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10.4做功的快慢》教学案
学习目标
1.经历建立功率概念的过程,明确功率的含义——表示做功的快慢。
2.知道功率的定义、公式、单位,了解常见动物和交通工具的功率。
3.通过对比功率和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了解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4.会进行有关功率的简单计算。
课前准备
复习回忆
复习回顾“第三章第三节快与慢”中速度的定义、公式及单位(简要记在下面)。
2.家庭实验
请与同学或家人合作,测量你上楼时的有关数据,填入下表中,以供课堂讨论和计算用。(请勿一味求快,务必确保安全)
你的质量m/kg 上楼的高度h/m 所用的时间t/s
3.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合作探究
一、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活动1:仔细观察教材第167页图9 ( http: / / www.21cnjy.com )-26和图9-27,思考讨论:图9-26的两幅图中,谁做功快?图9-27的两幅图中,谁做功快?与同学相互交流你们的判断方法。思考:要比较做功的快慢,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如果做功的多少和所用的时间都不相同,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二、功率与测算功率的方法活动2:阅读教材第168页上半页内容。思考1:教材对功率的定义采用的是上面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中的哪一种?思考2:功率概念的引入方法和速度概念的引入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是类似的,你还知道哪些采用这种方法来引入的物理量?比较这些物理量的引入过程,你能发现哪些相同之处? 活动3:阅读教材第168页下半页表格中一些动物和交通工具的功率,回答下列问题:1.明确这些功率所表示的含义。例如马拉车长时间的功率为450W,表示马每秒做功 J。2.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和机器的功率,写出来,并与同学和老师交流。活动4:利用课前测得的有关上楼的数据,计算自己上楼时的功率。然后与其他同学交流,思考下面的问题:谁做的功最多?谁的功率最大?两者是否一致,为什么? 说 明许多物理量都是采用“比值定 ( http: / / www.21cnjy.com )义法”定义的,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比较,可以使学生深入领会这种定义方法,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采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的物理量,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功率单位瓦特形成感性认识以及估计常见事物的功率,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观察、多列举,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与课前实验相呼应,让学生体验到利用物理知识可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通过联系实际学习物理的习惯。
填一填
要比较做功的快慢,可以采用的方法有:
⑴ ;
⑵ 。
填一填
要比较做功的快慢,可以采用的方法有:
⑴功率的定义: 。
⑵功率的公式: 。
⑶功率的单位: 。沪科版八年级《10.2滑轮及其应用》教学案(两学时)
学习目标
1.能识别生活中常见的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和实质。
3.能根据要求选择滑轮或组装滑轮组,学会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1.收集信息
找出生活中常用的滑轮,有关滑轮的图片、使用滑轮的实况录像(如升国旗、起重机提升重物等),与其他同学互相交流。
2.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合作探究
一、定滑轮和动滑轮活动1:组装滑轮,提升重物1.用铁架台、滑轮(一个)、细线(一根)、钩码组装滑轮,利用你组装的滑轮将钩码提升一定的高度,你能想出几种组装方法?2.各组之间交流组装方法,并讨论各种组装方法有哪些异同点?活动2:定滑轮的作用和实质 1.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使用定滑轮拉起 ( http: / / www.21cnjy.com )重物(钩码)的拉力,改变拉力的方向多次测量,并记下每次拉力的大小,比较拉力的大小与物重有什么关系? 2.比较定滑轮和等臂杠杆,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活动3:动滑轮的作用和实质 1.先猜想使用动滑轮提起重物(钩码)时拉力的大小,然后用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比较拉力的大小与物重有什么关系? 2.动滑轮的实质是什么?与其他同学相互交流你们的观点。思考: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各有什么优点和不足? 二、滑轮组活动4:组装滑轮组并探究滑轮组的省力情况 1.把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动手做一做,并画出你所组装的滑轮组,你还能设计其他的组合方式吗?2.按照课本图9-17(a)所示的方式进行探究,把提起重物使用的拉力与物重相比较,再数一数承担物重的绳子有几股,你能发现什么?思考:由动滑轮的实质可知:拉力等于物重的二分之一,通过测量发现,拉力却大于物重的二分之一,请你分析其中的原因。滑轮组是否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说 明先让同学们动手实验,建立一定的实验基础,以便于由具体的滑轮抽象出杠杆的实质。此活动不给学生提供弹簧测力计。通过比较定滑轮和等臂杠杆,理解定滑轮的实质。此活动时发给学生弹簧测力计。理解动滑轮的实质。活动2和活动3可放在一起测量,比较得出结论后,再分析其实质。先动手组装,根据实物画图分析,由具体到抽象、深入浅出。为研究机械效率埋下伏笔。
填一填
⑴使用滑轮时,滑轮的轴固定不动的叫做 。
⑵使用滑轮时,轴随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叫做 。
填一填
请画出图 (b)、(c)中的两个力臂,由图可知,定滑轮实质上相当于一个 杠杆,因此拉力和物体重力的关系是: ,即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可以 。
填一填
请在图2中画出动滑轮的动力臂和阻力臂,由图可知,动滑轮实质上相当于一个 杠杆,因此拉力和物重的关系是: 。即使用动滑轮可以 。
图2
F
F
填一填
⑴ 和 组合在一起叫做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股绳子吊着物体,拉力就是物重的 。
⑵根据图3中的省力要求,画出滑轮组的绕法。(不计摩擦和滑轮重)
图3沪科版八年级《10.1杠杆》教学案(两学时)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杠杆,理解力臂的概念,能根据相关的实物,画出杠杆示意图。
2.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认识生活中的一些杠杆,会对杠杆进行分类。
学时安排
本节用2学时,第一学时认识杠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第二学时学习杠杆的分类和应用。
第一学时
课前准备
1.自带物品
课前从家里带来羊角锤、剪刀、钳子、起子(及带瓶盖的废酒瓶)等工具。
2.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合作探究
一、认识杠杆活动1:分别用羊角锤起钉子、用剪刀剪纸、用起子起瓶盖、用直尺撬文具盒……。在观察的基础上,思考讨论:1.这些工具在工作时有哪些共同特征?2.请画出下图中各杠杆的支点O和动力F1及阻力F2的示意图。思考:F1和F2是谁受到的力?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活动2:回忆你玩过的跷跷板的游戏,结合观察下图思考: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2.跷跷板在水平位置静止由哪些因素决定? ( http: / / www.21cnjy.com )活动3: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在木尺的两边分别挂上数目不同的钩码,用F1、F2表示钩码的拉力,用L1、L2表示悬挂点到支点O的距离。2.改变钩码个数并调节悬挂点到O点的距离,使木尺处于水平静止状态。将各次实验数据填写入下表。实验次数左边右边动力F1/N距离L1/cm阻力F2/N距离L2/cm1233.观察分析实验数据,看看木尺平衡的条件是什么?结论 4.如果杠杆的左边改用弹簧测力计斜拉杠杆 ( http: / / www.21cnjy.com )使其平衡(如图所示),用刻度尺分别测出支点到测力计拉力作用点的距离和支点到该力作用线的距离填入下表中。实验次数左边右边动力F1/N支点到力的作用点距离L/cm支点到力的作用线距离L1/cm阻力F2/N距离L2/cm125.分析实验数据,看看木尺平衡的条件是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 明学生说出杠杆的特征后,教师顺势 ( http: / / www.21cnjy.com )给出杠杆、支点、动力、阻力几个名词。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若在课堂上播放实景视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猜想,效果更好。基于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此时不急于硬性给出“力臂”的概念,而是称之为悬挂点到支点的“距离”。该步实验可由教师演示,学生记录数据。通过演示实验首先使学生发现:当用弹簧测力计斜拉杠杆时,左右两边的力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距离的乘积不再相等!形成认知冲突。然后教师引入“力的作用线”和“力臂”的概念。
第二学时
课前准备
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合作探究
三、杠杆的分类活动4:标出下图中杠杆的支点,并画出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然后思考讨论:1.根据生活经验,你认为上图中的杠杆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哪个既不省力,也不费力?2.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为什么有的杠杆省力?有的杠杆费力?有的既不省力又不费力?3.生活中还有哪些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请列举几例,并画出这些杠杆的示意图。 说 明本节安排的活动较少,留出适当时间让学生做一些巩固练习题。教师还可安排有关杠杆平衡条件的计算题。
填一填
⑴杠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杠杆。
⑵支点是:________________,动力是:____ ________,阻力是:______ _____。
填一填
⑴动力臂是:____ ________,
阻力臂是:____ __ _____。
⑵杠杆的平衡条件为:________________。沪科版八年级《10.3做功了吗》教学案(两学时)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理解机械功的概念,会判断各种事例中物体是否做功。
2.通过归纳生活中大量做功实例,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课前准备
复习回忆
若不计弹簧测力计所受重力、绳重、机械重 ( http: / / www.21cnjy.com )及各种摩擦,如图1所示,用弹簧测力计将物重为G的物体匀速提升一段距离h,则拉力大小为F=G,拉力的作用点移动的距离为s=h;如图2所示,①若使用图中的杠杆,已知OA =2OB,则拉力大小为F1= , 拉力的作用点移动的距离为 s1= ;②若使用定动滑轮,则拉力大小为F2= , 拉力的作用点移动的距离为 s2= ;③若使用动滑轮,则拉力大小为F3= , 拉力的作用点移动的距离为 s3= ;④若使用图中的滑轮组,则拉力大小为F4= , 拉力的作用点移动的距离为s4= 。
( http: / / www.21cnjy.com )
2.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合作探究
一、机械功活动1:(1)分析“课前准备”中“回忆复习”的内容,在各种提升物体的方法中,拉力与上升距离的乘积有何特点?(2)阅读课文第164页“机械功”部分的内容,理解物理学中给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赋予了什么物理意义。二、怎样才算做功活动2:根据课本第164页图9-22(a)和(b)两个做功的实例和(c)没有做功的实例分析下列问题。1.归纳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做功必须具备什么条件?2.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列举生活中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做功的实例,并与其他同学交流。3.分析下列实例是否做功,并说明你判断的依据。(1)人搬石头,但没有搬动 (2)人在平直路面上将油桶推到仓库里 (3)举重运动员把杠铃举在空中,停留了5秒钟(4)冰块在光滑的冰面上匀速滑动三、怎样计算功活动3:看书自学课本第165页,完成下面内容: 1.估算一下,用手匀速托起4个鸡蛋升高1米,手对鸡蛋做的功大约是多少? 把你的物理课本从地上捡起来,放在课桌上,你做的功大约是多少? 2.在平地上,小明用50N的水平推力推动重100N的箱子,前进了10m,小明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m,他做了多少功?3.你认为计算功的多少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说 明 通过归纳得出Fs=Gh,使学生意识到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有一定的物理意义,从而引出功。 师生、生生相互交流,共同归纳出做功的必要因素,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列举不做功的情况,让学生分析。计算做功的多少时要注意:力必须是做功的力;距离必须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图1
图2
填一填
物理学中把 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 的乘积叫做机械功,简称 。
填一填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 ;(2) 。
填一填
物理学中规定,功等于 跟 的乘积,即功= ,用公式表示W= 。其中W表示 ,单位是 ;F表示 ,单位是 ;s表示 ,单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