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屈原(节选)课件(共22张PPT)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7 屈原(节选)课件(共22张PPT)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28 16:16: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他,就是屈原,我国的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屈原(节选)
1.阅读剧本,能梳理戏剧情节。
2.阅读独白,能鉴赏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3.能鉴赏运用拟人、反复、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的妙处。
郭沫若,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历史剧《______》《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等。
屈原
1.预习课文,完成下列填空。
国殇( ) 诡谲( ) 瘦削( ) 收揽( )
非难( ) 焚烧( ) 脚镣( ) 手铐( ) 睥睨( ) 咆哮( ) 污秽( ) 犀利( )
镗镗鞳鞳( ) 稽首( ) 虐( )待 雷霆( )
( )众取宠 ( )躬 波 ( ) 合 ( ) 驰 ( )
2.给下面的标蓝字词注音或根据注音写汉字。
huá

shāng
jué
xuē
lǎn
liào

xiào
huì

nüè
tāng


chěng

lán
lǒng
nàn
fén
kào



tíng


3.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1)诡谲 ( )
(2)伫立( )
(3)睥睨( )
(4)稽首( )
(5)国殇( )
为国牺牲的人。这里指这些人死后变成的神灵。
狡诈,狡黠。这里指鬼鬼祟祟的样子
长时间地站着
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古代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
(6)咆哮( )
(7)哗众取宠( )
(8)镗镗鞳鞳( )
拟声词。原指钟鼓等的声音。这里形容波涛声
暴怒地喊叫
用言论行动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
(1)象征手法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简而言之,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通俗一点说,象征就是为了要说乙,因为甲跟乙有联系,所以只说甲不说乙,却让读者通过甲的形象去领会乙,去理解抽象的象征义,这就是所谓的“托义于物”。
自主阅读
  象征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能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以戴望舒的《雨巷》为例。雨巷,象征了黑暗、压抑的现实。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了美好的人生理想等。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哀怨彷徨,象征了理想难以实现。丁香一样的姑娘的飘然离去,象征了理想的幻灭。
1.回顾历史,熟悉常识。
(1)历史你回顾了吗?
屈原,名平,战国时楚国人。他出身贵族,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用楚辞这一文体写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______》。他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后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楚国被攻占后,他自投汨罗江而死。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离骚
(2)剧本知识
剧本是一种文学体裁,是戏剧艺术创作的文本基础,编导与演员根据剧本进行演出。它是以代言体方式为主表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剧本主要由台词和舞台说明组成。
2.请阅读剧本,梳理戏剧的情节。
第一部分:写靳尚和郑詹尹秉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写屈原的内心独白——面对黑暗现实,呼风唤雷,怒斥神祇。
探究一:阅读独白,鉴赏形象
品读屈原的内心独白,思考并概括:屈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①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②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
③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屈原手足戴着刑具,颈上系有长链,“玄衣”,“披发”,面对黑暗现实,呼风唤雷,怒斥神祇,发出震天撼地的呼喊,可见他是一个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人。
探究二:理解意象,深挖内涵
找出文中屈原内心独白中所描写的意象,讨论并探究:这些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屈原的内心独白运用了象征手法。我们可结合屈原的人生遭遇,体会独白中所描写的意象的象征意义)
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革命力量。
洞庭湖、长江、东海: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探究三:结合背景,理解主题
借助本文的写作背景,体悟并总结:剧本表现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写作背景:《屈原》写成于1942年1月。时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中国半壁江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又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针对政治现实,郭沫若创作了《屈原》。
作者曾说:“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作者写作本文借古讽今,用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抒发对黑暗现实的愤恨之情及爱国之情。
探究四:摘录名句,鉴赏语言
找出文中富有激情的文字,朗读并体会:剧本的语言有什么特色?(同学们可以先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然后从修辞等角度去分析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并在课文空白处作批注,最后与小组成员交流。理解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妙处)
①“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啊,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
②“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
这些语句兼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热切地呼告和歌颂风、雷、电。
运用比喻,热切地赞美电这种自然界中的事物的伟力。
屈原(节选)
风雷电:摧毁黑暗的变革力量
东皇诸神:无德无能的统治者
拟人、排比、反复
鞭挞黑暗、热爱祖国
请从修辞手法角度分析“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这两个句子的语言特色。
这些语句兼用反复、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无比愤怒地斥责恶神,直接有力地抒发了爱憎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