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苏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2
综合拔高练
五年高考练
考点1 减数分裂
1.(2022全国乙,1)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是哺乳动物细胞分裂的两种形式。某动物的基因型是Aa,若该动物的某细胞在四分体时期一条染色单体上的A和另一条染色单体上的a发生了互换,则通常情况下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导致等位基因A和a进入不同细胞的时期是( )
A.有丝分裂的后期 B.有丝分裂的末期
C.减数第一次分裂 D.减数第二次分裂
2.(2023天津,8改编)甲图示百合(2n=24)一个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四个子细胞,乙和丙分别是四个子细胞形成过程中不同分裂期的中期图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和丙均是从与赤道板垂直方向观察到的细胞分裂图像
B.乙中单个细胞的染色体数是丙中单个细胞的两倍
C.乙中单个细胞的同源染色体对数是丙中单个细胞的两倍
D.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发生于丙所示时期的下一个时期
3.(2021江苏,7)A和a、B和b为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下列有关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叙述正确的是( )
A.多细胞生物体内都同时进行这两种形式的细胞分裂
B.减数分裂的两次细胞分裂前都要进行染色质DNA的复制
C.有丝分裂的2个子细胞中都含有Aa,减数分裂Ⅰ的2个子细胞中也可能都含有Aa
D.有丝分裂都形成AaBb型2个子细胞,减数分裂都形成AB、Ab、aB、ab型4个子细胞
考点2 分离定律及其应用
4.(2022浙江6月选考,9)番茄的紫茎对绿茎为完全显性。欲判断一株紫茎番茄是否为纯合子,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 )
A.让该紫茎番茄自交
B.与绿茎番茄杂交
C.与纯合紫茎番茄杂交
D.与杂合紫茎番茄杂交
5.(2020江苏单科,7)有一观赏鱼品系体色为桔红带黑斑,野生型为橄榄绿带黄斑,该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某养殖者在繁殖桔红带黑斑品系时发现,后代中2/3为桔红带黑斑,1/3为野生型性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桔红带黑斑品系的后代中出现性状分离,说明该品系为杂合子
B.突变形成的桔红带黑斑基因具有纯合致死效应
C.自然繁育条件下,桔红带黑斑性状容易被淘汰
D.通过多次回交,可获得性状不再分离的桔红带黑斑品系
6.(2023海南,15)某作物的雄性育性与细胞质基因(P、H)和细胞核基因(D、d)相关。现有该作物的4个纯合品种:①(P)dd(雄性不育)、②(H)dd(雄性可育)、③(H)DD(雄性可育)、④(P)DD(雄性可育),科研人员利用上述品种进行杂交实验,成功获得生产上可利用的杂交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和②杂交,产生的后代雄性不育
B.②③④自交后代均为雄性可育,且基因型不变
C.①和③杂交获得生产上可利用的杂交种,其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故需年年制种
D.①和③杂交后代作父本,②和③杂交后代作母本,二者杂交后代雄性可育和不育的比例为3∶1
考点3 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应用
7.(2023新课标,5)某研究小组从野生型高秆(显性)玉米中获得了2个矮秆突变体。为了研究这2个突变体的基因型,该小组让这2个矮秆突变体(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发现F2中表型及其比例是高秆∶矮秆∶极矮秆=9∶6∶1。若用A、B表示显性基因,则下列相关推测错误的是( )
A.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
B.F2矮秆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共4种
C.基因型是AABB的个体为高秆,基因型是aabb的个体为极矮秆
D.F2矮秆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2,F2高秆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16
8.(多选题)(2022山东,17)某两性花二倍体植物的花色由3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基因A控制紫色,a无控制色素合成的功能。基因B控制红色,b控制蓝色。基因I不影响上述2对基因的功能,但i纯合的个体为白色花。所有基因型的植株都能正常生长和繁殖,基因型为A_B_I_和A_bbI_的个体分别表现紫红色花和靛蓝色花。现有该植物的3个不同纯种品系甲、乙、丙,它们的花色分别为靛蓝色、白色和红色。不考虑突变,根据表中杂交结果,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杂交组合 F1表型 F2表型及比例
甲×乙 紫红色 紫红色∶靛蓝色∶白色= 9∶3∶4
乙×丙 紫红色 紫红色∶红色∶白色= 9∶3∶4
A.让只含隐性基因的植株与F2测交,可确定F2中各植株控制花色性状的基因型
B.让表中所有F2的紫红色植株都自交一代,白花植株在全体子代中的比例为1/6
C.若某植株自交子代中白花植株占比为1/4,则该植株可能的基因型最多有9种
D.若甲与丙杂交所得F1自交,则F2表型比例为9紫红色∶3靛蓝色∶3红色∶1蓝色
9.(2024河北,23节选)西瓜瓜形(长形、椭圆形和圆形)和瓜皮颜色(深绿、绿条纹和浅绿)均为重要育种性状。为研究两类性状的遗传规律,选用纯合体P1(长形深绿)、P2(圆形浅绿)和P3(圆形绿条纹)进行杂交。为方便统计,长形和椭圆形统一记作非圆,结果见表。
实验 杂交组合 F1表型 F2表型和比例
① P1×P2 非圆深绿 非圆深绿︰非圆浅绿︰圆形深绿︰圆形浅绿=9︰3︰3︰1
② P1×P3 非圆深绿 非圆深绿︰非圆绿条纹︰圆形深绿︰圆形绿条纹=9︰3︰3︰1
回答下列问题:
(1)由实验①结果推测,瓜皮颜色遗传遵循 定律,其中隐性性状为 。
(2)由实验①和②结果不能判断控制绿条纹和浅绿性状基因之间的关系。若要进行判断,还需从实验①和②的亲本中选用 进行杂交。若F1瓜皮颜色为 ,则推测两基因为非等位基因。
(3)对实验①和②的F1非圆形瓜进行调查,发现均为椭圆形,则F2中椭圆深绿瓜植株的占比应为 。若实验①的F2植株自交,子代中圆形深绿瓜植株的占比为 。
10.(2022全国甲,32)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玉米通常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顶端长雄花序,叶腋长雌花序),但也有的是雌雄异株植物。玉米的性别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雌花花序由显性基因B控制,雄花花序由显性基因T控制,基因型bbtt个体为雌株。现有甲(雌雄同株)、乙(雌株)、丙(雌株)、丁(雄株)4种纯合体玉米植株。回答下列问题。
(1)若以甲为母本、丁为父本进行杂交育种,需进行人工传粉,具体做法是 。
(2)乙和丁杂交,F1全部表现为雌雄同株;F1自交,F2中雌株所占比例为 ,F2中雄株的基因型是 ;在F2的雌株中,与丙基因型相同的植株所占比例是 。
(3)已知玉米籽粒的糯和非糯是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为了确定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某研究人员将糯玉米纯合体与非糯玉米纯合体(两种玉米均为雌雄同株)间行种植进行实验,果穗成熟后依据果穗上籽粒的性状,可判断糯与非糯的显隐性。若糯是显性,则实验结果是 ;
若非糯是显性,则实验结果是 。
11.(2019江苏单科,32)杜洛克猪毛色受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毛色有红毛、棕毛和白毛三种,对应的基因组成如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毛色 红毛 棕毛 白毛
基因组成 A_B_ A_bb、aaB_ aabb
(1)棕毛猪的基因型有 种。
(2)已知两头纯合的棕毛猪杂交得到的F1均表现为红毛,F1雌雄交配产生F2。
①该杂交实验的亲本基因型为 。
②F1测交,后代表现型及对应比例为 。
③F2中纯合个体相互交配,能产生棕毛子代的基因型组合有 种(不考虑正反交)。
④F2的棕毛个体中纯合体的比例为 。F2中棕毛个体相互交配,子代白毛个体的比例为 。
(3)若另一对染色体上有一对基因I、i,I基因对A和B基因的表达都有抑制作用,i基因不抑制,如I_A_B_表现为白毛。基因型为IiAaBb的个体雌雄交配,子代中红毛个体的比例为 ,白毛个体的比例为 。
考点4 伴性遗传的类型及分析
12.(多选题)(2022湖南,15)果蝇的红眼对白眼为显性,为伴X遗传,灰身与黑身、长翅与截翅各由一对基因控制,显隐性关系及其位于常染色体或X染色体上未知。纯合红眼黑身长翅雌果蝇与白眼灰身截翅雄果蝇杂交,F1相互杂交,F2中体色与翅型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灰身长翅∶灰身截翅∶黑身长翅∶黑身截翅=9∶3∶3∶1。F2表现型中不可能出现( )
A.黑身全为雄性 B.截翅全为雄性
C.长翅全为雌性 D.截翅全为白眼
13.(多选题)(2019江苏单科,25)下图为某红绿色盲家族系谱图,相关基因用XB、Xb表示。人的MN血型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型有3种:LMLM(M型)、LNLN(N型)、LMLN(MN型)。已知Ⅰ-1、Ⅰ-3为M型,Ⅰ-2、Ⅰ-4为N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Ⅱ-3的基因型可能为LMLNXBXB
B.Ⅱ-4的血型可能为M型或MN型
C.Ⅱ-2是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的概率为1/2
D.Ⅲ-1携带的Xb可能来自Ⅰ-3
考点5 常染色体遗传与伴性遗传的综合分析
14.(2021江苏,24)以下两对基因与果蝇眼色有关。眼色色素产生必须有显性基因A,aa时眼色为白色;B存在时眼色为紫色,bb时眼色为红色。2个纯系果蝇杂交结果如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果蝇是遗传学研究的经典实验材料,摩尔根等利用一个特殊眼色基因突变体开展研究,把基因传递模式与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的分配行为联系起来,证明了 。
(2)A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B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若要进一步验证这个推论,可在2个纯系中选用表现型为 的果蝇个体进行杂交。
(3)如图F1中紫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 ,F2中紫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有 种。
(4)若亲代雌果蝇在减数分裂时偶尔发生X染色体不分离而产生异常卵,这种不分离可能发生的时期有 ,该异常卵与正常精子受精后,可能产生的合子主要类型有 。
(5)若F2中果蝇单对杂交实验中出现了一对果蝇的杂交后代雌雄比例为2∶1,由此推测该对果蝇的 性个体可能携带隐性致死基因;若继续对其后代进行杂交,后代雌雄比为 时,可进一步验证这个假设。
15.(2020江苏单科,32节选)已知黑腹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偶然出现的XXY个体为雌性可育。黑腹果蝇长翅(A)对残翅(a)为显性,红眼(B)对白眼(b)为显性。现有两组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① P aaXBXB×AAXbY ↓ F1个体数 长翅红眼♀920 长翅红眼♂927
实验② P aaXBY×AAXbXb ↓ F1个体数 长翅红眼♀930 长翅白眼♂926 长翅白眼♀1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设计实验①与实验②的主要目的是验证 。
(2)理论上预期实验①的F2基因型共有 种,其中雌性个体中表现如图甲性状的概率为 ,雄性个体中表现如图乙性状的概率为 。
(3)实验②F1中出现了1只例外的白眼雌蝇,请分析:
Ⅱ.若该蝇是亲本减数分裂过程中X染色体未分离导致的,则该蝇产生的配子为 。
16.(2023江苏,23)科学家在果蝇遗传学研究中得到一些突变体。为了研究其遗传特点,进行了一系列杂交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实验中控制果蝇体色和刚毛长度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杂交实验及结果如下:
据此分析,F1雄果蝇产生 种配子,这两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为 。
(2)果蝇A1、A2、A3为3种不同眼色隐性突变体品系(突变基因位于Ⅱ号染色体上)。为了研究突变基因相对位置关系,进行两两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据此分析A1、A2、A3和突变型F1四种突变体的基因型,在下面的图中标注它们的突变型基因与野生型基因之间的相对位置(A1、A2、A3隐性突变基因分别用a1、a2、a3表示,野生型基因用“+”表示)。
(3)果蝇的正常刚毛(B)对截刚毛(b)为显性,这一对等位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t纯合时,会使性染色体组成为XX的个体成为不育的雄性个体。杂交实验及结果如下:
据此分析,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 ,F1中雄性个体的基因型有 种;若F1自由交配产生F2,其中截刚毛雄性个体所占比例为 ,F2雌性个体中纯合子的比例为 。
三年模拟练
应用实践
1.(2022江苏扬州中学月考)某同学在观察果蝇精巢处于不同时期细胞的永久装片时,绘制了下图。据图判断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图中 分别表示核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
B.图中④时期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对应细胞可能是极体
C.图中⑥时期细胞中一定有同源染色体,不一定有四分体
D.图中⑤时期发生次级精母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
2.果蝇某品系的眼睛有4种颜色:野生型、橘色1、橘色2和粉红色。以下是该品系进行杂交实验的结果。
亲代 子代
杂交组1 野生型×橘色1 都是野生型
杂交组2 野生型×橘色2 都是野生型
杂交组3 橘色1×橘色2 都是野生型
杂交组4 橘色2×粉红色 都是橘色2
杂交组5 杂交组3的 子代×粉红色 野生型、橘色1、橘 色2和粉红色各1/4
如果杂交组3的子代相互杂交,F2中野生型的比例为( )
A.3/4 B.7/16 C.9/16 D.1/2
3.在家蚕遗传中,黑色(A)与淡赤色(a)是有关蚁蚕(刚孵化的蚕)体色的相对性状,黄茧(B)与白茧(b)是有关茧色的相对性状,假设这两对相对性状自由组合,有三对亲本组合,杂交后子代的数量比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组合 黑蚁 黄茧 黑蚁 白茧 淡赤蚁 黄茧 淡赤蚁 白茧
组合一 9 3 3 1
组合二 0 1 0 1
组合三 3 0 1 0
A.组合一亲本基因型是AaBb×AaBb
B.组合三亲本基因型可能是AaBB×AaBB
C.若组合一的亲本与组合三的亲本杂交,子代表型及比例一定与组合三的相同
D.组合二亲本基因型是Aabb×aabb
4.(2024江苏扬州期中)现有3个纯合小麦品种:1个易倒伏品种、2个抗倒伏品种(抗倒伏甲和抗倒伏乙)。用这3个品种做杂交实验,结果如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实验组合 F1 F2
第1组:抗倒伏甲×易倒伏 易倒伏 3易倒伏∶1抗倒伏
第2组:抗倒伏乙×易倒伏 易倒伏 3易倒伏∶1抗倒伏
第3组:抗倒伏甲×抗倒伏乙 易倒伏 9易倒伏∶7抗倒伏
A.第1组F2易倒伏植株中约有1/3是杂合子
B.如果用第3组杂交得到的F1与抗倒伏乙杂交,则后代易倒伏∶抗倒伏=3∶1
C.第3组F2抗倒伏小麦共有5种基因型,其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4/7
D.对第3组F2中易倒伏小麦全部进行测交,后代易倒伏∶抗倒伏=5∶4
5.(2024江苏海安中学月考)家鸽(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的羽色有灰白羽、瓦灰羽、银色羽三种类型,受Z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现用不同羽色的雌雄个体杂交,统计后代的情况如下表所示(W染色体上没有对应的等位基因)。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组别 亲代 子代
一 灰白羽♂×瓦灰羽♀ 灰白羽♂∶瓦灰羽♀=1∶1
二 灰白羽♂×银色羽♀ 瓦灰羽♂∶瓦灰羽♀=1∶1
三 银色羽♂×瓦灰羽♀ 瓦灰羽♂∶银色羽♀=1∶1
A.在雄家鸽中,控制家鸽羽色的基因A对a为不完全显性
B.家鸽决定羽色的基因型共有3种
C.灰白羽鸽的基因型为ZAZA,银色羽鸽的基因型为ZaZa、ZaW
D.若瓦灰羽鸽雌雄个体杂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灰白羽∶瓦灰羽∶银色羽=1∶2∶1
6.如图是某家系中甲病、乙病的遗传图谱,甲病、乙病分别由基因A/a、B/b控制,其中一种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Ⅲ-5含两条X染色体。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甲、乙病均为隐性遗传病,且基因A/a位于X染色体上
B.只考虑甲病,Ⅱ-1与Ⅲ-2的基因型相同
C.只考虑乙病,Ⅱ-2与Ⅲ-1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
D.Ⅲ-5含有的两条X染色体均来自Ⅱ-3
7.(多选题)(2024江苏苏州一模)图1为某雄性动物的细胞进行某种分裂时的图像,图2是细胞分裂相关过程中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有( )
A.图1细胞分裂方式为减数分裂,细胞①和④都处于分裂后期
B.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图1中细胞②逐渐进入细胞①状态的过程
C.细胞①对应图2的CD段,HI过程中染色体数目不尽相同
D.图1照片和图2曲线分别构建出的是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
8.(多选题)果蝇的眼色由一对等位基因(W、w)控制,在纯种红眼♀×纯种白眼♂的正交实验中,F1只有红眼;在纯种白眼♀×纯种红眼♂的反交实验中,F1雌性为红眼,雄性为白眼。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正交实验结果说明果蝇的红眼为显性性状
B.反交实验结果说明控制眼色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不含它的等位基因
C.正反交实验的F1中雌性果蝇的基因型都是XWXw
D.正反交实验的F1中雌雄果蝇分别相互交配,其后代表型的比例都是1∶1∶1∶1
9.现有4个纯合南瓜品种,其中2个品种的果形表现为圆形(圆甲和圆乙),1个表现为扁盘形(扁盘),1个表现为长形(长)。用这4个南瓜品种做了3个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1:圆甲×圆乙,F1为扁盘,F2中扁盘∶圆∶长=9∶6∶1;
实验2:扁盘×长,F1为扁盘,F2中扁盘∶圆∶长=9∶6∶1;
实验3:用长形品种植株的花粉分别对上述两个杂交组合的F1植株授粉,其后代中扁盘∶圆∶长均等于1∶2∶1。
综合上述实验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1)南瓜果形的遗传受 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 定律。
(2)若果形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表示,若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和B、b表示,以此类推,则纯合圆形的基因型为 ,扁盘形的基因型为 ,长形的基因型为 。
(3)为了验证(1)中的结论,可用长形品种植株与实验1F2中所有扁盘南瓜杂交。则产生的所有后代中各种果形的表型及比例为 ,其中扁盘的基因型为 。
10.家蚕的性别决定类型为ZW型,其体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R、r)控制,已知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现利用甲、乙、丙、丁四只纯合的白色个体作为亲本进行如图所示的杂交实验。不考虑Z、W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且基因型Z-W视为纯合,个体的繁殖能力和子代数量基本相同。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1)根据杂交实验 可判定基因R、r位于Z染色体上,理由是 。
(2)甲、丁的基因型分别是 、 。
(3)杂交实验一的F2灰色个体中纯合子的比例为 。杂交实验二的F2中白色个体的比例为 。
(4)让杂交实验一的F1中灰色雌性个体与杂交实验二的F1中灰色雄性个体交配,则其后代灰色雄性个体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 。
11.某昆虫有白色、黄色、绿色三种体色,由两对等位基因A/a、B/b控制,相关色素的合成原理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两只绿色昆虫杂交,子代出现了3/16的黄色昆虫,此两只绿色昆虫的基因型为 ,子代中白色昆虫的性别情况是 。
(2)现有一只未知基因型的白色雌虫Q;请从未知基因型的绿色、白色和黄色雄虫中选材,设计一个杂交实验,以准确测定Q的基因型(写出相关的实验过程、预测实验结果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实验思路: 。
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①若子代的雌虫体色均为绿色,则Q的基因型是 。
②若 ,则Q的基因型是AaXbXb。
③若 ,则Q的基因型是 。
迁移创新
12.为研究西瓜果肉颜色的遗传规律,研究人员以白瓤西瓜自交系为母本(P1)、红瓤西瓜自交系为父本(P2)开展杂交实验。自交系是由某个优良亲本连续自交多代,经过选择而产生的纯合后代群体。西瓜的花为单性花,雌雄同株。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对性状不可能只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依据是 。
(2)若西瓜果肉颜色受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则:
①P1的基因型为 。基因A/a与B/b位于 ,且两对等位基因对果肉颜色的影响可能表现为下列中的 效应。
互补效应:两对基因同时显性时表现为一种性状,当只有一对基因显性或两对基因都隐性时表现为另一种性状。
重叠效应:只要有一个显性基因存在时就表现为一种性状,只有当两对基因全隐性时才表现为另一种性状。
②回交二后代与回交一后代相同的基因型是 ,该基因型个体在回交二后代的白瓤西瓜中占 。
③为验证①中的假设,研究人员选择亲本杂交产生的F1随机传粉,若后代表型及比例为 ,则支持假设。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综合拔高练
五年高考练
1.D 2.B 3.C 4.C 5.D 6.D 7.D 8.BC
12.AC 13.AC
1.D 该动物的基因型为Aa,正常情况下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相同。从题干中信息可知,在四分体时期(减数分裂过程中存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存在)发生了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相应片段的互换,导致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了等位基因A和a,而减数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故选D。
2.B 乙为中期图像,但乙中染色体不呈“一”字排列,且可以观察到几乎所有染色体,所以乙是从与赤道板垂直方向观察到的细胞分裂图像;丙中的染色体呈“一”字排列在细胞中央赤道板上,故丙是从与赤道板平行方向观察到的细胞分裂图像,A错误。乙和丙是减数分裂不同分裂期的中期图像,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单个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4,同源染色体对数为12),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单个细胞中染色体数减半为12,同源染色体对数为0),B正确,C错误。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即乙所示时期的下一个时期,D错误。
3.C 不进行有性生殖的多细胞生物不进行减数分裂,A错误。减数分裂只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进行染色质DNA的复制,B错误。有丝分裂得到的子细胞染色体组成与亲代相同,即得到的2个子细胞中都含有Aa;减数分裂Ⅰ若发生染色体片段的交换,则得到的2个子细胞中也可能都含有Aa,C正确。有丝分裂得到的子细胞染色体组成与亲代相同,可形成2个AaBb型子细胞;因A和a、B和b为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若不考虑染色体片段交换,则减数分裂只能得到两种类型(AB、ab或Ab、aB)的4个子细胞,D错误。
4.C 由题可知番茄的紫茎对绿茎为完全显性,则紫茎番茄为显性纯合子或杂合子,绿茎番茄为隐性纯合子。让该紫茎番茄自交,若该紫茎番茄为纯合子,则自交子代全为紫茎;若该紫茎番茄为杂合子,则自交子代发生性状分离,既有紫茎又有绿茎,A可行。让该紫茎番茄与绿茎番茄杂交相当于测交,若该紫茎番茄为纯合子,则杂交子代全为紫茎;若该紫茎番茄为杂合子,则杂交子代既有紫茎又有绿茎,B可行。无论该紫茎番茄是否为纯合子,与纯合紫茎番茄杂交,子代都是紫茎,C不可行。让该紫茎番茄与杂合紫茎番茄杂交,若该紫茎番茄为纯合子,则杂交子代全为紫茎;若该紫茎番茄为杂合子,则杂交子代既有紫茎又有绿茎,D可行。
5.D 桔红带黑斑品系繁殖时,后代中2/3为桔红带黑斑,1/3为橄榄绿带黄斑,这说明桔红带黑斑品系为杂合子,且桔红带黑斑基因具有纯合致死效应,A、B正确;由于桔红带黑斑基因纯合致死,在自然繁育时,桔红带黑斑基因的概率会降低,因此桔红带黑斑性状容易被淘汰,C正确;由于桔红带黑斑基因纯合致死,因此多次回交也不会获得性状不分离的桔红带黑斑品系,D错误。
6.D 子代细胞质基因几乎全部来自母本,①和②杂交,①(P)dd(雄性不育)作为母本,②(H)dd(雄性可育)作为父本,产生的后代为(P)dd,表现为雄性不育,A正确;②③④自交后代均为雄性可育,且基因型不变,B正确;①和③杂交,①(P)dd(雄性不育)作为母本,③(H)DD(雄性可育)作为父本,产生的后代为(P)Dd,是杂交种,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故需要年年制种,C正确;①和③杂交后代为(P)Dd,②和③杂交后代为(H)Dd,若前者作父本,后者作母本,则二者杂交的后代为(H)__,均为雄性可育,不会出现雄性不育,D错误。
7.D F2中表型及其比例是高秆∶矮秆∶极矮秆=9∶6∶1,为9∶3∶3∶1的变式,因此控制该性状的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高秆基因型为A_B_,矮秆基因型为A_bb、aaB_,极矮秆基因型为aabb,因此可推知亲本(2个矮秆突变体)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A正确。矮秆基因型为A_bb、aaB_,因此F2矮秆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共4种,B正确。结合A选项分析可知,基因型是AABB的个体为高秆,基因型是aabb的个体为极矮秆,C正确。F2矮秆基因型为A_bb、aaB_,其中纯合子(aaBB、AAbb)占2/6=1/3;F2高秆基因型为A_B_,其中纯合子(AABB)占1/9,D错误。
8.BC 已知甲、乙、丙均为纯合子,花色分别为靛蓝色、白色和红色,可初步判断它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II、____ii、aaBBII,由甲×乙所得F1花色都为紫红色(A_B_I_),可推出乙的基因型为__BBii,再由乙与丙杂交所得F1花色都为紫红色可确定乙的基因型为AABBii。甲与乙杂交所得F1的基因型为AABbIi,F1自交所得F2为紫红色(AAB_I_)∶靛蓝色(AAbbI_)∶白色(AAB_ii、AAbbii)=9∶3∶4;乙×丙所得F1的基因型为AaBBIi,F1自交所得F2为紫红色(A_BBI_)∶红色(aaBBI_)∶白色(A_BBii、aaBBii)=9∶3∶4。若用只含隐性基因的植株(aabbii)与F2中的白花植株测交,则后代花色全为白色,无法判断其基因型,A错误。表中所有F2的紫红色植株自交,子代中白花植株的比例取决于I和i这对基因,含有ii的植株都表现为白花,两个杂交组合所得F2的紫红色植株中II和Ii的比例均为1∶2,则紫红色植株都自交一代,白花植株在全体子代中的比例为2/3×1/4=1/6,B正确。若某植株自交子代中白花植株占比为1/4,则该植株(____Ii)可能的基因型最多有3×3=9(种),C正确。甲与丙杂交所得F1的基因型为AaBbII,当A/a与B/b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时,F1自交所得F2为紫红色(A_B_II)∶靛蓝色(A_bbII)∶红色(aaB_II)∶蓝色(aabbII)=9∶3∶3∶1;当A/a与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时,由于甲的基因型为AAbbII,丙的基因型为aaBBII,则F1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AbI∶aBI=1∶1,F2表型及比例为紫红色(AaBbII)∶靛蓝色(AAbbII)∶红色(aaBBII)=2∶1∶1,D错误。
9.答案 (1)分离 浅绿 (2)P2、P3 深绿 (3)3/8 15/64
解析 (1)由实验①结果可知,只考虑瓜皮颜色,F1为深绿,F2中深绿∶浅绿=3∶1,则该性状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且浅绿为隐性性状。(2)实验①F1为深绿,F2中深绿∶浅绿=3∶1,实验②F1为深绿,F2中深绿∶绿条纹=3∶1,则深绿对浅绿为显性,深绿对绿条纹为显性。若控制绿条纹和浅绿性状的基因为非等位基因,可设P1的基因型为AABB,P2的基因型为aaBB,P3的基因型为AAbb,从实验①和②的亲本中选用P2(aaBB)和P3(AAbb)进行杂交,则F1的基因型为AaBb,表现为深绿。(3)调查实验①和②的F1发现全为椭圆形瓜,亲本长形和圆形均为纯合子,说明椭圆形为杂合子,由F2可知圆形为隐性纯合子,则F2非圆形瓜中有1/3为长形,2/3为椭圆形,故F2中椭圆深绿瓜植株占比为9/16×2/3=3/8。由题意可设瓜形基因为C/c,则P1基因型为AABBCC,P2基因型为aaBBcc,F1基因型为AaBBCc,由实验①F2的表型和比例可知,圆形深绿瓜的基因型为A_B_cc。实验①中的F2自交,子代能产生圆形深绿瓜植株的基因型有1/8AABBCc、1/4AaBBCc、1/16AABBcc、1/8AaBBcc,自交子代中圆形深绿瓜植株的占比为1/8×1/4+1/4×3/16+1/16×1+1/8×3/4=15/64。
10.答案 (1)在花粉未成熟时去除甲的雄花花序,给雌花花序套袋;采集丁的成熟花粉,涂抹在甲的雌花花序上,再套上纸袋 (2)1/4 bbTT、bbTt 1/4 (3)非糯玉米植株的果穗上有糯玉米的籽粒又有非糯玉米的籽粒,糯玉米植株的果穗上全部为糯玉米的籽粒 糯玉米植株的果穗上有非糯玉米的籽粒又有糯玉米的籽粒,非糯玉米植株的果穗上全部为非糯玉米的籽粒
解析 由题可知,玉米的性别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雌株基因型为BBtt、Bbtt、bbtt,雄株基因型为bbTT、bbTt,雌雄同株基因型为BBTT、BBTt、BbTT、BbTt。(2)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甲的基因型为BBTT,乙和丙的基因型均可能为BBtt或bbtt,丁的基因型为bbTT。乙和丁杂交F1全为雌雄同株,则乙的基因型为BBtt,丙的基因型为bbtt。故乙和丁杂交得到F1及F1自交得到F2的过程如图:
P 乙(BBtt) × 丁(bbTT)
↓
F1 BbTt
F2 B_T_ bbT_ B_tt bbtt
雌雄同株 雄株
比例 9 ∶ 3 ∶ 4
故F2中雌株所占比例为1/4,F2中雄株的基因型为bbTT、bbTt,F2雌株中与丙基因型相同的植株所占比例为1/16÷1/4=1/4。(3)假设糯和非糯这对相对性状受A/a基因控制,两种玉米均为雌雄同株,间行种植时,既有自交又有杂交。若糯是显性,糯玉米基因型为AA,非糯玉米基因型为aa,则非糯玉米植株的果穗上有糯玉米的籽粒又有非糯玉米的籽粒,糯玉米植株的果穗上全部为糯玉米的籽粒;若非糯是显性,非糯玉米基因型为AA,糯玉米基因型为aa,则糯玉米植株的果穗上有非糯玉米的籽粒又有糯玉米的籽粒,非糯玉米植株的果穗上全部为非糯玉米的籽粒。
11.答案 (1)4 (2)①AAbb和aaBB ②红毛∶棕毛∶白毛=1∶2∶1 ③4 ④1/3 1/9 (3)9/64 49/64
解析 (1)棕毛猪的基因型有4种,分别是AAbb、Aabb、aaBB、aaBb。(2)①两头纯合的棕毛猪杂交得到的F1均为红毛猪,说明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aaBB。②F1的基因型为AaBb,F1测交,后代基因型及对应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1∶1∶1,表现型及对应比例为红毛∶棕毛∶白毛=1∶2∶1。③F2中纯合个体相互交配,能产生棕毛子代的基因型组合有4种,分别是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④F2中棕毛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2∶1∶2,其中纯合体的比例为1/3。F2棕毛个体产生的雌雄配子基因型及比例均为Ab∶aB∶ab=1∶1∶1,F2中棕毛个体相互交配,子代白毛个体的比例为1/3×1/3=1/9。(3)i基因不抑制A和B基因的表达,所以IiAaBb自交,子代中红毛个体(iiA_B_)的比例为1/4×3/4×3/4=9/64;棕毛个体(iiA_bb+iiaaB_)的比例为1/4×3/4×1/4+1/4×1/4×3/4=6/64;白毛个体的比例为1-9/64-6/64=49/64。
12.AC 设控制果蝇眼色、体色、翅型的基因分别是A/a、B/b、D/d,由F2的表现型比例为9∶3∶3∶1可知,F1雌雄果蝇与体色和翅型相关的基因均为杂合,且B/b、D/d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灰身对黑身为显性,长翅对截翅为显性。若F2中黑身全为雄性,说明果蝇的体色遗传与性别相关,B/b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基因型为XbXb、XBY,F1为XBXb、XbY,F2为XbXb(黑身雌)、XBXb(灰身雌)、XbY(黑身雄)、XBY(灰身雄),F2中黑身也有雌性,假设不成立,A不可能。同理,若果蝇的翅型遗传与性别相关,D/d位于X染色体上,已知控制眼色的基因A/a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本基因型为XADXAD、XadY,F1基因型为XADXad、XADY,F2基因型及比例为XADXAD(红眼长翅雌)∶XADXad(红眼长翅雌)∶XADY(红眼长翅雄)∶XadY(白眼截翅雄)=1∶1∶1∶1,故B、D可能存在,C不可能。
13.AC 仅研究红绿色盲,Ⅱ-1的基因型为XbY,由此推知Ⅰ-1和Ⅰ-2的基因型分别是XBY和XBXb,Ⅱ-2和Ⅱ-3可能的基因型及比例为XBXB∶XBXb=1∶1。仅研究MN血型,Ⅰ-1和Ⅰ-2的基因型分别是LMLM和LNLN,因此Ⅱ-1、Ⅱ-2和Ⅱ-3的基因型均为LMLN。综上分析,Ⅱ-3的基因型为LMLNXBXB或LMLNXBXb,Ⅱ-2是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的概率是1/2,A、C正确。仅研究MN血型,Ⅰ-3和Ⅰ-4的基因型分别是LMLM和LNLN,因此Ⅱ-4的基因型为LMLN,血型为MN型,B错误。仅研究红绿色盲,Ⅰ-1和Ⅱ-4的基因型均为XBY,因此Ⅲ-1携带的Xb来自Ⅱ-3,Ⅱ-3携带的Xb来自Ⅰ-2,即Ⅲ-1携带的Xb来自Ⅰ-2,D错误。
14.答案 (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常 X 红眼雌性与白眼雄性 (3)AaXBXb 4 (4)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AaXBXBXb、AaXBXBY、AaXb、AaY (5)雌 4∶3
解析 (2)据题意可知,F1全为紫眼,F2中出现了眼色与性别相关联的情况,故至少有一对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若A、a基因和B、b基因都在X染色体上,则亲本果蝇基因型为XaBXaB和XAbY,F1的雌果蝇均为紫眼,雄果蝇均为白眼,与题图不符;若A、a基因在X染色体上,B、b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则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aXa、雄果蝇的基因型为bbXAY,则F1的雌果蝇均为紫眼,雄果蝇均为白眼,与题图不符,所以A、a基因在常染色体上,B、b基因在X染色体上。(3)由分析可知,亲代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亲代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则F1中紫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F1中紫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则F2中紫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有AAXBXB、AAXBXb、AaXBXB、AaXBXb,共4种。(4)对于雌果蝇来说,X染色体的异常分离既可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未分离),也可能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由于该异常卵细胞含有两条X染色体或不含X染色体,而亲代雄果蝇减数分裂正常进行,产生两种配子AXb、AY,因此合子的主要类型有AaXBXBXb、AaXBXBY、AaXb、AaY。(5)雌果蝇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雄果蝇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由题可知F2中一对果蝇杂交实验的后代中♀∶♂=2∶1,已知正常情况下♀∶♂=1∶1,因此后代中50%的雄果蝇死亡,由此可推测该对果蝇的雌性个体可能携带隐性致死基因,且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设该基因为d,则该杂交实验中雌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DXd、XDY,故其后代(F3)的基因型为XDXD、XDXd、XDY,F3进行杂交,F4的基因型及比例为XDXD∶XDXd∶XDY=3∶1∶3,即F4中♀∶♂=4∶3。
15.答案 (1)眼色性状与性别有关,翅型性状与性别无关 (2)12 0 3/8 (3)XbXb、Y、Xb、XbY
解析 据题图分析可知,实验①和实验②互为正反交,实验①中F1为AaXBY(长翅红眼♂)、AaXBXb(长翅红眼♀),实验②中正常情况下F1应为AaXbY(长翅白眼♂)、AaXBXb(长翅红眼♀)。(1)由实验①与实验②的结果可知,实验①和实验②的主要目的是验证眼色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有关,而翅型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无关。(2)据分析可知,实验①中F1为AaXBY、AaXBXb,雌雄随机交配所得F2的基因型有3×4=12(种)。F2的雌性个体中不会出现XbXb个体,故表现题图甲性状即残翅白眼的概率是0;雄性个体中表现题图乙性状即长翅红眼的概率为3/4×1/2=3/8。(3)据分析可知,实验②中F1应为XBXb(红眼♀)、XbY(白眼♂),若F1中出现的白眼雌果蝇是亲本减数分裂过程中X染色体未分离导致的,则其基因型应为XbXbY,该果蝇经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有XbXb、Y、Xb、XbY。
16.答案 (1)2 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灰体基因与长刚毛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黑檀体基因与短刚毛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2)
或
(3)TtXbXb、TtXbYB 4 1/12 2/5
解析 (1)控制果蝇体色和刚毛长度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亲本灰体长刚毛与黑檀体短刚毛杂交,F1全为灰体长刚毛,说明灰体与长刚毛为显性性状,且F1为双杂合子,由F1测交后代灰体长刚毛∶黑檀体短刚毛=1∶1可知,F1灰体长刚毛仅产生2种配子,说明控制灰体与长刚毛的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控制黑檀体与短刚毛的基因位于另一条染色体上,即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2)果蝇A1、A2、A3为3种不同眼色隐性突变体品系且突变基因位于Ⅱ号染色体上,则A1的基因型为a1a1、A2的基因型为a2a2、A3的基因型为a3a3、野生型的基因型为++,A1和A2杂交,后代都是野生型,说明a1和a2两个基因位于Ⅱ号染色体的不同位置();A2和A3杂交,后代都是突变型,说明a2和a3两个基因位于Ⅱ号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故突变型F1的基因型为a2a3,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为;A1和A3杂交,后代都是野生型,说明a1和a3两个基因位于Ⅱ号染色体的不同位置。(3)由题干信息可知,果蝇的正常刚毛(B)对截刚毛(b)为显性,这一对等位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t纯合时,会使性染色体组成为XX的个体成为不育的雄性个体,截刚毛♀和正常刚毛♂杂交,F1中截刚毛♀∶截刚毛♂(tt引起的XX个体成为不育雄性个体)∶正常刚毛♂=3∶1∶4,在不考虑tt影响的情况下,F1中雌性全为截刚毛、雄性全为正常刚毛,则B和b基因位于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亲本基因型为XbXb、XbYB。F1中截刚毛♀∶截刚毛♂=3∶1,说明F1中T_∶tt=3∶1,则亲代相关基因型为Tt、Tt。综上所述,亲本基因型为TtXbXb、TtXbYB;F1中雄性个体的基因型有4种,分别为ttXbXb(不育)、TTXbYB、TtXbYB、ttXbYB。F1中雌性个体为TTXbXb∶TtXbXb=1∶2,F1中可育雄性个体为TTXbYB∶TtXbYB∶ttXbYB=1∶2∶1,故F1产生的可育雄配子为TXb∶tXb∶TYB∶tYB=1∶1∶1∶1,F1产生的雌配子为TXb∶tXb=2∶1,若F1自由交配产生F2,则F2中截刚毛雄性个体(ttXbXb)所占比例为1/4×1/3=1/12;F2雌性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TTXbXb∶TtXbXb=2∶3,其中纯合子占2/5。
三年模拟练
1.C 2.C 3.C 4.C 5.B 6.D 7.BCD 8.ABC
1.C 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单体数可能为0,且有染色单体时,染色单体数与核DNA数相等,所以图中 分别表示染色体、核DNA和染色单体,A错误。①时期细胞中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数∶核DNA数=1∶1,且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一半,对应细胞为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②时期细胞中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数∶核DNA数=1∶1,且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的相同,对应分裂间期的G1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末期;③时期细胞中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数∶核DNA数=1∶1,且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二倍,对应有丝分裂后期、末期;④时期细胞中有染色单体,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核DNA数=1∶2∶2,且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一半,对应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⑤时期细胞中有染色单体,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核DNA数=1∶1∶1,且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的相等,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没有这样的时期,故不存在;⑥时期细胞中有染色单体,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核DNA数=1∶2∶2,且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的相等,对应分裂间期的G2期或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D错误。本题观察的是果蝇精巢,图中④时期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没有同源染色体,对应的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不是极体,B错误。⑥时期细胞中一定有同源染色体,但只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形成四分体,C正确。
2.C 由杂交组1、2的子代均为野生型可知,野生型对橘色1、橘色2均为显性;由杂交组3橘色1×橘色2,子代为野生型可推知,橘色1、橘色2均为单显性,且为纯合子,其子代野生型为杂合子;杂交组5中杂交组3的子代×粉红色,所得子代表型比例为1∶1∶1∶1,相当于测交,则粉红色为双隐性纯合子,果蝇眼睛的颜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其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设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为A/a、B/b,可推得杂交组3中亲本基因型为AAbb、aaBB,则杂交组3的子代野生型基因型为AaBb,这些子代相互杂交,F2中表型及比例应为野生型∶橘色1∶橘色2∶粉红色=9∶3∶3∶1,即F2中野生型的比例为9/16。
3.C 组合一的杂交子代数量比例为9∶3∶3∶1,所以亲本基因型为AaBb×AaBb,A正确;组合二杂交子代只有白茧,且黑蚁与淡赤蚁的比例为1∶1,所以亲本基因型为Aabb×aabb,D正确;组合三杂交子代只有黄茧,且黑蚁与淡赤蚁的比例为3∶1,所以亲本基因型为AaBB×AaBB或AaBB×AaBb或AaBB×Aabb,B正确;组合一中的亲本(AaBb)与组合三中基因型为AaBB的亲本杂交,子代表型及比例才与组合三的相同,C错误。
4.C 第3组F2的表型为易倒伏∶抗倒伏=9∶7,为9∶3∶3∶1的变式,说明F1为双杂合子,该性状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相关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设相关基因用A/a、B/b表示),第3组F2中易倒伏∶抗倒伏=9∶7,则易倒伏对应基因型为A_B_,抗倒伏对应基因型为A_bb、aaB_、aabb,则亲本3个纯合小麦品种中,易倒伏品种基因型为AABB,2个抗倒伏品种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第1组F2易倒伏个体中约有2/3是杂合子,A错误;第3组中F1为双杂合子AaBb,若抗倒伏甲为AAbb,抗倒伏乙为aaBB,则F1(AaBb)与抗倒伏乙(aaBB)杂交,后代的表型和比例是易倒伏(A_B_)∶抗倒伏(aaB_)=1∶1,B错误;第3组F2易倒伏小麦共有4种基因型,抗倒伏小麦共有5种基因型,抗倒伏小麦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3/7,杂合子所占比例为4/7,C正确;第3组F2中易倒伏小麦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2∶2∶4,让其全部进行测交,测交后代中,易倒伏个体的比例=1/9+2/9×1/2+2/9×1/2+4/9×1/4=4/9,所以测交后代易倒伏∶抗倒伏=4∶5,D错误。
5.B 由题可知,家鸽的羽色受Z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W染色体上没有对应的等位基因,分析三组杂交实验可知,灰白羽只在雄性个体中出现,雌性个体无灰白羽,推测灰白羽的基因型为ZAZA,即同时存在两个A基因时才表现为灰白羽。组别三中,银色羽♂×灰瓦羽♀→灰瓦羽♂∶银色羽♀=1∶1,则银色羽♂基因型为ZaZa,瓦灰羽♀基因型为ZAW,结合组别一可确定,灰白羽对应的基因型为ZAZA,瓦灰羽对应的基因型为ZAZa、ZAW,银色羽对应的基因型为ZaZa、ZaW。在雄家鸽中,同时存在两个A基因时(ZAZA)表现为灰白羽,存在一个A基因时(ZAZa)表现为瓦灰羽,不存在A基因时(ZaZa)表现为银色羽,故A对a为不完全显性,A正确。家鸽决定羽色的基因型有ZAZA、ZAZa、ZaZa、ZAW、ZaW,共5种,B错误。瓦灰羽鸽雌雄个体杂交,基因型为ZAZa×ZAW,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ZAZA(灰白羽)∶ZAZa(瓦灰羽)∶ZAW(瓦灰羽)∶ZaW(银色羽)=1∶1∶1∶1,故后代表型及比例为灰白羽∶瓦灰羽∶银色羽=1∶2∶1,D正确。
6.D 根据题中系谱图分析:Ⅰ-1和Ⅰ-2均未患甲病,Ⅱ-2患甲病,可确定甲病为隐性遗传病;Ⅱ-1和Ⅱ-2 均未患乙病,而他们的女儿Ⅲ-3患乙病,可确定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再根据题干信息“其中一种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推断控制甲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只考虑甲病,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1和Ⅱ-2的女儿患甲病,因此Ⅱ-1的基因型为XAXa,Ⅱ-2的基因型为XaY,他们后代Ⅲ-2的基因型为XAXa,B正确。只考虑乙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1和Ⅱ-2的女儿患乙病(bb),则Ⅱ-1和Ⅱ-2的基因型均为Bb,二者的女儿Ⅲ-1不患乙病,Ⅲ-1基因型为1/3BB、2/3Bb,因此Ⅱ-2与Ⅲ-1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C正确。Ⅲ-5含两条X染色体且患甲病,则Ⅲ-5的基因型为XaXaY,Ⅲ-5的两条含甲病致病基因的X染色体可能一条来自Ⅱ-3、一条来自Ⅱ-4,也可能两条都来自Ⅱ-3,D错误。
7.BCD 分析题图1可知,图1细胞分裂方式为减数分裂,其中细胞①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②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细胞③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细胞④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A正确;在细胞分裂装片的制作过程中,细胞死亡,故不能观察到细胞分裂的连续过程,B错误;图2中CD段同源染色体对数是体细胞的2倍,该阶段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或末期,而细胞①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错误;图1照片不属于物理模型,图2曲线图属于数学模型,D错误。
8.ABC 在纯种红眼♀×纯种白眼♂的正交实验中,F1只有红眼,说明红眼是显性性状,A正确。在纯种白眼♀×纯种红眼♂的反交实验中,F1雌性为红眼,雄性为白眼,说明该性状的表现与性别相关联,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不含它的等位基因,B正确。正反交实验的F1中雌果蝇的基因型都是XWXw,正交实验F1雄果蝇基因型是XWY,反交实验F1雄果蝇基因型是XwY,C正确。正交实验的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其后代表型及比例为红眼雌蝇∶红眼雄蝇∶白眼雄蝇=2∶1∶1;反交实验的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其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白眼雌蝇∶白眼雄蝇∶红眼雌蝇∶红眼雄蝇=1∶1∶1∶1,D错误。
9.答案 (1)2 自由组合 (2)AAbb、aaBB AABB、AABb、AaBB、AaBb aabb (3)扁盘∶圆∶长=4∶4∶1 AaBb
解析 (1)根据实验1和实验2中F2的分离比为9∶6∶1可以看出,南瓜果形的遗传受2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2)根据实验1和实验2的F2的表型及比例可以推出,圆形基因型为A_bb、aaB_,即AAbb、Aabb、aaBb、aaBB;纯合圆形的基因型为AAbb、aaBB;扁盘形基因型为A_B_,即AABB、AaBB、AaBb、AABb;长形基因型为aabb。(3)实验1F2中扁盘南瓜的基因型为1AABB、2AaBB、2AABb、4AaBb,产生的配子为AB∶Ab∶aB∶ab=4∶2∶2∶1,如果用长形品种植株aabb与其杂交,则后代表型及比例为扁盘∶圆∶长=4∶4∶1,其中扁盘的基因型为AaBb。
10.答案 (1)二 已知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而杂交实验二的F1中雌雄个体表型存在差异 (2)aaZRZR aaZRW (3)2/9 5/8 (4)1/6
解析 (1)已知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而杂交实验二中,子代雌雄个体体色与性别相关联,说明R、r位于Z染色体上。(2)根据题干信息,甲、乙、丙、丁均为纯合白色个体,根据实验一、二推测,同时含有A、R基因时家蚕才表现灰色。杂交实验一中F1雌雄个体均为灰色,推测甲基因型为aaZRZR,乙基因型为AAZrW;杂交实验二中F1雌性个体为白色,F1雄性个体为灰色,推测丙基因型为AAZrZr,丁基因型为aaZRW。(3)杂交实验一中F1的基因型为AaZRZr、AaZRW,F2灰色个体基因型为A_ZR_,所占比例为3/4×3/4=9/16,纯合灰色基因型为AAZRZR、AAZRW,比例为1/4×1/2=1/8,所以F2灰色个体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8÷9/16=2/9。杂交实验二中F1的基因型为AaZRZr、AaZrW,F2灰色个体基因型为A_ZR_,所占比例为3/4×1/2=3/8,所以白色个体所占比例为1-3/8=5/8。(4)让杂交实验一的F1中灰色雌性个体(AaZRW)与杂交实验二的F1中灰色雄性个体(AaZRZr)交配,后代灰色雄性个体A_ZRZ_所占比例为3/4×1/2=3/8,灰色雄性纯合子AAZRZR所占比例为1/4×1/4=1/16,所以后代灰色雄性个体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16÷3/8=1/6。
11.答案 (1)AaXBXb、AaXBY 全部为雄虫 (2)让白色雌虫Q与黄色雄虫aaXBY杂交得到子代,观察并统计子代的体色和性别情况 ①AAXbXb ②子代雌虫体色为绿色∶黄色=1∶1(或者子代中绿雌∶黄雌∶白雄=1∶1∶2) ③子代的雌虫体色均为黄色(或者子代中黄雌∶白雄=1∶1) aaXbXb
解析 由题图可知,同时存在A、B基因时昆虫表现为绿色,存在B基因不存在A基因时昆虫表现为黄色,不存在B基因时昆虫表现为白色,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故绿色昆虫基因型为A_XBX_、A_XBY,黄色昆虫基因型为aaXBX_、aaXBY,白色昆虫基因型为__XbXb、__XbY。(1)两只绿色昆虫杂交,雌性昆虫的基因型为A_XBX-,雄性昆虫的基因型为A_XBY,它们的子代出现了黄色昆虫(aaXB_),比例为3/16(可拆分为1/4×3/4),说明亲本两只绿色昆虫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AaXBY,因此子代白色昆虫(__XbY)只能是雄虫。(2)根据题意分析,未知基因型的白色雌虫Q的基因型可能为AAXbXb、AaXbXb、aaXbXb,为了鉴定其基因型,可以让其与黄色雄虫aaXBY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体色和性别情况。①若子代的雌虫体色均为绿色,说明Q的基因型是AAXbXb;②若子代雌虫体色为绿色∶黄色=1∶1(或子代中绿雌∶黄雌∶白雄=1∶1∶2),则Q的基因型是AaXbXb;③若子代的雌虫体色均为黄色(或子代中黄雌∶白雄=1∶1),则Q的基因型是aaXbXb。
12.答案 (1)回交二后代中白瓤西瓜与红瓤西瓜的比例约是3∶1而不是1∶1 (2)①AABB 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重叠 ②AaBb 1/3 ③白瓤西瓜∶红瓤西瓜=15∶1
解析 本题的背景包括“西瓜的花为单性花,雌雄同株”与“自交系”等信息,明确题中白瓤西瓜自交系与红瓤西瓜自交系都是纯合子,在此基础上结合“互补效应”与“重叠效应”的信息进行分析作答。(1)根据亲本杂交实验可以知道,红瓤为隐性性状,白瓤为显性性状,回交二属于测交,后代白瓤∶红瓤≈3∶1,而不是1∶1,说明这对性状不可能只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2)①若西瓜果肉颜色受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根据回交二可以判断只要有一个显性基因存在就表现为显性性状,只有当两对基因全隐性时才表现为隐性性状,即符合题中的重叠效应,且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遗传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红瓤西瓜的基因型为aabb,F1白瓤西瓜的基因型为AaBb,亲本P1的基因型为AABB。②回交二的亲本基因型为AaBb、aabb,后代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回交一的亲本基因型为AaBb、AABB,后代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故回交二后代与回交一后代相同的基因型是AaBb,该基因型个体在回交二后代的白瓤西瓜(AaBb、Aabb、aaBb)中占1/3。③F1(AaBb)随机交配,理论上后代比例应该为9∶3∶3∶1,但只要有一个显性基因存在时就表现为一种性状,只有当两对基因全隐性时才表现为另一种性状,所以后代表型的比例为白瓤西瓜∶红瓤西瓜=15∶1。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