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我们经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见不同的人同一件事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是如此。同样地,对于读书,每个人也有自己的方法,是一字一句地“细嚼慢咽”,还是“不求甚解”呢?且听本文作者是如何详谈读书的,相信你一定会受益良多的!
短文两篇
第二课时
不求甚解
马南邨
1.能掌握本文反驳的方法——驳论点
2.能理解“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3.能促进好读书、会读书的良好习惯的养成
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的两个阶段。当对书的内容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读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对各章节的内容又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每页上添加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自主阅读
马南邨(1912—1966),原名_______,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1966年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重要作品是《____________》。《燕山夜话》是马南邨的杂文集。1961年,马南邨应《北京晚报》之约,为《燕山夜话》撰写了153篇专稿,主要是知识性的杂文,内容丰富,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观点鲜明,议论风生,也能切中时弊;短小精练,语言流畅,是利用杂文形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有益尝试,颇受人民的欢迎。
邓拓
燕山夜话
1.预习课文,自主阅读,自主学习,完成下列题目。
阐明( ) 要诀( ) 狂妄自大( )
劝jiè( ) 咬文jiáo( )字
huò ( )然贯通 开卷有yì( )
wàng
chǎn
jué
嚼
2.给下列标蓝的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汉字。
诫
豁
益
(1)阐明:
3.解释下面词语。
讲明白(道理或事件)
(2)劝诫:
劝告人改正缺点错误,警惕未来
(3)开卷有益:
读书有好处
(4)咬文嚼字:
过分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
(5)豁然贯通:
指一下子弄懂了某个道理。
(6)不求甚解:
原指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1.通读全文,完成填空。
文章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陶渊明“___________”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在批驳的过程中顺理成章地阐述了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___________的正面主张。
反复阅读
不求甚解
探究一:梳理文章内容,理清作者观点
1.“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
2.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3.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又是什么?
1.“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
“不求甚解”现多指读书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2.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不求甚解”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而是读书在于会意,不是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个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3.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又是什么?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批驳的观点:
作者的观点:
探究二:分析读书态度,理解论证方法
1.文章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作者读书的态度又是怎样的?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2.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本文是一篇驳论文,是如何驳的?谈谈你的理解。
1.文章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作者读书的态度又是怎样的?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掌握读书的要诀——“会意”。
两含义
第一,虚心,不要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
第二,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2.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结合前面议论文学习中获得的关于论证方法的知识和本文的内容回答。)
(1)引证法。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以此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2)例证法。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论证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而应理解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论证古代就有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人。
(3)对比论证。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事例形成正反对比。
(4)驳立结合。在批驳一部分人的错误观点的同时阐明自己所持的观点。
3.本文是一篇驳论文,是如何驳的?谈谈你的理解。
驳的是论点,先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而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又从“会意”的角度,列举古人读书的例子,并阐明正确的论点:读书在于“会意”,不要死抠字句,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最后又强调了“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这样通过树立正确的观点从而驳倒敌论。
树“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不求甚解
分析: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围绕如何读书,作者主要谈了哪些观点?请列举出来。
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书,而必须活读;
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