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苏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2
专题强化练1 遗传中的特殊分离比现象分析
1.一种观赏植物,纯合的蓝色品种与纯合的鲜红色品种杂交,F1为蓝色,F1自交,F2为9蓝色∶6紫色∶1鲜红色。已知该性状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若F2中的紫色植株全部自花传粉,则后代表型及比例是( )
A.2蓝色∶6紫色∶1鲜红色
B.5紫色∶1鲜红色
C.1紫色∶5鲜红色
D.3紫色∶1蓝色
2.(2024江苏淮阴中学月考)控制人类肤色的A/a、B/b、E/e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AABBEE为黑色,aabbee为白色,肤色与基因型的关系如下图,即肤色随显性基因的增加而逐渐加深,若双亲基因型为AabbEE×AaBbee,则子代肤色的基因型和表型种类分别有 ( )
A.6种,4种 B.12种,4种
C.6种,5种 D.12种,6种
3.(2024江苏镇江中学月考)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且为完全显性,不考虑环境因素对表型的影响。若该个体自交,下列对后代性状分离比的推测错误的是( )
A.若B基因纯合致死,则为6∶3∶2∶1
B.若基因组成为AB的雄配子致死,则为5∶3∶3∶1
C.若基因B对基因A的表达有抑制作用,则为13∶3
D.若含基因a的花粉成活率为50%,则为24∶8∶3∶1
4.燕麦颖色受两对基因控制。现用纯种黄颖与纯种黑颖杂交,F1全为黑颖,F1自交产生的F2中,黑颖∶黄颖∶白颖=12∶3∶1。已知黑颖(B)和黄颖(Y)为显性性状,只要B存在,植株就表现为黑颖。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F2中,黄颖占非黑颖总数的比例是3/4
B.F2中,黄颖的基因型有2种
C.若将F1进行测交,预计后代中黑颖纯合子的比例是1/4
D.若将黑颖与黄颖杂交,亲本的基因型为Bbyy×bbYy时,后代中白颖的比例最大
5.在小鼠的一个自然种群中,体色有黄色(Y)和灰色(y),尾巴有短尾(D)和长尾(d),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任取一对黄色短尾个体经多次交配,F1的表型为黄色短尾∶灰色短尾∶黄色长尾∶灰色长尾=4∶2∶2∶1。实验中发现有些基因型有致死现象(胚胎致死)。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黄色短尾亲本能产生4种正常配子
B.F1中致死个体的基因型共有4种
C.表型为黄色短尾的小鼠的基因型只有1种
D.若让F1中的灰色短尾雌雄鼠自由交配,则F2中灰色短尾小鼠占2/3
6.(2022江苏南通海安高级中学期中)斑翅果蝇翅的黄色和白色、有斑点和无斑点分别由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B/b控制。用纯合的黄色有斑点果蝇与白色无斑点果蝇进行杂交,F1全是黄色有斑点果蝇。让F1雌雄果蝇自由交配得到F2,F2表型比例为7∶3∶1∶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斑翅果蝇翅的显性性状为黄色、有斑点
B.F2出现7∶3∶1∶1的原因是基因型为Ab和aB的配子不育
C.F2的基因型共有8种,其中纯合子占1/4
D.选F1中的果蝇进行测交,则测交后代表型的比例为1∶1∶1或1∶1∶1∶1
7.番茄植株有无茸毛(A、a)和果实的颜色(B、b)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已知在茸毛遗传中,某种纯合基因型具有致死效应,不能完成胚的发育。现有人做了如下三组番茄杂交实验,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杂交组 亲本 子一代表型及比例
一 有茸毛红果× 有茸毛红果 有茸毛红果∶无茸毛红果=2∶1
二 有茸毛红果× 无茸毛红果 有茸毛红果∶有茸毛黄果∶无茸毛红果∶无茸毛黄果=3∶1∶3∶1
三 有茸毛红果× 有茸毛红果 有茸毛红果∶有茸毛黄果∶无茸毛红果∶无茸毛黄果=
(1)在番茄的生殖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A、a与基因B、b是随着
(填“同源”或“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自由组合的。
(2)番茄的果实颜色性状中,红果是 性性状。番茄不能完成胚的发育的致死受精卵的基因型是 。
(3)杂交组一中,子代中的有茸毛红果番茄可能的基因型有 。
(4)杂交组二中两亲本植株的基因型是 。
(5)杂交组三产生的子代有4种表型,理论上其比例应为 ,共有 种基因型。
8.鸭喙具有黑、黄、花三种颜色,为探索鸭喙颜色的遗传规律,研究人员利用两个家系(甲和乙)中的黑喙鸭与某纯种黄喙鸭(无色素)为材料设计不同的杂交组合进行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亲本杂交组合 后代表型及比例
第一组 家系甲(黑喙)× 纯种黄喙鸭 F1中多数为黑喙鸭、少数为黄喙鸭
第二组 家系乙(黑喙)× 纯种黄喙鸭 F1中多数为黑喙鸭、少数为花喙鸭
第三组 第一组F1中黑喙鸭× 第一组F1中黑喙鸭 黑喙鸭∶花喙鸭∶黄喙鸭=9∶3∶4
第四组 第一组F1中黑喙鸭× 第一组F1中黄喙鸭 黑喙鸭∶花喙鸭∶黄喙鸭=3∶1∶4
(1)已知鸭喙色的遗传与性别无关。上述四组实验中的第 组可以判断鸭喙色由两对基因控制,这两对基因遗传时遵循 定律。
(2)若控制鸭喙色性状的两对基因中A基因控制黑色素的生成,B基因可以使黑色素在整个喙部沉积,则第四组亲本的基因型为 。推测花喙产生的原因是 。
(3)综合上述信息可知,第一、二组杂交结果出现的原因可能与家系甲、乙中混有不同基因型的个体有关。据此分析第一、二组结果出现的原因是家系甲、乙中大部分是基因型为 的黑喙鸭,家系甲中混有少量基因型为 的黑喙鸭,家系乙中混有少量基因型为 的黑喙鸭。第四组亲本中黄喙鸭与第二组F1中花喙鸭杂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 。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专题强化练1 遗传中的特殊分离比现象分析
1.B 2.A 3.D 4.C 5.B 6.B
1.B 纯合蓝色品种与纯合鲜红色品种杂交,F1为蓝色,F1自交得到的F2为蓝色∶紫色∶鲜红色=9∶6∶1,为9∶3∶3∶1的变式,则该性状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设相关基因用A/a、B/b表示),双显性(A_B_)表现为蓝色,单显性(A_bb、aaB_)表现为紫色,双隐性(aabb)表现为鲜红色。F2中紫色植株(1/6AAbb、2/6Aabb、1/6aaBB、2/6aaBb)全部自花传粉,其中1/6AAbb自交后代为1/6AAbb(全为紫色);2/6Aabb自交后代中紫色(A_bb)为2/6×3/4=6/24,鲜红色(aabb)为2/6×1/4=2/24;1/6aaBB自交后代为1/6aaBB(全为紫色);2/6aaBb自交后代中紫色(aaB_)为2/6×3/4=6/24,鲜红色(aabb)为2/6×1/4=2/24;综上,后代表型及比例为紫色∶鲜红色=(1/6+6/24+1/6+6/24)∶(2/24+2/24)=5∶1,B正确。
2.A 双亲基因型为AabbEE×AaBbee,子代肤色的基因型有3×2×1=6(种),而子代肤色深浅与显性基因个数有关,由双亲(AabbEE×AaBbee)知子代至少含b和e两个隐性基因,显性基因可能有4个、3个、2个、1个,即子代共4种表型,A正确。
3.D
选项分析 判断
若B基因纯合致死,致死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后代性状分离比为6∶3∶2∶1 A正确
若基因组成为AB的雄配子致死,根据棋盘法可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5∶3∶3∶1 B正确
若基因B对基因A的表达有抑制作用,后代性状分离比为(A_B_+aaB_+aabb)∶(A_bb)=13∶3 C正确
若含基因a的花粉成活率为50%,则AaBb个体产生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B∶Ab∶aB∶ab=2∶2∶1∶1,雌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B∶Ab∶aB∶ab=1∶1∶1∶1,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5∶5∶3∶1 D错误
4.C 根据题干信息“黑颖(B)和黄颖(Y)为显性性状,只要B存在,植株就表现为黑颖”可知,基因型和性状的关系为黑颖:B_Y_、B_yy,黄颖:bbY_,白颖:bbyy。F2的性状分离比为12∶3∶1,是9∶3∶3∶1的变式,即(9B_Y_+3B_yy)∶3bbY_∶1bbyy,说明控制燕麦颖色的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F1是双杂合子。F2中,黄颖占非黑颖总数的比例是3÷(3+1)=3/4,A正确;F2中,黄颖的基因型(bbYY、bbYy)有2种,B正确;若将F1(BbYy)进行测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是BbYy∶Bbyy∶bbYy∶bbyy=1∶1∶1∶1,没有黑颖纯合子,C错误;若将黑颖B___与黄颖bbY_杂交,得到白颖bbyy,亲本基因型组合为Bbyy×bbYy时,后代中白颖的比例最大,D正确。
5.B 据题意可知,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因此F14∶2∶2∶1的性状比例是9∶3∶3∶1的变式,由此可确定,只要有一对显性基因纯合就会导致胚胎死亡,因此亲本黄色短尾个体的基因型为YyDd,它能产生YD、Yd、yD、yd四种正常配子,A正确;已知YY和DD都导致胚胎死亡,所以YyDd×YyDd产生的F1中致死个体的基因型有YYDD、YYDd、YYdd、YyDD、yyDD,共5种,B错误;因为YY和DD都导致胚胎死亡,所以表型为黄色短尾的小鼠的基因型只有YyDd一种,C正确;F1中的灰色短尾小鼠的基因型为yyDd(yyDD胚胎致死),雌雄鼠自由交配,正常情况下F2中yyDD∶yyDd∶yydd=1∶2∶1,但yyDD胚胎致死,所以F2中yyDd(灰色短尾小鼠)占2/3,D正确。
6.B 用纯合的黄色有斑点果蝇与白色无斑点果蝇进行杂交,F1全是黄色有斑点果蝇,说明黄色、有斑点为显性性状,A正确;F2出现7∶3∶1∶1的原因是雌配子Ab、雌配子aB、雄配子Ab、雄配子aB其中的一种不育,B错误;假设雄配子Ab不育,则F1能产生的雄配子为AB、aB、ab,产生的雌配子为AB、Ab、aB、ab,F2中不存在基因型AAbb,因此F2的基因型共有8种,其中纯合子只有AABB、aaBB、aabb三种,占F2的3/12=1/4,C正确;假设雄配子Ab不育,F1的基因型为AaBb,产生的雌配子为AB∶Ab∶aB∶ab=1∶1∶1∶1,雄配子为AB∶aB∶ab=1∶1∶1,选F1中的果蝇进行测交时,如果F1作母本,则后代表型的比例为1∶1∶1∶1,如果F1作父本,则后代表型的比例为1∶1∶1,D正确。
7.答案 (1)非同源 (2)显 AA (3)AaBB、AaBb (4)AaBb、aaBb (5)6∶2∶3∶1 6
解析 (1)A、a和B、b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A、a与B、b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自由组合。(2)杂交组二中红果后代出现红果和黄果,说明黄果是隐性性状,红果为显性性状;根据杂交组一后代有茸毛红果∶无茸毛红果=2∶1推测,有茸毛对无茸毛为显性,致死基因型是AA。(3)杂交组一中,有茸毛和有茸毛杂交,子代有茸毛∶无茸毛=2∶1,说明亲本有茸毛基因型为Aa;红果和红果杂交,子代全为红果,说明亲本红果基因型是BB×BB或Bb×BB,因此亲本基因型为AaBB×AaBB或AaBb×AaBB,子代中有茸毛红果番茄可能的基因型有AaBB、AaBb。(4)杂交组二的子一代中,有茸毛∶无茸毛=1∶1,红果∶黄果=3∶1,推测亲本有茸毛红果的基因型是AaBb,无茸毛红果的基因型是aaBb。(5)根据杂交组三中亲本的表型可推测亲本基因型为A_B_×A_B_,根据F1中两种性状均出现性状分离可确定双亲基因型为AaBb×AaBb,由于AA纯合致死,F1中有茸毛∶无茸毛=2∶1,红果∶黄果=3∶1,因此F1中有茸毛红果∶有茸毛黄果∶无茸毛红果∶无茸毛黄果=(2/3×3/4)∶(2/3×1/4)∶(1/3×3/4)∶(1/3×1/4)=6∶2∶3∶1;F1中基因型为Aa∶aa=2∶1,BB∶Bb∶bb=1∶2∶1,即F1中基因型总共有2×3=6(种)。
8.答案 (1)三、四 自由组合 (2)AaBb、aaBb 花喙鸭具有A基因,能够生成黑色素,但不具有B基因,无法使黑色素沉积在整个喙部,造成喙部黑黄相间,表现为花喙 (3)AABB AaBB AABb 黑喙鸭∶花喙鸭∶黄喙鸭=1∶1∶2
解析 (1)已知鸭喙色的遗传与性别无关,第三组实验的后代性状分离比为黑∶花∶黄=9∶3∶4(为9∶3∶3∶1的变式),说明这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第四组实验也可得出上述结论。(2)A基因控制黑色素的生成,B基因可以使黑色素在整个喙部沉积,结合对(1)的分析可知:第一组F1中黑喙鸭基因型为AaBb,黄喙鸭基因型为aabb、aaB_。第四组后代黑喙鸭∶花喙鸭∶黄喙鸭=3∶1∶4,若亲本为AaBb×aabb,则后代黑喙鸭∶花喙鸭∶黄喙鸭=1∶1∶2,与题意不符;若亲本为AaBb×aaBB,则后代无花喙鸭,与题意不符;第四组亲本基因型应为AaBb×aaBb。根据题中信息推测花喙(A_bb)形成的原因是花喙鸭具有A基因,能合成黑色素,但不具有B基因,色素未能沉积在整个喙部,造成喙部黑黄相间。(3)第一组中,纯种黄喙鸭与家系甲的黑喙鸭杂交,F1中有少数的黄喙鸭,其余均为黑喙鸭,说明第一组亲本家系甲(黑喙)基因型有AABB和AaBB,即混有少量的AaBB。第二组中,纯种黄喙鸭与家系乙的黑喙鸭杂交,F1中有少数的花喙鸭(A_bb),其余均为黑喙鸭,说明第二组亲本家系乙(黑喙)基因型有AABB和AABb,即混有少量的AABb。第四组亲本中黄喙鸭(aaBb)与第二组F1中花喙鸭(Aabb)杂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1∶1∶1,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黑喙鸭∶花喙鸭∶黄喙鸭=1∶1∶2。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