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一(上)月考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的特征是认识分子
B.新制氯水应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放于阴凉处
C.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
D.英国化学家玻义耳提出原子学说,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下列实验操作均要用玻璃棒,其中玻璃棒的作用及其目的相同的是( )
①过滤 ②蒸发 ③溶解 ④向容量瓶转移液体.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③和④ D.①和④
3.在研究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实验中,反应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金属钠的下列性质无关的是( )
A.熔点低 B.密度小 C.硬度小 D.化学性质活泼
4.一小块钠暴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发生的反应是( )
①4Na+O2═2Na2O ②2Na+O2═Na2O2
③Na2O+H2O═2NaOH ④2NaOH+CO2═Na2CO3+H2O.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①③④
5.下列关于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会产生大量棕黄色烟
B.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可从CuSO4溶液中置换出Cu
C.钠着火时可以用沙土盖灭
D.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钠
6.非金属单质溴与氯气的性质相似,在探究溴单质的性质时,设计了如下研究程序,合理的是( )
A.观察(得出Br2物理性质)→实验、观察→预测(推测Br2化学性质)→解释并得出结论
B.预测(推测Br2化学性质)→观察(得出Br2物理性质)→解释并得出结论→实验、观察
C.观察(得出Br2物理性质)→预测(推测Br2化学性质)→实验、观察→解释并得出结论
D.实验、观察→预测(推测Br2化学性质)→观察(得出Br2物理性质)→解释并得出结论
7.有关氯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闻其气味时要小心将集气瓶放在鼻孔下直接闻
B.氯气具有漂白性,氯气可使鲜花退色
C.在通常情况下,氯气可以和铁、铜等金属直接化合
D.氯气泄漏时可用蘸有碳酸钠溶液的毛巾放在鼻孔周围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CO摩尔质量的数值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
B.若1mol甲烷的体积是22.4L,则它必定处于标准状况
C.在标准状况下0.2molN2和0.8molO2组成的混合气体的体积约为22.4L
D.只有在标准状况下2gH2的物质的量才为1mol
9.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常温常压下,O2和O3组成的混合气48g中所含氧原子数为3NA
B.0.1molL﹣1硫酸溶液中含有H+个数为0.2 NA
C.1molFe与足量盐酸反应,Fe失去电子数为3NA
D.1.8g NH4+中含有的电子数为1.1 NA
10.实验室用固体氯化钠配制500mL 0.2molL﹣1的NaCl溶液,下列仪器用不到的是( )
A.500 mL容量瓶 B.胶头滴管 C.分液漏斗 D.烧杯
11.同温同压下1体积单质X2气体与3体积单质Y2气体化合生成2体积Z气体,则Z的化学式为( )
A.XY B.XY3 C.X3Y D.X2Y3
12.下列溶液中溶质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L﹣1的是( )
A.将4.0gNaOH溶解于1L水中配成NaOH溶液
B.将6.2gNa2O溶于水并配成2L溶液
C.将0.5molL﹣1NaNO3溶液100mL加热蒸发掉50g水后的溶液
D.1L含K+为0.1mol的K2SO4溶液
13.下列溶液中含Cl﹣浓度最大的是( )
A.10mL、0.4mol/L的AlCl3溶液 B.20mL、0.5mol/LCaCl2溶液
C.30mL、1.5mol/L的KClO3溶液 D.100mL、0.9mol/L的NaCl溶液
14.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用托盘天平称量25.0g氯化钠固体
B.将干燥的氯气依次通过干燥红色布条和湿润红色布条检验氯气能否与水发生反应
C.用100mL容量瓶配制0.5mol/L KCl溶液前要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D.将4g氢氧化钠固体在100mL容量瓶中溶解,配制1mol/L NaOH溶液
15.一定量某营养液中溶质的配方分别如下:
配方一:0.3mol KCl、0.2mol K2SO4、0.1molZnSO4
配方二:0.1mol KCl、a mol K2SO4、0.1molZnCl2
对于两种营养液的成分,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两配方中n(Cl﹣)相同
B.两配方中n(Zn2+)和a的取值无关
C.当a=0.3时两配方中各种离子的物质的量分别相同
D.当a=0.2时两配方中n(Cl﹣)、n(Zn2+)和n(SO42﹣)分别相同
16.36.5g HCl溶解在1L水中(水的密度近似为1g/mL),所得溶液的密度为ρ g/mL,质量分数为w,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A.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c=1 molL﹣1
B.所得溶液中含有NA个HCl分子
C.36.5 g HCl气体占有的体积为22.4 L
D.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w=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回答下列氯气的相关问题:
(1)向新制的氯水中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现象是 ,起作用的微粒是 .
(2)为防止氯气尾气污染空气,实验室通常用烧碱溶液吸收多余的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根据这一原理,工业上常用廉价的石灰乳吸收工业氯气尾气制得漂白粉,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是 (填化学式),长期露置于空气中的漂白粉,加稀盐酸后生成的气体是 (用字母代号填).
A.O2 B.Cl2 C.CO2 D.HClO.
18.由NaCl、MgCl2和CaCl2组成的0.2L混合液中,C(Na+)═1molL﹣1、C(Mg2+)=0.5molL﹣1、C(Cl﹣)=3molL﹣1,回答下列问题:
(1)该混合液中含溶质MgCl2的质量为 .
(2)该混合液含氯化钙物质的量为 ,将该溶液加水稀释至体积为lL,稀释后溶液中Ca2+物质的量浓度为 .
19.如图为实验室某浓硫酸试剂瓶上的标签,试根据有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该浓硫酸中溶质物质的量浓度为 .
(2)取用该浓硫酸时,下列物理量中随所取体积的多少而变化的是 .
A.溶液中H2SO4的物质的量 B.硫酸物质的量浓度
C.溶液的密度 D.溶液中H2SO4分子数
(3)某学生欲用上述浓硫酸和蒸馏水配制420mL、2mol/L硫酸溶液.
①经计算,需要用量筒量取浓硫酸的体积为 mL;若将该浓硫酸与等体积的水充分混合,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49% ( 填“>”、“<”或“=”).
②配制时,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用字母表示,每个字母只能用一次) ;
A.继续往容量瓶内小心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线1~2cm处
B.用量筒量取所需浓硫酸的体积,慢慢沿杯壁注入盛有约200mL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慢慢搅动,使其混合均匀
C.向容量瓶中加入适量水,塞上瓶塞,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D.将容量瓶瓶塞塞上,一只手的食指按住瓶塞,另一只手托住瓶底,反复颠倒摇匀
E.改用胶头滴管加水,平视刻度线使溶液凹面的最低点恰好与刻度线相切
F.用适量水洗涤烧杯2~3次,洗涤液均注入容量瓶,振荡
G.将已冷却的硫酸溶液沿玻璃棒注入一定容积的容量瓶中
③下列实验操作使所配制溶液中硫酸物质的量浓度偏高的是 .
A.定容后,把容量瓶倒置摇匀,正放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再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B.将溶液注入容量瓶前没有冷却到室温进行定容
C.用量筒量取浓硫酸时仰视观察凹液面
D.稀释用的烧杯和玻璃棒未洗涤
E.定容时俯视观察容量瓶的凹液面
(4)取上述配制的硫酸溶液200mL与300mL 4.5mol/LCuSO4溶液混合,所得溶液中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mol/L( 混合后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
20.过氧化钠保存不当会变质.现有一瓶已变质的过氧化钠,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猜想变质后的物质可能是碳酸钠.他们进行如下实验:
(1)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水配制成溶液,滴加 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样品中含有Na2CO3.
(2)为了粗略测定过氧化钠的质量分数,该小组同学称取ag样品,并设计用如图装置来测定过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上图中的E和F构成量气装置,用来测定O2的体积.
①将仪器连接好以后,必须进行的第一步操作是 .
②写出装置B和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装置B: .
装置C: 、 .
③NaOH的作用是 .
④待反应停止时,读出气体体积的正确操作步骤是 (填序号).
A.正确读出量筒内水的体积;
B.使量筒和广口瓶内气体都冷却至室温;
C.调整量筒高度,使广口瓶和量筒内液面高度相平
⑤将测得氧气体积折算成标准状况下体积为b mL,则样品中过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一(上)月考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的特征是认识分子
B.新制氯水应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放于阴凉处
C.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
D.英国化学家玻义耳提出原子学说,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考点】氯气的化学性质;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
【分析】A.化学的特征是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
B.新制氯水中HClO不稳定,光照易分解;
C.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其计量数之比;
D.道尔顿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原子学说.
【解答】解:A.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等的学科,其特征是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故A错误;
B.新制氯水中HClO不稳定,光照易分解,为防止次氯酸分解,氯水应该保存在棕色细口瓶中,且放置于阴凉处,故B正确;
C.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其计量数之比,其质量之比等于摩尔质量与计量数之积的比,故C错误;
D.道尔顿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原子学说,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史、化学特征、药品储存等知识点,明确物质性质、化学史、化学研究对象等知识点即可解答,题目难度不大.
2.下列实验操作均要用玻璃棒,其中玻璃棒的作用及其目的相同的是( )
①过滤 ②蒸发 ③溶解 ④向容量瓶转移液体.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③和④ D.①和④
【考点】过滤、分离与注入溶液的仪器.
【专题】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及试剂.
【分析】玻璃棒在很多操作中被用到,不同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也不相同,如引流、搅拌加速溶解、防止液体飞溅、转移固体等作用.
【解答】解:①在过滤时,玻璃棒起引流作用;
②在蒸发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防止液体因局部受热而飞溅;
③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速物质的溶解;
④向容量瓶转移液体时玻璃棒起引流作用.
其中玻璃棒的作用及其目的相同的是①和④,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玻璃棒的作用,熟悉各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及使用注意事项即可解答,较简单.
3.在研究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实验中,反应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金属钠的下列性质无关的是( )
A.熔点低 B.密度小 C.硬度小 D.化学性质活泼
【考点】钠的化学性质.
【专题】几种重要的金属及其化合物.
【分析】根据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可以推知,实验现象与钠的熔点低、密度小、金属活动性强等有关,与钠的硬度无关.
【解答】解:A.钠与水反应是放热反应,放出的热量能使钠融化,说明钠的熔点较低,故A错误;
B.钠与水反应时,能够浮在水面,说明钠的密度比水小,故B错误;
C.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是:浮在水面、熔成小球、迅速游动、最后消失.这些实验现象均与钠的硬度无关.能说明钠的硬度小的是那可以用小刀切割,故C正确;
D.钠与水在常温下就剧烈反应放出氢气,说明钠的金属活动性很强,化学性质活泼,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取材于教材中的实验,要求学习时一定要准确把握有关实验的实验现象,并你能熟练运用解决问题.
4.一小块钠暴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发生的反应是( )
①4Na+O2═2Na2O ②2Na+O2═Na2O2
③Na2O+H2O═2NaOH ④2NaOH+CO2═Na2CO3+H2O.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①③④
【考点】钠的化学性质.
【分析】钠暴露在空气中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而变暗,生成的氧化钠与水反应又生成氢氧化钠,生成的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又被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据此解答.
【解答】解:钠暴露在空气中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而变暗,方程式:①4Na+O2═2Na2O;
生成的氧化钠与水反应又生成氢氧化钠,方程式:Na2O+H2O═2NaOH;
生成的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又被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方程式:④2NaOH+CO2═Na2CO3+H2O;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元素化合物知识,熟悉钠及其化合物性质是解题关键,注意钠在空气中常温下被氧化成氧化钠,题目难度不大.
5.下列关于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会产生大量棕黄色烟
B.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可从CuSO4溶液中置换出Cu
C.钠着火时可以用沙土盖灭
D.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钠
【考点】钠的化学性质.
【分析】A.钠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白烟;
B.钠性质很活泼,先和硫酸铜溶液中的水反应,然后生成的NaOH再和硫酸铜发生复分解反应;
C.钠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生成过氧化钠,过氧化钠和钠都与水反应,钠着火时灭火要隔绝空气和水;
D.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过氧化钠.
【解答】解:A.钠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白烟,金属Cu在氯气中燃烧会产生大量棕黄色烟,故A错误;
B.钠性质很活泼,先和硫酸铜溶液中的水反应,然后生成的NaOH再和硫酸铜发生复分解反应,所以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得不到Cu,故B错误;
C.钠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生成过氧化钠,过氧化钠和钠都与水反应,钠着火时灭火要隔绝空气和水,所以可以用沙土覆盖,故C正确;
D.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过氧化钠,钠和氧气接触生成氧化钠,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元素化合物性质,涉及实验现象、生成物成分等知识点,注意:反应物相同反应条件不同会导致产物不同,易错选项是B.
6.非金属单质溴与氯气的性质相似,在探究溴单质的性质时,设计了如下研究程序,合理的是( )
A.观察(得出Br2物理性质)→实验、观察→预测(推测Br2化学性质)→解释并得出结论
B.预测(推测Br2化学性质)→观察(得出Br2物理性质)→解释并得出结论→实验、观察
C.观察(得出Br2物理性质)→预测(推测Br2化学性质)→实验、观察→解释并得出结论
D.实验、观察→预测(推测Br2化学性质)→观察(得出Br2物理性质)→解释并得出结论
【考点】物质检验实验方案的设计;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的综合应用.
【专题】物质检验鉴别题;创新题型.
【分析】探究物质的性质时其基本程序是:观察物质外观→预测物质的化学性质→做实验并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并用相应的化学知识解释→得出结论.
【解答】解:非金属溴与氯气的性质很相似,所以可以根据氯气的性质预测溴的性质,则探究溴的性质时其基本程序是:先从色、态方面观察溴的外观,然后根据氯气的性质预测溴可能具有的性质,再做实验验证预测,观察实验并记录现象,再分析实验现象并用已知化学知识解释现象,最后得出结论,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探究实验流程,因卤族元素性质相似,可结合氯气的性质推测,明确实验步骤即可解答,难度不大.
7.有关氯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闻其气味时要小心将集气瓶放在鼻孔下直接闻
B.氯气具有漂白性,氯气可使鲜花退色
C.在通常情况下,氯气可以和铁、铜等金属直接化合
D.氯气泄漏时可用蘸有碳酸钠溶液的毛巾放在鼻孔周围
【考点】氯气的化学性质.
【分析】A.氯气有毒;
B.氯气不具有漂白性,具有漂白性的是次氯酸;
C.氯气与铁、铜在加热条件下化合生成氯化铁和氯化铜;
D.碳酸钠溶液呈碱性,可与氯气反应.
【解答】解:A.氯气有毒,闻其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许气体飘入鼻孔,故A错误;
B.氯气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具有漂白性,所以氯气可使鲜花退色,故B错误;
C.氯气与铁、铜在加热条件下化合生成氯化铁和氯化铜,常温下不反应,故C错误;
D.碳酸钠溶液呈碱性,可与氯气反应,能够吸收氯气,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氯气的性质,熟悉氯气的化学性质,掌握闻气体气味的方法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CO摩尔质量的数值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
B.若1mol甲烷的体积是22.4L,则它必定处于标准状况
C.在标准状况下0.2molN2和0.8molO2组成的混合气体的体积约为22.4L
D.只有在标准状况下2gH2的物质的量才为1mol
【考点】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
【分析】A.摩尔质量以g/mol为单位,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
B.物质的量一定时,影响气体体积的因素有压强、温度;
C.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为22.4L/mol,气体摩尔体积适用于混合气体;
D.根据m=可知,任何条件下2gH2的物质的量均为1mol.
【解答】解:A.摩尔质量以g/mol为单位,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故A错误;
B.物质的量一定时,影响气体体积的因素有压强、温度,1mol气体的体积是22.4 L,所处状态不一定是标准状况,故B错误;
C.气体摩尔体积适用于混合气体,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为22.4L/mol,0.2molN2和0.8molO2组成的混合气体的体积约为22.4L,故C正确;
D.根据m=可知,任何条件下2gH2的物质的量均为1mol,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气体摩尔体积、阿伏伽德罗定律及推论,难度不大,注意气体摩尔体积的使用条件与对象,可以根据pV=nRT理解阿伏伽德罗定律及推论.
9.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常温常压下,O2和O3组成的混合气48g中所含氧原子数为3NA
B.0.1molL﹣1硫酸溶液中含有H+个数为0.2 NA
C.1molFe与足量盐酸反应,Fe失去电子数为3NA
D.1.8g NH4+中含有的电子数为1.1 NA
【考点】阿伏加德罗常数.
【分析】A、氧气和臭氧中均由氧原子构成;
B、溶液体积不明确;
C、铁和盐酸反应后变为+2价;
D、求出铵根离子的物质的量,然后铵根离子为10电子微粒来分析.
【解答】解:A、氧气和臭氧中均由氧原子构成,故48g混合物中的氧原子的物质的量n==3mol,即3NA个,故A正确;
B、溶液体积不明确,故溶液中的氢离子的个数无法计算,故B错误;
C、铁和盐酸反应后变为+2价,故1mol铁失去2mol电子即2NA个,故C错误;
D、1.8g铵根离子的物质的量n==0.1mol,而铵根离子为10电子微粒,故0.1mol铵根离子含1mol电子即NA个,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有关计算,熟练掌握公式的使用和物质的结构是解题关键,难度不大.
10.实验室用固体氯化钠配制500mL 0.2molL﹣1的NaCl溶液,下列仪器用不到的是( )
A.500 mL容量瓶 B.胶头滴管 C.分液漏斗 D.烧杯
【考点】溶液的配制.
【分析】根据实验操作的步骤(计算、称量、溶解、恢复室温、移液、洗涤、定容、摇匀等操作)确定需要的仪器,进而判断不需要的仪器.
【解答】解:实验操作的步骤有计算、称量、溶解、恢复室温、移液、洗涤、定容、摇匀等操作,一般用托盘天平称量,用药匙取用药品,在烧杯中溶解,并用玻璃棒搅拌,恢复室温后转移到100mL容量瓶中,并用玻璃棒引流,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并将洗涤液移入容量瓶中,继续当加水至液面距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水到凹液面与刻度线水平相切,盖好瓶塞,反复颠倒上下摇匀,移入试剂瓶贴标签贮存,
所以需要的仪器为:托盘天平、药匙、烧杯、玻璃棒、1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等,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比较基础,根据实验操作的步骤确定需要的仪器,进而判断不需要的仪器.
11.同温同压下1体积单质X2气体与3体积单质Y2气体化合生成2体积Z气体,则Z的化学式为( )
A.XY B.XY3 C.X3Y D.X2Y3
【考点】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推论.
【分析】一定温度与压强下,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然后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来确定化学式.
【解答】解:一定温度和压强下,1体积X2气体与3体积Y2气体化合生成2体积气体化合物Z,
由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则X2+3Y2═2Z,
由原子守恒可知,Z为XY3,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阿伏伽德罗定律及其推论,明确一定温度与压强下气体体积与化学计量数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12.下列溶液中溶质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L﹣1的是( )
A.将4.0gNaOH溶解于1L水中配成NaOH溶液
B.将6.2gNa2O溶于水并配成2L溶液
C.将0.5molL﹣1NaNO3溶液100mL加热蒸发掉50g水后的溶液
D.1L含K+为0.1mol的K2SO4溶液
【考点】物质的量浓度的相关计算.
【分析】根据n=计算物质的量,结合c=计算浓度,注意溶液的体积、溶剂的体积以及物质的构成特点,以此解答.
【解答】解:A.4.0gNaOH为0.1mol,但1L水的体积不等于溶液的体积,浓度应小于0.1mol/L,故A错误;
B.Na2O溶于水生成NaOH,n(Na2O)==0.1mol,则生成0.2molNaOH,溶于水并配成2L溶液,浓度为0.1mol/L,故B正确;
C.将0.5molL﹣1NaNO3溶液100mL加热蒸发掉50g水,溶液密度发生变化,体积不等于50mL,故C错误;
D.1L含K+为0.1mol的K2SO4溶液,K2SO4浓度为0.05mol/L,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的考查,难度不大,注意把握离子的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一个溶质电离出的离子个数.
13.下列溶液中含Cl﹣浓度最大的是( )
A.10mL、0.4mol/L的AlCl3溶液 B.20mL、0.5mol/LCaCl2溶液
C.30mL、1.5mol/L的KClO3溶液 D.100mL、0.9mol/L的NaCl溶液
【考点】物质的量浓度的相关计算.
【分析】根据溶液中不水解的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化学式中离子的个数,与溶液的体积无关,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解:A.0.4mol/L的AlCl3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0.4mol/L×3=1.2mol/L;
B.0.5mol/LCaCl2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0.5mol/L×2=1mol/L;
C.1.5mol/L的KClO3溶液中不存在Cl﹣,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
D.0.9mol/L的NaCl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0.9mol/L×1=0.9mol/L.
最大的为A.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与理解,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溶液中溶质离子的浓度与溶液体积无关,只取决于物质电离出的离子的数目多少与溶质的浓度.
14.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用托盘天平称量25.0g氯化钠固体
B.将干燥的氯气依次通过干燥红色布条和湿润红色布条检验氯气能否与水发生反应
C.用100mL容量瓶配制0.5mol/L KCl溶液前要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D.将4g氢氧化钠固体在100mL容量瓶中溶解,配制1mol/L NaOH溶液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分析】A.托盘天平的最小分度值是0.1g;
B.潮湿的氯气具有漂白性,干燥的氯气不具备漂白性;
C.有塞子或活塞的仪器需要检验是否漏水;
D.容量瓶不能溶解物质.
【解答】解:A.盘天平的最小分度值是0.1g,可称量25.0g氯化钠固体,故A正确;
B.潮湿的氯气具有漂白性,能将红色布条褪色,据此可以检验氯气能否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次氯酸,故B正确;
C.有塞子或活塞的仪器需要检验是否漏水,容量瓶有塞子,故C正确;
D.容量瓶不能溶解物质,应在烧杯中溶解,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涉及化学实验基本知识的考查,注意常见仪器的最小分度值、使用原则以及溶液的配制情况,属于基本知识的考查,较简单.
15.一定量某营养液中溶质的配方分别如下:
配方一:0.3mol KCl、0.2mol K2SO4、0.1molZnSO4
配方二:0.1mol KCl、a mol K2SO4、0.1molZnCl2
对于两种营养液的成分,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两配方中n(Cl﹣)相同
B.两配方中n(Zn2+)和a的取值无关
C.当a=0.3时两配方中各种离子的物质的量分别相同
D.当a=0.2时两配方中n(Cl﹣)、n(Zn2+)和n(SO42﹣)分别相同
【考点】溶液的配制.
【分析】A、配方一中Cl﹣来自于KCl,而配方二中Cl﹣来自于 KCl和ZnCl2,根据各自的物质的量和化学式来计算;
B、K2SO4中不含Zn2+;
C、当a=0.3时,根据各种离子的来源来计算;
D、当a=0.2时n(SO42﹣)不同.
【解答】解:A、配方一中Cl﹣来自于KCl,溶液中n(Cl﹣)=0.3mol;含有的额而配方二中Cl﹣来自于 KCl和ZnCl2,n(Cl﹣)=0.1mol+0.2mol=0.3mol,故A正确;
B、K2SO4中不含Zn2+,故两配方中n(Zn2+)和a的取值无关,故B正确;
C、配方一中,n(Cl﹣)=0.3mol,n(K+)=0.7mol,n(Zn2+)=0.1mol,n(SO42﹣)=0.3mol;在配方二中,当a=0.3时,n(Cl﹣)=0.3mol,n(K+)=0.7mol,n(Zn2+)=0.1mol,n(SO42﹣)=0.3mol,即各种离子的物质的量分别相同,故C正确;
当a=0.3时,根据各种离子的来源来计算;
D、配方一中,n(SO42﹣)=0.3mol,而当a=0.2时,配方二中,n(SO42﹣)=0.2mol,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物质的量,为高频考点,侧重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的考查,注意物质的构成特点,难度不大.
16.36.5g HCl溶解在1L水中(水的密度近似为1g/mL),所得溶液的密度为ρ g/mL,质量分数为w,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A.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c=1 molL﹣1
B.所得溶液中含有NA个HCl分子
C.36.5 g HCl气体占有的体积为22.4 L
D.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w=
【考点】物质的量与其浓度和气体摩尔体积的综合应用;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分析】A.n(HCl)==1mol,溶液的体积大于1L,再根据C=计算;
B.HCl在水溶液里完全电离生成氢离子和氯离子;
C.气体摩尔体积受温度和压强影响,温度和压强不同导致气体摩尔体积不同;
D.溶液在质量分数=.
【解答】解:A.n(HCl)==1mol,水中溶解了HCl导致其体积大于1L,再根据C=知,其物质的量浓度小于1mol/L,故A错误;
B.HCl在水溶液里完全电离生成氢离子和氯离子,所以溶液中不存在HCl分子,故B错误;
C.气体摩尔体积受温度和压强影响,温度和压强不同导致气体摩尔体积不同,未指明温度和压强,则气体摩尔体积未知,无法计算其体积,故D错误;
D.溶液在质量分数===,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量及其浓度、质量分数等综合运算,明确各个公式中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即可解答,同时考查学生思维能力、计算能力,题目难度中等,易错选项是C.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回答下列氯气的相关问题:
(1)向新制的氯水中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现象是 先变红或溶液褪色 ,起作用的微粒是 H+、HClO .
(2)为防止氯气尾气污染空气,实验室通常用烧碱溶液吸收多余的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OH+Cl2=NaCl+NaClO+H2O .根据这一原理,工业上常用廉价的石灰乳吸收工业氯气尾气制得漂白粉,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是 Ca(ClO)2 (填化学式),长期露置于空气中的漂白粉,加稀盐酸后生成的气体是 C (用字母代号填).
A.O2 B.Cl2 C.CO2 D.HClO.
【考点】氯气的化学性质.
【分析】(1)氯气与水反应生成氯化氢和次氯酸,氯化氢电离生成氢离子,次氯酸具有漂白性;
(2)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次氯酸钙和水,氯化钙、次氯酸钙是漂白粉主要成分,次氯酸钙不稳定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次氯酸,据此解答.
【解答】解:(1)氯气与水反应生成氯化氢和次氯酸,氯化氢电离生成氢离子使溶液显酸性,次氯酸具有漂白性,所以溶液先变红色,后褪色;
故答案为:先变红或溶液褪色;H+、HClO;
(2)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方程式为:2NaOH+Cl2=NaCl+NaClO+H2O;
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次氯酸钙和水,氯化钙、次氯酸钙是漂白粉主要成分,次氯酸钙不稳定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次氯酸,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长期露置于空气中的漂白粉,加稀盐酸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故选:C;
故答案为:2NaOH+Cl2=NaCl+NaClO+H2O;Ca(ClO)2;C.
【点评】本题考查了氯气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应用,主要考查氯水的性质、漂白性主要成分及性质,题目难度不大.
18.由NaCl、MgCl2和CaCl2组成的0.2L混合液中,C(Na+)═1molL﹣1、C(Mg2+)=0.5molL﹣1、C(Cl﹣)=3molL﹣1,回答下列问题:
(1)该混合液中含溶质MgCl2的质量为 9.5g .
(2)该混合液含氯化钙物质的量为 0.1mol ,将该溶液加水稀释至体积为lL,稀释后溶液中Ca2+物质的量浓度为 0.1mol/L .
【考点】有关混合物反应的计算.
【分析】(1)根据n=cV计算n(Mg2+),则n(MgCl2)=n(Mg2+),再根据m=nM计算MgCl2的质量;
(2)溶液呈电中性,则c(Na+)+2c(Mg2+)+2c(Ca+)=c(Cl﹣),据此计算溶液中c(Ca+),根据n=cV计算n(Ca2+),则n(CaCl2)=n(Ca2+),根据稀释定律,稀释前后溶液中钙离子物质的量不变,再根据c=计算稀释后溶液中Ca2+物质的量浓度.
【解答】解:(1)n(MgCl2)=n(Mg2+)=0.2L×0.5mol/L=0.1mol,则MgCl2的质量为0.1mol×95g/mol=9.5g,
故答案为:9.5g;
(2)溶液呈电中性,则c(Na+)+2c(Mg2+)+2c(Ca+)=c(Cl﹣),即
1molL﹣1+2×0.5molL﹣1+2c(Ca2+)=3molL﹣1,
解得c(Ca+)=0.5mol/L
则n(CaCl2)=n(Ca2+)=0.2L×0.5mol/L=0.1mol,
根据稀释定律,稀释前后溶液中钙离子物质的量不变,稀释后溶液中Ca2+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L,
故答案为:0.1mol;0.1mol/L.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量浓度有关计算,注意电解质混合溶液中常根据电荷守恒进行离子浓度及物质的量进行.
19.如图为实验室某浓硫酸试剂瓶上的标签,试根据有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该浓硫酸中溶质物质的量浓度为 18.4mol/L .
(2)取用该浓硫酸时,下列物理量中随所取体积的多少而变化的是 AD .
A.溶液中H2SO4的物质的量 B.硫酸物质的量浓度
C.溶液的密度 D.溶液中H2SO4分子数
(3)某学生欲用上述浓硫酸和蒸馏水配制420mL、2mol/L硫酸溶液.
①经计算,需要用量筒量取浓硫酸的体积为 54.3 mL;若将该浓硫酸与等体积的水充分混合,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 49% ( 填“>”、“<”或“=”).
②配制时,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用字母表示,每个字母只能用一次) CBGFAED ;
A.继续往容量瓶内小心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线1~2cm处
B.用量筒量取所需浓硫酸的体积,慢慢沿杯壁注入盛有约200mL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慢慢搅动,使其混合均匀
C.向容量瓶中加入适量水,塞上瓶塞,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D.将容量瓶瓶塞塞上,一只手的食指按住瓶塞,另一只手托住瓶底,反复颠倒摇匀
E.改用胶头滴管加水,平视刻度线使溶液凹面的最低点恰好与刻度线相切
F.用适量水洗涤烧杯2~3次,洗涤液均注入容量瓶,振荡
G.将已冷却的硫酸溶液沿玻璃棒注入一定容积的容量瓶中
③下列实验操作使所配制溶液中硫酸物质的量浓度偏高的是 BC .
A.定容后,把容量瓶倒置摇匀,正放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再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B.将溶液注入容量瓶前没有冷却到室温进行定容
C.用量筒量取浓硫酸时仰视观察凹液面
D.稀释用的烧杯和玻璃棒未洗涤
E.定容时俯视观察容量瓶的凹液面
(4)取上述配制的硫酸溶液200mL与300mL 4.5mol/LCuSO4溶液混合,所得溶液中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3.5 mol/L( 混合后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
【考点】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分析】(1)该溶液物质的量浓度=;
(2)溶液密度、物质的量浓度与溶液体积无关,溶液中溶质物质的量、微粒数都与体积有关;
(3)①依据稀释前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计算所需浓硫酸的体积;由于硫酸的密度比水的大,则等体积混合时,硫酸溶液的质量大于水的质量,据此分析;
②根据配制步骤是计算、称量、溶解、冷却、移液、洗涤、定容、摇匀、装瓶来对操作顺序进行排序;
③根据c=并结合溶质的物质的量n和溶液的体积V的变化来进行误差分析;
(4)混合溶液中c(SO42﹣)=.
【解答】解:(1)该溶液物质的量浓度==mol/L=18.4mol/L,
故答案为:18.4;
(2)A.根据n=cV知,溶质的物质的量与溶液体积有关,故A选;
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物质的量浓度与溶液体积无关,故B不选;
C.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溶液的密度与溶液体积无关,故C不选;
D.根据N=CVNA可知,溶液中H2SO4分子数与溶液体积有关,故D选;
故选AD;
(3)①由于实验室无420mL容量瓶,故应选择500mL容量瓶,配制出500mL溶液,设需要浓硫酸体积V,稀释前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所以18.4mol/L×V=02.0molL﹣1×500mL,解得V=54.3ml;由于硫酸的密度比水的大,则等体积混合时,硫酸溶液的质量大于水的质量,故将此硫酸与等体积的水混合时,稀释后硫酸的质量分数大于49%.
故答案为:54.3;>;
②根据配制步骤是计算、量取、稀释、冷却、移液、洗涤、定容、摇匀、装瓶可知正确的操作顺序为:CBGFAED,故答案为:CBGFAED;
E、定容时,先直接向容量瓶中注水至液面离刻度线1﹣2cm,后改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至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故答案为:胶头滴管;
③A.摇匀后静置,发现液面低于刻线是正常的,若继续加水至与刻线相切则会导致浓度偏低,故A错误;
B.溶液没有恢复到室温就进行定容,则冷却后溶液体积偏小,浓度偏高,故B正确;
C.量取浓硫酸时仰视读数,会导致所量取的浓硫酸的体积偏答,则所配制出的稀硫酸的浓度偏高,故C正确;
D.稀释用的烧杯和玻璃棒未洗涤,会导致溶质的损失,则浓度偏低,故D错误;
E.定容时仰视读数,则会导致溶液体积偏大,则浓度偏小,故E错误.
故选B;
(4)混合溶液中c(SO42﹣)===3.5mol/L,故答案为:3.5.
【点评】本题考查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侧重考查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及计算能力,明确操作步骤、误差分析、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方法即可解答,易错点是误差分析.
20.过氧化钠保存不当会变质.现有一瓶已变质的过氧化钠,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猜想变质后的物质可能是碳酸钠.他们进行如下实验:
(1)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水配制成溶液,滴加 氯化钡或氯化钙 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样品中含有Na2CO3.
(2)为了粗略测定过氧化钠的质量分数,该小组同学称取ag样品,并设计用如图装置来测定过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上图中的E和F构成量气装置,用来测定O2的体积.
①将仪器连接好以后,必须进行的第一步操作是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
②写出装置B和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装置B: NaHCO3+HCl=CO2↑+H2O+NaCl .
装置C: 2CO2+2Na2O2=2Na2CO3+O2 、 2H2O+2Na2O2=4NaOH+O2↑ .
③NaOH的作用是 吸收混合气体中二氧化碳,便于测量氧气的体积 .
④待反应停止时,读出气体体积的正确操作步骤是 BCA (填序号).
A.正确读出量筒内水的体积;
B.使量筒和广口瓶内气体都冷却至室温;
C.调整量筒高度,使广口瓶和量筒内液面高度相平
⑤将测得氧气体积折算成标准状况下体积为b mL,则样品中过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 % .
【考点】探究物质的组成或测量物质的含量;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
【分析】(1)碳酸根离子和Ca2+或Ba2+生成碳酸钙或碳酸钡沉淀;
(2)根据实验原理可知,该实验装置中有气体参加反应,所以实验开始时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A装置盐酸和大理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B装置用来除去挥发的氯化氢,C装置中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D装置用来吸收未反应的二氧化碳,E、F用来量取生成气体的体积,依据量筒读取液体体积时需要先冷却至室温及和集气瓶液面相平确定操作顺序;依据生成氧气的体积计算物质的量,结合化学方程式计算得到过氧化钠物质的量,得到过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解答】解:(1)碳酸根离子和Ca2+或Ba2+生成碳酸钙或碳酸钡沉淀,滴加氯化钡或氯化钙生成白色沉淀,证明含碳酸根离子,
故答案为:氯化钡或氯化钙;
(2)①根据实验原理可知,该实验装置中有气体参加反应,所以实验开始时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故答案为: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B中二氧化碳中氯化氢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方程式为:NaHCO3+HCl=CO2↑+H2O+NaCl,C装置中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以及水反应生成碳酸钠、氢氧化钠和氧气,反应方程式为2CO2+2Na2O2=2Na2CO3+O2、2H2O+2Na2O2=4NaOH+O2↑,
故答案为:NaHCO3+HCl=CO2↑+H2O+NaCl;2CO2+2Na2O2=2Na2CO3+O2;2H2O+2Na2O2=4NaOH+O2↑;
③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吸收二氧化碳,便于测量氧气的体积,故答案为:吸收混合气体中二氧化碳,便于测量氧气的体积;
④直接读取气体体积,不冷却到室温,会使溶液体积增大,读出结果产生误差,故应先冷却至室温,调整量筒内外液面高度使之相同,使装置内压强和外界压强相同,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点相平读取量筒中水的体积是正确的读取方法,故操作步骤为:BCA,
故答案为:BCA;
⑤测定出量筒内水的体积后,折算成标准状况下氧气的体积为VmL,物质的量=,则样品中过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100%=%,
故答案为: %.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组成的实验探究方法,实验设计方法,实验计算应用,装置图的分析判断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