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1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28 18:39: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年代尺有助于我们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诗中的“秦王扫六合”应该出现在下面年代尺中的哪一处(  )
2.右图所示为“秦朝行政系统简表”,它直观地展示了秦朝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之间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秦朝政治体制的本质。这一政治体制是(  )
A.皇帝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中央集权制
3.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用泥制陶的事实 D.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4.战国时期,各国“车途异轨……文字异形”,秦兼并六国,实行巩固统一的措施后,下列不存在的情况是(  )
A.“车同轨”,车辆通行无阻 B.商人交易使用圆形方孔钱
C.各地官员均用小篆体写告示 D.农民纳税用的“斗”容量不同
5.右图是李明设计的某朝代“疆域四至”示意图,这个朝代是(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6.公元前210年,在辽东守卫长城的弟弟写了一封家书寄给南方家乡的兄长。他应该用什么字书写呢?(  )
A.金文 B.甲骨文 C.楷书 D.小篆
7.秦朝时建立的哪项制度开启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
A.分封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世袭制
8.秦始皇的下列措施,就其历史作用而言应该基本否定的是(  )
A.推行郡县 B.统一货币、度量衡
C.焚书坑儒 D.统一文字
9.看图,你认为该杰出的历史人物应该是谁?(  )
A.赢政 B.刘邦 C.汉武帝刘彻 D.项羽
10.秦朝时期,王家四兄弟的情况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老大被征去修长城 B.老二被征去与匈奴作战
C.老三在家练小篆 D.老四整日忙于发明编钟
11.如果古代有微信,那么在汉武帝的微信朋友圈,下列人物最有可能出现的是( )
A.刘秀 B.嬴政 C.班超 D.董仲舒
12.对汉武帝的“大一统”,理解正确的是( )
A.西汉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的统一,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局面
B.国家加强了对边疆的统一
C.消除王国的势力,使王国不再与中央对抗
D.革除秦朝的弊病,沿用秦朝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13.关于西域都护的建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西域都护建立于公元前60年
B.西域都护的建立,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汉朝版图
C.西域都护第一任都护是班超
D.西域都护是汉朝在西域行使国家权力的最高机构
14.如图反映的是汉代西域与中原地区的物产交流情况。关于此图,说法正确的是( )
①该图反映的情况应该出现在张骞通西域之后 ②这条沟通了西域和中原的道路后来发展成为丝绸之路 ③双方经济交流涉及了动植物、手工业品等方面 ④中原输往到西域的物品少,说明中原经济发展落后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5.佛教传入我国后,尽管影响很大,但始终未能占据统治地位。主要是因为 ( )
A.受到统治者竭力压制 B.道教等中国本土宗教的反对
C.无神论思想家的批判 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稳固
16. 东汉开国皇帝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如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等。到他统治后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  )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17. 东汉末年爆发的一场有准备、有组织的农民起义是(  )
A. 黄巾起义 B. 陈胜、吴广起义
C. 太平道大起义 D. “国人暴动”
18. 根据下表中的信息,下列归纳错误的是(  )
公元前138年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出使西域
目的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联络乌孙夹击匈奴
结果 了解西域 沟通西域
A. 两次出使西域的都是张骞
B. 有利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C. 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D. 有利于西汉的稳固与发展
19. 位于广州的汉代南越王墓中出土了一个扁球形的银盒(如下图)。该银盒的工艺、造型和纹饰与汉代及以前的银器迥异,但在西亚波斯帝国时期的银器中却不难找到与之相似的标本。该银盒反映了当时(  )
A. 中外交流的现象
B. 中央集权的加强
C. “推恩令”的实施
D. 儒家学说的兴盛
20.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和重要载体。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
B. 商周时期人们把文字铸在青铜器上
C. 秦朝时期汉字的主要书写材料变为纸
D. 秦始皇下令将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
二、非选择题
21.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正因为时代、角度不同,所以对许多历史人物的思想文化活动都会见仁见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其对文化上危害也最长远。
——摘编自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
材料二 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因此,我们平心而论,董仲舒统一思想,尊崇儒术的呼吁,其功当多于过。
——摘编自李威熊《董仲舒与西汉学术》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文化遭受的前两次“厄运”。
(2)材料一、材料二对董仲舒的思想文化活动的评价有何不同。
(3)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活动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偃说上日:“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汉书》
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上指的是准?“上从其计”的具体做法是什么?
(2)材料二中董仲舒向皇帝提出了什么建议?这一建议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起到什么作用?
(3)“上”采取了这些措施后,出现了什么局面?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丝绸之路开辟后的中西交往
从中国输入西方的物品和技术 从外国传入中国的物品和文化
①大量的丝绸和丝织品 ②凿井、冶铁 ①中亚的葡萄、黄瓜、胡萝卜、大蒜等农作物 ②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业品 ③罗马的杂技、印度的佛教
材料三 在某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国务委员杨洁篪表示,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而今天的丝绸之路则把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中国将与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摘自新华网
请回答:
(1)写出材料一中A点代表的城市名称。为丝绸之路的开通作出重大贡献的是谁?
(2)材料二体现了丝绸之路的双向交流,其中佛教传入我国是在何时?南北朝时期为宣扬佛教,开凿了许多石窟,请你举出两个最著名的石窟。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什么现实价值?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图。
张骞出使西域图(敦煌壁画·局部
材料二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造丝绸、制作陶瓷器、种植茶叶的国家。可以说,丝绸、瓷器、茶叶是中国文明的符号,各色的丝绸织品、瓷器、茶叶成为丝绸之路上最具特色的交换货品。由于大宗的中国陶瓷制品后来都经海道外销到亚、非、欧,因此,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陶瓷之路”。中国的瓷器备受西方贵族的青睐, 被认为是奢侈品。
材料三 丝绸之路是一条多种宗教、思想、文化、艺术的传播之路。佛教作为外来文化,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中国对侨居民族、外来宗教宽容以待,对各种文化兼收并蓄,使中华文明因海纳百川而博大精深。最终,儒、释、道三种文化合流,发展成为中国主流的传统文化。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此图描绘的内容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以及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根据材料二,指出丝绸之路上最具中国特色的交换货品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主流的传统文化”中融入了哪种外来宗教文化。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作用?
答案
1-5ADDDA 6-10DCCAD 11-15DACCD 16-20BABAC
21、1)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2)不同评价:材料一在肯定其对封建政权长期巩固所起作用的同时,主要强调它对文化发展的危害;材料二肯定了独尊儒术对统一思想,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
(3)原则: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背景下考量;要从不同角度评价历史人物的活动
22、(1)“上”指汉武帝;具体做法: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也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并一次削去当时半数的侯国。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背景: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名派人物活跃。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作用:有利于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
(3)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23、(1)长安。张骞。
(2)西汉末年。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3)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24、(1)历史事件:张骞通西域。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丝绸织品、瓷器、茶叶等。
(3)佛教。
(4)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
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