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第一课时)
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3课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内地接将要上小学的两个孩子,在返回新疆的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戈壁滩上的白杨,以树喻人,歌颂了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课文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大戈壁的特点:大、荒凉、气候恶劣,然后用一个设问句引出白杨。“高大挺秀”——这是白杨树的外形特点给人们留下的初步印象。
课文接着通过两个孩子的争论和爸爸口讲出白杨的内在特点。爸爸介绍白杨树共有三句话,分别讲了白杨的三个特点。第一句是从外形上讲白杨直立高大。第二句讲“哪儿需要……就在哪儿……”这是讲白杨顽强生存的精神。第三句讲它不怕风沙雨雪、不怕干旱洪涝,这是在歌颂它坚强不屈的品质。
课文的重点在第三段,讲爸爸在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是点明中心的句子。从这段讲的爸爸的经历和对子女的安排看,爸爸妈妈都在新疆工作,说明他们在年轻时就服从祖国需要,远离家乡去新疆工作,像白杨一样,哪儿需要就哪儿扎根。他们接子女来新疆念小学,念中学……含着的意思是希望子女和他们一样,学好本领,建设边疆。课文表面上介绍白杨,实际上是赞美具有白杨品格的人,是表明他自己要做这样的人。
课文最后一段的描写意味深长,隐含的意思是,爸爸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扎根边疆,成长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材。他为此感到欣慰。爸爸的微笑正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愿为祖国建设作出无私奉献的志向和理想。
文章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作者托物言志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借物喻人。教学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祖国西部的了解。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着这一指导思想,我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时,力求体现以下理念:
1.朗读感悟。通过范读、自由朗读等不同形式反复朗读课文及重点段,读出情感。细细体会爸爸介绍白杨高尚品质的三句话,初步了解白杨树的特点,感受作者通过借物喻人的方式来讴歌边疆建设者的优秀品质的表现手法。
2.品读感悟。通过默读,找一找那些具体描写白杨的句子,让学生品味一下,这些句子描写了白杨树的哪些高尚品格。
3.词句感悟。通过扫除文字“拦路虎”——学习字、词、句,重点学习“大戈壁”“戈壁滩”两个词;理解“茫茫”“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卫士”“出神”等词语,为第二课时深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学会6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浑黄一体、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2.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教学重点:
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爸爸是怎样表白自己心愿的。
教学难点:
1.爸爸介绍白杨一段话的含义及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2.人与树的联系,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教具:幻灯片若干张。
2.向学生介绍沙漠和白杨树的有关知识。
3.布置预习:
①运用工具书,自学本课生字新词。(了解“大戈壁,戈壁滩”两个词;理解“茫茫”“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卫士”“出神”等词语。)
②找出疑难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我们祖国的西部是个神奇的地方,那里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古代横贯亚欧通道的丝绸之路,还有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戈壁滩上的白杨。(打开【PPT1】出示课题)课文是根据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改编的,作者又写了白杨的哪些品格,又借白杨歌颂了谁呢?
二、初学课文,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边听边看课文和幻灯片,思考:
1.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课文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
2.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介绍白杨吗?
【PPT2-4】(听录音后简单交流以上三个问题。)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学会本课生字,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
2.通读课文:①想象大戈壁的样子;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四、检查自学,指导学习第1—3自然段
1.出示生字、新词,认一认,读一读。【PPT5-6】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字音易错的:清晰(xī),不读(xì);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2.指名朗读课文中描写大戈壁的句子。(读后出示句子: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PPT7-8】
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指导理解 “茫茫”“ 浑黄一体”,想想可以还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大戈壁的环境恶劣。(寸草难生、荒凉、荒芜人烟、飞沙走石……)再次集体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出戈壁滩环境的恶劣。
3.谈话引出课文第3自然段,理解白杨“高大挺秀”的特点。
师:在茫茫的大戈壁上,“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学生接着读第3自然段: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出示句子【PPT9】)帮助学生认识到这两句话组成了一个设问句。交流: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白杨树多,高大挺秀……)
板书“高大挺秀”,【PPT10】理解词语“高大挺秀”;说说读了这一段,你对白杨有什么感受。(赞美、喜爱)带着赞美与喜爱之情,集体朗读2—3自然段。
课文又是怎样把白杨的高大挺秀写具体的,指名读第4—10自然段。
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圈出说明杨树高大挺秀的字词,准备交流。
同学交流说理后,教师组织学生对4—10自然段课文进行分角色朗读。
师:通过兄妹俩的对话,具体写出了白杨树的高、大、直的三个特点。我们一起来分角色读一读。老师读叙述的话,男同学读哥哥的话,女同学读妹妹的话。
4.交流朗读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的话。
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一段话【PPT11】: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分男生、女生读,集体读等。)
爸爸的话是什么意思?他想向孩子们表达什么心愿?这些内容我们下节课再继续深入学习。
五、作业练习
1.抄写词语两遍,把字写正确,写端正。
戈壁 清晰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沉思 分辩 抚摸 介绍 新疆 陷入
2.找出自己喜欢的句段,有感情地读一读。
教学反思:
1.本课的生字新词不多,作为高年级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已经比较强,老师在课堂上采用检查为主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还不错。在这节课的词语教学中,我一是抓住“茫茫、浑黄一体”这两个词,帮助学生体会大戈壁的环境恶劣,为下文理解白杨适应性强、性格坚强做铺垫;二是抓住“高大挺秀”这个词语,帮助学生理解白杨的特点,其中白杨内在的“秀”将在第二课时指导学生着重体会。
2.《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多积累,重感悟、重内化、重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学生对戈壁的环境及白杨的特点比较陌生,我在课前准备时收集了一些有关戈壁和白杨的图片,结合课文教学展示给学生观看,给学生增加一些感性的认识,这对理解课文也有一定的帮助。多读课文也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有效方法。在第一节的朗读训练中,抓住几个关键词让学生读出戈壁的环境恶劣,学生的感情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又如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兄妹的对话学生也较快地理解了白杨“高大挺秀”的特点。
3.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材的后面部分,这节课教学过程的安排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还不够突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白杨(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内地接将要上小学的两个孩子,在返回新疆的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戈壁滩上的白杨,以树喻人,歌颂了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课文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大戈壁的特点:大、荒凉、气候恶劣,然后用一个设问句引出白杨。“高大挺秀”——这是白杨树的外形特点给人们留下的初步印象。
课文接着通过两个孩子的争论和爸爸口讲出白杨的内在特点。爸爸介绍白杨树共有三句话,分别讲了白杨的三个特点。第一句是从外形上讲白杨直立高大。第二句讲“哪儿需要……就在哪儿……”这是讲白杨顽强生存的精神。第三句讲它不怕风沙雨雪、不怕干旱洪涝,这是在歌颂它坚强不屈的品质。
课文的重点在第三段,讲爸爸在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是点明中心的句子。从这段讲的爸爸的经历和对子女的安排看,爸爸妈妈都在新疆工作,说明他们在年轻时就服从祖国需要,远离家乡去新疆工作,像白杨一样,哪儿需要就哪儿扎根。他们接子女来新疆念小学,念中学……含着的意思是希望子女和他们一样,学好本领,建设边疆。课文表面上介绍白杨,实际上是赞美具有白杨品格的人,是表明他自己要做这样的人。
课文最后一段的描写意味深长,隐含的意思是,爸爸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扎根边疆,成长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材。他为此感到欣慰。爸爸的微笑正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愿为祖国建设作出无私奉献的志向和理想。
文章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作者托物言志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借物喻人。教学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祖国西部的了解。
设计理念:
1.抓两线,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时,要紧紧抓住两条线,即第一条明线写白杨,作者先用简练语言勾画白杨高大挺秀的外形,再借爸爸之口赞扬白杨坚强不屈、生命力强盛优秀品格,最后写小白杨迎着风沙茁壮成长。第二条暗线写爸爸,先写爸爸看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再写爸爸严肃地向孩子介绍白杨树,最后写爸爸由陷入深思到突然露出微笑,隐含着建设者那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
通过抓两条主线就易于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2.抓两句,理解深刻含义。
教学时,要紧紧抓住两条线,即第一句是爸爸的话“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第二句是文章结尾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通过抓两句学习,来理解作者喻物写人的写法。
3.抓两式,深入学习理解。
运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句式造句。这样既训练了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又强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了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进一步了解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2.教育学生学习边疆建设者的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高尚品质。
3.学习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会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一段赞美祖国建设者的话。
教学重点:
教给学生阅读方法;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1.爸爸介绍白杨一段话的含义及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2.人与树的联系,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教具:幻灯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大戈壁的恶劣环境,也爱上了戈壁滩上那些高大挺秀的白杨。你还记得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吗?(课文主要讲是一位父亲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他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那么这位父亲的心愿是什么呢?他又是怎样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愿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二、抓住明线, 学习白杨品质
1.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运用“抓关键词品读”的方法,想一想从每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2.出示幻灯片爸爸介绍白杨的话,【PPT3】引导学生深入品读每句话。
“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①“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PPT3】
板书:高大挺秀 【PPT4】
“哪儿需要它,它就哪儿很快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哪儿”可能是什么样的地方?【PPT5】
②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从哪些关键词可体会出?
板书:生命力强【PPT6】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PPT7】
③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
板书:坚强不屈【PPT8】
老师小结:作者赞美白杨,仅仅是因为它“外秀”吗?不。从这段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白杨树不仅长得高大,而且还有很强的适应性,又具有坚强的性格,这说明白杨树不仅“外秀”,而且“内秀”。
你能想象白杨树在各种艰苦环境中的表现吗?请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更好地感悟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点。出示小练笔。【PPT9】
风沙中,白杨树
雨雪中,白杨树
遇到干旱,白杨树
遇到洪水,白杨树
练后交流,从多方面感受白杨的品格。教师小结描述: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坚强不屈的品格。
指导学生带着自豪的感情朗读爸爸介绍白杨的一段话。读出白杨的高大挺秀,读出白杨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强不屈的品格。
你喜欢这高大挺秀的白杨吗?你喜欢这生命力强的白杨吗?你喜欢这坚强不屈的白杨吗?那你就试着把这段话背下来吧。
三、抓住明线,领会爸爸心愿
1.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赞美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默读第15自然段,并联系第13自然段思考,然后同桌讨论。
2.引读讨论第14自然段:
①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读“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师问:“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工作,你们知道吗?”
②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师问:“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
③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读:“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师问:“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你们知道爸爸为什么把孩子带到新疆去吗?”
3.通过爸爸介绍,孩子们多了一点什么知识?爸爸又表达了自己的什么心愿呢?指名读第15自然段。
板书: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 无私奉献【PPT10】
4.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PPT11】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组织学生自由阅读这段话,并针对这段话进行质疑。归纳学生质疑难点,讨论解疑。
①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找出文中爸爸第一次沉思,比较两次沉思有什么不同。
②爸爸为什么又露出了微笑?他的心愿能实现吗?
爸爸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适应边疆艰苦的环境,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顽强地生活下去。
5.再读句子“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PPT11】
你能说说这句话包含的意思吗?
老师小结:作者用小白杨的茁壮成长,来暗示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也一定能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成为祖国建设需要的人才。
板书:小白杨 茁壮成长 小孩子(未来建设者) 【PPT12】
四、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1.我们和爸爸及兄妹俩一同感受了白杨的品质,课题是《白杨》,全文是不是仅仅写白杨?还赞扬了爸爸什么精神?
2.赞扬爸爸实际上就是赞美什么人?在我们身边有这样的“大白杨”和“小白杨”吗?
小结板书:借物 喻人 【PPT12】
3.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句。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帐篷》。(阅读链接)
五、作业练习
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几句话,夸一夸像课文中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板书设计:
借物 喻人
白杨 爸爸
高大挺秀 扎根边疆
生命力强 建设边疆
坚强不屈 无私奉献
小白杨 茁壮成长 小孩子(未来建设者)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主题,并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要完成这一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时一要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二要抓课文中的联系点,即把白杨品格和爸爸的心愿联系起来。
教学的第一环节是通过复习课文主要内容引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爸爸的心愿。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兄妹俩的对话,通过对“高大挺秀”一词的理解,体会到了白杨外在的“秀”,而白杨内在的“秀”主要是通过父亲对白杨的介绍来展现的,所以在教学第12自然段这个重点段落时,教师采用“抓关键词品读”的方法,指导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通过阅读交流,学生可以看出白杨树不仅长得高大,而且还有很强的适应性,具有坚强的性格,这个“内秀”比“外秀”更加让人喜爱,更加让人敬佩。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鸣,使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教学效果一举多得。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白杨坚强不屈的性格,老师安排了第一次小练笔,可能是学生对白杨树的特点了解不够,练习时学生的思路不够开阔,因此在小结时,老师用下面的句子进行了一番描述:“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以帮助学生体会白杨的品格。
熟读是背诵的基础,为了激发学生的感情朗读,老师提示说:“你喜欢这高大挺秀的白杨吗?你喜欢这生命力强的白杨吗?你喜欢这坚强不屈的白杨吗?那你就试着把这段话背下来吧。”课堂上学生带着对白杨喜爱和敬佩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反复阅读这段话。
在课文最后一节的教学设计中,主要采用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的方式进行。通过对前面部分课文的理解,学生对“小树”的理解,对最后这句话的理解基本做到水到渠成,至此,学生对文章的主题也进一步明确了。
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在以前的教学中也提到过,课后练习让学生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几句话,夸一夸像课文中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一是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去发现,去学习自己身边那些为祖国建设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劳动者的好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