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鱼我所欲也 课件(共31张PPT)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 鱼我所欲也 课件(共31张PPT)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28 16:05: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八年级学过的《<孟子>二章》吗?你还能想起来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语言特色吗?今天我们即将要学的这篇课文《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看到题目是不是已经让你们不禁想知道此篇文章究竟阐述了何种观点呢?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进入本课堂,在学习中找寻答案吧!
鱼我所欲也
1.能理解文意,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2.能学会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3.能理解孟子阐述的“义”的含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孟子,_____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名_____,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最有影响力的大师,后人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有“______”之称。
《孟子》是______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杰出的散文著作之一,记述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人生观点。其文章气势充沛,说理畅达,并长于论辩。宋代朱熹把它和《_____》《中庸》《_____》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战国

亚圣
儒家
大学
论语
1.预习课文,自主阅读,自主学习,完成下列题目。
2.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
3.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填空。
《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舍生取义
嗟来之食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一豆羹( )   蹴尔( )
人之所wù( )   一dān食( )

gēng


  语出《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嗟来之食
自主阅读
美味“鱼”
  鱼是古代的佳肴之一。在古代的北方,鱼是上等佳肴,所以孟子把“鱼”和“熊掌”相提并论。北方河流少,鱼自然不多,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食有鱼”是富贵人家的生活。《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冯谖不满意在孟尝君门下吃粗劣的食物,就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1.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如 使 人 之 所 欲 莫 甚 于 生(标2处)
②使 人 之 所 恶 莫 甚 于 死 者(标2处)
③乡 为 身 死 而 不 受,今 为 宫 室 之 美 为 之(标3处)
④是 亦 不 可 以 已 乎(标1处)
/
/
/
/
/
/
/
/
/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动词,同时得到或占有,“兼”是副词状语置后
喜爱
生命
大义
舍弃
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喜欢的东西,大义也是我所喜欢的东西,(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要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动词,超过、胜过
苟且偷生
读wù,动词,厌恶。
祸患,灾难
躲避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假如,假使
那么
动词,做,干
没有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通过这种方法
因此,由此可见
这种思想
不丧失
不仅仅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颗心(辨别“义’’与“不义”,并保持它),人人都有这颗心(孟子认为人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远不失去它罢了。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吆喝

饥饿的过路人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用脚践踏着。
高位厚禄
同“辨”辨别
有什么好处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通“德”,感激
通“欤”,语气助词
侍奉
通“向”,从前。
为了,介词 wèi
做,动词 wéi
停止,放弃
天性
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2.解释下列标注出的多义词。
3.解释下列标蓝字的古今异义。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并翻译。
探究一:疏通积累,理解文意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1)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辟”同“避”,躲避
“辩”同“辨”,辨别
“得”同“德”,感恩、感激。“与”
同“欤”,语气词 
“乡”同“向”,先前、从前
2.解释下列标注出的多义词。
(1)为
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
乡为身死而不受 ( )
(2)得
二者不可得兼 ( )
故不为苟得也 ( )
所识穷乏者得我( )

为了;
为了
取得
同“德”,感激、感恩。
获得
接受
3.解释下列标蓝字的古今异义。
(1)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亦不可以已乎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益处,好处
将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停止,放弃
已经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并翻译。
(1)鱼,我所欲也。( )
(2)所恶有甚于死者。(            )
(3)乡为身死而不受。( )
判断句
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
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鱼是我所喜爱的。
倒装句(状语后置句)
省略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孟子提出的“义”的内涵是什么?
探究二:分析论点,理解内涵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舍生而取义者也
2.孟子提出的“义”的内涵是什么?
示例: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君子必须遵循的正路。
4.孟子的“舍生取义”和孔子的“杀身成仁”观点是一致的,请结合历史事实,谈谈孔孟的观点对后世仁人志士的影响。
探究三:研读课文,探究论证
1.中心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逐层论述的?
2.分析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3.在说理的过程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
1.中心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逐层论述的?
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
  然后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但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蒙蔽。
  接着举“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进行说明。最后话锋一转,说“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却为了各种欲望而舍掉了“义”,劝告人们应该停止这种行为。全文的意旨就在这一劝勉上。
2.分析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1)用类比论证法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必须舍弃生命而选择正义。进而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用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使读者心悦诚服。如文章将两类人进行对比;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种态度进行对比,然后自然地得出结论。
3.在说理的过程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的话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运用了对比手法。先用生和义进行对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进行对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进行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进行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排比,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4.孟子的“舍生取义”和孔子的“杀身成仁”观点是一致的,请结合历史事实,谈谈孔孟的观点对后世仁人志士的影响。
在面临死亡时,在利益面前,要经受住考验,要舍生取义,要有羞恶廉耻之心,不要丧失了人的天性和本心。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慷慨就义;谭嗣同在维新变法失败后,不肯逃亡,誓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宁死也不肯泄露党的机密,为此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些民族英雄正是从孔孟的学说里汲取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才为民族、为祖国、为人民而舍生取义的。
鱼我所欲也
鱼、熊掌 生、义 舍生取义
正面
反面
正面:
反面:
恶 莫甚于死 何不为
行道之人、乞人 弗受、不屑
义重于生
生、义 甚于生 不为苟且
死、恶 甚于死 不避祸患
欲 莫甚于生 何不用
不辩礼义 受万钟 失本心
人应保其本心
1.解释下列标蓝的词语。
(1)蹴尔而与之 ( )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3)万钟于我何加焉( )
(4)乡为身死而不受( )
用脚踢
通“辨”,分辨
有什么益处
乡,同“向”,先前、从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由此可见,(人们)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气),(人们)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情(那就是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