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强化练习题--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拔高练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强化练习题--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拔高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33.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11-29 09:53: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综合拔高练
五年高考练
考点1 城乡空间结构
  (2024新课标,4—5)容积率是城市建设用地地块上总建筑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值。一般来说,工业园区中楼层越多,容积率越高。下图示意某城市工业园区规划的功能分区。其中,各产业园容积率按照适合生产的最大容许程度取值,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生活居住区曾有以高层建筑为主的高容积率和以中高层建筑为主的低容积率两个规划方案,政府部门最后采纳了低容积率方案。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上图所示的各产业园中,规划容积率最高和最低的可能是(  )
A.Ⅲ和Ⅰ   B.Ⅳ和Ⅰ
C.Ⅱ和Ⅲ   D.Ⅳ和Ⅱ
2.推测政府部门采纳生活居住区低容积率方案的目的是(  )
①打造舒适生活空间
②提升建筑物质量
③与城区建筑相协调
④提高土地出让价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4全国甲,1—3)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下图示意苏州工业园区中的中新合作区1994—2000年实施的功能区布局规划。规划思路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开发工业用地;当人口集聚到一定规模后,加大开发居住用地;当人口进一步集聚后,再重点开发商业用地。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3.中新合作区的工业区对商业区形成强力支撑的原因是工业区带动了(  )
①人口集聚   ②服务业集聚
③人才集聚   ④技术集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将中新合作区的住宅区规划在商业区和工业区之间,主要有利于(  )
A.节约土地资源   B.增加绿地面积
C.组织内外交通   D.完善市政设施
5.从苏州老城主干道向东延伸串联中新合作区各功能区,体现的布局思路是(  )
①轴向发展   ②职住平衡
③均衡发展   ④地租递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①④
  (2023山东,11—12)辽宁省抚顺市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基地(下图)。抚顺市早期城市中心和工矿区主要分布在浑河南岸。由于煤炭开采与城市建设矛盾日益突出,1972年城市发展重心开始向浑河北岸转移,然而1983年城市发展重心又转回浑河南岸。近年来,抚顺市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城区功能布局。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6.影响抚顺市早期城市形态呈带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风向   B.地形   C.资源   D.河流
7.1983年抚顺市城市发展重心转回浑河南岸,主要因为(  )
A.南岸生态环境优美 B.城区煤炭资源枯竭
C.北岸发展空间狭小 D.经济依赖重化工业
考点2 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2024新课标,1—3)湖南省永顺县双凤村是一个典型的土家族村寨,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村寨中一条小溪蜿蜒流淌,潺潺水声伴随着弯弯青石板路和依山而建的土家转角吊脚楼,勾勒出一幅土家山寨的美丽画卷,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图1示意双凤村的建筑分布,图2显示在建的转角吊脚楼。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8.双凤村传统民居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A.沿等高线分布   B.沿溪流分布
C.围绕公共建筑分布   D.沿公路分布
9.双凤村传统民居的转角设计主要是为了(  )
A.适应潮湿环境   B.便于就地取材
C.充分利用空间   D.追求视觉美观
10.摆手堂(含土王祠)、风雨桥为双凤村村民进行公共活动和交流提供场所。这体现了乡村公共空间的(  )
①均衡性   ②经济性   
③公益性   ④文化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点3 城镇化
  (2023广东,15—16)下图示意长江三角洲地区某特大城市近几十年来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的三个阶段。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1.由阶段Ⅰ发展到阶段Ⅱ,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的推动力主要是(  )
A.人口增长、社区改造
B.社区改造、政府引导
C.企业参与、人口增长
D.政府引导、企业参与
12.与阶段Ⅰ相比,阶段Ⅲ郊区演变的最显著特征是(  )
A.产业分布均衡   B.产城融合加强
C.空间结构单一   D.居住功能弱化
  (2021湖北,4—6)亦庄新城由1992年开始建设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开发区)发展而来,起步面积约4 km2,目前面积已达66 km2。根据《亦庄新城规划(2017年—2035年)》,未来将建成为面积达225 km2的北京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和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综合新城。下图示意亦庄新城规划功能区布局。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3.图中所反映的城市化表现是(  )
①人口规模持续扩大
②地价向北部地区递增
③用地规模不断扩张
④人口向中心城区集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4.开发区发展成为亦庄新城的主要驱动力是(  )
A.劳动力丰富   
B.市场广阔
C.产业集聚   
D.环境优美
15.有利于亦庄新城未来建设的措施是(  )
①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②保障各功能区等量投入
③建立智慧交通体系
④建设产业协同创新平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三年模拟练
  (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二模)“组合式空间结构模式”是在城市内部各个功能用地组团(两个或两个以上)之间分散成组布局的空间形态格局。组团与组团之间没有特别明显的主次与规模大小之分,整体呈现出相对均衡的空间格局,各个用地组团之间通过交通干线形成联系,并通过生态空间加以隔离和区分。下图为组合式空间结构模式规划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1.相较于集中用地而言,“组合式空间结构模式”的优势有(  )
①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②促进商业规模扩大
③缓解交通拥堵   ④便于市政管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该模式的城市空间结构属于(  )
A.扇形模式   B.同心圆模式
C.多核心模式   D.棋盘状模式
3.“组合式空间结构模式”的城市发展方向最合理的是(  )
A.各组团用地边缘控制占用农业用地
B.城区中心着重增加楼层高度
C.城区中心增加公共设施
D.各组团用地边缘可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
  (2024江苏淮安模拟)某村位于西班牙西北部,海拔约1 300米,西侧地势较低,三面环山。下图为该村传统民居景观图,其外观呈圆形,墙壁主要由石头垒成,内部有木架支撑,上部覆有黑麦秸秆和茅草。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房屋低矮,门窗较小,屋顶呈锥形的主要原因是 (  )
A.防寒保暖,利于雨雪滑落
B.减少占地,抵御强风天气
C.夏季隔热,便于通风散热
D.安全防卫,躲避外族入侵
5.推测甲建筑的主要用途及其立柱顶部扁平圆形石块的功能(  )
A.粮仓;防止鼠害   B.卧室;方便上下
C.储物;晾晒物品   D.圈舍;增强支撑
  (2024安徽江淮十校三模)半城市化地区是指在大城市边缘地带和非农化产业显著的乡村区域涌现出的一类具有“非城非乡、半城半乡”特征的过渡性地域。苏州市各县级行政区经济水平差异较大。下图示意苏州市行政区划。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6.昆山市与吴江区半城市化面积较大,主要原因是 (  )
A.地理位置优越   B.辖区面积大
C.城镇化水平高   D.人口数量多
7.推测苏州市半城市化面积最小的是(  )
A.常熟市   B.姑苏区
C.吴中区   D.太仓市
8.根据苏州市各县级行政区的位置推测,苏州市未来半城市化扩张潜力较大的地区是(  )
A.虎丘区   B.苏州工业园区
C.相城区   D.张家港市
  (2024北京西城二模)中轴线不仅是北京城的特色与标识,更是中华文化的体现与见证。大红门地处北京南中轴向南延伸的起点。2021年,大红门地区结束了20余年北方最大服装集散地的发展业态;2022年,新的区域综合发展蓝图绘制完成。如图为大红门博物馆群及周边地区规划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9.与服装纺织品集散地相比,新的发展规划可以(  )
A.减轻市区交通压力   B.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C.疏解城区人口压力   D.提升区域综合影响力
10.在北京城市空间结构中,图示区域未来的主要功能为(  )
A.中心商务区   B.开放文化区
C.绿色居住区   D.生态涵养区
11.(2024湖南娄底涟源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旅游型传统村落空间重构是对现有居民点进行景观要素的重建及聚落结构上的重组,可以实现聚落功能上的重塑。某村庄地处雪峰山,是集古树林、梯田、古寨于一体的瑶族传统村落,2009年该村所在的雪峰山大花瑶景区被评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当地通过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土地资源,引起村落居民点的空间重构。截止到2021年,该村形成了包括古树林、禁山碑等自然人文景观,以及花瑶挑花传习所、文体广场等旅游服务设施的村落景观文化、社会交往核心区。下图示意该村各村民小组位置(图a)及2009—2021年居民点空间分布演变(图b、图c)。
(1)指出该村落民居建筑的空间分布形态,并说明在空间重构过程中民居建筑功能的转变。(4分)
(2)长冲组民居建筑保持相对稳定,试简述其原因。(4分)
(3)说明该旅游型传统村庄居民点空间重构对推动乡村振兴的作用。(6分)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城镇是区域的中心,集中了大量的人口、工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等,与区域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环境改善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对人口、经济、社会、环境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下表示意我国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城乡人口数据(单位:亿人)。
年份 城镇人口 乡村人口
1953 0.8 5.2
1964 1.3 5.9
1982 2.1 8.2
1990 3.0 8.6
2000 4.6 8.1
2010 6.6 6.7
2020 9.0 5.1
(1)依据我国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补充完善下图并在图中绘制城镇化变化折线。并据此说出我国城镇化的变化特点。(6分)
(2)阐述城镇化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原因。(4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综合拔高练
五年高考练
1.C 依据材料“一般来说,工业园区中楼层越多,容积率越高”“各产业园容积率按照适合生产的最大容许程度取值,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再结合下表中不同产业园的生产特点对“容积率的最大容许程度”分析可知,C正确。
产业园 工业特点
Ⅰ纺织服装产业园 生产规模大,产业链完整,厂房不宜建成高楼,但相较于Ⅲ机械装备产业园,其容积率较高
Ⅱ软件产业园 内部为知识密集型产业,劳动力需求少,原料、设备体积较小,办公地可选择楼层较高的商务楼,因此规划容积率应最高
Ⅲ机械装备产业园 机械装备行业生产设备、所需原料和产品的体积、重量较大,不适合在高层建筑中生产,规划容积率应最低
Ⅳ机器人产业园 机器人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原料需求少,机械设备、产品的体积也不大,可以“上楼”,但相较于Ⅱ软件产业园,其容积率较低
2.A “以中高层建筑为主的低容积率”规划方案有利于减小居住区人口密度,方便居民出行、优化居住环境,给人们打造舒适生活空间,①正确;建筑物质量与资金投入、建筑技术水平等因素有关,与容积率无关,②错误;从城市中心的商业区到外围的工业区,建筑物高度呈递减趋势,该居住区位于城区外围,降低生活居住区建筑物的高度有利于与城区建筑相协调,③正确;城市土地出让价格与城市各地段的区位和交通状况有关,与容积率关系不大,④错误。故选A。
3.A 根据图文材料可知,中新合作区的工业区的建立,将吸引大量的人口集中到居住区,给商业区带来大量的人流量,①正确;同时工业区就业人口数量大,可以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促进服务业在商业区集中,②正确;人才的集聚和技术的集聚对商业区的支撑作用有限,③④错误。故选A。
4.C 住宅区规划在商业区和工业区之间,并不能节约土地资源,A错误;住宅区范围较大,位于两者之间不利于增加绿地面积,B错误;图中显示城市主干道贯穿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而住宅区位于中间,主要是为了便利居民工作和休闲,因此主要有利于组织内外交通,C正确;住宅区处在任何位置都可以完善市政设施,因此主要意义不是完善市政设施,D错误。
5.A 图示整体功能分区明确,商业区位于苏州老城和住宅区之间,体现功能中心地位,同时沿城市主干道方向发展,最终延伸到最外围的工业区,体现轴向发展的布局思路,①正确;从苏州老城主干道延伸串联各功能区后,在苏州老城居住、在中新合作区工业区工作的人离工作地点远,没有体现职住平衡的布局思路,②错误;将各功能区串联后,可以促进中新合作区的发展,均衡老城和中新合作区的发展,③正确;串联中新合作区各功能区后,商业区地租可能高于苏州老城,并未体现地租递减的布局思路,④错误。故选A。
6.C 根据材料“辽宁省抚顺市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基地”“早期城市中心和工矿区主要分布在浑河南岸”及图中早期城区围绕煤矿矿区分布推断,抚顺市早期城市形态的形成与矿产资源开发有关,故选C。
7.D 抚顺市盛行东北风,浑河南岸位于东北风下风向,生态环境较北岸差,A错误;据图可知,城区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浑河南岸,已关停煤矿占比较少,多数煤矿仍在开采煤炭,B错误;自浑河向南、北两岸,地势越来越高,南、北两岸发展空间受地形约束均较为明显,C错误;抚顺市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结构转型难度较大,经济对重化工业依赖较大,而浑河南岸煤矿较多,促使1983年抚顺市城市发展重心转回浑河南岸,D正确。
8.B 读图可知,双凤村传统民居主要分布在溪流两岸附近,沿溪流分布,B正确;图中并未体现传统民居沿等高线、公路分布的特点,传统民居也没有围绕公共建筑分布,A、C、D错误。
9.C 由材料“双凤村是一个典型的土家族村寨,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可知,该村位于山区,建筑空间受地形影响较大,转角设计可以适应当地地形,充分利用空间,C正确。
10.D 乡村公共空间是村民进行公共活动和文化交流的场所,一般不以盈利为目的,因此不具有经济性,而具有公益性,②错误,③正确;图示公共建筑数量少,主要分布在公路和溪流交汇处附近,分布不均衡,①错误;摆手堂、风雨桥体现了当地独特的人文底蕴,文化性较为突出,④正确。故选D。
11.D 由图可知,阶段Ⅰ向阶段Ⅱ转变主要表现为远郊区产业园、工业区数量变多,规模变大,且远郊区新建了开发区、高新区,使得生产要素、居住要素、消费要素流动更趋向于远郊区。据此推断以上变化的推动力应为政府的规划引导和企业的参与。故选D。
12.B 由图可知,与阶段Ⅰ相比,阶段Ⅲ远郊区出现了更多产业园、工业区,形成了新城、新区,各要素流向新城、新区,产城融合加强,B正确;产业分布并不均衡,A错误;各功能区融合,空间结构复杂而非单一,C错误;新城、新区的出现说明居住功能并未弱化,D错误。
13.B 图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用地规模不断扩大,由此推测当地人口规模持续扩大,这两点是城市化的表现,①③正确;图中显示北部为五环,南部为六环,地价有可能向北部地区递增,但这不是城市化的表现,②错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北京市的外围,因此该区的扩大不能反映人口向中心城区集聚,④错误。故选B。
14.C 开发区为新区,劳动力不丰富,市场并不广阔,A、B错误;从材料可知,该地区未来将建成为面积达225 km2的北京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和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综合新城,因此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是开发区发展成为亦庄新城的主要驱动力,C正确;环境优美并不能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驱动力,D错误。
15.C 亦庄新城未来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因此①正确;各功能区无法实现等量投入,②错误;建立智慧交通体系可以促进现代城市的发展,③正确;建设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可以实现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综合新城的目标,④正确。故选C。
三年模拟练
1.B 由材料可知,“组合式空间结构模式”的城市呈多中心布局,这种布局的优点是可减少城市人口过于密集导致的交通拥堵问题,地域污染源也呈现分散布局,规模小,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①③正确;但缺点是用地分散,联系不便,不利于市政管理和商业规模扩大,②④错误。选B。
2.C 读图可知,自然生态林地(水域)将城市功能用地组团分隔开,呈多核心模式布局,交通干线将多个组团连接,故为多核心模式,选C。
3.A 由材料可知,组团与组团之间没有特别明显的主次与规模大小之分,整体呈现出相对均衡的空间格局;读图可知,各组团用地边缘是自然生态林地(水域),控制占用农业用地可有效保护城市区域生态环境,A正确。城区中心为公共中心,不应着重增加楼层高度、增加公共设施,B、C错误;各组团用地边缘为生态区,不应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D错误。
4.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冬季可能较为寒冷,低矮的房屋和较小的门窗利于保温,减少热量散失,该地冬季受西风带影响,降水较多,屋顶呈锥形利于雪滑落,避免积雪压垮屋顶,A正确;房屋低矮与减少占地关系不大,B错误;门窗较小不利于通风散热,C错误;材料中未提及外族入侵的相关信息,D错误。
5.A 在农村地区,粮食是宝贵的资源,需要妥善保存,西班牙西北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较多,该建筑远离地面,具有防潮的作用,扁平的圆形石块可以阻挡老鼠等小动物进入内部,起到防鼠的作用,故该建筑为粮仓,A正确;立柱顶部的扁平圆形石块不利于上下,B错误;立柱顶部的扁平圆形石块并不适合晾晒物品,C错误;圈舍用于饲养动物,通常需要足够的空间和通风设施,而甲建筑的结构和位置并不适合作为圈舍,立柱顶部的扁平圆形石块与增强支撑无关,D错误。
6.A 由图可知,昆山市和吴江区与上海毗邻,受上海影响大,经济发展快,半城市化面积较大,与地理位置优越有关,A正确;辖区面积大小与半城市化面积大小无关,B错误;半城市化区域的城镇化率不高,C错误;人口数量多不是半城市化面积大的原因,D错误。
7.B 姑苏区位于苏州市中心,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化水平高,商业发达,半城市化面积最小,B正确;其他三区位于非中心区,半城市化水平高,面积大,A、C、D错误。
8.D 张家港市位于苏州市最北端,在大城市边缘地带,同其他县级行政区相比,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未来半城市化扩张潜力较大。故选D。
9.D 与原来的服装纺织品集散地相比,新的发展规划设计了交通综合服务区、国际商务区、文化博览区、活力绿心等综合性功能区,可以提升区域综合影响力,D正确;新的发展规划规划的不是单一交通功能区,而是多功能的综合服务区,所以对减轻市区交通压力影响较小,A错误;新的发展规划不是规划为产业区,提供的就业机会较少,B错误;新的发展规划没有规划住宅区,因此不会疏解城区人口压力,C错误。
10.B 新发展规划涵盖了交通综合服务区、国际商务区、文化博览区、活力绿心等综合性功能区,还拟建中央档案馆、国家自然博物馆、首都规划展览馆等,说明未来的主要功能为开放文化区,B正确;中心商务区应以金融、大型商业街、步行街、商场为主,新发展规划未体现,A错误;绿色居住区主要应为居住功能,但根据规划图看居住区占地较少,C错误;新的发展规划以综合性功能为主,生态涵养区面积有限,生态不是其主要功能,D错误。
11.答案 (1)类型:条带状。功能转变:从传统单一居住向“居住+经营/旅游”复合式转变。
(2)位于旅游发展外围区(距离村落核心区较远),且交通不便,受外部因素影响弱。
(3)(民居建筑增加经营性功能)村民收入多元化,就业途径增多,收入增加;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吸引人口回流;传承和发扬花瑶文化,强化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
解析 (1)由图a可知,该村落民居建筑沿河分布居多,因此空间分布形态为条带状;由材料可知,该村落民居建筑由原来的单纯的居住功能转变为居住、旅游、经营等多种功能,向复合式转变。
(2)由图a可知,长冲组民居距离村落核心区较远,且有山相隔,交通不便,受人类活动影响小,开发程度低,民居建筑能够保持相对稳定。
(3)该旅游型传统村庄居民点空间重构使得村民的收入来源渠道由传统农业向农业+旅游+经营转变,就业途径增多,收入多元化,居民收入增加;旅游业的发展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吸引人口回流,留住一批乡村人口;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柱,该旅游型传统村庄居民点空间重构传承和发扬了花瑶文化,强化了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
12.答案 (1)折线图:
变化特点:城镇化水平不断上升;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以后城镇化速度加快。
(2)有助于推动区域工业化和服务业的发展,改善产业结构;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会拉动内需,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解析 (1)先根据“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总人口×100%”,计算出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城镇化水平;然后在坐标图内描点,最后用直线连接各点即可。从数据和图可以看出,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不断上升;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以后城镇化速度进一步加快。
(2)城镇化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原因,可从促进工业化、科技进步、基础设施完善等方面来分析。城镇化加快,有助于推动区域工业化和服务业的发展,改善我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城镇化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速度会加快,会拉动内需,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