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2课时 城乡空间结构与区位分析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城乡空间结构
(2024广东东莞期末)湖南省安化县是一个“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旱土和庄园”的山区县。2020年1月,湖南安化黑茶文化系统入选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下图示意该县大安片区某古村落空间形态。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该村落为( )
A.密集型乡村聚落 B.团块式乡村聚落
C.棋盘格式乡村聚落 D.分散型乡村聚落
2.该类型的村落,一般分布于( )
①旱作农业区 ②水稻生产区
③山区 ④平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4浙江余姚中学期中)我国浙江的乌镇是具有自然生态、人文文化、历史保护价值的水网型乡村古镇。作家茅盾在《大地山河》中这样描写自己的故乡:“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欸乃,飘然而过……”下图为“乌镇居住空间生长与演变过程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3.茅盾在《大地山河》中描述的人家,一般位于( )
A.甲 B.乙
C.丙 D.丁
4.在古代,乌镇的空间布局( )
①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②促进了商贸的发展
③降低了交通的通达度 ④阻碍了人们交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24浙江杭州二中开学考)重庆市位于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简称“渝”,别称山城、江城,是国家直辖市和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研究发现,重庆市城镇在空间上呈组团状分布并向四周扩张。下图是2020年重庆市城镇空间形态规划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重庆市城镇空间形态向四周扩张,主要的扩张地选择在( )
A.山顶地区 B.山间河谷
C.人口密集区 D.企业集聚区
6.重庆市城镇组团式发展的优点有( )
①便于集中设置生活服务设施,方便居民生活
②组团内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和生活,方便居民工作与生活
③分散污染源,有利于环境保护
④便于行政管理,节省市政建设投资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023河北正定中学月考)乡村景观空间受到乡村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是景观主题、景观功能特征与景观要素相互作用的成果,我国某平原地区乡村景观建设突出“院”“林”“田”“路”“特色景观”等景观主题,根据不同景观主题的组合方式,该地区乡村景观空间结构有树枝式、围合式等模式类型(下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图中乡村景观空间甲、乙、丙分别代表( )
A.院、林、田 B.林、院、田
C.田、林、院 D.院、田、林
8.与围合式空间结构景观相比,树枝式空间结构( )
A.生产空间完整 B.道路系统更完善
C.生活景观集中 D.林地景观突出
题组二 城乡区位分析
(2022重庆七中期中)我国许多聚落名称体现了所处自然环境的特点,黄土高原地区有些聚落名称为“××川”,《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9.为趋利避害,这些以“川”为名的聚落选址宜( )
A.紧临河岸,以方便取水
B.接近坡地中部,以方便耕作
C.靠近坡地上部,以防洪水
D.远离陡坡,以避崩塌、滑坡
10.在农业社会,影响这些聚落发展规模的主导因素是( )
A.河流水源 B.土壤质量
C.川地面积 D.林木蓄积量
(2024湖南长沙雅礼中学模拟)苏北平原某镇常住居民将种田作为主业,居民点分布零散且整体占地面积较大。为优化居民点布局,该镇计划对部分居民点实施集中搬迁。下图示意当地待搬迁居民点分布及规划的新居民点选址方案。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1.与甲方案相比,乙方案有利于居民( )
A.联系周边区域 B.实施田间管理 C.建设基础设施 D.优化农业结构
12.该镇优化居民点布局主要是为了( )
A.扩大人口容量 B.集约利用土地
C.提供就业机会 D.增加农业收入
(2024辽宁辽阳联考)北京时间2023年6月15日9点,亚运会火种采集仪式在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举行。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我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下图为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高坝、低坝形成的库区推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3.良渚古城是在一片湿地中建立的,古城选址的主要目的是( )
A.获取充足水源 B.利于抵御外敌
C.方便对外联系 D.增加古城观赏性
14.良渚古城外围水利高坝、低坝系统的主要作用是( )
A.防治水土流失 B.分散山洪压力
C.提升水运能力 D.扩大蓄水面积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城乡空间结构
(2024湖南常德一中期末)围绕高铁站点而建的高铁新城促进了中心城区发展,也影响了城镇空间布局。高铁新城与中心城区的空间关系,可分为副中心式、双城式和飞地式三种模式(下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甲、乙、丙三种模式分别表示( )
A.双城式 城市副中心式 飞地式
B.飞地式 双城式 城市副中心式
C.城市副中心式 双城式 飞地式
D.飞地式 城市副中心式 双城式
2.三种模式中,中心城区对高铁新城起促进作用( )
A.最小的是甲模式
B.最小的是乙模式
C.最小的是丙模式
D.三种模式一样大
3.与甲模式相比,乙模式土地利用最突出的优势是 ( )
A.类型多样 B.成本低
C.利用率高 D.面积大
(2024湖南长沙新高考适应考)乡村聚落格局的变化是乡村发展转型进程的综合表现形式之一。近年来,受自然、经济、社会等多重因素驱动,江西婺源篁岭村已由传统的乡村聚落演变为典型的乡村旅游聚落,并成为乡村旅游的标杆和典范,享有“梯云村落、晒秋人家”的美誉。下图示意1999—2021年篁岭乡村旅游聚落空间结构模式时空演变。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关于1999—2021年篁岭乡村旅游聚落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叙述合理的是( )
A.单一居住型用地比例大幅上升
B.生活空间与旅游空间趋于重叠
C.聚落功能区逐步出现分化
D.聚落中心地等级逐步提升
5.依据篁岭村旅游聚落空间格局的时空演化,推测其驱动力因素对应正确的是( )
①本体 ②客体 ③媒介 ④主体
Ⅰ景观资源 Ⅱ政府—居民
Ⅲ规划实施 Ⅳ市场需求
A.①—Ⅰ,②—Ⅱ,③—Ⅲ,④—Ⅳ
B.①—Ⅰ,②—Ⅳ,③—Ⅲ,④—Ⅱ
C.①—Ⅱ,②—Ⅰ,③—Ⅳ,④—Ⅲ
D.①—Ⅳ,②—Ⅰ,③—Ⅲ,④—Ⅱ
题组二 城乡区位分析
阆中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嘉陵江中游,是古代巴蜀重镇,已有2 300多年的建城历史。阆中山围四面、水绕三方,选址与布局均体现了与地形、水文、气候等自然要素的高度融合。下图示意阆中地理位置及周边地形分布状况。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6.阆中古城选址于山环水绕之地,主要原因是( )
A.气候适宜,可缓解热岛效应
B.地势起伏和缓,可减轻洪涝灾害
C.交通便利,便于对外贸易
D.减少城市防御设施建设,利于防卫
7.古代阆中的商业网点最可能集中于( )
A.河流沿岸 B.城区北部边缘
C.城镇中心 D.公路干线两侧
8.(2024湖南娄底二中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泥河湾盆地位于我国华北平原、晋冀北山地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这里发现了大量旧石器时代以采集和狩猎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古人类遗迹。近一个世纪的调查研究和考古发掘发现,旧石器晚期相比早期气候变化很大,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迹位置不同。通过对古地貌的分析,研究人员绘制了两个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图1、图2)。
(1)据图分析旧石器早期古人类选址的原因。(6分)
(2)相比旧石器早期,旧石器晚期古人类选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分析其原因。(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2课时 城乡空间结构与区位分析
基础过关练
1.D 根据图示信息分析可知,图中村落建筑沿河谷分布,呈点状松散布局,分布较为分散,为分散型乡村聚落,D正确;密集型乡村聚落的特点是规模较大,房屋高度密集,可细分为团块式乡村聚落和棋盘格式乡村聚落,均与图示不符,A、B、C错误。
2.C 结合上题可知,该村落为分散型乡村聚落,且村落建筑沿河谷分布,该类型的村落一般分布于地形复杂或特殊的生产类型地区,如水稻生产区、山区等,②③正确;平原和旱作农业区多分布密集型乡村聚落,①④错误。故选C。
3.C 由材料可知,茅盾在《大地山河》中描述的人家的后门是河,便于打水。观察图可知,图中住宅沿街道分布,丙大门面向街道,后面是河,方便取水,C正确;甲和丁仅临街,后门不是河,A、D错误;乙既未临街也未临河,B错误。
4.A 读图可知,条带状的布局是适应当地河网密布的表现,充分利用了土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①正确;乌镇街道一河一街、前街后河、一河两街的布局,方便了人们交往和生活,便利的交通极大地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和发展,②正确,③④错误。故选A。
5.B 从图中可以看出,重庆市城镇空间形态向四周扩张,主要的扩张地选择在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的山间河谷,山顶地区未出现城市组团,A错误,B正确;无法得出人口密集区、企业集聚区的相关信息,C、D错误。
6.C 城镇组团式发展,使重庆市形成若干块不连续的城市用地组团,组团之间有农田、山地、河流、森林等,这种布局的优点是每个组团可以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和生活,方便居民工作与生活,②正确;用地分散,因此污染源也呈分散布局,规模小,有利于环境保护,③正确;但缺点是用地分散,联系不便,市政建设投资大,不便于集中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各种设施的利用率低,①④错误。故选C。
知识拓展 组团式城市多出现在受地形条件限制较大的地区,如山地和丘陵地带。例如,重庆市由于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以及周围山地的环绕,形成了多个组团,如大渡口组团、沙坪坝组团等。上海市、台州市和天津市也是组团式城市的典型,组团式城市还包括河北省的唐山市和秦皇岛市、湖南省的永州市、甘肃省的天水市、黑龙江省的大庆市等。
7.A 根据材料可知,乡村景观大致分为院、林、田等,面积最大的是田,属农业生产景观,林属生态景观,围绕在院落周边,相比于林,田和院与乡村道路的连通性较好。由此可以判断,甲为院,乙为林,丙为田。故选A。
8.D 围合式空间结构与树枝式空间结构差异较为明显,相比围合式空间结构,树枝式空间结构农田(生产空间)相对分散,A错误;二者道路布局方式有差异,但道路系统均较为完善,B错误;生活景观主要通过院落判断,相比围合式,树枝式院落相对分散,面积并不大,生活景观不集中,C错误;树枝式空间结构最突出的特点是林地占比较大,合围在院落周边,林地景观突出,D正确。
解题关键 与城市相比,乡村内部空间结构较简单,具体表现为:(1)规模,农业生产区用地规模相对较大,居住区和公共用地区规模相对较小;(2)分布,农业生产区几乎遍布整个乡村,居住区等点缀其间。
9.D 黄土高原夏季遇暴雨易发生滑坡和崩塌,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以“川”为名的聚落选址要远离陡坡,防止崩塌和滑坡带来的危害,D正确。紧临河岸容易受到洪水威胁;在坡地中部耕作容易引发水土流失、造成山体滑坡;靠近坡地上部,生活取水不便,A、B、C错误。
10.C 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增加粮食产量、养活更多人口的主要前提条件是要有更多的土地。因此在黄土高原,川地面积的大小决定着粮食产量的高低,影响其聚落发展规模的主导因素是川地面积,C正确。与河流水源、土壤质量、林木蓄积量关系不大,A、B、D错误。
11.B 据图示信息可知,乙方案中规划新居民点数量更多,且分布较为均匀,居民可就近选择迁入新居民点,距离原有的田地近,方便实施田间管理,B正确;缺乏与周边区域联系的相关信息,A错误;居民不是建设基础设施的主体,C错误;本题中并没有农业结构优化的相关信息,无法判断,且居民点布局对农业结构优化影响较小,D错误。
12.B 原有居民点分布零散且整体占地面积较大,优化居民点布局使零散的居民点集中起来,原有零散的居民点可逐步转为农用地,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B正确;当地的其他资源条件并未发生显著改变,优化居民点布局对扩大人口容量影响小,A错误;优化居民点布局不能提供就业机会,对增加农业收入作用较小,C、D错误。
13.A 良渚古城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主要作物是水稻,水稻需要充足水源,因此在湿地中建立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充足水源,发展水稻种植业,获得充足的粮食,并不是为了增加古城观赏性,A正确,D错误;湿地地势低平,不利于抵御外敌,B错误;古城建立时对外联系需求小,C错误。
14.B 该地植被覆盖率高,该地水坝不是为了防治水土流失,A错误;良渚位于我国浙江地区,夏季降水量大,易发生山洪,故该水利工程最主要的功能为防洪,采用高低两级梯级坝,可以分散山洪对单一坝体的压力,提高防洪能力,B正确;丰水期时,高坝水库水位高,高坝、低坝水库水位差大,枯水期时,高坝水库水位低,水运条件差,C错误;扩大蓄水面积也是为了分散山洪压力,D错误。
能力提升练
1.D 根据下面分析,选D。
2.A 甲模式中高铁新城距离中心城区最远,且高铁新城不在规划城区内,两者间的关联性小于乙模式和丙模式,中心城区对高铁新城的促进作用最小。故选A。
3.C 与甲模式相比,乙模式土地利用最突出的优势是在同一个区域内,对土地进行了高效利用,土地利用率高,C正确;图示两种模式的土地利用类型差异较小,A错误;乙模式中高铁新城距离中心城区更近,土地成本可能更高,面积可能更小,B、D错误。
4.C 由图可知,单一的村民居住型用地比例大幅降低,并向“居住—旅游—商服”多元复合型用地演变,聚落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存在不协调现象,关联度不高,主要体现在:旅游休闲度假空间过于集中在古村区域,村民整体搬迁至新村,村民居住区旅游功能较弱,村民生活空间与旅游空间分割明显,A、B错误。聚落中心地仍为村,等级并未逐步提升,D错误。从单核演变为“古—新”双核,聚落功能区出现分化,C正确。
5.B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篁岭乡村旅游聚落空间格局的时空变化,其驱动因素中景观资源属于本体因素,市场需求属于客观因素,规划实施属于媒介,而当地的政府和居民属于主体。故选B。
6.D 由材料可知,阆中位于嘉陵江中游,为古代巴蜀重镇,具有很重要的战略地位。阆中古城选址于山环水绕之地,主要原因是可减少城市防御设施建设,利于防卫,D正确。古代城市热岛效应不显著,A错误。由图可知,阆中古城靠近河流,且地势低,易受洪涝灾害的影响,B错误。“山环”交通不便利,C错误。
思路点拨
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
7.A 在古代,阆中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是河运,嘉陵江沿岸地区交通便利,商贸繁荣,商业网点最可能集中于此,A正确、D错误。城区北部边缘、城镇中心都不如河流沿岸地区便于物资集散,B、C错误。
8.答案 (1)周围山地森林盛产果实,便于古人类采集;滨湖草原水草茂盛且有草食性动物生活,利于古人类捕猎;山前发育的冲-洪积扇带来优质石器原料,利于古人类制造工具。
(2)气候趋于干旱,水资源与植被减少;河流沿岸能提供水源和食物,故迁入河流沿岸。
解析 (1)材料显示“以采集和狩猎为主要生活方式”,图1显示旧石器早期湖泊面积大,说明此时气候湿润。附近山地森林可能生长果树,可提供大量果实,便于古人类采集;滨湖草原水草茂盛,能吸引大量的草食性动物,供人类捕食;位于冲-洪积扇边缘,从山上被流水冲下的石块较多,带来优质石器原料,利于古人类制造工具。
(2)古人类从冲-洪积扇附近迁到了河流附近,而湖泊消失,结合当地位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推测,该地气候趋于干旱,水资源与植被减少;山麓冲-洪积扇食物大大减少,而河流附近食物相对丰富,且能提供水源,故迁入河流沿岸。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