危险的,但他们义无反顾,十五封留给家人的遗书还墨渍未干,他们就奔赴前线,无数的抗灾志愿者们自觉走进震区,用爱的力量为灾民重建家园。一批批抗灾物资来了,给灾区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祖国人民用爱的力量帮灾区重建,用爱的力量筹集善款。在灾难面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华民族伟大的凝聚力与爱的力量使灾区不再阴霾,在一个又一个灾难面前,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3. 我们做过一个游戏:团结圈、信任坐。所有的人围成一圈,都坐在后面那个人 的腿上。我们之间彼此信任,完全放心地坐在后面的人的腿上。天空中,一缕阳光洒在我们身上,我们笑着。是我们同学之间的相互信任让我们温暖的!行文结构:
议论文的思路和结构有: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并列式等结构方式,使议论文结构完整。本文可用并列式结构,首先提出中心论点:你,温暖了我。其次,提出分论点,进行并列式阐述:可列举名人名事。最后,总括全文,再次点题。结构上,做到首尾呼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