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为江苏省各区域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江苏省各区域人口分布状况一直比较稳定,其主导因素是( )
A.自然环境 B.河湖分布 C.经济格局 D.国家政策
2.缓解江苏省人口分布不均的合理措施是( )
A.鼓励生育,提高人口素质B.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优势互补
C.实施移民搬迁,保障居民生活D.完善信息网络,监测人口流动
乌江上游位于贵州西部,地处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核心部位,经济及农业发展较为落后。洛伦兹曲线可表征区域人口分布状况,绘制方法为依照人口密度从小到大排序,分别计算人口和面积累计百分比,以人口累计百分比作为纵轴,以土地面积累计百分比为横轴。下图为贵州乌江上游人口分布洛伦兹曲线图(图甲)及人口数量随海拔变化曲线图(图乙)。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该洛伦兹曲线说明该地区( )
A.高人口密度区人口增长速度快B.人口分布不均衡
C.面积与人口数量匹配均衡D.人口数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4.人口集中分布在海拔800~1 400 m的区域,主要原因是该区域( )
A.地形相对平坦 B.热量充足 C.水源充足 D.土壤厚度大
流动儿童是指流动人口中0~17周岁的儿童,一般随父母流动。流动儿童占比是指流动人口中0~17周岁的儿童占流动人口子女总数的比值。下表示意2010—2020年我国流动儿童占比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年份 2000 2010 2020
占比(%) 12.4 38 51.5
5.2000—2020年我国流动儿童占比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
①儿童人口总数不断增加 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
③公共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④养老负担减轻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我国流动儿童占比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
A.乡村学校关闭增多 B.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C.教育资源投入减少 D.家庭生活成本降低
读农民工回流地点选择的推力、拉力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7.在农民工回流的推力和拉力中( )
A.拉力Ⅰ可能表示较好的医疗卫生条件B.拉力Ⅱ可能表示完善的基础设施
C.推力可能表示环境质量日趋恶化 D.推力可能表示高昂的生活成本
8.农民工回流对城市产生的影响是( )
A.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B.促进了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
C.缓解了人口对城市环境的压力
D.一定不会出现劳动力供应紧张的状况
下图为某年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和上海市四省级行政区人口流动情况图,图中区域流入和区域流出涉及的区域指泛长三角。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9.图中表示安徽省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0.乙省级行政区内部人口流动的方向可能是( )
A.自南向北 B.自北向南 C.自东向西 D.自西向东
下表为某山区小流域人口规模测算数据表,目前该流域人口数量为12.4万人。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耕地 水源 林地 矿产
人口合理容量(万人) 7.5 7.6 7.4 18.5
最大人口规模(万人) 10.9 21.2 11.7 32.9
11.该流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为( )
A.7.5万人 B.10.9万人 C.18.5万人 D.32.9万人
12.为扩大该流域最大人口规模,适宜采取的措施是( )
A.建立保护区封山育林 B.提高耕地单产水平
C.开垦大坡度荒地种粮 D.建设大型水力发电站
考古发现,孤悬于南太平洋中部的复活节岛大约在公元600年前开始出现人类活动。下图为复活节岛人口总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系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3.关于复活节岛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口数量必须低于资源环境承载力
B.人口数量只受资源环境承载力制约
C.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不受自然资源因素的影响
D.资源环境承载力是维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底线
14.t2时期,岛上资源环境承载力逐渐升高的原因可能是( )
A.农业技术水平提高 B.对外联系高度频繁 C.生活消费水平提高 D.工业生产能力提高
近年来,贵州省经济发展速度稳步提升,多年位居全国第一,这标志着贵州省已进入经济高速发展阶段。贵州省经济快速发展与各子系统承载力关系密切。下图为贵州省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子系统承载力变化趋势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5.对贵州省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制约作用最显著的子系统是( )
A.经济承载力 B.社会承载力 C.环境承载力 D.资源承载力
16.为促进贵州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应该( )
A.积极引进重化工业 B.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C.扩大矿山开采规模 D.大力增加城市数量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大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堪察加半岛地处亚洲东北部俄罗斯远东地区,半岛上分布着数百座火山,是世界上地震与火山活动最频繁的地区之一,其中最高峰克柳切夫火山海拔为4 750米,也是整个亚欧大陆上最高大的活火山,而且喷发非常活跃。半岛上地热资源以及矿产资源丰富,各类资源的开发难度很大。当地人烟稀少,总人口只有30多万,其中半数以上人口集中在堪察加的首府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下图为堪察加半岛地形示意图。
(1)堪察加半岛资源丰富,但人口稀少,试分析其原因。(8分)
(2)堪察加半岛上火山众多,简述火山对人口分布的有利影响。(4分)
(3)简述堪察加半岛人口多集中在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的原因。(8分)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当前城镇人口约9.02亿人,流动人口约为3.76亿人,专家认为高流动性“迁徙中国”已形成。下表为我国不同地区人口占比及其变化数据统计表(不包括港澳台数据)。
地区 2020年人口占比(%) 与2010年相比人口占比变化
东部地区 39.93 上升2.15个百分点
中部地区 25.83 下降0.79个百分点
西部地区 27.12 上升0.22个百分点
东北地区 6.98 下降1.2个百分点
(1)据表绘制我国不同地区2010年和2020年人口占比柱状图。(8分)
(2)据表推测2010—2020年东北地区人口迁移方向,并说明理由。(6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分)
蒙古国国土面积为156.65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二大内陆国,但可利用耕地较少,大部分国土被草原覆盖,北部和西部多山脉,南部为戈壁沙漠。蒙古国人口仅约350万,约30%从事游牧或半游牧,人口平均密度小,全国划分为首都和21个省,首都乌兰巴托实际常住人口约150万。下图为蒙古国部分行政区人口分布示意图。
(1)分析乌兰巴托常住人口较多的原因。(6分)
(2)从资源环境承载力角度,分析蒙古国人口平均密度小的原因。(6分)
(3)为提高蒙古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简述当地可采取的合理措施。(6分)
答案全解全析
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
1.C 据图分析,江苏省沿江及南部地区经济发展程度高,人口分布比例一直高于其他地区,故经济格局是江苏省各区域人口分布状况一直比较稳定的主导因素,C正确;江苏省内自然环境、河湖分布差异不大,对人口分布状况影响有限,A、B错误;国家政策会发生变化,但是江苏省各区域的人口分布状况一直比较稳定,所以国家政策不是主导因素,D错误。
2.B 由上题分析可知,导致江苏省人口分布不均的主导因素是经济格局,故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优势互补,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是缓解人口分布不均的合理措施,B正确;鼓励生育、实施移民搬迁、完善信息网络不是缓解江苏省人口分布不均的合理措施,A、C、D错误。
3.B 距离绝对平均线越远说明人口分布越不均衡,B正确,C错误;图示只能反映人口累计百分比,不能反映人口数量、人口增长速度,A、D错误。
4.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贵州乌江上游喀斯特地貌显著,海拔低处山高、谷深、坡陡,导致海拔低处平地面积极少,而高原面上地平坡缓,使得平地集中于中海拔地区,A正确;800~1 400 m区域的热量不如800m区域丰富,B错误;海拔低的地区水源更充足,C错误;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易被溶蚀,土壤发育较差,D错误。
5.B 由表中数据可知,2000—2020年我国流动儿童占比提高,说明父母流动过程中带着子女外出增多,主要原因是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为获取更好的教育等资源,父母将子女带至城市,且随着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出行更加方便,出行成本降低,利于父母流动过程中携带子女,②③正确;儿童人口总数增加不能导致流动儿童占比提高,我国老龄化日趋严重,养老负担加重,①④错误。故选B。
6.A 根据我国人口流动现状可知,我国人口主要从乡村流入城市,我国流动儿童占比提高,说明乡村地区儿童数量减少,乡村学校生源减少,会导致乡村学校关闭增多,A正确;儿童流入城市增多,城市教育资源投入增多,C错误;流动儿童占比提高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结果,B错误;父母将子女带入城市生活,提高了家庭生活成本,D错误。
7.D 虽然县镇、农村的生活水平、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条件与过去相比得到了改善,但与城市相比仍没有优越性,所以这些并不是农民工回流的拉力,故A、B错误;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越来越好,不可能日趋恶化,C错误;经济因素是导致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由于城市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优于农村,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住房、子女教育等生活成本提高,使这些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压力增大,从而导致农民工回流,D正确。
8.C 农民工由于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在城市主要从事工厂流水作业、服务业和建筑业等,所以农民工回流可能导致这些行业受到影响,使其出现“用工荒”现象,但不会影响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A、D错误;农民工回流乡村,不会促进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B错误;城市人口减少,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改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就业困难等城市问题,缓解了人口对城市环境的压力,C正确。
9.D 图中甲以全国流入为主,流出很少,应为经济最发达的上海市,A错误;乙全国流入和区域流入都比较多,区域流出也较多,可能是因为内部经济差异较明显,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高,但内部经济差异明显,故乙为江苏省,B错误;浙江省以轻工业为主,劳动力需求量大,人口流入多,所以丙是浙江省,C错误;丁流出人口最多,应是四省级行政区中经济欠发达的安徽省,D正确。
10.B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乙是江苏省,江苏省省内经济差异明显,苏南临近上海,经济发展水平高,苏北距离上海远,受上海影响弱,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省内人口流动是由经济欠发达的苏北地区流向经济较发达的苏南地区。故B正确。
11.B 据表可知,该流域耕地承载的最大人口规模为10.9万人,水源承载的最大人口规模为21.2万人,林地承载的最大人口规模为11.7万人,矿产承载的最大人口规模为32.9万人,因此该流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为10.9万人。故选B。
方法技巧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木桶效应”
资源是制约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可结合下图理解,组成木桶的各块木板分别代表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不同资源,其中木桶的“短板”即承载人口数量最少的那一个资源,决定了最大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
12.B 为扩大该流域最大人口规模,应着重于补短板。耕地的最大人口规模最小,制约该流域最大人口规模的扩大,提高耕地单产水平,可增加粮食总产量,减弱耕地对最大人口规模的限制,B正确;建立保护区封山育林不能增加粮食产量,并不能扩大该流域最大人口规模,A错误;开垦大坡度荒地种粮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C错误;根据表格信息可知,电力资源不是该流域最大人口规模的最大制约因素,且该流域为小流域,不具备建设大型水力发电站的条件,D错误。
13.D 据图可知,人口数量可以适当超出资源环境承载力,A错误;影响人口数量的因素很多,有自然因素,也有社会经济因素,不是只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B错误;资源环境承载力受到资源、科技、对外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等因素影响,C错误;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资源、环境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D正确。
14.A 读图可知,t2时期,约公元750—1400年,岛上生产力水平较低,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农业技术水平提高会导致资源环境承载力逐渐升高,A正确;该岛孤悬于南太平洋中部,对外联系不便,B错误;生活消费水平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呈负相关,生活消费水平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应该下降,C错误;t2时期为1400年以前,当时工业生产能力很低,D错误。
15.D 图中显示,贵州省经济承载力逐年上升,A错误;社会承载力先下降后上升,按发展趋势判断,未来呈上升趋势,B错误;环境承载力先上升后下降,但总体是上升趋势,C错误;资源承载力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按发展趋势推测,未来还将下降,D正确。
16.B 资源承载力已呈下降趋势且将长期持续。重化工业对资源的依赖性强,A错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可应对资源承载力下降,促进贵州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B正确;扩大矿山开采规模,不仅会加重资源压力,还会使环境承载力下降,C错误;城市化进程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相匹配,大力增加城市数量显然是不恰当的,D错误。
17.答案 (1)纬度较高,气候严寒;半岛上多火山活动及地震,生存环境恶劣;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基础设施相对不完善,对外吸引力不强;资源开发难度大;地理位置过于偏远。(每点2分,任答四点得8分)
(2)火山多,地热资源相对丰富;(2分)火山土肥力较高,利于农业生产;(2分)等。
(3)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纬度较低,气候相对温暖;(2分)位于沿海地区,地势较为平坦;(2分)距离最高的火山相对较远,受火山的不利影响较小;(2分)是地方首府,经济发达,就业机会较多;(2分)等。
解析 (1)由图可知,该半岛纬度高,气候严寒,且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火山、地震多发,生存环境恶劣;该半岛经济相对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地理位置偏僻,资源开发难度较大,故虽然资源丰富,但人口稀少。
(2)该半岛火山众多,说明地壳运动活跃,地热资源丰富;火山喷发会产生大量火山喷发物和火山碎屑物,在其基础上发育的火山灰土肥沃,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吸引人口聚集。
(3)读图可知,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位于半岛的南端,纬度较低,加上西部山地阻挡冬季冷空气,气候相对温暖;位于沿海地区,海拔在200米以下,地势较为平坦,利于基础设施建设;由图中纬度分布可知,距离最高的火山相对较远,受火山不利影响较小;据材料可知,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是地方首府,经济发达,就业机会较多。
18.答案 (1)绘图如下:(8分)
(2)方向:主要向京津、长三角、珠三角、海南等东部地区迁移。(2分)理由:近年来,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缓慢,部分人口选择向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迁移;(2分)东北地区气候寒冷,且工业污染相对严重,部分人口向环境条件相对较好、气候更加适宜的地区迁移。(2分)
解析 (1)据表能够计算出2010年我国不同地区的人口占比,结合计算结果和2020年数据可绘制出我国不同地区2010年和2020年人口占比柱状图。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北地区近年来由于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就业岗位减少,部分人口出于工作和收入原因选择向经济相对发达的京津、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迁移;东北地区纬度较高,冬季较为寒冷,而且东北地区由于重工业发展历史较为悠久,部分城市工业污染较为严重,从而导致一部分人口向气候和环境相对较好的地区(如海南)迁移。
19.答案 (1)为蒙古国首都,经济相对发达,就业机会多;(2分)医疗、教育等社会资源健全;(2分)自然环境相对优越。(2分)
(2)气候较干旱,降水较少,淡水资源缺乏;境内多山脉、戈壁沙漠,难利用土地所占比例高;可利用耕地少,粮食总产量较少;国家经济、科技水平较低;深居内陆,国家对外开放程度较低。(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3)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提高国家科技水平;合理放牧,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速节水工程建设,保障淡水资源安全;改变传统经营方式,实行农牧结合;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加强区域经贸合作。(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解析 (1)乌兰巴托为蒙古国首都,经济相对发达,就业机会多;基础设施相对较为完善,医疗、教育等社会资源健全;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蒙古国北部和西部多山脉,南部为戈壁沙漠,而乌兰巴托位于蒙古国偏中东部,自然环境相对优越。
(2)蒙古国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较干旱,降水较少,淡水资源缺乏;蒙古国北部和西部多山脉,南部为戈壁沙漠,因此境内难利用土地所占比例高,可利用耕地少,粮食总产量较少;蒙古国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科技水平较低;蒙古国深居亚欧大陆内部,国家对外开放程度较低。
(3)蒙古国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科技水平较低,因此应该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提高国家科技水平;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生态环境脆弱,应合理放牧,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气候较干旱,降水较少,需要加速节水工程建设,保障淡水资源安全;农业落后,应改变传统经营方式,实行农牧结合;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往来,从而提高本国资源环境承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