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苏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2
全书综合测评
一、单项选择题(共14题,每题2分,共2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雄蛙(杂合子)的一个体细胞经有丝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C1、C2),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S1、S2)。比较C1与C2、S1与S2细胞中核DNA数目及其储存的遗传信息,正确的是( )
A.核DNA数目C1与C2相同,S1与S2不同
B.遗传信息C1与C2相同,S1与S2不同
C.核DNA数目C1与C2不同,S1与S2相同
D.遗传信息C1与C2不同,S1与S2相同
2.如图是东亚飞蝗(雄性2n=23,XO;雌性2n=24,XX)精巢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的部分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减数分裂的正确顺序是1→3→2→4
B.图1、3过程中都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C.处于图2时的蝗虫细胞染色体DNA有22个或24个
D.雌性东亚飞蝗体内不会出现图4所示分裂状态
3.已知水稻(二倍体)的高秆对矮秆为显性,抗病对不抗病为显性。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现以纯合高秆抗病水稻和纯合矮秆不抗病水稻作为亲本进行杂交,用获得的F1培育矮秆抗病水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F1自交时,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
B.对F1进行测交,后代中也会出现矮秆抗病水稻
C.取F1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可得到能稳定遗传的新品种
D.用X射线对F1进行诱变处理,一定能获得矮秆抗病的新品种
4.鹌鹑的羽色十分丰富,控制羽色的基因多达26个,其中有4个复等位基因(A1、A2、A3、a),A为显性基因,a为隐性基因,A1、A2、A3之间为共显性。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复等位基因的出现,主要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B.鹌鹑群体中存在的不同羽色体现了物种多样性
C.复等位基因A1、A2、A3、a的存在说明了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方向突变
D.正常情况下,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复等位基因之间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5.鸡的性别决定方式属于ZW型,现有一只纯种雌性芦花鸡(ZW)与一只纯种雄性非芦花鸡(ZZ)交配多次,F1中雄性均表现为芦花,雌性均表现为非芦花。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控制芦花和非芦花性状的基因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
B.芦花是显性性状,非芦花是隐性性状
C.F1中显性基因频率为1/3
D.F1自由交配,F2雌雄鸡中芦花鸡比例不同
6.如图为烟草花叶病毒对烟草叶片细胞的感染和病毒重建实验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烟草花叶病毒由一条RNA链和蛋白质外壳组成
B.单用病毒的RNA可以使烟草出现感染病毒的症状
C.用RNA酶处理过的RNA没有感染效力
D.对烟草花叶病毒进行降解的步骤需要用蛋白酶
7.某种鼠的毛色有黄色和黑色,分别受等位基因A和a控制。纯种黄色小鼠和纯种黑色小鼠杂交,F1表现出不同毛色。研究表明,F1小鼠的A基因的碱基序列均相同,但A基因中的胞嘧啶有不同程度的甲基化现象,甲基化不影响DNA复制。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甲基化在转录水平上影响基因的表达
B.甲基化不影响碱基互补配对过程
C.碱基的甲基化可以遗传给后代
D.甲基化引起A基因发生了突变
8.如图表示某真核生物细胞内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变化,X、Y分别表示两种功能不同的酶。请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X为DNA聚合酶,Y为RNA聚合酶
B.图Ⅱ中包括5种碱基、8种核苷酸
C.a、b两处片段碱基配对的方式不完全相同
D.图Ⅲ中核糖体的移动方向为由左向右
9.野生甘蓝的一次变异导致某mRNA上一个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转变为终止密码子,导致植株形成大量的生殖枝,经过人工选择成为花椰菜这个甘蓝亚种。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花椰菜相应基因转录的mRNA比野生甘蓝的短
B.花椰菜的产生是由基因突变造成的
C.野生甘蓝和花椰菜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D.突变后,相应mRNA编码的肽链的氨基酸数比野生甘蓝的少
10.DNA分子中碱基上连接一个“—CH3”,称为DNA甲基化。基因甲基化可以导致其不能转录。这种变化可以在细胞间遗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基因型相同的生物表型也相同
B.基因甲基化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
C.基因甲基化属于不利于生物的变异
D.原癌基因、抑癌基因甲基化可能会导致细胞癌变
11.如图是某十字花科植物野生祖先种和栽培品种的染色体核型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栽培品种每个染色体组都含3条染色体
B.栽培品种和野生祖先种不存在相同基因
C.用秋水仙素处理野生祖先种的幼苗不可以直接获得栽培品种
D.栽培品种可正常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含有9条染色体
12.金鱼的品种很多(如文种金鱼,草种金鱼,龙种金鱼,蛋种金鱼等),不同品种间都具有独特的外形。人类长期选育的过程中,金鱼的品种更加繁多。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突变和基因重组为金鱼进化提供原材料
B.金鱼产生的变异不能在选育过程中都保留下来
C.人类选育过程中金鱼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定向改变
D.原品种与人类选育的新品种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13.某雄性动物(2n=20)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了两对同源染色体的特殊联会,形成如图所示的“四射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变异引起了部分染色体上基因排列顺序的变化
B.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除去“四射体”外,还可形成8个四分体
C.该变异属于同源染色体片段交换,一般对生物体不利
D.“四射体”的出现,是因为A—a、B—b、P—P、T—t发生了联会
14.某校的生物兴趣小组开展了红绿色盲(设相关基因为B、b)普查活动,他们从全校学生中随机抽取了200名学生(男女学生各半)作为调查对象,结果发现有女性红绿色盲患者2人,男性红绿色盲患者8人,女性红绿色盲致病基因携带者15人。那么在该校全校学生中红绿色盲致病基因的频率为( )
A.6.75% B.7%
C.9% D.13.5%
二、多项选择题(共4题,每题3分,共12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每题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15.某人研究小麦的籽粒颜色的遗传时,发现如下情况:
Ⅰ Ⅱ Ⅲ
P 红粒×白粒 红粒×白粒 红粒×白粒
F1 红粒 红粒 红粒
F2 红粒 白粒 红粒 白粒 红粒 白粒
3 ∶ 1 15 ∶ 1 63 ∶ 1
结合上述结果,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因为F2发生性状分离,所以F1一定是杂合子,亲本最可能是纯合子
B.籽粒颜色的遗传最可能由位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的3对基因控制
C.据图解分析:第Ⅱ组杂交组合的F2红粒中,纯合个体的基因型有7种
D.第Ⅲ组杂交组合F1基因组成为AaBbCc,其测交后代中纯合子占1/8
16.如图表示生物遗传信息由DNA向蛋白质传递与表达的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能特异性识别信使RNA上密码子的分子所携带的物质是氨基酸
B.a~e过程各阶段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C.在细胞生物中,a和b过程发生的场所都是细胞核
D.a过程可发生在真核细胞分裂前的间期,RNA病毒一定有d过程发生
17.如图表示基因突变的一种情况,其中a、b是核酸链,c是肽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c过程表示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B.图中由于氨基酸没有改变,所以没有发生基因突变
C.图中氨基酸没有改变的原因是密码子具有通用性
D.除图示情况外,基因突变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和缺失
18.如图是某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其中Ⅱ3不携带致病基因,Ⅲ6和Ⅲ7是异卵双生,不考虑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Ⅱ5所患遗传病不可能是染色体异常引起的
B.该病的遗传方式不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C.若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Ⅱ4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2/3
D.若该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Ⅲ6和Ⅲ7都不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3/16
三、非选择题(共5题,共60分。)
19.(10分)有研究小组在小鼠毛色遗传实验中发现,不论黄鼠与黄鼠交配,还是黄鼠与黑鼠交配,后代中均有两种表型,实验结果如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控制毛色的等位基因用A、a表示):
组别 P F1的表型及数量(单位:只)
雌性 雄性
实验一 黄鼠×黑鼠 黄鼠1 187 黑鼠1 189 黄鼠1 186 黑鼠1 188
实验二 黄鼠×黄鼠 黄鼠1 198 黑鼠598 黄鼠1 196 黑鼠599
(1)小鼠毛色中显性性状是 。根据实验结果可推测,在胚胎期死亡的个体基因型为 。该小鼠毛色遗传时 (填“遵循”或“不遵循”)分离定律。
(2)实验一中亲本的基因型是 。
(3)实验二F1中的雌雄黄鼠自由交配,子代的表型和比例是 。
(4)若将实验一中F1雌雄鼠自由交配得到F2,F2中黄鼠所占的比例是 (用分数表示),F2继续自由交配得到F3中黑鼠所占的比例是 (用分数表示)。
20.(12分)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农作物的籽粒成熟后大部分掉落的特性称为落粒性,落粒性给水稻收获带来较大的困难。科研人员做了图1所示的水稻杂交实验,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图1
图2
(1)在图2中画出F1水稻植株体细胞中控制水稻落粒性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情况。用横线(——)表示相关染色体,用点(·)表示基因位置。若落粒性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表示,若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和B、b表示,以此类推。
(2)F2中不落粒植株的基因型有 种,其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 。
(3)取F1植株的花粉粒在适宜条件下离体培养。正常情况下,由花粉粒发育成的幼苗的基因型可能是 ,此时用 处理幼苗,能够抑制 ,使这些幼苗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正常水稻植株的染色体数目。用此种方法得到的落粒水稻与不落粒水稻的数量比为 。
21.(12分)图1表示基因型为AaBb的某二倍体动物(2n=4)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示意图,图2表示该动物细胞分裂相关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与核DNA数比例的变化关系,请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图1
图2
(1)图1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有 (填数字序号),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 (填数字序号),处于图2中CD段的细胞有 (填数字序号)。
(2)图2中,DE段的变化原因是 ,这种变化导致图1中一种细胞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细胞类型,其转变的具体情况有 、 (用图中数字和箭头表示)。
(3)图1②细胞中同时出现A和a基因的原因可能有 ,两者的碱基排列顺序 (填“一定相同”“一定不同”或“不一定相同”)。
(4)若使用15N标记的NH4Cl培养液来培养该动物细胞,则该细胞第一次分裂进行至图1中细胞③所处时期时,被15N标记的染色体有 条。
22.(15分)图中甲~丁表示大分子物质或结构,①②代表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①过程需要的原料是 ,催化该过程的酶是 ,①②过程都涉及碱基配对,其中①过程特有的配对方式是 。
(2)若乙中含1 000个碱基,其中C占26%、G占32%,则甲中胸腺嘧啶的比例是 ,此DNA片段经三次复制,在第三次复制过程中需消耗 个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3)少量的mRNA能在短时间内指导合成大量蛋白质的原因是 ,②过程涉及的RNA有 。
(4)人体造血干细胞中,①发生的场所是 。
(5)假如甲中一个碱基对发生替换,导致其表达过程合成的肽链中氨基酸由异亮氨酸(密码子有AUU、AUC、AUA)变成苏氨酸(密码子有ACU、ACC、ACA、ACG),则甲中碱基对替换情况可能是 。
(6)下列生物或结构中,与结构丁化学组成相近的是 。
A.T2噬菌体 B.烟草花叶病毒 C.线粒体 D.HIV
23.(11分)高原鼢鼠是生活在青藏高原等地的地下鼠,其地下通道严重缺氧。一般来说,低氧会促进细胞凋亡。现已知Bax为凋亡促进基因,Bcl-2为凋亡抑制基因。为了探讨高原鼢鼠适应低氧环境的分子机制,研究人员以SD大鼠为对照,研究了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在不同海拔环境条件下的表达模式,研究结果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Bax、Bcl-2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 。判断高原鼢鼠与SD大鼠是否为同一物种的主要依据是两者是否存在 。
(2)据图分析,实验操作过程中可通过检测高原鼢鼠和SD大鼠肺组织中 的含量了解Bax、Bcl-2的表达水平。高原鼢鼠在低氧环境中主要通过 (填“上调”或“下调”)Bax的表达水平, (填“上调”或“下调”)Bcl-2的表达水平,从而抑制细胞在低氧环境的凋亡。
(3)高原鼢鼠的肝细胞中 (填“存在”或“不存在”)Bax、Bcl-2基因。图示结果表明 (填“高原鼢鼠”或“SD大鼠”)对低氧环境不敏感。
(4)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高原鼢鼠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其进化的实质是 。
答案与解析
全书综合测评
1.B 2.D 3.B 4.C 5.D 6.D 7.D 8.A 9.A 10.D
11.C 12.C 13.C 14.C 15.ABD 16.CD 17.AD 18.AD
1.B 有丝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的核DNA数目相同,即核DNA数目C1与C2相同;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核DNA数目也相同,即核DNA数目S1与S2相同,A、C错误。有丝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所含的遗传信息相同,即遗传信息C1与C2相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所形成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的遗传信息不同,即遗传信息S1与S2不同,B正确,D错误。
2.D 图1细胞中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图2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面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图3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图4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减数分裂的正确顺序是1→3→2→4,A正确;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都可能发生基因重组,所以图1、3过程中都可发生基因重组,B正确;由题可知,雄性东亚飞蝗体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性染色体组成为XO(只有1条X染色体),所以处在图2时的蝗虫细胞含有11条或12条染色体,且每条染色体含两个DNA分子,即图2时细胞内含22个或24个染色体DNA,C正确;极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雌性东亚飞蝗体内会出现图4所示分裂状态,D错误。
3.B F1产生配子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而配子的随机结合不发生基因重组,A错误;对F1进行测交,后代中也会出现矮秆抗病水稻,占比为1/4,B正确;取F1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获得的是高度不育的单倍体,C错误;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用X射线对F1进行诱变处理,不一定能获得矮秆抗病的新品种,D错误。
4.C 复等位基因的出现,主要是基因突变的结果,A错误;鹌鹑群体中存在不同羽色体现了遗传多样性,B错误;复等位基因A1、A2、A3、a的存在说明了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方向突变,C正确;正常情况下,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复等位基因之间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
5.D 纯种雌性芦花鸡与纯种雄性非芦花鸡杂交,F1中雄性均表现为芦花,雌性均表现为非芦花,则控制芦花和非芦花性状的基因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且芦花是显性性状,非芦花是隐性性状,A、B正确;设该相对性状由A和a基因控制,则亲本基因型为ZAW和ZaZa,F1基因型为ZaW和ZAZa,故F1中显性基因频率为1/3,C正确;F1自由交配,F2基因型为ZAW、ZaW、ZAZa和ZaZa,因此F2雌雄鸡中芦花鸡比例相同,D错误。
6.D 烟草花叶病毒属于RNA病毒,由一条RNA链和蛋白质外壳组成,A正确;由图可知,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故单用病毒的RNA可以使烟草出现感染病毒的症状,B正确;RNA是遗传物质,如果用RNA酶将RNA降解后,病毒的RNA就失去了感染效力,C正确;据图分析,对烟草花叶病毒进行降解后获得了RNA和蛋白质,因此该过程不能用蛋白酶处理,D错误。
7.D 甲基化在转录水平上影响基因的表达,使F1小鼠表现出不同毛色,A正确;甲基化不影响DNA复制,说明甲基化不影响碱基互补配对过程,B正确;碱基的甲基化可以遗传给后代,C正确;F1小鼠的A基因的碱基序列均相同,说明甲基化没有引起A基因发生突变,D错误。
8.A 图Ⅰ表示DNA复制过程,图Ⅱ表示转录过程,X为解旋酶,Y为RNA聚合酶,A错误;图Ⅱ中既有DNA,又有RNA,所以该图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组成DNA和RNA的核苷酸分别有4种),B正确;a处的碱基配对为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配对,即A—T、T—A、G—C、C—G,而b处的碱基配对为DNA与RNA的碱基配对,即A—U、T—A、G—C、C—G,C正确;根据肽链长短可知,图Ⅲ中核糖体的移动方向为由左向右,D正确。
9.A 结合题干信息可知,相应基因转录的mRNA长度并没有改变,而是mRNA上一个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转变为终止密码子,使合成的肽链变短,A错误;结合题干信息可知,野生甘蓝的变异是基因结构发生改变,属于基因突变,B正确;花椰菜只是甘蓝的亚种,两者没有形成生殖隔离,C正确;突变后,一个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转变为终止密码子,故mRNA编码的肽链的氨基酸数比野生甘蓝的少,D正确。
10.D 基因型相同的生物表型可能不同,A错误;基因甲基化未导致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不属于基因突变,B错误;基因甲基化不一定不利于生物,有可能有利于生物的生存,C错误;原癌基因、抑癌基因甲基化后,若不能正常控制细胞周期和抑制细胞不正常分裂,会导致细胞癌变,D正确。
11.C 栽培品种和野生祖先种每个染色体组都含9条染色体,A错误;栽培品种和野生祖先种都是某十字花科植物,存在相同基因,B错误;用秋水仙素处理野生祖先种的幼苗可以直接获得四倍体,不能直接获得三倍体的栽培品种,C正确;栽培品种体细胞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所以不能正常进行减数分裂,D错误。
12.C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正确;不可遗传变异不能传递给下一代,不能保留下来,且一些不符合人类要求的变异也会被淘汰,B正确;人工选育会使金鱼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错误;选育出的金鱼新品种不是新物种,其与原品种尚未形成生殖隔离,D正确。
13.C 图示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可引起部分染色体上基因排列顺序的变化,A正确;“四射体”包括2对同源染色体,由于该动物体细胞中含有10对同源染色体,正常情况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可形成10个四分体,所以除去“四射体”外,还有8个四分体,B正确;该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一般对生物体是不利的,C错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出现“四射体”的原因是A—a、B—b、P—P、T—t均为同源区段,所以发生联会,D正确。
14.C 由题意知,200名学生中,基因型为XbXb的有2人,基因型为XBXb的有15人,基因型为XbY的有8人,因此红绿色盲致病基因(Xb)的频率为(2×2+15+8)÷(100×2+100)×100%=9%,C正确。
15.ABD 由亲本、F1和F2的表型可知,F2发生了性状分离,可以反推出F1是杂合子,亲本最可能是纯合子,A正确;第Ⅲ组F2中红粒所占的比例为63/64,即1-(1/4)3,可以推出该性状最可能由3对独立遗传(位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B正确;由各表型所占的比例可推出,第Ⅰ、Ⅱ、Ⅲ组的F1中分别有1对、2对、3对杂合基因(假设相关基因分别用A/a、B/b、C/c表示),则第Ⅰ组F1可能的基因型为Aabbcc、aaBbcc和aabbCc,第Ⅱ组F1可能的基因型为AaBbcc、aaBbCc和AabbCc,第Ⅲ组F1可能的基因型为AaBbCc,第Ⅱ组F1(以AaBbcc为例)自交后代红粒中纯合子基因型只有AABBcc、aaBBcc、AAbbcc 3种,C错误;第Ⅲ组F1 AaBbCc与aabbcc测交,后代纯合子的基因型只有aabbcc,占1/8,D正确。
16.CD 能特异性识别信使RNA上密码子的分子是tRNA,tRNA所携带的物质是氨基酸,A正确。图中a~e过程分别表示DNA分子的复制、转录、翻译、逆转录和RNA分子的复制过程,各阶段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B正确。a表示DNA分子的复制,b表示转录过程,在真核生物中两者发生的场所主要是细胞核(细胞质中也可发生);原核生物无细胞核,a、b过程可在拟核发生,C错误。只有逆转录病毒才有d过程(逆转录)发生,D错误。
17.AD a→b是转录过程,b→c是翻译过程,A正确;图中氨基酸没有改变的原因是密码子具有简并性,但基因中的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说明发生了基因突变,B、C错误;图中发生的是碱基对的替换,基因突变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和缺失,D正确。
18.AD Ⅱ5的双亲均正常,其所患遗传病可能是正常双亲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异常导致的,如21三体综合征,A错误。该病若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患者的双亲至少有一方患病;该病若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Ⅱ5(男性患者)的母亲应患病;结合“无中生有”可推测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正确。若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相关基因用A/a表示),则Ⅰ1和Ⅰ2的基因型都为Aa,Ⅱ4的基因型为AA或Aa,且比例为1∶2,故Ⅱ4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2/3,C正确。若该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相关基因用A/a表示),Ⅱ4的基因型为1/2XAXA、1/2XAXa,Ⅱ3的基因型为XAY,则Ⅲ6不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2×1+1/2×1/2=3/4;Ⅲ7的基因型为XAY,不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因此Ⅲ6和Ⅲ7都不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3/4×1=3/4,D错误。
19.答案 (除特别注明外,每空1分)(1)黄色 AA 遵循
(2)Aa、aa
(3)黄鼠∶黑鼠=2∶1(2分)
(4)2/5(2分) 2/3(2分)
解析 (1)表格中实验二,黄鼠与黄鼠杂交,子代有黄鼠和黑鼠,因此黄色是显性性状,小鼠亲本基因型都是Aa。实验二子代中黄鼠∶黑鼠≈2∶1,说明基因型为AA的个体胚胎致死,该小鼠毛色遗传时遵循分离定律。(2)实验一中亲本的基因型是Aa、aa。(3)实验二F1中的雌雄黄鼠的基因型均为Aa,F1自由交配,由于AA个体致死,子代的表型和比例是黄鼠∶黑鼠=2∶1。(4)若将实验一中F1雌雄鼠(基因型均为1/2Aa、1/2aa)自由交配,F1产生的雌雄配子中,A配子比例均为1/4,a配子比例均为3/4,由于AA个体致死,则F2中黄鼠(Aa)所占的比例是(1/4×3/4×2)/(1-1/4×1/4)=2/5,黑鼠(aa)所占的比例为3/5,F2继续自由交配,F2产生的雌雄配子中,A配子比例均为1/5,a配子比例均为4/5,由于AA纯合致死,则F3中黑鼠所占的比例是(4/5×4/5)/(1-1/5×1/5)=2/3。
20.答案 (除特别注明外,每空2分)
(1)
(2)5 3/7
(3)AB、Ab、aB、ab 低温或秋水仙素(1分) 纺锤体的形成(1分) 1∶3
解析 (1)F2中落粒∶不落粒=9∶7,为9∶3∶3∶1的变式,则F1为双杂合个体,基因型为AaBb,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见答案。(2)F2中不落粒植株的基因型为A_bb、aaB_、aabb,共2+2+1=5(种),其中纯合子只有AAbb、aaBB、aabb,所占比例为3/7。(3)F1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其产生的花粉的种类及比例为AB∶Ab∶aB∶ab=1∶1∶1∶1,用低温或秋水仙素处理花粉发育成的幼苗,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这些幼苗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正常水稻植株的染色体数目。用此种方法得到的落粒水稻与不落粒水稻的数量比为1∶3。
21.答案 (除特别注明外,每空1分)(1)①②⑤(2分) ①③⑤(2分) ①④⑤(2分)
(2)染色体着丝粒分裂 ①→③ ④→②
(3)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同源染色体片段交换) 一定不同
(4)8
解析 (1)题图1中①②⑤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③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④细胞含有1个染色体组,细胞①③⑤含有同源染色体;图2中CD段表示染色体和核DNA数目之比为1∶2,对应图1中的①④⑤。(2)图2中,DE段染色体和核DNA数目之比由1∶2变成1∶1,变化原因是染色体着丝粒分裂,这种变化导致图1中一种细胞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细胞类型,其转变的具体情况有①→③,④→②。(3)图1中②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同时出现A和a的原因可能是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同源染色体片段交换);A和a是一对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是基因突变后形成的,而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等引起基因的碱基序列的改变,因此A和a的碱基排列顺序一定不同。(4)若使用15N标记的NH4Cl培养液来培养该动物细胞,则该细胞第一次分裂进行至图1中细胞③所处时期时,DNA分子只复制了一次,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可知,此时所有染色体上的DNA都被15N标记,即此时被15N标记的染色体有8条。
22.答案 (除特别注明外,每空1分)(1)核糖核苷酸 RNA聚合酶 T—A
(2)21%(2分) 2 320(2分)
(3)一个mRNA可以相继与多个核糖体结合,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2分) tRNA、rRNA、mRNA
(4)细胞核和线粒体(2分)
(5)T—A→C—G(2分)
(6)BD
解析 (1)①为转录过程,即合成RNA的过程,故该过程需要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催化转录过程的酶是RNA聚合酶;①是转录过程,该过程中的碱基配对方式为A—U、T—A、C—G、G—C,②是翻译过程,该过程中的碱基配对方式为A—U、U—A、C—G、G—C,因此与②过程碱基配对方式相比,①过程中特有的配对方式是T—A。(2)若乙中含1 000个碱基,其中C占26%、G占32%,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甲中C+G=26%+32%=58%,则A+T=42%,A=T=21%,C=G=29%,胞嘧啶有1 000×2×29%=580(个)。此DNA片段经三次复制,在第三次复制过程中需消耗胞嘧啶脱氧核苷酸(23-22)×580=2 320(个)。(3)②为翻译过程,该过程涉及的RNA有三类,即mRNA、tRNA和rRNA;一个mRNA可以相继与多个核糖体结合,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因此少量的mRNA能在短时间内指导合成大量蛋白质。(4)人体内的造血干细胞的细胞核和线粒体中含有DNA,①转录过程可以在细胞核和线粒体中发生。(5)由于甲中一个碱基对发生替换,导致其表达过程合成的肽链中的氨基酸由异亮氨酸变成苏氨酸,比较这两种氨基酸的密码子可知,可能是密码子中的第二个碱基由U变为C,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甲中碱基对替换情况是T—A→C—G。(6)图中丁为核糖体,化学组成主要为蛋白质和RNA,T2噬菌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线粒体中含有DNA和RNA及其他物质,烟草花叶病毒和HIV都是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故与结构丁化学组成相近的是烟草花叶病毒和HIV,故选BD。
23.答案 (除特别注明外,每空1分)(1)脱氧核苷酸 生殖隔离
(2)相应mRNA 下调(2分) 上调(2分)
(3)存在 SD大鼠
(4)种群 种群基因频率改变
解析 (1)Bax、Bcl-2基因是高原鼢鼠遗传物质的一部分,高原鼢鼠的遗传物质是DNA,DNA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判断高原鼢鼠与SD大鼠是否为同一物种的主要依据是两者是否存在生殖隔离。(2)结合题图可知,实验操作过程中可通过检测高原鼢鼠和SD大鼠肺组织中相应mRNA的含量了解Bax、Bcl-2的表达水平。高原鼢鼠在低氧环境中主要通过下调Bax的表达水平,上调Bcl-2的表达水平,从而抑制细胞在低氧环境的凋亡。(3)肝细胞属于体细胞,起源于受精卵,故在高原鼢鼠的肝细胞中存在Bax、Bcl-2基因。图示结果表明SD大鼠对低氧环境不敏感。(4)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知,高原鼢鼠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其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