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同学们欢迎来到“咸亨酒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我们的老朋友——鲁迅先生,去认识他笔下的一位读书人——孔乙己,去听听他的声音、看看他的为人,去了解下人们为何称他为“孔乙己”。
孔乙己
1.能理解、积累文中的重点生字词
2.能梳理、概括故事情节,鉴赏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________,字豫才,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作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_____》《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__________》;散文诗集《_____》;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周树人
朝花夕拾
呐喊
野草
1.预习课文,自主阅读,自主学习,完成下列题目。
荤菜( ) 侍候( ) 羼水( ) 乱蓬蓬( ) 绰号( ) 哄笑( ) 笔砚( ) 蘸酒( ) 惋惜( )
夹袄( ) 唠唠叨叨( )伤 ( )
( )唐 门 ( ) ( )和
不屑置 ( )
2.给下面的标蓝字词注音或根据注音写汉字。
kǎn
biàn
tuí
chàn
bā
wǎn
shì
fù
hōng
ǎo
槛
颓
疤
péng
chuò
yàn
附
zhàn
hūn
lao
dāo
辩
láo
3.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修改。
(1)扩绰:
(2)争辨:
(3)帐本:
(4)侍侯:
扩 阔
辨 辩
帐 账
侯 候
科举考试是封建王朝分科考选官吏及后备人员的制度,始于隋唐,终于清代,历时一千三百多年。隋朝以前采用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导致出身寒门的普通人无法步入仕途。隋朝开始改为科举制,使得任何出身的参试者都有成为官吏的机会。明清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僵化,被称为“八股取士”,后于清末被废除。
自主阅读
明清的科举考试分为四个级别:最低的一级叫院试,由府、州、县的长官监考,考试通过后为秀才;然后是乡试,这是省一级的考试,考中的就成了举人;再高一级的是会试,由礼部主持,考取的叫贡士;如果能通过这一关,就有资格参加最高一级的考试,也就是殿试。殿试又叫廷试,由皇上亲自主持。凡能通过殿试的,最起码也能捞个进士。如果哪位有幸考中了第一名(状元),不仅能得到高官厚禄,还可以名扬天下。不过,他们的名利地位都是从八股文里抠出来的,至于有没有真才实学,可就不一定了。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孱:
(2)钞:
(3)间或:
(4)服辩:
(5)颓唐:
(6)不屑置辩:
混合,掺杂。
现在写作“抄”。
偶然,有时候。
即认罪书。
精神萎靡,不振作。
认为不值得分辩。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请你对本文内容进行段落划分。
开端(1-3):
介绍咸亨酒店,交代环境。
发展(4-9):
孔乙己的经历和性格。
高潮(10-11):
孔乙己被打断腿的悲惨遭遇。
结尾(12-13):
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3.通读全文,完成填空。
这是一篇小说,主要情节发生的地点是______________,除了主人公孔乙己之外,还塑造了其他人物形象,有________、_____等,叙述者“我”的身份是_______
_____________。
鲁镇的咸亨酒店
酒店老板
顾客
酒店里
温酒的小伙计
探究一:初读课文,梳理情节
1.自读课文,根据课文概括出孔乙己的主要人生经历。
(可以采用先搜索再概括的学习步骤,即先把记叙孔乙己人生经历的句子或段落找出来,再进行概括)
2.孔乙己被打断腿后曾到酒店喝过一次酒,之后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呢?
3.“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这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1.自读课文,根据课文概括出孔乙己的主要人生经历。
(可以采用先搜索再概括的学习步骤,即先把记叙孔乙己人生经历的句子或段落找出来,再进行概括)
读书未进学,不会营生,越过越穷;替人家抄书,因好吃懒做,无人再雇;生活所迫,偶尔偷窃,常常被辱;因偷窃被丁举人打断腿……
2.孔乙己被打断腿后曾到酒店喝过一次酒,之后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呢
他可能在贫病交加中死去了。
3.“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这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说孔乙己“的确”死了,是因为在当时封建社会的背景下,以他的身份和地位,他肯定会被社会淘汰、淹没的,他不劳动,无法养活自己,而且还被打断了腿,肯定会死。而说他“大约”死了,是因为事隔多年,无从考证,也没人真正知道他的真实情况,所以鲁迅说“大约”。
所以,两者并不矛盾。
探究二:概括事件,评价人物
1.文中具体叙述了孔乙己四次到店内喝酒的事情,请把这四件事概括出来。
(可用“人物+事件+结果”的概括方法)
2.综合对孔乙己的经历和课文故事情节的概括,孔乙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1.文中具体叙述了孔乙己四次到店内喝酒的事情,请把这四件事概括出来。(可用“人物+事件+结果”的概括方法)
①孔乙己为自己的行为争辩,被取笑;
②孔乙己想要和“我”聊天,教“我”写字,被冷落;
③孔乙己分豆给孩子们吃,说古语引起哄笑;
④孔乙己被打断腿后到店内喝酒,被耻笑。
2.综合对孔乙己的经历和课文故事情节的概括,孔乙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示例:
他是一个没落社会里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好吃懒做,死要面子,鄙视体力劳动。在咸亨酒店中,他是一个被人们瞧不起、经常被取笑的形象。但是他教“我”识字,给孩子们分豆吃又表现出了他质朴、善良的本性。
探究三:前后比较,鉴赏形象
1.文中对孔乙己断腿前和断腿后到酒店来喝酒的情形都有细致的描写,你有没有发现孔乙己前后衣着、脸色、动作、语言等的变化呢 请按照示例,找出典型语句并写一写自己对人物的理解。
(你可以先找出文中的典型语句,再进行比较,思考: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人物当时的心理怎么样?可以看出人物的什么特点?多问自己几个问题并试着解答,你就会逐渐深入地解读人物形象了)
2.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1.文中对孔乙己断腿前和断腿后到酒店来喝酒的情形都有细致的描写,你有没有发现孔乙己前后衣着、脸色、动作、语言等的变化呢 请按照示例,找出典型语句并写一写自己对人物的理解。
示例:衣着的变化。
被打断腿前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被打断腿后“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站着喝酒而穿长衫”交代了他的特殊身份和社会经济地位。他是个穷困潦倒的知识分子,唯恐失去读书人的身份。“穿一件破夹袄”说明唯一一个能体现他尊严的东西已经失去了。
(1)脸色的变化
第一次是在他出场的时候,“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因为他穷愁潦倒,生活贫困至极,又好吃懒做,只能是“青白脸色”,再配合他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形象地揭示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
第二次是在有人揭发他偷书的时候,“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当别人揭他的短时,他竭力争辩,企图维护自己“读书人”的面子;另一方面也流露出他内心的羞愧,表明他不是惯偷,只是不得已而偶尔为之。
最后一次是在他被丁举人打断了腿后,“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加上用手爬着“走”,可想而知他是受尽了怎样的折磨后,死里逃生、苟延残喘的。
第三次是有人问他“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的时候,他“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这“灰色”脸色的描写,表现了孔乙己被人家取笑,戳到内心隐痛时的那种失望、颓唐的悲凉心理。
(2)动作的变化
“排出九文大钱”和“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排”写出了孔乙己在短衣帮面前显示阔气,炫耀自己有钱,也可理解为他是在受到众人嘲笑和侮辱之后,以表面的镇定来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摸”说明孔乙己穷困潦倒到了极点,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
(3)语言的变化
以前喝酒时别人取笑他,他会争辩“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君子固穷”“者乎”之类;被打断腿后掌柜取笑他,他“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以前他还会用许多“之乎者也”之类的古语为自己的行为辩白,后来却不十分分辩,并用眼神恳求,可见他因为自己的悲惨经历,已无力也无心辩白,但是他依旧有着读书人的自尊心,不愿意别人嘲笑他。
2.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①自命不凡,孤芳自赏。
②穷困潦倒却精神高贵。孔乙己不仅深陷贫困之境,而且整个灵魂已被戕害,但在精神上自认高人一等。
③心智不悟,麻木,不觉醒。
④善良,诚实,有慈爱心。
孔乙己
为自己争辩 被取笑
教“我”写字 被冷落
和孩子们说话 引哄笑
被打断腿 被耻笑
1.本文开篇渲染了咸亨酒店什么样的气氛?对掌柜的面孔和主顾态度的交代有什么作用?
气氛压抑,人情冷淡,揭示了当时的社会世态炎凉的冷酷现实。
进一步描写了孔乙己的生活环境,更突出了孔乙己被当作笑料的可悲的社会地位,为孔乙己悲剧性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2.小说往往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请指出下面的语句是哪一种描写,试分析刻画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1)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肖像和外貌描写。社会地位低下,穷困潦倒,想保持读书人的自尊,虚荣心十足,却又十分懒惰的老书生的形象。
肖像和语言描写。内心已经感到羞耻,但表面上却表现得更为激烈,说明他仍然热衷功名,追求科举,自命读书人清高。
(2)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相信亲爱的同学们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已经有了不浅的了解,领会到了这位自命清高的书生身上既可悲又可爱的点。都说人一定程度上是由时代和社会造就出的客体,那么,本节课我们将把目光聚焦到咸亨酒店中的那些群众身上,去探究孔乙己这个悲剧人物的根源,去深入了解作者塑造的这位读书人的意义究竟何在。
孔乙己
1.能把握咸亨酒店中的群体人物形象,分析这些形象对于塑造孔乙己形象产生的作用
2.能探究孔乙己悲剧的根源,评价孔乙己形象的意义
1.形近字辨析。
zhé( )磨
chāi( )除
分 xī( )
咸 hēng( )
xiǎng( )受
pēng( )饪
折
拆
析
亨
享
烹
2.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或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君子固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营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认为不值得去辩解。
(4)__________:精神萎靡的样子。
君子能够不因穷困而改变操守。
谋生。
不屑置辩
颓唐
3.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的体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该体裁的三要素。
小说
人物
故事情节
环境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在五四运动前继《狂人日记》之后发表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孔乙己》创作于1918年,小说以中国清朝末年为背景。当时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已揭开序幕,新文化与复古逆流斗争激烈。北洋军阀政府出于统治的需要,在教育上推行复古主义。鲁迅针对这一现状创作的《孔乙己》,具有较为深远的批判、教育意义,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
自主阅读
1.认真揣摩语句,体会人物的心情并根据注释填空。
省略号的作用一般有:A.表示思维跳跃;B.表示因人抢白话未说完;C.表示心情矛盾;D.表示正在思索。试指出下列句子中省略号的作用。(填序号即可)
①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
②“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
③“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 )
④“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 )
B
C
A
D
2.阅读文章第4自然段,请用简洁的话说明课文对短衣帮和长衫客进行对比的目的是什么。
突出孔乙己身份的特殊。
探究一:跳读课文,品析“哄笑”的含义
1.勾画出文中写众人“哄笑”的句子,体会这些笑的深意。
(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一定要把句子放在语言环境中来理解)
2.为什么作者要安排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离去?
(可以试一下删减法,如果删去那些写笑的句子,会产生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呢?)
1.勾画出文中写众人“哄笑”的句子,体会这些笑的深意。
(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一定要把句子放在语言环境中来理解)
(1)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2)……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3)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4)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
四次哄笑,描写的实际上是众人四次戏弄、嘲笑孔乙己的情景,而孔乙己尴尬狼狈、穷于招架的样子让他们很开心。孔乙己是人们逗趣和笑谈的对象,他是个可笑又可悲的人物。尤其是最后一次哄笑,这一个低声哀求,那一群高声谈笑;这一个坐着仰视,那一群站着俯视;这一个拖着断腿,那一群身强体壮,那笑声听来刺耳惊心。
2.为什么作者要安排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离去?
(可以试一下删减法,如果删去那些写笑的句子,会产生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呢?)
孔乙己是一个在当时的社会中找不到自己位置的可怜人和弱者,用众人的哄笑来贯穿这样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这种哄笑是麻木的笑,这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
探究二:选读课文,分析叙事的角度
作者为什么要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来讲述孔乙己的故事?体会一下这种写作角度与直接用第三人称描写的不同效果。
作者以一名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计的口吻,不动声色地讲述着孔乙己的凄惨遭遇,让人体会到,连这样一个小孩子都这样冷漠,可见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而且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比第三人称显得更为真实亲切。
探究三:通观全文,探究悲剧的原因。
小组合作交流: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考虑问题一定要全面,可以试着从人物入手:孔乙己自身、旁观者、小孩子等,再根据你分析的情况综合起来考虑最根本的原因)
从孔乙己自身来考虑,他有着自己的性格弱点:孔乙己读书没有进学,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抱残守缺,好吃懒做,对悲剧命运逆来顺受,毫不觉悟,这些弱点都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考虑,可以看到社会环境的麻木、冷漠:孔乙己被打断了腿,境遇非常凄惨,本来让人同情,可酒客和掌柜仍然取笑他,如此冷漠的社会注定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
最根本的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封建科举制度使读书人追求功名、鄙视劳动。民众的活力、热情、同情心都被扼杀,变得麻木不仁,自私冷漠。
孔乙己
悲剧原因
孔乙己:好吃懒做、毫不觉悟
周围人:麻木不仁、冷漠
封建科举制度
1.文章第4段与第11段都写了孔乙己温酒和付钱,但温酒的数量和付钱的方式不同,到底有什么不同?你从前后的不同中分别读出了什么?
温酒的数量不同在于:前者温两碗酒,后者温一碗酒。
付钱的方式不同在于:前者是“排”,后者是“摸”。
前者说明孔乙己还有点经济来源,生活勉强过得去,因而摆阔显示自己有钱。“排”是孔乙己故意而为的动作,这里还有故意表现得从容镇定来掩饰自己内心不安的心理。后者说明孔乙己的生活每况愈下,更加穷困了,“摸”有因钱少而寻找之意,而非故意的动作。
2.孔乙己为什么会被人取笑呢?谈谈你的理解。
因为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本来穷困潦倒,地位低下,却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还常常偷窃,在人际关系上高不成低不就,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取笑的把柄,再加上人们的麻木不仁,因而被人取笑。而这些归根结底是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